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教学计划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实用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热门16篇)篇一
(二)使学生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
计算后订正,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0厘米,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用的单位不同)。
师:那么我们讨论一下,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请你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看一看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想一想:1平方分米里面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100个)。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师: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2:把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贴在黑板上.。
师: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平方米)。
如果把它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分成多少个?怎样分法?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两个同学讨论一下)。
(把1平方米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分成100个.100个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分米)。
师:请归纳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
出示例3.。
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面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较大、平方厘米较小)。
师:要把25平方分米化成多少平方厘米,应该怎样想?
(两人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板书)。
做一做:
黑板出示:
1.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因为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3平方分米就是3个100平方厘米.所以,3平方分米=300平方厘米)。
2.16平方米=()平方分米。
(因为1平方米是100平方分米,16平方米就是16个100平方分米.所以,16平方米=1600平方分米)。
(三)巩固反馈。
1.填空.(口答)投影出示。
(1)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5平方米=()平方分米;
(3)24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32平方米=()平方分米.。
2.在书上填空p.133(1)(2).。
出示投影进行订正.。
(1)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3平方米=()平方分米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5平方米=()平方分米26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一张写字台的长是13分米,宽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
13×6=78(平方分米)。
78平方分米=7800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78平方分米.合7800平方厘米.。
作业:p.133第4题.。
小资料〔进率〕。
课堂设计说明。
板书设计。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热门16篇)篇二
环形面积是在圆的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的面积计算学生接受并不太困难,但圆环却要把握住外圆和内圆这个形成圆环形的本质问题。
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中,我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观察阴影部分的图形有什么特征,通过大家的积极讨论和研究,很快得出了圆环的定义,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外圆和内圆,把外圆和内圆观察的非常到位。做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计提问:求圆面积必须知道什么?你能找到内圆和外圆的半径吗?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把环行真实地显露在学生眼前,再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得出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让学生自学例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获得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切实了解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信任学生,既能够使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对提高教学效果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热门16篇)篇三
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了多种操作方法,如:一部分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公式;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对腰的中点剪下,翻转180度,拼成一个三角形,推导出面积公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实实在在地给了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蕴含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自主地转化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迁移、转化思想。经过课堂小结的点拨,使得这一教学效果尤其明显。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问题:
这可以从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地方看出来:一是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时,学生基本上已经有了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种转化方法,但是小组代表上来向全班交流时却只说了一种转化方法(另一种是另外的同学补充的)。难道他们组就这一种?还是他只说了自己的方法,而没有交流到本组其他同学的方法?第二点是在小组操作交流时,总有个别学生,自己玩自己的,不愿与人合作交流,可能是小组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合作的欲望未被调动起来。这么看来,显然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效性是相当不理想的!那么如何进行改进呢?我想主要在课堂上教师还是应该进行更多地巡视,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在学生思维停滞住时适时的加以点拨,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充分体现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热门16篇)篇四
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兴趣的,所以马上就自发组合成探究小组。
二、注重合作,促进交流。
学生在前面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最容易想到的是模仿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转化,所以很快从书上的129页找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开始做起来。
这时,我提醒他们:小组的同学可以相互配合呀!每人做一组,然后一起讨论:梯形的上底、下底、高与拼成的图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就容易发现梯形的面积公式了!
