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与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层进行沟通和合作。如果您需要写一份教学工作计划,以下范文可以为您提供一些指导和思路。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中\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田园生活的纯朴和情趣。
难点:体会词的意境。
教法与学法教法:读议法学法:自悟法与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词作,感知宋词。
1、课件出示(居)。
师:看屏幕,这个字读什么?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出示“居”的古字演变。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家,所以有人说居然之家,还有人说安居乐业。)。
2、出示“村居”。
过渡:只是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就觉出了村居生活的安宁、美好。那么让你站在这村子边,走进这村子里,真实地感受这美丽的村庄,你会做些什么啊?(作诗、画画、吟诵)是啊,有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着美丽的村居都忍不住心怀感慨,就算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金戈铁马。这样的安宁还是触碰了他心里最深的细腻,于是让我们后辈人为之赞叹的佳作就这样破茧而出了。
今天我们就感受一下其中一位诗人细腻的感情,一起走进诗人辛弃疾的《村居》(板书)。
3、简介词名。
出示整首词。
师:这和我们平时学过的古诗一样吗?这是我们接触到的一种新的文体——。
词,它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隋唐之际,在宋朝达到鼎盛。古代的词,都合乐而歌,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这曲调的名称叫“词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清平乐”,又叫“忆萝月”、“醉东风”。
4、简介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初读词作。
1、检查学生自读。
2、指导朗读。
师:古人诗兴大发时,会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我们不妨也来效仿一下古人。(手舞上阕,足蹈下阕,合之)。
三、诠词释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指导朗读)吴音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用家乡话和老师说句话?翁:年龄大的老公公。媪,年龄大的老婆婆。师:这翁媪在干什么?相媚好?很亲热的在一起打趣交谈。翁媪你们在聊些什么啊?(x翁、x媪)。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大儿锄豆溪东”(出示画面)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正需要x大儿来锄草,来x大儿把你的辛勤劳动读出来。
“中儿正织鸡笼”(出示画面)师:“看来翁媪的儿子们都是干将,那个字写出了了中儿的专心工作?(织,所以这个字要?重读。)指导朗读。
“小儿卧剥莲蓬”(出示画面)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卧在那儿剥莲蓬)“卧”什么意思?(趴的意思)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师: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想必他吃得也是(津津有味)。师:这样的小儿让我们觉得?天真,活泼、可爱、顽皮……那这样的小儿在父母眼里就更受?所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那“无赖”指?可爱、顽皮。
“小溪”,溪上?——青青草。溪东?——大儿锄豆。溪头?——小儿卧剥莲蓬。
这小溪简直就是这幅村居图的“点睛”处,因为有了这溪水,所有的画面和谐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完美的画面。听,这流水声。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溪?(涓涓的、潺潺的、哗啦哗啦唱歌的……)。
师:闭上眼睛,伴着这流水声我们眼前出现了矮小的房屋,溪上绿油油的茂盛的小草,呢喃着软语的有点喝醉了的老公公和老婆婆。还有他们勤劳的儿子们以及那正在聚精会神剥莲子的小儿子。这画面多么的?——美。这美多么的让人?——陶醉。你能不能陶醉着把这美读出来?(读的真美,老师也陶醉了,我们都醉在这吴音的美景中,“沉醉不知归路”。)。
四、合作探究。
过渡:这种沉醉让我们忍不住想走上前和翁媪聊聊天,问一问这是“谁家”的翁媪。(这是谁家的翁媪啊?)x翁啊,看您住的草房子这么矮小,您为什么这么开心啊?x媪啊,你的日子过得这么清苦,您怎么还有兴致喝酒谈心啊?x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
看着这和睦的一家人,我们不禁心生?羡慕。是啊,生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尚且羡慕他们,何况处于战乱之时的作者呢!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十八年。这首词就是他在被贬之后写的。
你觉得作者喜欢这样的乡村生活吗?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五、总结课文。
你想听听吗?可以跟着一起唱。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整首词。
2、你喜欢这样的田园风光吗?试着把它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你的家庭(或者老家)一定也有这样的温馨情景,这些情景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把它写出来,写成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
情景(茅檐、小溪、青草)。
人物(翁媪)。
生活:大儿锄豆 美丽的村庄生活。
中儿织鸡笼 (村居)。
小儿剥莲蓬。
教学反思:
从整个过程来说,这节课并没有达到原本设计的要求,内容安排较多,学生接受的容量还达不到设计要求;课堂节奏过于舒缓,与题目“村居”的舒缓有过之。虽然保证了节奏的一致性,但是一些环节拖得太长,照顾全体学生,反而导致了一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但是,本课中的一些环节也真正使得学生们在传统文化熏陶,语文素养提高和知识的掌握方法上得到了一些教育。在“踏歌”环节中,交给了学生一种全新的诗歌朗诵方法,不仅让他们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也记住了文章。舒缓的课堂气氛虽然使得环节显得有些拖沓,但是却能够保证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效果。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二
