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的评价,更是一个人对自身成长和认知的一次探索和总结。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出色的读后感范文,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2023年浮生物语读后感(优秀14篇)篇一
我看了一本书叫《浮生物语》,这本书讲了一个关于在人生旅途上跋涉的故事。在一家叫“不停”的甜点店里,有一杯叫“浮生”的茶,味道非常苦,但苦过之后,是深长的甘甜。围绕着这个茶,展开了一个个故事。裟罗,这个注定是一个一生与故事相伴的人。最后,这个店的老板“裟罗”不在了,但这个叫“不停”的小店歇业了,但不停,这家店,已经变成一些人的聚集地,路过的人还偶尔闻到里面有甜甜的香味。它曾今的客人们还是会聊起说,那里的甜品如何好吃,老板娘如何美丽又古怪。但被说最多的,还是那杯茶,非常非常苦,但苦过之后是深长的甘甜。有意思的饮料,那杯茶,有个奇怪的名字——浮生。
2。一杯茶,有一个奇怪的名字——浮生。
很苦很苦,但苦过之后,是深长的甘甜,这是百转千回的。
不尝苦,何有甘?
合上书,封面上的人,“不停”的老板娘,一个树妖……我想大概是这个主人公。
一篇篇与妖怪有关的故事,低语人生。
低调的黑色隐隐有些纹路,要在光照下方才勉强看清。打开书皮,与刚才形成强烈对比,一大-片的白色封面是那么的纯净,生生刺激了我的神经。不得不承认,书的封面有很大的作用。
在看最后一章《龙树》时,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心情,跟着情节或喜或悲。被时间长期冲刷的心,好久没有这么不受控制了。
梦想、守护、抉择……书中提及的事物仿佛在我面前浮现,接着长出了藤蔓,是那么疯狂地生长,紧紧抓住颤动的心,蔓延到每一根神经。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也长高了一截,巴不得像童话中的豌豆一样直上云天,在每一个高度观察这世界,再朝四周生长,去拥抱这世界!
“即使身上的伤处传来的血腥味越来越浓,充斥了大脑;即使那痛苦令人痛不欲生,足以毙命;即使他们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可能功亏一篑。但我们没有丝毫犹豫。”
最终他们取得胜利。因为“就算输,就算死,也要趾高气昂!”他们是这么想的。
相反,我总在踏出一步前,收回脚。还怕一脚踩空,陷入泥潭,抑或掉入万丈深渊,就算费尽气力挣扎,也无济于事。
为什么我要在现实否定自己之前就先否定自己?
曾经噼里啪啦滔滔不绝说未来是一块增值最快的土地,因为它充满希望。现在却垂头丧气地说:我看到的是绝望。
我错了。原地不动才是最可怕的。人生这道路我走了十几年,剩下的路或许不长,社会的竞争是一场地震,它能使我的道路皲裂,倘若我一直原地不动,必然危机四伏。只有向前踏出一步、两步……向前奔跑,才能幸免。
我要学着坚强,拿出人马的勇气,去奔跑!
2023年浮生物语读后感(优秀14篇)篇二
看完又一个《浮生物语》的故事,我心中感慨万分。在这里的每一个东西,都是有灵魂的,这里记录了它们的故事,此生浮华尽沧桑,有小纸片儿,树妖,一颗巧克力豆……都有,就是这些很普通的东西,却让作者吧人间爱恨情仇温暖与否悲欢离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主人公是一只树妖,生于漫天飞雪的十二月,历世千年。从来没有一处地方能永久停下她的脚步。她开了一家旅店,名字就叫不停。
不停里有老板娘自制的独一无二的茶,名为——浮生。每一位客人,都会喝上这杯茶,诉说着一个故事。或者是残破后头打上句点,又或者是完善后的悄悄分开。温顺的、打动的、无数个细节构成了这些打动人心的故事。他们都不同与常人,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妖,或许这样我才能体会到人间的无奈。
2023年浮生物语读后感(优秀14篇)篇三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正因为未来充满了各种变数,生活才变得有意义,只要我们真诚的天性不曾改变,我们努力的目标不曾改变,我们充满希望的期待不曾改变。”
利用暑假期间我阅读完了一套由娑罗双树编写的一系列小说《浮生物语》。全系列共有六本,讲述了一只树妖在她的旅店发生的各种各样爱恨情仇的温情故事。是无穷无尽的故事,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只树妖,生于漫天飞雪的十二月,历世千年。从来没有一处地方能永久停下她的'脚步。她开了一家旅店,名字就叫不停。
