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几时的教案大全(13篇)篇一
一、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具准备:
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你看过荷花吗?什么时候看到的?你仔细观察过荷花吗?有一位作者仔细观察过荷花,并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2、揭题,板书课题:12荷花。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挨挨挤挤花骨朵莲蓬饱胀。
翩翩起舞了不起仿佛破裂。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指名解释词语。
饱胀:形容果实饱满。
破裂:(完整的东西)出现裂缝。
了不起:不平凡,优点突出。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的跳舞。
花骨朵儿:没有开放的花朵。
(3)齐读生字词。
(4)指导书写:蓬骨梦。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5、理清脉络。
思考: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五个,作者是按照先总述后分述的方式描写白荷花的各种娇美姿态的。
三、精读训练。
1、导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比较:一进门就闻到花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进门闻到花香,我往荷花池边走去。
(第一句用一就说明荷花花香飘得很远;赶紧、跑表现了作者赏花的急切心情。)。
四、结束语。
满池的荷花,让我们下次课再去欣赏吧!
教学反思:
《荷花》这篇课文以我的感受力为线索,写出了荷花的美。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来欣赏这种美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记叙的顺序,接着,指导学生理解看荷花这节课文是怎样写出荷花的美的。
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把在看荷花这节课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势美、颜色美、动态美,充实到赞荷花这节课文中去,再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这样,学生在读到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的时候,那赞美之情就溢于言表,把这一池花读活了。最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化为课文中的我,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历其境,一阵风吹来怎么样,风停了又怎么样,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怎么快乐,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
几时的教案大全(13篇)篇二
活动目标:
1、观察荷花的花朵、叶子、根茎、果实,初步了解荷花的主要特征。
2、了解荷花不仅可以欣赏而且每部分还可以用来做健康食品。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60——41。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纸工的方法现场做出一朵荷花,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教师将一片片的花瓣和荷叶贴起来后放在水盆里,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教师:看出是什么花了吗?为什么你说是荷花?你在哪里见过荷花呢?
教师:先请幼儿观察荷花,看看颜色这些之类的。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观察。
二、看图了解荷花的生长过程。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提问。
教师:荷花是什么颜色的?花瓣是什么样子的?画面上每朵荷花都一样吗?都是怎样的?请你们用双手做出动作来表示一下。
这里请幼儿是再次的去观察,请他们做形状和动作的话也是在加深他们的印象。
从荷花的外型开始给幼儿进行介绍,让幼儿开始仔细的观察荷花,从而也对荷花的喜欢和欣赏。
教师: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莲藕和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了解荷花各部分都可以用来做健康食品。
幼儿手拉手围成一圈,教师在圈内。当教师说到“开两朵”时,其余幼儿就要两两围圈。效果分析:。
几时的教案大全(13篇)篇三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写出词中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也表达了词人的美好愿望。
3.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写月抒怀的诗句,你能举出两例吗?