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中\高)。
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田园生活的纯朴和情趣。
难点:体会词的意境。
教法与学法教法:读议法学法:自悟法与合作探究。
一、导入词作,感知宋词。
1、课件出示(居)。
师:看屏幕,这个字读什么?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出示“居”的古字演变。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家,所以有人说居然之家,还有人说安居乐业。)。
2、出示“村居”。
过渡:只是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就觉出了村居生活的安宁、美好。那么让你站在这村子边,走进这村子里,真实地感受这美丽的村庄,你会做些什么啊?(作诗、画画、吟诵)是啊,有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着美丽的村居都忍不住心怀感慨,就算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金戈铁马。这样的安宁还是触碰了他心里最深的细腻,于是让我们后辈人为之赞叹的佳作就这样破茧而出了。
今天我们就感受一下其中一位诗人细腻的感情,一起走进诗人辛弃疾的《村居》(板书)。
3、简介词名。
出示整首词。
师:这和我们平时学过的古诗一样吗?这是我们接触到的一种新的文体——。
词,它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隋唐之际,在宋朝达到鼎盛。古代的词,都合乐而歌,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这曲调的名称叫“词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清平乐”,又叫“忆萝月”、“醉东风”。
4、简介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初读词作。
1、检查学生自读。
2、指导朗读。
师:古人诗兴大发时,会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我们不妨也来效仿一下古人。(手舞上阕,足蹈下阕,合之)。
三、诠词释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指导朗读)吴音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用家乡话和老师说句话?翁:年龄大的老公公。媪,年龄大的老婆婆。师:这翁媪在干什么?相媚好?很亲热的在一起打趣交谈。翁媪你们在聊些什么啊?(x翁、x媪)。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大儿锄豆溪东”(出示画面)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正需要x大儿来锄草,来x大儿把你的辛勤劳动读出来。
“中儿正织鸡笼”(出示画面)师:“看来翁媪的儿子们都是干将,那个字写出了了中儿的专心工作?(织,所以这个字要?重读。)指导朗读。
“小儿卧剥莲蓬”(出示画面)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卧在那儿剥莲蓬)“卧”什么意思?(趴的意思)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师: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想必他吃得也是(津津有味)。师:这样的小儿让我们觉得?天真,活泼、可爱、顽皮……那这样的小儿在父母眼里就更受?所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那“无赖”指?可爱、顽皮。
“小溪”,溪上?青青草。溪东?大儿锄豆。溪头?小儿卧剥莲蓬。
这小溪简直就是这幅村居图的“点睛”处,因为有了这溪水,所有的画面和谐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完美的画面。听,这流水声。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溪?(涓涓的、潺潺的、哗啦哗啦唱歌的……)。
师:闭上眼睛,伴着这流水声我们眼前出现了矮小的房屋,溪上绿油油的茂盛的小草,呢喃着软语的有点喝醉了的老公公和老婆婆。还有他们勤劳的儿子们以及那正在聚精会神剥莲子的小儿子。这画面多么的?美。这美多么的让人?陶醉。你能不能陶醉着把这美读出来?(读的真美,老师也陶醉了,我们都醉在这吴音的美景中,“沉醉不知归路”。)。
四、合作探究。
过渡:这种沉醉让我们忍不住想走上前和翁媪聊聊天,问一问这是“谁家”的翁媪。(这是谁家的翁媪啊?)x翁啊,看您住的草房子这么矮小,您为什么这么开心啊?x媪啊,你的日子过得这么清苦,您怎么还有兴致喝酒谈心啊?x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
看着这和睦的一家人,我们不禁心生?羡慕。是啊,生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尚且羡慕他们,何况处于战乱之时的作者呢!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十八年。这首词就是他在被贬之后写的。
你觉得作者喜欢这样的乡村生活吗?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五、总结课文。
你想听听吗?可以跟着一起唱。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整首词。
2、你喜欢这样的田园风光吗?试着把它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你的家庭(或者老家)一定也有这样的温馨情景,这些情景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把它写出来,写成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
情景(茅檐、小溪、青草)。
人物(翁媪)。
生活:大儿锄豆美丽的村庄生活。
中儿织鸡笼(村居)。
小儿剥莲蓬。
从整个过程来说,这节课并没有达到原本设计的要求,内容安排较多,学生接受的容量还达不到设计要求;课堂节奏过于舒缓,与题目“村居”的舒缓有过之。虽然保证了节奏的一致性,但是一些环节拖得太长,照顾全体学生,反而导致了一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但是,本课中的一些环节也真正使得学生们在传统文化熏陶,语文素养提高和知识的掌握方法上得到了一些教育。在“踏歌”环节中,交给了学生一种全新的诗歌朗诵方法,不仅让他们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也记住了文章。舒缓的课堂气氛虽然使得环节显得有些拖沓,但是却能够保证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效果。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且能够默写。
2、借助朗读、想象、绘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把它能画出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
