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能够用具体的例子和论据进行支撑。请大家欣赏以下这些杰出作文的片段,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提升有所帮助。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一
自古以来,中国都有非常多的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国庆等等,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家乡的一个传统风俗——赛龙舟。
赛龙舟不仅仅是端午节的习俗,还是我们家乡的习俗。至今为止,我还非常清晰地记得那一场激动人心的龙舟赛。
那是一个在别的地方看似再平凡不过的端午节,在我们那,可是热闹翻了。那天天公也作美,把坏天气收拾得远远的,把云朵排成了一个个巨大的笑脸,仿佛它们也想观看这场比赛。一大早,我就被妈妈拉了起来,虽说到底还是有些不情愿,但想到马上就要举行的龙舟赛,心中便欣喜万分,毫无一丝怨念。
我们乘车赶到赛场上时,发现场地上的人已经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了,他们全都兴奋地大声叫着,喊着,仿佛他们的激动是释放不完的。我妈妈拉着我往里挤,过了好半天,才能看到完整情况:龙舟已经准备就绪了,舟上的那些选手们全部对着我们招手。此时,我也按捺不住我的激动,大声尖叫起来。
终于,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到来了。裁判一声“预备”,选手们就做好准备,打鼓的准备打鼓,划船的准备划船,指挥的准备指挥……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开始!!!”裁判的声音映入每个人的耳膜,选手们顿时如狂牛一样:“预备,划!”“一!二!三!四!”一句句有力的话语,一声声嘹亮的口号,甚至是一曲曲令人兴奋不已的号子,无一不体现出了这些“战士”们的倔强。他们你追上我,我又追上你,不亦乐乎。
慢慢地,龙舟远去了,群众们都追过去看,我也不例外,那阵阵鼓声如惊雷一般,震撼着我。
终于,在终点线,我看到有一条龙舟正极速前进。队员们喊着“嘿!哈!嘿!哈!”鼓声“咚咚”地响,它风一般地冲过了终点线。顿时,人群中欢呼了起来。我一看,这不正是那条“腾云驾雾”的龙舟吗?没想到它还真“飞”过来了!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二
我的家乡在高峰镇九甲村,那里风景优美、景色宜人。那里不光是风景好,人也好。那里的人很遵守祖传习俗。
在那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春节。那里的春节是从除夕到元宵节,元宵节过后就完了。
除夕时,家家户户在早上大扫除,扫除完后又到镇上去赶集,买春节时准备的东西。小孩子只管到村中好好地玩。买完东西后,第一件事是烧鸡祭神,放鞭炮吓鬼神。晚上,谁也不能串谁家的门,只能在家中吃香喝辣。在今晚,除了小孩子,谁也不能睡,必须守岁。
大年初一,这天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地。小孩子们一个个提着大袋子到别人家去拜年。拜年时必须是男娃先进堂屋,女娃后进,这样保佑这家来年生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娃。拜年只能拜到12点,拜完后,满10岁的小孩得在这天自己去赶集,以早学独立。
我们九甲村过春节只求安宁、幸福,不图别的东西。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三
每个人的家乡都不一样,而且都拥有其独一无二的习俗特点,如绍兴的黄酒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山西的黄河灯会……我的家乡是湖北,那里最独特的习俗就是结婚。你可别小看这结婚的习俗,它可是我家乡最隆重、最热闹的习俗。
在结婚前夕,男方要在家里祭拜天地、祖先等,告知他们有婚事要举行,祈祷他们保佑自己婚事美满、幸福。
结婚当天,男方出门去迎娶新娘之前还要再祭拜一次祖先,以示自己要出门迎娶了。男方乘坐迎亲车队去女方家中迎娶,迎亲车队最好是六的倍数。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表示庆祝。每每这时,同村的人也会同新郎一起燃放鞭炮,以表示祝贺。新郎到达新娘家后,先向新娘家人问好,接着持捧鲜花给新娘。每到这个重中之重的时刻,新娘的姐妹或好友总是会刻意阻扰新郎。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小孩子都会躲在一旁“咯咯”直笑,快乐极了!经新郎苦苦哀求后,新郎最终以九百九十九元的红包礼成交,比喻新娘新郎在一起长长久久。新郎给予新娘捧花后,将新娘挽出大厅,要带新娘去新郎家了!
