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内容,确保教学全面有效。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和形式各异,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具体范例,供您参考。
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专业14篇)篇一
1.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意义,掌握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熟练的进行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系统地回顾总结与反思,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知识的快乐。
情感态度:通过系统地回顾总结与反思,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知识的快乐,在解决问题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学过的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意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熟练的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法学法:自主复习法、讨论法、练习法、合作复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1.出示课本中的信息,让学生自由阅读这些信息。
2.说说这些信息中有哪些量?哪些是质量单位?哪些是时间单位?哪些是人民币单位?(或者让学生把这些量进行分类)。
3.对于这些单位,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常见的量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整理。
(1)说说常见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2)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大小。
(3)说说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
(1)说说常见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2)说说这些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3.复习常见的人民币单位。
(1)说说常见的人民币单位有哪些?
(2)说说常见的人民币的进率是多少?
4.让学生根据回答,对这部分知识自己进行系统整理。
5.交流整理的结果。形成下面的知识网络。
(1)常用质量单位:吨(t)千克(g)克(g)。
(2)单位之间的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3)常用时间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单位之间的换算:1世纪=100年1年=365天(平年)1年=366天(闰年)(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是大月)(大月有31天)(平年与闰年的判断方法)(四、六、九、十一是小月小月有30天)。
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
1日=24时1时=60分1分=60秒。
常用计时法:12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转化方法)。
(4)常用单位:元角分。
单位换算:1元=10角1角=10分。
常用的量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一部分知识,有部分学生只是死记了一些进率,并没有真正理解感受每个单位的大小,在复习中要让学生用身边具体的东西来表示每个单位的大小,加强理解。
你觉得这部分内容哪点比较难掌握?我们应该怎样克服这一点?
1.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1)课本4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方法。使学生知道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要乘它们之间的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2)课本48页第2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找出图中每一个钟面上的时间。
先算出小明上午在校的时间,在算出小明下午在校的时间,最后算出小明一天的在校时间。
(3)课本48页第3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填写表格,集体交流时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2.整体延伸,拓展深化。
课本48页实践活动。
1.常用质量单位:吨(t)千克(g)克(g)。
2.单位之间的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常用时间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2.单位之间的换算:1世纪=100年1年=365天(平年)1年=366天(闰年)。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是大月大月有31天。
四、六、九、十一是小月小月有30天。
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
1日=24时1时=60分1分=60秒。
3.常用计时法:12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
4.常用单位:元角分。
单位换算:1元=10角1角=10分。
本课有以下特点:一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所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量的意义的理解,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注重让学生亲自体验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理清各种量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和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三在练习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专业14篇)篇二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讨论、客观分析、认真归纳、注重反思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2.引导学生感悟化学科学的魅力,感悟化学源于生活的真谛
3.引导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生已有分组实验的基础,本节教学可进一步加强实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对酸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碱相对陌生,应从生活中常见物质入手导入新课;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层次差异,应分别对待。
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这两种酸碱指示剂鉴别酸和碱及其变色规律
一、师生互致问候
二、课题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初中化学非常重要的单元----第十单元《酸和碱》的学习之旅,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科学探究中获取更多的化学知识,收获更多的快乐。好,下面我们一起开启全新的学习: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板书课题)
三、概述(第一阶段)
“酸”对同学们来讲一定不陌生。大家还记得在前面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学习中也接触到了叫酸名的两种物质,是什么呢 (稀盐酸、稀硫酸)(板书稀盐酸、稀硫酸)对,它们也是酸。“碱”对大家来说可能没有酸那么熟悉,其实你也遇到过。在我们以前的化学学习也接触了碱,例如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使用的澄清的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板书氢氧化钙),还有炉具清洁剂中含有的氢氧化钠(板书氢氧化钠),它们也都是碱。同学们又有谁知道“碱”(板书碱)“酸”和“碱”这两个词是怎么来的吗 ()(阅读一下)
四、重要知识讲授-----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第二阶段)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教学科研方面都会经常接触并使用各种酸和碱的,那我们怎么区别它们吗 原来很简单,只要用一种叫酸碱指示剂的物质就能区别开来。板书:酸、碱与指示剂作用,那么酸碱指示剂又是谁发现的呢 先让我们重睹一下300多年前那个不经意发生的真实的故事(播放视频)观看后,你从波义耳身上学到了什么 指定2名学生回答。做一个生活中有心人,细心人,你就会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是那么神奇、那么富有魅力!
