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可以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和资源,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推进。教学计划的范文还可以激发我们对教学设计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精选14篇)篇一
二、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3)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录结果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三、时间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
四、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与错误区别: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第2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3节运动的快慢。
1.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v=st。
3.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4.换算关系:1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6.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v=。
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精选14篇)篇二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功率和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理解电路中的总电流随用电器功率的增大而增大;。
2.知道电路中安装保险丝,为什么能够“保险”。
过程方法:
1.通过观察体验保险丝怎样保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用电器总功率过大是家庭电路中总电流过大的原因;保险丝。
学习难点。
保险丝的构造与原理。
教学方式。
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与。
媒体。
电源、小灯泡(带座)若干、电流表、保险丝(粗细不同)、铜丝、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及多媒体等。
教
学
程
序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min)。
因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是,在电阻r不变的情况下,u增大,所以电流会增大。
2.由此我们得出安全用的原则是什么?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3.现在学习了电功率,知道了电流还与电功率的大小有关,即p=ui,那么从电功率方面考虑,安全用电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引入新课)。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电功率和电路中电流的关系(8min)。
1.对单个支路来说:
由电功率公式p=ui公式的变形可得,,即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电流与电功率的大小成正比。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精选14篇)篇三
b.知道可以用做功来度量内能的变化。
c.能用做功和内能的改变关系解释摩擦生热等与内能有关的常见物理现象。
d.知道内能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教材分析。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教法建议。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
教学重点。
知道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
做功的物体本身的内能减少。
教学方法。
实验、讲授。
教具。
压缩空气点火装置、广口瓶、两用抽气打气筒。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般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实验:压缩空气点燃棉花。
做实验2。
甲对乙做功,甲的内能增加,乙的内能减少。
在只有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条件下,内能改变量等于做功多少。
内能和做功的单位都是焦耳。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精选14篇)篇四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体温计:体温计有个特殊结构——缩口,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把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3.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4.常见晶体:冰、海波、各种金属。常见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5.注意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第3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精选14篇)篇五
style="color:#125b86">一、导课。
热机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热机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热机效率和环境的保护。
2、引入新课。
二、热机的能量损失。
2、梳理总结,说出热机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走向。
三、热机效率。
1、引出热机效率的概念,提出自学要求,看课本相关内容画出热机效率。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四、环境保护。
1、热机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什么问题,你觉得应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通过学生的展示予以肯定。
五、出示目标,学生小结。
六、巩固练习:
1、热机是把能转化为能的机械,在热机里,转变为的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
2、如何提高热机效率,是减少能源消耗的重要问题,要提高热机效率,其主要途径是减少热机工作中的各种损失,其次是保证良好的,减少机械损失。
3、为节约能源,需提高热机的效率,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效率的是()。
a、尽量使燃料充分燃烧。
b、尽量增加热机的工作时间。
c、尽量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
d、尽量减少热机部件间的摩擦。
4、目前,社会上有一些旧的被淘汰的内燃机,从长远看,你认为有必要修一修再使用吗?说明原因。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精选14篇)篇六
新课改要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于是有的老师对于学生所做的一切,只要不犯原则性的错误,从头到尾都叫好,这是肯定不会有问题的。但不知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有没有认真思考一下评价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措施。
但这不是让教师无原则地叫好,如果声声都叫好,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呢?因此,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抓住那些闪光的地方。就如《内能》一课里的一样,学生采用了老师的方法得出了正确的发现,这当然是好,但我认为真正要为发现弯折粗铁丝的同学叫好,因为他不唯书,不唯师,用自己的法子同样发现了粗铁丝内能增加变热的现象,难道我们不应为他叫好吗?在课改前,有一句话非常流行,“老师,请不要吝啬您的掌声”,那么在现在我要说一句“老师,请用好您的掌声”。
文档为doc格式。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精选14篇)篇七
1.汽油所产生的能量,与煤、天然气燃烧放热和物体摩擦一样,都是一种与____有关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_____。
2.内能是指物体内部_______做______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____的总和。因为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并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____运动,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和____,因此可以肯定,一切物体都具有____。
3洗衣服时,洗衣粉在冷水中需很长时间才能溶完,而在热水中很快就能溶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当温度降低,内能随着________。冰冷的冰块具有内能,当温度升高,内能随着_________。将该冰块从一楼移动到四楼,它的内能将__________。
5.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跟_______有关,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降低时,内能_______。
6.生活中为了增加菜的味道,炒菜时要往菜中加盐和味精,腌菜时也要加入盐和味精,盐和味精在_________时候溶化得快,这是因为炒菜时的温度比腌菜时的温度_______,分子_______的缘故.