新郎与新娘一起上香,接着祭祖。新娘向父母叩拜、道别,新郎只要行鞠躬礼就好了。所有人都要离开新娘家时,绝对不可以向新娘家人说再见。我有一次参加姑姑的婚礼,和姑婆说了声再见,就被姑婆敲了一下脑袋。回新郎家的路上也要燃放鞭炮。到达新郎家门口时,家人也要燃放爆竹。新娘下礼车时,应由新郎家的一个长辈扶持新娘进入厅堂。进入厅堂是不可以踩门槛,因为门槛代表门面,新人应横跨过去。新娘入厅后,也要跨过火盆,然后踩碎瓦片,代表岁岁平安。
将新娘介绍给家中的长辈认识后,新人开始祭拜了: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洞房内,应以竹筛覆盖床面,桌子上摆放铜镜压制惊吓。新人共同坐在预先铺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以表示两人同心,并且祈求以后生男孩,然后新郎与新娘合饮交杯酒,以及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不过,结婚当天任何人都决不允许坐新床。
结婚,可是非常讲究的,一刻都不得马虎。家乡的结婚习俗俨然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四
我们的家乡青岛有许多民族节日,春节,就是一年中最大的传统节日。
平日,为了上学方便,我都住在姥姥家,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到了过春节的时候,我就回到爸爸、妈妈家,妈妈也住在四方区。
年三十这一天,我到了妈妈家,换上妈妈给我买的新衣裳,心里别提多么高兴了。晚上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围在电视机旁看春节晚会,我始终期盼着过年的饺子,虽然平时也经常吃饺子,但过年的饺子和平日的饺子还是有很多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在半夜里吃,因为吃了这顿饺子就意味着我又长大一岁。
在妈妈开始下饺子的时候,爸爸就下楼放鞭炮去了,有时我也跟着爸爸去放鞭炮,有时春晚节目演得精彩,我就在家里看电视,就顾不上放鞭炮了。
第二天,妈妈就带着我回太姥姥家,给太姥姥拜年。下午,我就和妈妈到亲戚家串串门。忙活了一天,到了晚上,才和妈妈回到家。
每次过春节,奶奶、姥姥和亲戚都会给我压岁钱,有姥姥给我保存着,姥姥说:“压岁钱不能随便乱花,到用的时候,再拿出来用。我学琴的学费,买课外书籍,都用我的压岁钱。
因为还要学琴练琴,春节过后我就回姥姥家。到了正月十六,姥姥、姥爷会带我去糖球会,感受传统的民族庙会,逛小吃街。姥姥给我买传统的糖球、武汉豆皮、撒尿丸子、章鱼小丸子、炸鹌鹑蛋等等。姥爷说:“过去的人都是耍正月,过完了糖球会才算过完春节。”可想早年间的春节比现在更热闹。
每年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我觉得过春节最好。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五
每个国家,每个地方,每个乡镇,都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习俗。然而,我的家乡,然而我的家乡也有着,与众不同的习俗。但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习俗。
我们家乡的春节从除夕就开始啦!一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儿时学的,腊八歌。是这样唱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过年是每个小孩都喜欢的一个习俗。因为过年有很多好吃的,还有很多压岁钱,在外打工的父母们也会回来过年,除非万不得已,小孩们,一年只能见上一次在外打工的父母,那一次也就是春节的时候,不仅这样,而且小孩们都不用早起晚归的去上学了,在家里面和小伙伴们玩,吃好吃的,玩自己喜欢玩的,或者和小伙伴们做游戏,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超市,一起买炮,买玩具,买吃的,因为那时我们都有压岁钱,还会有新衣服穿。
看到这,我不禁想起,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烟花掺杂着雷鸣般的鞭炮声,整个夜晚炮声不断,也没有几个人能睡着,一般男人们都是打牌,或者和家人一起看联欢晚会,一直看到去拜年的时候,那就是第三顿了,这也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地方,那就是去拜年,不过压岁钱也不是好拿的,要磕头如捣蒜。
这第四顿基本没人吃,一般都在睡觉,只有耶稣教徒们,早起吃过饭去教堂,迎接新春,我爷爷奶奶就是耶稣教徒,除此之外,所有的门都紧闭着,全村的人都在休息。门外还堆放着燃过的爆竹皮,和除夕的景色截然不同,一切都平静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呢?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不觉中,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还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不仅有利于传递亲情、尊崇孝道、弘扬正能量,而且有利于传承文化习俗。所以,在清明节的时候,人们都要祭奠英烈和先辈。
令人欣慰的是,这几年,在国家的号召下,在新闻媒体的宣传下,在学校的教育下,家乡的祭扫习俗悄然发生着变化。
镜头一:网上祭祀。
