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的编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小班教案的案例分享,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评价(通用18篇)篇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串铃发出的声音,会用臂部大肌肉带动手腕摇串铃,并能在了解大鼓和蛙鸣筒所表现的声音形象的基础上参与游戏。
2、要求幼儿通过大象和蚊子的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并做出相应的游戏动作。
3、要求幼儿学习倾听,能在倾听的基础上与同伴共同演奏乐器。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串铃,2、一面大鼓。
3、一个蛙鸣捅(可用其它能连续敲响的乐器代替)。
活动过程:
1、幼儿听老师讲述故事,知道大象一睡着,小蚊子就可以去叮大象,大象甩尾巴时,小蚊子就要躲远点,不能让大象尾巴碰着,当大象尾巴不动时,小蚊子又可以去叮大象,大象使劲跺脚时,小蚊子就要死掉。幼儿模仿练习。
2、幼儿听老师用打击乐表现故事内容,先缓缓敲大鼓,再连续刮蛙鸣筒,接着轻轻摇响串铃,最后使劲敲大鼓。这样,让幼儿知道:轻而慢敲打鼓表示大象走路;刮蛙鸣筒表示大象甩尾巴;摇响串铃表示蚊子飞;使劲敲大鼓表示大象生气使劲跺脚。
3、幼儿每人拿一个串铃轻轻摇动,表示蚊子飞,在老师的提示下知道摇动手臂。
4、幼儿在老师敲击乐器声中和讲故事清洁的提示下做游戏。扮蚊子的幼儿练习先听着蛙鸣筒声往后退,当什么也声都没有时,就边摇串铃,边走到大象(由另一老师或高大幼儿扮演)身边,当听到重纵的敲鼓声时,蚊子就躺下死掉。
5、不用故事提示,幼儿随鼓声,蛙鸣筒声玩游戏。
附:故事:有一头大象,长得可大拉!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用夸张的声音念),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用较慢的、不太强的声音念)。
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它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好可爱的屁股呀!让我们来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们就围者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刮--刮--刮--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大象只好又用尾巴赶。就这样,赶了一次又一次,大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吓死拉!
【活动反思】。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其形象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现实水平。整个的活动设计是由各种打击乐引出的故事情节,充分让幼儿感知打击乐与故事的融合,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幼儿反应:
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在刚开始了解各种打击乐的时候,孩子们就表现的很认真,因为他们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想自己能试试。第一遍老师讲故事个别幼儿配乐演奏时,孩子们能够积极配合,慢慢进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时有的幼儿已经能够自己边说故事情节边配乐,可以说孩子们都乐在其中,积极参入,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不足和改进:
首先我们的打击乐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数量较少,这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在让个别幼儿表演之前应该先集体进行空手练习,等孩子们完全了解故事情节再演奏,为后面的集体演奏打下基础。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评价(通用18篇)篇二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学习用自然,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够主动和同伴拥抱,体验相亲相爱的快乐。
3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两种颜色的小鸟各一个,两种颜色的小鸟头饰卡两张。
2.《两只小鸟》音乐。
3.多媒体。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树和小鸟导入。
1.认识两只小鸟,知道他们的名字。
2.和小鸟一起做律动。
二、出示手偶,激发幼儿兴趣,学习歌词。
1.教师将两只小鸟的手偶套好藏在背后,分别出示两只手偶,像小朋友介绍红色的是“丁丁”和蓝色的“冬冬”,他们是相亲相爱的好朋友。
2.教师有节奏的朗读歌词一遍。
三、听音乐,会用自然、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1.教师把自己当成大树,两只手带着手偶,边唱歌边用手偶做动作,引导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唱。
2.询问幼儿它们在玩什么游戏?什么游戏要多起来呢?(捉迷藏)。
四、集体玩捉迷藏的游戏。
1.分组女孩扮演丁丁,男孩扮演冬冬,教师来当大树,手上戴着手偶,给幼儿以指示。
2.幼儿自由选择扮演丁丁,冬冬,并带上头饰,游戏再次进行,提醒幼儿主动和同伴拥抱,体验相亲相爱的快乐。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创设了情景表演,让幼儿在游戏表演中学唱歌曲,学会和同伴结伴游戏。在表演过程中,很多小朋友都很开心,知道要根据歌词的内容有礼貌地按要求进行表演,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导地位。
教材的选择:《两只小鸟》是一个韵律比较欢快的音乐。以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通过提问:两只小鸟坐在哪里?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两个好朋友为什么会各自飞走?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并且结合自身的动作暗示,让幼儿在第一次倾听的过程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学说歌词。这个环节中,我发现这首歌曲的歌词对小班孩子而言是有一定的体验的.,所以在学的时候,孩子很乐意去说、去唱。这次活动很符合小班幼儿的实际,也很能抓住小班孩子的兴趣。
教法的安排:在学习《两只小鸟》的时候,我巧妙地运用了示范,第一次我用两只小鸟的手偶进行情景表演,让幼儿在观看的同时理解好朋友之间应该相互谦让,没有朋友会很孤单,同时激发幼儿学唱歌曲。这一环节中,幼儿的注意力很集中,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大胆地猜测故事的发展情部。最后引导幼儿自主表演,让孩子更好地感知了根据歌词来做动作,让孩子更好地,更直观地感知歌词。
本次活动总的来说比较成功,思路清晰,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在过程中还是有所欠缺,特别是最后孩子们自己带上纸偶完整演唱歌曲时,手上纸偶的角色分工不是很明确,边唱边做动作有点顾不过来,所以显得有点乱。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经验,将教学活动组织得更好。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评价(通用18篇)篇三
设计说明:
本次活动主要来源与日常生活,玩"滑滑梯"是每个小朋友都特别喜欢的一样活动,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对此更是感兴趣。对与小班第一学期的幼儿来说,他们平时对关于乐曲旋律分辨着一方面的接触比较少,所以这个教材是很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的。而且《滑滑梯》这首乐曲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节奏感强,特别是乐曲两部分的旋律区别非常明显,所以应该是小班幼儿能够表现自我的这样一个音乐教材。在活动中,我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玩中学、学中乐。
1、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所产生的滑滑梯的情景,能听辩乐曲中的上行和下行。
2、想像玩滑滑梯的快乐情境,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表现音乐。
自制滑滑梯,玩具小动物每人一样,音乐磁带及录音机。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乐曲的高低旋律。
1、出示自制滑滑梯老师用纸箱和硬纸板搭成了一个滑滑梯。
2、师边拍手边念儿歌:
小滑梯,小滑梯,一头高来一头低。小朋友爬上梯,"哧溜"一声滑下地。
你们喜欢玩滑滑梯吗?平时都是怎么玩的?
