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学期开始之前,教师都需要制定一份教学工作计划,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合理安排教学工作计划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中心稿教案(优秀15篇)篇一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四、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以三矢(shi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b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庙()。
c请其矢,盛(sheng丰盛)以锦囊()。
d方其系(xi捆缚)燕父子以组()。
e及仇雠(cou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d而皆背晋以归梁。
e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2.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n。
教师中心稿教案(优秀15篇)篇二
3、反复诵读增强文言积累。
【教学重点】领会诗歌思想内容及诵读。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思想内。
【教学时数】1课时。
上课时间:9月22日下午第一节。
地点:06级3班上课人:刘顺富。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导入)。
1、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他们是、。
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质疑并讨论。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
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
四、表演。
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乎--怒。
妇--啼--苦。
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
教师中心稿教案(优秀15篇)篇三
邱龙涛。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一)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教师中心稿教案(优秀15篇)篇四
巴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一撮灰(cuo1)皓月(hao4)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月。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师中心稿教案(优秀15篇)篇五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教学设想。
1、本篇语言通俗,运用“信天游”民歌形式、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恰当运用民歌形式和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体会从中抒发的感情。
2、本篇语言明快,富有奏感和音乐性;引导学生注意朗读、背诵。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回到延安热烈场面的描写,追忆往事深挚感情的抒发。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记叙文、议论文单元,引到将教学诗歌单元,引出《回延安》(板书诗题)。
2、简单指出:《回延安》是贺敬之的作品,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3、简要说明“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4、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5、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6、说明按诗篇标出的五个部分分析这首诗。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回到延安(板书:描写回到延安)。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四层。第1节为第一层,写行近延安。第2节为第二层,写踏上延安土地。第3、4节为第三层,抒写到达延安的感情。第5至7节为第四层,写亲人相见。
如有学生把1、2两节合并为一层,或把第7节独立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以后,指出:第1、2两节分为两层,更能体会到诗人行近延安和踏上延安土地的感情发展;第6、7两节,在上节写出欢迎场面以后,连写欢迎群众和诗人自身,且同押一韵,故以合为一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3)第二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手抓黄土”后带“我不放”这个补语来形容,“贴在心窝上”前加“紧紧儿”这个状语来修饰,抒发了踏上延安故土时无限的欢喜、倍觉亲切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写往日:“几回回梦里”、“双手搂定”,抒发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写现在:“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板书:夸张比喻)。两节之间构成衬托的关系,以往日衬托现在,往日的思念成梦,衬托、突出了现在梦境成为现实的欢喜和激动。
(5)第四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亲人相见?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通感修辞方法,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板书:拟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富有地方色彩的装束,“迎过延河来”的行动,表现出延安群众的热情欢迎。“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前句“满心话”与“说不出来”的矛盾,后句用“一头”修饰“扑”字,表现了满心激动,不可言传的炽热感情。
(6)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什么关系?主要描写出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递进的关系,主要描写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众热烈欢迎的场面,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满心激动和亲人见面的无限欢悦(板书:递进场面热烈欢悦)。
7、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忆写当年延安生活(板书:忆写延安生活)。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第1节为第一层,写亲人送、迎。第2至4节为第二层,写当年延安生活。第5、6节为第三层,收结这一部分。
如有学生把这一部分分为两层,前五节为一层,末节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按上述分法更能体会到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内部结构、描写重点和前后部分的关联。
(2)这一部分第一层在诗篇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追溯当年相送,写出今日相迎,引到忆写当年延安生活,在诗篇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举两个地名,表现出延安人民当年远送、今日远迎,情意殷殷;诗人深体延安人民的至情,觉得回到了久别的.家中,自然地引到忆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3)第二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二层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板书:比兴排比)。“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在延安人民哺育下锻炼、学习。