清明节快到了,我们五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安海烈士陵园开展祭扫烈士活动。在烈士墓前,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花,齐唱歌曲《烈士墓前》,缅怀烈士们抛头颅、撒热血、挺身而出的革命精神。
在老师的号召下,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网上绿色祭祀,感悟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将“鲜花”献给烈士,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表达我们对英烈的缅怀。
镜头二:绿色祭扫。
清明节这天,爸爸妈妈一大早就带着我们去祭扫祖宗。在祭扫时,我却发现,周围的人都没有什么人在烧纸钱、烧冥物、燃放鞭炮了。
我好奇地问爸爸:“今年怎么跟以前不一样啦?”爸爸笑着说:“过去,人们上坟烧纸、燃放鞭炮,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隐患。现在,不是都在提倡绿色祭扫吗?大家都很自觉配合啊。”说着,爸爸在爷爷的坟前敬了一杯酒,妈妈把一束鲜花摆放在坟前。接着,爸爸给我们讲起了爷爷生前的故事,我们听得入了迷,心里对爷爷充满了敬重与怀念。最后,全家人一起动手,在爷爷的坟前种了一棵树,爸爸说:“明年我们再来的时候,这棵树就长大了。”离开时,我恋恋不舍地回头看了一眼,“爷爷,小树,明年再见……”
网上祭祀、绿色祭扫,真好!家乡的绿色习俗,我为你点赞!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七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盛开的鲜花,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习俗与传统文化。
我是一个彝族女孩。我给大家介绍彝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
中国有大约有776万彝族,有4500年的历史,主要生活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彝族的风俗习惯——食俗,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宰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杀生,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猪过年的食俗,大部分给自己吃,少部分请客人来家中吃。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晒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成为一年的主要肉食来源。过年过节时还要吃糍粑、饵块、喝坛子酒。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无灾无病,平安大吉。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毒蛇和害虫。彝族喜欢喝酒,而且用大碗喝酒,喝酒时必须一饮而尽,把彝族人的豪爽、好客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席”的传统。
在我的家乡,男女老少喜欢跳左脚舞,每当夕阳西下,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跳着左脚舞。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和着高亢清脆的歌调,他们时而折步跌脚,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盈健美。特别在过年时和立秋时节,大家都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尽情歌唱。
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斗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女互撒,然后对歌。
彝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各地不同,这只是我家乡的一小部分,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做客!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八
2022年是爸爸和妈妈的本命年。按我们家乡的习俗,应该穿红色衣服,象征着吉祥如意。年前,妈妈特意去给爸爸买了几双红色的袜子,等到过年时好让爸爸穿上。
过年了,妈妈拿出了崭新的一双红袜子递给爸爸,微笑着说:“快穿上吧,给你准备了好长时间了。”
爸爸接过袜子,快速展开,却自言自语地说:“哎?这袜子上怎么有只鸡呢?今年不是鼠年吗?”爸爸一脸疑惑地问妈妈:“今年是鼠年吗?”
我接过话语:“糊涂的老爸,今年可是您的本命年啊!”
妈妈说:“对啊,今年是你的本命年——鼠年,所以要穿红袜子。”
“你知道今年是我本命年,你怎么还给我买了一双有鸡图案的红袜子啊?”
“有一只鸡?”妈妈拿出一只袜子,看了看,果然是只鸡。妈妈眼珠一转,笑着找理由说:“年年有‘吉’吗!”
爸爸有些着急地说:“是年年有余,不是年年有鸡,鼠年袜子上应该是狗图案,不是狗也行,一双红袜子也行啊!”