4、师幼空手做动作。
(二)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感知乐曲的上行和下行。
1、通过小动物来感知乐曲。
(1)出示小狗,放音乐在教具上演示玩滑滑梯。
小狗说:"真好玩,我再玩一次行吗?"。
(2)请个别幼儿示范小鸭玩滑滑梯。(配乐)滑滑梯真好玩,让我也玩一玩好吗?
(3)请个别幼儿示范小狗和小鸭一起玩滑滑梯。
小动物都说听着音乐滑滑梯真有趣。
2、通过身体部位来感知乐曲的上行和下行。
"刚才老师用纸箱搭成的滑滑梯好玩吗?现在老师要变出一个新的滑滑梯,你们想看看吗?一、二、三"。
(1)师伸出右手,出示手臂滑滑梯,并示范小狗玩手臂滑滑梯。
小狗说:"这个手臂滑滑梯肯定也很好玩,我能玩玩吗?"(能)。
(2)师出示左手,请全体幼儿手拿动物宝宝示范手臂滑滑梯。
(3)我们身上还有什么地方也能变成滑滑梯?根据幼儿想象分别请幼儿示范脚、鼻子等部位。
3、通过身体动作来感知滑滑梯。
(1)师示范身体滑滑梯。
(2)请个别幼儿示范不一样的身体滑滑梯。
(3)师和幼儿集体练习。
(三)活动延伸。
活动反思:
活动中发现设想与实际操作是有差距的,可能是我对孩子的兴趣与经验还把握不够。由于幼儿的能力差异,孩子在活动中探索发现有深有浅、有快有慢,对能力比较强的幼儿,教师能启发引导他们想更多的方法,能力比较弱的幼儿在旁边小朋友的影响下,能模仿别人的操作,每个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次的尝试活动,自己找到了滑动的部位,整个活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尝试氛围中,活动结束时幼儿还余犹未尽。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评价(通用18篇)篇四
活动目标:
1.复习歌曲,能分角色有表情的演唱。
2.感受情景游戏带来的愉快情绪。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投影仪、背景图(大树和草)、活动教具(毛毛虫)。
幼儿已学会歌曲《挠痒痒》。
活动过程:
1.教师操作教具,讲述故事。
2.师:这个有趣的故事里有一首好玩的歌《挠痒痒》,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1.创编毛毛虫的动作师: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毛毛虫是怎样给大树挠痒痒的?
2.创编大树的动作师:大树又会怎样呢?
1.幼儿分角色扮演毛毛虫和大树。
2.提醒毛毛虫从树根开始依次向上给大树挠痒痒。
3.交换游戏角色。
全班幼儿变成一条长长的毛毛虫,找大树挠痒痒。
活动反思:
挠痒痒是一首欢快、有趣的歌曲,它以毛毛虫和大树的故事为切入口,表现了挠痒痒时那种快乐的情感。幼儿好动,好模仿,好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感受,而乐曲中可爱的毛毛虫,快乐的大树更是幼儿模仿的对象,通过情景游戏鼓励幼儿大胆夸张的进行表现,同时,也促进了同伴间的交流,体验身体接触的快乐。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评价(通用18篇)篇五
二、活动背景:
随着幼儿园艺术教学改革的进程,新的歌唱教学的理念已逐步为大家所接受,接踵而来的是幼儿园的歌唱教材也日益短小、幽默,孩子接受一些情节性传统优秀歌曲的机会很少,而这些老的儿童歌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歌词内容丰富,如同讲述一个个动听的故事,深受幼儿的喜爱。
我组织幼儿开展了歌唱教学”迷路的小花鸭“,尝试用制作图谱的方法引导幼儿创编学习歌词,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愉快、主动地学习唱歌,并从歌曲中感受到人与动物间的美好情感。
三、活动目标:
3、产生同情、关心他人的情感,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
四、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律动音乐;。
2、小鸭子、鸭妈妈图片,乌龟、兔子图片;哭脸、笑脸图片;。
3、有关对迷路及自救的方法;。
五、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活动室,营造音乐气氛。
1、播放音乐《小鸭嘎嘎》,教师带领幼儿做律动,活跃气氛;。
2、幼儿自由创编动作,随音乐节奏做律动;。
(二)、播放”小鸭子迷路“课件,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谁在哭?(出示小鸭子图片)。
3、小花鸭为什么哭了?猜猜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欣赏歌曲第一段,学唱第一段歌词。
1、让我们现在就来听听,小花鸭它到底为什么哭了吧!
