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的使用能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下来是一些适用于不同年级和学科的教案模板,供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个性化调整。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一
教材分析:《小镇的早晨》一课,以散文的体裁、清丽的文字把人、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江南水乡小镇的早晨安静、热闹,忙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小镇新貌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美景以及小镇的发展与变化,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细细品读。
3、认识并理解生字词,借助一些词句帮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幻灯片、课文伴奏带(建议选择钢琴曲或丝竹乐)。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自然走入教材。
导入:同学们早晨几点到学校?每天上学的路上,都能听到些什么声音?看到些什么景象?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总结:这些都是我们北方小县城早晨特有的景象。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到另外一个不同的地方去看一看、听一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小镇的早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小镇的早晨》。看了课题,你猜这篇课文会写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老师这就带大家去,满足你的愿望。
(设计意图:江南水乡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走入教材,既构成对比,又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范读课文,听读识字,初步领略课文内容。
1、放伴奏带,范读课文。
2、你觉得小镇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听读后的感受。
3、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那就读一读吧!你们觉得怎么读好呢?给自己提提要求。(自己解决生字词的读音、互相交流对难点的理解)表扬读书习惯好的同学,树立榜样。
4、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学生的读书习惯。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5、出示学生朗读中遇到困难的词语,鼓励学生教一教,读一读。掌握扎实。
6、通过读书,大家不仅学会了许多生字词,还了解到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又是热闹的,还是忙碌的。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木船的橹声,走进小镇安静的早晨,去听一听,看一看。
(设计意图:课文篇幅长,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读通课文,教师的范读既创设了优美的情景,便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在听读时识字,可谓事半功倍。在鼓励学生自己读一读,进一步巩固生字词,体悟课文内容和韵味。)。
三、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教给学法。
1、重点指导第二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仔细读读这一段,想想从哪儿能体会到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
为什么从这句话中你就能体会到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
说一说。(轻声读)指名读,评一评再读。听老师读一读,谈体会。再自己试一试。齐读有关句子。
配乐读。
2、回顾学法,加以总结。读一读课文,画一画重点词语,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课文中的2-4自然段形式相同,所以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在品读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教育,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两个自然段,是这一类型的课文较好的教学方式。)。
四、自主选择,小组合作学习3、4自然段。
1、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我们就可以自己试着学习后面的两个自然段,深入了解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热闹和忙碌的了。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先自己读一读,标一标,画一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第四段。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注意随时树立榜样,教给合作方法。
3、展示合作成果。说一说,读一读。注意关键词句的理解和训练。
(设计意图: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要学以致用,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学习的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总结,合作读全文,升华对课文的领悟。
同学们刚才游览了小镇的早晨,淡淡的霞光,净得透明的小河,热闹的街市,忙碌的人群,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多美的小镇的早晨!我们合作来表达对小镇的赞美之情吧。女生读第二自然段,男生读第三自然段。教师读每段的第一句话。
(设计意图:美妙的音乐,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教材,进入情景,在抒发自己情感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
五、布置作业。
1、抄一抄,写一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积累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
2、读一读,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二
1、运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2自然段。
2、感受蚕乡小镇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欣欣向荣的气氛。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敢于创新的语文能力。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2段。
通过自读自悟,体会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紧张的特点。
录音带、课件制作。
1、出示课题,齐读。质疑: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
2、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四人小组交流:
a、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b、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3)、师生交流:你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想弄懂什么问题?
(4)、梳理学生的问题。
1、过渡:被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小镇的早晨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下面就让我们乘上乌蓬船,去感受水乡小镇早晨那独有的恬静。
2、课件欣赏。
3、带着归纳整理的问题,默读这一段,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把小镇的早晨的恬静写具体?
4、再轻声读这一段,作者怎样把恬静写具体的?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圈圈划划,写上简单的批注,并有感情的读一读。
5、集体交流重点句。
(1)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静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
(2)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的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型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请轻轻飘过。
6、配乐展开想象读这一段,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7、引导背诵。
(1)小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古色古香,呈现出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么美的画面,我们给它配上解说词好吗?那得先背好解说词。
(2)你想用什么办法背诵?
(3)用你喜欢的方法背诵。自由练背,指名看课件解说。
1、刚才,我们在河边细细领略了小镇早晨恬静的景象,如果我们到街边去看看,又会见那儿是热闹的,更是紧张的。
2、用同样的方法四人小组讨论探究第三、四自然段。
(1)研读一:作者怎样把小镇早晨的热闹和紧张写具体的?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
(2)研读二:怎样读出小镇早晨的热闹和紧张?
(1)这段话从人多和沿街摆满各种土特产作买卖的场面来描写小镇早晨的热闹的。
(2)“您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拥挤的人流向前走去”,“拥挤的人流”已经说明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前面加上“不由自主”,说明拥挤的人群使你走路也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这是热闹情景的写照。
(3)“沿街摆满”以及“……”说明土特产琳琅满目,这也是热闹的写照。
(4)有感情地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1、除了课文所描绘的江南小镇,你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水乡小镇?请收集有关资料。
2、收集的资料可以编写成小报或画水乡风景图等。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江南水乡的小镇,领略了那儿的美景。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去江南小镇走一走、看一看,去细细品味――(师引读)《小镇的早晨》。
二、品文悟境。
(一)整体感知美。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
指名读,齐读。
3、(边板书边提要求)小镇的早晨真美呀,那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这么美呢?打开课本,默读全文,找找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4、出示: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
(二)品读感受“安静美”
1、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段话描写了小镇早晨的什么特点?找出能体现小镇早晨特点的词句,做上标记,体会体会。
2、教师发现大家书上都留下了思考的痕迹,快把你的读书收获和观点说一说。
3、同学们交流得真热烈!我们一起说一说吧!(全班交流)。
这段话描写了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
a、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闪烁着一片片银鳞。
淡淡的霞光像银鳞一样的河面,多静,多美!谁来读一读。
b、河水清得透明,静静地和街道并行穿过小镇。
河面静,只有银鳞闪烁,河水静,悄无声息地流进小镇,谁愿做这条静静的美丽的小河,试着读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同桌互读。
c、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轻轻荡漾。
表演读、师生接读。
5、交流:停泊的船群、静静的石桥。
小结:这段话按一定顺序描写了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如果我们学习交流时按顺序会更好!