妈妈大笑着说:“没事、没事,穿着吧,年年有‘吉’,大‘吉’大利。”
爸爸好像明白了妈妈的糊涂,脸色瞬间转为大笑:“哈哈……对、对,年年有‘吉’,大‘吉’大利。”高兴地穿上了大‘吉’红袜子。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九
我的家乡在天平,那里空气清晰,风景优美。灯火节、舞龙、春节、国庆节……都是我家乡的`习俗。
那我就先讲讲春节,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春节说实话就是过年,那天有很多人来买菜准备晚上吃,过年早上吃汤圆代表团团圆圆。过年晚上是小朋友是最欢乐的时候,到了晚上小朋友们匆匆忙忙把晚饭吃好和别的小孩聚集在一起,拿出早上买的礼花放,声音很大可是小朋友还是情不自禁的笑起来。大人聚集在一个人的家里来打牌。到了子时大人把家里的礼炮拿出来放之后就煮饺子吃。
灯火节其实就是元宵节,大人早早起来去买灯笼和香还有纸。晚上大人们走到亲人的坟前就跪下来点一点火,火燃烧的很大再把买的香和纸烧掉一点,再把灯笼挂在树上点亮。
如果有人没有买灯笼能够弄个三根竹子摆成三角形再把纸围住这个三角形在里面点一点火,这样也能够当做灯笼来照亮。在村子的小路上挂上一个灯笼。我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做,我问爷爷,爷爷对我说这是给孤魂野鬼照明,我一听点了点头。
每一个人的家乡风俗都不一样,我家乡的风俗虽然没有说完可是这是我家乡最重要的风俗。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十
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俗。在新年里,我的家乡一陆丰,也有不一样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准备过年时,家家到几十里买年货,要准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号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大扫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将垃圾、灰尘扫走后,就把买的吃的摆上桌,让客人和家人吃。在这一天,已经渐渐会有客人来做客了,无论是隔一面墙的邻家亲戚,无论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会赶来做客。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海鲜与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一夜,在广场上会演“潮剧”,会有很多人前往观看。不仅仅如此,在广场上还会有人在赌“鱼虾蟹”,时不时连小孩子也会拿着十块、五块前往去赌一赌,因为过年开心。此时此刻,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门,因为都去看戏了。
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一样。这一天,大人们都在家中看看电视什么的,仅有小孩偶尔去找朋友一齐玩。
元宵到临,有一个高潮到了,许多的人都蜂拥而至、三五成群到自我的亲戚家拜年,小孩子都应接不暇,嘴里不停说着“新年欢乐”等吉言,然后不停收着红包,到午时时会有舞狮不断进入一户户人家,舞狮代表吉祥,意味福气来了,大家都十分乐意它们进入自我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过去了。在正月十七过去,家乡的新年也就算过去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大人们又去照常工作了。虽然新年过去了,但小孩还会放放鞭炮,还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来做客,大家都不舍得新年过去。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十一
我的家乡在潮州的日子里,有许多完美的回忆,最令我难忘的要属今年的春节了。
除夕傍晚,“孩子们,出来放鞭炮了!”爷爷大声的喊道。我、姐姐和哥哥听到爷爷的声音,高兴地从房间里跑出来。出来一看,爷爷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打火机和一盒鞭炮。爷爷看见我们,着急地说:“快点来!我们去公园放吧!”我们异口同声地答应了。
到了公园,放鞭炮的人还真不少!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笑之中。“瞧,那有个饮料罐!”哥哥指着远处说道。我们顺着哥哥指这那个方向看去,只见一个饮料罐静静地躺在地上。我们走过去,捡起了饮料罐。爷爷疑惑地问道:“拿它干什么?”姐姐笑着说:“爷爷,我们能够把鞭炮放在饮料罐里放啊!”爷爷拍手说道:“好提议!”哥哥拧开饮料罐的盖子,把里面剩余的饮料倒掉,放在了地上。爷爷把鞭炮和打火机递到我们面前,问:“你们谁来?”哥哥自告奋勇:“我来吧!”爷爷就把鞭炮和打火机给了哥哥,他接过鞭炮和打火机,先从里面鞭炮盒里取出一根,蹲了下来,然后按住打火机的开关,打火机里立刻喷出火,哥哥再把鞭炮伸向火。鞭炮点着了,他看准了饮料罐的口,迅速把鞭炮扔了下去。姐姐呼喊道:“快后退!”我们往后退了几步。“啪!”饮料罐跳了起来,随后就落地了。过去一看,饮料罐已经黑了。