不停里有老板娘自制的独一无二的茶,名为――浮生。每一位客人,都会喝上这杯茶,诉说着一个故事。或者是残破后头打上句点,又或者是完善后的悄悄分开。温顺的、打动的、无数个细节构成了这些打动人心的故事。他们都不同与常人,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妖,或许这样我才能体会到人间的无奈。
浮生很苦,品过后却是香甜。
当我在无聊时拿起浮生开始读,慢慢的我的心也跟着故事里的情节波动,仿佛身临其境,投入之中无法自拔。看了那么多故事,听了那么多人的人生,在裟椤的世界中,有泪水有欢笑,敢恨敢爱,那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境界,作者却用笔描绘出了这样美好的世界。不得不让人感叹。
“放”字,只有成长,然后才能体会这个字的含义。要知晓未来,洞悉命运,真的有意义?最要紧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清楚,现在应该做什么。对于“放”这个字,我的理解是对于动物,自由是它们最好的归宿,所以放,才能让它们高兴。而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我认为还是学习。关于了解和被了解,是作为朋友,应该互相了解对方,才能让友谊更长久。以上是我的心得体会。把这些总结,我还是觉得,在人生的旅途中,还是这一点――不尝苦,何有甘……”
2023年浮生物语读后感(优秀14篇)篇四
我看了一本书叫《浮生物语》,这本书讲了一个关于在人生旅途上跋涉的故事。在一家叫“不停”的甜点店里,有一杯叫“浮生”的茶,味道非常苦,但苦过之后,是深长的甘甜。围绕着这个茶,展开了一个个故事。裟罗,这个注定是一个一生与故事相伴的人。最后,这个店的老板“裟罗”不在了,但这个叫“不停”的小店歇业了,但不停,这家店,已经变成一些人的聚集地,路过的人还偶尔闻到里面有甜甜的香味。它曾今的`客人们还是会聊起说,那里的甜品如何好吃,老板娘如何美丽又古怪。但被说最多的,还是那杯茶,非常非常苦,但苦过之后是深长的甘甜。有意思的饮料,那杯茶,有个奇怪的名字——浮生。
封面上有一个有着淡淡忧伤的美丽女子,我想她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了吧。低调的黑色隐隐有些纹路,要在光照下方才勉强看清。打开书皮,与刚才形成强烈对比,一大–片的白色封面是那么的纯净,生生刺激了我的神经。不得不承认,书的封面有很大的作用。
2023年浮生物语读后感(优秀14篇)篇五
有一杯叫浮生的茶,味道非常苦,但苦过之后,是深长的甘甜。
长生、鱼歌、猎狮、狐守、夜蝶、灵犀、无相、骨石、九厥、暮声、敖炽、龙树,十二个如清茶般甘醇的故事,诉说着主人公裟椤的人生。人生中不尝苦,何有甘?人生就是甘苦与共的一段路程。这本书,便是献给所有在人生旅途上跋涉的人们。人生街道上老板娘裟椤名叫“不停”的店铺,轻轻续上的一杯杯甘茶还停留着余香,缓缓听着各种人各种不同的故事,细细品味着最动人的浮生物语。
一杯茶可以喝多久?或是百年,或是千年……一杯苦茶,品了百世人生,讲上一个个故事,酿出一瓶瓶美酒,只是为了等待人生的答案。故事中处处无不透露着浓浓的人性和真情,让人感悟甚深。若换做我们,也必将学习裟椤的执着坚持,乐观向上,帮助无数人度过困难,在其中体会快乐和人生的真谛。因为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才能真正品出人生的清香。
我记忆犹新的是《无相》这个故事,其中无不透出灵动诙谐之美,一种不同于其他故事的独特与清新直达我的心底。自以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被他们眼中认为卑微的老鼠拯救。任何人都有一张面孔,或是千百张。但生为无相的陆阿藏,却为了与她毫不相干的人的生命,抛弃了任何人都想有的权威与金钱,放弃了永生的权力,用生命挽救了别人。虚伪的或是真诚的面容,却比不过发自真心的感受,陆阿藏用生命为代价,才让我们知道或记住,再微弱的生命都值得去尊重,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灵。哪怕一只蚂蚁,甚至老鼠。
所谓裟椤双树,其实就是代表着时间万物的循环往复,从荣到枯,又从枯到荣。正如人从生到死,总会从一本书中品味出多种不一样的人生来。每个人都应该感谢生命赐予我们的一切,让我们从人生的故事里体会出人世的真谛——这就是浮生物语。有梦想、守护、抉择……一段段复杂的情绪,和一群执着的人们。就如同故事里的那杯叫做浮生的茶,如品香茗,回味悠长。一段段讲述情感与寻觅的故事,让人看得不得为此落泪。
