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应该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改革需要。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计划编写能力?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一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pt: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ppt: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ppt: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二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部分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部分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二、自主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
三、深入读书(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读句子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1)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从“累了……”从“划粥割齑……从五年未解衣……(2)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3)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品读句子:他( )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2.积累词句。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只身苦学。
划粥割齑 (爱国爱民) 谢绝佳肴 闭门不出。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三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ppt。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ppt:两首诗词《江上渔者》《岳阳楼记》与范仲淹画像。
(1)谁能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词?(指名朗读)诗词的作者是谁呢?(指名介绍范仲淹)。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查找。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情?
(二)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闭门不出贫寒。
划粥割齑于心不忍千载难逢和衣而眠佳肴。
(出示ppt: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只身只得只煮米粥一只。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概括一个小标题。想好后,与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四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讲述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介绍了范仲淹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课件、范伸淹的资料。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废寝忘食”翌词,能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3)领悟并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中具体描绘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品读中感悟人物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范仲淹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培养学生刻苦读书的美德。
(2)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并学习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一心为民的精神品质。
1、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雨乐”的思想境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3、关键:抓住文中描写范仲淹言行的关键语句,感悟人物的品质。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ppt:两首诗词《江上渔者》《岳阳楼记》与范仲淹画像。
(1)谁能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词?(指名朗读)诗词的作者是谁呢?(指名介绍范仲淹)。
(2)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他不仅是北宋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乖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2、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查找。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情?
(二)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闭门不出贫寒。
划粥割齑于心不忍千载难逢和衣而眠佳肴。
(出示ppt: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只身只得只煮米粥一只。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概括一个小标题。想好后,与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写了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从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小标题是什么?这几个小故事有什么联系?(四个小故事: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2-5自然段,这四个故事都是写范仲淹刻苦读书的。)。
板书: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
3、小组讨论:你认为本文可以分几部分?(三部分,第1自然段:总括;第2-5自然段:具体些范仲淹刻苦读书故事;第6、7自然段:写范仲淹伟大的政治抱负及做法。重点是第二部分。)。
四、品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摘抄本课成语及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1、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2、课文第二部分讲了哪四个小故事?
二、学习交流、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
1、轻声读第一个故事,想想:范仲淹求学的哪些行为让你深受感动?画出让你感受深的句子,适当做些批注。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出示句子:。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教师:对比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吗?
ppt出示句子:“累了……饿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教师:“废寝忘食”是什么意思?一个“苦”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来说话。(课件出示)。
(4)师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
过渡:那时,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课文第三自然段就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他的读书生活。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认为最能代表范仲淹清苦生活的是哪个词语?
2、师:范仲淹对于这种极其艰苦的生活介意吗?他的哪些行为让你受到感动?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
3、交流汇报,相机点拨。
(1)范仲淹他怎么样读书?就“凌晨鸡鸣即起”引导学生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
(2)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4、小结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
读文---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交流所得。
(三)自学第三、第四个故事。
1、提出要求:按照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三、四个故事,先自己思考,再在组内交流,有不同建议的在全班交流时商讨。(学生学习,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2、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师:范仲淹生活如此的清苦,他的好友想帮助他,先是送银子后是送佳肴,可是范仲淹都(拒绝、粗茶淡饭)。
(3)指导朗读重点句。
(四)学习第三部分(6、7自然段)。
过渡:范仲淹立下如此志向,他又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后人对他的评价又如何呢?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
2、(ppt出示句子)理解并积累句子。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三、总结全文。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如: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并为之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
四、拓展延伸。
2、找找其他名人读书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五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
二、新课。
(一)读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完善。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六
2.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岳阳楼记》朗诵欣赏,谈话导课: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范仲淹不仅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范仲淹的故事。进一步去感悟范仲淹其人其事。(板书:范仲淹的故事)。
2.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范仲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让学生欣赏《岳阳楼记》配乐朗诵,既使学生感受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又让学生对范仲淹产生想去了解的冲动和欲望。借助配乐朗诵,唤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期待。)。
二、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1.让我们通过范仲淹感人至深言行,借助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去领悟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请看大屏幕:
2.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快速默读课文2——7自然段,想想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为什么要刻苦读书?画出文中使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读一读,细细品味后与同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自学的过程:默读——思考——画句子——读句子——批注]。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4.汇报交流:
(一)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的哪些言行使你深受感动?
