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提前准备教学所需的教材和教具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带刺的朋友教案(实用16篇)篇一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风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一天晚上,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透过枝叶,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我惊愕地赶忙贴到墙根,注视着它的行动。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挂满红枣的枝杈,慢慢弯下来。后来,那个东西停住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枣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噗”地一声,径直掉下来。听得出来,摔得还挺重呢!很快,它又慢慢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儿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匆匆地爬向四周,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地归到一起,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大了一圈。兴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急火火地跑去了。
哎,这不是刺猬吗?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儿的本事真高啊!
可是,它住在什么地方呢?我蹑手蹑脚地追到水沟眼儿处,弯腰望去,水沟眼儿里黑洞洞的,小刺猬已经没有了踪影。
第二天,夜幕降临,我偷偷地躲在枣树背后,捧一把红枣撒在枣树周围。
突然,我眼前一亮,小刺猬钻出了水沟,径直向枣树底下跑过来。它发现了红枣,向四下看了看,来了个就地十八滚,背上扎满了红枣,一溜烟儿地跑回去了。
一天天过去了,小刺猬渐渐跟我混熟了。
金黄色的大地变得空旷起来,秋风送来寒意,初冬来临了。小刺猬不再露面了,我心里很不安,爸爸告诉我说,为了躲过寒冷的冬天,刺猬冬眠了。
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了,听爸爸说,冬眠的动物就要苏醒了,我高兴地把攒了一冬的花生、瓜子、红枣……撒在了小刺猬的必经之路上。
有一天,小刺猬来了,伸出小嘴,眨着小眼睛,高高兴兴地吃起来了。不知什么时候,爸爸也来了,他指着瘦削的小刺猬,对我说:“光靠你喂,是不行的,应该让它们自己去找食儿,让它们消灭害虫啊!”
带刺的朋友教案(实用16篇)篇二
我看过很多书,有《安徒生童话》《小屁孩上学记》《一千零一夜》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带刺的朋友》。
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篇文章,讲了一个小男孩,半夜到果园里,然后看到一,圆乎乎的.东西,在往枣树上爬,他爬上了一老树杈,然后摔了下来,红枣洒得一地都是然后它把红枣逐个归拢起来,然后躺下去,红枣全都被抓到,它的身体上了,身上仔细一看,原来是只刺猬,他跟着刺猬走啊走,走到水沟眼里就不见了。
这一本书真是太好看了。
带刺的朋友教案(实用16篇)篇三
我和妈妈在菜市场看到一只小刺猬,浑身长满了刺,活像一个超大的还没有敲开的板栗。它被人用棍戳来戳去,人们越戳,小刺猬就越不伸出头和脚来;小刺猬越不伸出头和脚来,人们就越戳它。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人类的残忍。我把它买回了家,并给它取名叫“西西”。
信任。
小刺猬跟我们的感情亲近了一些,它放松地躺在我们面前,甚至把头和脚伸了出来。此刻的它不是圆圆的球,而是一个椭圆的球。它的脸像老鹰或老鼠的脸。
困惑。
我听妈妈说,小刺猬在我们做的窝里很不舒服,它想出去。爸爸说,养一个星期就够了,完了就把它放了。
旅游。
小剌猬几天来一直在箱子里动来动去,它一定是想要自由了。它把只有清凉油盒子盖那么小的洞啃成一个大洞,然后爬出来在我家旅游了一番,把厨房搞得乱七八糟。这坚定了我要放生小剌猬的想法。
告别。
谁都没想到,老妈在送走小刺猬之前会把它拿到我们学校门口来,让我和同学们再看最后一眼。
这最后的一眼,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小剌猬的可爱。旁边的陈啸扬问我:“真要把小剌猬送走?”我无言以对,那时真希望能把它留下来。
怀念。
带刺的朋友教案(实用16篇)篇四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风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一天晚上,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透过枝叶,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我惊愕地赶忙贴到墙根,注视着它的行动。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挂满红枣的枝杈,慢慢弯下来。后来,那个东西停住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枣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噗”地一声,径直掉下来。听得出来,摔得还挺重呢!很快,它又慢慢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儿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匆匆地爬向四周,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地归到一起,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大了一圈。兴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急火火地跑去了。
哎,这不是刺猬吗?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儿的本事真高啊!
