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书籍或文章的重塑和重现,可以让我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深入思考的读后感范文,与大家共同探讨读书的乐趣。
团圆读后感(模板17篇)篇一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忙于在城市中追求速度与激情,却忽略了那泛黄纸页中所蕴藏的无言的静谧之美。手捧一本张爱玲所著的《小团圆》,忘却城市间的喧嚷与匆匆,以那滴水藏海的段段文字,荡涤我的浮躁,打磨我的灼热。
《小团圆》基本上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盛九莉的身世浮沉、成长经历、恋爱婚姻、人生选择以及凄凉悲楚的结局。书中她与邵之雍的爱恨情愁令人叹惋,不忍猝读。张爱玲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用文学的手法叙述了她传奇的一生。在本书中,她的自我剖白赤裸裸毫无隐晦,令人心痛不已。她白描了人生中大大小小的跌宕起伏,冷静而细腻的笔触诠释了一段残缺的人生,用洋洋洒洒的文字让人阅尽世俗百态。无论内心如何激荡,无论场面如何不堪,在她笔下永远是轻轻地带过,还不时带着微笑。张爱玲,如此般的一个惊世才女,一生渴求得到圆满,然而在爱情上犹且得不到圆满。读她的书,思绪万千,却又舍不得放下。
同样的《小团圆》,悲情女子看到男人的薄幸,信奉美貌动力学的人看到了自卑,悲观的人看到了宿命,验明正身后得出“女人聪明至此,果然没有好下场”的也不乏其人。张爱玲让大家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纵然兰因絮果,也是缘分。
就小说的文字和语言风格特色而言,深受中国画尤其是国画画风的影响,处处体现出含蓄留白的美和意境的神髓。精致的文字、出人意料的比喻充分展现了我所喜欢的张爱玲极高的文学天赋。在作品中,女主人公盛九莉不仅语言文字含蓄,说话从来说半句、留半句。而且为人处世也含蓄至极,含蓄已成为她的审美。看到书名《小团圆》我便想团圆还分大小吗?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小团圆”后即是“大别离”,甚至是永别。而《小团圆》的感人之处在于:这些年来的风霜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生死幽恋的小团圆,是盛九莉和邵之雍之间爱恨纠葛的小团圆,更是我们与张爱玲遗作心心交流的《小团圆》。
团圆读后感(模板17篇)篇二
“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么平安过。时间过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她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
说她红颜薄命亦是对的。张爱玲的美是在骨子里的,是近似于与莲花,与月光,与雪山般代表的美,是清冷的美,是出世的美,是几乎靠近于神的美。与世俗中令人温暖的美是相反的,因此她的美只能存在于意境之中,远观之中。然而这便是她的命运了,她若不屑改变,如不能英年早逝,就只能悄然孤身终老。
张爱玲的美,是以生命作为代价,是以幸福作为祭品,来追求的美。难怪胡南成的书里,总叹她惊为天人,字里行间透露出跟她在一起的沾沾自喜,然而真正要陪着在身边的,却还是小胡,小苏或是其他的女子。你说他矛盾吗?其实真还不是的。只是叹这世间,神仙偶尔是有的,然而神仙眷侣,却还真的是不易有。
团圆读后感(模板17篇)篇三
“国家主义是二十世纪的一个普遍的宗教。她不信教。
国家主义不过是一个过程。我们从前在汉唐已经有过了的。
这话人家听着总是遮羞的话。在国际间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没用,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
但是没命还讲什么?总要活着才这样那样。
她没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够永远存为悬案。也许要到老才会触机顿悟。她相信只有那样的信念才靠得住,因为是自己体验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整理出来的体系未必可靠。”