淡淡的霞光,清澈的小河,停泊的船群,静静的石桥,轻巧的小船,好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又像一首清新的小诗,安静的小镇早晨多美呀!
让我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再次向大家介绍这安静的美丽的小镇的早晨,不仅要读出声,更要读出情来!
(三)自主学习“热闹美”、“忙碌美”
1、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三、四段。
2、小组内交流交流,互相补充、共同提高。
3、展示学习成果。
a、第三自然段写出了小镇早晨热闹的特点。
交流:人多,理解“不由自主”
物多。让我们随着拥挤的人流一起到小镇的街上去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蔬菜的新鲜,尤其是鲜活的大鱼、小虾,又蹦又跳的小羊、长毛兔、大鹅不停地叫唤,更让感觉热闹。
小结:那拥挤的人流,那琳琅满目的物品,那声声高昂的叫卖,那淳朴热情的微笑,又让我们感受到热闹的小镇早晨的多美!
b、那怎样能读出小镇早晨的热闹呢?(欢快、高兴、大声点)。
c、那让我们用欢快的语气由衷地赞美这热闹、繁荣的景象吧!齐读第三自然段。
d、展示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成果。
第四自然段写出了小镇早晨忙碌的特点。
学生、妇女、个体户、农家姑娘。
e、怎样能读出“忙碌”?
指名读。
小结:小镇人民忙碌、朝气蓬勃的身影更让人们感受到小镇的早晨是多么美!
小结:贫穷落后的小镇已成为过去,如今这里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将来人们会用智慧和勤苦把小镇建设得更加美好!
三、总结:
让我们一起由衷的赞美:啊,多美的小镇的早晨!
四、小练笔:
按照“先总后分”的叙述方法,抓住某一方面特点,进行了一次小练笔《校园的早晨》。
文档为doc格式。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四
录像片、实物投影仪、课件等。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江南水乡早晨的风光片,学生欣赏。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到江南小镇去看一看、听一听,一起去领略水乡小镇的早晨,满足你的愿望。
5、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猜这篇课文会写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领略课文内容。
1、教师配音范读课文。
2、你觉得小镇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听读后的感受。
3、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那就读一读吧!你们觉得怎么读好呢?给自己提提要求。
4、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学生的读书习惯,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5、出示学生朗读中遇到困难的词语,鼓励学生教一教,读一读。
6、通过读书,你还了解到了什么?学生谈出自己读书的收获。
(过渡)大家不仅学会了许多生字词,还了解到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又是热闹的,还是忙碌的。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木船的橹声,走进小镇安静的早晨,去听一听,看一看。
三、自读自悟,体会感情。
1、播放课件,学生欣赏。(被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小镇早晨独有的恬静情景。)。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把小镇早晨的恬静写具体的?
3、再轻声读这一段,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圈圈划划,写上简单的批注,并有感情地读一读。(结合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小镇早晨的恬静和作者的喜爱。)。
4、集体交流重点句:
(1)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静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
(2)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的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型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
5、配乐朗读,学生展开想象: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6、引导背诵。
(2)你想用什么办法背诵?
(3)用你喜欢的方法背诵。(学生自由练背)。
(4)指名看课件解说。
四、合作研读,开拓思维。
2、用同样的方法四人小组讨论探究第三、四自然段。
(1)研读一:作者怎样把小镇早晨的热闹和紧张写具体的?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
(2)研读二:怎样读出小镇早晨的热闹和紧张?
3、有感情地练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4、师生配乐合作朗读:同学们刚才游览了小镇的早晨,淡淡的霞光,净得透明的'小河,热闹的街市,忙碌的人群,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多美的小镇的早晨!让我们配上优美的音乐来表达对小镇的赞美之情吧。女生读第二自然段,男生读第三自然段,老师读每段的第一句话。
五、延伸课外,拓展创新。
1、除了课文所描绘的江南小镇,你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水乡小镇?请收集有关资料,收集的资料可以编写成小报,也可以画一幅水乡风景图等。
2、你能想象一下小镇的未来吗?将来你会为我们的小镇做些什么呢?
3、把课文中喜欢的词语或者句子摘抄在你的笔记本中,并试着用它说话。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五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叫《小镇的早晨》(课件出示课题)
课前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过了。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吗?
生:给生字扩词。
生:读课文。
生:给课文分段。
师:那好。下课!
生(惊讶):啊?
师:是的,下课,你看,同学们课文会读了,生字词都认识了,还扩词了呢,课文分好段了,连课后习题都解决了呀。咱们上课还能干什么呢?下课!
生:啊?
师:怎么?还要上吗?
生:上!
师:好了,刚才跟同学们开玩笑了。
通过预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知道了这篇课文有些字是比较难读或难写的。我想请同学们来当当小老师。
现在请你拿出笔,把这些字在书上作好记号。
生准备。
师:小老师们,可以交流了吗?(可以)
生:我觉得剖鱼的剖比较难读。
师:这样就是小老师了吗?想想平时老师是怎么教的?
生:下面我领读,剖,剖鱼的剖
其他学生跟读,该生就没下文了。
师:你不抽查一下吗?
生(笑):请你来读。(指名读)
师:他读对了吗?你不评价一下吗?
生:你读得很对!
师:好!继续,还有谁也愿意当当小老师的?
(就这样,学生陆续提出了营、铺、锈等字)
师:通过预习,你觉得什么字比较难写的,你有什么办法提醒大家吗?
生:我觉得物廉价美的廉比较难写。
生:能!
师:能浮现就说明记住了。还有什么字难记吗?
生继续提出式、浆,师生一起分析,识记。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抄写几遍,抄几遍能做到听写无误,那就抄几遍。
生抄写生字词。
师:现在我说听写,同学们能写出来吗?(能)能,那就不听写了,相信同学们!
