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对其中的内容和思想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写作形式。下面是一些读者们分享的读后感,希望对你们的阅读和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大全(16篇)篇一
《绿》是朱自清先生在《温州的踪迹》这篇文章中的一章。朱自清先生在写景类散文上的特长,发挥的淋漓尽致。
文章开头便写到"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开头开门见山,我们可能觉得有些突兀,但是它说明了文章的描写对象,还起到点题的作用。由此可见,"开门见山"这种写法是十分实用的,也可以看到朱自清先生的老练。
但作者并没有急着去写绿,而是选择坐在亭边作为切入口,慢慢接近"绿"。作者花费大量的笔墨去描写似乎与主题"绿"无关的景物,其实暗藏玄机,我又从另一方面了解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老道。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这段话:"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能把景写得如此优美,而且不失逼真的现代作家中,恐怕只有朱先生一人了吧?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大全(16篇)篇二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错误。《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
《春》一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朱自清的笔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如果作者没有发自内心的由衷的喜爱之情,怎能写出这等精彩之笔!在朱自清笔下,春风、春雨都显得那么美。风中的柳枝是多么温柔,风中的乐声是多么动听,风中的气息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还有,那绵绵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表现了飘渺朦胧之美。我读着读着,仿佛正在春风中尽情地欣赏一部春天的乐章,一幅春天的写意画。作者对春天真挚的赞美之情,已不留痕迹地融入了景物描写之中,让我读来回味无穷。
《春》一文景中寓理。文章先描绘春天美景,再写春天里的人们。我们在春天里的人身上,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息。这气息,能让消沉的人振作精神,让懒惰的人勤奋工作,让失望的人充满希望。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我不由地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总觉得,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
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这幅图画。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大全(16篇)篇三
朱自清是一位我很喜爱的作家,在他的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篇《匆匆》。
谁匆匆的走了,谁又匆匆的来,来去匆匆,而带走一切。是时间,是我们宝贵的时间!它逝去时是那么的悄无声息,不知不觉。
它一去而不返。说话时,它从你的一言一语中逃走;吃饭时,它从你的饭勺中溜走;洗手时,它从你的手指尖中流走……是让人多么的无奈!感到惋惜。
作者所描述的一切,都深深打动了我。我不禁汗泪如流。为何时间走的这么快,为何又不复返?它们到哪里去了呢?其实时间,是有痕迹的。一张张稚气的脸上,经过时间的洗礼,会变得皱纹满颊;年少时的健步如飞,如今却蹒跚;铿锵有力的声音,让时间造化的苍老。对于它的匆匆,我们怎能坐视不管?让它扬长而去?这样的话以后懊悔也来不及。应当让我们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变得有价值。
比如说,读一本书,拾取书中的精彩段落,学以致用;做一件好事,不留名也会被人默默称赞;解一个难题,经过自我的思考将障碍物消灭,也是一种成长……还有好多好多,我们值得去做的事情,我们又何尝不做呢。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大全(16篇)篇四