1、词意的理解。
2、学习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录音。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课件:试题。
(1)字音、字形。
(2)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作者有关情况。
2、朗读训练。
(1)听录音带。
(2)模仿录音比赛。
出示课件:录音。
3、书写能力比赛。
两组各派一人上黑板抄写课文。
4、理解课文。
(1)分组讨论。
(2)画出课文大概内容。
(3)教师点拨。
(4)学生纠错。
(5)归纳语言特点。
(6)教师出示有关插图,学生看图再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课件演示。
三、知识巩固。
(1)字、词、句。
(2)背诵、默写。
出示课件:试题。
四、延伸练习。
五、作业。
六、宣布比赛结果。
[播放古典音乐]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七、教学反思。
1、以试题形式出现课件,完成有关作者、预习任务的教学,完成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试及知识的巩固,以补充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进一步了解。
2、用标准录音来正音,通过模仿录音比赛,使学生加深记忆,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3、通过演示课件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把它能画出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4、使学生通过声音再一次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放松因比赛紧绷的神经。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四
今天我们首先探讨一下诗歌中的想象。
作家毕飞宇曾经对小说的创新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汽车改革经过了一百多年,但有些东西却没有本质的变化,譬如轮子,至今还是圆的。那么,诗歌的哪一部分像汽车的轮子一样“至今还是圆的”?那就是诗歌的想象!
什么是想象呢?比如有这样的诗句:“从孩子变成大人/就等于从南瓜花变成南瓜”,这是一个通过比喻而实现了的想象:从南瓜花和南瓜的关系,想象出了孩子和大人的关系。从孩子变成大人和从南瓜花变成南瓜毕竟是不同的两件事。
所以想象就是由此物到与之较远的彼物。产生了新的事物。由a到b。如由菊花到隐士,如由杭州到天堂。
二、关于春天的想象。
春天让你想象到什么?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描述。人物:姑娘仙女姐姐阿姨。
春天像妩媚的少女,花枝招展的装扮着自己。春天是一本会唱歌的书。春天是一幅五彩的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想象奇特的惜春诗歌,黄庭坚的《清平乐》。
三、朗读释义。
四、鉴赏。
1、请找出诗歌中诗人想象的诗句。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如何理解?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诗人为何寻找春天?寻找的结果怎样?
(寂寞)(无行路)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5、诗人又为何伤春呢?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五、拓展应用。
黄鹂、蔷薇、清风、落寞年迈的诗人,运用这几个形象,结合诗歌,加以想象,描写诗人寻找春天的心理。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五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
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
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
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
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整体感知文章,并从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2.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学习本文从日常生活现象去感悟生活和人生。
3.感受生命的伟大和力量,1敬畏生命(一课时)。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
教具:录音机和录音带(也可用电脑一室的电脑播放音乐)。
预习指导:
1.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正确。2.查字典,解释有关词语。
一、课前演讲:轮到的同学谈学习某方面的感受(3分钟)。
随机请一名学生评价演讲的效果(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有的学生不脱稿或者其他不合要求者,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开头的片断,教师简介贝多芬在失聪后仍创作了不少传世之作的经历,引导学生了解《命运》乐曲中对命运的挑战,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课文都是表现作家对人生的体验与思考的。
[备学生]听完音乐之后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谈感受,导出一种力量感而得出向命运的抗争与挑战的想法,再结合各篇目的标题让学生归纳共同主题。
教师讲解:这节课先从《敬畏生命》一文体会作者是从什么现象引起对生命的思考,从而表达了怎样的'一种体验。
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练习]播放另一首乐曲《春江花月夜》,全班在乐曲声中朗诵全文。(该乐曲较抒情,开始平缓,后面略有起伏,以配合课文感情的变化。)。
方法指导:朗读前先提醒几个易读错的字音:纤读作xin诧ch,侈ch,要求读得准确、流利、有节奏;整体感知课文,思考文中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在朗读后,对学生读书情况作评价并补充正音。
[备学生]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朗读的情况,根据结果决定是否要进行纠正或者示范性朗读,在概括事件和抒情时给予不同的合理答案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提问]本文写了什么?请用简要的话概述。(实现目标1)。
抽查二人后由有兴趣的补充,教师评价,内容要点:作者偶而见到的树木飘送种子的现象,引发了对生命的折服和敬畏的感悟。
[备学生]答案不要求一致,意思相近即可。只要能引导学生理解要点即可,同时注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答题能力.