这本书与沧月的《花镜》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街道上的神秘店铺,大有来历突如其来的老板娘,听着一个个离奇感人的故事,这便是世人神望的美妙生活。我认为这个故事体现出的精神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纵使世界看上去多么污浊但在许多不为人知的角落,却有有那么多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用生命来撑起一世阴凉。十二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神迹,而神迹的创造者们却又是平凡的角色。心中有爱哪里便是光明,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太多真挚的情感和对他人的关心与照顾。与沧月一样清爽的古风,轻柔的笔法,使自己也沉浸在这真挚美好的世界之中。
浮生很苦,品过后却是香甜。
2023年浮生物语读后感(优秀14篇)篇六
看着最后的结局,有些不明白,燎元为了自己的目的忍耐那么久,最终坐上了几十年渴望已久的位置,他赢了,可他又失去了一个一直那么信任他的三月,他输了!
这些话应该一直藏在心底吧他明明赢了,缺总感觉自己是彻底输了。他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说不清,也没法说的清。输了的赢家,是不会快乐的。三月,一只单纯,简单的飞天。在她眼中,没有什么比亲人和朋友更重要的了。当血淋淋的真相露出,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她的眼前时,她淡然的笑着,那种让人心碎的笑。
在信任的朋友和性命之间,三月选择了前者。即使知道这正中曾经自己最信任的人的阴谋,也不后悔。因为这样的结局似乎是大家都想要的。用生命许下那个愿望,这也算是她自己做出的选择。她握着自己生命的那条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世界宣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她化着一阵风,为这个阴谋完整的谢幕。风一样的女子,为这场战争带了了希望,对于一个被线栓住一切的飞天,还有什么比自由更珍贵!
一直没有自由的生活着,能做一次自己心中的选择,相信三月一定是快乐的,在最后,顺从的不是前战神的诡计,也不是燎元的棋局,而是自己的心。
可惜……只可惜,再也无法回头!
他的选择,已经成了定局……。
2023年浮生物语读后感(优秀14篇)篇七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身上会发生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而树妖撒拉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一定会有很多的故事相伴,在这样的一个人身上;它不仅会伴随着许多故事,还会伴随着许多人。而且,就算是魔物,树妖撒拉也会帮助很多人。萨拉曾说:“没有我的付出,就没有现在的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优秀!”我觉得她说的对,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努力就没有努力,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多付出,付出才有收获!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一个人只要付出,就会有很多圆满的成功,会有很多的友情,会有很多美好的.收获;但如果他不付出,他就会成为一个被别人孤立的人。人们。如果你永远躲在壳里,你将永远是一只小猫,而不是一只豹子。如果你永远呆在一个地方,你永远只会看到一个天空,看不到整个世界。走或停,由您决定。我们给予彼此最真实的尊重和自由,却从未放过对方。总有一天,你会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不停地走,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尊重。而我一直在你身边。
我觉得这本书很好。这本书的内容让我佩服,让我开心,让我发自内心地赞美。
2023年浮生物语读后感(优秀14篇)篇八
一杯名叫浮生的茶,一段悟透人生的故事。这个寒假,伴我走过的是一本名叫《浮生物语》的书,一杯名叫浮生的茶,很苦,也不知道它真的存在与否,但它讲述着传奇,一段悟透人生的传奇。
“不停”,一家小店,一家普通得不有再普通的小店,店里专卖一种很苦的'茶——“浮生”,来的每一位客人,都会喝下那杯茶,说出一个故事。或许是残缺后又重新打上一个句点,又或许是完满后静静离开,温暖的;感动的;无数个小细节组成了这些故事,感动的故事。
光,为什么能有光?