朱自清的散文集给我一种感觉,他在教我们一个一个人生的哲理,当然,也有写景的文章,他的散文集洋溢着一股真挚、让人深思的感情。
他的散文构思精妙,让人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并了解。
但它却用很多例子来表达中心,让人一下抓住“题眼”,文章给我一种亲切感,仿佛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在与我谈话,这篇文章充满了智慧和人生的哲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文章虽然没提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字眼,但从文章里举的例子和反问质疑中,我们不难看出,朱自清爷爷在向我们说明珍惜时间这个道理,他告诉我们日子是一去不返的,新的日子一瞬间就走了,如果抓不住,像流水一样流走;抓住了,向黄金一样珍贵。
可见,时间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时间是无价的,可以说,时间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它与别的东西不同的是:只要珍惜它,多久都用不完,如果你浪费它,弹指一瞬间,它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时间也是最公正的裁判,不同的两个人,一个碌碌无为,到后来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无穷的悔恨;一个艰辛劳作,换来得是累累硕果,他们的人生闪烁着耀眼光彩。
朋友,从现在开始,好好的珍惜时间吧!让我们一起做时间的主人,好好的驾驭它!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大全(16篇)篇五
漫步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像是走进了一片森林,头上的天空被树阴遮的严严实实,但森林里却散着慵懒而自然和谐的光芒,不是华丽的采光灯,却是映照了作者内心情感的柔和颜色。红、粉、橙、蓝、靛、青、紫……于是我就好像到了好多好多个不同的世界。
——题记。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小学的时候就学了这篇《匆匆》,在那个年少无知又单纯的世界,我们激动的在语文课本上已经度过的三千多个日子浓缩成一个数字,然后一天给这个数字加一,最后一个月后就把这件事全然抛到了脑后。都是这样的'。可是时间还在不停不停地流逝,日子还在一天一天的往我们的反方向跑,然后我们过了5年级,过了6年级,然后现在马上又要进高中。有的时候真是觉得这样的光速实在太不可思议,不管是快乐、悲伤,无论怎么跪着向上天祈求多一些时间,时间还是一样冷漠的继续跑着,然后才会有我们恍然大悟的开始发奋、努力,开始学会跟时间一样的速度或是比时间还快的与它赛跑。
有的时候我们会赢,我们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超额的付出了许多,这个时候就有种绝妙的成就感。但这种坚持真的很困难。有很多次在时间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我兴致勃勃的列出了一张计划表,还不停的鼓励和安慰自己“我已经按照自己的能力设定计划了,一定可以完成!”心情更好些的时候还有兴趣为我的计划表加上好看的花边。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期限到头了,心情也变糟了,计划表上的红勾勾寥寥无几……有什么办法嘛!诱惑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总是对自己太好了,觉得不能委屈了自己,所以行动就跟着意愿走了。
因此,6月份15岁了以后,我在新一年的目标就是,一定要学会怎么利用自己的时间,让自己为自己成功的付出感到自豪!大家一起跟时间竞走,然后小步跑超过时间,再大步跑把时间拉开一大段距离,回过头享受胜利的快乐吧!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大全(16篇)篇六
这是一幅多么美的画卷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福……”我不觉沉在这诗情画意之中了。
今天,我欣赏了著名作家,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绿》。整篇文章描写细致,语言生动,层次分明,分别是按梅雨瀑和梅雨潭的顺序写的。