可是,它住在什么地方呢?我蹑手蹑脚地追到水沟眼儿处,弯腰望去,水沟眼儿里黑洞洞的,小刺猬已经没有了踪影。
第二天,夜幕降临,我偷偷地躲在枣树背后,捧一把红枣撒在枣树周围。
突然,我眼前一亮,小刺猬钻出了水沟,径直向枣树底下跑过来。它发现了红枣,向四下看了看,来了个就地十八滚,背上扎满了红枣,一溜烟儿地跑回去了。
一天天过去了,小刺猬渐渐跟我混熟了。
金黄色的大地变得空旷起来,秋风送来寒意,初冬来临了。小刺猬不再露面了,我心里很不安,爸爸告诉我说,为了躲过寒冷的冬天,刺猬冬眠了。
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了,听爸爸说,冬眠的动物就要苏醒了,我高兴地把攒了一冬的花生、瓜子、红枣……撒在了小刺猬的必经之路上。
有一天,小刺猬来了,伸出小嘴,眨着小眼睛,高高兴兴地吃起来了。不知什么时候,爸爸也来了,他指着瘦削的小刺猬,对我说:“光靠你喂,是不行的,应该让它们自己去找食儿,让它们消灭害虫啊!”
我高兴地点了点头,好像看到了繁星闪烁的夜晚,在田地间、场院里,正活动着一支捕捉田鼠、昆虫的大军,那里边就有我带刺的朋友。
带刺的朋友教案(实用16篇)篇五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指导背诵5—7节的课文。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3、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2、揭题:15带刺的朋友。(板书课题)
3、师:带刺的朋友是指谁呢?(刺猬)
4、师:请你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刺猬。
过渡:文章的小作者也非常喜欢刺猬。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师: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思考并完成填空。
思考:小作者通过哪几件事写出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找出相应的小节,用简要的话概括地说。
2、学生交流。
(板书:偷枣2---9刺狗10—15)
说明:概括地说一件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教学生一些方法,十分有必要。这个环节中,老师提供给学生句式,能帮助学生概括地说好,练习的指向明确,易操作。
三、再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1小节
1、过渡:那刺猬偷的到底是怎样的枣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小节。
指名读。
2、师:这里,老师有一句句子(媒体出示),请你来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理由。(数量多、香味、动态美感(起风时)、比喻句)
师:第一句的表述方法有没有错啊?(没有)只是第二句是比喻句,把(红枣儿)比作(玛瑙),更生动形象。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使用比喻句,使文章内容的表述更生动形象。
过渡:这枣是多么诱人啊,真让人眼谗,怪不得会引来刺猬偷枣儿。
(二)学习第2-9小节
1、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2—9小结,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夸奖了那只刺猬,快速地找找是哪一句,用直线划出来。
学生交流:【媒体出示:刺猬这小东西,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
2、师:对啊,让我们好好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作者的惊喜以及对刺猬的钦佩之情。
师引读:我暗暗钦佩:刺猬这小东西,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
师:“钦佩、本事”什么意思?谁能用近义词来解释一下?(佩服、本领)
谁来解释“高明”?(技艺,见解,好得超过了一般水平)板书
过渡:小作者说,刺猬偷枣儿的本领好得超过了一般水平,那么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呢?
3、师:【媒体出示】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第2—9节,用曲线划出体现刺猬偷枣本领高明的句子,并圈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动词。
4、【媒体出示】师引读4—7小节,体会一下刺猬偷枣的高明。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也感觉到这可爱的小家伙偷枣的本领的确十分高明。
6、师: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刺猬?
板书:聪明机灵
说明:板书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的,在这次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参与板书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让学生学习思考板书的艺术。通过设计板书,让学生牢记刺猬偷枣的整个过程,为复述、背诵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二)第二件事(自学)
过渡:刺猬不仅利用身上的刺来偷枣,它还可以利用刺来保护自己呢!
生交流。
2、师:“鬼”可以用哪个词来代替?(机灵、聪明)板书
哪个词能表现出刺猬的“鬼”?(缩成一团)
刺猬只是把自己的身子紧紧一缩,就击退了大黑狗,说明它非常(聪明、机灵)对!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它的鬼,它的聪明、机灵。
这句句子又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子缩成一团的刺猬)比作(仙人球)。有什么作用?(生动形象)
(嘿!你这只大黑狗想吃我,没门!)
4、怪不得文中的爸爸会说:“(狗啃刺猬——没处下嘴。)”
【媒体出示:狗啃刺猬——没处下嘴】
这是一句什么句?(歇后语)
今天,老师给大家再积累两句和刺猬相关的歇后语。
【媒体出示:黑瞎子捧刺猬——碰到棘手事;蝎子碰到刺猬——怎么着(蛰)】
大家还知道别的歇后语么?