师:刚才我听到同学们在预习时有疑问,现在就来听听有什么疑问。
生1:摇橹声是怎么样的?
生2:是嘎吱,嘎吱地。
生3:不对,应该再慢一些。
师:好,那你来模仿一下。
师:虞老师这儿也有一个片子,可以帮助你理解摇橹声呢。
课件出示。
生:噫?是虞老师呢!
生模仿。
师:通过看了片子,听了同学们的模仿,我们仿佛进入了水乡。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水乡一个小镇的早晨的呢。
那么课文描写了小镇的早晨的几个特点呢?
生:三个。
师:哪三个?
生:恬静、热闹、紧张。(师板书)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书上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看出来的。
师:好!我们把这三个句子划出来。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节课还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研究一下小镇的早晨为什么是恬静的。
虞老师为了上这一节课,特地根据这个特点拍摄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看看。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看清这段录像。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后,师课件出示。
师:这个片子,虞老师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拍成的。可是我还是觉得有点伤心,同学们看了这个片子后一点反应也没有。
生笑,鼓掌!
师:对了,这就是对我劳动成果的肯定。鼓掌,同学们都会吧?当别人付出了劳动时,我们就应给予鼓励。
现在请同学们对照课文,对虞老师的这个片子美言几句。
生读课文。
生4:虞老师,我有一点意见。
师:哦,有意见?这是美言吗?
生4:我先提一点意见。
师:哦,一点,那就是美言了是吧?好吧,你先提吧
生4:我觉得你没有把淡淡的霞光拍出来。
师:哦,是的。这个确实没有拍出来,不过也不能怪虞老师,那天是个阴天呢。
生5:虞老师,我也有意见呢。
生:我也有,我也有。
师:好,那我们就先来说说缺点吧。
生:课文中说小船是从桥洞中悄悄钻出来的,又在河上轻轻飘过。可你的片子中的小船却是用力划过的,而且速度比较快。
师:你们认为悄悄轻轻很重要吗?为什么?
生:因为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如果不是悄悄轻轻那就不恬静了。
师:有道理,那咱们就来读读这个句子,注意这两个同学们认为很重要的词。
生读。
生:课文讲小船是一只紧挨着一只,可你这儿却只有两只。
师:一只紧挨一只,可不就是两只吗?
生:不是的。
师:你还可以从哪儿也能看出不是的?
生:各式各样。
师:有这个词吗?都找到了吗?啊呀,你看虞老师都粗心哪。各式各样的,不光说明数量多,还说明(样子也很多)
同学们也一定注意到了,虞老师这个片子中不仅只有两只船,而且样子也单一,就是乌蓬船啊!
这个也不能怪虞老师,虞老师找遍了所有地方,就找到这么两只乌蓬船,那特意把它们紧挨在一起呢。
生:课文中有两座石桥,你这儿没有。
师:没有吗?这可不能冤枉好人哪。咱们再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细看,有两座。
师:这我就有些不明白了,写石桥跟恬静有什么关系吗?
生:有关系,因为这个石桥上没有人,说明人们都还在睡觉,所以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
下课铃响。
师:啊呀,虞老师辛辛苦苦拍了一个上午的片子想不到还存在这么多问题,不过现在已经下课了,就请同学们先休息一下,还有什么意见,下课时跟我个别交流一下。
第二课时
师:刚才课间有很多小朋友围着虞老师,提了很多意见,有个同学说书上的河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是啊,这个句子写得多美啊,请同学们把这个句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咱们班确实有一批非常非常优秀、了不起的同学,给这个片子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见:没音乐!
我当时拍这个片子时,是这样想的:既然是恬静的,静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六
《小镇的早晨》一课,以散文的体裁、清丽的文字把人、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江南水乡小镇的早晨安静、热闹,忙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小镇新貌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1、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美景以及小镇的发展与变化,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细细品读。
3、认识并理解生字词,借助一些词句帮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幻灯片、课文伴奏带(建议选择钢琴曲或丝竹乐)。
一、联系生活实际自然走入教材。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总结:这些都是我们北方小县城早晨特有的景象。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到另外一个不同的地方去看一看、听一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小镇的早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小镇的早晨》。看了课题,你猜这篇课文会写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老师这就带大家去,满足你的愿望。
(设计意图:江南水乡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走入教材,既构成对比,又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范读课文,听读识字,初步领略课文内容。
1、放伴奏带,范读课文。
2、你觉得小镇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听读后的感受。
3、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那就读一读吧!你们觉得怎么读好呢?给自己提提要求。(自己解决生字词的读音、互相交流对难点的理解)表扬读书习惯好的同学,树立榜样。
4、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学生的读书习惯。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5、出示学生朗读中遇到困难的词语,鼓励学生教一教,读一读。掌握扎实。
6、通过读书,大家不仅学会了许多生字词,还了解到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又是热闹的,还是忙碌的。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木船的橹声,走进小镇安静的早晨,去听一听,看一看。
(设计意图:课文篇幅长,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读通课文,教师的范读既创设了优美的情景,便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在听读时识字,可谓事半功倍。在鼓励学生自己读一读,进一步巩固生字词,体悟课文内容和韵味)。
三、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教给学法。
1、重点指导第二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仔细读读这一段,想想从哪儿能体会到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
为什么从这句话中你就能体会到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
说一说。(轻声读)指名读,评一评再读。听老师读一读,谈体会。再自己试一试。齐读有关句子。
2、回顾学法,加以总结。读一读课文,画一画重点词语,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课文中的2-4自然段形式相同,所以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在品读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教育,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两个自然段,是这一类型的课文较好的教学方式)。
四、自主选择,小组合作学习3、4自然段。
1、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我们就可以自己试着学习后面的两个自然段,深入了解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热闹和忙碌的了。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先自己读一读,标一标,画一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第四段。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注意随时树立榜样,教给合作方法。
3、展示合作成果。说一说,读一读。注意关键词句的理解和训练。
(设计意图: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要学以致用,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学习的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总结,合作读全文,升华对课文的领悟。
同学们刚才游览了小镇的早晨,淡淡的霞光,净得透明的小河,热闹的街市,忙碌的人群,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多美的小镇的早晨!我们合作来表达对小镇的赞美之情吧。女生读第二自然段,男生读第三自然段。教师读每段的第一句话。
(设计意图:美妙的音乐,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教材,进入情景,在抒发自己情感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
五、布置作业。
1、抄一抄,写一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积累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
2、读一读,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七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水乡小镇的意境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在读背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材料。
教具课文精彩段落投影。
二、细读课文。
2、交流第一节。(不定)。
(1)学习第一节a中心句: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
b从哪里可以看出恬静呢?