接下来,让我们沿着前辈科学家们的足迹,继续更有趣的化学科学探究-------再现波义耳当年的科学实验吧。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再讲解,然后并指导填表。
五、知识深化归纳(第三阶段)
老师演示实验并作结。
六、练习题巩固(第四阶段)
七、布置课外探究活动----自制酸碱指示剂第五阶段)
八、化学歌曲欣赏
九、课后反思(第六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我们努力学好化学,奠定良好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长大以后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专业14篇)篇三
2.自制酸碱指示剂。
【教学重点】
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学习指导:酸碱指示剂
【自主练习】
1.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常见的有石蕊和酚酞。石蕊试液是紫色,遇酸溶液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酚酞溶液呈无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2.下面同学们能通过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来验证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性,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在下表里。
(1)同学们两人一组,相互之间说一说自己的实验方案。老师随时纠正。
(2)填完下表后,同学们说一下被检验的各种物质是酸还是碱。
3.酸溶于水叫酸溶液,所以酸一定呈酸(填“酸”或“碱”)性;碱溶于水叫碱溶液,所以碱一定呈碱(填“酸”或“碱”)性。所以都可以用指示剂来检验它们的酸碱性。
【小组讨论】
1.试总结如何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酸性溶液和酸溶液有什么关系?碱性溶液和碱溶液有什么关系?
1.酸溶液的溶质一定是酸;酸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酸,还有可能是盐,如氯化铵、硫酸锌等。酸性溶液包含酸溶液。碱溶液的溶质一定是碱;碱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碱,还有可能是盐,如碳酸钠等。碱性溶液包含碱溶液。
2.盐溶液有可能呈酸性,也有可能呈碱性,还可能呈中性。
【跟踪练习】
1.把氢氧化钠、二氧化碳、食盐分别溶于水,在所得溶液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的颜色变化依次是(c)
a.紫色 蓝色 红色 b.蓝色 红色 无色
c.蓝色 红色 紫色 d.红色 蓝色 紫色
2.对某无色溶液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b)
a.滴入紫色石蕊试液,颜色变红,则该溶液呈酸性
b.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保持无色,则该溶液显酸性
c.加入mg粉,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d.加入caco3固体,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学习指导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自主练习】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体验一下并填写下表:
(2)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得到指示剂;
(3)试验指示剂1-2种在下述4种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小组讨论】
1.在第一步中,为什么要加入酒精?此过程是什么变化?
2.为什么会出现“万紫千红”的花?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专业14篇)篇四
3.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有关的实验。
重点: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难点:通过一些实验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导入】图片展示,食醋、柠檬、山楂、葡萄。
【提问】图片中的这些食物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酸)
【总结】像以上这些有酸味的物质中通常都含有一类特殊的化合物——酸。对于酸这种物质我们并不陌生,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我们遇到了稀盐酸、稀硫酸等化学药品。无论是食物中含有的酸还是实验室中常见的酸,都属于一类物质——酸。
【问题】图片展示,洗头膏、洗衣液、沐浴露、香皂。这些日用品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总结】这些物质都有一种滑滑的感觉。它们中都含有一种碱性的物质。生活中的这些物质中常含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在实验室中我们也会用到这些化学药品。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都是常见的碱。
【总结】可以用闻气味的方法;可以用通入二氧化碳的方法;还可以用手触摸的方法……
【总结】不能,因为腐蚀性强所以不能再用手触摸;通入二氧化碳时反应现象不明显。
【过渡】在实验室中,人们常用酸碱指示剂来区分酸和碱的溶液。
【旧知回顾】
实验一: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化学反应,醋酸、碳酸溶液都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
实验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氨分子扩散进酚酞溶液中,使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这两个实验中的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两种酸碱指示剂。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实验探究1】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白醋、苹果汁、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再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的石蕊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
白醋,苹果汁,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色,变红色,变蓝色,变蓝色。
结论:酸溶液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碱溶液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蓝色。
【实验探究2】另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的白醋、苹果汁、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再分别滴入几滴无色的酚酞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
白醋,苹果汁,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无色的酚酞溶液,不变色,不变色,变红色,变红色。
结论:酸溶液不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色,碱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因此说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都可以用来区分、判断酸和碱这两类溶液。
【问题】根据这两个实验,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吗?