5、到这里,刺猬已经把大黑狗击退了,怪不得小作者这么开心。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6、同学们,如果这只聪明机灵的小刺猬就在你身边,你会怎样来夸夸它呢?
(你真是鬼啊!大黑狗在你旁边,竟然没有伤害到你,却把自己给伤害了!你真棒!真牛!以后再有动物伤害你,你要更加地保护好自己哦!)
说明:课文中写了大黑狗的过程,但细读之余,觉得有的情景没写出来,这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老师通过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展开合理的想象说故事,学生的想象从文本出发,但又不脱离文本,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想象能力。
四、总结拓展。
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刺猬能利用它身上的刺来背枣,还能用刺来击退敌人,保护自己。只要你注意观察,你也会发现你身边的动物都有自己独到的本领。相信大家一定也能找到自己可爱的朋友。
下面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份作业:【媒体出示】
1、阅读或搜集一些小动物的特殊本领,体会它们的可爱之处。
2、学习刺猬偷枣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最熟悉的小动物来写一写。注意观察,用合适的动词,写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15、带刺的朋友
刺猬(钦佩、喜爱)
偷枣(2-9):高明
带刺的朋友教案(实用16篇)篇六
1.会认“枣、馋”等11个生字,会写“枣、忽”等13个生字,结合语境确定多音字“扎”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3.从刺猬偷枣这件事中朗读体会刺猬的高明,体会“我”对刺猬的喜爱与钦佩,并能细心感悟文字中流露的“我”对刺猬的朋友之情。
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感悟文字中流露的“我”对刺猬的朋友之情。
1课时
一、启发谈话,创设情景
师:今天,我们随作者一起来认识一位朋友,它浑身长满刺,是一位带刺的朋友。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理清脉络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抽查生字认读。
2.请大家听读课文,认真思考并完成填空。(板书:喜爱)
出示:作者通过讲述刺猬 事件写出对它的喜爱之情。(提示: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概括地说一说)
三、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1段
过渡:那刺猬偷的到底是怎样的枣呢?让我们一看下面这段文字,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如何描写枣子的。
出示ppt: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哪一句的描写更诱人?学生交流。
(二)学习2~11段“刺猬偷枣”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2~11段,找找哪一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刺猬偷枣这件事做出了,并用直线画出来。
出示: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板书:钦佩高明)学生交流、板书偷枣过程。
作者亲眼目睹了刺猬的偷枣过程,他是怎么写的呢?其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它的高明?指名交流:读读句子,体会。
学生边看动画边复述刺猬偷枣的经过。
:这一连串可爱、调皮、聪明的举动都没有逃脱作者的眼睛,难怪小作者会说:“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生动地记叙了刺猬偷枣的过程,写出了自己对刺猬的喜爱之情。试着根据板书,概括这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说清写了什么事,再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
2.阅读:宗介华的《带刺的朋友》。
带刺的朋友教案(实用16篇)篇七
1.认识“枣、馋、缓”等11个生字,学会“刺、枣、颗”等1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刺猬偷枣的有趣方式,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重点:准确感受刺猬偷枣的有趣方式。
突破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第7-10自然段进行品读,并通过圈画动作词的方式体会其偷枣时动作迅速、方法高明,用给定句式进行过程描述等方式,让学生更为准确地体会刺猬偷枣过程的有趣情形。
难点: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突破方法:一要引导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对刺猬偷枣过程的描写,抓住作者对刺猬称呼的变化,感知其情感的不断变化过程;二要指导学生对重点句、段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中不断与文情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对小刺猬的喜爱与探究之情。
教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枣儿丰收的情景,让学生自然感知到枣儿的“诱人”,并为理解刺猬的“偷枣”行为奠定基础;归纳讲解法,通过教师必要的讲解,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文题之巧,体会作者对于刺猬的喜爱之情。
学法:抓关键词句品读感悟法,抓住文章作者赞叹刺猬的句子,并由此深入到课文重点段落中进行品读探究,不断丰满对句子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延伸学习法,通过句式说话训练的方式,不断深化对文本的学习认知,同时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刺猬词语卡片;搜集关于刺猬的资料。
学生:了解关于刺猬的资料;自主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课时巧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枣、馋、缓”等11个生字,学会“刺、枣、颗”等1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感受红枣美丽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引入学习。
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准确朗读课题,注意读准“刺”的读音,同时展开想象,这位“带刺的朋友”会是谁呢?(仙人掌、刺猬……)教师适时引入:大家猜得很准,课文中这位神秘的“带刺的朋友”就是刺猬。
2.出示小刺猬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对刺猬的了解,教师简单补充介绍(别名刺团、猬鼠、偷瓜獾、毛刺等,属于哺乳动物中的猬形目,体肥矮,爪锐利,眼小,毛短,浑身有短而密的刺。刺猬在夜间活动,以昆虫和蠕虫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虫子,遇敌害时能将身体卷曲成球状,将刺朝外,保护自己,刚出生两周内刺软眼盲)。