答:
4.本词上阕写______,下阕写______,其实是__________。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
答:
(以下是2006年新疆乌鲁木齐中考题)。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以下是08年来宾中考题)。
7.赏读诗词,应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这首词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上阕感情缠绵悱恻,下阕则__________。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你略作赏析。
答案:
1.转朱阁,低绮户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略。
4。问天问月问人生。
5.诗人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对,说明事物不能十全十美。
6.a。
7.乐观旷达。
8.以行云流水的语言和美妙的境界结束全词(语言分析)。表现了词人乐观的情怀和美好的祝愿。(内容分析)。
几时的教案大全(13篇)篇四
一月涌二月开,二月涌三月开。
三月涌四月开,四月涌五月开。
五月涌六月开,六月涌七月开……。
今日涌听日开,听日一开我来采,插在头上h头彩。
――家乡旧日童谣。
在残冬的萧瑟寒意里,我总会记起这首家乡旧日童谣,思绪便会回到从前,想起千嶂之下,荷花灼灼的故乡。想起我那早已仙去了的奶奶,她那唤我回家的一声声苍老而又慈祥的声音。斗转星移,故乡尚在,只是物是人非。朝云暮雨,晚风夕霞,人世是如此漫长,我也忐忑地走过了大半生,但奶奶仿佛依然鲜活在我眼前。而我,依然是那个要奶奶呼唤才记得回家的嬉嬉少儿。
儿时上学,一年又一年,春暖花开时节,总要听苦大仇深的贫农刘芳阿姨忆苦思甜,唱《不忘阶级苦》,吃忆苦餐。就是这样的因缘,才知道这个世上,除了幸福快乐,更多的是悲悲戚戚,哭哭啼啼诸如此类的悲情。因为刘芳阿姨可爱的小儿子,是在万恶的旧社会里活活饿死了的。
这事情让童年的我感到很恐惧,自此认为人世很无趣。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只要遇上中年以上的妇人,我都要揣测她儿子是否饿死了?更甚的是,只要见妇人脸有悲容,立马判定她儿子死了,罪过,罪过!正因为此,此生我从一个快乐之人,一变而为悲观主义者,从此不再象时人那样又唱又跳。
我奶奶的人生也是悲情的,但她没说过,是我长大后父亲告诉我的'。在民国,我父亲兄弟姐妹八人,但只有三人长大成人。我父亲最小,而我爷爷在我父亲出生不久即已去世。我不知道我瘦小的奶奶此生是如何过来的,虽然我很想知道。但直到她九十高龄仙去,我也没听过她哭过一声,说过一句苦。
在这个人世间,我奶奶只给我讲妖狐鬼怪的故事,但无不充满人性。鹧鸪人变,老鼠偷油,狐有情义,鬼也善良。我奶奶给我展现的是另一个真实的世界,与现世的虚伪无关。所以,我自小就对哭就不感兴趣,对那些流行的莫名其妙的唱更不感兴趣,一直到现在也如此。但是,在这无趣人世,我对奶奶给我吟唱的童谣感兴趣。
儿时,奶奶送我上学,要经过故乡的荷塘,塘里种满荷花。春天,小荷才露尖尖角。夏秋,莲叶团团,荷花灼灼。冬日,残荷萧索,静听天外雨。奶奶教我唱童谣:“荷花,荷花,问你几时开?一月涌二月开,二月涌三月开……听日一开我来采,插在头上h头彩。”这是一种不屈不挠,永远向上精神的彰显。
岭南如歌,间或,悠悠风来,便是荷香阵阵。奶奶牵着我,在荷塘边上缓缓地走,就这么一走,走过了似水流年。
几时的教案大全(13篇)篇五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起得突兀、问得离奇。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几时的教案大全(13篇)篇六
活动目标:
1、增强快速奔跑和追逐的能力。
2、提高动作的反应速度和敏捷性,激发对体育游戏的兴趣。
3、增强合作精神,提高竞争意识。
4、感受运动的快乐,愉悦身心。
活动准备:
学会“荷花”这首儿歌、宽敞无障碍物的'场地。
游戏规则:
1、儿歌对完后才能开始跑。
2、被抓到时,两个幼儿要互换角色。
玩法:
若干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几个幼儿站在圈内扮作荷花,圈上幼儿围着荷花和荷花对歌。(圈上幼儿:荷花荷花几时开?圈内幼儿:一月开。)一月不开几时开?二月开。
……六月荷花朵朵开。
教学反思:
今天语言活动《荷花荷花几月开》中,游戏的部分需要幼儿通过问答的形式说出一年四季的花卉,当我问幼儿:“什么花儿春天开?”时,幼儿说出的花卉有迎春花、紫玉兰、杜鹃花等,而这些都是幼儿园里有的或者是在“春天”主题活动中带幼儿出去看到的,幼儿对于夏天、秋天、冬天的花卉却了解的比较少。虽然我已经通过家校路路通让家长告诉幼儿一些相关的知识,了解一些四季的花卉,然而今天的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回答却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了,课前渗透也需要讲究方式,最好是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的东西引导幼儿,让幼儿亲身感受则是最好的方式,印象特别深刻。我想,对于今天的这个活动可以利用晨间谈话,一方面先了解幼儿在这方面的知识或是家长对其的丰富,另方面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教师本身也可以丰富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吧!