[讨论]读完全文,你有些什么感受?先独立思考,进行笔录,再相继发言,班内交流,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敬畏生命(一课时)》。(实现目标1、3)。
[备学生]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当引导学生谈对生命的思考。有的学生讲到一点也行,最后教师把各人答案归并.
四、分析写作思路,加深理解。(20钟)。
[练习]朗读课文片断。
要求:选出自己欣赏的或能触动自己感受的片断,自由地、大声地读。
[解说]从大家发言和朗读的情况看来,这篇短文很能触动人,而且激发了大家对生命的思考,那么,这篇文章是怎样表达出这样的效果的呢?大家一起来看看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注:以下采用师生对答的方式进行)。
[备学生]少量学生找不到感受深的片断是正常的,但如果有很多人教师就要给出一点示范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有意义的句子.
[提问]文章是从什么事情入笔的?
要点:从作者偶尔见到的树木飘送种子的现象入手写的。也就是从日常生活小事写起。(实现目2)。
[提问]这样的日常小事为什么会让作者有所感触?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要点:因为树木在飘送种子过程中显示出生命的伟大。语句有“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提问]作者为什么觉得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用课文语句回答。
要点:“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
[提问]文章的最后两段与开头两段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作用分别是什么?(实现目标1)。
要点:开头两段以记叙为主,最后两段是以抒情、议论为主。开头的记叙是基础,为后文的议论、抒情蓄势、铺垫;最后的议论、抒情用来揭示文章主旨,即“我”之感悟。
[备学生]本题难度较大,教师在提示的基础上可加以总结,学生只要可以说了零星即可]。
[提问]作者如何把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即作者如何从事件引出感悟,这是理解本文写法的关键)?(实现目标2)。
要点:作者用自己的心情变化做线索将两部分连接起来。从开头的“不经意”、“不注意”——“令人吃惊”、“诧异和震撼”——“折服”、“敬畏”,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感悟。
[讲解]:作者先简要叙述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小事,然后借助自己内心的感触,通过抒情、议论将自己对生命的敬爱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文章不长,语言平实,却有深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讨论]谈谈你对本文写法的看法。
[处理方法]答案不要求一致。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习这样的写法。自由发言,如果无人说则提问三人以上中上生.
五、欣赏品味。(3分钟)。
[练习]朗读全文。
[处理方]法:散读法,老师监督学生的朗读情况.读前要求学生:带着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读;欣赏本文从日常生活小事引发感悟和思考的巧妙构思及其自然流畅的语言。
六、小结。(1分钟)。
教师讲解: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生活感悟类散文。要学习这种写法,首先要学会细致观察日常生活,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会深入思考。
七、作业布置。(1分钟)。
1.为什么说树木飘送种子是“惊心动魄的壮举”?(a)。
2.解释下列词语。浑然不觉诧异震撼奢侈惊心动魄。(a)。
3.从自己阅读过的书中摘抄关于“人生”“生命”的名句不少于十句。(b)。
4.观察植物萌芽、生长的情况,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力量。写一段体会,200字左右。(c)。
说课:以朗读、阅读、讨论为主,同学借助音乐激发情绪。通过朗读整体感知全。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七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诗人辛弃疾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清新秀丽、朴素恬静,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
词是作者心灵的交融,是内心体验的产物,词的教学应该富有诗情画意,在诗化的语言中去体会词的意境,在音乐中去感受词的韵律美,在想象中去领会词人的丰富的内心情感。
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距离学生太远,所以本课的`教学注重一个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词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说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教师:多媒体课件。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同学们,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乡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生字正音,理解字词,连读词句。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5、指名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小结: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阙,男同学读下阙。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观察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清平乐·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
(4)、按这首词的顺序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词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四)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这首词中哪一个字最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醉。
为什么而醉?
2、这美景为何令人陶醉?