1.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1)引导:这句话是对范仲淹的什么描写?(行为),从他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范仲淹废寝忘食地刻苦读书,钻研学问的精神深受感动)。
(2)谁能将这种感动读出来?
2.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3.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
(1)[句子对比训练: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
他的生活艰苦,每天煮一锅米粥。
(2)引导学生感悟范仲淹的生活的艰苦程度。
4.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引导学生从“从凌晨”到“夜半”,从“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寝”等重点词句中感悟范仲淹的读书刻苦、用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5.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1.这段话是对范仲淹的语言的描写。
2.引导学生借助范仲淹的语言来体会他艰苦奋斗,生活俭朴的高尚品德。
(二)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感人至深,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呢?
1.指名学生汇报: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板书(爱国爱民)。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2.师小结:范仲淹从政以后,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赢得了后人的赞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出示句子)这句话的意思是:青山挺拔,江水浩荡,范仲淹先生的精神品质,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像水一样源源流长,流芳百世。这句话不仅仅是本文的结尾,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让我们怀着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再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我设计本环节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通过重点的句子对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深入感悟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班交流中来。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参与活动的空间,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老师引导学习通过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借助重点词语的理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理解、去体会、去领略、去感悟范仲淹读书的刻苦。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对重点词语“废寝忘食”、“和衣而眠”等的理解,进而深入感悟范仲淹的发愤苦读。使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三、体会写法:
2.师生交流,概括:(出示写法总结)。
(1)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用典型的事例刻画人物的形象。
3.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从范仲淹刻苦读书的言行感受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品质,而且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使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跃然纸上。今天我们要将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4.课后小练笔: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选取典型的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七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ppt。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ppt:两首诗词《江上渔者》《岳阳楼记》与范仲淹画像。
(1)谁能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词?(指名朗读)诗词的作者是谁呢?(指名介绍范仲淹)。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查找。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情?
(二)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闭门不出贫寒。
划粥割齑于心不忍千载难逢和衣而眠佳肴。
(出示ppt: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只身只得只煮米粥一只。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概括一个小标题。想好后,与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写了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从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小标题是什么?这几个小故事有什么联系?(四个小故事: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2-5自然段,这四个故事都是写范仲淹刻苦读书的。)。
板书: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
3、小组讨论:你认为本文可以分几部分?(三部分,第1自然段:总括;第2-5自然段:具体些范仲淹刻苦读书故事;第6、7自然段:写范仲淹伟大的政治抱负及做法。重点是第二部分。)。
四、品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摘抄本课成语及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识。
1、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2、课文第二部分讲了哪四个小故事?
二、学习交流、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
1、轻声读第一个故事,想想:范仲淹求学的哪些行为让你深受感动?画出让你感受深的句子,适当做些批注。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出示句子: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教师:对比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吗?
ppt出示句子:“累了……饿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教师:“废寝忘食”是什么意思?一个“苦”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废寝忘食。
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来说话。(课件出示)。
(4)师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
过渡:那时,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课文第三自然段就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他的读书生活。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认为最能代表范仲淹清苦生活的是哪个词语?(板书:划粥割齑)。
2、师:范仲淹对于这种极其艰苦的生活介意吗?他的哪些行为让你受到感动?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
3、交流汇报,相机点拨。
(1)范仲淹他怎么样读书?就“凌晨鸡鸣即起”引导学生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
(2)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4、小结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
读文---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交流所得。
(三)自学第三、第四个故事。
1、提出要求:按照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三、四个故事,先自己思考,再在组内交流,有不同建议的在全班交流时商讨。(学生学习,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2、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师:范仲淹生活如此的清苦,他的好友想帮助他,先是送银子后是送佳肴(板书:佳肴),可是范仲淹都——(补板书:拒绝粗茶淡饭)。
(2)ppt出示语言描写的句子“仲淹兄,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将来再见也不晚。”此时此刻,你觉得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埋头苦读)。
(3)指导朗读重点句。
(四)学习第三部分(6、7自然段)。
过渡:范仲淹立下如此志向,他又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后人对他的评价又如何呢?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
2、(ppt出示句子)理解并积累句子: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三、总结全文。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延伸。
2、找找其他名人读书的故事,读一读。
附板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只身求学:废寝忘食。
划粥割齑:闻鸡起舞。
拒绝佳肴:粗茶淡饭。
闭门不出:埋头苦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八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
第一课时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出示ppt:(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a出示ppt:
划粥割齑。
(1)读词。
(2)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b出示ppt:
大夫。
(1)齐读。
(2)大夫的“大”还可以怎么念?
c出示ppt:
范仲淹。
“淹”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d出示ppt:
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1)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九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出示ppt:(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ppt:
划粥割齑。
(1)读词。
(2)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出示ppt:
大夫。
(1)齐读。
(2)大夫的大还可以怎么念?
