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种对某个事件或者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过程。这次实习经历让我明白了职场的竞争和挑战,心得体会是对自己这段经历的一种总结和反思。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一
全自动化码头代表港口集装箱装卸的高端形态,中国在世界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占据七席,但在自动化码头榜单上却寂寂无闻,因为自动化码头设施及核心技术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
青岛港在20__年决定建设自动化码头,而重任就交给了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连钢——一名有30多年码头管理、设备管理和科技创新经验的老港口人。
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张连钢带领团队成员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西班牙“取经”,但国外同行却连捂带盖,技术壁垒让项目组备受煎熬。
“不准下车,不准拍照,只能远远观望,更不提供任何数据和技术规范。当时,大家心里特别窝火。”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说。
国外同行只给连钢团队一条路:买,而且开出了天价!
这样的方案被张连钢否了,不仅仅是因为成本太高、周期太长,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核心技术不向青岛港开放,码头投产后青岛港无法根据自身生产实际优化系统。
“每个港口特点不同,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张连钢说,“我们要根据青岛港口实际、货源结构、码头流程、操作习惯等,建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二
太平洋的海风吹来,偌大的码头空无一人。目之所及,只有无人驾驶的码头导引车在穿梭,机器人自动拆集装箱锁垫,把一个个集装箱从船上运到堆点,整齐排好。
12月25日下午,在“时代楷模”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发布仪式录制现场,随着大屏幕上的镜头拉近,一个现代化的自动化码头跃然屏幕。这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着“中国制造”烙印,并且六度刷新全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的码头,正是由“连钢创新团队”缔造的。
“那时,一股热血上来了,我要接这个项目。”团队带头人张连钢,这样说起七年前接下任务的瞬间。此前,由于刚经历过一次大手术,他怕身体状态无法支撑,两次拒绝了邀请。“但我心中,还是不甘心。港口领导第三次问我时,我很痛快就答应了。”
张连钢在港口码头的业务操作、设备、技术、管理、自动化控制方面具备丰富经验,被大家寄予厚望。以他为中心,擅长软件开发的李永翠、擅长装卸业务流程设计的李波、醉心发明创造的张卫、擅长土建的周兆君等8人组成了团队核心成员。他们带领一群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年轻人,一步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用时3年半建成了一座西方专家口中“十年都别想独立完成”的自动化码头;又用了3年半,__十几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创造出单机最高作业效率超全球同类码头50%以上的纪录。
“拼了命还不一定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铿锵有力的话,从张连钢口中说出,将现场观众的思绪带到那段燃情岁月。
回忆码头建造初期,大家心里都憋着“一口气”。“自动化码头怎么布局、设计什么流程?脑袋是空白的。”自动化码头总经理助理李波说。“去国外学习,不准我们下车细看,有时连码头现场都去不了。”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副经理张卫说。“为了争口气,我们不采用国外方案,要设计属于中国人的全自动码头!”自动化码头党委书记、总经理殷健说。
要干,就要争第一。20__年3月,自动化码头首次进行靠泊作业,1000多个箱子只用了7个小时就全部装完了。外国船长赞叹:这就是中国速度!每每回忆起这个瞬间,李波都满满自豪。
军功章上,也有你的一半。镜头里,“连钢创新团队”家人们的面孔一一闪现。殷健的老母亲,怕耽误儿子工作,偷偷卖了房子,没打招呼就搬到了养老院。回忆往事,殷健的眼泪没能忍住。“在女儿最需要陪伴的时候,我却缺席了。这是我永远的遗憾。”自动化码头副总经理李永翠哽咽着说。
工程技术部党支部副书记、轨道吊室副经理修方强说,张连钢的妻子曾讲过一次特别的约会。“周末逛街,连钢总带着她坐公交车一直坐到了终点站。有什么好逛的?原来,他是要看人家怎么换电动公交车的电池。”同事的“调侃”,让张连钢忍不住红了脸。
“过去,桥吊工人苦练技术;现在,智慧港口不见人踪影。时代在变,码头的作业方式在变,但是‘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不变。”在视频连线中,改革先锋许振超以这句话与“连钢创新团队”共勉,鼓励他们永不言败,始终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打破更多世界纪录。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三
1993年,荷兰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自动化码头。随后,荷兰、德国等国陆续建设了30多座自动化码头。
被誉为“港口科技王冠上的明珠”的全自动化码头,因为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收益慢被称为“贵族码头”,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奢侈品”。
