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吉林省的草原教案篇一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银杯》及《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银杯》;能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四、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1、继续训练用和谐自然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2、学习五声调式,并进行创作。
:四课时
我们平时过节都是怎么过的呀?(学生自由讨论)
1、歌曲简介: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聆听《银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带着学生演唱歌谱。
5、完整的演唱歌谱。
6、自由朗读歌词。
7、把歌词带进歌谱中试着演唱。
8、老师随机纠错,指导。
9、完整演唱。
1、让学生自由学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2、创设情境,随音乐进行蒙古族关节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
1、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求感受其情绪、风格。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并提出在音色上与我们平时听到的女声演唱的不同之处。
3、对比聆听《天堂》,请学生思考,与上一首歌曲在风格、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跟着音乐的第一、二乐句划旋律线再次感受。
5、再次完整聆听音乐。
1、复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形式。
2、谈话:我们前节课学习了蒙古长调民歌——《银杯》,那么长调与短调有什么区别呢?(请学生复习长调与短调的含义,找出不同支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蒙古歌曲《小黄鹂鸟》,看看它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
1、老师范唱、初步聆听,学生感受旋律并判断它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2、简单介绍歌曲。
3、让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学生演唱歌谱。
5、自由朗读歌词。
6、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如何读歌词才好听。
7、把歌词带进歌谱里,试着演唱。
8、随机纠错。
9、完整演唱。
1、找出《银杯》与《小黄鹂鸟》共同采用的音符。
2、即兴创作旋律。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做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跳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
吉林省的草原教案篇二
cd音乐、cd机、练功服
了解蒙古族人的性格,习俗,生活环境,以及蒙族舞蹈的风格、特点,通过学习进而掌握该民族舞蹈,达到自如展示
民族感觉,重点动作的掌握
1、说明本节课将要接触的民族
2、对该民族舞蹈进行赏析并提问学生该民族的动作特点
3、介绍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环境,动作特点等基本知识
4、教师展示完整舞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分析音乐,单一介绍舞蹈动作中的重点、难点
6、强调基本位置
7、示范、讲解单一动作
8、串连动作并提问动作所属名称
9、带领学生结合音乐串连完整舞蹈
10、学生单独展示
硬肩、提压肩、蹉步、硬手、移重心步伐、勒马手、小马步、吸跳步、骑马步
总结本次课的优劣之处,课后进行舞蹈复习
吉林省的草原教案篇三
cd音乐、cd机、练功服<
了解蒙古族人的性格,习俗,生活环境,以及蒙族舞蹈的风格、特点,通过学习进而掌握该民族舞蹈,达到自如展示
民族感觉,重点动作的掌握
1、说明本节课将要接触的民族
2、对该民族舞蹈进行赏析并提问学生该民族的动作特点
3、介绍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环境,动作特点等基本知识
4、教师展示完整舞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分析音乐,单一介绍舞蹈动作中的重点、难点
6、强调基本位置
7、示范、讲解单一动作
8、串连动作并提问动作所属名称
9、带领学生结合音乐串连完整舞蹈
10、 学生单独展示
硬肩、提压肩、蹉步、硬手、移重心步伐、勒马手、小马步、吸跳步、骑马步
总结本次课的优劣之处,课后进行舞蹈复习
吉林省的草原教案篇四
1、通过对文本的学习,领略散文优美的文字魅力,积累对散文这一文体的审美体验。
2、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3、鼓励同学亲近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净化心灵世界。