c朗读师生对读。
d交流总结学法。
a找中心句b读句子体会。
b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
c体会用词用句的精当。
d熟读成诵出示填空题,帮助学生背诵。
4、第三节方法同上。
三、背诵课文反馈。
四、作业:
五、写作特点:
1、全文先分后总,每段内又由总到分的顺序来叙述的。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2、篇幅短小,语言浅显、流畅。在叙述中自然流露出对小镇的赞美之情。
六、实践活动参观南郊早晨的农贸市场、街道、商店、工厂等,并按先概述,后具体的叙述方法,抓住某一方面特点,作口头介绍。
听写词语。自读课文,归纳。
学生根据问题回答通过描写小河、小桥、小船、太阳、晨练的老人等句子加以体会。
自由练读,指名读。
按以上方法自学课文朗读体会读一读,说说好在哪里?
齐读第五节联系上下文说说根据板书的提示背诵挑几句或一节指名背。
1、背诵课文。
2、围绕课外活动时,校园真热闹啊这一句中心句,把热闹写具体。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八
一、集中识字。
(因为本课中的生字所组成的词,大部分是一些特定的名词,如豆浆、小摊……,无须过多联系上下文理解。)。
1、同学们,黑板上这些字,你在预习课文之前已经认识一些的请举手。你在哪里看到过?(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识字)。
2、还有一些字,通过预习,你认识了吗?你能当老师教大家吗?(充分利用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3、抄写自己认为难写的生字,你认为抄写几遍能记住就抄写几遍。(画蛇添足地想出各种繁杂花哨的办法记字不如让学生抄写几遍来得实在。)。
二、自由读课文。
难读的'地方反复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以“拍摄风光片”为切入点美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熟悉“剧本”,有感情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为“剧本”寻找合适的拍摄场景。(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读课文。主干问题:你认为需要强调哪些词,才能使听的人脑海中浮现出第二幅画面呢?)。
3、为“剧本”挑选合适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把握朗读基调。主干问题:这段话,那些词句让你觉得应该选择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呢?你能读好这些词句吗?)。
4、合音乐配音。(享受朗读,体验朗读的魅力)。
5、为风光片起个名字。
四、以“拍摄风光片”为切入点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
请你以导演的身份参加讨论。
讨论内容:
场景?
群众演员。
道具。
台词。
注意:讨论的过程中多问一个为什么?
2、师生分别以导演助手和导演的身份进行现场交流。
五、布置课外作业。
(此课获杭州市第四届“教改之星”评比金奖。)。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九
1.引言:有两句诗写的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身处江南,你们注意过江南水乡的小镇么,那里的早晨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3.配乐讲解:在我国江南水乡,有许多古朴的小镇,那里小桥流水,绿树成荫,你们瞧,这便是世外桃源,它就是这众多小镇中的一个。这里的交通工具只有小船。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木船的橹声把小镇唤醒了。请大家在江南特有的乐曲声中,默读课文,想想小镇的早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媒体出示图片)。
4.板书:恬静热闹紧张。
那一段说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呢?想一想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从结构上看是个什么段式?从那些句子中体会出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按顺序找找)。
1.第二句,读一读板书:(河面)。
2.第三句:读一读板书(船)。
谁能告诉大家那些词说明船很多。请划出来。(“各式各样”“一只紧挨一只”,“停满”)你们找的真不错。来,你们这几个同学上来当船,快,你们一只紧挨一只。同学们,瞧,各式各样的船一只紧挨一只。
3.第三句:你们觉的格外醒目的是什么船。为什么乌蓬船格外醒目呢?我们来把三,四两句读一下,读出有趣!(有趣的朗读)。
老师不明白了,这么多的船怎能说是恬静的呢?其实两句话中有一个字告诉我们“恬静”聪明的孩子肯定会发现的,仔细找,把它圈出来。
(停)对啊,这么多的船如果都在开,肯定很热闹,现在都停着,所以就显得格外的静。现在请大家再读一下这两句话,要读出(静)。
3.现在这一段中还剩下地五句话,老师觉得你们自己肯定会学得很好。请。
你们就象刚才一样把表示恬静的词找出来。呆会儿你来当老师,你来向大家介绍为什么选这个词。
读第五句话(要读出静)。
设计意图:教师一直以平等的身份,引导孩子自己去研究课文,让他们在不断的发现中,体验成功,因为教师的指向明确,梯度不高,学生稍做努力就可以达到。这样的设计让全体学生都能进入学习。在一次次的达成中,不断增强学习情趣。特别是中间插进“一只紧挨一只”的直观游戏,让孩子进入兴奋,那么接下来的课文朗读和说话练习会显得更有情趣。
2.现在请你们发挥想像,来学学赶集的农民怎样夸着“自己的产品价廉物美”。(一个当农民,一个当顾客)请两个同学上来夸夸。
3.刚才你们感受到热闹的情景了么?读第三段。
我们感受了小镇早晨的恬静和热闹,让我们去看看城市的早晨吧!