出示ppt:
范仲淹。
淹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出示ppt:
只身只得只煮米粥一只。
(1)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pt: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ppt: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ppt: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年轻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买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
有一次,他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改作学堂,实践了年青穷苦时想要造福众生的宿愿。
不久,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均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孙都贤达显贵,绵延不绝,传至今已八百年了,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
范仲淹善心为他人谋福利,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无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报给范氏子子孙孙的福禄,是范仲淹当时所付出的几百倍、几千倍,是范仲淹毫无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种,八百年来不断地开花结果,无意之中为子孙万代谋福利,成为行善的典范。
我们面对人生一再出现的抉择,心里晓得不管做什么决定,都「无法」预知事情会如何发展,知道自己只是在做「希望」会成功的事情。我们永远活在不确定中,对于这样的变化无常,我们只能「尽力」应付。我们的人生是一直在「抉择」中,古老的西藏典籍指出:有个办法肯定能让一个人不会逃出监狱,那就是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活在监狱里。我们的监狱,就是不确定所做的事情是否会成功。让我们逃出监狱,重获自由,才能明白第七世纪的佛教大师月称菩萨所说的:「所有事情的成功机率是百分之百。」我们要承认,生命与事业是由一长串的工作组成的,我们需要一个把工作做好的方法,需要一个必能获得成功的诀窍,必须是要以「因果业力」的法则:「作善得福,作恶得祸」。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一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是个励志的大典型,两岁死了父亲,四岁随母亲改嫁寄养山东,读书极为刻苦。“划粥而食”不说,大冷天还用冷水浇脸醒神,最厉害的是,“五年不解带”,也就是说五年没脱衣服睡觉。
从这一点来说,范仲淹对自己有点狠。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人说他装,其实,他还真是赤膊上阵与当权者对着干的。
宋仁宗二十岁的时候,基本上是个傀儡皇帝,掌朝的是太后刘峨,满朝文武包括皇帝,都得看她的脸色。宋仁宗为了拍刘娥的马屁,打算率领百官给刘蛾贺寿。没人敢说一个“不”字,范仲淹站出来了。他强烈反对,写了一个奏章,干脆要求太后撤帘还政。还说,太后过生日,皇帝一个人去,倒还说得过去,带领百官跪拜,岂不是坏了体统?皇帝代表国家啊。不用说,太后很生气,要下旨处分范仲淹,宋仁宗还算精明,提前贬他到河中府任通判。
后来,太后刘峨去世,宋仁宗亲政。有一年七月,旱灾、蝗灾在全国蔓延,淮南、京东一带特别严重,范仲淹请求仁宗派人去赈灾,仁宗爱理不理。范仲淹说话就不客气了。他质问皇帝:“如果宫中的人半天没饭吃,会怎样?那么多老百姓饿了多少天肚子了,您将心比心想一想吧!”宋仁宗只好派范仲淹到灾区去安抚赈灾。
庆历年间,范仲淹帮助仁宗皇帝改革,时称“庆历新政”。“新政”的重头戏是干部制度改革,他大刀阔斧整顿吏治,对于贪腐官员就大笔一挥,把名字划掉了,有人戏称他的一支笔比阎罗判官手中的笔还狠。富弼劝他:“你这大笔一勾,可知道他全家都要哭”范仲淹回答:“一家人哭总比一个地区的人哭要好”
范仲淹死时,家财散尽,一家人贫困交加,暂借官屋居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真不是说着玩的。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2、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谈话引入。
1、回顾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2、回忆交流,初识人物形象。
生:
师:作者用了一句简洁的话来评价他:“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何为“杰出”?武:枢秘副使(国防部副部长),文:参知政事(副宰相)其实,他还是北宋初年著名的思想家和军事家。同学们,能成一个家就了不起了,光宗耀祖。所以,这句话算是很高的评价了,用一句话概括人物的特点或品质,这种写法叫做“总写”,值得同学们学习。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回顾课文,再次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对学习新课奠定基础;同时,评价人物特点,引出共同学习目标,唤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期待。)。
二、精读品味,体验刻苦求学。
1、提出问题,引导搜集信息。
师过渡,结合板书引导: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走进文章,读读课文2——5自然段,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板书),感受范仲淹的可贵品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强调:勾画表现他刻苦读书的语句,标注重点词语,写好批注,作好交流准备。
2、学生自读,师巡视指导。
注意做笔记的方法引导。
3、对话交流,体验范仲淹刻苦求学的品质。
按:“汇报句子——说原因(抓词)——指导朗读”
预设以下句子:
第2自然段:“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范仲淹十分珍惜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抓重点词,体会其刻苦学习的精神。指导朗读。
第3自然段:
“极其艰苦”,理由?感情?读。
“然而”:层次关系,侧重点——发愤苦读,写法,感情,读。、