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2、对初二学生而言,散文是记叙文中比较新的文体,鉴赏比较有难度。
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图片展示法--师生交流互动法--提问法--课文分析法--讲授法
1、通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意义。
2、通读课文,在各段落之前标上序号,并背诵第十一自然段。
3、有条件的情况下,课前通过查找一些图片图像,从而对草原这一自然景观有更直观的印象。
1、以上节课学过的《刺勒歌》导入,全班齐声背诵。
2、导入课文后,抽查预习情况,请同学到讲台上为生字词注音,解释文中的生词意义。
3、进入课文讲解环节,提问同学对文章的阅读体验,鼓励同学自主发言。
4、同学发言完毕后,老师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对课文及作者情感的初步理解。
5、分析课文,选取重点句段讲解。
a.从辽远、苍茫困惑这几个词语归纳出看不到这个特点,第七段归纳出看不尽这个特点。
b.看不到看不尽--单一,但是单一中的丰富体现在哪里呢?在与海的对比中,看出包容性(接触,抚摸,打滚儿,过夜等)。
c.重点段,第11自然段,结合第12自然段,一起分析。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壮阔,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没有拘束,也就没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无措--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另外,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样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的博大。
d.为什么作者要说愿意像母牛和烈马一样,温柔和刚烈的对比--作者陶醉在草原的怀抱中。草原可以给人感受到宽容温柔的一面,也可以体会残酷坚硬的一面--丰富人的性情。
e.最后两段,作者冥想。由草原到人,由外在景物升华至内心情感。
f.总结,作者对草原怀有什么样情感呢?深沉厚重的热爱,像儿女对母亲的那种热爱和仰慕。
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都市景色和草原的不同的欣赏感觉;牧人和城里人看草原的不同感觉;草原和大海的对比;自由感和不自由感的对比;母牛和烈马的对比;草原与人的对比。
6、理解完课文,请同学分组分段把整篇课文朗读一遍。之后,检查同学背诵情况,请两位同学背诵第11自然段。
7.结束课文,布置课后作业和下节课预习任务。
静默草原
草原的特点:
辽远、苍茫、困惑--看不到
草一直延伸到天际--看不尽
单一(单纯)--丰富(包容性)
相关对比:
壮阔无边 --无拘束、自由
局促、无措--不自由
母牛--烈马
草原与人
吉林省的草原教案篇五
这学期我们让幼儿知道中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了解了他们的特征,讲到蒙古人擅长骑马,蒙古族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蒙古舞蹈。让幼儿通过音乐来感受其特点,并留下深刻的印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从孩子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出发,循循善诱,让幼儿通过自己耳朵听、身体动、手指画、嘴巴讲,来主动学习与探索,更好的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音乐中获得快乐及发展。所以我设计了这节课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音乐。
1、感受蒙古音乐的特点,了解其热烈、欢快的音乐性质。
2、能创造性的表现赛马的情景、动作,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美丽的草原》《赛马》乐曲、ppt图片、录像、尾巴等
开始部分:
导入: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手持尾巴随《美丽的草原》音乐入场,热身,感受音乐的柔美。(热身后,把尾巴装入口袋。)
基本部分:
(一)分段欣赏感受音乐。
提问:我们随着音乐来到了美丽的草原,看,那个人在干嘛呀?
1、观察图片,初步了解骑马和赛马。
提问:你们看看他在干嘛呀?.
提问:你们知道赛马和骑马有什么不同?
小结:骑马是一个人静静的骑马,赛马是很多人进行比赛。
提问:想不想看看赛马什么样子?
2、观看录像、图片,进一步了解骑马和赛马。
(1)提问:看到了什么?听到的音乐旋律是什么样的?(热烈欢快的)
听到热烈欢快的音乐,你想做什么?(想骑马)
(2)请孩子们演示骑马动作。并随音乐表演骑马,老师善于抓住孩子骑马动作一起模仿。
(3)出示骑马图片,让孩子观察人是拉缰绳骑马的。
讲解缰绳,随音乐做拉缰绳骑马动作。
提问:音乐快还是慢?(快)
赛马比赛的什么?(马儿跑的速度)
除了拉住缰绳让马跑得快,还有什么办法?(扬马鞭)
(4)出示扬马鞭图片,孩子学习扬马鞭(尾巴)动作。随音乐扬马鞭。
提问:扬了几次鞭?
随音乐再次感受扬鞭次数。
(5)出示图片,观察马儿休息。提问:马儿累了,有什么方法让它休息一下?
孩子们随音乐表演抚摸马儿的动作。
小结:抚摸马儿的音乐是由慢变快的。
3、集体完整感受表演赛马。
教师小结幼儿表现:策马扬鞭4次――快速骑马――温柔抚摸马儿。
4、赛马后的传递游戏。
(1)出示游戏队型图(半圆)提问:怎样变成圆形?