请模仿小镇早晨的写法来说说城市早晨的宁静和喧闹。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十
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凌晨太阳刚刚唤醒还在梦中的小镇,大地的万物即将苏醒。到了早晨,小镇便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在为新的一天而忙碌着,鸦雀无声的小镇又沸腾起来了;大人们为上班做着准备:卫生间里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小孩儿在为上学做准备;屋里有哭声和骂声。各个小摊小贩,都在鼓捣着架子,为开张做着最后的部署。
就连鸡鸭这些动物,也跟着人们起哄。你看,那只没头没脑的大花鸡,踉踉跄跄地走在小道旁,让人看了想笑。还有一只胖墩墩的小丑鸭,迈着它那“优美”的鸭子步,扭来扭去地走遍了大街小巷。
而那些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小娃娃,都迈着轻松的步伐,唱着动听的歌谣,在学校里“一、二、一、二”地做着锻炼。
那些农民工在自己的工地上唱着优美的山歌,肩上挑着担子,在工地里来来回回地穿梭着,干得不亦乐乎。大颗大颗的汗珠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下来,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
小镇的早晨,有阳光温暖的照着,有微风轻轻地吹着,吹得人们心旷神怡,照得人们不辞辛苦地劳作!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十一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弄清课文层次,概括段意。重点难点:学习生字、新词,弄清层次。教具准备:1、生字、词语、长句投影片,2、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1、板书:小镇的早晨2、看看课题3、出示句式:小镇的早晨是————。然后说一说。(带着问题,自学课文)二、自学课文1、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字词意思。(3)标上小节号,想想每节讲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上记号。2、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字词认读情况。a出示生字词投影片(一)恬静波光粼粼农副产品诱人淳朴摩托声(二)摇撸河埠头旋涡莴笋韭菜笼子豆浆馄饨(三)恬静节奏地平线碧绿悠闲交响乐热气腾腾b说说词语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悠闲:闲适自得。
淳朴:朴素诚实。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交响乐:比喻街道上交织在一起的各种声音。
恬静:恬适安静。清澈:清净而明澈。
波光粼粼:本文指湖面在阳光的映照下,泛起鱼鳞似的波纹。(2)检查课文朗读。(3)理清层次,了解各自然段意思。说说课文中“小镇的早晨是——的”教师板书: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热闹、紧张}多美啊!
第一层:(1—3小节)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热闹、紧张的。
五、课堂练习:
1、描红、临写生字。
2、熟读课文。
2、交流第一节。(不定)(1)学习第一节。
b从哪里可以看出恬静呢?
c朗读师生对读。
d交流总结(小结学法:a找中心句b读句子体会)3、交流第二节。
b“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
c体会用词用句的精当。
1、听写词语。
2、自读课文,归纳。学生根据问题回答通过描写“小河”、“小桥”、“小船”、“太阳”、“晨练”的“老人”等句子加以体会。自由练读,指名读。按以上方法自学课文朗读体会读一读,说说好在哪里?齐读第五节联系上下文说说根据板书的提示背诵挑几句或一节指名背四、写作特点:1、全文先分后总,每段内又“由总到分”的顺序来叙述的。层次清楚,结构严谨。2、篇幅短小,语言浅显、流畅。在叙述中自然流露出对小镇的赞美之情。
六、实践活动参观南郊早晨的农贸市场、街道、商店、工厂等,并按“先概述,后具体”的叙述方法,抓住某一方面特点,作口头介绍。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围绕“课外活动时,校园真热闹啊”这一句中心句,把“热闹”写具体。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十二
生:尾巴翘翘。
师:我摇的船头尖尖的,你摇的船——?
生:我摇的船头方方的。
师:所以,这时侯河埠头停着的船——。
生:各式各样。
师:亲眼看到了这么多情景,心中装了这么多感受,那么课文中有关句子该怎么读?
(教师指名朗读)。
师:我去卖青菜,你去干什么?
生:我去卖莴笋、韭菜、芹菜。
师:你的菜质量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我卖的菜很新鲜,是刚从地里摘来的,你看,它们叶子上还有露水呢。
师:真是一个懂行的菜农。(转向其他同学)那你们去干什么?
生:我去卖鱼、卖虾。我的鱼虾是野生的,还活蹦乱跳呢。你当心别被溅湿裤脚。
生:我去卖鸡卖鸭,我卖的草鸡草鸭是我家自己养的。
师:哟,真是草鸡草鸭吗?跟养殖场成群喂养的有什么区别呀?