第4自然段:
重点抓人物对话,挖掘“美味佳肴与粗茶淡饭”,引导体会感情,指导朗读,感受“静心读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引导价值观:拒绝诱惑:今天能拒绝**,当官后就能拒绝**,这是修养,更是人生价值观。
第5自然段:
引导学生感受对比写法,抓“轰动,闭门不出,千载难逢,随口”
评价名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指导朗读。
三、评价交流,感悟远大志向。
1、了解志向。
2、感悟爱国爱民的情怀(课件出示:爱国名言)。
四、小结课文,积累语言。
1、结合板书小结课文内容及文章写法。
总分总,用具体事例(典型事例),并在故事中通过(言行)语言、神态、人物对比、引用名言等方式来描写人物特点。
2、布置小练笔。
通过一两件事,写写身边刻苦学习而成才、成就事业的人。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三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讲述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介绍了范仲淹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课件、范伸淹的资料。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废寝忘食”翌词,能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3)领悟并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中具体描绘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品读中感悟人物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范仲淹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培养学生刻苦读书的美德。
(2)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并学习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一心为民的精神品质。
1、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雨乐”的思想境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3、关键:抓住文中描写范仲淹言行的关键语句,感悟人物的品质。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ppt:两首诗词《江上渔者》《岳阳楼记》与范仲淹画像。
(1)谁能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词?(指名朗读)诗词的作者是谁呢?(指名介绍范仲淹)。
(2)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他不仅是北宋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乖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2、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查找。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情?
(二)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闭门不出贫寒。
划粥割齑于心不忍千载难逢和衣而眠佳肴。
(出示ppt: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只身只得只煮米粥一只。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概括一个小标题。想好后,与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写了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从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小标题是什么?这几个小故事有什么联系?(四个小故事: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2-5自然段,这四个故事都是写范仲淹刻苦读书的。)。
板书: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
3、小组讨论:你认为本文可以分几部分?(三部分,第1自然段:总括;第2-5自然段:具体些范仲淹刻苦读书故事;第6、7自然段:写范仲淹伟大的政治抱负及做法。重点是第二部分。)。
四、品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摘抄本课成语及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1、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2、课文第二部分讲了哪四个小故事?
二、学习交流、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
1、轻声读第一个故事,想想:范仲淹求学的哪些行为让你深受感动?画出让你感受深的句子,适当做些批注。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出示句子:。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教师:对比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吗?
ppt出示句子:“累了……饿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教师:“废寝忘食”是什么意思?一个“苦”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来说话。(课件出示)。
(4)师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
过渡:那时,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课文第三自然段就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他的读书生活。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认为最能代表范仲淹清苦生活的是哪个词语?