二、自主学习,感知文意。
1.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的情况:
(1)抽取小刺猬词语图片,小组开小火车朗读词语比赛,看看哪一小组朗读得最准确,教师适时抓住易读错词语进行范读指导,注意“扎”读第一声,同时注意准确区分“忽、匆”两个字的读音。另外还要指导学生读好四字词语“斑斑驳驳、噼里啪啦、恍然大悟、蹑手蹑脚”等,其中“蹑”字读第四声。
(2)巩固词语认读练习:随机抽取词语卡片,学生快速抢读词语,教师再次进行巩固指导。
(3)课件出示文中生字,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字形,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
生:我用形象记忆法记住了“枣”,下面的两点就像是枣核一样。
生:我用熟字比较法记住了“乎”,因为这个字看上去就像学过的“手”,就是中间不一样。
生:我还用形声字形旁加声旁的方法记住了“伸、沟、测”几个生字。
……。
师:识记生字的方法非常多,只要大家能够观察、比较,就会准确记住它们的字形。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随文再次进行部分字词的朗读纠正指导,同时注意指导读好长句子:“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好奇心驱使我/蹑手蹑脚地/追到水沟眼儿,弯腰望去,水沟眼儿里/黑洞洞的,小刺猬/已经没了踪影。”
3.再读课文,看看课文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小刺猬做了什么事情?
4.学生自主朗读思考,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秋天的晚上)、地点(后院的枣树旁),引导他们说清楚刺猬“偷枣”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梳理归纳(课文主要写了一个秋天的晚上,一只刺猬在后院偷枣的事)。同时引导他们从文中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第2-10自然段)。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过渡引入: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枣儿,竟然会让小刺猬忍不住来偷呢?孩子们,认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知。
2.学生自读思考,课件适时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
3.指名朗读,教师适时提醒读准“玛瑙”一词。同时引导他们思考:这句话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枣儿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挂满、无数颗”等词语体会枣儿丰收的情形,数量多,抓住“红、玛瑙”体会枣儿颜色样子美,同时抓住“风儿一吹,轻轻摆动”感受枣儿的动态美。并在此基础上随文理解“眼馋”(看见自己喜爱的事物极想得到)。
4.再读第1自然段,看看自己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适时聚焦句子“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运用,更进一步突出了枣儿的诱人(课件同时出示“玛瑙”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比感知)。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对枣儿的喜爱之情。
四、课堂小结,指导书写。
1.教师小结:这样颜色红艳、晶莹饱满的枣儿,看着就让人眼馋,难怪小刺猬会来偷。小刺猬又是怎样偷枣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写一写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出示13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及其在田字格内的占格情况,看看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教师适时重点聚焦“枣、乎、匆、追”四个生字,指名四位同学板演,同时引导其他同学进行书写评价,重点从笔画、笔顺以及生字结构等方面交流自己的看法。
3.教师范写指导四个生字,提醒“枣”上半部分的撇、捺要舒展,下面的两点方向大致相同,且要落在竖中线上;“乎”第一笔是平撇,中间的横画略长,最后一笔是弯钩,行笔时略有弧度,注意不要写成了竖钩挺直的感觉;“匆”要注意第二笔横折钩要写得略宽,最后的竖钩部分向内收,同时还要注意两笔撇画之间等距;“追”先右后左,右半部分要注意写得紧凑,另外横画之间要做到等距。
4.学生自主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根据书写情况予以重点笔画书写强调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刺猬偷枣的有趣方式,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回顾,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秋天枣儿丰收的图片,引导学生简单描述图画中的枣儿,适时补充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文段。
2.过渡引入:这枣儿确实让人眼馋,小刺猬到底是如何来偷枣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二、品词析句,感受文趣。
1.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刺猬样子的词句,然后试着连起来描述它的样子,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归纳板书(样子:圆乎乎、长满刺)。
2.探究交流:作者是如何夸赞刺猬偷枣本领的?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适时出示句子:“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引导学生理解“高明”(文中指刺猬偷枣的本事大、技艺高强)。同时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刺猬的赞叹与敬佩之情,并随文理解“钦佩”(高度敬重)。
3.质疑导学: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小刺猬充满敬重与佩服呢?小刺猬的偷枣本领到底又是如何高明呢?还是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第7-10自然段中,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小刺猬偷枣本领高明的句子,同时圈出小刺猬偷枣时的动作词。想想自己从中都体会到了什么。
4.学生自主读画,同时与同学、老师交流。
生:小刺猬先是爬到枣树上用力将红枣摇下来,然后自己再从树上跳下,并将红枣都归拢到一起,再打个滚儿把红枣全部扎到自己的刺上运走。
师:你真的读懂了课文,用如此流畅的句子把刺猬偷枣的过程说得非常清楚。课文中又是如何具体来描写这一过程的呢?再读一读,看看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再次用心品读词句。
生:我觉得第7自然段写得好,因为这段话用到了两个拟声词“哗哗、噼里啪啦”,让我好像听到了树枝晃动与红枣落地的声响。
师:是的,这样描写让我们产生了更多美妙的想象。
生:第8自然段也用到了一个拟声词“噗”,这个词语写出了刺猬掉下来时非常重。
师:刺猬这样重重地摔在地上疼吗?