姐姐又提了个提议:“我们把鞭炮插在土里放吧!”我们全赞同了。“那这次要谁来呢?”哥哥边盯着我,边问。爷爷拍拍我的肩膀,说:“伟伟,你试试吧!”我摇摇头,皱着眉说:“不要!”姐姐劝道:“勇敢点啊!你看看哥哥都没事。”“是啊!男孩子就应当勇敢点,什么都要去尝试!”哥哥也劝我。我只好勉强地点了点头。“给你!”哥哥把鞭炮和打火机给了我。我拿着鞭炮,手拼命地颤抖,好像手中的鞭炮随时都会爆炸,我有点后悔了。“怎样了?”哥哥问我。我结结巴巴地回答到:“没……啊!”姐姐告诉我:“那里有土,你去那边放吧!”我听了,慢慢地走过去。然后,从地上找了根木棍,挖了一个小坑,从盒子里拿出一根鞭炮,插在小坑里,之后把旁边的土按实。我的手好像没力气了,按不住打火机的开关,头上也冒出了冷汗。我停了下来,心里默念道:“勇敢点!加油!”我鼓起勇气,按住打火机的开关,点燃了鞭炮,我赶紧跑走。鞭炮响了,同时也响起掌声,爷爷对我竖起大拇指,表扬道:“你成功了!”我自信地笑了笑。
这个春节我过得很开心,一家人其乐融融,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十二
每年的春节,我们都会包饺子、放鞭炮,去拜年,而且还会领到红包。
在除夕那天,大人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在包饺子,有的去粘春联,等到了傍晚,爸爸就让我去点燃鞭炮,刚一点着噼里啪啦便响起来,那声音呀,可大了。
等我们放完了炮,就去吃饺子了。来到屋里,奶奶说,他在一个饺子里放了一块钱,谁吃到了,他就有福了。我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心想:一定要吃到那一块钱。可是我已经吃了五碗了,还没有吃到那一块钱。弟弟却吃到了。于是奶奶说,弟弟真是幸运,是个有福之人。
天完全黑了下来,每一家又都放一些好看的烟花。我们家的烟花放完了,我们就会坐在房顶上面,观赏别人家的烟花。
到了正月十五,我们都会吃元宵,妈妈买的元宵,有山楂口味和黑芝麻口味的,吃到嘴里,甜甜的,而且还非常的松软可口。
到了晚上,孩子们都会挑着小灯笼出来逛灯会,玩游戏。
到了正月十六,早上天刚刚亮每家每户门前都会燃起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大人们会拿着小孩子的衣服在上面烤,听说烤一烤还能治百病呢。
我起床后马上拿了一个苹果,把一根棍子扎进了苹果里面,把它放到火上慢慢烤,终于我把苹果烧的红彤彤,热乎乎的.,摸一下还有可能会烫到手呢。于是我就大口大口地吃完了这个又大又甜的苹果。
这就是我们家乡春节的习俗,我从里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十三
在我的老家仙游,有一个特有的习俗——做寿。
无论男女,只要是年龄过了五十,每逢整十岁就要做寿。在正月初三到正月初六,要办酒席,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过来,为的是为寿星送上祝福。
人到齐后,随着一声开席的鞭炮声,做寿也就开始了。寿星家里围着一桌桌的人,大家都欢声笑语。
主人家开始上菜,大家就边吃边聊。
大概上了三四盘菜后,寿星就过来和每一桌的人干杯。有酒的喝酒,没酒的用果汁代替。反正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干杯,再给寿星说上几句祝福的话。寿星听了当然开心,连忙叫我们多吃点,然后又匆匆地到下一桌去和客人干杯了。
客人。所以是再简单的菜肴,也能吃出浓浓的乡情、乡味。
做寿结束时,又是一阵散席的炮竹声。客人要和寿星说声“祝您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啊……”然后感谢款待,寒暄几句也就走了。于是那几天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都在吃酒席,家家都在放鞭炮,好热闹!
客人不是为了蹭吃而来的。其实整个村子都像是一家人,做寿就像是为家人过生日一样。主人也是不收钱的。就是这样一个短暂而美好的仪式,有时办的比婚礼还盛大。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做寿。其实和过年也有点像——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开始,转眼又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消逝了。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十四
喜欢喝擂茶是我们家乡的习俗之一,擂茶可以解渴消暑、健脾养颜,擂茶它是由花生、茶叶、芝麻、白糖配制而成的。
夏天来了,好客的家乡人,只要有客人到了他们都会笑脸相迎地说:“来、来、来,喝几碗擂茶再走,不会耽误你干活的时间。”客人们也不假思索地回答:“那我就不客气了,好好地品尝一下你的手工擂茶吧。”于是那热情的主人就摆出了擂钵,拿来了擂茶棍,正式开始擂茶了。只见他们熟练地把花生米、茶叶、芝麻、绿豆、白糖放进擂钵里,用擂茶棍用力地擂,将茶料擂成糊状,擂得烂碎如泥,再放少许凉开水,一边擂一边放,这样的擂茶味道才会清香爽口。甜润入喉。好了,擂茶擂好了,客人们尝了赞不绝口地说:“这擂茶味道甜甜的`,喝了真让人神清气爽,请再来一碗。”
擂茶不光是一种很好的饮料,还是一种理想的保健药方。它能养颜提神,还可以健脾开胃,滋心润肺。擂茶本来就有解毒歇火的功能,喝起来自然让人神清气爽,余香满口。瞧:那乳白色的液体闪着耀眼的银光,琼浆玉液色泽诱人。远方的客人哟,喝一碗再走不迟!