看这本书满目的惆怅与忧伤,只见别离不见团聚,为什么叫《小团圆》呢?难道是情感终有了个了结,哪怕是分离,也要呼之为团圆么?也许就是这样的不圆满,才呼之为小?张爱玲说,写出来,总会有一个看得懂的人。我想,我大约不是那个看得懂的人。
团圆读后感(模板17篇)篇四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团圆》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发现,读后感一定要趁热写,不能拖,震撼的印象总会随时间变淡,想不出滋味。上个月读完《小团圆》,当时写下感受肯定和现在不一样,如果等明年去写,也仅记得大体故事梗概了。
作家的笔无论多尖刻,写自己家人都是手软的,赞美居多,尤其是写自己母亲。例如三毛、席慕容、刘墉,读者只会觉得书中的母亲就该是那样,比凡人聪明可爱,如果是写清苦的母亲,就该如季羡林所写那样,艰辛之处都比别人伟大,赢得读者的热泪。难得张爱玲没有赞美,平静地记录点滴,不夸张、不升华、不歌颂,她的笔太理性,没有热情,全是真实人性的影子。
而且张爱玲的记忆好得惊人,儿时一件小小事都不忘,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点心思,写得就像正坐在历史的回程车上一样,透过门缝在窥探家人的对话,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幸亏先读过张的很多小说,才把一些细节串了起来,《茉莉香片》原型出自她的弟弟和父亲、继母;《琉璃瓦》和《花凋》是写她舅舅家的女儿;《郁金香》应该源于她继母的弟弟;《创世纪》是写她的姨奶奶;《倾城之恋》是她在香港读大学时,遇到的一对情侣改编的故事;《沉香屑第二炉香》是在香港听同学说的;《赤地之恋》和《秧歌》是解放后她的`见闻;《小艾》是她出国前迎合当时社会创作的一篇小说。这样把小说和自传对应着看,非常有意思,创作还是得源于生活啊,架空的文学是写不好的。
小时候老师总让写读后感,可是憋来憋去也挤不出字,无感可发,最后只能凑字,先把书名和作者介绍一番,再把故事梗概叙述一番,再谈一些自己的感性,比如要好好学习,学习书中某个人物,为国家做贡献等等。然后长舒一口气,算是终于完成作业。想想,是因为那会读的东西实在是无感可写,小孩子理解能力又浅,只在乎故事本身是否吸引人。《格林童话》、《天方夜谭》,的确是写给小孩子的,故事吸引人,读完却想不出什么,也只有觉得开心或者瞠目结舌罢了,合上书本满足地玩去了。不像张爱玲的书,发人深省。
是什么样的一种勇气,让张爱玲把家庭的记忆碎片都拼凑起来,说人老了就爱回忆,而且回忆十分清晰,她后来久居美国,是不是一直在思念着家乡,怀念着这些往事呢。《小团圆》这样的回忆录并没有像其它的回忆录一样打下美好、温馨等烙印,然而读起来却觉得是美好而真实的,不是琼瑶阿姨那样,反复把"生活多美好"、"像公主一样的女人"这样的词语硬刻在书上。也只有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才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创世纪》描写祖母出嫁前的场景,只有出身于那样的家庭才能把繁华富贵写得如家常便饭吧,她最擅长写显赫家族没落衰败。
张爱玲的一本"新书"《少帅》在台湾出版了,不知她还有多少未写完的稿,未刊登的小说。我是不折不扣的的张迷,自豪且幸福着。
团圆读后感(模板17篇)篇五
我仿佛走进了一座迷宫,每每看到光明却一次次跌入死胡同。在一次次生死轮回中,最美的曙光总被黑色的梦靥吞噬。渴望幸福自由,却总胎死于破茧成蝶的刹那。一次一次,最终毁灭了自我,沉沦,放弃。放弃了梦想,放逐了灵魂。永远都不是大团圆,只能是小团圆。这就是九莉的人生,或者说张爱玲的人生。
她是一只末世的枯叶蝴蝶,高傲而倔强。秋风瑟瑟中,她毅然逃开大树的依傍,在大地母亲的怀里寻求庇护,卑微却依然高傲。
他幻想这方外的美轮美奂,直到有一天一枚炮弹毁灭了他宝贝的泡沫。他飞到河边,找到了他水中的明月,他翩翩起舞,演绎人生的华彩,直到有一天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她的心碎了。他变成了一个孤独的舞者,一片桃花落入他的心河,激起一片涟漪,而后来,桃花随流水而去,只留她一片空荡的心河。
最终她变成这末世一缕游魂,无爱,无恨,无怨,无悔……。
团圆读后感(模板17篇)篇六
晚上躺在床上,脑海里面突然冒出一句话:但凡喜欢张爱玲作品的人,他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张爱玲式的灵魂。