文章第一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异于梅雨潭的绿了”,开门见山地写出了梅雨潭的最大特点“绿”,又巧妙地点题和点明中心,短小而精湛,可见作者的写作功底。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写梅雨瀑的特点,其中第四句“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一句看似简单,但细细去想却是很形象很生动的,一个“带”字就能让我们很快想到它的外观。”白而发亮又告诉我们梅雨潭的样子,用词干脆、利落而又不失准确。可见语言的锤炼是至关重要的,使我们对梅雨潭有了印象,整句话流畅,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更没有凄凉收场的感觉,又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下面的描写就更为细致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描写生动,甚至连岩上的菱角溅的水花,作者都观察得细致入微另外这一段有三个词很准确:“镶”“透”“扯”,使文章更为贴切更为准确、真实,此外本段还间接地描写梅雨亭,让我们更加明确了梅雨潭和梅雨潭的方位,清新自然。
第三段是描写梅雨潭的绿的,把潭水比喻成了极大极大的荷叶,少妇拖着的裙福,温润的碧玉,这写都形象生动地写出梅雨潭那令人陶醉的绿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多美啊。
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反问句,拟人句和比喻句,加强文章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梅雨潭的喜爱之情,拿捏得恰到好处,富有情趣。排比句用得更是巧妙,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他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福……此外,本段还用了对比写法,如“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又太暗了”等等其实都是围绕着梅雨潭的绿来写的,是从一个侧面反衬出了梅雨潭的绿是无与伦比的。
读这一段时,我的心也在随作者那生动的语言上下起伏。“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梅雨潭是很深的,故能涵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
看作者写的是那样的生动“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等都让我们仿佛身临其镜一般。
最后一句,是一个画龙点睛之笔,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不仅总结了这一段,还把前面的联想拉回了现实,用意独特,给我们以长久的遐想。
其实,作者整篇文章都是围绕一个绿来写的,通过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做到准确、贴切,这就需要我们有细致的观察,然后对语言进行锤炼,才能写出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大全(16篇)篇七
读朱自清的《春》,不知道为什么,一句话反复出现在心里:这是希望的春,这是我们的春,这是我们的希望的春。它不再隐藏在那形形色色的美景深处,从草尖、花蕊、柔风、雨丝中,浮现出来,以深呼吸的状态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朱自清的《春》,应该是人的春,是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美好的希望播种和耕耘的春。处处美景,只是做着人的陪衬,变成希望萌发的催化剂。
开篇的那句呐喊,扑面而来,令人肃然。这种盼望是什么?是身上多些淡淡暖意,抑或是色彩斑斓的视觉享受?如果关注一下“脚步“,会发现它和文章最后一段的关联。”领着我们上前去“,春走前面,我们紧随其后,激情满怀地走,力度十足,奔向的一定是充满快乐的地方,那就是希望的招引。春天来了,因为希望来了。
春草之所以美,是因为我们无拘无束的放松姿态。漫长冬日的拘谨,一下子找到了最佳释放方式,那种快乐是尽情的。但这里极有分寸,“两“”几“在提醒我们,放松而没有放纵。再照应第七段的内容,便发现草地上欢快的我们,是为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更重要还是”各做各的一份事去“。那份内的事,才是希望。
春花的美,艳丽而芬芳,令人陶醉。当然我们不能忽略那个“闭了眼“。多么富有神韵的词啊,色彩之艳留成余韵,清香之意犹在鼻端,让思绪玩一回浪漫:那硕果累累的希望,登场了。”已经“,谁说希望还很渺茫?”满是“,谁说希望不令人神往?我固执地认为,正因为有这样的神来之笔,朱自清的花才脱了俗气,呈现出与他人笔下的花不一样的风姿。
