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咏荆轲解析篇一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对爸爸谈论白杨树的一段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到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在多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然后用这些词说一说其他的树,如,青松、白桦、银杏树;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
6、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7、阅读链接的诗歌《帐篷》,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这首诗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帐篷为家的“我们”指的是谁,这些人身上有怎样的品质,从而体会到地质队员、建筑工人们与边疆建设者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咏荆轲解析篇二
讣告,又叫“讣闻”,“讣”原指报丧的意思,“告”是让人知晓,讣告便是见告或人去世消息的一种丧葬应用文体。它是去世者所属单元构造的治丧委员会大概眷属向其亲朋、同事、社会民众陈诉或人去世的消息。讣告要在向遗体握别仪式之前发出,以便让去世者的亲朋实时做好须要的摆设和准备,如准备花圈、挽联等。讣告可以张贴于去世者的事情单元或住宅门口,较有影响的人物去世,还可登报或通过电台向社会发出,以便使讣告的内容敏捷而广泛地见告社会。
讣告一样通常均应写出以下内容:去世者的姓名、性别、身份、去世缘故原由、详细时间、所在、终年年龄等要素。偶然,个体讣告凭据详细环境还写一些去世者的简历。举行丧事的时间、所在以及别的一些要求。讣告题名部门,即发讣告的单元名称或治丧委员会全称或去世者眷属的称呼和姓名以及发讣告的日期。
写讣告时应细致下面两点:按传统风俗,写讣告只能用黄、白两种纸。一样通常环境,尊长之丧用白色纸,幼辈之丧用黄色纸。讣告的语言要求简明、严峻、谨慎,以表现对去世者的悲悼。
讣告常见的种类重要有一样通常式讣告(有的又叫平凡式)、通告式讣告和消息式讣告(有的又称消息式)等三种情势。
这一情势这天常生存中最常见、最广泛的一种,它是普通化讣告之一。旧式讣告为竖式,即从上到下,从右至左竖排竖写,题名在左,称呼也用古词,如称去世的父亲为“考”,称去世的母亲为“妣”,尊者去世称享年,一样通凡人去世称“终年”。
当代式的讣告均接纳从左至右,从 上到下横排横写。其款式一样通常包罗如下内容:在开头第一行正中用大于正文的字体写上“讣告”二字。第二行开始空两格写讣告的内容,重要写去世者的姓名、身份,去世的时间、所在、终年年龄,也有的用享年,一样通常环境下,享年是敬辞,意思是享受过的有生之年,一样通常用于向导、尊长或年龄较大的人;终年是中性词,不带情感色彩,用法较为广泛。同时,还应写明去世亡缘故原由。如因病照旧因别的变乱等缘故原由,如果因病,还应写明治疗环境;逝世一样通常用于向导和尊长;去世一样通常用于平凡人。别的,还应写明殡葬的时间或开追悼会的时间、所在。别的,还应在末端部门写明发讣告的团体或小我私家的姓名及发讣告的年代日。
咏荆轲解析篇三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词翻译:
都过完年这么久了,春天该来了,但还是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只是看到有一些新芽快冒出来了。春天怎么来得这么慢呢?白雪都有点嫌弃春天来得太晚,然后就来捣乱了,本来该冬天下的,结果都春天了却跑出来捣蛋,故意落在树上假装自己是花儿一样。不过下完雪还挺漂亮的哈。
《春雪》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首句写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中,“惊”字最宜玩味,它写出了人们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而新奇、惊讶、欣喜的神情,十分传神。诗句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情: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三、四句表面是说有雪无花,实际是说白雪比人更等不住,穿树飞花作春色。这实际是诗人期盼春天,在自然界还没有春色时幻化出的一片春色,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初:刚刚。惊:新奇,惊讶。嫌:嫌怨;怨恨。故:故意。
新年,即一年的第一天,为世界多数国家通行的节日。世界各国,特别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日期,现代世界多数国家为公元制纪年的1月1日。在我们中国,将“元旦”称为公历新年,将“春节”称为农历新年。当日,人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比如在西班牙,当除夕夜12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声,人们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平安,而且每颗葡萄还有不同的含意,如第一颗“求平安”、第五颗“和睦”、第六颗“避难”、第七颗“祛病”等。比如,加拿大人每逢新年到来之际,人们就把道路旁或院子中的积雪扫到自家住宅周围,筑起一道雪墙。他们相信,这样可以阻邪魔入侵,为新的一年带来幸福。我们中国的新年怎么过有什么传统?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请家长们跟小朋友分享分享哦。