是因为太阳在笑,云彩退出,一杯“浮生”,默默聆听着……。
“浮生”由意是苦尽甘来,现实生活中,我们多半都是平凡至极的学生,哪会有那么多的苦尽甘来,又或者说我们得到的只有甘,苦真的不曾体验过。但“浮生”在书中被描述得苦到极点,到底有多苦,苦后面竟是甜,不管是浓烈的甜,还是相对而方言淡淡甜,都被甜进了每一个角落,每位客人的心。
春节到了,春天也来了,是个大晴天,收集了许多感人的瞬间,读完了《浮生物语》中那一段悟透人生的故事,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很美。
我左手拿着“浮生”的书,抬起头,发现原来以前只是温暖的阳光在笑,笑得很甜。
2023年浮生物语读后感(优秀14篇)篇九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自幼入学堂拜师苦读,好游览山水,工于诗画,一生历经坎坷波折,于四十六岁时执笔著此书,以缅怀妻子陈芸和记述生平事迹为主。作者卒年不详,后书稿亦散佚,现仅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记,此外两记为后人伪做。书名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书卷虽有残缺之憾,却幸有留存之喜。
此书前后读过三遍,作者以淳朴真切的话语娓娓道来,虽是文言文,读来却也行云流水般自如。全书以沈复和妻子陈芸的相遇、相识、相知、相恋、相伴开始。而后写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向往、人生追求。接着写生活中父逝、妻亡、儿早夭、兄弟欺压、朋友出卖、经商失败等,诸多悲凉与苦楚经历。最后写为谋生计北上京、南下粤、西入川、东出海,颠沛流离聊度余生。作者通篇流露对妻子陈芸的深爱,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对遭遇困苦的淡然,寄情于山水,深情于江湖。岁月待我如蝼蚁,我待岁月如珍宝,在近暮年之时铺纸研磨,写下半生往事,此一介书生之豪迈。
陈芸,是沈复舅舅之女,自幼聪颖明慧,四岁时丧父,年稍长靠针线活贴补家用,自学《琵琶行》开始识字,颇喜诵读诗词文章。二人同年所生,自幼相识两小无猜,一起长大互生情愫,十三岁时订婚,十八岁时成婚,育有一儿一女,四十一岁时因病离世,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年,情真意切都溢于字里行间。她女扮男装陪丈夫外出看灯会,大胆突破当时封建藩篱。她精巧的手艺,为宾朋聚会增添几分乐趣。中秋之夜携夫游沧浪亭,谈文论诗话文章。因误会被驱出家门,别居萧爽楼以刺绣为生,仍不失风雅之趣,吟诗作画、聚友郊游。平日里不爱钱财,对残缺书卷、破损字画视为珍宝。芸娘梦想着在乡下买菜园数亩,种植瓜果蔬菜,作诗饮酒,绘画刺绣,过平淡日子。她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所以林语堂将她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沈复,家境优渥,少年时追随父亲做幕僚四处辗转,借机游历山水大川、名胜古迹,结交志趣相投的好友。后被父亲过继给叔叔,加之自己不谙官场之道,逐渐遭到原有家庭成员的排挤。书生意气,为朋友担保反被坑而负债累累,生活拮据不堪。奔忙于多处供职,都不尽如人意,不得已寄居人下,苦中作乐以卖字画谋生。朋友提携、亲戚爱怜、贤妻相助,才可勉强度日。虽有诸多苦楚烦忧,却也豁达从容,追求恬淡朴素的布衣生活。一生辗转奔波,踏遍中国半壁江山,而且远渡重洋到过琉球国(今日本冲绳),此生足矣。
书中有两处读时不禁落泪,其一是夫妻为了躲债逃往乡下,清晨三四点收拾行囊离家,儿子醒来问母亲何去?芸娘骗他说去看医生,含泪匆匆出门。儿子大哭不止,姐姐捂住他的嘴安慰他。此情此景不仅热泪眼眶,若非万不得已,怎舍母子分别,不曾想此别就是永别,更让人肝肠寸断。其二是芸娘去世时夫妻的对话,芸娘说人生百年,终归一死,今中道长别,不能终奉箕帚,目睹逢森娶妇,心实觉耿耿,言后泪落如豆。临终仍惦念丈夫和儿子,为妻为母之忧虑,令人潸然落泪。
沈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清朝,距今有两百多年,时代不同观念不同,断不可用当下眼光评判过去。沈复出入青楼,有纳妾之意,是当时社会风气和环境造成。沈复钟情山水交友,无心功名利禄,一方面有文人清高之气,另一方面也有个人志趣之因。不过没能让芸娘和儿女过上安稳的生活,沈复通过详尽真实的叙述,从侧面表达无限之愧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芸娘去世后,又经历几年流离,在写成《浮生六记》之后,沈复孑身一人便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何年何月去世都不为后人知。
林语堂读完此书曾说过:“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这安乐,我想,很像一个无罪下狱的人心地之泰然,也就是心灵已战胜了肉身。”