生:我觉得不疼,因为它外面密密的刺可以保护它。
师:真是聪明的小东西!
生:我觉得第10自然段中对刺猬偷枣的方法描写非常有趣,作者把它的动作写得清清楚楚的。
5.课件适时出示第10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1)课件聚焦“爬来爬去、归拢、就地打了一个滚儿、扎在、驮着、急火火地跑去”,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动作词的表达作用,教师适时归纳板书:爬来爬去、归拢、打滚、扎、驮、跑,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刺猬偷枣时动作迅速、方法有趣高明(板书:有趣、高明)。同时抓住最后一句话理解课文第5自然段中“诡秘”的意思(隐秘不为人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注意强调刺猬一系列动作词的朗读重音。
(2)引导学生试着利用“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完整描述刺猬偷枣的过程,注意用到拟声词和动作词。教师针对学生的描述适时予以点拨、梳理。
6.探究交流。
(1)课件出示课后“习题三”,引导学生朗读三句话,看看作者对小刺猬的称谓及情感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悟,从中体会到作者因为目睹了刺猬偷枣的有趣过程,内心不由自主地激发出对它的钦佩和喜爱之情(板书:钦佩、喜爱)。
(3)课件再次出示句子:“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指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作者强烈的赞叹与喜爱之情。
7.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看看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三个“?”体会作者强烈的好奇心。随文理解“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路的样子)。
8.指导学生将课文连起来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三、深化交流,课堂小结:
1.质疑交流:课文为什么不直接用“刺猬”做题目,而要用“带刺的朋友”?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朋友”一词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读来更觉亲切有趣。
2.教师小结:可爱的小东西,居然如此聪明!孩子们,其实文章作者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不仅给我们描写了小刺猬是如何偷枣的,同时还写了它们一家的其他很多故事,大家找来读一读,相信你们会对刺猬有更多的了解。
板书设计:
样子:圆乎乎、长满刺。
23.带刺的朋友动作:爬来爬去、归拢、打滚、扎、驮、跑(钦佩、喜爱)。
带刺的朋友教案(实用16篇)篇八
我们读了《带刺的朋友》这本书。我感觉很新奇,因为那个带刺的朋友真的很有趣,其实,那个带刺的朋友就是刺猬。
那里写了我蹑手蹑脚的朝水沟里走去,作者说蹑手蹑脚,肯定是因为怕惊动小刺猬,所以说才这样子做的。
那里还写了为了同情小刺猬。他就给它准备粮食,可是因为它们给的'粮食不够刺猬它们吃,所以,它们还是需要自己去捕一些害虫,这样它们才能吃饱。
这篇作文很多都引入到了我们满分课本上面,所以说《带刺的朋友》这本书算是很著名的了。
做只小刺猬看起来很可爱,其实他们还是会有杀伤力的。比如狗要攻击刺猬时,刺猬会卷成一团,狗的嘴巴就会被刺扎得痛不欲生。
但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看似无敌的刺猬,其实还有天敌呢!黄鼠狼就是他的一个天敌,当黄鼠狼遇到刺猬的时候,黄鼠狼会向刺猬放臭屁,小刺猬就会被臭晕的,可以说是任何东西都有天敌呀!