2、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歌曲第一段,提问:歌曲里唱到了谁?小花鸭到底怎么了?
3、教师讲述故事:有一天,小花鸭在池塘边的柳树下玩,玩着玩着,就迷路了,找不到家,也找不到妈妈,它哭了,哭着喊着叫妈妈!
4、师生共同演唱第一段歌词;。
5、出示图谱:每一个×下面表示一句歌词。”这是鸭子的嘴巴,表示什么意思呢?你们刚刚听到老师在这个地方唱了什么?“(嘎嘎嘎,嘎嘎嘎)”鸭子在哭着谁呢?"(叫妈妈)(幼儿学唱第4、5、6句)。
6、小花鸭在什么地方叫妈妈?(池塘边,柳树下),请幼儿贴图片;。
7、师生看图谱一起演唱歌曲第一段,校对图片贴的对不对;。
9、师生共同用慢柔的声音演唱第一段歌词;。
(四)、创编第二段歌词。
1、提问:小花鸭迷路了,请你们猜猜这时有谁看见了呢?
2、看见了迷路的小花鸭,会怎么做呢?(用一个动作来表示)。
3、抱着小花鸭的小朋友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引导幼儿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那他们会怎么唱呢?(啦啦啦,啦啦啦)。
4、房子代表什么意思?眼睛呢?
5、共同演唱第二段歌词(播放第二段歌词课件,校对,体验创编的乐趣)。
6、猜猜这段音乐应该用什么样的表情和声音来表现?(贴笑脸和兔子的图片)。
7、请幼儿讲述第二段音乐讲述的`故事;。
8、演唱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用不同的声音和速度来表现。可以分角色演唱;。
(五)、音乐剧表演。
1、小朋友们真能干,一下子就把这首歌曲学会了,还自己编了歌曲,我们来夸夸自己吧。
2、这首歌曲还可以编成一个好听的故事,请你们来说说看,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
3、我们把这首歌曲表演出来给大家看看好吗?(教师当叙述者,请几名幼儿分别当小花鸭,鸭妈妈,小朋友,引导幼儿创编各角色的对话,其余幼儿演唱歌曲)。
(六)、律动,结束活动。
1、小花鸭终于回到了妈妈的身边,真开心,它邀请我们和它一起跳鸭子舞来庆祝一下;。
2、天色晚了,我们也该回家了,和小花鸭再见!
3、带幼儿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1、在活动中幼儿通过故事情景和自己的亲身经验充分的表现出了歌曲的鲜活形象。
2、活动前续编可以更充分,玩编一编、画一画的活动感受伤心、互助和关爱。通过图片、cd等感受离开成人是危险的。
3、通过续编过程和活动中充分的理解歌词使幼儿很容易的过渡到歌曲的表现。活动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
4、不同轮唱形式使每个幼儿充分表现和感受歌曲的不同形象。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评价(通用18篇)篇六
1、能分辨乐曲的快慢,会用碎步、弓箭步表现小羊、老羊走路的节奏。
2、能用简单的表情表现高兴、害怕、勇敢的神态,感受战胜大灰狼的喜悦。
3、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4、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
1、请大班三名幼儿戴头饰分别扮演小羊、老羊和大灰狼。
2、相关音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情景表演。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客人和我们一起做游戏,我们来看看他们是谁。(大班幼儿扮演小羊、老羊分别出场)。
师:请幼儿欢迎小客人。
二、分辨乐曲节奏,用碎步、弓箭步表现小羊、老羊的节奏。
1、教师提问:小羊是怎样走路的?
2、学小羊走路的动作:你们会不会像小羊这样走路呢?(先请个别幼儿表演,再集体听音乐练习小羊走)。
3、教师提问:老羊是怎样走路的?
4、学老羊走路的动作:你们会不会像老羊这样走路呢?(先请个别幼儿表演,再集体听音乐练习老羊走)。
5、上山坡吃草:分角色表演。
三、学习用表情、动作表现高兴、害怕、勇敢,战胜大灰狼的喜悦。
1、表现高兴:你们吃草吃得开心吗?草的味道怎么样?一起做做高兴的样子。
2、表现害怕:播放恐怖音乐另一位教师扮演大灰狼出场:谁来了?小羊心里怎样?
教师与幼儿一起做顶、踢、撞的动作。
4、总结:你们真能干,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如果再遇上大灰狼,我们就团结起来用刚才想的办法对付它。
四、完整表演后结束:
1、师:现在我们继续吃草吧!