春风里,读读“新翻“的气息,这样的泥土上,走着多少辛勤的脚印。有多少脚印,就会有多少希望。春雨中,读读”默默工作“的身影,每一缕雨丝,都浸透了为希望劳作的努力。这两处,从播种的清香风,到耕耘的淡淡雨,紧扣着我们的希望历程,走出愈来愈浓的春意。
春天的人——我们,在3——6段的写景中,都不缺少精彩的身影。但作者感觉太淡,还不够强烈,于是,第七段便出现了最响亮的文字。如果仔细品读,你会发现这段的语言风格和上文有很大差异,氛围活跃了,节奏加快了,发音响亮的词语也多了。文字中,洋溢着高亢的精神、激情的生命。当读出“有的是希望“时,你有什么感觉?我那时,感觉到每一根神经,都激烈地振动着,每一个细胞都像浸透水的黄豆种子,萌发!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大全(16篇)篇八
我读到《绿》的时候,我又一次沉醉于朱自清的笔下了。
这篇文章融情于景,作者用全身心来体味着梅雨潭的绿。全文仅四段,结构则较为紧凑。作者十分注意对词语的提炼、妙用,从而极具亲和力,紧抓读者的心。此外,文章的修辞与抒情运用也恰到好处。这便是它使我沉醉的原因了。
文章起笔突兀,自然点题,这般开头,使读者留有悬念,同时,作者说这是“第二次”来此地,才“惊诧”,是我猜想可能作者第一次云游此地时,可能因季节、气候、心情以及背景而无缘于此景。
第二段,作者妙用动词,行文流畅,质朴,向读者交代游踪,同时为下文对梅雨潭的精妙描写酝酿、积累情绪、做铺垫。其中,“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字用得尤为精妙,因黑白分明,这“镶”字便浮现于作者的脑畔中了。还有,“这个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其中“踞”字运用得极为生动、传神,顿生雄壮之感。还有,“绿意”隐隐露出盎然,颇具感染力。
第三段,作者放下了包袱,荡开一笔,便可安心于梅雨潭中了。第一句,“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通过“招引”“追捉”两词呼应,极有意境美。来到潭前,作者的心与潭水融为一体,抒发着自己对潭水的热爱,他想用身体与潭水接触,因为他太爱这个绿了。抒情时,作者说出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再配上助词,就相当富有诗意。作者用少-妇的裙幅,少女的心,鸡蛋清的软以及温润的碧玉来从静态、动态、亮度、质地及色彩多角度来比喻潭水,接着又用对比的手法,表明潭绿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其中还运用了反问句加强语气。段尾,作者表达出他美好心愿的同时,用细腻贴切的语言感染着读者。
最后一段,首尾呼应,意味深长。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大全(16篇)篇九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高中语文课,我和其他同学一样,跟着老师朗诵朱自清的散文《绿》,读着、读着,我被奇异、可爱、温润的梅雨潭绿深深吸引了,开始倾慕、欢愉、神往梅雨潭的绿了。
二十年后,我有幸参加丽水市公安局的警营文化采风,来到仙岩,来到让我魂牵梦绕的梅雨潭。在潭边,看到连朱自清都想拍她、抚她、亲她的明艳多姿的一潭碧绿,我不敢贸然下笔赞美她,因为她被朱自清赞美了,我再写唯恐相形见绌。记得2012年4月,钱江晚报的一位资深编辑看了我写的散文,说我文风太老了,有些像朱自清的文风,叫我多吸收现代的文化气息。一席话,让我想起朱自清的《绿》、《春》、《背影》、《荷塘月色》,回忆起我的写作之路。
1987年,我警校毕业,成了一名人民警察。那年代,有人嘲笑警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年轻气盛的我,有点不服,想从自身做起,从兴趣爱好发掘,证明警察是能文能武,也懂得优雅和大方。
参加工作,有了工资,除去自己和父母亲的生活费用,我用人生第一笔积攒买了一把“如意”牌吉他。我学起了吉他,可弹来弹去,弹了半年,就会弹奏c调和弦《小草》、《在水一方》,因为乐谱简单。接着练难度大点的,如《彝族舞曲》、《致爱丽丝》,我就跟不上溜了,事实证明:我缺少音乐细胞!
后来,我从书法、美术中寻找乐趣,参加县市书画展、参加比赛,获得的只有鼓励奖,评委说我的作品有灵性,比较好看,但一看就知缺乏基本功、缺少教化、缺少流派,属“三无产品”,只能算乡野作品,很难进前三名!
再后来,我的兴趣转向漫画,1993年5月26日,我的漫画《小算盘与麻烦》登上了《丽水日报》,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我可高兴了,不敢告诉领导,悄悄地拿给单位的炊事员看,她还不相信,说肯定是与我同名同姓的人画的,受伤!