带刺的朋友教案(实用16篇)篇九
最近我看完了一本书,书名是《带刺的朋友》。
这本书讲述了许多关于刺猬一家的有趣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带刺的朋友》。这一篇故事主要讲了:一位小男孩,他家后院里有一棵大枣树,刺猬妈妈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来枣树下找红枣给刺猬宝宝吃。然后小男孩就跟刺猬混熟了,每天都找食物给刺猬吃,刺猬渐渐的不再怕小男孩了,于是小男孩就跟刺猬一起玩耍嬉戏的高兴事情。
从这我就知道了:我们要善于观察、多多思考,也要和小动物融合在一起,并且多跟小动物在一起玩,一起游戏,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它们。我们不能伤害小动物,小动物也是有生命的,尽管是小生命也是生命啊,我们要保护它们,不能因为我们比它们更高级,更厉害,就随意伤害它们。
带刺的朋友教案(实用16篇)篇十
《带刺的朋友》一文,记叙了一只小刺猬在朦胧的月光中偷枣的事。这是一篇有趣的课文,刻画了小刺猬独到的本领,表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作者对小刺猬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洪老师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进行教学设计,我们认为洪老师的的课堂有以下这些亮点:
洪老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整体关注单元内容,结合课后思考题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清晰,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循序展开,层层推进。教学过程中,洪老师重视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巧妙地运用抓关键语句、借助插图、想象画面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自主朗读、默读、交流中理解和感悟小刺猬的“高明”。
课堂以设疑—学文—解疑为线索,通过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体现刺猬偷枣本领高超的语句。在洪老师的课堂推进中和引导下,学生关注小刺猬偷枣过程的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拟声词等有趣的重点片段,学生说起这些语句时,积极表达,乐于分享,对刺猬形象的理解逐渐丰满起来,情感也逐步丰富起来了。
对于本节课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我们有些不同的看法:
1、本堂课老师的讲占大部分,教学应避免以讲代教,应以学生为主体。另本篇课文为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对于生动语句的感受,在掌握前两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应有所迁移和运用。建议抓住主要问题,对每个环节的意图把握清晰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孩子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在解决生字词问题时,词语应尽量多地放在语境中理解,而非简单地字面上理解意思。
3、除关注语文要素外,文本的理解应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导向。如感受小刺猬偷枣的“偷”非“偷窃”,而是小心翼翼、不想被发现,从“偷”字也能感受小刺猬的高明、可爱,从而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
带刺的朋友教案(实用16篇)篇十一
在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胖女巫。这一章节主要讲了石奶奶孙子生病了,然后石奶奶心急如焚,她就去找胖女巫帮她孙子治病,看一下到底是什么不干净的,或者是什么,妖魔鬼怪的东西附身了。因为我们跟石奶奶的孙子关系很好,跟石奶奶关系也很好,我们也一起跟着去了,然后我们看着胖女巫是怎么骗人的,他用白棉花塞在墙缝里面,就当做是白妖,被我们当众揭穿了,然后胖女巫又用药水,然后利用化学原理让它变成红色,说是斩妖除魔,也被我们当众的拆穿了,最后胖巫婆一下子瘫在了屋地上。
以前由于科学还不发达,农村缺少医药,农民有病了用命硬扛。我也听奶奶说过,以前大家感冒了,用香炉里面的香灰泡一下水喝了就能好了,其实这些都是迷信的的做法。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要好好学习去探索那些未知世界,去研发出更先进的医药来治疗人们的病。迷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带刺的朋友教案(实用16篇)篇十二
《带刺的朋友》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3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编排课文,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带刺的朋友》描绘了一只聪明伶俐的小刺猬,体现了对小动物的喜爱。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儿,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一颗颗红枣如玛瑙,多吸引人的景色描写啊,正因为有让人眼馋的枣儿,才会有刺猬出来偷枣的故事。故事开篇得美而自然。
文中对于小刺猬偷枣的整个过程,用笔详尽,毫不吝啬,想必是这带刺儿的朋友这一举一动牵动着作者的心。
“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初印象,便觉可爱,不然怎么会用圆乎乎这亲昵的词呢。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杈,又爬向伸出的枝丫……”小东西的诡秘之举,勾连着我的好奇心。
“挂满红枣儿的枝杈,慢慢弯下来。后来,那个东西停住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辟里啪啦”地落了一地。”透过红枣枝杈的形态变化与哗哗作响的声音,我猜测着小东西的行为,但我并未上前打扰,仍旧只是静静地注视。