我喜欢家乡人的热情,我更喜欢喝家乡的擂茶。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十五
2020年是农历鼠年,也是爸爸和妈妈的本命年。按我们家乡的习俗,应该穿红色衣服,象征着吉祥如意。年前,妈妈特意去给爸爸买了几双红色的袜子,等到过年时好让爸爸穿上。
过年了,妈妈拿出了崭新的一双红袜子递给爸爸,微笑着说:“快穿上吧,给你准备了好长时间了。”
爸爸接过袜子,快速展开,却自言自语地说:“哎?这袜子上怎么有只鸡呢?今年不是鼠年吗?”爸爸一脸疑惑地问妈妈:“今年是鼠年吗?”
我接过话语:“糊涂的老爸,今年可是您的本命年啊!”
妈妈说:“对啊,今年是你的本命年——鼠年,所以要穿红袜子。”
“你知道今年是我本命年,你怎么还给我买了一双有鸡图案的红袜子啊?”
“有一只鸡?”妈妈拿出一只袜子,看了看,果然是只鸡。妈妈眼珠一转,笑着找理由说:“年年有‘吉’吗!”
爸爸有些着急地说:“是年年有余,不是年年有鸡,鼠年袜子上应该是狗图案,不是狗也行,一双红袜子也行啊!”
妈妈大笑着说:“没事、没事,穿着吧,年年有‘吉’,大‘吉’大利。”
爸爸好像明白了妈妈的糊涂,脸色瞬间转为大笑:“哈哈……对、对,年年有‘吉’,大‘吉’大利。”高兴地穿上了大‘吉’红袜子。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十六
我的家乡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顾名思义就知道居住的哈萨克民族比较多。
哈萨克族是个游牧民族,他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去年我和爸爸妈妈去那拉提大草原就见识了他们的热情,在草原上有个小男孩教我骑马,还给我他家自己做的奶疙瘩,好吃极了。
哈萨克族也有着他们的节日,就像我们的春节和中秋节一样,他们的节日是“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在节日里他们会有很多的节目表演,如:叼羊,赛马,姑娘追……我最佩服他们的是阿肯弹唱,“阿肯”就是他们的民间歌手,特别有才华,即兴编词,出口成章,一问一答有趣极了。
去年7月在昭苏正好赶上第十六届阿肯弹唱会,我和爸爸妈妈当然不能错过。草原上搭起了很多的帐篷,到处可见身着节日盛装的`哈萨克姑娘小伙,就连那些马儿也给配上了大红色的马鞍,马尾也扎上了红色的彩带,头上的马鬃也被梳上了一条条小辫,漂亮极了。不一会大会开始了,我个头小站在后面怎么也看不见,就从人群的夹缝中钻了进去,一直钻到了最前面,嘿,这下可看得清楚了,前面坐着一排怀抱冬不拉的女阿肯,后排是男阿肯,唱的很好听,可惜我一句也没听懂(哈哈)。
回来很久了,可我还是经常想起去年的草原之夏——阿肯弹唱会。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十七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一个历史或传说,这些传说有的是真实的,也有的是虚假的。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春节的时候,我们可以逛庙会、赏花灯,每家每户都必须要贴春联,小孩、大人穿着新衣服,在一起放鞭炮,可热闹了。
春节这些特点是从一个传说中演绎而来的。传说很久以前,在某一座山上住着一只怪兽,山下有一个村庄,村里的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怪兽下山来觅食,它找了很久,最终喜欢上了吃小孩。然而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初一,人们便把这只怪兽叫做年。连续几年,都在这同一天,许多小孩被年吃掉,村民们开始害怕起来。到了晚上,大家做了一个同样的、奇怪的梦:一位老者说:“年怕红色、怕鞭炮声,大家只要有这些就不用再怕年了。”
正月初一到了,年下山来了,来到山脚还是没有进村庄,因为它看到村庄里到处都是红彤彤一片,心里害怕起来,还看见几个小孩在放鞭炮,它吓得慌,逃走了,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村民们知道了这个喜讯,开心得不得了,于是就把赶走年的这一天叫做大年初一。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他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我要了解咱家乡的习俗。
我的家乡在茂名,我们茂名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年例。顾名思义,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也就是说,在年例那一天要进行游神,用于驱鬼。
“游神”就是把神像抬起来,绕着村子走一圈,据说这样做可以驱鬼,也可以保佑自己家以及全村的村民身体健康,五谷丰登。说起游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在光绪时期,有一个地方出现罕见的大旱灾,当地的县官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开仓救人。谁知县官因为这件事得罪了朝廷,有一大批官员上奏将他斩首示众。在他行刑前的一个晚上,他梦见了一位神仙,神仙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不应该死的,当你重新生活后,要把我抬出来绕着村子走一圈,以保佑全村各家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第二天,他果然没死,他再三回忆着梦,发现梦中神仙与小庙里的安济圣王长得一模一样。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年例,也就是游神这样一个习俗。当然,每个地方抬的神像不一样,我们茂名所抬的神像是观音菩萨像。