张爱玲居然称呼自己的母亲二婶,也就只一个称呼就让人心里生出无限的陌生来。我小时候被父母管教的比较严格,有些拘谨,遇到陌生人一开口就将红色涂满脸,一直画到脖子。高中的时候开始住校,期间也在自己的亲戚家住过一段,我是个不喜欢将自己想法说出来的人,有了这样的经历,就更加的内向起来,总有一颗魂灵被深深的囚禁在内心。此后,回家的次数也少了,慢慢的和自己的至亲也有了生疏感。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母亲逛街,看中了一件衣服,心中很是喜欢,眼神也表现的很强烈,但是母亲对于衣服的样式和价格还有些不满足,我也只有悻悻的放弃了,嘴里面淡淡的说:我不要了。脸上虽然有些不乐意,但是却尽量的遮掩起来,不让自己看起来是赌气才这样说的。慢慢的就将别人的眼色和态度放在了首位,总觉得自己是哪个需要低眉顺眼的人。大学的时候,自己开始全面掌握自己的财政,在钱上是从来没有打算的,总是一塌糊涂,在看到存折上全部是了零后才知道自己的拮据。但自己也从不主动的向家里面要钱,总是父母在电话里面问起,我才嗫嚅的说出:那就给我邮寄些吧。向同学借钱更是少的可怜,都不好意思开口,似乎世界上孤单单的就我一个。
我确实有些敏感,有时候敏感的让自己都生出讨厌来。没有了生猛的气息,总是低眉顺眼的,搞得满腹都是牢骚,却又不能声张起来,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却也只能躲在角落里面独自舔舐。
看着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小团圆,似乎那个九莉的身体里面囚禁着无数个张爱玲式的灵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那过马路时渴求被母亲拉起的小手,张在空中,白嫩的,很是刺眼。中国人就是那么含蓄的羞于表达自己的爱,你是,我是,所以大家只能苍白的活着。
看着张爱玲的小团圆,尤其是她童年和姑母同居的生活,就让我有些感同身受,虽然没有她那样的楚怜,但总让自己在梦中有坐船的感觉,热辣辣的光在湖面上晃个不停,没有什么着落感,就是空空的浮在哪里。
团圆读后感(模板17篇)篇七
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父之爱,深而沉重。关于父爱的名言不多,因为父爱是深沉凝重的,是放在心中用一生慢慢咂摸品味的,不是随便言谈的。因而,父爱——无言!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小班,那时的我不识字只能让妈妈读给我听。每次读到结尾处我都会哭,妈妈问我为什么哭,我说我觉得很难受。妈妈又问我为什会觉得难受呢?我说因为爸爸每年只能回来一次,毛毛和妈妈好可怜。那时的我因为年幼,只能体会到这些。
时隔几年,当我拿起这书再次阅读时,我渐渐的读懂了这本书。这本书里的爸爸虽然没有说一个“爱”字。但我却从笔墨不多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爸爸那浓浓的无言的爱,从朴实平常的字里行间中找到了亲子间那深深的眷恋。
他给毛毛和妈妈买了很多的礼物,希望她们能向别人一样穿漂亮的衣服,有好玩的玩具;他放弃休息,修葺房屋,整理物件,希望她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舒服。而毛毛也从开始的拒绝——接受——不舍中,在那枚好运硬币中传递着对爸爸的爱。
我的爸爸也非常地爱我。临近暑假,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即使客厅的空调开着,我睡在铺有凉席的小床上还是觉得燥热无比,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于是我向爸爸提出要睡大房间。爸爸问我为什么,我理直气壮的说:“因为天热,我睡不着。”爸爸什么也没说同意了。我还主动跟爸爸约定到12号再换回去。
可是夏天气温是越来越高,到了12号晚上,天气更热了。我只好跟爸爸说“爸爸你再让我睡大房间吧。”爸爸仍然什么也没说,笑嘻嘻的答应了。我觉得很奇怪,就问爸爸:爸爸,你怎么这么厉害,你怎么这么不怕热呀。爸爸笑笑说:“我有特异功能呀。”后来妈妈悄悄告诉我,爸爸其实没有特异功能,只是希望妈妈和我能睡个好觉。床那么小,爸爸其实每天睡得都很难受的。我这才知道,爸爸为了我们做出了怎样的牺牲。
是呀,当我委屈的时候,我会想到爸爸;当我受到欺侮的时候,我会想起爸爸;当我困难的时候,我会想到爸爸,可当我舒服的时候,我想到爸爸了吗?想到这里,我的两个眼圈红了起来,泪水夺眶而出。
第二天,我就拉着妈妈到商店又买了台空调。这下,我和爸爸都能睡好觉了。
虽然我的爸爸不喜欢把“爱”说出来,但我要对爸爸大声说:爸爸,我爱你!