附上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2023年浮生物语读后感(优秀14篇)篇十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爱情故事,值得我们去纪念。或如祝英台与梁山伯的彩蝶无奈舞翩翩,或如孟姜女与杞梁的泪雨倾盆长城新,亦或如吴三桂与陈圆圆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或感天动地,或轰轰烈烈。但是在清代的苏州,有这么一对的夫妻,默默无闻,从恩爱相守,到不离不弃,再到阴阳两隔,然后有了《浮生六记》。
说到《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当真称得上默默无闻,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说白了,没有惊人的家庭背景、没有功名利禄、没有惊人财富,一生堪称平平庸庸,就是当时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人,他却拥有任何功名和财富都换不来的爱情,一个他深爱的和深深爱着他的芸娘,这便让他整个人生精彩起来了。
回到小说本身,这是沈复在芸娘去世之后写的作品,记录了作为一个清代江南人真实的普通生活,分别有闺情、花卉、园林、官场、交游、市井、山林、寺院乃至兄弟之情与妓僚。其没有惊险刺激的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平淡淡,娓娓道来,犹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般自然。
这水墨画里一抹亮眼的颜色便是芸娘。一个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据沈复自己说,是“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可见沈复对芸娘是一见钟情。那芸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芸娘是沈复舅舅家的女儿,自幼丧父,擅女红,独自一个人支撑全家生计。又生性聪颖,自学诗文,能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种句子来。结婚后芸娘既能够陪沈复谈诗论书、赏月饮酒,又能够乔装打扮、女扮男装。既让人赞叹于芸娘的蕙质兰心,又惊奇于她敢于跳出世俗的勇气。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家庭里,物质条件不算好,甚至说有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芸娘默默承受了很多,不仅把日子打理的像模像样,还过出了一种安贫乐道的风雅之资,着实不易。自古以来,才女有,同情达理者有,一往情深者也有,但是往往这几条是不相容的,冲突的。偏偏在芸娘身上,这几种特质浑然一体的融合到了一起,毫无维和感。古语有云“贫贱夫妻百事哀”,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两个人很多时候都是苦心经营才能维持生活,按理说应该冷漠、心灰、忙碌,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清暖温柔,甚至风流倜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芸娘,正是因为有了芸娘,沈复的生活堪称多姿多彩。所以林语堂先生的评价,实在恰如其分。
虽然时代不同,但是人们对爱情的向往是相同的。得如此一知己,也算此生无憾。斯人已逝,往事不堪回首。一双璧人,情深意重。哪知天意难测,阴阳两隔。自此余生皆为浮生。
沈复芸娘,一往情深,皆性情中人,且才情出众,癖好相通。宇宙之大,如两人之情兴者鲜矣。架舟往来于沧浪亭下,联句以遣闷怀,竟至涕泗相拥于怀。且夫妇肆意洒脱,就月光而开樽对酌,微醺而返。芸亦能女扮男妆,于君共品水仙庙之人间况味,亦可托言归宁,与君侍月乘凉,以续沧浪韵事。苏城南园,菜花黄时,苦于对花冷饮,殊无意味。芸于急中生智,雇街头馄饨之担,担炉火茶酒,携砂罐而去,众咸叹服,无不羡之奇想,众皆陶然,大笑而散。芸极具慧心,以帘带栏,萧爽镂因此别生趣致;撮茶叶少于,以纱囊之,置夏日初荷花心中,次日,烹天泉水炮之,香韵尤绝。如此女子,怎不教人心生欢喜。