建设全自动化码头的计划,在中国迟迟未能提上日程。世界十大港口中国有7个,吞吐量很高,但并不先进。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球有30多个,却没有一个属于中国。
建设海洋强国,必然要建设先进的港口设施。20__年,随着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和港口转型升级,走在我国港口集装箱行业前列的青岛港集团提出建设全自动化码头。
为补齐中国港口短板,刚刚做完肺癌手术的张连钢秉承“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的初心,带领团队毅然挑起设计建设世界一流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重担。
按照国外惯例,自动化码头的规划设计至少要3年,从项目立项到建设完工则需要8-10年。“这个速度等不起”,张连钢带领团队集思广益,大胆探索,对项目组织设计实行“并行协同”,即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扁平化矩阵式统筹推进全流程工作。
随着信息的汇总和无数次碰撞、讨论,经过反复不断地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码头轮廓一点点成型。团队仅仅用了15个月就拿出了完全符合青岛口岸实际的码头规划设计集成方案,不仅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而且实现了全面超越。
当前,我国还有很多领域处于落后状态,需要千千万万个“连钢创新团队”不甘落后,挺起担当有为的脊梁。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四
创新就是九死一生。面对自动化码头这个陌生的技术领域,“连钢创新团队”迎难而上,拿出靠上、拼上、豁上的信心和勇气,全身心扑在项目上。
白天跑现场爬设备、开会研讨攻关难题,晚上聚在一起修改方案、查源代码,从一缕缕游丝般的光明中寻觅成功的希望,从一次次失败的痛苦煎熬中探求胜利的曙光。
团队每个人都将自己对工作的热忱和负责发挥到了极致:流程操作组对100多个流程反复修改十几稿,有时因为一个细节的调整,所有的数据都要重新核算;it组勇担软件开发重担,构建了基于企业云架构的码头双活数据中心;设备组反复研究、比对、分析,确定最佳设备规格;土建组只有一个人,却以一当十。
还有些人,把这项工作当作事业和生命扛在了肩头。张连钢作为团队主心骨,身先士卒,带着病躯始终坚守在工作一线;被称为拼命三娘的女汉子李永翠,刚进项目组时女儿只有5岁,因为长时间扑在项目上,无暇照顾女儿,年幼的女儿一听到“自动化”三个字就会生气地捂住耳朵;负责网络系统的徐永宁,在码头数据中心调试的关键时期妻子确诊癌症,在妻子生命最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晚上陪床,白天照常上班,从没有耽误过工作;堆场组的管廷敬,在最后攻坚决胜阶段始终坚守岗位,甚至在母亲去世时,都没能赶回去见上最后一面。
“连钢创新团队”把自己的家当做小家,把国家、港口和码头当做大家;把对家庭的亲情当做小爱,把对事业的热忱当做大爱。正是这种“忘我拼搏奉献、担当时代使命”的崇高境界和“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的奋斗精神,激励团队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五
“我当时问他,刚刚做完肺癌手术,咱还这么拼吗?他跟我说,他一闭上眼睛,脑海里想的全是集装箱啊、码头啊,我就觉得港口和码头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中,我拦不住,只有选择支持。”张连钢的妻子王晓燕说,丈夫10年内做了两次肺癌手术,单位领导担心他的身体,让他缓一缓再上班。但是张连钢说他必须拼,不拼肯定干不成。
在张连钢的带领下,整个团队披星戴月、战天斗地。
项目攻坚期,团队成员管廷敬每天都忙到很晚,很少有时间去探望独居的母亲。就在首船测试前不久的一天夜里,母亲在家中意外去世。而那时的管廷敬,还在深夜加班后回家的路上。处理完母亲的后事,他又匆匆赶回码头。每每想起此事,管廷敬总会红了眼睛:“我特别对不起我妈……”
团队成员徐永宁担负着整个自动化码头数据中心的建设调试工作。关键时期,妻子确诊癌症的消息像晴天霹雳打在了他头上。领导和同事们心疼他,让他先腾出时间好好照顾妻子,但徐永宁却默默选择在医院和码头之间往返。尽管尽了最大努力,心爱的妻子还是离开了他。项目成功那天,他一个人对着大海,哭了很久。
“都食人间烟火,谁无儿女情长?生气的时候我也会埋怨他,我说你真是让自动化弄魔怔了,快让码头当你的老婆吧!”团队成员张卫的妻子姜红卫回忆说,直到20__年10月,她受邀参观了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才终于理解这些人为什么会对自动化码头如此念念不忘,那种壮观和震撼无法用语言形容。那一刻,所有过往的辛苦、泪水、抱怨都化作了对国家的骄傲和民族的自豪。
“你问我制胜法宝是什么?作为‘土专家’,单打独斗我们可能拼不过‘洋博士’,但是我们有团队精神,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的初心,大家眼往一处看,劲往一处使,越干越成熟,越干越自信。”张连钢说,7年的创新之路,7年的披荆斩棘,是他们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生动、最鲜活的实践。
“自动化码头只占了青岛港的五分之一,还有更多的人工码头区域需要转型升级。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道路还很长,我们不会止步于此。”张连钢说。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六
12月30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敢闯敢试、砥砺奋进,这支创新团队书写了世界集装箱码头行业一个又一个奇迹……“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经宣传报道后,在山东引发热烈反响。
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近日,青岛市委和市政府下发《关于向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立足岗位大力创意创新创造的决定》。“要上下一心发扬他们‘奋力拼搏、勇争一流’的创造精神,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让青岛成为企业家和创业者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土。”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说。