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探究任务,自豪写在脸上。因为是自己探究完成得出的结论,所以他们有话可说,我就让学生充分交流,让他们多说,并引导他们说准确,说具体,还建议他们利用学具进行演示,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感受着成功。
三、思维拓展,能力提升。
开始时,学生显得毫无头绪,我偶然发现一个学生在折手中的梯形,就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你看你把梯形分成两个部分了,你能分别表示出两个部分的面积吗?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表示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即:上底高2、下底高2,于是引导学生把两个算式加起来,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便成为可能,因为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类似的乘法分配率的知识,所以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还是理解了。
很多学生是理解了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而受此启发,又有学生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此时,教室里自发地形成讨论小组作进一步的推理论证,教学活动到这时达到一个高潮。
由于这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带领学生们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从不同的视角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究机会,使教学活动不局限于课本,不拘泥于教材,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拓展空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但教学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巩固练习了。遗憾吗?不,我觉得这样经常把探究活动更深入地开展下去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为我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比结果应该更重要一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热门16篇)篇五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在学具超市中任意选择不同的梯形,或拼摆、或割补成已学图形,让学生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发现、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获取数学知识。
1、学生汇报时我没有注意让学生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行作重点理解,因而在引导公式时学生理解有难度,我才又在投影下重合两个梯形,让学生体会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造成学生失败后再补救的局面。
2、公式的推导形式单一,造成这一现象源于学具准备不科学。或教师引导不到位。
3、学生用字母代数推导公式时,我不注意先设定图形的那一部分分别用哪个字母表示,而是直接让学生生硬的套用,显示出教师上课的随意性。
以上种种说明我的教学理念还很滞后,有待于更新、学习。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热门16篇)篇六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设计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时间应用等主要形式进行教学的。
1、激趣导入,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
在上课的开始,就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读儿歌,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从而提示学生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同时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课堂学习氛围。
2.复习与思考。
2.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除了学生自己的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资料外,我还让他们用不同的单位计量同一个图形的面积。如:对小一些的用分米和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如课桌、写字台等;对大一些的用米和分米测量,如教室、住室等,测量后再分别计算出面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热门16篇)篇七
教学内容:
圆环的面积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以圆环,掌握圆环的特征,掌握计算圆环面积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根据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2、掌握求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例证法、类比法、迁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计算圆的面积。
r=5厘米d=6米c=15.7分米。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实物,认识圆环。
出示光盘。提问:谁能用语言描述这个光盘?
2、实践操作,感知圆环。
(1)刚才我们简单认识了圆环,现在你们能用手上的工具剪出一个圆环吗?
学生用一张白纸剪一个圆环。
(2)学生操作,动手剪环形。(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3)说出剪圆环的过程。
让学生介绍剪出圆环的过程,体验大圆中剪掉一个小圆的过程,感受圆环的大小就是大圆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
3、探究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圆环的面积?
(2)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时,边说边演示从一个大圆里去掉一个同心小圆变成环形的动态过程:先求出外圆和内圆的面积,再求出环形的面积。
思考:要计算环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通过师生交流后,明确要计算环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外圆(大圆)的半径或直径和内圆(小圆)的半径或直径。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尝试解答。
(5)反馈解答情况。
方法1: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
方法2:大圆半径的平方与小圆半径的平方差乘以3.14。
观察比较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通过乘法分配律,这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转化,其实它们是一致的。
小结: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圆环的面积。
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求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热门16篇)篇八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难点:
教具:
有关的挂图、边长为一分米和10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练习:1米=()分米1分米=()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几个问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2)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边长1分米和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其实是同一个图形,只不过边长用不同单位表示而已。由于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让学生按上面的方法说一说1平方米=()平方分米。
让学生记忆面积单位的进率,反复读几遍,并能默写下来。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探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71页做一做第一题和7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说推理过程。
2、1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米=()平方分米。
3、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板书设计。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热门16篇)篇九
如何做生活中的数学,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长方体表面积》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有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计算、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包装礼物需要多少包装纸,想到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展开图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小组讨论并计算表面积,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学生们想到了多种方法来进行计算,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经过讨论,大家找到了比较容易的算法。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直观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形展开前和展开后的变化。且是在学生先想象的基础上再给学生演示,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三、在教学中,把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目标,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在把长方体的展开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想的过程中,在从“想不出”到“想出来”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四、这节课我事先设计的课堂容量比较大。上起来还是比较紧张,有一些接受稍慢的孩子还是没有完全照顾到。对于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是教学中常常令人苦恼的事情。可喜的是在小组活动中,有的学生能画出简单的图,而且想的问题也非常全面,真正是在考虑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孩子们确实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我们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能展现他们才能的时间和空间,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潜力就会如埋藏在地下的能量喷涌而出。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热门16篇)篇十
1.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圆的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的习惯,体会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灵活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自学课本,提出疑难。
自学课本16页前两部分的内容,并尝试完成这两道题,将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
三、组内交流,质疑问难。
请小组内所有学生将自己不明白或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在组内互帮互学,并能够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说出来,互相交流。组长在汇报时要说出本组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说我们通过学习交流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展示,梳理引导。
1.组织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组内交流情况。
学生需讨论的问题是:
(1)第一个情境中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根据题意求能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就是求半径是3厘米的圆的面积。
(2)第二个情境中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知道要求圆的面积是多少?必须先求出圆的半径;另一方面从圆的周长公式可知,已知周长可以求出圆的半径。
五、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闹钟的分针长10cm。
(1)从2时到3时分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2)从2时到3时分针针尖走过了多少厘米?