【总结】通过实验可知:紫色的石蕊溶液遇到酸溶液会变成红色,遇到碱溶液会变成蓝色;无色的酚酞溶液遇到酸溶液不变色,遇到碱溶液会变成红色。
【概念讲解】像石蕊、酚酞溶液这样能跟酸或碱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试剂,叫做酸碱指示剂,通常也简称指示剂。
【注意事项】
1.酸指酸性溶液,碱指碱性溶液;
2.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的溶液作用时,变色的是酸碱指示剂,而不是酸或碱的溶液。
【过渡】你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酸碱指示剂的吗?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波义耳与指示剂的发明》
【过渡】通过视频,我们可以感觉到: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平时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观察,我们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在生活中,还有好多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等)也具有类似石蕊、酚酞的效果,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吧!
【探究实验】将采集几种呈鲜艳颜色的花瓣或果实,在研钵中捣烂,加入1∶1的酒精溶液浸泡,过滤,得到滤液,即制得指示剂。然后将制得的指示剂依次分别滴加到盛有白醋、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的4支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每组自制1~2中试剂即可。)
指示剂(汁液)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交流与总结】自制的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能显示的不同颜色,因此也可以作为一种酸碱指示剂。但不同的指示剂在酸和碱的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也是有区别的。
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专业14篇)篇五
3、随幼儿的回答,教师出示红、绿灯、禁止通行及注意行人安全标记,每出示一个共同讨论其作用。
4、结合日常生活,组织幼儿分组讨论,扩大对各种标记的认识。
提问: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什么标记?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吗?用笔画下来。
请每组幼儿介绍自己小组讲述的标记,全班交流小朋友见过的标记。
5、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读一读书上的安全标记,请幼儿在幼儿用书的两个框子中自己设计或见过的两个安全标记。
6、讨论:
生活中,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标记?标记有什么用?
想一想,在我们班上、在我们幼儿园,那些地方也需要有安全标记呢?
7、小组制作标记。
教师:这些标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我们看到标记就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那我们今天也来设计一些标记。
幼儿讨论:你想设计什么标记,这个标记要提醒人们什么事情。
8、展览作品,幼儿讲述、介绍。
每组选择一个标记主题,自由分配任务,合作完成。
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专业14篇)篇六
酸和碱是化学中常用的两类物质,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本课将根据学生在生活中对酸和碱的初步认识,从其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如何确定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认识酸碱指示剂,探讨在生活中检验酸碱的方法,学习自制酸碱指示剂,并用其检验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从而使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专业14篇)篇七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探究实验一:
展示家庭厨房中的两种调味品:食盐(nacl)和碱面(na2co3)。
学生讨论,分析,产生探究兴趣。
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探究的欲望。
提问:分别在家庭和实验室两种环境中,自行设计区分方案,动手操作并简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得出结论。
分组演示实验探究,多人合作,交流完善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自行创设环境,自行解决问题。
引言: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展示学习目标,引起学生的期待和注意。
【板书】§4━1常见的盐。
一、氯化钠(nacl)。
俗名:食盐。
展示“盐田”图片,指导。
阅读,完成氯化钠提纯图表,板书物理性质。
学生阅读,记忆,思考并自行回答有关问题,交流观点补充和完善填写板书图示。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增强阅读反馈。
创设环境,导出氯化钠的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二:
展示两瓶无色液体,分别是蒸馏水和食盐水。
观察、思考。
提问:请你利用已有知识加以鉴别。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自己动手实验探究,交流完善实验结论。
让学生逐步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板书:氯化钠的化学性质。
展示图片,
板书:氯化钠的用途。
简单介绍工业用盐(nano2)及其毒性。
学生思考,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头脑中已有的经验及阅读资料等回答问题,交流结果,补充完善用途。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二、碳酸钠(na2co3)。
俗称:纯碱、苏打。
展示样品纯碱,水碱(na2co3・10h2o),引导观察样品,
提问:两者在物理性质上有何区别。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观点。
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使学生掌握总结物理性质的方法。
设计意图。
展示久置于空气中的水碱样品,
提问:该样品与前两者相比有何不同。
导出风化概念。
学生思考,进行猜测,提出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讨,观察,再分析,从而理解新概念。
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从直观认识问题,从本质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考方法。
板书:碳酸钠的物理性质。
设疑:根据你学到的知识,碳酸钠可以跟那些物质发生反应?体现了碳酸钠的那些化学性质。
学生思考,进行猜测,个别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实验,其他学生观察,总结答疑。
进一步发展学生知识利用能力,横向联合,纵向拓展。
板书:化学性质。
根据实验的结果思考与讨论: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结果及现象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根据头脑中存储的`知识及经验确定反应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结果。
逐步发展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训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初步理解碳酸盐特性。
2、这些反应属于什么反应?