又是后来,童心未泯的我,受朱自清散文的启发,我试探着在写作上捕捉快乐。2000年五四青年节,第一篇习作《松阳城南派出所乐当“护校使者”》登上了丽水日报,从此,我在密密麻麻的格子里蹒跚学步,走出了一连串歪歪斜斜的脚印。庆幸的是,我“老年”遇贵人,2010年的春天,市局宣传处的刘敏处长、胡昌清老师伸出热情的双手,给我很多的帮助、很多的启发、很多的机遇,使我在写作道路上获得乐趣。我还有过两次“艳遇”呢!第一次是遇上“最美姑娘”,2011年夏,我一篇报道叶霄雯救火事迹的短文,通过胡昌清这位伯乐一推出,“最美姑娘”在丽水横空出世。第二次是遇上“最美警察”,在同一个夏天,一篇《唱支山歌给党听》,本是讴歌民拥警、民爱警的,想不到因为这片段的小故事,市、县公安局携着我的手与“最美警察”沾上光。
音乐、书法、美术、漫画都淡淡地放手了,唯一坚持不放的就是写作。写作让我有所收获,收获离不开写作,写作离不开朱自清。朱自清散文语言多用口语、朴素简洁、平易自然。有时,我也想把文章写新潮一点、把辞藻写华丽一点,但我的文章几乎都是是反映民警生活、反映公安工作的、反映内心世界的,不管怎么写,就是新潮不起来、华丽不起来,翻我开所有的文章,都摆脱不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影响。
欣赏了梅雨潭的绿,回来品读朱自清的散文,我又被朱自清那清清的、淡淡的、醉醉的散文吸引了,看样子,朱自清文风的影响还在继续,直至永远。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百花开,蜂蝶舞,风轻拂,天空风筝飘飘,地上欢歌笑语,生机盎然,热闹非凡。这就是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流淌着着色彩、流淌着韵律,充满了生机。
朱自清用长短句的形式,使文章朗朗上口,又显得活泼自然。随后,文章中生动的诗句叠出,轻快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雨密密地斜织,让人仿佛亲临其境。阅读这篇文章,好像在品读一首绮丽的小诗,在欣赏一幅五彩的画卷,在回味一曲优美的歌,总是那样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一看到这篇文章,首先跳入眼帘的是“醒”、“张”、“钻”、“坐”、“躺”、“打”、“踢”、“赛”、“捉”一系列的动作和一串串的叠词,写出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写出了万物复苏的动人景象,写出了春天的变化万千,写出了春草的柔软与活泼可爱,也为我们缓缓拉出了春的序幕。
紧接作者又用“火”、“霞”、“雪”去形容挑花、杏花、梨花,不仅描绘出花的五彩缤纷,写出了花的芬芳,更是描绘出春天的多彩、春天的味道,我似乎走进了春天的通道,闻到了春天沁人心脾的味儿。随后作者又调动自己的感官,给我们带来了风的形状、风的味道,他深情地写出了清风拂面的温暖、写出了风的舒软,还有风中浸着各种各样的清香,仿佛是醇香的酒,又好似甘甜的露水,不禁让人沉醉。
他甚至还调动他的听觉,为我们描述春天的声音:小草长出的声音、蜂蝶舞蹈的声音、溪水的声音、雨打树叶的声音、孩童嬉戏的声音,这就奏响了春的交响曲,是那么的生动和谐。作者还细心描绘春雨,是那样的悠长而又朦胧,迷离而又清凉,虽然很短,却使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
春天是美好的,春天也是抽象的,但春天又是具体的,春天的主人永远是人,所以作者笔锋婉转,打破常规,又把春天当着了娃娃、小姑娘、青年,刻画出春天的新、春天的美、春天的蓬勃有力,不但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更给人一种向往和憧憬。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一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那是我上初中时,从语文课本上读到的,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再读过先生的文章,心中所憾的是无法走进先生的精神世界。
有一天,在书店里,我找到了一本先生的作品精选,那飘着淡淡墨香的文字,让我陶醉,让我爱不释手了。
重温《绿》的梦境,梅雨潭的瀑布突然间就活了——“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我反复地咏读,先生在这句话里连续用了“花花花花”四个同音字,而为何不用“花花花”三个字呢?“花花花花”四个字,让这动听的流水声,连绵不绝,仿佛是在音乐大师的指尖轻轻跳动的琴键,带给我们欢快愉悦的听觉享受,赋予了一切生命之源——水无限的生命力!而“花花花”三个字读起来就感觉有些缺少水的乐感和生气了。
喜欢先生那精彩,流畅的文笔,读先生的文章,也让我们看到了先生那颗炽热而透明的心,这是一种影响我们后辈如何做人,如何作文的精神财富!