几时的教案大全(13篇)篇七
活动目标:
1、体验和感受儿歌的美妙意境,激发幼儿学习、朗读儿歌的兴趣。
2、能够大胆的猜测、朗读、表现儿歌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儿歌,理解动词“吹”、“落”、“游”、“打“,初步感受形容词“暖暖的”、“细细的”、“红色的`“。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学习儿歌,理解儿歌中的动词“吹”、“落”、“游”、“打”等。
活动难点:
体验和感受儿歌所传达的优美意境和情感。
活动准备:
儿歌录音(宝宝吧)、自制儿歌挂图及相关图卡。
活动过程:
一、初次欣赏录音,感知诗歌中出现的主要景物。
――你听到诗歌里出现了哪些景物?还需要再听一次吗?(幼儿回答的同时,出示池塘、风、雨、鱼虾以及荷花的图片并粘贴。)。
二、运用猜空白、翻字卡的方法,学习、理解诗歌中的动词。
1、再次欣赏儿歌,请幼儿听听挂图上绿色卡片的地方是什么字?
2、幼儿翻看字卡并带读。
3、接龙游戏。教师念前半句,幼儿用语言、动作表现后半句。
三、初步感受形容词,体会儿歌的优美意境。
――请你们看看红色卡片表示的是什么字?
――红色的大伞指的是什么?(点题)。
四、配乐朗诵诗歌。
1、第一次朗诵:我们能不能也用美美的声音把这首诗念出来呢?那我们试试看.
3、第三次朗诵:怎么样?刚才我们都是用声音朗读,这次我们要加大难度罗,用我们的身体、动作和声音一起来表现。愿意挑战吗?有没有信心?那我们试试!
活动反思:
《荷花开》这个活动是在中班六月主题中开展。对孩子们来说,夏天是多姿多彩的,通过和大自然的接触,孩子们能够尽情地感受着夏天的一些特别的感受。幼儿通过视频片段,欣赏荷塘,了解荷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感受荷花的美,我创设了荷花池的情景,希望激发孩子对荷花的喜爱。但在这一环节中,我并没有充分利用好优美的环境,造成孩子在后来动作表现时出现单一性。事后我在想:老师创设了这么优美的环境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上荷花的活动而布置荷花池,环境仅仅是一个摆设吗?再三考虑后,我觉得环境不仅是摆设,应充分为活动所服务。如果在活动中,我能充分利用环境,让孩子去观察荷花、亲近荷花(荷花开放的不同姿态,如朝左点头的荷花、想像两朵在一起的荷花在干什么等),而不只是走马观花看看就结束,那么孩子会有更多的感受、更多的发现。这样孩子在表现荷花的姿态时才可能是多样的,也会更富有感情,把自己也当成是一朵真正的荷花。花开放的过程,并在欣赏之余,尝试用自己的身体去表演荷花开放的动作,荷塘里热闹的景象。
几时的教案大全(13篇)篇八
认识钟表,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能正确读、写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
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科学地使用和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认、读、写钟面上表示的几时几分。
认识接近整时的时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孙悟空贪睡总是迟到情境图),问:要怎样帮助孙悟空呢?同学们送了一份小礼物给他,要他猜中才给他,你们帮帮他。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滴答滴答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打一生活用品)(钟表)
2.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钟表,那你知道钟表是用来干什么的?(看时间)
3.你会看时间吗?(出示3时、10时、12时的钟面)
来,看一下,这三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谁来说一说。(读法与写法)
4.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上的时间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着12)
小结:像这样,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认识整时。(板书:认识几时)
5.在生活中,你看到的时间都正好是几时吗?你还听说过哪些时间?(随机板书两个)
这些时间除了有几时,还有(几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几时几分。(在“认识几时”的后面板书“几分”,完整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7:00的钟面)嘀铃铃!闹钟响了,小明该起床了,你知道小明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吗?学生口答。
提问:你是怎么读出这个时间的?(让学生明确,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几,就是几时)你会把这个时间记录下来吗?(掌握两种记录方法:7时或7:00)
2.(出示7:15的钟面)洗漱完毕,这时小明开始吃早餐,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几分吗?
(1)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和7时的钟面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分针不再指着12,时针超过7)
(2)指出:看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看时针,因为时针刚过7时,所以是7时;(出示“7时”)
是7时多几分呢?我们再看什么针?(分针)分针从12起走到3,走了几小格(15格),也就是走了几分(15分)(在“7时”的后面出示“15分”)
(3)表示方法:所以钟面上的`时间是(7时15分)可以怎么写?(7:15)
3.热身训练
a.第一个钟面,谁来说一说是几时几分,或者怎么读?你是怎么看的?