团圆读后感(模板17篇)篇八
我发现,读后感一定要趁热写,不能拖,震撼的印象总会随时间变淡,想不出滋味。上个月读完《小团圆》,当时写下感受肯定和现在不一样,如果等明年去写,也仅记得大体故事梗概了。
作家的笔无论多尖刻,写自己家人都是手软的,赞美居多,尤其是写自己母亲。例如三毛、席慕容、刘墉,读者只会觉得书中的母亲就该是那样,比凡人聪明可爱,如果是写清苦的母亲,就该如季羡林所写那样,艰辛之处都比别人伟大,赢得读者的热泪。难得张爱玲没有赞美,平静地记录点滴,不夸张、不升华、不歌颂,她的笔太理性,没有热情,全是真实人性的影子。
而且张爱玲的记忆好得惊人,儿时一件小小事都不忘,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点心思,写得就像正坐在历史的回程车上一样,透过门缝在窥探家人的对话,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幸亏先读过张的很多小说,才把一些细节串了起来,《茉莉香片》原型出自她的弟弟和父亲、继母;《琉璃瓦》和《花凋》是写她舅舅家的女儿;《郁金香》应该源于她继母的弟弟;《创世纪》是写她的姨奶奶;《倾城之恋》是她在香港读大学时,遇到的一对情侣改编的故事;《沉香屑第二炉香》是在香港听同学说的;《赤地之恋》和《秧歌》是解放后她的见闻;《小艾》是她出国前迎合当时社会创作的一篇小说。这样把小说和自传对应着看,非常有意思,创作还是得源于生活啊,架空的文学是写不好的。
小时候老师总让写读后感,可是憋来憋去也挤不出字,无感可发,最后只能凑字,先把书名和作者介绍一番,再把故事梗概叙述一番,再谈一些自己的感性,比如要好好学习,学习书中某个人物,为国家做贡献等等。然后长舒一口气,算是终于完成作业。想想,是因为那会读的东西实在是无感可写,小孩子理解能力又浅,只在乎故事本身是否吸引人。《格林童话》、《天方夜谭》,的确是写给小孩子的,故事吸引人,读完却想不出什么,也只有觉得开心或者瞠目结舌罢了,合上书本满足地玩去了。不像张爱玲的书,发人深省。
是什么样的一种勇气,让张爱玲把家庭的记忆碎片都拼凑起来,说人老了就爱回忆,而且回忆十分清晰,她后来久居美国,是不是一直在思念着家乡,怀念着这些往事呢。《小团圆》这样的回忆录并没有像其它的回忆录一样打下美好、温馨等烙印,然而读起来却觉得是美好而真实的,不是琼瑶阿姨那样,反复把"生活多美好"、"像公主一样的女人"这样的词语硬刻在书上。也只有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才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创世纪》描写祖母出嫁前的场景,只有出身于那样的家庭才能把繁华富贵写得如家常便饭吧,她最擅长写显赫家族没落衰败。
张爱玲的一本"新书"《少帅》在台湾出版了,不知她还有多少未写完的稿,未刊登的小说。我是不折不扣的的张迷,自豪且幸福着。
团圆读后感(模板17篇)篇九
男人大凡曾被一个女人爱过,他一辈子都会神经兮兮的认为这女子会或多或少的想着他,这是男人普遍的虚幻,也是男人普遍的自恋。这一点若看不透,上则不能安排好自己的恋爱婚姻,弄的丝丝连连当断不断;下则很难心甘情愿心平气和的读完《小团圆》。
上周从浅浅那里借来《小团圆》,入夜挑灯夜读,第一章竟致昏昏欲睡——人名太多。这是读张爱玲从来没有的经历。前日半夜与人怄气,打了一通电话给朋友诉苦,挂掉后余气未消,睡意全无,又捧起《小团圆》,从第二章始入佳境,看到不敢不睡觉为止。今天早上又看了两个多小时,一气读完。
说是小团圆,其实真够团圆的,张爱玲从前小说散文以及她生命中的各色*人物一齐到场,好不热闹。说这是小说,不过是换了名字的回忆录罢了。不必熟读她作品和深谙她八卦的人,都能知道比比是炎樱,邵之雍是胡兰成,文姬是苏青,燕山是桑弧,荀桦是柯灵等等。因为这些事情,都已经被他们讲过一遍了。这就是读本书极为有趣的体验,不同的人讲同样的故事,更不必说严浩那种两重改编之后的电影《滚滚红尘》了。
比如文姬问邵之雍有没有性*病的话,苏青的《续结婚十年》里早已写过。想必张爱玲也是读过的,所以也不惮拿来坐实这件事情吧。而桑弧与她的往事,我从前听到的倒都是温存有加,这次翻看,可知张爱玲并不喜欢他,而且,我觉得桑弧也是个自作多情的人。不过这些人与事,在她是记忆的边角料,在我是鸡毛蒜皮。我想看的,是《今生今世》的另一面证词。
《小团圆》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我发现她一辈子无非记得两件事情:童年时光与一场有始有终的爱情。而且,前者能决定后者的模样。
什么“要销毁的遗稿”,什么“自爆私生活”,统统都是炒作。这不过是一个女人晚年平白素淡,且略带意识流的回忆录。本来,《小团圆》的大部分篇幅并非写爱情,而是写童年。恐怕大多数读者都不怎么注意到她对童年的种种记忆吧,然而这却是我最感动的地方。