(3)如果时针的长度是8cm,那么从2时到3时时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先独立思考,然后两人交流一下再独立完成,如果还有困难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一块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草地,在正方形右下角的顶点上有一棵树,在树上拴着一头牛,绳长是10米,牛能吃到的草场面积是多少?(拴牛的长度忽略不计)。
你能画图表示题意吗?
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认真思考,完成下题。
1.闹钟的分针长10cm。
(1)从2时到3时分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2)从2时到3时分针针尖走过了多少厘米?
(3)如果时针的长度是8cm,那么从1时到6时时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2.一块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草地,在正方形右下角的顶点上有一棵树,在树上拴着一头牛,绳长是10米,牛能吃到的草场面积是多少?(拴牛的长度忽略不计)。
你能画图表示题意吗?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热门16篇)篇十一
1、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改写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能够熟练地改写多位数。
能够归纳多位数改写的方法。
小黑板、卡片、中国地图、课件。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国土面积》,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问:谁知道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生回答。
老师这里还有我们国家新疆等地的面积数据,出示小黑板:
新疆唯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660000平方公里。
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20000平方公里。
黑龙江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公里。
江苏省土地面积约:100000平方公里。
谁来读一读这些数?学生读数。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觉?觉得这些数怎么样?
(二)探究新知。
1、师:我们在收集数据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国家的国土面积一些数据是这样显示的960万平方公里,板书。
仔细观察这两个数是不是相等?读一读。那么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呢?后面的一个比前面的少了什么又多了什么?(少了四个0,多了一个万字)。
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呢?(生回答:把整万的数万位后面的四个零去掉,然后再加上一个“万”字。)。
2、下面同学们动笔,把小黑板上的'四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指名汇报师板书,并让学生回答是怎么想的。
师板书:10000000000让学生想一想怎么把这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指名到黑板前面写,其余自己在练习本上写。
5、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整万的数和整亿的数的改写,说一说,该如何改写?
书中还告诉我们一个有关国土面积的小知识,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书,教师问:读了这个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拓展练习。
1、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查资料,了解我国西部的12个省市自治区,谁查到了?说一说。
2、我国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是我国21世纪重点开发的区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全国西部地区土地情况表。
学生看表读出表上的数据。
动笔将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然后互相交流。
3、老师还收集了这12个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
4、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或者亿为单位的数。
(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热门16篇)篇十二
1、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圆的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的习惯,体会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灵活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自学课本,提出疑难。
自学课本16页前两部分的内容,并尝试完成这两道题,将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
三、组内交流,质疑问难。
请小组内所有学生将自己不明白或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在组内互帮互学,并能够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说出来,互相交流。组长在汇报时要说出本组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说我们通过学习交流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展示,梳理引导。
1、组织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组内交流情况。
学生需讨论的问题是:
(1)第一个情境中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根据题意求能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就是求半径是3厘米的圆的面积。
(2)第二个情境中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知道要求圆的面积是多少?必须先求出圆的半径;另一方面从圆的周长公式可知,已知周长可以求出圆的`半径。
五、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闹钟的分针长10cm。
(1)从2时到3时分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2)从2时到3时分针针尖走过了多少厘米?