小结: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时针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就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钟,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4)(出示9时零5分的钟面)
说说出现在是几时几分?指名板演后集体订正。(强调读时要把“零”读出来,写时也要把0写出来),即:读作:9时零5分,写作:9:05 小结:当看到分针走的小格不满10小格时,写的时候要在小圆点后面写上“0”。
4.认识大约几时
(1)(出示7:55的钟面)
指名认读钟面上的时间7时55分,告诉学生大约是8时,比8时少5分。
(2)(出示8:05的钟面)你知道这是几时几分吗?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名认读钟面上的时间8时零5分,告诉学生大约是8时,比8时多5分。
小结:在整时左右,我们可以说大约几时。
三、课堂总结,培养习惯
总结学习内容及读写的方法,教育学生要向小明学习,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时间。
认识几时几分
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时针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就要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走了几分钟;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大约8时:7时55分7:55 8时零5分8:05
几时的教案大全(13篇)篇九
(1)、须等儿歌念完才能逃。
(2)、不跑到远离老师的地方。
二、创编游戏歌谣。
1、师:除了荷花,你们还认识哪些花?(幼儿自由讲述花名)。
2、启发幼儿创编歌谣。
师:有两位花宝宝想和我们做游戏,看,这是什么花?几月开?
师:刚才我们怎么问荷花的,我们试试问桃花好吗?桃花桃花几时开?一月开;一月不开几时开?二月开;二月不开几时开?三月桃花朵朵开。
(1)、引导幼儿说出花开的月份。
(2)、提醒幼儿有节奏地念儿歌。
三、游戏。
1、教师扮桃花,师生游戏。
2、幼儿自由选择花儿并游戏。师:这是什么花?几月开?(提醒幼儿记住花开月份)。
几时的教案大全(13篇)篇十
我班的孩子特别的活泼好动喜欢到户外的场地玩,最喜欢玩的'就是抓人的游戏,但我也发现个别幼儿不知道怎样逃避不被别的小朋友追赶、抓住,没有一定的技能和技巧。针对孩子们的这一兴趣和需要,我开展了这次活动,让幼儿了解这个游戏的玩法。
几时的教案大全(13篇)篇十一
1.认识蓬、胀、翩等5个生字,学写瓣、露、蓬等9个生字。指导写好“蹈、佛”,写的时候注意笔顺,“蹈”的第十五笔是“”,“佛”的第四笔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理解“挨挨挤挤”、“冒”、“一大幅活的画”中的“活”等词语。
1.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2.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感受荷花的静态美。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读通课文,完成预习单。
2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花”字。生活中见过什么花呢?
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的世界中,万紫千红的鲜花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了很多的快乐。有一种花,诗人杨万里这样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文人周敦颐更是赞美它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君子。这节课我们学习荷花。
2.板书课题。指导“荷”字书写。
3.生活中你见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观看图片,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巧攻字词。
想知道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吗?打开书本,到书本中去看看荷花。
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1至3自然段,分别画出描写荷叶和荷花的句子。
2.再读课文1至3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你认为描写的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在旁边。
3.交流反馈。
一、品读“姿态”
1.学习“荷叶”
(1)出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你觉得荷叶长得怎么样?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教学。
荷叶长得多、茂盛。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挨挨挤挤)。
荷叶长得绿。从哪个词中看出来的?(碧绿)。
荷叶长得大又圆。从哪个词中看出来的?(大圆盘)。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
(2)理解“冒”。出示“冒”在字典中的几种意思,你觉得这里应该哪种意思呢?如果把“冒”字换成别的字可以吗?说出理由。
比较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2.描写了几种姿态的荷花?(三种)。
3.用一个词概括这种姿态的荷花。(半开、全开、未开)。
4.小组交流。
(1)你最喜欢哪一种?说出你的理由,并通过朗读来表达喜爱。通过学生交流随机教学。教师指导朗读。
(2)想象:还有哪些姿势的荷花?