年例不仅要游神,还要在家中摆上十几围的酒席,菜主要是白切鸡、鸭、炒白菜、炒米粉……在年例,每家每户都要赶回家乡,准备酒席、食物、饮料等东西。年例一定要吃鸡、鸭、鹅,这样可以保佑自家的鸡鸭鹅不受病毒感染,而且越养越多。
年例是我们家乡一个独特的节日,它拥有独特的习俗,所以我们一直保留着这个节日。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十八
每年的.春节,我们都会包饺子、放鞭炮,去拜年,而且还会领到红包。
在除夕那天,大人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在包饺子,有的去粘春联,等到了傍晚,爸爸就让我去点燃鞭炮,刚一点着噼里啪啦便响起来,那声音呀,可大了。
等我们放完了炮,就去吃饺子了。来到屋里,奶奶说,他在一个饺子里放了一块钱,谁吃到了,他就有福了。我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心想:一定要吃到那一块钱。可是我已经吃了五碗了,还没有吃到那一块钱。弟弟却吃到了。于是奶奶说,弟弟真是幸运,是个有福之人。
天完全黑了下来,每一家又都放一些好看的烟花。我们家的烟花放完了,我们就会坐在房顶上面,观赏别人家的烟花。
到了正月十五,我们都会吃元宵,妈妈买的元宵,有山楂口味和黑芝麻口味的,吃到嘴里,甜甜的,而且还非常的松软可口。
到了晚上,孩子们都会挑着小灯笼出来逛灯会,玩游戏。
到了正月十六,早上天刚刚亮每家每户门前都会燃起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大人们会拿着小孩子的衣服在上面烤,听说烤一烤还能治百病呢。
我起床后马上拿了一个苹果,把一根棍子扎进了苹果里面,把它放到火上慢慢烤,终于我把苹果烧的红彤彤,热乎乎的,摸一下还有可能会烫到手呢。于是我就大口大口地吃完了这个又大又甜的苹果。
这就是我们家乡春节的习俗,我从家乡的习俗里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十九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听着这首儿歌,是不是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呢?接下来,我写的,就是我们这儿过春节的事:
过年的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年货,有:糖、瓜子,鸡鸭鱼肉等等。我们在大年初一前,就会扫房子,就是把家里扫除一次。那时,我就会帮着爸爸妈妈把家里里里外外的清理干净,好在过年时有个新的气象。
除夕,在外的人都会回到家里,和家人团聚。到了晚上,人们都会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这时,鞭炮声就会时不时的想起来,让人们感到浓浓的年味儿。
初一,起五更。不到天亮,人们就都起床了,穿上新衣服后,就去放鞭炮。所话说得好“爆竹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迎新年!”放鞭炮,为的是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放完鞭炮后,就会回家吃饺子,这次吃饺子可不同,饺子里面可“藏”着钱呢!谁吃到了钱,谁在这一年里都会交好运的!所以,谁都盼着会吃到饺子。
饺子,我们就会跟着爸爸去老家串亲亲,每当我们走进哪一家时,都会收获到红包。这一趟下来,我们能赚好多钱呢!当然,我们最喜欢的就是串亲亲了!能拿到红包,谁不高兴,谁不欢喜呢!
再过几天,就是元宵节了,我们在当天,都要吃汤圆。这是习俗,当然,这一天我们也会过得十分愉快。想一想:全家人坐在电视机旁,看着丰富多彩的元宵晚会,吃着热腾腾的元宵,不会感到满满的幸福么!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十五十六,小孩子就该上学的上学,大人们该上班的上班了!每当这时,总会不经想起:寒假可过的真快呀!这么快就该开学了。过年真好!好想再过一次年呀!但是,你再这样想还是没有用的,还得去上学还得去上班。时间是不可能停住不走的。
是我们家乡的春节,和你们那儿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的话,就快来写写你家乡的春节吧!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二十
虽说我的家乡是四川,但我却一向随母亲生活在深圳,也是最近,回到四川读书的一年,才感受到四川,感受到家乡的风俗,可谓是“千奇百怪”,而这些风俗文化是独特的、温馨的。应教师要求,写家乡的文化,我便记它下来。
一年的开始,也就是新年的前几天,农村的家家户户会挑出自家最肥美的猪,举办隆重的杀猪仪式,来庆贺这一年的丰收,和对下一年的祈愿。他们点燃香烛,虔诚的祝愿、企盼,感激上天的眷顾,感激党和政府带来的祥瑞和平!只要杀了猪的那户人家,必须会宴请邻里、亲朋、好友,大摆筵席。每户人家请客时,都不会吝惜自家的猪肉,挑出最鲜美的来招待客人。连城里的人都羡慕农村的“年猪汤”,说他自然,绿色,香美。邻里们相聚一齐,好不热闹!也好不体现出四川人风俗的独特,四川人的热情!