她真是个内向的人,想得又比旁人多,童年的时候,她不过是各色*成*人裤脚边不被注意的小生灵。她的感受极少被长辈理解与尊重,这种隔膜又不是总因为年龄——她就是这样一个怪姑娘,像我下午偷学的一句方言“痴囡囡”(某人看到不许笑)。即便是这般一想起来就疙疙瘩瘩的童年,在她的笔下其实却极富温存。人只要年龄一大,想起童年来都会酸酸的,倒不全是为了无忧无虑,而是曾经的一个世界消失了,空留下飘忽的记忆和感觉。张爱玲写小说,取材绝大都是童年听闻和亲见的家事,现在看来,她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这些往事。
事实上,我们也是如此吧,《小团圆》的大部分内容都给了童年,这是张爱玲的《追忆似水年华》。
另一件事情,就是她与胡兰成的情事,这是一件说不清的事,既然说不清,那就只拣一样来说吧。胡兰成写好《今生今世》,是工工整整誊了寄给她的。我能想象,张爱玲读完之后,一定是好气又好笑,当然也很怅然有感的。自从当年张爱玲寄给他那张“我已经不再喜欢你了,你亦早已不再喜欢我了”的便条开始,张爱玲真的就不再喜欢他了。可他偏要写出来,抖出来,显出来,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他胡兰成身为一介寒士兼汉奸,曾经和一代才女兼闺秀张爱玲恋爱过,不仅恋爱过,还把人家甩了。这样的人,纵然是真的余温尚存,半夜想一下也都会往事不胜寒吧。
《今生今世》我当然爱不释手,爱的是那种虚伪的开出花来的文字,能把龌龊的事情也写的温文尔雅。是的,温文尔雅的男人如胡兰成,尤其喜欢跟其他的女人讲述自己的又华丽又干净的情史;粗犷一点的男人如我认识的不少人,则是喜欢跟其他人讲自己睡过多少身材相貌不一得女子。这其实是一样的,一样的不自信和一样的自恋。当然,这是男人通病,他今天不主动讲,明天被动着也会说出来。
读《小团圆》到最后,看到这段话:“她再看到之雍的著作,不欣赏了。是他从乡下来的长信中开始觉察的一种怪腔,她一看见‘亦是好的’就要笑。”这是书中最直接的宣布,张爱玲不懂撒谎,更不懂云山雾罩的去把抹布变成绫罗绸缎。当一个女人开始还钱给旧情人的时候,他竟然连金钱的这层另类含义还读不懂吗?所以这句的确是她的真心话。
《小团圆》写出了什么新东西吗?我觉得没有,因为我一直就是这样来看他俩的。我曾在一篇谈论《罗丹的情人》的影评中顺带着说过这样的话:“张爱玲聪明,自己仁至义尽,早早放手,一辈子也就过来了。至于是悲是喜,外人不足道也。”(这评论可能会发在近期《看电影》上嘿嘿)当时《小团圆》还没出版,自然是“外人不足道也”,如今出版了,我当然可以说,“古之人不余欺也”了。
最后,我还想说,毕竟是张爱玲,行文之中,仍是常常可见那些细腻的描写与抒怀。虽然灵气几近全无,虽然与过去作品中的细腻之处常常重复(比如第273页她又说漂亮的男人经不起惯),但我还是时时被打动的。
最后的最后,虽然我说了那么多男人的坏话,但是我得承认,这就是男人,贾宝玉和西门庆的区别不过是未成年和成年后。粗糙是男人的底色*,一如温婉是女人的质地。如果一个男子不好色*不吃醋不是登徒子,那么他才一定是个真正无情的人。
团圆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
说是有感,其实不过是读张爱玲书时冒出的杂感。
在看《小团圆》之前,并未看过什么她的小说。而我所知道的张爱玲,也只是那一个与胡兰成有着旷世绝恋的人。
直至买回这本书,翻开前言,看到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写的话,才明白这本书的男女主角有着胡与张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张爱玲自传体小说的意味。
与我想象的不同,张的笔触细腻,且没有什么繁重的描写。只是我觉得文字有些隐晦——自然是要隐晦的,当时张爱玲并不想让别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九莉"就是她。一开始时,我认为一二章有些生涩,有些不明所以,读起来有点吃力——或许是还没有习惯张爱玲的笔风,也或许是因为里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后便开始感觉顺畅——也需要读书人的全神贯注。
好笑的是,《小团圆》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时才发现,第一章就已出现的人物"蕊秋"——我本以为她与女主角九莉同龄——其实她是九莉的母亲。我对我的`后知后觉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喊一声"天哪。"张爱玲并没有明确说明蕊秋与九莉的关系,并且九莉一直称她母亲为二婶,醒悟之后只觉自己该重新看一遍《小团圆》了。
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买的小说,才看了开头便知结尾了,早已没了读下去的兴致,这时莫名想起《小团圆》,《小团圆》吸引我,它让我想接着读——这是神奇的一点,尽管我不知道原因。