用你的读书声让我们看到这如茵的绿草、清澈的小溪。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预设一、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你喜欢他吗?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真令人羡慕!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一起读这句词。
6、想想看,还有谁会陶醉呢?
3、是呀,面对此情此景,辛弃疾忍不住感叹道:虽然_茅檐低小,但是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幅()的画面啊!
4、在诗人的感叹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赞叹、羡慕、向往……)。
5、那就让我们带着这股微微的醉意,和诗人一起陶醉其中。朗诵全词。
(五)、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请快速默读下面这段文字,说出你的感悟:(出示资料)。
2、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正因为经历战火的纷飞,才更深刻体会到安宁祥和的可贵,“醉在村居”,是当时诗人的心情写照。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内心,一起吟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4、配乐背诵。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八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词分为上、下两阕,整首词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景画。上阕以素描之法,勾画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美满,精神的愉快。下阕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整个画面恰似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令人神往。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设计理念】。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设计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让学生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设计思路】。
以“读”、“悟”、“演”、“说”等教学活动来感悟如画般的词《清平乐·村居》,激起兴趣,让画面立体起来;展开对话,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营造出多彩的课堂,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坚持“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在指导学生品味词句中,真正地关注课堂的生成教学,放飞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2、解题和介绍作者:
“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
辛弃疾:著名爱国词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呢?打开书本,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评析:在教学中挖掘弥漫在古诗词中浓郁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注重情景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
1、布置初读任务。
(1)、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能较好地读通课文,初步做到有情感。
(3)、课文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2、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1)、指读生字词,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体会意境。
1、多媒体出示:
2、生自学思考批注、小组合作学习汇报、指名交流。
交流中学生理解“村居”、“茅檐低小”、“翁媪”、“溪上青青草”的意思。
(评析:学生说出画面,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又介绍了这首词的意思,一举两得。)。
同学们自己都快读懂这首词了。还有不明白的吗?
3、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根据学生提问整理出如下问题:
(1)、为什么说“小儿”是个“无赖”呢?
(评析:把握整体意境,体会诗词的情境美对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对词句的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懂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进而总体品味其中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从而得到熏陶,获得教益。)。
4、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1)、交流对“无赖”一词的理解。
(2)、师: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寨,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说出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学生自由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板书:翁媪图、三儿图。
多么令人向往的乡村世界啊!多么朴素的一家呀!
四、情境表演,体验情感。
同桌自由选择角色表演:扮演老夫妇,从眼前三个儿子,神聊至当年情景。
(评析:由于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了生活场景之中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所以在学习这首词时,学生始终处于乡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勾起了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
2、指名表演。
师:表演之中,你充分感受到了什么?
这种生活真惬意舒适,作者对这与世无争的生活一定也是很向往喜爱的。
……。
3、师小结:同学们已充分感悟到了作者在词中所寄寓的浓浓的情与淡泊名利的生活志趣了,真了不起!
五、体悟意蕴,感受画面。
是啊,究竟是谁陶醉了呢?为什么而陶醉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一读。(交流)。
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作者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学生畅所欲言。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配乐)真好!来,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把我们的对这和美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读出来!
(评析:一句提醒“陶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在结合当时的背景介绍,查阅了诗人的资料后,孩子们知道陶醉的不仅仅是老两口,还有诗人,明白了他写词的目的,懂得了为何称他为爱国诗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这时,“为什么醉”已显而易见,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高涨的热情已化为动态的生成。美丽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预设。这样的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寻求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品味“醉”字,教师顺水推舟,这样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辩证统一地进行教学,使诗句“醉里吴音相媚好”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得以充分地展现。没有预设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教学需要预设,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这是真正的课堂生成的生命活力和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语文课堂呼唤预设下的生成,让我们为生成的课堂喝彩。)。
结束语:一首词,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六、布置作业,巩固延伸。
1、背诵这首词。
2、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九
设计理念:
诗词是一种艺术,品读诗词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把握诗词韵感,体会诗词美感,领会诗人情感,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2.通过看注释,想象描绘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体会人情之美和生活知趣。
教学过程;
一、读懂题意。
二、读出节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1)为什么念“bao”?(去掉物体的皮或壳时念bao)。
(2)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eng第二声?