(4)第三层怎样收结这一部分?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三层承接第二层,呼应第一层,收结这一部分。“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承接第二层所写延安生活,呼应第一层的“二十里铺送”,结住延安生活的描写,表明自己在延安人民哺育下锻炼成长,走向前方。“手把手儿”、“打发”等词语的使用,表现了母子般的亲密感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呼应第一层的“分别十年”,抒发了离开延安以后一直未忘延字的深挚感情。
(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首尾两层呼应,包容着中间主体部分忆写当年延安生活的第二层,抒发了一直不忘延安和延安人民的哺育之恩的深挚感情(板书:首尾呼应牢记哺育恩情)。
布置作业。
1、背诵并进一步品味前两部分,完成课后练习四中的1、2,五中的1、4。
2、预习后三部分,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亲人团聚情景的描写;延安新貌的描绘;延安革命历史的歌颂。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过的前两部分引到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亲人团聚情景(板书:描写亲人团聚)。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1、2节为第一层,写团聚场面。3至8节为第二层,写团聚情景。第9节为第三层,收结这一部分。
如有学生把第8节归入第三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第8节的内容可以归入上层或下层,但和第7节同押一个韵,故以归入第二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怎样描写团聚场面?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从视觉描写: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描写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满窝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从听觉描写:用“不透风”这个补语形容“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是密密麻麻,用“脑畔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描写出了团聚场面的热烈。
(3)第二层按什么顺序描写团聚情景?描写出了什么样的团聚情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按由老及幼的顺序描写三辈人都来团聚的情景(板书:老幼皆至)。
先写老人前来团聚。“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写老人:“气喘得紧”,表现出老人急于和诗人见面,匆匆赶来,心情激动;“梦见鸡毛信”、“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写双方:“眼泪眶眶里转”,表现出双方感情交融的热烈情景。“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写自己慰问老人:“白头发”的称道,表现出延安父老在保卫延安中经历过艰苦的斗争,赞颂他们为革命立下了功劳。
再写青年人前来团聚。“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放羊娃”一词的使用,在表明后辈的成长之中体现着亲切喜悦的感情。
再写小孩儿也来团聚。“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白”窗纸、“红”窗花的衬托,“争抢来把手拉”的描写,活画出小孩儿天真活泼的形象,显示了明朗欢乐、无拘无束的气氛。
然后总写话题。“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千万句话”,高度夸张,“长江大河起浪花”,形象比喻,表现出话题广泛,谈到全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形势,显示出热烈交谈的情景,体现了欢欣激动的感情。
(4)第三层这样收结亲人团聚,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以革命发展情况说不尽,亲人相聚话语永无尽,收结亲人团聚的描写,产生着韵意隽永、蕴含无尽的艺术效果(板书:话语无尽)。
(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先总写场面,再分别具体描写人物,最后总括收结,构成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表现出了亲人团聚激情满怀、亲切热烈的真实动人情景(板书:情景亲切热烈)。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延安新貌(板书:描写延安新貌)。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第1节为第一层,抒发看不够延安的感情。2至4节为第二层,描写延安新貌。第5节为第三层,歌颂延安的巨大变化。
(2)第一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抒发看不够延安的感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反复使用“千万”和“不够”两个词,高度夸张,抒发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表现出延安变化之大(板书:反复夸张)。
(3)第二层运用什么写法和修辞方法描写出延安什么样的外貌?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借“大明镜”之在心中照出延安城,象征看到延安城的新貌(板书:象征)。接着的两个诗节,句首都用了叠词,组成了排比句式(板书:排比),描写出一条条“宽又平”的街道,一座座“披彩虹”的楼房,一盏盏“亮又明”的电灯,一排排“迎春风”的绿树;把四个修饰语后置用作谓语,不但押韵,而且强调;“披彩虹”、“迎春风”,又都拟人描写楼和树;从而描写出了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
(4)第三层这样收结延安新貌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把延安比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出由衷歌颂延安旧貌换了新颜的感情。
(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首尾两层抒情呼应,包容着中间主体部分描写延安新貌的第二层,热情歌颂了延安优美兴旺的景象(板书:景象优美兴旺)。
对“头顶着……”这个诗节,有的同志理解为是诗人的设想,并且得到了诗人的同意。当然就可如此理解。但这样理解似与后两节的实写延安新貌不够连贯,故提出上述分析,姑作一种理解。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歌颂延安光辉历史(板书:歌颂延安历史)。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前四节为第一层,忆写延安光辉革命历史。第5节为第二层,展望革命前程,第6节为第三层,抒发永远不忘延安的感情。
如有学生把5、6两节合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5、6两节虽同属展望未来,但第6节又呼应第一部分,故以分为两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第一层的前三节,都以延安特定的处所和事物,象征延安在三个革命历史阶段发挥的伟大作用,组成了排比诗节的形式(板书:排比),概括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表现出延安曾是革命的中心,推动了全国的革命。“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表现出延安革命中心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和胜利。“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表现出延安精神激励着人们继续革命。第4节是对前三节的小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三个专用名词,照应前写三个革命历史阶段,表现出延安哺育出了代代英雄,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第二层怎样展望未来?表明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将统帅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4)第三层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长翅膀”,“脚生云”,夸张修辞,(板书:夸张)并且再把延安比作母亲,抒发了永远不忘延安的炽热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由追忆过去写到现在,进而展望未来,部分内部一气流贯,歌颂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板书:一气流贯精神永放光芒)。结尾一节呼应开篇回到延安的描写,全篇首尾呼应回环,诗止而意无尽,抒发了眷恋、热爱延安的感情。