看到《小团圆》最后一页时,我发现结尾和开头是同一段话,读起来感觉奇妙又特别。
我想,我需要多看几遍《小团圆》才会明白其中的某些东西,而这本书值得我一读再读。
团圆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一
若是从未,亦或是很少读张爱玲文章的人,乍读《小团圆》,难免会觉得混乱,不知所云;若是张爱玲的资深读者,会觉得《小团圆》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所使用的一段段语言,甚至书中的修辞,都是曾经在她的其他文章中出现过的,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是在“炒冷饭”,再好的语言,泛滥之后也味同嚼蜡了。
所以很多人并不看好《小团圆》的文学价值。此书,对于不少的人,只是了解——或者说窥探——张爱玲这位奇女子的传奇人生的一个途径。
《同学少年都不贱》之前的,张女士的小说及散文,我都看了不下二三十遍了,若说为了欣赏学习张女士的文章,其实不差这本。所以在20xx年初制定的全年计划中,根本没有把《小团圆》算在其中。买《小团圆》,只因为春节脱离了宝博的监督,购书癖发作了。然后抱着既买之则读之的态度,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开始了第一次阅读。
当然,考虑到张爱玲或许原计划将《小团圆》写成中篇小说(张女士颇擅长写中篇),最初,全文有可能都是围绕九莉与邵之雍的爱情展开的。但是随着增删,随着字数越来越多,《小团圆》已经偏离了张爱玲起先计划的道路而讲述了九莉三十年的人生,在这其中,邵之雍只是一个很重要的过客而非主角。所以,“小团圆”指的并不是九莉与邵之雍的团圆,至少,无法达到这样的目的。
团圆的,并不是九莉与邵之雍,而是张爱玲的人生中出现的人、事,张爱玲以前的文章中出现过的人、事、表现手法,在这本书中实现了团圆。换言之,《小团圆》是张爱玲对自己的人生及自己的旧作的.总结、思考和揭露。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那样几块地方,就像是旧伤口,不敢碰不能碰,却又终生难忘。偏写文章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冲动,要把人生中最见不得光的最不为所知的东西写出来,要把结痂的伤口再次撕开。因为压抑的感觉往往更痛。只是写出来,却无法让人看,因为那像是自己最卑劣的隐私,决不能让人抓在手里,再伤害自己一次。怎么办?只有一次又一次修改,改到面目全非,甚至语句不通。如果《小团圆》让你觉得生涩,原因便基于此。
团圆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二
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团圆的故事。小女孩毛毛的三口之家与别的家庭不大一样,一年365天,爸爸一直在外地造大房子,只有春节才能回家。过年这短暂的四天,是小女孩毛毛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毛毛每天都盼着爸爸回来,终于盼到了这一天。过年喽,爸爸回来了!当满脸胡子的爸爸站在毛毛面前时,她竟然连爸爸也认不出来了。爸爸用胡子扎毛毛的脸,她还吓哭了。直到爸爸理了发,才变回原来的爸爸。整晚,爸爸和妈妈悄悄地说着话,小女孩毛毛睡在他们中间,那是个非常幸福、温馨的夜晚!
我可比毛毛幸运,爸爸、妈妈、妹妹和我,我们一家人每天生活一起,天天团圆!我们经常去动物园、博物馆、迪士尼乐园游玩,爸爸、妈妈还带我们出国旅行……而毛毛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全家团聚。我觉得毛毛真可怜!
过年的时候,毛毛家包起了汤圆,其中一个汤圆里包着幸运硬币。毛毛非常幸运地吃到了这个汤圆,预示著这个家庭一年都团团圆圆!短短四天的时间,爸爸帮着妈妈做家务,带毛毛上屋顶玩、堆雪人,毛毛还骑在爸爸肩上看舞狮子……爸爸在家的这四天,是毛毛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过年只有那么几天?如果天天都是过年,毛毛就能结束这聚少离多的生活,她和爸爸每天都能一起生活,那该有多好啊!
毛毛爸爸要走了,毛毛妈妈在抹眼泪,毛毛希望爸爸明年能早些回家。但她知道爸爸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在外辛苦工作。毛毛十分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短暂时光。
我也要好好珍惜我现在的幸福生活,因为,每天都能和家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是多么可贵啊!