(这是诗词里合仄押韵的需要,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3)翁指的是——媪指的是——(引导从偏旁理解翁媪)。
4.诗词讲究平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看着老师的手势我们来试试。
三、读出画面。
(一)环境图。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平乐村居也是如此,每一句诗都是一个生动的画面。
——这些画面有些是写景的——请你读(指名读诗句),有些是写人的——齐读诗句。
——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第一个画面。
2.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请自由地摇头晃脑地反复读读,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试着连成一段话说说。
——交流:低矮的草房边上,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动,岸边草儿青青。(指名2生)。
——简简单单9个字,却让你有这么丰富的联想,真了不起,请你读一读。
——这是这句诗带给你的丰富想象,请你读。
——这样的农村风光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清新秀美、朴素雅静)。
——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指名读(这样的风景真令人向往)(指名读)——齐读。
——这句诗中,诗人只描述了三样事物,分别是“茅檐、小溪、青草”,那么诗人看到的景象难道仅仅只有这些?为什么诗人单单写了“茅檐、小溪、青草”呢?(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
——辛弃疾真不愧是大诗人,选取了极具农村特色的景物,淡淡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农村风光展现出来。
——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乡村美景,——齐读。
(二)其他图。
2,交流:我们按顺序交流。
(1)一对满头白发的老翁老太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只听:……。
相媚好——在亲热地交谈,会聊些什么呢?
——执子之手,白头偕老,这样亲亲热热在聊天的场面就是“相媚好”,让我们再一起重温这暖暖的吴音,相媚好的温情。
——指名读——真是好听——齐读。
(2)大儿锄豆溪东,二儿正织鸡笼。
——你能用一个词来夸夸他们吗?(勤劳、孝顺、能干)。
——请用这句诗来夸夸他们。——指名读。
(3)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什么意思?还可以用哪个字?(躺、趴、睡)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你觉得小儿可能是怎么卧的?可以趴着,可以躺着,可以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看到这样的小儿,你想到了哪个词?(活泼、可爱、调皮)诗人用了哪个词?(亡赖)我们现在理解的亡赖是……?而在这里呢?(是一种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可能会这样说:调皮鬼,你怎么不听话?看似责备,实则喜爱。
——你能读出小儿的可爱,读出对他的喜爱吗?——指名读——齐读。
(4)在翁媪的三个儿子中,你们觉得诗人最喜欢谁?为什么?虽然都是写翁媪的儿子,诗人却各有侧重,大儿、中儿一笔带过,而小儿描写得形神俱备,喜爱之心不言自明——让我们再来感受这这份浓墨重彩的喜爱——齐读下阕。
3.随着辛弃疾的描述,我们看到了清新秀美的田园风光,听到了翁媪的吴侬软语,看到了他们的三个儿子,他们就这样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村居图,——配乐指名读——配乐齐读——也让我们在脑海中深深地记住这幅村居图——齐背诵。
在你眼里,辛弃疾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温馨、恬静、安宁、幸福)把这些感受汇成这首词中的一个字,那就是:醉(板书:醉)。
醉仅仅是指老爷爷和老婆婆喝点酒,微醉吗?还会是什么?(陶醉)谁陶醉了?陶醉于什么?(翁媪、词人)是啊,宁静、和谐、温馨的生活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十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
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
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
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
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四、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十一
这首词又名《江亭怨》,原题于荆州江亭之柱上,故由此得名。作者并不可考,《冷斋夜话》、《异闻录》等著作言其是吴城小龙女之作,使这首增添一种神秘的色彩。
以词意来看是一个流落异乡的少女感物伤怀思乡想家之作。但由其艺术手法来看,其内容之深刻,画面之丰富,手法之巧妙,给人感受之丰富不似一个初出笔坛的少女之作。
词的上片描写流落异乡,客居他所的少女思乡远望的画面。“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之际。”怀着难言的哀愁,少女寂寞孤独地倚在栏杆上,面对暮色笼罩下的群山,泪眼朦胧,遥望故乡。“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吴头楚尾”源自宋朝洪刍《耿方乘》,其中曰:“豫章之地,为吴头楚尾。”这里豫章代指江西,缘由其在吴地之上游,楚地之下游,因此得名。这句话意思是说少女泪眼朦胧地望着她家乡江西的方向。上片短短四句,却把少女那种满腔哀怨的感情,满目思乡之泪,形象与情感、人与物、景与情深然一体。
词的下片,写思乡望远的少女内心丰富丽情感。受惊的沙鸥任意飞翔,而自己却流落异乡,有家难归一股难言的.伤感顿上心头。“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雪花喻浪花。扑鹿,象声词,指沙鸥拍翅的声音。此句用意巧妙,不言少女伤怀,却言沙鸥不受羁绊,实际上把少女离乡后的不自由与沙鸥自由翱翔作了对比,通过移情联想,她的无限伤感流露纸端。“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少女多想抓住眼前这引人深思的景象作诗,然而却在转瞬之间那惊起的沙鸥却消失在苍烟水草丛中了。多么形象,又是多么生动,一幅少女思乡感伤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美的愉悦。
这首词妙语横生,妙意满目。语句不多但词意深远,给人留下广阔的联想,使人余味不绝。古人云“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骚”(《词人玉屑》),本词的境界几近于此。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十二
当初相见。
君恨相逢晚。
一曲秦筝弹未遍。