2、师:范仲淹对于这种极其艰苦的生活介意吗?他的哪些行为让你受到感动?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
3、交流汇报,相机点拨。
(1)范仲淹他怎么样读书?就“凌晨鸡鸣即起”引导学生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
(2)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4、小结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
读文---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交流所得。
(三)自学第三、第四个故事。
1、提出要求:按照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三、四个故事,先自己思考,再在组内交流,有不同建议的在全班交流时商讨。(学生学习,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2、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师:范仲淹生活如此的清苦,他的好友想帮助他,先是送银子后是送佳肴,可是范仲淹都(拒绝、粗茶淡饭)。
(3)指导朗读重点句。
(四)学习第三部分(6、7自然段)。
过渡:范仲淹立下如此志向,他又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后人对他的评价又如何呢?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
2、(ppt出示句子)理解并积累句子。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三、总结全文。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如: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并为之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
四、拓展延伸。
2、找找其他名人读书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文档为doc格式。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四
范仲淹自幼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使儿子和自己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的姓也改成了朱。
范仲淹长大后知道自己亲生父亲姓范,便想恢复自己原来的姓,可是继父不同意,两人为此闹得不可开交,因此,范仲淹便从家里出来,住进了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开始了刻苦读书的生活。寺庙里的日子是很清苦的,而当时范仲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又特别大,所以他经常吃饭时端起碗,几口就扒得精光,还没到下一顿时就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以至于看书时也无法集中精力。怎么办呢?他想出了办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锅稀粥,等冷凝结成粥块以后,用刀在上面划个十字,切成四块,早晚饭各吃两块。而下饭的菜呢,更加简单,仅切一点咸菜就行了。
范仲淹就这样在醴泉寺里刻苦读书,他懂得了很多道理,长了不少知识。为了开阔眼界,增长更多的知识,他不远千里来到应天府,进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南都学舍,拜著名学者戚同文为师。因为范仲淹很穷,经常吃不上饭,刚开始还能喝点稀粥,后来稀粥也没了,每当太阳落山时,他才胡乱吃点东西,可是他从来没有为吃饭这个问题而分心,而是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刻苦了。他为自己制订了严密的学习计划,每天不完成计划决不睡觉。在严寒的冬夜里,每当他学习感到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脸,提提精神,学习环境虽然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
范仲淹就这样凭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十几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后来终于取得成就,成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贝蒂说:“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温塞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古今中外大凡仁人志士,明达贤者,无不经过困苦磨砺。而伴随他们走过磨难的,就是他们心中的信念。事实证明,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出示ppt:(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ppt:
划 粥 割 齑。
(1)读词。
(2)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出示ppt:
大夫。
(1)齐读。
(2)大夫的“大”还可以怎么念?
出示ppt:
范仲淹。
“淹”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出示ppt:
只身只得只煮米粥一只。
(1)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pt: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ppt: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ppt: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六
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1),作粥一器,经宿遂凝(2),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
(1)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附近。僧舍:指长白山上的醴泉寺。(2)凝:指稀饭经过一晚上凝结起来。(3)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啖:吃。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他在长白山僧房里读书时,用容器煮一锅粥,过了一晚上,稀饭就凝结起来了。范仲淹用刀把粥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切几十根咸菜做小菜,每天吃粥时吃一点。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他出生的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坚持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莱,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后终成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断齑画粥》,是个著名的读书故事,也是一个成语故事。据网上一些成语词典说这个故事的出处是《东斋实录》,但是我在《东斋实录》中没有找到,成语词典也没有注明第几卷。网上还有的成语辞典说是在《湘山野录》,我自己的《中华成语大辞典》和《古今汉语成语词典》也说在《湘山野录》,《古今汉语成语词典》还引了上面原文栏目中的一段文字,《中华成语大辞典》只说“事见《湘山野录》”,但是没有引文,倒是引了《故事成语考·饮食》:“苦学仲淹,惟有断齑画粥。”《故事成语考·饮食》是本什么书,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在《湘山野录》(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4年7月第1版)中也没有找到。网上还有的成语词典提到《五朝名臣言行录》,我没有这本书,我自己则是在《幼学琼林》中找到这个典故,但《幼学琼林》不是出处。