(3)如果时针的长度是8cm,那么从2时到3时时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先独立思考,然后两人交流一下再独立完成,如果还有困难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一块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草地,在正方形右下角的顶点上有一棵树,在树上拴着一头牛,绳长是10米,牛能吃到的草场面积是多少?(拴牛的长度忽略不计)。
你能画图表示题意吗?
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认真思考,完成下题。
1、闹钟的分针长10cm。
(1)从2时到3时分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2)从2时到3时分针针尖走过了多少厘米?
(3)如果时针的长度是8cm,那么从1时到6时时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2、一块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草地,在正方形右下角的顶点上有一棵树,在树上拴着一头牛,绳长是10米,牛能吃到的草场面积是多少?(拴牛的长度忽略不计)。
你能画图表示题意吗?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热门16篇)篇十三
羽毛球器材。
二、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理念;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宗旨;以发展学生专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的,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介绍各种教学器材,让每个学生了解羽毛球知识,体验羽毛球运动带来的乐趣。
三、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为羽毛球的器材。羽毛球器材:场地介绍、球和球拍。本科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使学生一步一步掌握羽毛球的场地长、宽、边线和端线,以及球的区分和球拍的选择。
四、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羽毛球场地、器材基本知识。
2.通过了解羽毛球器材、场地知识,建立对羽毛球器材知识要求的正确概念。
五、本课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场地的知识。
2.教学难点:球拍、球知识。
六、教学过程。
1.认识羽毛球场地。
(一)羽毛球标准场地尺寸。
一片标准的羽毛球场地,占地面积应不小于106.5㎡(长15米、宽7.1米),其中画线区域的主赛场标准尺寸为长13.40米,单打场地宽5.18米、双打场地宽6.10米。球场四周2米以内、上空9米以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场地线得颜色最好是白色、黄色或其他容易辨别得颜色。场地上得画线得宽度均为4厘米,所有场地线都是它所确定区域得组成部分。
(二)地面。
比赛场地一般采用pvc塑胶运动地板,pvc塑胶运动地板的弹性,滑涩程度适中。
(三)灯光。
比赛应在场地四周比较暗得环境中进行,因此,赛场上空得灯光至关重要。一般灯光得设计和布局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炽灯泡,安装在每一球场得两侧网柱得上空;另一种是荧光灯,挂在与球场边线平行并且长度一样得地方。为避免自然光线得干扰,场馆内应挂上窗帘,场地上得照度要求达到500~750勒克斯。
(四)羽毛球网标准。
羽毛球网长6.10米、宽76厘米,为优质深色的天然或人造纤维制成,网孔大小在15-20毫米之间,网的上沿应缝有75宽的双层白布(对折而成),并用细钢丝绳或尼龙绳从夹层穿过,牢固地张挂在两网柱之间。标准球网应为黄褐色或草绿色。网柱高1.55米,无论是单打或双打,两根网柱都应分别立在双打场地边线的中点上。正式比赛时,球网中部上沿离地面必须为1.524米高,球网两端高为1.55米。球网的.两端必须与网柱系紧,它们之间不应该有缺缝。
(五)标准场地规格图。
2.认识羽毛球。
每个羽毛球规定要扎16根羽毛。最好的羽毛为鹅翎。羽毛长度要在60~70毫米之间.