团圆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三
《团圆》说实话,很早之前就看了!但是到今天为止,听了这次分享才有了更深的体会!说实在的带妞看绘本也快五年了,绘本对国外比国内的多!不是不支持国内绘本,而是国内优秀的绘本比较少!每当发现一本优秀的国内绘本就好兴奋!,《团圆》被出版日,韩,欧美,墨西哥让偶觉得好开心!两年的辛苦磨合和编辑出来的优秀作品得到认可和孩子们的喜爱,我更开心!还有作家的几十次改稿,画家为场景的实地采风都是故事背后的故事!我喜欢这样的分享,爱上一本书并了解故事背后的故事!是我一直喜欢的事,我也会讲给我六岁的女儿听!谢谢信谊敬业的创作者和出版人。
为了今天更好地听课,昨晚跟六岁的女儿一起第一次读起了《团圆》,读到妈妈正在给爸爸收拾东西,看到妈妈背过身去一边收拾一边悄悄抹眼泪,我鼻子酸酸的,眼眶热起来。这种感受来自于出门读书以及上班长假结束后跟家里人的分别。有了自己的小家以后,基本也是在家待的时间更少了,每一次分别都是难以抑制的难过。
以前放学去女儿幼儿园,特喜欢看到一种画面:有爸爸穿着个拖鞋,裤脚上还粘着泥灰,裤管都没放下来,就去接孩子,估计是从地里或者工地上过来,我心里总觉得很温暖,想象着他牵着他女儿的小手是多么温馨啊!
非常享受今天中午张老师的分享,喜欢她女儿用纯纯的声音给大家带来的故事录音。
谢谢老师分享的《团圆》创作的艰难的背景过程,让我再一次读它的时候一定会体会更深。
特别喜欢今天的这些话:
“从整体上说,中国原创图画书还在学步阶段,我们的图画书是否超越了国外的,这不重要。中国有中国的文化底蕴,世界是多元的。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孩子成为有民族自信的人,不能总是仰人鼻息,仰望别人的东西。中国儿歌的音节这么美,我们不能总拿《鹅妈妈》的洋儿歌喂给我们的孩子。”
团圆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四
《团圆》故事讲得是:一个小女孩叫毛毛,她的爸爸常年在外面工作,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一趟家,只有过年才是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刻,他和爸爸一起包汤圆,包饺子,爸爸把一枚硬币包在汤圆里,说是谁吃着了,就代表这一年会给他带来好运哦!
小女孩吃到了,她幸福的把幸运硬币装在身上,对她来说:这比大春的大红包还要珍贵哦!当爸爸要走了,要离开时,毛毛把那一枚幸运硬币送给爸爸,让它来爸爸带来好运,还对爸爸说:“下次回来,我们还把它包在汤圆里噢。”毛毛和妈妈目送了爸爸远去。看了这本书,让我想到之前每年春节时,爸爸、妈妈和我一家三口都要赶回盐城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大年初一早上奶奶都会包饺子给我们吃,饺子里可都是深深的祝福啊!书中描述着短短的团圆之后,却是长长的离别,团圆的日子显得特别珍贵。
我从《团圆》这个故事里感到了一个家庭在春节期间的甜蜜融融,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是如此的纯真美好!我希望在外奔波劳碌的父亲母亲都能早点回家,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可以不再孤独。每个家庭都能团团圆圆。
团圆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五
《团圆》说实话,很早之前就看了!但是到今天为止,听了这次分享才有了更深的体会!说实在的带妞看绘本也快五年了,绘本对国外比国内的多!不是不支持国内绘本,而是国内优秀的绘本比较少!每当发现一本优秀的国内绘本就好兴奋!,《团圆》被出版日,韩,欧美,墨西哥让偶觉得好开心!两年的辛苦磨合和编辑出来的优秀作品得到认可和孩子们的喜爱,我更开心!还有作家的几十次改稿,画家为场景的实地采风都是故事背后的故事!我喜欢这样的分享,爱上一本书并了解故事背后的故事!是我一直喜欢的事,我也会讲给我六岁的女儿听!谢谢信谊敬业的创作者和出版人。
为了今天更好地听课,昨晚跟六岁的女儿一起第一次读起了《团圆》,读到妈妈正在给爸爸收拾东西,看到妈妈背过身去一边收拾一边悄悄抹眼泪,我鼻子酸酸的,眼眶热起来。这种感受来自于出门读书以及上班长假结束后跟家里人的分别。有了自己的小家以后,基本也是在家待的时间更少了,每一次分别都是难以抑制的难过。
以前放学去女儿幼儿园,特喜欢看到一种画面:有爸爸穿着个拖鞋,裤脚上还粘着泥灰,裤管都没放下来,就去接孩子,估计是从地里或者工地上过来,我心里总觉得很温暖,想象着他牵着他女儿的小手是多么温馨啊!