2、时间不早了,我们一起下山吧!(幼儿边听音乐边退场)。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兴趣被激发了,能积极地参与活动,孩子们愿意说、大胆说、连贯说,说出了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内容及角色的对话。活动组织的各个环节较紧凑、动静搭配合理,整合了健康领域、社会领域,幼儿得到综合性的学习。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评价(通用18篇)篇七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学习用自然,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够主动和同伴拥抱,体验相亲相爱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两种颜色的小鸟各一个,两种颜色的小鸟头饰卡两张。
2.《两只小鸟》音乐。
3.多媒体。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树和小鸟导入。
1.认识两只小鸟,知道他们的名字。
2.和小鸟一起做律动。
一、出示手偶,激发幼儿兴趣,学习歌词。
1.教师将两只小鸟的手偶套好藏在背后,分别出示两只手偶,像小朋友介绍红色的是“丁丁”和蓝色的“冬冬”,他们是相亲相爱的好朋友。
2.教师有节奏的朗读歌词一遍。
二、听音乐,会用自然、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1.教师把自己当成大树,两只手带着手偶,边唱歌边用手偶做动作,引导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唱。
2.询问幼儿它们在玩什么游戏?什么游戏要多起来呢?(捉迷藏)三、集体玩捉迷藏的游戏。
1.分组女孩扮演丁丁,男孩扮演冬冬,教师来当大树,手上戴着手偶,给幼儿以指示。
2.幼儿自由选择扮演丁丁,冬冬,并带上头饰,游戏再次进行,提醒幼儿主动和同伴拥抱,体验相亲相爱的快乐。
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带着身体去旅行。
活动目标1、能听音乐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2、说出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3、感受音乐节奏,乐意参与音乐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活动准备音乐《小手小手》共四小段图谱白板油性笔活动过程1、听音乐,感受音乐旋律和节奏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播放第一小段。
提问:歌里面说了小手能做什么呢?(刷牙,洗脸,穿衣,吃饭)请幼儿用手做出动作教师和幼儿跟着第一小段音乐做动作2、创编第二小段歌词我们的小手还能做什么呢?(比如擦桌子,搬椅子,叠毛巾,洗衣服,教师根据幼儿说出的内容画出图谱)请幼儿用手做出动作教师和幼儿跟着第二小段音乐做动作3、我们再来听听小手还可以怎么样?播放第三小段。
提问:歌里面小手都变了些什么东西?(房子,圆圈,小鱼,大眼)请幼儿用手做出动作教师和幼儿跟着第三小段音乐做动作4、创编第四小段歌词我们的小手还能变什么呢?(比如孔雀,蜗牛,小猫,兔子,教师根据幼儿说出的内容画出图谱)请幼儿用手做出动作教师和幼儿跟着第四小段音乐做动作5、整首歌曲教师和幼儿一起听音乐看图谱做动作幼儿自己跟着音乐看图谱做动作,教师适当引导结束我们的小手可以做这么多事情,可以变这么多东西,你们喜不喜欢它啊?我们都有一双能干的小手对不对?所以我们以后要用它做更多的事情,变更多地东西好不好。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评价(通用18篇)篇八
春天到了,正是踏春郊游的好时节,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的好景象,自然界各种小昆虫也飞来了,小朋友能了解一些简单的昆虫知识对他们的成长也是很有好处的,《小蜻蜓》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幼儿歌曲,音乐优美抒情,对幼儿很有感染力,本节课以小蜻蜓的形象为主,让幼儿在理解音乐情绪的同时了解小蜻蜓的知识,丰富孩子们的认知。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音乐情绪。
2.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用不同方式感受并表现音乐优美抒情的音乐情绪。
活动难点: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表现歌曲内容。
活动准备。
1.图片准备。
2.课件制作。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小朋友们,春天到了,天气变暖和了。今天我们唱着歌一起去郊游吧!(播放《去郊游》)。
小朋友:阳光变暖和了,小草变绿了,小树长出了新的树叶,小鸟多了,花也开了。
2.初步倾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性质。
老师听过一首关于小蜻蜓的歌曲,你们想听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安静地听一听。(播放歌曲)。
这首歌曲怎么样?(好听、优美、浪漫、温柔)那这首歌是快还是慢呢?(慢)。
小结:这首歌是一首舒缓优美的儿童歌曲。
3.播放《小蜻蜓》flash,了解歌曲内容。
(1)这首优美的歌曲的名字就叫《小蜻蜓》。那小蜻蜓在做什么事情呢?接下来我们一边看动画一边再来听一听,看看小蜻蜓到底在做什么事情。
(2)理解歌曲内容。
歌曲中唱到小蜻蜓,是益虫。那你们知道什么是益虫呢?益虫就是保护人们的粮食不被害虫吃掉,专门跟害虫做对的,小蜻蜓,是益虫,飞到西来飞到东,不吃粮食不吃菜,是个捕蚊的小英雄。那蚊子是益虫还是害虫呢?蚊子身上带有很多的细菌,飞到过很多不干净的地方,然后飞到粮食蔬菜和我们小朋友的身上,害得我们生病了,所以蚊子是害虫。小蜻蜓就是专门捕蚊的小英雄。
(3)教师完整演唱,小朋友们再次欣赏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4)引导幼儿用温柔,优美的声音演唱这是一首优美好听的歌曲,接下来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来哼唱一下。小蜻蜓是益虫,是小英雄,人们对他竖起了大拇指,都在表扬他,夸奖他,所以我们大家要用高兴的心情来歌唱。教师边弹钢琴,便带领小朋友们歌唱。
4.用动作表现音乐。
(2)集体表演。小朋友表演的很好,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看看谁是最美的小蜻蜓。(播放音乐)。
5.活动结束小蜻蜓们表演的真棒。春天来了,小蜻蜓飞来了,小蝴蝶也飞来了,我们去找找小蝴蝶吧。(播放《去郊游》)。
活动反思。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最重要的是选材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课前知识准备,对幼儿的了解。教师只有使教学符合实际,贴近幼儿的生活,才能使每一个幼儿得到音乐审美上的愉悦,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评价(通用18篇)篇九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初步唱清歌词,唱准曲调。
2、观察蜜蜂飞舞、采蜜图片的基础上,探索边唱歌边做蜜蜂飞的动作。
3、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4、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1、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认识小蜜蜂。
2、ppt课件。
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用清楚、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能够根据歌词内容情境,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活动。
活动过程:
教师带领幼儿随着优美的音乐,进一步学习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1、猜声音,观察春天和蜜蜂采蜜的图片。
教师:小蜜蜂飞到了花园里,猜猜看它喜欢干什么呢?
2、欣赏音乐,创编动作。
教师:小蜜蜂采蜜的时候可开心啦!嘴里还长着好听的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教师:小蜜蜂有一对翅膀,谁能来模仿一下小蜜蜂飞舞的动作?