坎坷之中,情尤可贵。况芸乃用情至深之人。病重之际,仍以语宽慰公子,曰:”蒙君错爱,百般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此生无憾!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真诚烟火神仙矣。又曰:“君之不得亲心,流离颠沛,皆有妾姑,妾死则亲心自可挽回,君亦可免牵挂。”“妾死,君亦早归,如无力提携妾骸骨归,不妨暂厝于此,待君将来可耳,愿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抚我椅子”言至次,既而痛泪两行,涔涔流溢,一灵飘渺。唯有“来世”二字,断续沈耳。余读及此处,心神恍惚,念天地间竟有如此至真至纯,才情兼备之女子。余年少时,听闻文君夜奔,当垆卖酒,颇爱其勇气;读到易安“赌书泼茶,赛诗传情”之时,拍手称好,世间能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此生亦可无憾;苏子诗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尽无穷悲思。归有光之句“庭有枇杷,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令人感怀难忘“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更是寄托真切期望。人间之情,无过于此类。
读此书之际,正值初秋之际,然心底已是千里清秋,愈发悲凉,愁思无处排遣,遂神清恍惚,饮青梅酒少许,“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之字眼触目可及,竟不可自拔,隐隐作痛。念余年少,岂知情为何物?只知晓世间一切之人,无一非绝对孤独寂寞之一生。况茫茫沧海,诸多可遇不可求,诸多风流。
2023年浮生物语读后感(优秀14篇)篇十一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自幼入学堂拜师苦读,好游览山水,工于诗画,一生历经坎坷波折,于四十六岁时执笔著此书,以缅怀妻子陈芸和记述生平事迹为主。作者卒年不详,后书稿亦散佚,现仅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记,此外两记为后人伪做。书名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书卷虽有残缺之憾,却幸有留存之喜。
此书前后读过三遍,作者以淳朴真切的话语娓娓道来,虽是文言文,读来却也行云流水般自如。全书以沈复和妻子陈芸的相遇、相识、相知、相恋、相伴开始。而后写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向往、人生追求。接着写生活中父逝、妻亡、儿早夭、兄弟欺压、朋友出卖、经商失败等,诸多悲凉与苦楚经历。最后写为谋生计北上京、南下粤、西入川、东出海,颠沛流离聊度余生。作者通篇流露对妻子陈芸的深爱,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对遭遇困苦的淡然,寄情于山水,深情于江湖。岁月待我如蝼蚁,我待岁月如珍宝,在近暮年之时铺纸研磨,写下半生往事,此一介书生之豪迈。
陈芸,是沈复舅舅之女,自幼聪颖明慧,四岁时丧父,年稍长靠针线活贴补家用,自学《琵琶行》开始识字,颇喜诵读诗词文章。二人同年所生,自幼相识两小无猜,一起长大互生情愫,十三岁时订婚,十八岁时成婚,育有一儿一女,四十一岁时因病离世,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年,情真意切都溢于字里行间。她女扮男装陪丈夫外出看灯会,大胆突破当时封建藩篱。她精巧的手艺,为宾朋聚会增添几分乐趣。中秋之夜携夫游沧浪亭,谈文论诗话文章。因误会被驱出家门,别居萧爽楼以刺绣为生,仍不失风雅之趣,吟诗作画、聚友郊游。平日里不爱钱财,对残缺书卷、破损字画视为珍宝。芸娘梦想着在乡下买菜园数亩,种植瓜果蔬菜,作诗饮酒,绘画刺绣,过平淡日子。她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所以林语堂将她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沈复,家境优渥,少年时追随父亲做幕僚四处辗转,借机游历山水大川、名胜古迹,结交志趣相投的好友。后被父亲过继给叔叔,加之自己不谙官场之道,逐渐遭到原有家庭成员的'排挤。书生意气,为朋友担保反被坑而负债累累,生活拮据不堪。奔忙于多处供职,都不尽如人意,不得已寄居人下,苦中作乐以卖字画谋生。朋友提携、亲戚爱怜、贤妻相助,才可勉强度日。虽有诸多苦楚烦忧,却也豁达从容,追求恬淡朴素的布衣生活。一生辗转奔波,踏遍中国半壁江山,而且远渡重洋到过琉球国(今日本冲绳),此生足矣。
书中有两处读时不禁落泪,其一是夫妻为了躲债逃往乡下,清晨三四点收拾行囊离家,儿子醒来问母亲何去?芸娘骗他说去看医生,含泪匆匆出门。儿子大哭不止,姐姐捂住他的嘴安慰他。此情此景不仅热泪眼眶,若非万不得已,怎舍母子分别,不曾想此别就是永别,更让人肝肠寸断。其二是芸娘去世时夫妻的对话,芸娘说人生百年,终归一死,今中道长别,不能终奉箕帚,目睹逢森娶妇,心实觉耿耿,言后泪落如豆。临终仍惦念丈夫和儿子,为妻为母之忧虑,令人潸然落泪。