非常享受今天中午张老师的分享,喜欢她女儿用纯纯的声音给大家带来的故事录音。
谢谢老师分享的《团圆》创作的艰难的背景过程,让我再一次读它的时候一定会体会更深。
团圆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六
读完全书,突然之间在脑海中冒出几个词,一个是等待,一个是孤独。
曾国藩有句名言,说“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最好的境界,等到花开全了就要开始凋谢了,月全圆了就开始亏了。作者把书名取作小团圆,实际上一生竟未能团圆,即使在一起也就是断续的聚聚散散,所以只能是小小的团圆了。书中的盛九莉与邵之雍是如此,现实中的张爱玲与胡兰成亦是如此。胡兰成太过于风流成性,邵之雍太过于见异思迁,所以现实中的张爱玲和小说中的盛九莉都吃了不少的苦。细思,凡是有些才情的女子总是会被这样的男子吸引,继而又被伤害,痴痴苦等总等不来一个圆满的结局,一说是用情过深,二来则是有些不太爱惜自己了,所以,同情这个词还是放在远远的一边为好。“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等待是可怕的,认真地等待则更是恐怖而又可怕,能够回忆起的还是学生时代的每一次考试前,对某一门怎么也学不好的课程,等待开考前的不安与无助。那时候的考试是大过天的,现在早已没有那样的感觉,倒是生活中的考验无时不在,每一次考验都像一门没有学好的课程,等待接受考验的心情不安而惨淡。
有一段时间很喜欢林志炫的歌,喜欢他声音饱满而有力,像笔法流畅而力透纸背的书法作品,听起来毛孔都会舒张。“我眺望远方的山峰,却错过转弯的路口,蓦然回首,才发现你在等我,没离开过。”好的人和事,总是让人推崇艳慕,仿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邵之雍四处流亡窜逃,盛九莉千万里只身去探望,一身蓝布棉袍受尽苦头,等到的回答是“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要选择就是不好……”吴晓波说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何必苦苦等待,换回一个不值得的结局;也不必自欺地告诉自己,“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孤独,其实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在九莉的身上似乎看不见孤独,虽然那么长的时间独自一人,但言语之中总是不那么太在乎。若走,不去挽留;若来,坦然去接。似乎一直有一种不悲不喜的情绪控制着,多了些时下流行的“佛性”,少了些奋力争取的意思。那天偶然听到一句话,说“事业可以规划,人生不可计划”,仔细想想觉得很有意思,面对事业、工作我们可以、而且也应该用全力去规划,但是面对人生,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几十年,似乎计划起来有些难度,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并不少。“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这是村上春树说的,似乎人们面对孤独都是因为无可奈何。其实,我倒觉得也不全是这样,至少有一段独处的时光也是很不错的,一瞬间把什么都放开了,虽然那只是短暂的假象,但也能在打斗不断的世界里卸去厚重的铠甲、放下沉重的包袱,微微的轻松一点。
这样一本语言变幻、情节跳跃,读起来不太体贴的书,读完之后却令人难得的安静和放松,真是印证了“福祸相依”的道理。团圆圆满自来是“此事古难全”,所以小小团圆一下已经是完美了。
团圆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七
我是江滨实小三(5)班的彭禹铭,在繁忙而充实的暑假里,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最喜欢《团圆》这本书。它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在春节期间迎接爸爸打工归来到与爸爸再次分别这段时间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她的爸爸是一位外出打工者,一年只回家一次,那就是——过年。这一天,小女孩和她妈妈起得早早的,因为爸爸要回家了,她们要去车站接爸爸。
爸爸回家后,小女孩觉得爸爸让她很陌生,她只远远地看着,不肯走近,爸爸一把抱起了她,从皮箱里掏出帽子和棉袄当作礼物送给她。
吃过午饭,爸爸对小女孩说:“走!去理发,理完发,明年就会变得好运连连,顺顺当当的”。理发时,小女孩出神的盯着镜子里的爸爸,因为她觉得镜子里的爸爸变得越来越熟悉了。
年三十的晚上,爸爸一边把一枚硬币包进汤圆里,一边笑着说道:“谁吃到它,谁就会交好运的”。第二天,小女孩吃汤圆时突然被一个东西咯了一下,吐出来一看,原来是那枚好运硬币,她连忙把硬币塞进口袋,因为这样好运就不会丢啦。
过年这段时间她和爸爸一起拜年、换灯泡、看舞龙灯、打雪仗……可是好日子总是过得飞快,一转眼爸爸又要出门打工了,小女孩牵着爸爸的手,把好运硬币塞给了他,说:“明年,我们还把它包进汤圆”。爸爸不说话,只是用力的点了点头,紧紧地抱住她。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许多春节的习俗,也让我感受到了小女孩和她爸爸之间浓浓的爱。正是一次次的团聚和分别,才构成了我们的五味人生。
我也一定要努力学习,让祖国更加强大,让外出打工父母们不用在出远门,让大家都能享受父母在身边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