1、教师:小蜜蜂唱的歌真好听,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教师范唱一遍,请幼儿仔细听。
2、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歌词内容。
教师:你听到了哪些歌词?
3、帮助幼儿理解匆匆、兴味浓、春暖花开等词的含义。
4、在歌曲旋律的伴奏下,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念歌词。
练习过程中,注意唱准曲调,唱清歌词,唱歌时的坐姿。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教育幼儿要爱护小蜜蜂,要像小蜜蜂一样不懒惰,爱学习,爱劳动,做个勤劳的好孩子。
总结:小蜜蜂们很勤快,很爱劳动,为人们采了很多的蜜。我们要保护小蜜蜂,还要学习它勤劳,热爱劳动的精神。希望小朋友们在学校能乐于帮助老师,小朋友做事情,在家也乐于帮助爸爸妈妈,做他们的小帮手,他们一定会很开心的!
活动反思:
每当音乐响起,我总能看到孩子们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手舞足蹈。虽然小班的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还显得格外稚嫩,但通过系统的训练,相信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及表现力会不断增强。《蜜蜂做工》的乐曲节奏明快,并富有一定的情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节奏图谱的引领以及教师的启发下,幼儿能够比较快的理解《蜜蜂做工》的乐曲所蕴含的情节,并在音乐的渲染下有节奏的做出动作,初步培养了他们的节奏意识。
当孩子们有了一定的节奏意识后,再以《蜜蜂做工》的乐曲为背景,尝试用打击乐器进引导他们进一步感受并表现音乐的节奏,从而实现了从节奏意识到节奏感知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能力一步步得到提升。
整个活动,从选材到活动目标的界定,再到活动的实施,都充分体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充分展示出本班幼儿较强的综合的素质。在活动的实施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应进一步突出重难点,指导幼儿怎样从:xxx|xxx|节奏变换到xx|xx等。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评价(通用18篇)篇十
1.能够知道歌词中故事的内容。
2.能够跟随音乐表演故事。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厨师工作的照片、《小小厨师》音乐cd。
活动过程。
1.共同欣赏图片,引出话题。
出示厨师的图片,让幼儿回答厨师们的工作情景。
师:厨师们都在做什么?小朋友们能不能用动作表现出来?
2.第一遍播放《小小厨师》的音乐,让幼儿熟悉歌曲的内容和节奏。
师:我们听完一遍了,小朋友们在音乐中都听到厨师在干吗呢?
3.播放《小小厨师》音乐,尝试带领幼儿用有节奏的动作表现乐曲b段。
(1)听音乐,想一想歌曲里面的小厨师是怎么做饭的。(出自:快思老师教案)(切一切、煮一煮、炒一炒、炸一炸。)。
(2)引导幼儿创编切、煮、炒、炸的动作。
(3)跟着音乐在歌曲的b段做动作。
4.让幼儿上来做示范。
老师看看哪位小朋友做得最好,让他上来跟老师一块儿带小朋友们做。
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中用乐器表演故事。
教学反思:
本次的音乐活动,让我做了一个改变,变成更适合小班学习的律动活动。在活动之前我先和家长做了沟通,让家长带领孩子在家中,体验了各种不同的烹饪方式,让孩子留意家长在家做饭的样子,在活动中我先扮演厨师的样子,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对这方面的兴趣。在这次活动中我也准备了一些小的厨房用具,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把做菜和音乐结合起来学习,不是让孩子真的去学做菜,是想让孩子体验做菜时的心情,劳动带来的快乐。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评价(通用18篇)篇十一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初步掌握音乐旋律,并随着音乐做出相关的动作。
2、用好奇、欢快的情绪唱歌。理解歌词,初步学唱歌曲。
3、想像并用各种身体动作有节奏地表现小鸡出壳的样子。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歌词理解步骤图(四张)、小鸡头饰若干、《小小蛋儿把门开》音乐。
活动过程:
一、1.熟悉音乐旋律。
幼儿听《小小蛋儿把门开》的旋律进入活动室,跟着老师做相应的动作。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学本领,好不好?
二、幼儿进场后,教师提问幼儿,导入理解歌词内容,分句学唱歌曲。。
1、师:小朋友们刚刚听到的音乐里面有什么东西呢?
教师出示图片一后慢节奏清唱《小小蛋儿把门开》第一句并做相应动作。
2、师:要是这鸡蛋打开门之后,里面会出来一只什么样的小动物呢?
教师出示图片二后慢节奏清唱音乐歌词第二句并做相应动作。
3、师:小鸡身上有什么东西?看上怎么样?
教师出示图片三后慢节奏清唱音乐歌词第三句并做相应动作。
4、师:小鸡说话的时候声音好不好听好啊?小鸡叫的时候像不像是在唱歌呀?
教师出示图片四后慢节奏清唱音乐歌词第三句并做相应动作。
三、幼儿完整学唱歌曲。
1、教师播放音乐完整示音乐范动作。
师:老师把这几幅图片凑起来,变成一首完整好听的音乐,小朋友们想不想听啊?