重温《绿》的记忆,她纯净而空灵,眼前的一切亲切而美丽……。
此情、此景、此地,那样地熟悉。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二
听,小雨打在窗户上“哗哗”的声音,那是春的声音;看,夜里的灯火阑珊,那是春的样子;翻开《春》这本书,那是春带给我的新的人生。
春天,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季节,她将柳树婆婆的白发重返年轻,将花仙子的美丽容颜重回大地;她把希望深深地扎根在泥土里,把溪水流淌在她的怀抱;她在孩子的脸上画出笑脸,把胖胖的棉袄换成了轻薄的衬衫。
在作者朱自清的笔中,春天不仅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生机,更代表着他对童年的怀念,对母亲的怀念。在朱自清的记忆中,春天来临时,母亲都会带着他和兄弟姐妹们养蚕,卖出蚕丝,用蚕粪做枕头,依靠着这些钱来供朱自清和他的兄弟姐妹们读书上学。
时光匆匆,它不肯放慢脚步看看我们,看看沿路的风景,也许到那个时候,时光才会发现,它竟错过了那么多,可它不会,这让我们既无助又无奈,它带走了岁月,带走了容颜,带走了那个春天,那个童年。
记得也是在一个春天,妈妈对着受了挫折的我说;“没有过不去的明天,只有回不去的昨天,你在春天把希望种下,秋天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但如果你懒惰,不肯在春天种下希望,那你就只能一事无成,当然,在希望成长的过程过程中,你一定要灌溉辛勤的汗水,否则希望就会枯死了。”我把这句话镌刻在了我幼小的心灵上,那个春天,我受益匪浅。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让我有了重新再来的机会,由于花朵顽强的生命力的启发,我写了一篇作文,竟得到了无上的荣誉,那个春天,我受益匪浅。
再不种下希望就晚了,再不努力就晚了,再不珍惜童年就晚了。让雨水的声音谱成乐章,伴我们安眠入睡;让灯火阑珊的夜晚成为风景,伴我们披荆斩棘;让春天的故事永驻心田,伴我们茁壮成长。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三
当我读完《绿》的时候,我被被深深地陶醉了,在这绿的仙境中我仿佛真的感受到那么明亮、深密、醉人的绿。
从文字间,我轻轻地抚摸,细细地品味,用心地感受。我仿佛飞越了时空,与朱自清爷爷并肩站在梅雨潭边。当瀑布从山顶直泻而下时,我会不禁吟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虽然梅雨瀑布没有诗中的壮观,没有诗中的高耸入云,没有诗中的……却有着独有的晶莹多芒,独具风韵,让我不禁感慨万千。放眼望去,梅雨潭犹如镜般明澈,有节奏地摇荡,在深绿地伴衬下,散发着魅力,或像深色的翡翠、或像水嫩的豆腐,或像带露的碧叶,真怕无意间碰碎了它。
若不是它离和的神光,怎能吸引朱自清爷爷的注意;若不是它神奇的魅力,怎能使朱自清爷爷为它赞诵;若不是它晶莹多芒的瀑布,怎能让朱自清爷爷为它惊诧。它没有长江一泄千里,它没有兵马俑般世界闻名,它也没有长城壮观宏伟,它只有那种清新脱俗的绿,清澈如境的明,颇似豆腐的嫩,那种独有的魅力。
绘画的美,动态的美,音乐的美全部集中在了朱自清爷爷的笔下。他写出了对梅雨潭喜爱,对温州的赞美,对大自然热爱。在笔墨的渲染下,我也被这奇妙的大自然迷得神魂颠倒,如痴如醉,让我愈来愈佩服这鬼斧神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
怀着遐想、怀着感慨、怀着憧憬,合上书本,激动之心久久不能平息,梅雨潭的那抹绿总是在眼前浮动。
文档为doc格式。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四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学完这课后,在深深的(多余)陶醉之余,我还感受颇多。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用自己的双眼,认真地观察他身边的春色。大到山、水、太阳,小到花草、鸟儿,甚至连本无色无味无形的风,在他的笔下都如富有感情的人一般,(读罢不能不令人叹服)。我们仿佛忘记了窗外呼啸的北风,来到了富满生机的春的世界。