(学生饶有兴味地放声朗读,教师再指名读)。
师:哦,这边热气腾腾,小摊子边坐了好些人,你在干什么? 。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十三
小镇在寂静的七月中醒来。
早晨的空气透着丝丝凉意,泛着点点微甜的气息,不知不觉中,阳光跃入千家万户的门窗,投下金色的光辉。
当我踏上那条我往返了无数次的小巷,才发觉这片街区竟是如此熟悉又陌生。
三兩羽灰色的信鸽,拍打着有力的翅膀,飞腾在两边的房屋间。“咕咕”声此起彼伏,穿过屋檐,透过此刻微微泛蓝的天空,回旋在小镇的空隙中,渐渐融在透明的阳光里,成了清晨的一部分。
走到拐角,微风拂过,梧桐叶“窸窸窣窣”的细语在我耳边萦绕,风本无言,却在离开之时留下声声祝愿。空荡荡的街道上,树叶摇动的歌声也令人遐想,无限生机便从那苍绿中迸发出来。这些树的茎干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它们的叶子今年落了来年又生出新芽,这样兀自枯荣的歌声,从未凋零过。
信步到巷口,“玉米嘞!新鲜的水果玉米!”一声声熟悉的吆喝声传来,带着玉米的清甜,在街道上散开来。那个老伯推着满车的玉米每天在街边叫卖,吆喝声从街的这一头飘向那一头,这也一直是小镇晨光里一个温暖的音符。
我驻足在巷子的尽头,脑海中的晨歌挥之不去,只有在这样不经意的体味中,才发现生活并不总在沉寂与单调里,它从不缺少温柔的一面,只是我们处于这般温情里却浑然不知而已。这歌声在不老的时光里百转千回,一直都在。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十四
教材分析:
《小镇的早晨》一课,以散文的体裁、清丽的文字把人、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江南水乡小镇的早晨安静、热闹,忙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小镇新貌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美景以及小镇的发展与变化,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细细品读。
3、认识并理解生字词,借助一些词句帮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幻灯片、课文伴奏带(建议选择钢琴曲或丝竹乐)。
教学过程 :
一、联系生活实际自然走入教材。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总结:这些都是我们北方小县城早晨特有的景象。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到另外一个不同的地方去看一看、听一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小镇的早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小镇的早晨》。看了课题,你猜这篇课文会写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老师这就带大家去,满足你的愿望。
(设计意图:江南水乡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走入教材,既构成对比,又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范读课文,听读识字,初步领略课文内容。
1、放伴奏带,范读课文。
2、你觉得小镇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听读后的感受。
3、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那就读一读吧!你们觉得怎么读好呢?给自己提提要求。(自己解决生字词的读音、互相交流对难点的理解)表扬读书习惯好的同学,树立榜样。
4、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学生的读书习惯。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5、出示学生朗读中遇到困难的词语,鼓励学生教一教,读一读。掌握扎实。
6、通过读书,大家不仅学会了许多生字词,还了解到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又是热闹的,还是忙碌的。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木船的橹声,走进小镇安静的早晨,去听一听,看一看。
(设计意图:课文篇幅长,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读通课文,教师的范读既创设了优美的情景,便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在听读时识字,可谓事半功倍。在鼓励学生自己读一读,进一步巩固生字词,体悟课文内容和韵味。)。
三、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教给学法。
1、重点指导第二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仔细读读这一段,想想从哪儿能体会到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
为什么从这句话中你就能体会到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
说一说。(轻声读)指名读,评一评再读。听老师读一读,谈体会。再自己试一试。齐读有关句子。
配乐读。
2、回顾学法,加以总结。读一读课文,画一画重点词语,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课文中的2-4自然段形式相同,所以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在品读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教育,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两个自然段,是这一类型的课文较好的教学方式。)。
四、自主选择,小组合作学习3、4自然段。
1、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我们就可以自己试着学习后面的两个自然段,深入了解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热闹和忙碌的了。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先自己读一读,标一标,画一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第四段。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注意随时树立榜样,教给合作方法。
3、展示合作成果。说一说,读一读。注意关键词句的理解和训练。
(设计意图: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要学以致用,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学习的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总结,合作读全文,升华对课文的领悟。
同学们刚才游览了小镇的早晨,淡淡的霞光,净得透明的小河,热闹的街市,忙碌的人群,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多美的小镇的早晨!我们合作来表达对小镇的赞美之情吧。女生读第二自然段,男生读第三自然段。教师读每段的第一句话。
(设计意图:美妙的音乐,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教材,进入情景,在抒发自己情感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
五、布置作业 。
1、抄一抄,写一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积累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
2、读一读,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十五
我站在街头,两旁是一排笔直楼房,或三层,或四层,就那样呆呆地立着。我放轻脚步,静静地站在这本是喧闹的寂静街道走着,微风吹来,徐徐摆动,却没有一丝声响,静至极。
这是小镇的早晨,这是街道的早晨,一切的喧闹像是瞬间消失罢。我静静地走着,置身于这样安静的地方,心又怎能不安静呢?街上只有我一个人,两眼观看者这些麻木的建筑,里面拥抱着沉睡的人。我像是一个旅人,两脚轻轻踏在这水泥做的路上,上面曾经走过千千万人的步伐,或轻或重,或缓或急。天空是淡灰色的,看不见一丝蓝色,抬头望上去是很模糊的,有一些深灰色的烟雾缓重地移动着。看上去有些污浊,突然厌恶气这些脏脏的东西,它遮住了蓝天的湛白,遮住了明媚的阳光,两道建筑致使天空像一条长长地白绸带挂着。路旁没有树,只是在建筑的阳台上摆着一些青翠的植物。却好像没有生气,是感受到了禁锢吧?阳光不充足,空间也不够宽敞。这时我想起之前经过的那一片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空旷的田野,小草青青地随着风摆动着,现实出它的生命。与这里相比,真是多了一份生命的喜悦,这里,也多了一份干枯的凄凉。
我想我两眼空洞地走着,从不回头看,紧握着手,固执地向前走着。路的尽头是十字路口,尽头有两棵树安静的站在那里,却,还是那样,没有一丝生气。本该清新翠绿的叶子,却染上厚厚的尘埃,无力地耷拉着。低下头,仿佛不愿意见人。我茫然着,不知该去何方,那就朝前走吧。我僵硬慌乱的朝前走着,不见从右边飞驰而来的`汽车,玩惊恐都朝右边望去,快步走过另一条街道。这里,又是两排建筑。仿佛更加冷清,我依旧向前,耳畔塞着的耳机,放出悠扬的旋律。前面被一排建筑猛然拦着,霸道地横过,似乎没有向前的路了。其实,往右边转,又是一条热闹的街道,我转过去,那一条街道就少了一个冷漠的旅人,街道就少了一丝生气。
其实,我就是这个小镇的人,却仿佛过路者一样,漠然地望着车水马龙的街,匆匆走过,不留一丝痕迹。其实,我也是他们眼中的风景和匆匆的过客,我也是置身于这个城镇,属于这个城镇的,只是我却乏味。
树叶落了满地,我轻轻叹了口气,繁叶落尽,落叶归根,生老病死,魂归何方,只奈生命,如此短暂,曾不像月,延绵不绝,叹古悲今,空留回想。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十六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弄清课文层次,概括段意。
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新词,弄清层次。
教具 1、生字、词语、长句投影片,2、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的过程 学的过程 备注。
一、设疑激趣,导入 新课。
2、 看看课题。
3、 出示句式:小镇的早晨是————。然后说一说。(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二、自学课文。
1、 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字词意思。
(3)标上小节号,想想每节讲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a 出示生字词投影片。
(一)恬静 波光粼粼 农副产品 诱人 淳朴 摩托声。
(二)摇撸 河埠头 旋涡 莴笋 韭菜 笼子 豆浆 馄饨 。
(三)恬静 节奏 地平线 碧绿 悠闲 交响乐 热气腾腾 。
b 说说词语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悠闲:闲适自得。 淳朴:朴素诚实。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交响乐:比喻街道上交织在一起的各种声音。恬静:恬适安静。 清澈:清净而明澈。波光粼粼:本文指湖面在阳光的映照下,泛起鱼鳞似的波纹。
(2)检查课文朗读。
(3)理清层次,了解各自然段意思。说说课文中“小镇的早晨是——的”教师板书: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热闹、紧张}多美啊!第一层:(1—3小节)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热闹、紧张的。第二层:(4)总写小镇的早晨多美啊!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2)指导粼:左下右是“ ”不是“牛”,右边是“ ”写时应该靠拢。
四、布置作业 : 。
齐读(1)借题思考:在你的记忆或想象中,一些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景象?