《宋史·范仲淹列传第73》说到范仲淹小时候的事情:“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这里没有谈到“断齑画粥”的具体文字,但“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已经隐约说到此事。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七
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多年来这句话就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警句。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不幸的是,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带着他改嫁。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为了读书,他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活一边苦读,他经常读到夜深有点困了,就用冷水洗脸。最让他感到困难的就是每天的饭菜不要说好吃的饭菜就连吃饱也很不容易,他每天只好煮一碗粥,等到冷凝了以后,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咸菜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学来看望范仲淹,那位同学是官宦弟子,家中很富有,看见范仲淹生活那么困难,学习却那么用功,心里很是感动回家告诉了父亲,然后父亲就叫儿子去给范仲淹送好饭好菜。过了几天,那位同学就去看望范仲淹,发现给范仲淹的饭菜放在地上,原封不动都快发霉了。于是那个同学就责怪道,君子不知小人送来的食物,你不吃这些食物,难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说,我现在吃粥已经吃习惯了,我怕吃了你的饭菜,吃不下这些稀粥了,那些位同学听了范仲淹的话,对范仲淹更加钦佩了。
后来范仲淹,又到南都学舍读书,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因此受到贬谪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负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后来,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八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在任为官时,更是严于律己,不徇私情。
有一次,范仲淹奉旨去京东和江淮赈灾,同行的人员中有个学生叫富弼。一路行来,只见民不聊生,范仲淹马上调粮救急。可粮食刚到,竟然被偷了两担。范仲淹下令彻查,抓住了小偷。范仲淹正要责打偷盗之人,公堂外传来哭喊声。
一老妇人上前不停地磕头,嘴里说:“大人呀,我儿偷粮实属不该,只是可怜我老妇人无依无靠。只求大人可怜放了我儿,老奴情愿替儿服罪。”老妇人哭得十分悲痛,富弼抬头,发现范仲淹已是两眼含泪。后来,范仲淹责打了几棍偷粮人便放了。
后来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官员,不称职的官员都被罢免。有一位官员,因为不称职而被罢免,结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涌上公堂,求范仲淹开恩。范仲淹不为所动,坚持罢免了那位官员。
富弼恰好在一旁,就对范仲淹说:“你这样罢免人家,惹得人家全家人痛哭,而你却无动于衷。前番老妇一个人哭,你却眼中含泪,这是为何?”
范仲淹回答说:“之前那人偷粮食是为老母亲,老母亲哭是为儿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泪是为青年人的孝心也为老妇人的舐犊之情,所以法外开恩。而我撤掉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伤,我若让不称职的官吏留任,那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对于清正廉明的范仲淹来说,他的眼泪不会轻易流出。范仲淹的眼泪,让后人在他铁面无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刚正不阿的秉性和宽容仁厚的胸怀,值得后人学习。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九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范仲淹被朝廷撤去军政要职,贬往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做知州。
这一年,邓州一个姓孙的通判因病在官署去世,留下弱妻幼子好不可怜。孙通判携家带口在邓州做官,一向没有什么积蓄,后事如何料理?通判夫人一夜之间哭肿了眼睛,愁白了头发。范仲淹知道这个同僚生前清贫,立即带头捐出当月的薪俸,为孙通判治丧所用。其他官吏也纷纷解囊,各尽所能,总算给孙通判买了一口像样的棺材。孙通判的老家远在江西九江,他妻儿从邓州乘船回老家最为便捷,走白河、转汉水、入长江,一路顺水,指日可抵。大家的捐款除了买棺材之用,还有一些余钱,正好雇一条船。诸事妥当,范仲淹派了一个捕快,随船护送孙通判的灵柩和他的遗孀孤儿。
范仲淹带着幕僚把孙通判的家人送到船上,正要挥手作别,那捕快却又跳上岸来,向范仲淹说道:“大人忘了一件大事!”
范仲淹一怔:“快说,忘了什么?”
捕快快人快语:“此去九江,水路千里迢迢,各个州县都设有关防,盘查过往船只。随便找个借口,就要你拿钱打通关节。大人不备足‘通关’费用,只怕这船出了邓州境地,就寸步难行了。”
范仲淹皱了皱眉头,对各地关防假公济私之弊,他了如指掌。他想,对于孙通判的后事,官府已经给了抚恤,同僚们也已经捐过了钱物,这“通关”的费用又从哪里出呢?范仲淹想了一阵,叹着气走进了本州设在岸边的关防公署。官署里纸笔都是现成的,范仲淹略一思索,挥笔写道:
“一叶轻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凉天。关防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范仲淹把诗写成之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交给押船的捕快,说:“若遇关防盘查,你就拿这个应付。”
就这四句诗,能当银子使唤?捕快虽然有些疑虑,还是接了。
捕快的疑虑很快就被打消了。那些关防的官员,谁不知道范仲淹的大名?看了范仲淹的怜贫诗,谁还好意思敲诈这孤儿寡母?捕快一路畅通无阻,很顺利地把孙通判的遗孀送回了九江老家。范仲淹写诗助贫解困的故事也随之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