春的生机、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这都不是让我感受最多的。而是作者朱自清先生对生活深深的热爱和那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文中每个句子、每个词、每个字都揉进了作者对世间万物的热爱。他是用一颗阳光、积极、充满活力的心去观察这些景物的。他的心情是那么明朗!这使我不禁想起了生活中那些总是抱怨的人。他们抱怨自己的工作,抱怨自己的家庭,抱怨领导,抱怨邻居。仿佛他是这个世上最悲惨、最不如意的人。
但和朋友一交流,却发现大家都不过如此。那(哪)里有事事如意、一帆风顺的人?那为什么他们(指代不明)会这样?是因为他们缺少一颗乐观、包容的平常心。心态是很重要的。在一张白纸上或一个黑点,正如于丹所讲:人们就只看见了那个点,而看不到周围那一大块空白。这就像生活中人们总是看到不如意的事,而忽略了剩下的许多快乐事一样。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去对待生活中的“黑点”吧。
著名射击选手杜丽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就在比赛时,杜丽两次把枪架碰倒,周围教练都倒吸一口凉气。但在她认为,也许老天要她休息一下。就是这种平和的心态,让她最终夺得了冠军。
杜丽的那种心态的确让我们佩服,我也希望大家不要总是抱怨,像朱自清那样,用乐观的态度,看待每件事情。这就是《春》给我的启示。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五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每当我听到这句话,就不禁想到朱自清的散文《憎》,作者在文章中细腻地刻画了社会的冷漠,文中这样写道:“……一个不相干的人死了,……围着看的虽有十余人,却都好奇地睁着眼,脸上的筋肉也都冷静而弛缓……”“……我锋利地感着一切的骄傲,狡猾,侮辱,残忍……”“……他完全胜利,脸上换了愉快的微笑,侮蔑地看着默了的我……”文章的字里行间,深深地流露出作者对社会的冷漠,感到无奈和怜惜之情。
何谓冷漠?即冷比冰水,令人不寒而栗!
纵观当今,社会上确有冷漠:油罐车不慎翻车漏油,周边村民争先恐后上前哄抢,置受重伤的司机安危于不顾。歹徒光天化日下抢劫,在场上百人目睹抢劫,竟无人出手援助……这些血淋淋的事例无不令人深思。
谁人不知?冷漠令人丧失真情,真情泯灭会有“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真情泯灭会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真情泯灭会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真情泯灭会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由此可见,没有真情的社会是如何令人毛骨悚然。
我们呼唤——真情永存!
范文(通用3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六
居住在城市里的现代人,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对季节与乡土的敏感。如果你在一个玻璃幕墙密闭的写字楼里上班,那你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由灯光和空调所调节的恒定环境,外面无论如何刮风下雨都不会感受得到,甚至直到下班走出大楼才会发现外面正在下雨。至于说“乡土”,对城市居民而言,“乡土”本身是否存在都是个问题,因为至少在中文语境中,这好像通常都是指某种远离城市喧嚣的乡野环境,而城市是景观雷同的水泥森林,对生活多年的大都市怀有“乡愁”,这似乎是一种矛盾修辞。无论在哪里,城市都是受到最强烈人工干预的环境,也许只有生活在其中的艺术家和穷人还保持着对季节流逝和地理细节的敏感。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正是这种对周遭时空变迁的麻木,使人们丧失了永恒。城市中的典型景象是不分昼夜、纷至沓来的,因而对时空的感受也都是碎片化的。但要深入感受一个地方的风物和季节变迁,却必须在艺术敏感之外,还须加上深厚的情结与长时间专注的观察,而这才是最难的。除了像大学教师这样特殊的群体外,如今人们很少会长时间生活在同一块狭小的地理区域内,并且还能一直对它加以持续的关注——又或者,虽然长年生活在同一个小区里,但并不觉得它有什么值得一看的景物。然而在东方的审美中,时空的迁流中包含着最深沉的感受,这也就是为何《徒然草》中要这么说:“仔细想来,我在世上已经了无牵挂,只对于时序节令的推移,还不能忘怀。”