“连钢创新团队”建成中国自己的自动化码头,极大鼓舞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的信心。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攻坚克难、勇挑重担,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连钢创新团队’立志自主研发,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们要继续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培育出更多的‘连钢创新团队’,助力山东从经济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型升级。”山东中科院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张佐军说。
“我们科研人员要再接再厉、奋发向前,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让技术在更深层次上惠及人民。”山东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人员刘春华说。
“‘连钢创新团队’敢于突破常规思路,攻克技术难题,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山东永正建筑新材料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窦霆表示,他们将继续深耕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研发应用领域,为我国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新形势需要新担当,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连钢创新团队”用实干树立了榜样。
“从‘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中,我看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作为制药企业生产一线的员工,我们要严把质量关,追求高品质,守护人民群众健康。”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化药制剂分厂员工李向南说。
“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留言:“他们的精神催人奋进,可歌可赞”,“坚持自主创新,才是发展的硬道理,向‘连钢创新团队’致敬!”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七
20__年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立项时,诞生于欧洲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经运营20年,而亚洲却没有一座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为补齐中国港口短板,刚刚做完肺癌手术的张连钢秉承“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的初心,毅然挑起设计建设世界一流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重担。
在码头立项之初,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连钢创新团队”先后奔赴荷兰、德国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但国外同行并不展示核心技术和关键数据,团队成员只能走马观花地远望,考察交流没有取到“真经”。
当时,国外企业也曾提出规划设计方案,但却开出了天价,并且附带有系统不开放等条款,一旦接受,就会陷入国外企业的掣肘。
“真经”难求,核心技术买不来,成功只能依靠自己!张连钢和团队定下目标:要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怀揣着为国争光的情怀,团队成员千方百计搜集信息,如饥似渴“恶补”相关专业知识,夜以继日地苦干,不到两年累计召开了三千多个专题分析论证会,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论证报告。
按照国外惯例,自动化码头的规划设计至少要3年,从项目立项到建设完工则需要8-10年。张连钢提出,“这个速度等不起”,他带领团队集思广益,大胆探索,对项目组织设计实行“并行协同”,即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使每个参与者都全流程承担咨询师、设计者、建设者和经营者等多职责角色,扁平化矩阵式统筹推进全流程工作。
随着信息的汇总和无数次碰撞、讨论,经过反复不断地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码头轮廓一点点成型。仅仅是集装箱卡车出入码头的闸口,团队就前后设计了40多稿布局方案;装卸流程测试案例编写了7000多个,反复测试达十多万次。就这样,团队仅仅用了15个月就拿出了完全符合青岛口岸实际的码头规划设计集成方案,不仅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而且实现了全面超越。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八
20xx年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立项时,诞生于欧洲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经运营20年,而亚洲却没有一座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为补齐中国港口短板,刚刚做完肺癌手术的张连钢秉承“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的初心,毅然挑起设计建设世界一流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重担。