5、这首诗塑造出诗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描写回到延安的经历,展开回忆和展望,塑造出回到延安的诗人自身激动欢喜、情思翻涌的形象,创造出热烈深远的意境,抒发了歌颂延安、歌颂延安人民的感情。(板书:激情翻涌形象热烈深远意境热情歌颂延安)。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
布置作业。
1、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二,四中的3、4、5,五中的2、3。
板书设计。
回延安。
描写回到延安夸张比喻拟人递进场面热烈欢悦。
忆写延安生活比兴排比首尾呼应牢记哺育恩情。
描写亲人团聚老幼皆至话语无尽情景亲切热烈。
描写延安新貌反复夸张象征排比景象优美兴旺。
歌颂延安历史排比夸张一气流贯精神永放光芒。
激情翻涌形象热烈深远意境热情歌颂延安。
教师中心稿教案(优秀15篇)篇六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以三矢(shi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b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庙()。
c请其矢,盛(sheng丰盛)以锦囊()。
d方其系(xi捆缚)燕父子以组()。
e及仇雠(cou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四、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晋以归梁。
e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赏读。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问讨论)。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3、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4、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一段议论,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六、自读并背诵一二段。
七、作业(略)。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
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c
2、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太后盛气而揖之。
d请其矢,盛以锦囊。
3、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困。
a数十伶人困之。
b天下诸侯已困矣。
c牛困人饥日已高。
d困兽犹斗,而况国相乎。
5、于。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6、其。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7、之。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与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5、其后用兵。
6、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8、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负而前驱。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6、仓皇东出。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读三四段,边读边翻译。
三、分析与赏鉴。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答:是对照关系。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戒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4、(讨论)本文在写作构思上有何特点?
四、自读并背诵三四段。
五、作业:课后练习。
六、教学后记:
教师中心稿教案(优秀15篇)篇七
教学目标:
梳理文章脉络,引导学生感受并体味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
揣摩一些富有深意的语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建立自身感受生活美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2岁丧父,3岁丧母,由外祖父和舅父托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1924年他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便开始了写作生涯。小说《伊豆的舞女》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他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
梳理文章脉络,归纳主旨:
明确:a.画中花与真花;b.李迪,钱舜举,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描绘的花画;c.罗丹创作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创作的《勒达像》;d.宗达所画的小狗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e.长次郎的名茶碗,坂本繁二郎的画和京都黄昏天空的颜色一样;f.冬天黄昏时的岚山。
3.归纳主旨: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需要反复陶冶。艺术作品只有贴近了自然才能表现出自然的美。
板书设计:
美的发现:未眠的海棠花美。
深入揣摩,解读难句: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哀伤”从何而来?
明确: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地活下去(珍爱生命);b.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的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5.“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名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写作特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中心稿教案(优秀15篇)篇八
欣赏国庆60周年检阅录像片段,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检阅。
刚才的录像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整齐、壮观)。
一、导入新课,围绕中心句质疑。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4课《检阅》。
请同学们举起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
在波兰国庆节这个盛大的节日里,有许多游行队伍要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和成千上万观众的检阅,看,(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此时通过主席台的是什么队伍?(儿童队员的队伍)。
波兰观众是怎样评价这支检阅队伍的?请大家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观众评价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生读课文。
观众是怎样评价他们的?(板书最后的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这个小伙子是谁?为什么说他真棒?这些小伙子是哪些人?为什么说他们真棒?……)教师及时梳理问题,容易的问题当时解决。
二、研读“这个小伙子真棒!”