早在这本《无尽绿》出版之前,我便在豆瓣上看过宋乐天的文章与照片。这些文章常围绕一些恒定不变的主题:乡土、手工、博物、世情;而那些照片还常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她经常从同一个角度反复拍摄同一个风景在不同季节、天气、光线下所呈现的面貌,让人从画面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时光的绵延。用她在书中的一句话说:“天竺是我在杭州常去的地方,一度曾保持了一周一次的到访频率,逐渐也就成为那儿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了。一年当中,无论什么时节,什么天气,得空时总想再去一趟,似乎那里存在着无尽的未知。”
这或许是一个观察者最重要的品质:他/她既要足够专注和投入,又不能对已经了如指掌的事物熟视无睹,而须保持着一种始终还有无数细节和未知有待探求的好奇心。无疑,这需要极大的耐心。我想起许多年前一次爬黄山时遇到的事:那次刚好烟雨笼罩群山,云海蒸腾,在一处山坳避雨时,正遇到一个摄影家在那里,他的表情就好像一个已经蹲守了三天三夜的狙击手。攀谈起来才知他已拍了二十年黄山,各种景象之下的黄山,他说黄山从来不会让他感到腻烦,相反好像每个角落和瞬间都是不一样的,百看不腻。
人们或许很容易将这种专注归结为某种“情怀”或“情结”——这一点,本书的自序中倒也不隐讳,里面说到全书篇章多以植物为主角,“喜欢亲近花草树木,对于乡村出身的人来说,也算是自然而然的事吧”。然而并不是所有乡村出身的人都具有这样的敏锐的观察,多数情况其实刚好相反,那就像鱼也无法像一个海洋学家那样观察海洋。这里有一个矛盾的要求:既身在其中对其有着情感纽带,又能把乡土作为一个客体来观察。
或许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宋乐天的文章不同于其他许多纯抒情式的散文(这实在很多),她的趣味不是文人化的,倒不如说更像个植物学家或手工艺人:她对那些景致风物念兹在兹,但最感兴趣的却是像田野调查一样去弄清楚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因而不满于早先许多人的解说“往往语焉不详,甚而有张冠李戴”。在这些地方,她简直像一个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在像用茜草根染布料着色,或用艾草青汁做糕点时,对配制、工具材料、制作步骤和最后效果的测试上,可说是某种匠人精神般的认真。可能也因此,在记叙这些时,她也不像有些散文家那样在情绪上不加节制,或在想象力上天马行空,甚至倒有几分拘谨。
不必说,《无尽绿》所提到的许多风物、民俗,都是典型的江南景象。虽然她写的主要是钱塘江两岸的杭州与绍兴(所谓“吴山青,越山青”,据说书名一度拟为《两山青》),但里面所提到的草头、采茶、簪花、卖花、蛇莓等等,大多是江南一带村镇长大的孩子曾体验过的事,甚至她里面提到小时候母亲抱着她去抓阄分田,我也有过一模一样的经历。只不过像木莲豆腐、葱包桧、天竺香市、打桂花这些,的确更有杭州那种特殊的风味。在中国或许也难有另一个城市能像杭州一样,四时花信能登上报纸的新闻版面,那显然也是因为市民们一直关心今年桂花最早哪天开。
和很多事物一样,乡土和自然在渐渐远去的时候,也就成了人们怀旧的对象。在日本,也是在工业化基本完成的1960年代,人们才开始重新回到乡村去发现“日本之美”,并开始重新找回传统的手工艺。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现在也行进在同样的道路上,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乡土、手工、民间记忆和植物感兴趣,而能满足这种愿望的书籍却又是如此之少。和以往不同,对居住在城市里的新一代人来说,现在农业、园艺和手工都不是一种职业,而更多地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而那是值得人们去追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