此外,在我们中国的西藏还有藏历新年,这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今年的藏历新年是公历2017年2月27日。受藏文化影响较深的不丹和蒙古也过藏历新年。藏历新年初一这天,人们将青苗,油馃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
咏荆轲解析篇四
讣告的正文通常要写出下面几项内容:首先写明死者的姓名、身份、死因、逝世的日期、具体时间、地点、终年岁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讣告解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讣告,又叫“讣闻”,“讣”原指报丧的意思,“告”是让人知晓,讣告便是见告或人去世消息的一种丧葬应用文体。它是去世者所属单元构造的治丧委员会大概眷属向其亲朋、同事、社会民众陈诉或人去世的消息。讣告要在向遗体握别仪式之前发出,以便让去世者的亲朋实时做好须要的摆设和准备,如准备花圈、挽联等。讣告可以张贴于去世者的事情单元或住宅门口,较有影响的人物去世,还可登报或通过电台向社会发出,以便使讣告的内容敏捷而广泛地见告社会。
讣告一样通常均应写出以下内容:去世者的姓名、性别、身份、去世缘故原由、详细时间、所在、终年年龄等要素。偶然,个体讣告凭据详细环境还写一些去世者的简历。举行丧事的时间、所在以及别的一些要求。讣告题名部门,即发讣告的单元名称或治丧委员会全称或去世者眷属的称呼和姓名以及发讣告的日期。
写讣告时应细致下面两点:按传统风俗,写讣告只能用黄、白两种纸。一样通常环境,尊长之丧用白色纸,幼辈之丧用黄色纸。讣告的语言要求简明、严峻、谨慎,以表现对去世者的悲悼。
讣告常见的种类重要有一样通常式讣告(有的又叫平凡式)、通告式讣告和消息式讣告(有的又称消息式)等三种情势。
这一情势这天常生存中最常见、最广泛的一种,它是普通化讣告之一。旧式讣告为竖式,即从上到下,从右至左竖排竖写,题名在左,称呼也用古词,如称去世的父亲为“考”,称去世的母亲为“妣”,尊者去世称享年,一样通凡人去世称“终年”。
当代式的.讣告均接纳从左至右,从 上到下横排横写。其款式一样通常包罗如下内容:在开头第一行正中用大于正文的字体写上“讣告”二字。第二行开始空两格写讣告的内容,重要写去世者的姓名、身份,去世的时间、所在、终年年龄,也有的用享年,一样通常环境下,享年是敬辞,意思是享受过的有生之年,一样通常用于向导、尊长或年龄较大的人;终年是中性词,不带情感色彩,用法较为广泛。同时,还应写明去世亡缘故原由。如因病照旧因别的变乱等缘故原由,如果因病,还应写明治疗环境;逝世一样通常用于向导和尊长;去世一样通常用于平凡人。别的,还应写明殡葬的时间或开追悼会的时间、所在。别的,还应在末端部门写明发讣告的团体或姓名及发讣告的年代日。
一般性讣告告是最常见的讣告形式。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标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由文种名称组成,在头一行中间写上“讣告”二字。 另一种由死者名和文种名共同构成。如“鲁迅先生讣告”。标题一般要字体略大于正文字体。或者给标题字加黑。
这里需指出的是,终年也有的写为享年,意思是享受过的有生之年。享年一般用于自己的长辈或人们所敬重的老者。终年指死时已活到多少岁。终年的用法较为广泛,不带有感情色彩。然后简介死者生平主要经历及政治、学术、艺术、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死者的经历是其代表性的经历,而不是其个人履历的一种复写。最后告知吊唁、追悼会的时间、地点、接送车辆安排等其它有关事宜。
讣告的语言要求准确、简炼、严肃、郑重时代变化了,有些词语带有极强书面语味道的,在行文时,理应淘汰。如要用“先父”、“ 先母”代替过去的“先考”、“先妣”凡讣告的用纸,依据我国的传统忌用红色,一般用白纸、上书黑字即可一般性讣告需在告别仪式之前尽早发出,以便死者亲友及时地做出必要的安排和准备。如备花圈,写挽联。
咏荆轲解析篇五
《离骚》大量吸收楚国民间方言,特别是“兮”字的运用,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增加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第一部分:从“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