1、我们先来找一找小伙子博莱克棒在哪里?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划下体现博莱克很棒的句子,体会体会。
2、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来,大家读读,你们是从哪里看到博莱里克很棒?
“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说明博莱克全身心地投入到检阅当中。
“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体会到博莱克同队伍走得很整齐,全神贯注。
博莱克是个截肢的残疾人,他竟然走在“队伍的第一排”,说明他很自信。
3、(出示插图)同学们,看,这就是博莱克,他挺着胸,抬着头,自信地走在队伍的第一排,你觉得此时他的心情怎样?(紧张、骄傲、自信、庄严、光荣……)。
朗读指导。
你想对走在第一排的博莱克说点什么?(你真棒!你真勇敢!你真坚强!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啊,多么坚强、神气的博莱克,不管是他的动作,还是他的神采,深深地感动了观众。观众不由自主地说——(这个小伙子真棒!)。
4、博莱克——一个残疾的孩子,今天能走成这样,要比常人付出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努力。看着插图中的博莱克,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发挥想象)。
师小结:同学们,这一幕幕镜头,一个个场景,不仅你看到了,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看到了,所以,他们由衷地称赞这个自信、坚强的孩子——(这个小伙子真棒!)。
让我听到你发自内心的称赞!(师点数个学生反复读“这个小伙子真棒”,最后全班一起读)。
三、研读“这些小伙子真棒!”
1、博莱克是一个残疾的孩子,靠他的自信和坚强迎来了观众的称赞,那么儿童队员们呢?为什么他们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9自然段,想一想,儿童队员们在干什么?(儿童队员们都在讨论,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
2、因为他们觉得这件事——(非常难办、非常棘手)。
从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这件事情非常难办呢?
(1)这一段有5个问号,多为难哪!练习朗读,读出为难的语气。
(2)对于怎么安排博莱克,队员们有几种考虑?(三种:劝他不去;把他放在队尾;把他藏在队伍中间。)。
(3)这样安排博莱克主要原因是什么?(劝他不要去是队员们怕博莱克走不好,丢大家的脸;如果博莱克一定要参加,大家希望他走在队尾,即使摔倒了也不会影响队伍的整齐;把他藏在队伍中间是想让观众尽可能注意不到他。)。
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事情确实非常难办,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
(1)从“鸦雀无声”感觉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2)说说“鸦雀无声”的意思,并练习造句。
“队长。”终于有一名队员说话了,“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
(1)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
(2)棘手是什么意思?
(3)正是这件棘手的事情,使整个俱乐部鸦雀无声,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大家心里都在想:
如果让博莱克参加检阅,,如果不让他去,。
队员们,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让大家都看见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
(1)同学们,队长的提议,哪里最让你感动?(队长想的和大家都不一样,他想到的是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的第一排;“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说明队长没有歧视他。)。
(2)队长这么好的提议,队员们赞同吗?从哪里体会到?(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员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大家脸上露出笑容,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3)大家的意见得到了统一,可是难道大家就不怕博莱克走得慢?不怕博莱克检阅时摔跤?不怕博莱克给全队丢脸?为什么大家要冒着这么多的风险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谁来帮我解决这些疑问?(生答)。
4、博莱克也明白大家的良苦用心,所以,他在队伍中走得那么出色。看着这自信坚强的博莱克,看着这整齐划一的儿童团队伍,想着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爱,人们由衷地赞叹——(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四、升华主题,拓展练笔。
1、此时,长时间的掌声淹没了观众的议论声,通过掌声,我们仿佛还听见有人在说:“。”(我听到了很多观众发自内心的夸奖。)。
2、同学们,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博莱克的坚强和自信;队员们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3、小练笔:
博莱克回到家中,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教师中心稿教案(优秀15篇)篇九
1、夏天就要到了,在这美丽的季节里,小动物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一年级下册识字4教案。
1、小动物们多可爱啊,有一首儿歌就写了这些小动物的有趣活动,这就是我们语文课本上的识字4,你愿不愿意自己读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是遇到了困难,你怎么办?(可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或者是向老师同学请教。)。
2、学生快速读课文。
3、这些字你们认识吗?出示卡片:展、运、网指名读字,组词,
展:谁能用动作比比蜻蜓展翅的动作?运: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
网:谁能到黑板上为我们简单的画一张网?你还知道什么网?