尝试探讨体现碳酸钠化学性质的有关实验,并进行交流,反馈。
3、利用这些碳酸钠的这些性质可以帮助我们作些什么?
板书: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探讨碳酸钠的用途。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记忆,提供反馈。
设疑:何谓“洋火”,何谓“洋碱”?
指导阅读联合制碱法及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
简介其人其事,评价贡献。
学生阅读,思考。
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共享资源,科学无国界的思想观念。
展示美丽的“蓝宝石”:硫酸铜晶体,指导自学计划。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个性思维。
形成本课小结:氯化钠和碳酸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用途等。
由学生总结。
形成知识的有效反馈。
设计意图。
探究活动三:
展示图片建议调查研究,自家使用食盐的情况是否合理?
具体问题略。
可登录人教网中学化学论坛进行交流(网址:)。
学生活动课后完成,提交一份报告。
以调查研究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更深刻的了解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广泛搜集资料,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专业14篇)篇八
1、握氢氧化钠的物理及化学性质,了解氢氧化钠的用途。
2、掌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讨法,加深学生对氢氧化钠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理解。
2、通过学生共同合作来操作实验,使学生能主动的进行交流和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使学生学习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事物的规律,增强学生比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氢氧化钠与酸、盐及非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黑板、小黑板、挂图、实验中用到的'实验仪器及试剂,书本中的图片。
实验探讨法。
【学生】碱就是指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oh-离子的化合物,生活中常见的碱都有naoh.ca(oh)2ba(oh)2等等。
同学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白纸上会出现写有红色字迹的naoh?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想每位同学都会知道老师是如何设计这个趣味实验的。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老师来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几种常见碱中的氢氧化钠。
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专业14篇)篇九
本节微课传染病常见题是人教版《生物学》初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的内容,对于本节微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是新课标确定的“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措施等,这些内容在历年广州市生物会考几乎都涉及,并占有一定分值。
掌握病原体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激发学生关注健康,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健康。
本课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主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地提供来自于生活中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名词和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进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三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和社会热点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这是一道常见的传染病综合性题目,传染病的内容在历年广州市生物会考几乎都涉及,并占有一定的分值。
而第二道题的第一个空也是经常容易出错的,把患病的禽类深埋这一措施看作是切断传播途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判断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其中传染源是指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一般来讲传染病患者和携带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控制传染源主要是对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对患病动物进行深埋、焚烧处理。保护易感人群方面做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并预防接种。
图中1对患病的禽类深埋属于控制传染源;禽流感病人也属于传染源,收治禽流感病人后,医院应采取隔离治疗的方法,属于控制传染源;图中5、6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并预防接种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附题:
今年4月,我国出现h7n9禽流感疫情,请依据图中疫病防控信息回答问题。(1)引起本次禽流感的病原体是,这类生物的结构特点是。(2)图中1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哪一措施?。收治禽流感病人后,医院应采取的措施是。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有。(用图中序号填空)。
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专业14篇)篇十
1、了解季节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2、能说出并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3、增强自身预防疾病的意识。
4、了解主要症状,懂得预防和治疗的自我保护意识。
5、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1、教学挂图。
1、活动导入:观看教学挂图。
教师出示挂图,并提问: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我们一起进去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怎么了?(幼儿观察并描述)。
2、活动展开:讨论什么是传染病,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1)教师出示挂图,请幼儿按顺序观察图片,教师提问。
教师小结:传染病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能通过呼吸、身体接触等方式传播病菌。如果有小朋友或者小动物得病,就有可能会传染给其他人,所以叫做传染病。
(2)师:传染病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传播的?