无奈昭阳人怨。
便教恩浅情疏。
隔花空望金舆。
春晚不拈红粉,
碧窗自录仙书。
作者。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早有声名,但不愿为官。高宗绍兴二年(1132),始应召入朝,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擢兵部郎中,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秦桧为相时,任鸿胪少卿;桧死,遭罢免。早年生活放荡,词风尚婉丽。中年,逢北方沦陷于金,国破家亡,多感怀、忧愤之作,格调悲凉。晚年隐居山林,词多描写自然景色与自己闲适的生活。其词语言清畅,句法灵活自由。但多数词作带有浓厚的虚无思想,内容消极。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十三
这首是词诗人黄庭坚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词中寄寓了深重而真挚的感情。全诗如下: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十四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赏析:
古来伤春悲秋的诗词很多。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这首词就是这样的好词。上片写景伤春。由“风雨”导致“残红”,由“残红”而触发“莺语留春”,词人以奇特构思颠倒顺序,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计留春之伤感,巧妙地借莺儿乱语突现句首,旁托曲致,新颖而有情趣。下片借人抒情。“小怜”二句写歌女初次弹奏琵琶演唱歌曲,正是在南园莺啼花艳的明媚春光中。从上片之“昨夜”与下片之“晓来”,时间前后承接自然,故知“初上琵琶”在“昨夜风雨”之前,而“思绕天涯”乃在“昨夜风雨”之后的清晓。“不肯”二句写小怜再不肯在豪门贵胄的画堂朱户歌舞献艺虚耗青春,而希望像沐浴春风的自在梨花!“梨花”意象亦并非现景描绘,而是对未来美景的向往与期冀。此词在众多的伤春词中能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正是因为它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十五
今天我们首先探讨一下诗歌中的想象。
作家毕飞宇曾经对小说的创新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汽车改革经过了一百多年,但有些东西却没有本质的变化,譬如轮子,至今还是圆的。那么,诗歌的哪一部分像汽车的轮子一样“至今还是圆的”?那就是诗歌的想象!
什么是想象呢?比如有这样的诗句:“从孩子变成大人/就等于从南瓜花变成南瓜”,这是一个通过比喻而实现了的想象:从南瓜花和南瓜的关系,想象出了孩子和大人的关系。从孩子变成大人和从南瓜花变成南瓜毕竟是不同的两件事。
所以想象就是由此物到与之较远的彼物。产生了新的事物。由a到b。如由菊花到隐士,如由杭州到天堂。
春天让你想象到什么?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描述。人物:姑娘仙女姐姐阿姨。
春天像妩媚的少女,花枝招展的装扮着自己。春天是一本会唱歌的书。春天是一幅五彩的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想象奇特的惜春诗歌,黄庭坚的《清平乐》。
1、请找出诗歌中诗人想象的诗句。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如何理解?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诗人为何寻找春天?寻找的结果怎样?
(寂寞)(无行路)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5、诗人又为何伤春呢?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黄鹂、蔷薇、清风、落寞年迈的诗人,运用这几个形象,结合诗歌,加以想象,描写诗人寻找春天的心理。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十六
【内容】: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作者】:
王安国,字平甫,临川人,王安石之弟。
【注释】:
宫锦:此喻落花。
小怜:原为北朝冯淑妃之名,此泛指歌女。
【赏析】:
谭献《谭评词辩》云:“‘满地’二句,倒装见笔力;末二句见其品格之高。”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十七
【内容】:
春光欲暮,寂寞闲庭户。
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
含愁独倚闺帏,玉炉烟断香微。
正是销魂时节,东风满院花飞。
【作者小传】。
毛熙震,蜀人,后蜀孟昶时,官至秘书监。通音律,工诗词。“词中多新警,而为儇薄。”(《齐东野语》)《栩庄漫记》谓其词:“浓丽处,似学飞卿,然亦有清淡者,要当在毛文锡上,欧阳炯、牛松卿间耳。”《花间集》收其词29首。
【注释】:
烟断香微:言无心在香炉内添香,故“烟断香微”,正是愁人情态。
【赏析】。
暮春时节,庭户寂寞,粉蝶穿槛,疏雨黄昏。东风送暖,落红成阵。此情此景,令人魂销。闺中人独自含愁,哪里还有心肠料理玉炉香烟!这首词通过春景的描写,含蓄地透露了人物内心的离别相思之情。诗人以风华之笔,运幽丽之思。
全词写得清新柔美,婉转多姿。
《全唐诗话》:熙震有《清平乐》词云:“含愁独倚闺帏,玉炉烟断香微,东风满树花飞。”为人们传诵。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仅为清稳之作,结意含蓄,自是正轨。
陈廷焯《别调集》卷一:情味宛然。又《白雨斋词话》:“东风”六字精湛,凄艳。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十八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清平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阅读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
3、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4、练习把观察到的春天景色写下来,激发学生感受美,热爱美的情趣。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3、练习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写好写作,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1、课前预习。
2、布置学生“找春天”活动。
四课时。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
阅读。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清平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读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意思。
同学们,我们已经背诵过不少古诗词了,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背诵跟大家听?