在码头立项之初,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连钢创新团队”先后奔赴荷兰、德国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但国外同行并不展示核心技术和关键数据,团队成员只能走马观花地远望,考察交流没有取到“真经”。
当时,国外企业也曾提出规划设计方案,但却开出了天价,并且附带有系统不开放等条款,一旦接受,就会陷入国外企业的掣肘。
“真经”难求,核心技术买不来,成功只能依靠自己!张连钢和团队定下目标:要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怀揣着为国争光的情怀,团队成员千方百计搜集信息,如饥似渴“恶补”相关专业知识,夜以继日地苦干,不到两年累计召开了三千多个专题分析论证会,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论证报告。
按照国外惯例,自动化码头的规划设计至少要3年,从项目立项到建设完工则需要8-10年。张连钢提出,“这个速度等不起”,他带领团队集思广益,大胆探索,对项目组织设计实行“并行协同”,即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使每个参与者都全流程承担咨询师、设计者、建设者和经营者等多职责角色,扁平化矩阵式统筹推进全流程工作。
随着信息的汇总和无数次碰撞、讨论,经过反复不断地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码头轮廓一点点成型。仅仅是集装箱卡车出入码头的闸口,团队就前后设计了40多稿布局方案;装卸流程测试案例编写了7000多个,反复测试达十多万次。就这样,团队仅仅用了15个月就拿出了完全符合青岛口岸实际的码头规划设计集成方案,不仅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而且实现了全面超越。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九
9月14日下午四点,公共教学部举行学习“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备课会。会议由公共教学部副主任彭翠主持。
首先由彭翠带领大家深入学习“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和相关文件精神,讨论如何开展“连钢创新团队”学习。大家集思广益,展开集体风暴。思修教研室主任张玉萍老师指出,要学习他们“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的“不服输敢拼命”精神,将“连钢创新团队”的工匠精神和中国精神融入到思政课程教学中,引导更多的学生自觉参与实践,锻炼理论联系实践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科教研室主任沙立玲老师表示,学习“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加鲜活化,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可设置主题演讲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数计教研室主任蔡兴壮老师表示,应学习“连钢创新团队”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加强对大数据知识的钻研和学习。
最后,副主任彭翠表示,“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榜样力量催人奋进,要借助这次学习宣传机会,全员发动,认真学习,深入宣传。一要加强学习,利用“三会一课”、教研活动、部门例会等载体组织开展学习,增加老师们的知识储备,丰富课堂内容;二要精心组织,鼓励老师们参加企业实践,参观大师工作室,将学习“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三要推树典型,以“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为启发,选树典型,让身边的人讲身边的故事,激发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四要以学促干,提倡结果导向、目标导向,将此次学习内容与部门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夯实部门各项工作。
通过此次备课会,学习了“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和感人精神,丰富了教学素材,增强了部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为部门今后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十
拒绝“天价”,建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代表港口集装箱装卸的高端形态,中国在世界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占据七席,但在自动化码头榜单上却寂寂无闻,因为自动化码头设施及核心技术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
青岛港在20xx年决定建设自动化码头,而重任就交给了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连钢——一名有30多年码头管理、设备管理和科技创新经验的老港口人。
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张连钢带领团队成员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西班牙“取经”,但国外同行却连捂带盖,技术壁垒让项目组备受煎熬。
“不准下车,不准拍照,只能远远观望,更不提供任何数据和技术规范。当时,大家心里特别窝火。”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说。
国外同行只给连钢团队一条路:买,而且开出了天价!