4、我们一起合作来读儿歌,小组里一人读一行,听的同学要注意听字音是否读准。
5、指名读。
6、男女生比赛读。
7、在儿歌中找一找这些小动物的名字,用横线画出来。等你同桌的小伙伴也画完了,把你认识的小动物的名字读给小伙伴听,不认识的你可以问问他。
学生画出小动物的名字,不认识的`同桌互相学习。你都画了那些词?谁画的和他一样?
8、现在小动物们从儿歌中跑出来了,你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出示课件)比赛读词。
小动物们又跑回去了,还能认出来吗?没有拼音能读吗?
排列顺序读:在这些词中你还有哪个词不认识?请你的好朋友来帮助你。
还有谁不认识?快问问你的同桌。
谁全认识了?全认识的同学请起立,我们大声读一读。
9、出示图片找朋友。出示词语卡片。
1、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什么了?(都是虫字旁)。
像这样,在一个字当中,一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另一部分表示读音,这样的字叫——形声字。在汉字中有许多形声字,抓住这个特点可以帮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些字。
我们今天不仅学了形声字,还要来写形声字呢,指导书写“蚂、蚁”
目标:
1、学习,发展语言,培养幼儿记忆力。
2、认识汉字“西瓜”,能用“瓜”说词。
准备:
1、挂图:(1)大西瓜(2)剖面图(3)西瓜皮做成的船图(4)挂图:西瓜大,西瓜圆,红红瓤儿真是甜。瓜吃完,皮做船,黄色手绢做船帆。
2、有《大西瓜》歌曲的碟片一张,课前放给幼儿观看。
3、黄手绢一张,小纸棒一根,黄色蜡光纸一张。
4、西瓜字卡。
过程:
一、引入,认识汉字“西瓜”
师: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儿子多,个个黑脸膛。小朋友猜猜是什么水果?引导得出是“西瓜”。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西瓜,看看和小朋友吃的西瓜有什么不同?(引起幼儿好奇心,出示字卡西瓜,幼儿认读)。
师:西瓜字宝宝里边,有几个字宝宝?(引导幼儿分别认识汉字西和瓜)小朋友知道有西瓜,还有一些什么瓜?西瓜里边有些什么?哪些东西可以吃?(引导用“瓜”说词,了解各种瓜以及西瓜的结构,过渡到学习)。
二、观看挂图,学习。
1、学习第一句:西瓜大,西瓜圆。幼儿看图,自己总结说出这句话。
2、看剖面图。
幼儿自由发言,说出瓜瓤的颜色和味道,完整连贯说出:红红瓤儿真是甜。
3、看第三幅图。
看看瓜吃完了吗?吃完了可以用来做什么?引导幼儿自由发言,个别幼儿提名回答。有一首《大西瓜》的歌,小朋友会唱吗?(唱:大西瓜,圆又圆,切开就是两大碗,你吃一碗,我吃一碗,留下空碗当小船,留下空碗当小船。)歌里面的大西瓜吃完后,留下皮来做什么?(当小船)引导得出:挂吃完,皮做船。师:这样的小船跑得快吗?如果加上船帆以后,风一吹,就会跑得快。用什么来做船帆呢?(出示黄色手绢)引导幼儿念:黄色手绢做船帆。看看这儿有船帆吗?老师带来了船帆(出示小纸棒,黄色蜡光纸,贴上去)。
4、幼儿看三幅图,完整念。
5、幼儿看挂图,完整念。
三、巩固识字。
1、观察挂图,问:小朋友刚才念的西瓜大,西瓜圆,“西瓜”字宝宝在那里呢?(幼儿找,用红笔圈出来)。
2、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几个“西瓜”字宝宝?还有个“瓜”字宝宝在哪里?
3、出示已识汉字若干,幼儿认读,找出“西瓜”,给它照相。
四、幼儿朗诵,走出活动室。
教师中心稿教案(优秀15篇)篇十
设计意图:
联系上下文,激情朗读,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分主角朗读,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博莱克的自信和自强。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
3、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4、积累课文中好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帮忙学生理解课文资料,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情境导入,提示课题。
(板书:14检阅)。
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圈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由同桌在课题旁画上红旗。
3、鼓励学生上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4、同桌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先……之后……最后……)。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
1、出示观众议论的两句话,激情朗读、思考:这个小伙子指谁?这些小伙子又指谁?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2、学生自学思考:
(1)观众为什么这样说?