沈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清朝,距今有两百多年,时代不同观念不同,断不可用当下眼光评判过去。沈复出入青楼,有纳妾之意,是当时社会风气和环境造成。沈复钟情山水交友,无心功名利禄,一方面有文人清高之气,另一方面也有个人志趣之因。不过没能让芸娘和儿女过上安稳的生活,沈复通过详尽真实的叙述,从侧面表达无限之愧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芸娘去世后,又经历几年流离,在写成《浮生六记》之后,沈复孑身一人便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何年何月去世都不为后人知。
林语堂读完此书曾说过:“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这安乐,我想,很像一个无罪下狱的人心地之泰然,也就是心灵已战胜了肉身。”
2023年浮生物语读后感(优秀14篇)篇十二
我最初读到《浮生六记》是在上海福州路上的一家古旧书店内,从一本上海世界书局三十年代出版的旧书中无意间浏览到的。那是在1978年的夏天,我刚参加了‘文革’后恢复的首次高考,所以虽然落榜,但古文基础已初具。因此,在一番夹生半熟地啃读后,我决定买下这本书。然而,当我设法凑足书资再次赶回到书店时,此书已被他人淘走。当时,我那种遗憾懊恼的感受可比高考失利。由此,可见我对《浮生六记》的喜爱之情。
当我能够再次读到《浮生六记》,时间已是在1996年的晚秋了。这是一个由湖北辞书出版社在1995年出的版本,书名取为《闲书四种》,集中选入了明朝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清朝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蒋坦的‘秋灯琐忆’以及沈复的‘浮生六记’,这几个名篇均是出自四位明清文人之手来追忆记叙家庭生活的精彩文章。而在此中,我格外赞赏的就是清代沈复所写的‘浮生六记’。
可以说《浮生六记》是沈复用率真自然的文字,细腻生动地记录了自己的婚姻爱情与日常家庭生活、抒发自己对人生、对艺术、对自然、对传统习俗赋予独特见解的自叙传。他的文采很像与他差不多同时代的英国十八、十九世纪的随笔作家查理.兰姆那样的风格,文字质朴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语。读来倍感亲切,如同倾听自己的内心独白。
坦率地说,我也不止一次地读过与沈复同时代的曹雪芹的《红楼梦》,并将《红楼梦》与《浮生六记》作比照。相比之下,我觉得《红楼梦》似乎更适宜于让达官贵人、巨贾富商的家族去品读。在我看来,无论是林黛玉、贾宝玉,还是王熙凤、薛宝钗等等一系列人物的喜怒哀乐,都与我们普通百姓阶层存在着一种隔阂,毕竟我们不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思想心境,因此,他们的一切演绎也就很难感动于我。而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真实叙述的他与芸娘之间的夫妻恩爱之情、他俩间生离死别的催泪情景、以及刻画夫妇俩所难忘的闺房之情、交友之乐,与品味大自然和艺术品的审美之趣等等的细节,无一不让我为之激动和认同。
《浮生六记》如有些学者所论述的那样,我也赞同前四记的艺术魅力‘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俞平伯评语)。而且,我还认为,沈复和芸娘都是属于普通百姓阶层的人物,因此,我们也应用同样普通人物的坦诚要求与质朴的文字来欣赏赞美这篇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珍贵的作品与作品中栩栩如生的可爱人物。
就说芸娘吧,她不愧为林语堂所赞美的‘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不是吗?当读了《浮生六记》中的第一记‘闺房记乐’之后,有谁不会深深地喜爱上如此可爱的女性?我觉得有必要摘录一段散文诗般的文字如下;…七月望,俗谓鬼节,芸备小酌,拟邀月畅饮。夜忽阴云如晦,芸愀然曰:“妾能与君白头偕老,月轮当出。”余亦索然。但见隔岸萤光,明灭万点,梳织于柳堤蓼渚间。余与芸联句以遣闷怀,而两韵之后,逾联逾纵,想入非夷,随口乱道。芸已漱涎涕泪,笑倒余怀,不能成声矣。觉其鬃边茉莉浓香扑鼻,因拍其背,以他词解之曰:“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妆压鬓,不知此花必沾油头粉面之气,其香更可爱,所供佛手当退三舍矣。”芸乃止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莱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余曰:“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曰:“我笑君子爱小人耳。”…简洁的语句、新鲜生动的描述,沈复将这位天性聪颖活泼、知书达理、情意绵绵的可爱女性-芸娘,深深地刻画在每一个读过《浮生六记》的读者心中。芸娘,也永远地成了我心中的‘红粉知己’!