(3)师:你知道哪些病是传染病吗?昨天老师给你们发了一张调查表,让你们去调查有哪些传染病?它们是怎样传播的?都有哪些症状?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调查表,谁愿意上前来说说你的调查。
(4)除了你们做了调查,戎老师也做了调查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调查到的第一个传染病:手足口病第二个:水痘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两个传染病都是在我们小朋友之间很容易传染的。
还有哪些传染病在春季会传染上的呢?(红眼睛、皮疹、腮腺炎)。
3、活动展开:讨论预防传染疾病的方法。
幼儿讨论、讲述。
(2)教师:看看老师这有一些小朋友,他们是怎样预防传染病的呢?(洗手、多吃水果、充足睡眠、打预防针、戴口罩、不去人多的地方、不朝别人打喷嚏)。
(3)教师小结: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教师:多吃蔬菜水果,可以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勤洗手可以消除病菌;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增强免疫力;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预防流感;打喷嚏时要用手或手帕遮起来,避免对着他人打喷嚏;在传染病的多发季节避免去人多的地方;情况严重时需要戴口罩。
小朋友又生活在集体生活中,非常有必要知道如果得了传染病一定要隔离、看医生、定时吃药,多喝水等。这次活动上下来,我觉得自己对教学中的突发事情,有些不知所措,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吸取经验,不断学习,让我的教学机智更加灵活。
文档为doc格式。
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专业14篇)篇十一
珠宝是珍珠与宝石的总称。珍珠是砂粒微生物进入贝蚌壳内受刺激分泌的珍珠质逐渐形成的具有光泽的'美丽小圆体,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及少量有机物,除作饰物外,还有药用价值。而宝石一般来说是指,凡硬度在7度以上,色泽美丽,受大气及药品作用不起化学变化,产量稀少,极为宝贵的矿物。性优者如:金刚石、钢玉、绿柱玉、贵石榴石、电气石、贵蛋白石等;质稍劣者如:水晶、玉髓、玛瑙、碧玉、孔雀石、琥珀、石榴石、蛋白石等。
金刚石亦名金刚,俗称金刚钻、钻石或水钻,成分为c,是碳元素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常为无色透明,硬度为10,是矿物中最硬的。人工制造的又叫人造金刚石。
刚玉透明晶体,硬度为9,仅次于金刚石,主要成分为al2o3,有无色、红色、蓝色、星彩的。无色透明的也叫白玉;含ti(=4*romaniv)或fe(=2*romanii)、fe(=3*romaniii)呈蓝色的叫青玉,也叫蓝宝石;含cr(=3*romaniii)呈红色的叫红玉,也叫红宝石;面现星彩的又叫星彩宝石。
绿柱石亦称绿玉、绿宝石,透明至半透明晶体,硬度为7,多为翠绿、淡绿、亦有无色或蓝、黄、白、粉红色者,主要成分为3beo・al2o3・6sio2。其中,含cro3呈翠绿者叫绿柱玉,又叫翠玉或祖母绿;含铁呈透明蓝色的叫海蓝宝石;含铯呈玫瑰色者叫玫魂绿柱石。
黄玉亦名黄晶,外形类似水晶,常为黄色,透明,硬度为8,主要化学成分为al2[sio4](f,oh)2。
硬玉与软玉通称为玉,成分为naal(sio3)2,结晶或致密块状,有浓绿、淡绿或白色,绿色者常名翡翠,略透明,硬度为6.5~7,较软玉难溶解。软玉的成分为ca(mg,fe)3(sio3)4,硬度为5.5~6。
石榴石是一荧硅酸盐,成分不定,有以下式子:3ro・r2¢o3・3so2,其中r代表钙、镁、铁或锰,又代表铝、铁、铬或钴,硬度为6.5~7.5,透明至微透明,时或光性异常,呈双折射现象,色译一般美丽。组成为fe3al2si3o12者名为贵石榴石,常为血红或粉红,外观略带黑色。
蛋白石含水、二氧化硅,硬度逊于石英,表面常呈葡萄状,有白灰、黄褐等色,光泽似脂肪或珍珠,不透明至微透明。若为美丽乳房状,常呈红或绿色,光泽强,剖面能显各种美色之反光者,常称为贵蛋白石。
水晶六方柱状纯石英晶体,无色透明,折射率大,其含有机构而显烟陶色者叫烟水晶(俗名茶晶),显黑者为黑烟水晶(俗名墨晶)。含氮的有机物呈褐色或黄色者叫褐石英或黄水晶。含锰而色紫者叫紫水晶。
玉髓透明或半透明,成分为sio2,硬度为7。有肉红、淡红、浓绿、血红等,不透明者即为玛瑙。
琥珀成分为碳氢化合物(c10h16o),非晶体,透明至半透明,有赤褐等色,硬度为2~2.5,摩擦能生电。
孔雀石成分为cu2(oh)2co3,由含铜矿物受碳酸及水的作用而形成,光泽似金刚石,色翠绿,间有呈孔雀尾之彩绞.
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专业14篇)篇十二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知道它们的含义与作用。
2.自制课件、各种标志图每组一份(注意安全、人行横道、禁止烟火、当心触电、禁止触摸等)。
(一)观看录像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就其中的交通安全小故事鼓励幼儿探索根据什么标志过马路?