这样的方案被张连钢否了,不仅仅是因为成本太高、周期太长,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核心技术不向青岛港开放,码头投产后青岛港无法根据自身生产实际优化系统。
“每个港口特点不同,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张连钢说,“我们要根据青岛港口实际、货源结构、码头流程、操作习惯等,建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十一
重庆日报记者近日乘车从巫山县城出发,在群山中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下庄村。20多年前,毛相林带领村民开凿的天路顺着山势蜿蜒而下,路的一侧连着绝壁,一侧临着深渊,颇为壮观。
不高的个头、花白的头发——再次见到毛相林,他的脸上又多了几道皱纹。几年前,记者就曾来到下庄村,对毛相林绝壁凿路,带领村民“愚公移山”的事迹进行过深入报道。此次故地重游,毛相林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年轻时,毛相林最爱哼唱这首祖辈传下来的歌谣。正如歌谣中描述的一样,下庄村坐落于“天坑”之中,20多年前,这里不通公路,村民出村要手脚并用,翻过一道落差上千米的悬崖。
1997年,时任下庄村支书的毛相林坐在海拔1300米的山崖上,望着天坑中的下庄,心里腾起了修公路的打算。可当他说出自己的计划时,村中反对声却不少,原因很简单——修路要钱,村里拿不出。
毛相林不甘心“坐井观天”,他偷偷挪用了母亲的700多元养老钱,作为第一笔修路资金。在其带领下,村民们东拼西凑,5天时间共筹集了3960元,再加上毛相林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的1万多元,下庄村民第一次向大山、向闭塞发起了挑战。
这年秋天,毛相林和村民们没日没夜地泡在工地上。大部分路段要在悬崖绝壁上开凿,没有任何机械设备,他们就用最原始的方式——将红绳缠在腰间,在半山腰荡着“秋千”勘测;用钢钎凿孔、铁锹铲土,然后填上炸药,劈山开石。
20__年,一条2米来宽、全长7.9公里的绝壁天路终于修通了,竣工那天,村民们买来长长的鞭炮,炸得震天响。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十二
“中国有句老话,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波说:“效率,一直被看作是港口的生命线。在传统的人工码头上,青岛港的‘振超团队’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振超效率’;在建设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时,我们同样满怀信心,要创造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
“在自动化码头创造世界纪录的路上,我们经历了三次亮剑。”李波表示。
第一次亮剑:
开港时桥吊单机效率突破每小时25自然箱。
自动化码头从1993年在荷兰起源,到“连钢创新团队”项目组成立时的20__年,已发展了20年。但开港的桥吊单机效率始终没有突破每小时20自然箱。
“那个时候,我在项目组负责业务流程设计和集成测试工作,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始由于没有经验,第一个堆场的集成测试用了整整15天,”李波说,“当时整个人都傻掉了。”
为了赶进度,整个“连钢创新团队”都拼了,连续十几天吃住在单位,白天在现场测试、记录问题。晚上就聚在一起查看系统代码,逐项讨论测试案例和测试方法,全速推进测试工作。第二个堆场53个流程、1200个测试案例他们只用了7天,第三个堆场仅仅用了3天。接下来,就开始多线作战,多个堆场同时开展迭代测试。
20__年5月11日,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运营,在船长366米、载箱量13000箱的“中远法国轮”作业中,所有操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桥吊单机效率达到了每小时26.1自然箱,一举打破了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效率不过20的魔咒。
第二次亮剑:
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勇创世界纪录。
“自动化码头开港后,我们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不断优化作业流程,让这个码头更加聪明和健壮。”李波介绍,比如,为了压缩桥吊作业循环时间,将最普通的抓箱、放箱两个操作,又细分出十几个环节,然后来到现场,拿着秒表,站在50多米的高空,在海边零下10几度的环境中,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测算,一秒钟一秒钟地细抠,一点一点地优化,不断提升作业效率。
20__年12月3日,在“以星芝加哥”轮作业中,“连钢创新团队”一举创出单机平均效率每小时39.6自然箱的新纪录。
第三次亮剑:
将“中国速度”提升到全新高度。
一次次的加速,一次次的超越,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成为世界单机作业效率纪录的“粉碎机”。
20__年12月17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连钢创新团队”再创佳绩:在107#泊位“德翔普南”轮作业中,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47.6自然箱/小时,全面超越今年4月份创造的44.6自然箱/小时的骄人成绩,第六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将“中国速度”又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
作为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吕向东是山东港口劳动者的代表,是奋进新时代的典型,他用创新、奋斗、坚守展现了新时代山东港口劳动者之美。
今年49岁的吕向东现为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副经理、轨道吊经理,是“连钢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之一,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并建设了自动化码头一、二期工程。