7.向分别盛有相同质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隔了一会儿,我们会看到盛有_____的杯子里的水变红快。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际上是______从____物体转移到____物体的过程。
8.100克的水温度升高50℃,要吸收_____焦的热量。
9.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b.跟物体做机械运动的速度有关
c.跟物体内含有的热量有关d.跟物体做机械运动时上升的.高度有关
10.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0℃的冰一定和0℃的水内能一样大
b. 0℃的水一定比5℃的水内能小
c. 0℃的水一定比5℃的水热量小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1.在热传递过程中,被传递的是 ( )
a. 质量 b. 温度 c. 比热容 d. 能量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任何状态下处于任何位置的物体都具有内能
b.机械能大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无内能
d.空中飞行的子弹比地面上静止的子弹内能多
13.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0 ℃的冰块的内能为零
b. 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的内能多
c. 物体的温度降低,则物体的内能减少
d. 体积大的物体的内能一定比体积小的物体内能多
14.关于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0℃时,分子的热运动停止了
b.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c.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最剧烈,固体分子没有热运动
d.运动物体比静止物体的分子热运动剧烈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九年级上册物理内能和热量课后习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精选14篇)篇八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提高动手、归纳总结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介绍流体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当液体和气体处于流动状态时压强会怎么样呢?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吹气使硬币上方的空气流速变大了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所以很可能是流体的流速改变后压强也改变了。
通过以上实验和猜想引出课题。
环节2:新课教学。
为了验证猜想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几个小实验并进行分析:
(一)气体:
1.实验一:如图甲,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进行吹气,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两张纸应该如何运动?”
2.实验二:如图乙,向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气,提问观察乒乓球运动状态的改变。
学生汇报现象及小组讨论结果,一起分析原因,教师进行提问:“在这两个实验中,我们吹气改变的是什么?”学生根据经验可以发现改变了空气的流速。由此引导学生从力的角度进行分析,速度的改变就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而运动状态改变的实质是收到了力的作用,空气所受到的力的作用是由于大气压力,而产生大气压力的实质即存在压强差,进一步产生压力差,从而体现出运动状态的改变。
(二)液体。
在分析了气体实验后,学生对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液体实验这里,可以由教师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如图所示进行安装,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分析讨论,汇报结论。把吸管插入水中向两只小船中间吹气,两只小船会向中间靠拢,表明两只小船之间的压强变小了,而小船外部压强不变,产生压强差,进而产生压力差,从而使小船向中间靠拢。
由此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环节3:巩固提高。
让学生用今天的结论解释硬币“跳”了起来的原因。
环节4: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堂课所学知识点。
四、板书设计。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精选14篇)篇九
任务一:认识流体的概念。
1、因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性,所以统称为流体。
一、个人小实验:硬币“跳高”比赛(如图14.4-1所示)。
思考:是什么力是硬币向上飞起来的?
二、同学合作实验:吹纸片实验(如图14.4-2所示)。
猜想:向两纸片之间吹气时,两纸片会相互分开,还相互靠近?
结论:气体压强与气体流速有关,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反之,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
我学习,我应用:(如图14.4-3所示)。
三、联系实际:汽车尾翼的特殊作用。
任务三:探究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异想天开:“漏斗吹乒乓球”(如图14.4-4所示)。
思考:
(1).如果气流的速度再大一些,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2).你能解释飞机为什么能够飞上蓝天吗?
仔细观察飞机,并思考下列问题:
(1)飞机的机翼有何特点?
(2)飞机飞行时机翼上下空气流速是否相同?
(3)试分析机翼的升力又是怎样产生的?
(4)飞机为什么能够飞上天空?
分析:机翼上方的气流流速大,压强小;机翼下方的气流流速小,压强大。正是由于机翼上下表面的压强差给飞机提供了向上的升力。
应用:水翼船的原理。
练习:
1、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请你分析诗中包含的物理道理。
3、这是非洲草原犬鼠洞穴的横截面示意图。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圆形土堆。实际上,两个洞口的形状不同,决定了洞穴中空气流动的方向。因此,地面上风吹进了犬鼠的洞穴,给犬鼠带去了习习凉风。请在图中标出洞穴中空气流动的方向。
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同样也适用于液体.即液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反之,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
事例:“奥林匹克”号和“豪克”号海难事件。
练习:1、分析下列问题:
达标练习:
1.在地铁或火车站台上等候车辆时,要求乘客要离开站台一米以上,其主要原因是()。
a.车辆过来时风太大。
b.车辆过来时,带来好多飞尘。
c.车辆驶过站台车速快,带动空气流速加快,使人易“吸”向车辆造成危险。
d.车辆驶过站台车速快,使人与车之间空气流速加快,易将人吹向后倒地。
2.秋天树叶落在路面,当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驶过时,路旁的树叶()。
a.从路旁吸向汽车b.从路中间飞向路边。
c.不受影响d.只向上飞扬。
3.一艘很大的轮船以很高的速度,从一只小木船旁很近处开过时,小船则()。
a.很易被大船的气流和海浪推向远离大船处。
b.很易被大船吸过去,而与大船相撞。
c.小木船与大船距离不变。
d.以上都有可能。
4.刮大风的天气,我们在上学的路上如果迎风走路或骑车,一阵大风刮来时,我们无法用嘴或鼻子吸进空气,但可以向外吐气,当一阵风过去又恢复了正常呼吸,其原因是()。
a.风大时,脸上空气压强变大,压得人难以吸气。
b.风大时,脸上空气压强变小,使人难以吸气。
c.与气压没关系,是人缺乏锻炼。
d.风大时,脸前气压小,所以容易向外吐气。
我的收获--------学生讨论,交流。
(1)两船并行——不靠近;
(2)火车站台——安全线。
(3)汽车疾驶——叶随迁;
(4)水翼船儿——跑得欢。
(5)龙卷风旋——水上天;
(6)台风过后——屋顶翻。
(7)气水顶球——空中悬;
(8)弧圈香蕉——能转弯。
(9)非洲鼠洞——空调鲜;
(10)烟囱风起——顺排烟。
小结:。
1、流体:具有流动性的固体和液体。
2、流体压强:流体对物体压力的作用效果。
3、流体压强跟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的位置流体压强越小。
4、飞机的升力:
上表面气流通过的距离长,流速大,压强小;
下表面气流通过的距离短,流速小,压强大。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精选14篇)篇十
通过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处于水位置的目的:便于直接测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