超糯,超好吃!还有那馅儿,很有讲究的,农村的“猪儿粑”馅必须要油,要新鲜,要多样!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农村人吃一顿油的,那简直就是无上的美味。所以,油的特点就一向沿传下来,一口咬下去,满嘴是油,油而不腻。外婆常说一句话:“细心,别让猪儿粑烫着背!”我疑心,“猪儿粑”怎能烫着背呢?再烫,都是嘴。外婆老是笑:原先,这当中还有故事,说一穷小子,吃“猪儿粑”,先咬了一口,殊不知,猪儿粑油太多,顺着手臂一向流,那小子就高举着手,用舌头去舔手臂上的油,结果油就顺着手臂烫着背了。外婆讲完故事,仍是笑眯眯的,生活富了,她怎能不笑?猪儿粑包好了,在外面卷一层薄薄的菜叶,就上蒸笼蒸,一会儿就香气四溢,超给力的,想起都留口水!只能改编一句诗来表达了“此食只应天上有,人间难有几回尝”。
既然有“种”,当然就有“收”啦,收稻谷时有一餐,所有的工人都会得到主人家招待的豆花,这豆花可是仅有“天府之城”才有的,其他地方你花钱都不必须买得到呢!
豆花,主料是黄豆,也是用石磨慢慢地磨出的,加上农村上好的清泉水,用白矾慢慢的点,这可是技术活。四川农村的豆花鲜嫩、可口,加上几十种的佐料,那些外省的人可是争着都吃不到的!
家乡的风俗美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完的,最主要的是体验!
家乡的习俗抒情(模板21篇)篇二十一
我的家乡有很多节日习俗,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如春节舞狮、舞龙、放鞭炮,中秋节吃月饼、赏月,清明节祭祖、踏青……这些跟其他地方并无多大差别,而有几个我要跟大家讲讲。
或许大家并没有猜到了我的家乡,没关系。我觉得习俗必须是要与其他节日不同的性质,节日是大家都过的,而习俗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习惯、风俗,是具有特殊性的。
社日是我的家乡特殊节日之一它包括了春社和秋社,人们常常凑钱在社庙里举行祭神仪式,杀猪煮肉,就地分食,而吃不完的肉就带回家供神。
牛王诞是个蛮有趣的节日。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传说是牛王的诞辰,所以称为牛王诞。而这一天村民们不能驱使牛去干活,让牛好好休息。还要在牛栏门口供奉牛,大人们则嘱咐小孩们爱护耕牛。牛是一个多么神圣而威严的动物啊!
而“三月三”是属于壮族人民的节日,但不身为壮族的大部分人在我们这个地区也和他们一样过这个习俗。
说起我们“三月三”习俗的来历,虽然我不是很了解,但我知道两件事——一,“三月三”是指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二,传说它与王母娘娘举行蟠桃会的日子相同,且又同盘古的诞辰时间一样。虽然本质上他们没有什么关联,但如此有意义的一天,活动当然多种多样了。俗话说得好:最香不比五色饭,最美不过三月三!这五色饭即为五色糯米饭,里面有紫、黄、黑、白、红五种颜色的米饭,把他们蒸好舀出来时会散发古朴而醇香的气味,五谷杂粮一般的味道,极吊人胃口。
三月三的双人对歌也是极常见的,我们家乡人有唱山歌的传统,经过我的调查与生活经验,我发现除了日常生活中、娱乐、劳作等自歌或对歌,还形成了歌圩(就是对歌的专门时间,村民常常会聚在一起对歌庆祝),他们唱的歌都是一些古朴的民谣,很具有年代感。
每到三月三,无论宅在家里还是出街游玩,都会时不时听见敲锣打鼓的声音,气势磅礴、震耳欲聋。他们的鼓声和铜锣搅拌在一起有条不紊,还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前排的人们舞着狮头,后面的人负责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家乡的三月三热闹得像过某一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一样,它不像春节那样更加热闹非凡、鞭炮齐鸣,反而只是小小地庆祝这个节日,常常过了三月三跟没过并无多大差别。
家乡的习俗让游子们都想回去,脱下繁忙的包袱,与他们最亲爱的家人们一起庆祝,一起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