我们祖国的诗词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今天,我们要背的是一首宋词《清平乐》。
1、复习,让学生说说平时是怎样读背古诗词的。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查阅工具书,读通;反复阅读,读顺;了解大意,读出韵味。)。
2、学生按照上述方法或自己的方式自学这首词。
3、自由组合,交流自学所得。
(交流内容:自己解决的生字读音;自己读懂了什么;自学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等。)。
4、汇报,教师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词,并相机点拨“吴音”“翁”
“亡赖”
的意思,帮助学生了解该词大意。
5、指导朗读。
低矮的茅屋,青青的野草,一对白日对应的老夫妻,几个各有所乐的孩子,构成了一幅农家天伦之乐的风情画。你认为该怎样读这首词呢?(从语气、停顿、重音几方面指导)。
6、快速背诵。
1、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阅读,借助工具书扫清障碍。
(2)有自己的话说说“毛遂自荐”的故事。
(3)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1、学生按照要求自读短文。
2、汇报自学所得。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4、小组合作,简说“毛遂自荐”的故事。
5、讨论:你赞成“毛遂自荐”吗?为什么?
(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师指导、点拨)。
教师小结:
古代的毛遂干预自荐,并脱颖而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佳话。作为今天的我们更应该树立自信,用于展示自我,体现我们新一代少年儿童的风采。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十九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多媒体课件。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2)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3)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附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二十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教时。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二十一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
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赏析:
此词写春景以抒情,忆旧而怀今。上片写隋堤春柳。“春风”从横向空间扩展写春风骀荡中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依旧”则从纵向时间延续包蕴自昔年至今年的同一时境物是人非的变化,为下片“去年”、“今朝”之顿跌做一铺垫。“搓得鹅儿黄欲就”一句,将春催杨柳生发的天功神力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下片今昔对比,显出今时的冷落。以“去年”、“今朝”的辞意宕跌,追怀“去年紫陌朱门”,即在京都朱门府邸的欢爱相聚,两情依恋如春风搓柳。而今朝呢?已然“雨魄云魂”,雨散云消化为缥缈魂魄啦!“断送”二句写生者之悲痛:今朝依旧是春风搓柳之美景,自今后再不堪目睹,见之断肠伤神,一生都将相思憔悴矣。最难堪黄昏凄寂,不知此生将消受多少寂寞黄昏?真是沉痛哀绝,再无欢趣!全词借景生情,写景细致精工。
清平乐教案(精选22篇)篇二十二
夏日里,幽深的竹林透着勃勃的生机,茂密的青草似地毯铺绿大地。远处的山峦隐约可见,一条清亮的小溪静静地流淌。
这是一个偏僻而又清新秀丽的江南山村,小溪旁,有个又低又小的茅草屋,屋里坐着两个刚刚饮罢酒的老年夫妻,他们略带醉意,用的是吴地的方言谈论着。只听那老翁说:“如今的生活多美啊!我们丰衣足食,颐养天年。”那老妪笑了笑说:“是啊,我们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孝顺,老三乖巧懂事!”说罢,望了望屋外的三个儿子。
虽然烈日炎炎,可是身为长子,老大依然在小溪边的豆地里除草;二儿子年纪小,可他也没闲着,在树荫下编织鸡笼;三儿子最小,他一会会逗逗水里的小鱼,一会儿剥莲蓬,那调皮的样子十分惹人喜爱。
这是一个清幽美好的山村,一个多么和睦美满的家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