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
二、感悟“画”美。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面对这么美的荷花,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画家”指的是谁?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任何人站在这一大幅活的画面前都一定会有许多奇妙的感受,那作者呢?他开始想了,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
(3)想象:如果你也变成了荷花,还有哪些小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4)“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荷花的美令我们陶醉,荷花实在是太美丽了,作者在欣赏荷花的时候,被这幅美丽的景色深深陶醉,所以才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
三、赏花写文。
1.正因为如此,历代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荷花的古诗,你能说说有哪些诗人写过赞美荷花的诗句吗?指名交流。
(出示:《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几时的教案大全(13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2.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具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等。
教学过程:
小朋友,孙悟空又来了?上节课,我们和孙悟空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时、分)现在,我们复习一下。
填一填:
(1)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分。
(4)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是()分,再加上()分,就是1小时。
看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用两种表示方法)观察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像这样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孙悟空说,他已经认识了时、分和整时,今天,他想和你们一起认识几时几分,真。
正学会看时间,这样,他就不会再迟到了。你们欢迎不欢迎他?(出示课题)。
出示情境图第二幅。
学生观察,先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钟面上的时刻。
教师告诉学生:7时15分可以写作7时15分,还可以写作7::15。
2.继续让学生认识7时30分、7时45分。
师:时针都在7和8之间,都是7时多。
分针从12起走过30小格,是7时30分。
小结: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时,就是几时多,至于多几分,再看分针。
2.教学7时55分。
(1)这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指出: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那我们说快到几时了?是8时少几分?
(3)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这个时刻是几时多?多几分?(分针指着11,表示走了55分。)是几时几分?怎样简写?怎么读?齐读一下。
(4)你能学着钟面上的样子动手拨一拨7时55分吗?拨拨看。
(5)7时55分接下来马上就是几时了,怎样拨到8时呢?
学生动手拨一拨并进行反馈。(分针再走5分钟才到8时。)。
9时对吗?为什么?(分针还没到12。)怎样才到9时呢?(结合回答,老师再一遍演示。)。
(1)(出示8时零5分的钟面)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和8时的钟面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分针不再指着12,时针超过8。)。
(2)说说看,这时大约几时?
(3)指出:看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看时针,因为时针刚过8时,所以是8时;是8时过几分呢?我们再看什么针?(分针)分针从12起走到1,走了几分,因为没有满10分,中间要用0表示。(在“8时”的后面出示“零5分”)。
简写怎么写?一起来读一读。
4.练习。
(1)(出示5时零5分、12时30分的钟面)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集体交流。
(3)说说你是怎么看钟面上的时刻?(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1.刚才,孙悟空和大家学得真认真!有没有把本领都学会了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钟面)谁愿意做聪明的孙悟空,说出每个钟面的时刻,再写下来。
认读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走到4?说明这时是几时多?是几时几分?
认读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到8时?是几时多?多几分?
写6:05时应注意什么?(强调不要忘了中间的零。)。
2.想想做做第2题。
(1)请小朋友看第2题,读读题目的要求。
先把时间读一读,再去连连线,生独立完成。
(2)出示题目,进行反馈。
同时进行拓展:如分别说说是什么时候的12:05,分别在做什么。如中午的12:05在做作业;夜里的12:05在睡觉。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
《补充习题》。
教后反思:
几时的教案大全(13篇)篇十三
1、1名幼儿蹲着做“荷花”,其他幼儿手拉手成圆圈状围着“荷花”,逆时针走,边走边问:
“荷花荷花几时开?”“荷花”答:“一月不开二月开。”又问:“荷花荷花几时开?”答:“二月不开三月开。”如此重复,直到“荷花”答:“六月荷花满池开。”答完,立即起来追捉周围幼儿。而其他幼儿一听到“荷花六月开”,便立即四散跑开。“荷花”捉住一名幼儿后,交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
2、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当听到“六月荷花满池开”时,其他幼儿才能四散跑开,扮荷花的幼儿才能捉人。
3、做荷花的幼儿可在圈内自由做手臂动作,以增加角色的趣味性。
4、幼儿人数较多时,可分成几个组同时进行,间距大些,避免之间的碰撞。
5、此游戏开展的时间或内容可结合四季有代表;性的花开放的时间进行改编,如迎春花、菊花、水仙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