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w=ptp的单位:瓦特;w的单位:焦耳;t的单位:秒。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精选14篇)篇十一
一、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1)一切物质都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永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扩散现象:
(1)定义:由于分子运动,某种物质逐渐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有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3篇《九年级上册物理内能知识点总结》,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精选14篇)篇十二
1、知道磁体与磁性的概念.。
2、知道磁极的概念及磁体指南北的性质.。
3、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磁化的概念.。
5、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6、知道磁场方向的规定.。
【教学重点】。
磁体的性质、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教学难点】。
磁场方向的判别.。
【教学程序】。
〖新课教学〗。
一、磁性及磁体。
实验演示。
1、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特性称为磁性,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3、磁极:
(1)磁极:磁体中磁性最强的部分.。
(2)分类:南极(s极)、北极(n极)(磁体具有指南北的性质)。
任何一个磁体无论其大小、开关如何,都有两个磁极(n极和s极)。
(3)磁极间相互作用:同名相斥,异名相吸。
二、磁化。
实验演示。
定义:原来没有表现出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三、磁场。
实验演示:用纸隔开磁体和大头针(硬币)时,观察到磁体对大头针(硬币)仍有作用.。
1、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活动: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
2、磁场的方向。
规定: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四、磁性材料。
磁带、录像带、磁盘(u盘等存储器)、电冰箱门封条、商用磁卡。
〖小结〗。
磁性、磁体、磁极、磁化、磁场。
〖练习〗。
1、有两根钢棒,一根有磁性,另一根无磁性,不用其他器材,请你判断哪根具有磁性.。
2、下列各种情况中,哪种情况可以确定钢棒原来是否有磁性?并说明理由。
(1)将钢棒的一端接近磁针的南极,两者互相排斥。
(2)将钢棒的一端接近磁针的北极,两者互相吸引。
(3)将钢棒的一端接近磁针的北极,两者互相吸引,将钢棒的这一端接近磁针的南极,两者互相吸引。
(4)将钢棒的一端接近磁针的南极,两者互相吸引。
a.磁针甲b.磁针乙c.磁针丙d.磁针丁。
4、在一个圆纸盒里有一个条形磁体,圆纸盒外放着一些小磁针,各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如右上图所示,请在圆纸盒里画出磁体并标明它的n、s极。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精选14篇)篇十三
本学期,结合县2012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学校工作计划的要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仍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制定了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学期检测分析,发现本班学生存在很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平时成绩可以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与技巧,对数学学习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是相当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数学已经落后很远,基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这几天对生的了解,我感到教学工作的开展很难。期末考试及格和优秀人数有待提高。具了解随老师学习的仅有十几个人,许多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也不会,课上也不听,作业也交不上来。有的的学生刚发的作业试卷一天就丢了。针对这这个班的学生的情况,我一定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力争中考取得好成绩。
二、教学思想。
九年级教学要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使今年中考成绩稳中有升。
初三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1、明确指导思想。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数学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各层次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均有所提高,还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较强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认真研究,把握方向。
认真研究中考指导书,梳理清楚知识点,把握准各个章节的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四个层次。哪些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哪些要让学生灵活运用,教师要对复习的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心,这样就能驾驭复习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复习的质量。
三、教学进度。
教学安排教学达到的目标。
第1-4周完成圆的教学任务,并完成测验、分析、讲评。
第5周完成统计估计的教学任务,并完成测验、分析、讲评。
第6-7周围绕初中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第一轮总复习,使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熟练解答各类基础题,对每个章节进行测验,检测学生掌握程度,促知识巩固,力求做到人人过关。
第8-9周第二轮总复习,综合练习,分层提高阶段,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第17周模仿中考试题进行综合知识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四、教学工作措施。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抓住关键点,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能力上下工夫;。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5、积极与其他教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的战略不变;。
8、注重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引导;9、认真开展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九年级时间非常紧张,既要完成新课的教学任务,有要考虑到在九年级下册时对初中阶段整个教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同时要把握好教学进度。
文档为doc格式。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精选14篇)篇十四
3.沸腾和蒸发的异同:
(2)蒸发是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4.影响蒸发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5.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6.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第4节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3.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
5.吸热:熔化、汽化、升华;。
放热:凝固、液化、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