3.认识羽毛球拍。
羽毛球拍一般由拍头、拍杆、拍柄及拍框与拍杆的接头构成。一支球拍的长度不超过68厘米,其中球拍柄与球拍杆长度不超过40厘米,拍框长度为28厘米,宽为23厘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球拍的发展向着重量越来越轻、拍框越来越硬、拍杆弹性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七、小结。
本节课我只要是介绍羽毛球的场地、羽毛球和羽毛球拍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热门16篇)篇十四
1.通过实践操作和演示,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初步感知它们的实际大小。
2.握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等。
3.发展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初步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合作意识。
: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
:面积意义的理解。
:教师——实物(课本、积木、墨水盒、水杯等)。
学生——四人一组,直尺,剪刀等。
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一)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1、谈话引入。
师:刚才你们说的客厅最大大,卫生间小,等等,其实是指房间地面的大小,如:客厅的大小就是这块蓝色地面的大小;厨房的大小就是这块黄色地面的大小,那卫生间的大小就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面有关的知识——面积。
板书课题的一部分“面积”
2、感受生活中的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拿出数学书,一起摸摸数学书的封面,(带着学生一起活动)现在同学们所摸到的这一块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再摸摸学具盒的盖子的表面,这一块就是学具盒这个表面的大小;再摸摸课桌的桌面,这一块就是课桌桌面的大小。
师:草稿本的封面的大小是指的那一块呢?(学生摸一摸)。
师:谁想来摸摸黑板的面?感觉怎样?是不是很大一块,这一大块就是黑板这个面的表面。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数学书表面和黑板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
师:当两个物体的表面大小相差比较明显时,可以直接用观察得出结论。这种比较方法叫观察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你们手掌的表面,再跟同桌的同学比比看,谁的手掌大,谁的手掌小。(分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比较的结果?(请两组)。
师:你们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呢?(师:我看见,你们是把手重叠在一起比的。)。
师:其实,当两个物体的表面的大小相差不明显时,可以用一种“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这就是“重叠法”。(请两个学生示范)。
师评价小结给出面积的一部分定义: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表面,有的物体表面……,有的物体表面……,还发现了比较它们表面大小的方法,真能干。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粉笔盒这个面的大小就是粉笔盒这个面的面积。你能像老师这样,指出并说出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吗?(请几名学生说)。
(二)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黑板的表面是什么形状呢?(长方形)那像长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有大小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有封闭的和未封闭的图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哪些图形你能确定它的大小?
(如果学生能及时分辨出来,就直接请同学回答;如果不能就分组讨论一下,再回答)。
师:为什么这些图形无法确定它们的大小呢?
师:对,这些图形有缺口,四周没有围起来,所以无法确定它们的大小,只有像这样四周围起来的图形才有大小,这些图形叫做封闭图形。
师:你能说出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是指的哪一块吗?(课件演示)。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将面积的定义补充完整)。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齐读面积的定义。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呀?那我们来验证一下吧!老师已经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厨房和卫生间的面积缩小成了两张彩纸的面积,咱们通过比较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就可以判断厨房和卫生间面积的大小了。
师:你有办法比较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吗?(学生发表意见)。
师:其实,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活动要求:4个同学一组;选择合适的学具摆一摆,比较出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
学生分组活动。(师巡视观察、指导)。
(在小黑板上记录学生汇报的情况)。
黄色(厨房)粉色(卫生间)。
正方形长方形方格纸圆。
师:为什么不用圆来摆呢?
师:用什么图形测量最合适呢?为什么?(多请几名学生说)。
师:在测量图形面积时,用正方形最合适。因为它摆起来没有缝隙,它四条边的长度是一样的,面积也很好计算。
(课件出示用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来摆得出的结论)。
师:他们比较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师:选择测量标准时,除了最好选用正方形以外,还应注意什么?
师:说得真不错,也就是说,在测量面积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揭示课题的第二部分“面积单位”。)。
师:刚才我们用的那样的一个正方形也可以看作一个面积单位。为了使用和研究的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呢?请带着这两个问题看数学书73、74页,从这里边找到答案,并把它们勾画出来,小声地读一读。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热门16篇)篇十五
1、知识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
(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热门16篇)篇十六
各位评老师: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