3.小结:交通标志给行人、车辆提供了指引,提醒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二)拓展认识标志。
1.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请幼儿说一说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标志。
指导语:除了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标志呢?之前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找到了哪些标志呢?(请幼儿说)。
小朋友真是爱观察的孩子,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出示禁止烟火标志。
提问:这是什么标志?标志上有什么图案?你在哪里见过这个标志?它告诉我们什么?
小结:这是禁止烟火标志,它告诉我们附近有容易燃烧的物品,一般在加油站、图书馆、仓库等地方会看到这个标志,禁止人们使用明火,以免引起火灾。
(2)出示当心触电标志。
提问:这是什么标志?你在哪里见过这个标志?它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当心触电标志警告我们要远离电厂、高压电线杆、变压器等有电的地方,在家也不要玩有电的物品,因为电是很危险的。
(3)依次出示“注意安全”
“当心滑跌“紧急通道”“当心中毒”“禁止吸烟”“禁止游泳”“禁止触摸”等常见标志引导幼儿认识。
3.请幼儿讨论标志的用途。
提问: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标志?它们对我们有什么用?
小结:标志通常出现在人口较密集的公共场所,它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醒大家遵守公共秩序。
4.引导幼儿从图案、颜色、形状、意义等方面加以比较,区别三种性质的标志。
小结:一种标志代表一种意思,它的图案简单、易懂;标志通常分为三类,黄色作为底色的标志,是提醒或警告我们要当心注意的,叫做“警告标志”;蓝色或绿色作为底色的标志,提示我们应该怎样做,通常叫做“提示标志”;一般画红色斜杠的标志表示禁止我们做某些事情,叫做“禁止标志”。
5.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标志的认识,初步学会运用标志。
出示生活中的场景,请幼儿找出这些地方需要的标志。
指导语:小朋友认识了那么多的标志,老师来考考你们吧,一会请小朋友分成六组,每组六个相同的标志,每个小朋友选一个标志拿在手中,当大屏幕上出现画面时,你认为应该出现什么标志,请拿这个标志的小朋友迅速到前面来,哪一组的小朋友反映最快,而且还答对了,就为你们组争得一颗小星星。
小结:每种标志都有自己不同的意义,放在适合的场所,才能起到它们的作用。
活动延伸教师带领幼儿在活动室、幼儿园教学楼内走动观察,请幼儿根据手中标志的意义寻找适当的位置粘贴。
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专业14篇)篇十三
第二,《常识》教材对观察方法作了比较明确的指导,要求学生运用看、刻、滴几种方法了解岩石的特征,而科学课上,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认识自己喜欢研究的岩石,还可以借助其他的工具,对岩石作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学生的自主性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对岩石的探究也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放大镜、刻刀、盛水的烧杯、磁铁等工具,要求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岩石,尽可能多的用各种方法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岩石特征作出记录。学生观察后的汇报真是精彩纷呈:
“我用眼睛看,知道我的这块岩石是白色的,形状不规则的。”
“我的岩石有花纹,里面的颗粒很细。”
“我闻了闻,感觉有点像泥土味。”
“我摸了一下,觉得很光滑。”
“我舔了一下,感觉没有味道。”
“我用小刀刻了一下,有一道痕迹。”
“我把它放在水里,沉下去了。”
“我用放大镜看,发现岩石里面的颗粒有的大,有的小。”
“我发现我的这块岩石有像玻璃一样的光泽。”
“我的岩石是不透明的。”
“我敲了一下,发现声音很脆。”……。
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专业14篇)篇十四
本课时的教学要对学过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进行全面地复习,并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
结合教材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学过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进行集中、系统地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的.时间单位有感性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网络图。
整理复习。
1.回顾学过的时间单位。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时间单位?
预设。
生:时、分、秒、年、月、日。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本学期学习的“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2.课件出示教材92页8题,组织学生整理自己掌握的“年、月、日”的知识。
师:关于年、月、日,你学过哪些知识?整理一下,与同伴说一说。
学生独立整理自己掌握的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后小组交流。
(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
预设。
生1:我是列表格整理的。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1,3,5,7,8,10,12月。
31天。
小月:4,6,9,11月。
30天。
特殊月:2月。
28天(平年)。
29天(闰年)。
生2:我再补充一下,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我们还可以用“左拳”和“歌诀”来记忆大月、小月和特殊月。
生3:我还有补充,一日有24时,我们的生活中通常有两种记时法,分别是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