(2)课文中的小镇是什么样呢?按要求自学,同桌可商量讨论问题。自由读、指名领读齐读学生提出,讨论解决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并适当评议。
(1)齐读。
课堂练习:描红、临写生字。1、 熟读课文2、抄写课后词语2遍。
第二课时。
二、细读课文。
1、自由选择一段朗读,思考:这一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围绕这句话写了哪些内容,你体会到了什么?2、交流第一节。(不定)。
3、交流第二节a中心句: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b“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c体会用词用句的精当。d熟读成诵出示填空题,帮助学生背诵。
4、第三节方法同上。
三、背诵课文反馈。
四、作业 :
五、写作特点:
1、全文先分后总,每段内又“由总到分”的顺序来叙述的。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2、篇幅短小,语言浅显、流畅。在叙述中自然流露出对小镇的赞美之情。 。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镇的早晨美在哪里?各有什么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美景,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具:字卡、班德瑞弦乐,江南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看有关江南的风景图片进行口语交际。
2、在我们江南,有许多古朴的小镇,那里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白居歇在他的忆江南里提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炎,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到底有多美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3、揭题,板题,结合识字、写字。
二、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检查预习情况:默读课文,思考:通过预习你了解了什么?
2、轻声读文,思考:哪一段话抒发了作者对小镇的赞美之情?
4、相机指导朗读。
5、自由读文,说说你喜欢的段落。
6、配乐读。
三、总结。
2、再读文。
3、布置作业:读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思考:小镇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设计:
安静。
忙碌。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淡雅清丽的散文,描写了水乡小镇特有的风韵。课上,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美,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感觉水乡小镇的魅力,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有以下两点:
1、写作方法的渗透,在课文重点句段进行适当的分析,让学生懂得将要表达的句子说得具体、生动。
2、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让学生有充分轻松的时间去读书,让他们自己品味文章的美。
但是做得仍是很不够,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学生研究不够,备课时没有领悟好编者的意图,所以学生的读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若能在学生读完之后,加以适当的评价,读的层次感觉应该会更好些。
2、课堂指令不够明确,语言不够简练。
3、多媒体课件运用不当,成为课的干扰。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十八
2、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细细品读。 。
3、认识并理解生字词,借助一些词句帮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教具:幻灯片、课文伴奏带(建议选择钢琴曲或丝竹乐) 。
教学过程 : 。
一、联系生活实际自然走入教材。 。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
二、范读课文,听读识字,初步领略课文内容。 。
1、放伴奏带,范读课文。 。
2、你觉得小镇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听读后的感受。 。
4、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学生的读书习惯。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
5、出示学生朗读中遇到困难的词语,鼓励学生教一教,读一读。掌握扎实。 。
三、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教给学法。 。
1、重点指导第二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
仔细读读这一段,想想从哪儿能体会到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 。
为什么从这句话中你就能体会到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 。
配乐读 。
四、自主选择,小组合作学习3、4自然段。 。
3、展示合作成果。说一说,读一读。注意关键词句的理解和训练。 。
四、总结,合作读全文,升华对课文的领悟。 。
五、布置作业 。 。
1、抄一抄,写一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积累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 。
2、读一读,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小镇的早晨的教案(模板19篇)篇十九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9课《小镇的早晨》一文通过对小镇早晨景物和人们活动情景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又热闹紧张的生活画卷。第二段描写了小镇的居民和附近的农民、渔民赶早市的热闹情景,现将我这一段的教学实录回顾如下:
师:时间悄悄地过去,天已大亮,新的一天已开始了,小镇上的居民都起来了。周围乡村赶早市的农民、渔民到了小镇上,各种小摊也摆出来了,这其中有我,有你,有他。这时的小镇是怎样的呢?各自读书。
生:(各自读书)。
师:你是怎么去的?
生:我是摇着船去的。
师:对,水乡的农民、渔民上集镇摇船最方便。木船的橹声是怎样的,谁能学一学?
生:窄窄的。
师:我摇的船头平平的,你摇的船——?
生:尾巴翘翘。
师:我摇的船头尖尖的,你摇的船——?
生:我摇的船头方方的。
师:所以,这时侯河埠头停着的船——。
生:各式各样。
师:亲眼看到了这么多情景,心中装了这么多感受,那么课文中有关句子该怎么读?
(教师指名朗读)。
师:我去卖青菜,你去干什么?
生:我去卖莴笋、韭菜、芹菜。
师:你的菜质量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我卖的菜很新鲜,是刚从地里摘来的,你看,它们叶子上还有露水呢。
师:真是一个懂行的菜农。(转向其他同学)那你们去干什么?
生:我去卖鱼、卖虾。我的鱼虾是野生的,还活蹦乱跳呢。你当心别被溅湿裤脚。
生:我去卖鸡卖鸭,我卖的草鸡草鸭是我家自己养的。
师:哟,真是草鸡草鸭吗?跟养殖场成群喂养的有什么区别呀?
生:啊!那些什么三黄鸡、肉鸡可不能比了,呆头呆脑象得了瘟病。你看我的鸡、鸭,羽毛发亮,关 在笼子里还不安份,多有活力啊!