再说说《浮生六记》的文体吧,我很喜爱沈复那种自由自在、不拘格套的行文风格,在这点上他的文章很像我所喜爱的另外几位英法美随笔散文作家的文风,譬如英国的查理.兰姆、譬如法国的卢梭和美国写《瓦尔登湖》的梭罗。我有这样一种读书习惯,就是喜欢将风格类同的不同作家的作品,在同一天内同时展开阅读,往往是信手打开书籍,随意阅读目光所及的文章,如果有能振动我心的文章,我就会感慨自己遇到了知友,反之,我就会将此书封入纸箱从此远避。我不知道这样的习惯是否有点神经质?但我觉得,读书和写作如同交友一样,我喜欢读哪个作家的书,必定与我的经历、个性、血型、理念、家庭背景等等的因素同这位作家有着某种相似的密切的关联。
因此,我是否可以这样说;我之所以喜爱沈复的《浮生六记》就是因为作者所抒写的他与芸娘之间那一生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与纯真美好的夫妻恩爱之情、那洋溢着甜美气氛的家庭生活和那寄情自然和艺术世界的韵致画卷,也正是我内心深处所期望的、所追求的呢!
我相信,答案是正确的。所以,我会继续再读《浮生六记》这一永远的名篇。
2023年浮生物语读后感(优秀14篇)篇十三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2023年浮生物语读后感(优秀14篇)篇十四
《浮生六记》全书仅两百余页,网罗译文与原文。说是六记,其实只需四篇,议论的都是糊口细节、交朋结友、游山玩水之类的事。初读时我很讶异和洽奇,就如许一本议论糊口细枝末节的书,为什么能从清代传布至今,两百余年来被无数文人骚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书中沈复的妻子——芸这小我物所吸引,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心爱的女人”其实是不为过。
芸出生伶丁,四岁失怙,依靠一双巧手给人刺绣维持一家人的糊口,并供年幼的弟弟念书。虽然身世不好,但芸聪明有情趣,自学认字,会吟诗为难刁难,在身为文人的丈夫面前,还能时常对诗人、诗句作出不俗评价。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大多困在闺阁之中。而芸却对外面的世界非常猎奇,敢女扮男装随丈夫外出看庙会,也敢单独乘船夜会要出远门的丈夫。
沈复爱好养花养草、摆弄盆栽,好交朋结友、游山玩水。芸不仅是幽默的玩伴,更是得力的辅佐。芸说沈复的插花兼备风晴雨露多般妙处,可谓精神入神,只是画画里头,有草虫之法,何不师法。于是,她便找来螳螂、蝉、胡碟等,系在花卉之中,还清算一下虫脚:或者抱开花梗,或者踩着叶子,有板有眼。沈复与伴侣出门嬉戏,苦于没有热食,扫了喝酒吃茶品茗的兴致,芸便雇来卖馄饨的担子一起出游,温酒热粥,还不消本身脱手,比当代人野炊还高级。难怪沈复说世上再也没有如斯会意的女子。
芸对待尊长很恭敬,对待下人很温顺,天天见日头上窗,就披衣急起,仿佛有人鞭策似的。沈复不肯起床,还取笑她。芸却说不想公婆说新娘懒惰。芸由于能念书写字,公公便让芸担任写家里的手札。后来由于婆婆关系,芸让公公误会。芸甘愿本身受误会,也不肯在婆婆那儿那里失了欢心。
芸的哑忍与她缺乏呵护的童年有关,她的举动在如今看来大概有些懦弱,但连系那时的时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贵在于风雅感性之后的默然。古来通文辞、善言语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时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芸的身上,竟无邪未凿地凑成了一体。沈复家境中落,他们夫妻的日子良多时辰过得非常贫苦,但在这贫苦困难之中还能过出文艺清雅、暖和明媚来,里里外外无不是芸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