(2)画出写队员们的语言、神态的词句以及写博莱克的词句。
(3)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分小组交流自学状况。
4、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读第3自然段,体会:怎样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
(2)读4-9自然段,理解:最后、棘手、鸦雀无声、情不自禁。
(3)主角朗读,情境猜测。
当博莱克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心里,赶紧找到队长,对他说。
(4)读12自然段,抓住肯定、持续一致、睁着大眼睛,体会博莱克当时的情绪。
5、讨论。
(1)如果你就站在检阅台上,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2)如果你是队员中的一员,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四、品读重点,感悟人物心灵。
1、快速默读全文,寻找最能感动你的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顺学而导(抓住队员们的对话、博莱克的表现、观众的反响)。
3、有感情地朗读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4、教师引读对话,学生齐读。
5、再谈谈你对“检阅”的理解。
五、读写结合,引导语文实践活动。
1、你想对博莱克说什么?怎样说就怎样写。
2、课外阅读《七色花》,你觉得珍妮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附:板书设计。
14检阅。
心灵队伍。
儿童队员们。
尊关这些小伙子真棒!
重爱队员们。
这个小伙子真棒。
博莱克(自尊、自信)。
教师中心稿教案(优秀15篇)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俱乐部、鸦雀无声、截肢、队伍、沉默、局面、羡慕、情不自禁、隆重、主席台、观众、纠正、淹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体会博莱克当时的心情以及他的优良品质。
2、通过感情朗读,感受团结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师中心稿教案(优秀15篇)篇十二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严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居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像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归去来兮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4][5]。
教师中心稿教案(优秀15篇)篇十三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三.做“思考与练习三”
教师中心稿教案(优秀15篇)篇十四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博莱克的坚强自信,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心灵,感受博莱克的坚强自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课文。
1、板书“检阅”--齐读: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2、赏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片段)。
教师介绍背景知识:10月1日,首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隆重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同50万军民参加庆典,中央领导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画面定格,配上字幕: 阅兵--国家民族的盛典 阅兵--军人向祖国的汇报)。
提问:--现在你对“检阅”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呢?
(场面庄严、盛大、隆重,队伍整齐,精神面貌好……)。
3、出示大屏幕,引导观察。
--学生自由说(队伍中有一位拄拐的队员,随机理解“截肢”)。
(2)过渡:就在这一队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课文《检阅》,去用心体会那份感动吧!
(出示课题:14、检阅)。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学课文:(大屏幕出示自学要求)。
a、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b、思考:这是一次怎样检阅?有哪些队伍参加了这次检阅?
2、小组交流。
3、,读准生字字音,认读词语:
(1)我会认: 俱 博 鸦 截 伍 默 局 棒 羡 慕 禁。
席 众 纠。
(2)我会读:博莱克 截肢 队伍 沉默 局面 真棒羡慕 观众 纠正。
俱乐部 主席台 鸦雀无声 情不自禁(带读字:拄拐走路 声音洪亮)。
4、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
a、这是一次怎样检阅?
--随机出示10自然段,抓住“盛大、隆重”,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检阅的隆重和盛大。(大屏幕出示第10段)。
b、参加这次隆重的检阅的队伍有。
--(步兵、炮兵、青年队员、儿童队员)。
二、走进故事,深入感知。
1、出示重点句,引导质疑。
(1)引:在这些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生:儿童队员)。
成千上万的观众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把最真诚的称赞送给他们,有人说--有人说--(课件出示句子)。
生齐: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2)引导发现: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3)质疑过渡:难道只有儿童队员的队伍最整齐吗?
让我们就先走进博莱克,用心去体验,他“棒”在何处?
(要点:博莱克得到大家的称赞,是因为他左腿截肢了却走在队伍前面,走得那么自信,又那么精神。)。
[反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初读课本前,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读,抓住重点词句,培养语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探究的积极性。
2、走进博莱克。
(1)多媒体出示带有画面的文字:
引:谁来把博莱克参加检阅时的情景介绍给大家?
--指名一生读。
(2)引: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博莱克呢?
点拨:此时此刻,他忘记了自己--他也忘记了自己--。
他只记得自己--。
随机指导感情朗读。
(3)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a、同学们,为了这次检阅,你知道博莱克和队员们练了多长时间吗?