第二部分:从“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到“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表现了诗人在实现自已政治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第三部分:从“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到“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意彭城之谴责”。 在诗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后,不退缩不气馁,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但在“众皆竞进以贪婪”的环境中,群芳芜秽了——这是诗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诗人自己依旧积极自修,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
第四部分: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部分表现的是 由于诗人的特立独行,立即引起世间庸人的馋毁,从而使诗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诗人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但诗人依旧矢志不屈,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背绳墨以追曲”。
第五部分:从“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一部分表现的是遭遇苦难挫折,陷入孤独绝望境地的诗人内心深处进一步展开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理想,以及灵魂搏斗的过程,最终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第六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到“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这部分描述的是由于女媭的`劝诫,诗人不得已来到重华面前,向他陈述自已的观点,期冀引起同情共鸣。
第七部分:从“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到“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这部分表现的是诗人在重华面前阐述了自己的“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后,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达诗人不容于世的强烈感情。
第八部分:从“索藑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到“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诗人听了巫咸的话,最后决定离开楚国。这一部分把诗人复杂的矛盾心理,万千思绪,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第九部分:从“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诗人在接受灵氛、巫咸的劝告,决定离开楚国远游,最后终不忍离开的经过。这是诗人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展开的最后一次幻想。
全诗尾声:“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以当时的楚国名曲《乱》作结。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 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咏荆轲解析篇六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一切恶行,没有比放纵自己欲望更大的。人一旦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加节制,就会为了满足无止境的欲望,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不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一切的恶事都从自己一个私欲开始扩张。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多少王朝的覆灭,都是从末代帝王的纵欲贪求开始;唐玄宗雄才大略,励精图治时可以开创开元盛世;后期放纵私欲,却带来安史之乱,大唐王朝几近倾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无法估量,自己也落得晚景凄凉,悔恨不及。
“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最大的灾祸莫过于议论别人的是非。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包容,不愿别人谈论自己的过失,可是喜欢讲别人的是非却是一般人都容易犯的,尤其是背后的议论,伤人更深。无论谈话内容是真是假,都会给对方造成伤害,甚至挑拨别人的关系,制造不和谐,多少悲剧就从这里发生。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谈论别人的缺点,如果对方是有道德涵养的君子,就会丧失我们自己的德行;如果对方是阴险小人,则可能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古人教人,从小就要学习: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不但是培养德行的根基,也是为他的人生减少障碍,消除灾祸,全身远害,这才是对后代子孙的真正关爱。