2、教师播放第一遍音乐,邀请幼儿在自己位置上站好,跟着老师听音乐学习动作。
3、教师播放第二遍音乐,并邀请幼儿在自己位置上站好,教师在音乐歌词第一句及第四句中,换一下动作。
四、教师邀请幼儿集体出场表演。
活动反思:
《小小蛋儿把门开》这首歌旋律欢快,歌词简单有趣。主要引导幼儿带有好奇、欢快的情绪唱歌的同时想象并用各种身体动作有节奏地表现小鸡出壳的样子。第一环节通过表演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笃笃笃”谁在叫开门?(做倾听状)哦!是小鸡要出来了,小小蛋儿把门开了!第二环节:我清唱了歌曲,一句句地解释歌词。幼儿跟着旋律进行歌唱。并提出问题:小鸡从鸡蛋壳里出来,心情怎么样?那我们用怎么样的心情去唱呢?最后我弹琴,以欢快的情绪带领幼儿一起唱歌曲一遍。第三环节: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运用肢体动作表现小鸡出壳的样子。如:小鸡从蛋壳里出来时是什么心情啊?想象小鸡出壳的动作,小鸡胖乎乎的,身上长着黄绒绒的毛,这个样子谁来学?小鸡尖尖的嘴巴唱歌了,谁来学?讲解完教师和幼儿听着音乐边唱边表演。他们边唱边跳,一起学小鸡走、扇翅膀、啄米等模拟小鸡出壳的动作,非常可爱。幼儿在整个活动中主动性增强了,几个平时不怎么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幼儿也被我们吸引了过来,笑眯眯地和我们一起游戏。活动结束了幼儿还是意犹未尽,缠着我还要玩。现在,每每我问孩子,唱个什么歌给我听听,他们首选这首歌。在唱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的同时不仅获得了快乐,更增进了我和孩子们之间的感情。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评价(通用18篇)篇十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学习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力度表现歌词中老鼠的不同动作及猫与老鼠角色的变化。
2.借助观察的经验及老师的动作提示,尝试根据歌词内容创编老鼠不同的动作造型,有节奏地做老鼠跑、老鼠吃米等动作。
3.在教师的提醒下,能遵守游戏规则,知道扮演老鼠时蹲下后不随便移动,等大猫唱完最后一句时才能跑回座位。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5.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活动重点:
学习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力度表现歌词中老鼠的不同动作及猫与老鼠角色的变化。
活动难点:
能随着音乐边唱边有节奏地做老鼠跑、老鼠吃米等动作。
活动准备:
1.老鼠和猫的头饰各一个。
2.幼儿用书:《猫捉老鼠》。
3.歌曲:《猫捉老鼠》。
活动过程:
一、教师戴上老鼠头饰扮演鼠妈妈。
师:宝宝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鼠妈妈,你们就是鼠宝宝。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出去活动活动身体吧。
二、创设游戏情景,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并模仿老鼠跑、吃米、睡觉的动作。
2.教师歌唱第一段歌曲,并引导幼儿随音乐节拍一下一下地用脚尖跑。
4.教师歌唱第二段歌曲,并引导幼儿随音乐节拍一下一下地吃东西。
5.师:妈妈来摸一摸,呀,小肚子都撑得圆滚滚的,吃饱了我们休息一会儿吧。(教师歌唱第三段歌曲)。
三、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跟随教师边唱歌曲边表演。
1.师:赶紧跟妈妈回家吧。我们一起回想一下刚刚我们出去干什么了呢?(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歌词内容并逐一出示相应图片)。
2.教师播放歌曲,幼儿完整倾听。
师:妈妈还把刚才的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歌曲的名字就叫《猫捉老鼠》。
3.教师引导幼儿看图歌唱,并学习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力度表现第四段歌词,即“一只大猫跑上来了”唱得稍慢,“来捉老鼠了”唱得快一点响一点。
4.教师带领幼儿边唱歌曲边表演。
师:来,我们一起一边歌唱一边用动作把刚刚干得事表演出来吧。
5.教师弹琴,幼儿歌唱。
四、游戏:猫捉老鼠。
1.场地布置:幼儿围坐在教室旁边,中间空出场地。
2.向幼儿明确游戏规则。
3.教师播放音乐带领幼儿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4.请个别幼儿扮演大猫,再次共同游戏。
教学反思:
《猫捉老鼠》是一首充满童趣、富有情景、节奏鲜明的儿童歌曲。我根据小班幼儿思维处于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以及情感外露、不稳定的特点,本次活动我主要运用了表演法、游戏法、情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扮演小老鼠,在玩耍、吃米、躲藏等不同情境中,反复感受音乐旋律和歌词,提高对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评价(通用18篇)篇十三
1、幼儿能积极的参与在活动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2、感应曲式,并听辩音乐中的特定音效。
重点:特定音效的听辩与摸索。
难点:角色扮演活动。
重点:通过各个环节的摸索及律动,在游戏中让幼儿听辩特定音效。
难点:首先让幼儿理解各个钟的声音,在让幼儿扮演。
队形:幼儿成半圆形坐在老师周围。
乐器:将所用乐器放在托盘内摆放在小椅子下方。
道具:cd机、各种钟的图片、伸缩布偶。
乐器:第一课时不需要任何乐器。
“咕咕、咕咕”,另一种时钟有装置闹铃……还有一种老爷钟……
a段:老爷钟及咕咕钟、闹钟。
b段:感应两个乐句。
coda:感应4拍。
1、老师操作伸缩布偶,配合音乐于“咕咕”声时伸出布偶和学生打招呼。
2、音乐律动
a段:伸|缩——双手、头或肢体各部位。
b段:双手左右伸懒腰|展翅左右飞。
coda:拍手四次。
3、两人一组面对面活动同2,coda两人互拍。
1、音乐律动
a段:抖动手脚感应“闹钟”声。
b段:上发条一左/右转一转。
coda:拍手四次。
2、两人一组面对面
a段:抖动手脚感应“闹钟”声。
b段:互转发条一左/右转一转。
coda:互拍手四次。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评价(通用18篇)篇十四
1、学习遵守游戏规则,按歌词有创造性地做动作。
2、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和同伴一起游戏的乐趣。
按歌词有创造性地做动作。
猫头饰一个,老鼠头饰若干个,录音机,磁带
(一)复习歌曲
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把《猫和老鼠》的歌曲来唱一遍,进一步让幼儿理解歌词。
2、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个故事,有一群小老鼠肚子饿了,他们就跑来跑去,找吃的东西,后来找到了很多大米,他们就高高兴兴地吃起大米了,吃完了句想睡觉,正当他们睡觉的时候一只小猫跑上来了,来捉老鼠了。我们跟着录音机再来把这首歌唱一遍。
3、带领幼儿们自由地学学小老鼠的样子。
(二)讲解游戏玩法和规则
小朋友们你们听牢了小老鼠在找吃的东西时要全部蹲下,老鼠吃大米了就做双手取物送口中的动作,老鼠睡觉了就作睡觉的动作,后来一只小猫来了,我们小老鼠就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三)延伸活动
老师想请小朋友们也来当当小猫,去捉老鼠,好不好?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评价(通用18篇)篇十五
1、初步体验父母与宝宝之间爱的情感。
2、通过动作的表现,感受歌曲的韵律。
3、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4、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录音带,照片,地垫每人一个,娃娃家。
一、活动开始。
1、入场:小朋友们,娃娃家里用漂亮的.小垫子铺成了小路,我们爬上去吧。
2、热身活动:脚尖碰一碰,碰一碰!小手绕一绕,啪啪啪!头儿摇一摇,摇一摇!