--资料补充:在波兰,特别隆重庆祝的国庆有两个,一个是5月3日,是通过波兰宪法(它是欧洲第一部宪法、世界第二部宪法)的周年纪念日。另一个是11月11日,这是波兰的独立节。也就是相当于我们我国家的国庆节。
--联系第一段,可以知道这里庆祝的是波兰的第二个节日国庆节。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透过这个镜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结合感情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了博莱克在训练,他跌倒了又爬起,爬起来再跌倒。但一直在练习。
生:我看到他的头声流出了很多汗。
生:我看到他的衣服都磨破了,同学们对他说:“博莱克,休息休息吧。”但他没有停下来,还在练习。
师小结过渡:一分耕耘换来一分收获,博莱克洒下的辛勤汗水换来了出色的成绩。--再读12自然段。
(4)出示特写画面,引导写话:
--学生自由写话(配乐)--交流汇报。
生:博莱克,你真了不起,我佩服你!
生:博莱克,你是一个勇敢的小伙子,我要向你学习。
生:博莱克,我看到你的自信了,你真的很棒!
……。
(5)指导感情朗读。
师引:自信、坚强的博莱克真让我们佩服,让我们再次把他介绍给所有的人吧!--生齐读。
(6)朗读深化。
生齐:这个小伙子真棒!
师:让我听到你发自内心的称赞!--随机指名读。
(7)真诚的赞美、如雷般的掌声都传到博莱克的耳朵,此时此刻,他的心情-。
(引导:心情非常激动,非常自豪,并对其他队员心存感激……)。
3、走进儿童队员(简略处理,以做铺垫)。
(指名几生先简略谈谈。)。
结课:同学们,下节课让我们走进检阅前的那次讨论中,去用心感受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
三、小结巩固,指导书写。
1、进一步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席:笔顺是“广席”。截:笔顺是“土隹截”。
教师中心稿教案(优秀15篇)篇十五
1、紧扣单元导读,“童年生活中的浪花”,结合上文《和时间赛跑》导课:林清玄因外祖母去世的哀痛领悟到时间宝贵,时时处处和时间赛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童年里的这朵浪花奠定了他一生的幸福,今天,我们带大家再去摘取一朵小浪花---板书课题检阅。
2、理解“检阅”,结合祖国六十年大庆盛大场景认识检阅的隆重。汇报各自了解的关于波兰华沙国庆的相关资料。
3、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一名摄影记者,你将拍摄哪些场景?激趣整体感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预习自学情况,认读生字,初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2、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正音,理解词语。
(采用小组合作小组评价方式,努力调动全体同学的参与,借助根据发言质量计分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质量逐步提高。)。
示例一:理解词语”商定“,生:商量决定。师:你说的很准确,怎么做到了?生:我课前差了词典,把意思记在心里了。师:机会永远给有准备的孩子,得10分。其他孩子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报以热烈的掌声,心里也想着下次预习课文,理解词语时一定借助词典,多查词典,理解准确也能得到最佳发言分啦。
实例二:指名朗读课文。生读“检阅台上的人和成千上万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这一队,集中在这位小伙子身上了。”结果读了两遍都没读好,不等老师帮忙,他红着脸读到第三遍终于读顺了,老师带头鼓掌,孩子们也跟着鼓起掌来,那个孩子脸更红了,不过全然没有刚才因为没有读好的羞涩,显然是激动的,师大声地说:好,10分。掌声再次响起,师:为什么读得结结巴巴,还能得10分呢?请了刚才读书的孩子来说,生:因为我开始没读好,我自己努力第三遍终于读顺了。师:精彩的发言不仅仅是你的发言精彩,也包括你展示出的的信心和努力。这样的评价关乎于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3、整体感知课文。
继续结合上文创设的情境,这位记者拍摄了几个场景?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写的两件事---儿童队员准备检阅;检阅时的情景。
4、指导写字。
三、提出研读:这群儿童队员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什么要选取他们来拍摄呢?
第二课时。
一、研读场景一。
1、自由读文,用自己的话来概括队员们为检阅做了什么准备?