此外,文章第10小节写得特别有画面感,小刺猬的一连串动作特别有意思,还一气呵成:匆匆忙碌,归拢红枣,打个滚,急火火地跑。作者表述刺猬扎红枣的样子也很新颖: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很有味很有童趣地表述。刺猬在笔下不仅是动物,如人一般有想法,因为怕被人发现,所以“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整篇文章生动形象的言语很贴合孩子的观察与认知,有静有动,有声有行,令本文作者记述的儿时发现更珍贵。当言语与内容相契合,文章就特别适合孩子阅读。
《带刺的朋友》中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在指代刺猬时,作者在文中的称呼一直在变化。一开始是“那个东西”,相对陌生化的称呼,因为还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也只是孩子的普遍天性促使我去追踪。接着称呼换成“那个家伙”,带了点亲昵之感,仿佛两者已相互认识过,后来称呼索性变成“聪明的小东西”,读来,好像这小东西与自己是好朋友似的,文字中喜爱满溢。
称呼的变化,体现着作者对小刺猬情感的变化,越是了解越是喜爱,这或许也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珍贵的礼物吧。
本文作者通过记叙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这件事,从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全文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特别是细致描写刺猬偷枣,把刺猬的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本事高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1、自主学习课文,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会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刺猬偷枣的过程;
3、学习用形容词和拟声词等生动的词语把故事讲得具体生动,并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指导学生学习想象画面来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学会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刺猬偷枣的过程;学习用形容词和拟声词等生动的词语把故事讲得具体生动,并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习想象画面来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刺猬偷枣的过程,并尝试运用生动的词语借助导图进行复述
学生通过二年的学习,已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抓住难读的字、词进行正音即可。理解词语是三年级学习的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找近义词,者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培养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学习借助思维导图归纳梳理事件过程是新的训练点,因此在教学中既做到分步实施,又注重给学生一些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抓关键词填思维导图。同时,对于三年级孩子而言,简单复述通过2年的学习以及基本掌握,如何生动具体地复述则是需要训练的重点,本课中希望通过以读代讲,让学生发现生动的语言对故事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生动的语言进行具体生动的复述,逐步由扶到放,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并通过复述,摘录来积累喜欢的语句。
语文学习不仅要抓住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要紧扣语言文字来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阅读中走近文本,走进文本。根据教学策略,分以下几个步骤落实:
(一)揭题学写“刺”,带着好奇走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准多音字“扎”,运用近义词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监视”,将低段的字词教学有重点,有方法地进行落实,然后整体感知课文在讲它的什么事呢?读了文章你对刺猬又有了什么样的新认识?了解课文的整体脉络,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课文,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刺猬偷枣的过程。通过读句子,借助思维导图抓刺猬偷枣的动作,引导学生按先后顺序有条理复述小刺猬偷枣子的经过,使学生对课文加深了解,培养学生概括、复述等能力。
(四)学习段,以读代讲,发现把故事讲生动的秘诀——用上生动的词语,比如恰当的形容词,有趣的拟声词等,让学生圈一圈找一找这样的词语。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总起句,尝试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有条理生动具体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文本中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小结学法,并提示下节课将继续学习加入心里描写将故事讲得更吸引人的方法。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的,通过板书将学习方法以及讲故事的要求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楚,为学一篇会一类打下良好的基础。
带刺的朋友教案(实用16篇)篇十三
《带刺的朋友》这本书里有很多小故事,我喜欢《动物冬眠》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往树上爬,难道它在偷枣儿吃吗?可是为了几个红枣儿,它重重地挨了一顿摔。小刺猬可真逗,偷枣儿那么诡秘,逃跑又那么迅速。它的.声音就像老头儿咳嗽一样。它叫起来,声音又细又长,就像小孩的哭声一样。
冬天来了,天气冷了,刺猬要冬眠了,整个冬天不吃东西,也不动。冬眠的时候就像死了一样,你说它睡得有多香。
到了大地渐渐泠起了嫩绿的波纹。冬眠的动物,这就要出蛰了。高兴得我赶打开草棚的们窗,做好迎接朋友的准备。这就是我喜欢动物的冬眠!