入港28年来,吕向东一直从事集装箱大型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他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对技术勤于钻研、精益求精,自主创新,把岗位当成责任,把工作当成事业,先后荣获青岛港集团“自动化码头建设杰出贡献奖”、青岛港集团“创新先进个人”、山东省港口集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完成的成果获得中国航海学会、中国港口协会等行业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以及青岛市创新成果等多个奖项;获得19项国家专利,发表论文7篇。同时,结合自动化码头建设和设备运维方面的经验,参与完成了《集装箱门式起重机远程控制系统技术条件》团体标准,正编写企业标准8项,用实实在在的创新业绩践行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十三
学校是建起来了,如何留住孩子却成了难题。
为留住这些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学生家的路太难走,连车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个假期甚至两个假期,即便马不停蹄,张桂梅也只能走访完一届学生的家庭。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一名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一次家访,到了山下,司机告诉张桂梅,车上不去了。学生的家在山顶,仅有一条不到半米宽的山路,路的一边是万丈悬崖,走路的话需要6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张桂梅搭乘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当时坐在车上,我都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入悬崖粉身碎骨。”想起当时的场景,张桂梅至今心有余悸。
学生下山来接她,在半山相遇时,张桂梅第一句话就问她,“你为什么要回这儿来啊?你怎么还老想回这儿啊?这地方你怎么回来的啊?”女孩低着头淡淡地说,“老师,我不回来,我上哪儿去啊?”张桂梅无言以对。
学校创办初期各方面都很艰难,整个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食堂、厕所,学生和女教师挤在教室里睡觉,男教师睡在楼梯间。由于学校的院坝没有硬化,风一吹,整个校园满是灰尘,老师每天下午五点半还得清扫校园。
女子高中建校半年时,17名老师,9人辞职,只剩下8人。
张桂梅坐在学校的旗杆下抹泪:“怎么办?学校是不是办不下去了?”哭完后,她回到办公室去整理学校的档案时意外地发现,留下的8名教师中,居然有5名是党员,加上自己,学校有6名党员。
“只要有党员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张桂梅心中暗想。“我说咱们开始重温入党誓词。我们没有钱,就在二楼画了一个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我们宣誓,没宣誓完,全哭了。”
从那之后,学校开始了军事化管理,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看似有点残酷,但她们对得起自己肩上这份责任和使命。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十四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这是许振超身为工人的梦想。
1974年,许振超来到青岛港,成为一名码头工人,那时港口装卸作业方式落后,体力劳动繁重、工作环境艰苦。也因为集装箱装卸效率不高,日常工作中延误船期的事时有发生。
后来,青岛港进口了一批现代化设备,许振超对此很感兴趣并勤于钻研,很快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但是他并未就此满足,他意识到在世界先进技术面前,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虽然有了先进设备,但由于工人们不了解使用和维护技术,设备经常出故障,也因为他们自己修不了,就请来了外国厂家的工程师,在青岛港仅干了12天,就一下子拿走了好几万块人民币,这让许振超觉得不甘心。
就是在这个时候,许振超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后来,他随身携带笔记本和英汉小词典,刻苦自学桥吊核心电路等知识,其中不少是英文资料。
经过刻苦钻研,许振超的技术越来越好,成功练就了“一钩准”等“绝活”,带出了“王啸飞燕”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绝活”品牌。
20xx年4月27日夜,许振超带领桥吊队的工友们,仅用6小时15分钟,就完成了“地中海法米娅”轮3400个标准箱的装卸,创出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
此后五年,许振超带领桥吊队,又先后七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享誉全球。后来的他也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为集装箱码头技术和同事们一起努力创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振超效率”印证着一代代山东港口青岛港精神的薪火相传,而享誉世界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建成,为山东港口青岛港精神,增添新时代的奋斗底色。
"不驰于空想、不慕于虚名,踏踏实实劳动、创新。”在4月23日举行的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事迹报告会上,许振超阐述了他对“振超效率”的精神内核的理解。全自动集装箱码头让他看到了更多年轻力量传递着这种拼命创新的精神。“我对山东港口青岛港的未来充满信心!”许振超说。不管是人工码头时代的“振超效率”,还是自动化码头时代的“连钢精神”,站在山东港口一体化的新起点上,山东港口青港人融入血脉的使命感,仍激励着他们步履不停、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