3、让我们象小钟表一样,摆一摆我们的身体。
二、基本过程。
1、放录音:听一听这是什么歌曲?歌曲里唱了什么啊?
2、看看妈妈的照片,激发孩子对妈妈的感情。
“小朋友,平时妈妈亲你是什么感觉啊?你们喜欢不喜欢妈妈亲你呀?
3、“那么今天我们在娃娃家里,很开心的,我们一起和妈妈亲亲好不好呀?“。
4、教师演示教具唱歌曲,唱第一句可用手指指在小脸上,唱第二句摇摇头,唱第三句双手怀抱,念第四句,摇摇身体。(幼儿可自由跟唱)。
5、老师放一段好听的音乐,我们伴着音乐来做动作。
三、教师带领小儿唱歌曲。
四、教师:“你们唱得真好听,我们今天回家就唱给妈妈听好不好呀?”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小百科:亲亲:《诗·小雅·伐木序》:"亲亲以睦友,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孔颖达疏:"既能内亲其亲以使和睦,又能外友其贤而不弃,不遗忘久故之恩旧而燕乐之。"。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评价(通用18篇)篇十六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高矮、粗细与三只熊的关系,尝试进行配对。
2、乐意为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图片“小熊的一家”、三只大小不同的盘子、三只高矮不同的蜂蜜瓶、三根粗细不同的玉米、六个苹果、三个画有不同数量不同大小的鱼盒子。
2、供15名幼儿的操作材料(人手一张画有小熊一家的底板,人手一个小篮子里面装有六个苹果)。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乐意为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难点: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与三只熊的关系,尝试进行配对。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小熊的一家”观察其特征,引发幼儿兴趣。
师:“喜欢小动物吧。最喜欢什么小动物?“今天老师这上面也有小动物,看看是谁?(出示小熊的一家)家里都有谁呀?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宝宝?哪个是妈妈?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并说说你的理由。”小结:爸爸长的高,宝宝长的矮,妈妈长的不高也不矮。
二、通过小熊的一家,了解熊爱吃的食物。
师:“三只熊在干什么呢?它们要吃早餐了,你们今天吃过早餐了吗?猜猜看,三只熊最喜欢吃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
师:“有可能哦”。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只熊今天的早餐都吃了些是什么?出示相应的食物图片。并请小朋友牢牢的记住这些东西。
三、为熊的一家分配食物,感知物品的大小、高矮、粗细与数量的关系。
1、比较相同物体,区分大小。
师:“早餐要开始了,吃早餐前当然要先用到餐具,哪一个给熊爸爸的?什么颜色的”哪一个是给熊宝宝的?什么颜色的?哪一个是熊妈妈的?什么颜色的?“出示图片,说说你的理由。
“爸爸个子很高,胃口很大,吃的也多,所以爸爸要用最大的盘子,你们同意吗?宝宝很小,胃口很小,吃的也少,所以宝宝用最小的盘子,你们同意吗?妈妈胃口不大也不小,所以用不大不小的盘子,你们同意吗?”
师:“三只不同大小的碗,最大的给爸爸、最小的给宝宝、不大不小的给妈妈。”
2、比较相同食物,区分高矮。
哪个给宝宝?刚才的蜂蜜有高、有矮,可下面这个事物它们都长的一样高哦。
3、比较相同食物,区分粗细。
师:“要吃第二样东西了,玉米(出示图片)(刚才的东西有高有矮,现在他们一样高哦,谁会分一分?)哪个给爸爸?哪个给妈妈?哪个给宝宝?理由。幼儿讲述玉米的粗细,请幼儿做出粗细的动作。
小结:三根一样长的玉米,粗细不一样,粗的那一根多一点,细的那一根少一点。
四、正确的数数方法,引导幼儿按苹果的数量以及熊一家胃口大小来分食物。萌发幼儿关心父母的情感。
1、出示六个苹果围绕在熊一家的周围。师:“有什么办法可以数清楚?你数的'第一个苹果在哪里?”
2、师:“6个苹果三只熊来分,你会怎么分呢?理由是什么?”