2、交流引导扣住“开会讨论商定”初步认识这些儿童队员对检阅的重视,感受儿童队员们的团结向上。
4、研读队员们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
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件事很棘手?引导学生从队员们的表现去感受他们内心的顾虑、矛盾、犹豫和问题解决后的激动自豪,深切体会这些孩子们以仁爱尊重呵护平等相待博莱克的美好心灵。
5、引导领悟文本内涵。
引导孩子们领悟文本内涵,如何真正平等的对待残疾人,如何真正的关心身边需要呵护的同伴,如何学会合作,如何换个角度看问题。
二、研读场景二。
1、图文对照感受检阅场面与隆重,创设情景,这些孩子带着博莱克这样盛大的检阅,能成功吗?残疾的博莱克能坚持下来。
2、研读博莱克和同伴们接受检阅的场景。
试着用博莱克的口吻改写“在队伍的第一排,我拄着拐紧跟在队伍的后面走着,那一刻,我忘记了i帧及在拄拐,我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切身体会博莱克的心情。创设情景,为了这样的时刻,为了这次的成功博莱克和同伴们怎样训练的,请把你拍摄的感人瞬间和大家一起分享。试着写一写。
3、此情此景,观众们发出怎样的赞叹,结合上文理解“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体会文本内涵,学习博莱克自信自尊自强自爱,学习其他队员们尊重仁爱。结合班级实际,鼓励各小组同学互帮互助,懂得尊重和善待有不足、落后类同学,懂得如何面对挫折和不足,发回文本育人功能。
三、总结延伸,整体感悟“检阅”内涵。
1、创设情景,这样盛大的检阅,可是为什么却选取了检阅前队员们的商议和检阅时博莱克的表现来写,为什么没写队员们和博莱克怎样刻苦训练呢?引导孩子们学习作者根据写作目的取材,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明确单元训练点---童年生活的浪花,感悟孩子纯真的心灵。
2、拓展内涵,对博莱克的尊重和平等相待,对残疾人的关爱源于社会好风尚的熏陶,品析词句“视线集中在这一队,集中在这位小伙子身上”“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长时间的掌声”“淹没”“议论声”感受人们对博莱克和儿童队的赞赏态度,感受儿童队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帮助残疾人呵护残疾人尊重残疾人是社会风尚,是得到全社会认可的好品质。
3、再读课题“检阅”,理解课题内涵,懂得课题不仅是写一次庆祝国庆的检验仪式,也是对孩子纯真心灵和社会风尚的一次“检阅”,我们该如何用实际行动,接受祖国妈妈的“检阅”呢?鼓励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到实处。
教学后记:这篇课文上了好几几课,从今天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效果是明显的。我们的孩子生活在集体中,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善待那些群体中的“弱势”同伴,是个难题。对一些“双有”生,他们往往采取嘲讽,轻视或者回避,孤立的态度,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尊重,那些“弱势”孩子因为家庭或自身原因导致在学习表现中“状况”不断,如何懂得自尊自强自爱呢?我想通过《检阅》一文的学习,让孩子们从队员们对待博莱克和残疾儿童博莱克的自强中受到启发,得到启迪,让他们受到教育,都能用纯真的心灵培育出一个和谐合作的集体,让我们的北极星更团结更有凝聚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美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童年更充盈风幸福!
本学期,我开始划分小组,尝试小组合作,不光是为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更主要是借助小组这个组织形式,让孩子们懂得小组成员间携手并进,学会团结学会关爱学会合作。昨天改到快乐组组长吴依凡的日记。
4月8日星期五晴转阴吴依凡。
这一学期,池老师把每个大组划分成了两个学习小组,我成为了“快乐组”的组长,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组长,带领好大家。最近这段时间,我们组的张**表现的非常不好,老师让他抄写《小学生守则》加强学习,可是他一直没抄。放学后,我在路上等他,准备和他谈一谈,叫他好好抄认真学。可是,我跟他说了一句话不到,他就掉头走了。不理我。我回到家,认真抄写了一遍《小学生守则》,想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他。下午,到学校,他说一遍都没抄,我很生气,还是把我抄写的一遍给了他,希望他能感受我在帮助他,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好好表现。
这个学期,老师把我们每周小练笔成绩放在博客上,每次看到许**和尹**的练笔不喝要求,我很着急。为了她俩的练笔合格,我买了两本作文书送给了她们,鼓励她们好好写。
经过这些事,我相信我们这个集体肯定会成为一个相互关心,互相帮助的集体!
读到这些我很欣慰。愿我们的星星们能在人生这个大舞台“检阅”中有更出色更精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