带刺的朋友教案(实用16篇)篇十四
10月15日,我听了瓯北中心新桥校区沙珠双老师执教的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整个教学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从三处“爬”、三个“拟声词”、一组连动词这三个“点”聚焦语言文字的学习,板块清晰,旨在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章用词的生动之处,进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由此激发学生留心周围有趣的现象,学习用生动的语言记录自己的所看、所听和所想。上课伊始,沙老师以课文所描写的后院枣树为本创作板画,让学生仿佛跟着小刺猬置身其中。接下来独辟蹊径,以“文中多次提到小刺猬,但叫法却为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统领课堂始末,和学生一起学习文本中的三处“爬”、三个“拟声词”、一组连动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朗读、比较朗读、角色体验朗读等方式,体会作者在观察小刺猬“爬树、摇枣、下树、收枣”等四个有趣的画面中引起的情感变化:从“惊讶”——“关心”——“喜爱”,进而品味和积累本文的生动语言。整节课主线清晰,风格朴实。但是纵观整个课堂,有些环节并未达到我设想中的理想状态。原因出在哪里?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灵动的有训练力度的课堂实践活动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呢?亮点如下下:
所谓“主问题”,就是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欣赏的重要的提问。这样教师的讲析就可以转化为对学生讨论的评点、与学生的对话,以及对活动结果的精彩小结。如果一节课中分层次的出现几次“主问题”,那么就必然能形成几个教学的板块,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能够克服课堂上“碎问”“串问”的现象。
每位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各异,主问题设计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我在执教中也设计了主问题:“文中多次提到小刺猬,但叫法却为什么不同?”但是这个问题在学生没有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难度较大,相对来说又比较理性,因而上课伊始一抛出来就没有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想来,换作我最初的想法,就是以“小刺猬是怎么偷枣的?它的高明体现在哪儿?”为主问题,学生就能以较快速度切入文本。
其次,主问题的铺开要有层次。我在执教中围绕主问题进行讲析得多,占用了大量时间。要是让学生自己展开讨论,然后抓住重点句子加以品析,说说小刺猬偷枣的高明之处,这样变“老师要我说”为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让学生活用课文中生动的句子,学习形式就会生动活泼起来。
“语言文字运用应涵盖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两个层面。听、说、读、写,都属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范畴。这篇课文最大的特色在于用了大量生动的动词把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写得活灵活现,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极佳材料,可以让学生仿写生活中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如吃食或活动中的一个画面。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第一稿设计时,我紧紧地抓住了这一语言训练点,但是在试上的过程中,我由于过度去开发作者对小刺猬称谓的不同,因而渐渐偏离了我的初衷。我在这节课中没有把“写”挤进课堂,又是一处失误。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操作性强且效果好。例如在学习“打滚儿”这个动词时,我止于让学生说说“平时你有打过滚儿吗?”,有学生说在床铺上打过,有学生说在草地上打过。但是我没有深入再问,“小刺猬为什么要打滚呢?”小刺猬打滚就是要把归拢的枣儿全都扎在它的背上啊。在这时,又可顺势学习“归拢”这个词语,巧妙突破了重点词语的理解。不要为了解词而解词,有时再往前走一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带刺的朋友教案(实用16篇)篇十五
这个学期我读过很多很多的书,比如说《新月集》《窗边的小豆豆》《稻草人》《小灵通漫游未来》《带刺的朋友》……我一拿到《带刺的朋友》。一看封面就看见了有两个男孩,这男孩站在树上,一个男孩背着一个帽子往山上爬,我一翻到第1面目录看到,让我看到很有趣的就是谷地里的歌声,里面讲了,秋天庄稼熟了,披上了一片金黄色,隐藏在地里的蝈蝈争相鸣叫,到处响起“蝈蝈、蝈蝈”的声音。
然后我兴冲冲的.到了谷穗寻着蝈蝈的叫声,那个人真想把蝈蝈带回去。
这篇课文让我感受到了,一起去庄家田里的谷穗里捉蝈蝈很有趣。
带刺的朋友教案(实用16篇)篇十六
洪老师执教的《带刺的朋友》一课,主要讲了刺猬偷枣一事。洪老师在这堂课上,致力于引领学生“沉浸”在文章当中,通过朗读和勾画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小刺猬的高明,感受语言的生动,感受语言美。在这堂课上,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从整体上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本课课堂设计主要以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为主,洪老师的本课教学主要提出“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横线画出作者对刺猬偷枣的评价”“圈画出刺猬偷枣的动作和用波浪线画出刺猬本领高超的语句”等任务展开,这些教学任务的开展一环扣一环,衔接较为连贯,使得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后,既领悟了语言美,又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通过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刺猬偷枣本事的高明,感受语言的生动”,要想正确找出关键语句,离不开阅读,在洪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在充分的时间里有目的性地进行自由朗读,并找出关键语句进行赏析,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生动与巧妙。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洪老师能及时加以引导,例如洪老师提问了“这是一只怎样的刺猬”,学生回答道“贪吃”,洪老师能及时纠正并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答案“这是一只聪明的刺猬”。
建议:
1、对于学生回馈的文本信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通过朗读,初步体会,再次朗读,从而对比得出体会后的感情。
2、老师对于简单容易的知识点,可以少讲,让学生去自主探讨,难的知识点就多强调、点拨一下,以免学生走入知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