3、师:“熊的一家要这样分苹果,熊爸爸要多吃点,熊宝宝要少吃点,熊妈妈呢不多也不少。”幼儿重复一遍。
4、幼儿操作,教师提醒。
师:“老师给每个小朋友熊的一家,还准备了一个小篮子,小篮子里面有6个苹果,请你将篮子里的苹果按要求分给三只熊”。
5、教师评价。
五、活动延伸。
出示三只装有不同大小不同数量鱼的盒子(盒子上写上数字2、4、6)。师:“你觉得哪个给爸爸吃?”哪个给妈妈吃?哪个给宝宝吃?让幼儿猜测。后打开箱子让幼儿自己发现,除了事物数量的多少外还事物大小有关。
活动反思:
《三只熊》是小班下学期《熊的故事》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教学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孩子们通过故事得到大、中、小配对的概念,同时也感受大小不同的三只熊的不同的形象。按照我的预想,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时间短,只有那些生动、有趣的、形象的材料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开展数活动时,我尽量以故事为载体,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快乐的学、快乐的玩。而熊是幼儿所熟悉、喜欢的动物,所以在此次活动中,我以熊为主角,并对三只熊的故事进行改编,通过生动的环节衔接,让孩子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高矮、粗细与三只熊的关系,更好的引发小班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但是在活动中却并非如此。在活动的导入部分,我出示了三只玩具熊,让孩子们观察一下三只熊的大小,然后引入故事,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课件吸引了,当故事讲完以后,孩子们一下子松懈下来,当我提问时,只有少数孩子的注意力是集中的,而其它孩子的注意力是分散的,预期的效果并不完美。
在小班阶段,影响孩子思维的因素实在太多了。作为老师应该认真分析教案,特别对设计的提问要仔细琢磨,尽量增加其有效性,活动的形式也应该多变一点,孩子的思维往往容易被色彩鲜艳的动画所吸引,而他们在观看时,其实并没有带着一种目的,所以当需要回答问题时,能力差的孩子就不知道回答什么了,他们没有处在思维的积极状态。可能由于是随堂课,所以自己只做了一下大致的准备,对其中的有些细节并没有认真的琢磨,对自己的提问设计也没有想得太多。如果在欣赏故事之前,我有意识地设计一个问题,如“小姑娘迷路了,她会到哪里去呢?会碰到什么事呢?”让孩子们带着任务去欣赏故事,可能孩子的有意性就强一点,另外在观看课件时,我应该分段让孩子们欣赏,从开始到“小姑娘在小熊的床上睡着了……。”然后让孩子们讨论一下“三只熊回来会怎么样呢?”,接着在继续欣赏下去,可能比较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可能比较喜欢在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理解故事内容。另外我还应该在区域活动中创设“熊的家”的环境,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大碗、中碗、小碗,大椅子、中椅子、小椅子的配对,我想这作为区域活动的延伸,肯定是孩子比较乐意接受的。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评价(通用18篇)篇十七
活动目标:
1、会唱歌曲《碰一碰》,能听音乐合拍地跳。
2、启发幼儿创编不同的相互触摸的动作。
3、认识、区别身体部位,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兔妈妈头饰一个,小兔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兔宝宝和妈妈在甜美的睡觉,大公鸡叫了,大家揉揉眼睛,伸伸懒腰。
兔妈妈说:兔宝宝,起床以后要刷牙、洗脸,做一个干净的宝宝,好吗?
律动:生活模仿动作dd刷牙、洗脸。
2、基本部分:
(1)、兔妈妈说:我的宝宝可真干净呀!妈妈要和大家做一个游戏,你们愿意吗?游戏的.名字叫《碰一碰》。宝宝们,我们可以和谁碰一碰呀?碰哪些地方呢?我们来试一试。
(2)、兔妈妈说:妈妈还会唱《碰一碰》的歌呢,你们想不想听呀?
a、教师清唱一遍。
b、幼儿学唱一遍:宝宝,愿意和妈妈一起唱吗?
d、刚才兔宝宝们还想了许多好玩的动作来碰一碰呢,我们也来做一做吧!(脸、屁股、)。
3、结束部分:
听着音乐跳出去。
附歌曲:
1=c。
554332|131‖。
1234|565|。
找呀找呀找朋友。
5432|131|×××|×××‖。
找到朋友碰一碰。碰哪里?碰碰手。
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评价(通用18篇)篇十八
1、愿意参与互动音乐游戏,体验分享的快乐。
2、大胆续编歌曲,感受歌曲的规律性与变化性。
活动准备。
1、动物图片若干(小象、企鹅等)。
2、蛋糕卷操作材料若干。
3、幼儿已经学会歌曲第一段。
4、歌曲mp3和电脑。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复习歌曲。
(1)出示图片,简述故事。
(2)边操作图片,边带动幼儿复习歌曲。
(3)提出要求再次练唱。
2、情节推进,仿编歌曲。
(1)出示图片,推进故事情节。
(2)提问:小兔子来了,你们觉得企鹅会怎么做?怎么唱呢?
(3)个别幼儿尝试讲述与演唱。
(4)集体练唱。
3、学唱歌曲最后一段。
(1)出示图片,推进故事情节。
(2)提问:现在又来了小老鼠和小青蛙,现在蛋糕卷该怎么分呢?
(3)个别幼儿尝试简述与演唱。
(4)欣赏歌曲最后一部分,鼓励幼儿跟唱。
4、完整演唱歌曲。
5、歌表演《你一半,我一半》。
(1)小组表演。
(2)全体幼儿歌表演《你一半,我一半》。
6、分享糖果,结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