这一条就是教我们一个方便:静坐常思己过,没有事情的时候凝神静坐,常常反省自己所思所想、一言一行,有没有伤害别人和社会大众,有没有违背伦理道德,如果有犯过失,要吸取教训,努力改正,这是向内求,是圣贤的学问。如果思前想后,念念不忘别人的过失,怨恨、委屈、愤怒;或者轻视、傲慢,心中充满了别人的垃圾,让自己的心变成一个垃圾桶。或许别人并没有错,自己却先错了,这就叫外道,所以常思己过就非常重要了。
闲谈莫论人非,和人闲谈中不要议论别人的是非。言语是人际交往重要的工具,适度的闲谈可以沟通感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创造和谐的整体气氛。可是如果道听途说,议论别人的是非,就很容易犯妄语、两舌、恶口的过失,反而会伤害他人,造成误会和矛盾,破坏人群的和谐融洽。所以,要讲柔软语、和合语、正直语,才能起到正面作用,积累德行福报。
这两句话似乎是老生常谈,却是世出世间修行的要领。但习气深重,虽然知道这个道理,还是很难改过来,又当如何!现在还有一个方便:议论他人是非时,要把他当作善知识,他的错误,就是提醒我们不要犯同样的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会渐渐有转机,减少过失,逐步提升,令心回归纯善纯净。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白话赏析
咏荆轲解析篇七
清·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赏析:谷雨时节品新茶,天气晴朗无风,看院子里的亭亭翠竹,兴致盎然,在新茶缭绕的香气中,画几笔山水竹枝。
明·唐寅
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
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
赏析:牡丹自古以来是花中贵族。牡丹素有“国色天香”、“富贵花”、“花中王”的美称。唐伯虎题诗牡丹图,花开谷雨前后,此时节,此花风头无两。
唐·孟浩然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
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
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
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
唐·曹邺
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自己的耕读生活,耕作种瓜、隐居读书,一派名士风范。让我们想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赏析: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还要经过五溪。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注:子规即布谷,也作杜鹃。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赏析:千山万壑,长满了参天的古树,到处都是杜鹃鸟啼叫的声音。山中下了一夜的雨,百泉流淌,好像挂在树梢上。汉女向官府交纳用桐木花织成的布匹,巴人常为了芋田发生诉讼。希望学习文翁,翻新文化,教化人民,不要倚仗先贤的政绩不能超越。
宋·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赏析:春来,绿水新涨一篙深,盈盈地涨平了水面。水边芳草如茵,鹅儿的脚丫满跚,鲜嫩的草色,在微风习习吹拂里,染绿了河塘堤岸。画船轻缓移动,绕着九曲水湾游转,望去,横塘高塔,在眼前很近,却又像启船时一样遥远。
江南水乡,春寒迟迟农事也晚。村北,村南,谷雨时节开犁破土,将田耕种遍。春麦已结秀穗随风起伏连岗成片,山冈上桑树茂盛,桑叶卖家很贱,转眼就可以,品尝新面,收取新茧。
这是一首田园词,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自始至终有流露出乡村景色人情淳朴、宁静、和谐,读了令人心醉。
清·朱彝尊
穆湖莲叶小于钱,卧柳虽多不碍船。
两岸新苗才过雨,夕阳沟水响溪田。
屋上鸠鸣谷雨开,横塘游女荡船回。
桃花落后蚕齐浴,竹笋抽时燕便来。
赏析:新生的莲叶小于铜钱,垂柳拂水不碍船行,让诗人倍感新奇;雨后的两岸新苗,夕阳映照下的潺潺沟水让诗人感受到无限生机。诗不仅摹写出一幅绝美的穆湖风景图,也透示出诗人对乡村美景的由衷喜爱。
第二首描写苏州横塘地区风情。首句点时节并写天气,谷雨时节,斑鸠欢叫,雨霁天晴,令人心旷神怡。后三句写所见,“横塘游女荡船回”,情景悠闲而活泼,桃花飘落,浴蚕留种,竹笋拔节生长,春归燕子飞翔,既富乡村特色,又显勃勃生机。
宋·李铨
一朵千金,帝城谷雨初晴后。
粉拖香透,雅称群芳首。
把酒题诗,遐想欢如旧,花知否。
故人清瘦,长忆同携手。
赏析:牡丹作为群花之首,泼粉散香,一朵价值千金。喝酒吟诗,想像自己如同旧时一样欢乐,花儿是否知道这些,经常思念过去的人儿,一起携手并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