(学生饶有兴味地放声朗读,教师再指名读)。
师:哦,这边热气腾腾,小摊子边坐了好些人,你在干什么?
生:我卖粽子。
师:你的粽子味道肯定很好,但你不吆喝人家不知道啊!
生:又糯又香的粽子,赤豆粽、咸肉粽任你挑啰!
生:快来买珍珠玛瑙翡翠带啊!
师:怎么市场上有珠宝卖啊?
师:啊,说得真妙!听你这么一吆喝,你的粽子吃来味道肯定更美!快,我买上十个,让家人一起尝尝。
生:快来尝馄饨喽,自己手工裹的,皮薄馅鼓,真鲜美啊!
生:快来尝呀,又白又嫩的豆腐花赛过琼浆罗!
生:这里还有小笼包子啊!一咬一包鲜汤啊!
生:大包子啦卖大包子啦!豆沙包、菜包、肉包子应有尽有啊!
生:糯米糕、芝麻糰,又香又糯啊!老太太可别买,当心粘掉牙啊!
师:这位老板,你的炉火真旺。
生:我还嫌它不旺,你看我的顾客这么多,我可急死了!
师:这位掌柜的,你怎么老是笑嘻嘻的?
生:顾客就是上帝,做生意只有热情才能吸引客人。
师:是呀,大街上有卖有买,人来人往,真热闹啊!课文第二段写的就是这样的情景,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学生兴味盎然地又朗读课文)。
[自我感悟]。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人类认识事物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围着对象转,名为知性或理性;另一种是进入事物的内部,被称为感性或直觉。理性的认识方法是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它将认识对象分离为各种要素,借助对要素的认识来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以往的阅读教学,总是把文章分成几段,把每一段分成几句话,把每个句子分解成几个词,在对词语进行理解的基础上,由词及句、由句及段,再由段及篇地分析文章的意义,这就是使用理性的认识方法。由于这是一种分拆和组合的分析方法,所以它永远不会激起读者的情感。而感性的认识方法却是主客一体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有关“行为”与“体验”的认识方法。认识者通过努力把自己置于对象内部,与对象融为一体,并随着对象一起搏动、生成,获得对对象的完整认识或体验。
卢梭说:“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为什么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习惯地使用理性或知性分析的方式,习惯冷漠地举起解剖刀肢解课文?这也囿于我们对“人”尤其是儿童的本性认识有偏差。我们认为,人是一种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从事着感性的对象化活动的人,是有意识、有情感的。由于人是在实践中自我生成的,因而,人的生成方式必然也是感性,或者说感性的对象化活动应当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成方式,是人之生成的基础性活动。而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更是以感性的活动来知觉、体验世界的,所以,我们更应该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这个特点,用感性的体验性的活动方式去认识理性的知识,把外在的学习要求、任务与学生的生成活动方式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如何让教学内容变得对于学生有意义,不只是动用学生理性的心理成份,使学习不只是发生在“颈部以上”,而是整个人都参与到学习中去?如何让学生进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生活情景?在备课中我苦苦思索,一时找不到一个好的办法。“……路不宽,人很多,沿街摆了各种农副产品。莴笋、菲菜、芹菜还带着晶莹的露珠;盆里的鱼虾……”读着读着,我头脑中忽然跳出一个念头:“你去卖什么?”对,就让学生充作课文中的人,转换角色,站在去小镇集市卖农副产品、摆摊卖早点的农民、渔民,小摊主的角度来学习。所以教学中我以“转换角色,假想赶集”为主线,师生共同进行一种体验学习。
由于学生生活中有上街买菜、到小摊上买点心小吃的经历,“时间悄悄地过去,天已大亮,新的一天已开始了,小镇上的居民都起来了。周围乡村赶早市的农民、渔民到了小镇上,各种小摊也摆出来了,这其中有我,有你,有他” ——教师创设情景的话一渲染,“我摇的船宽宽的,你摇的船——?”“我去卖青菜,你去干什么?”——教师入境换位一示范,有游戏天份,有着趋向运动和活动天性,喜欢做参与者,不喜欢做旁观者的儿童,情绪迅即被激发,他们主动地调动起积累在头脑中的已有经验。这种经验是自己亲历的,带有形象、色彩、语言、情绪等感性形式,丰富而活跃,各具个性特色。根据课文的学习内容,学生对自己的这些经验主动的进行建构与创造,把自身置于课文语言文字营造的情境、氛围中,与对象融为一体。课文已不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符号组合,也不是毫无关联的认识对象,本身就是自己生命中的一个片断。无须教师扣住一个词一个句问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对于文中“带着晶莹的露珠”“又蹦又跳”“火苗舔着的大锅”等处精彩描写,教师无须穷扣死究,只须自身穿插其中来几个挑逗性的故意曲问,已充作文中主体的“农民”“渔民”“摊主”一个个都会主动向你炫耀、解说。课文内容就是写自己的事,是自己写的,真正达到“物我同一”“文我合一”。
这种“转换角色,主动体验”的学习过程,还是师生张扬自己的智慧劳动和创造力的过程,教材成了这种“张扬”的凭借。无须教师再出什么仿写练习,学生的心已随着作者、课文一起搏动,生成。情意浓郁的课堂,为学生的想象力提供安全、自由的港湾。随教师的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补充课文的内容,别出心裁地夸耀自己卖的“农副产品”和“点心”。这时回忆生活,调动经验,凸现特征,挑拣词汇,受情感推动,学生智慧活动仿佛加入了催化剂,创造力仿佛插上了翅膀,变得异常丰富活跃。
转换角色,充分运用感性的认识方式,注重体验,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符合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这样的课堂打通了课堂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生命的活力。课后学生大呼“有劲”,教师也觉得课上得轻松、顺畅。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以理智,而且以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直觉等全身心整体地参与学习,落实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目标。课堂生活的整体性的实现,才使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有了可能。
作者 江苏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学 潘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