教师出示箭头帮孩子理解变圆形的方法。
(2)孩子们自己调整变成圆形。
(3)教师哼唱旋律,由慢变快集体玩传递尾巴游戏。
随音乐,再次玩游戏。
二、随音乐完整表演赛马。
1、策马扬鞭――快速骑马――温柔抚摸马儿――传递游戏。
师:你听,草原上赛马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都是勇敢的小骑手,让我们骑上大马,握紧缰绳,扬起马鞭,准备出发了。
2、教给孩子邀请别人的方式,让孩子邀请客人老师玩游戏。
吉林省的草原教案篇六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8个二会字、4个新偏旁,理解部分词语;
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自制的幻灯片;2、生字卡片;3、板书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详)
一、欣赏草原美景,导入揭题。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的内蒙古及西部的黄土高原上,有杂草丛生的大片土地,还有许多耐干旱的树木。成群的牛羊、成批的牧民都生活在那儿。
王老师很想到那儿去看一看,所以搜集了许多那儿的图画。现在,我们一起来饱饱眼福。(出示“草原美景”幻灯。)
你们知道我想去哪儿了吗?对!是草原。(出示生字卡片“原”,指导记忆字音、字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描写草原早晨景色的文章。(边述边板书:草原的早晨,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识读新词。
1、自由轻声独独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再标好小节号。
2、文中有许多新词,找你的好朋友一起来读读屏幕上的词语,不会的可以看看书上的拼音。
(出示词语) 响亮打破黎明宁静涌出圈门无边蹦跳牧民追赶跨上骏马远处飘动回荡铺满新绿
(变化方式检查词语掌握情况,再齐读。)
3、认识了这些词语后,你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再读读课文,待会儿把你喜欢的句子,或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还没有读懂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自荐的方式了解学生郎读的情况。)
4、篇文章这么美,我都忍不住想读一读。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下草原的景象。(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5、听完课文,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你来描述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揭示草原显现的美。)
三、体会理解文意,朗读内化。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草原早晨的美。
1、学习第一段。
刚刚读第一段的时候,我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一些句子。
(1)(出示句子)
*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
* 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
指读,齐读,引导用不同的句式练习说话,如“()唤醒了()。”
“()把()唤醒了。”“()被()唤醒了。”……
(2)(出示第一段话)
“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
自由读,指读,齐读,引导学生了解写法。
(3)这段话里,有个展现草原美丽的词,你来找一找。(板书:铺满新绿,练读词语,引导学生想象此番景象,引导背诵相关的诗词。)
(4)铺满新绿的草原是被——(生齐:响亮的鞭声)唤醒的。鞭声什么样?(指导朗读好“啪!啪!”感受到声音传得远。)
鞭声是牧民们在——(生齐:黎明)时候敲响的,看来,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起得还真早,他们真勤劳呀!
(5) 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过渡:醒来的草原不再宁静,变成了什么样?
(1)(出示第二段话)自由读第二段,看看你知道了些什么?
(2)指读,讨论交流:“一只只”、“涌出”、“羊群”说明羊儿多;“蹦跳”、“奔向”说明羊儿的欢乐。
(3)欢乐的羊儿奔向无边的草原,它们在想什么?它们要干什么?(学生想象说话。)
(4)羊儿在尽情玩耍,尽情奔跑,怪不得牧民们要——(生齐: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出示板书:欢乐的羊群)
(5)让我们听着欢乐的乐曲,一起来朗读第二段话。
四、自主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过渡:生字宝宝等极了,让我们来和它们交朋友。
1、认读生字:“原、打、宁、门、无”。
2、自主记忆字形,书空记忆笔顺。
3、教师范写“原”“打”,在演示中指导学生看清书写注意点。
4、学生习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略)
一、欣赏优美乐曲,回顾旧知。(第一、二段话)
课文第一、第二段话我们已经学过了,让我们一边欣赏优美的乐曲,一边来想象草原早晨美丽的景象。(播放草原歌曲。)
我们来把草原的景象说一说。(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自由说话。)
二、继续学习课文,尝试背诵。
1、学习第三段。
羊儿越跑越远,越跑越远,好像跑到了天边。
(出示句子)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
自由读,指读,齐读,讨论:牧羊人的歌声是什么样的?
这么响亮动听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得到呢!书上用了一个词,是——(生齐:回荡)。
2、看着美丽的景色,听着悠扬的歌声,你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学生读、画、唱、演……尽情表现后,让部分学生上台表达感受。)(板书:美丽)
3、看来,大家的确被草原的美丽深深吸引住了。看着画面,我们来加上动作赞美一下美丽的草原。(学生自由表演,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三、拓展学习空间,自由畅谈。
1、网上点击,资料查阅:风俗习惯、美丽风光、特色歌曲……
2、自由畅谈感受。
板书设计:
草原的早晨
铺满新绿
欢乐的羊群飘动的白云
美丽
吉林省的草原教案篇七
1、 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 蒙古舞蹈基本动作
3、 综合练习:双声部节奏练习和双响筒和多种伴奏乐器。
4、 音乐游戏“赛马会”、大型粘贴图画创作。
本课根据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提倡音乐与姊妹艺术综合为指导思想,将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从小朋友的兴趣为动身点,培养同学的即兴创作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1、 通过对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学习,指导同学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即兴的为歌曲创编动作扮演。和对不同音乐意境的感受。培养同学的音乐审美情趣。
2、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掌握有关蒙古舞的基本动作,和对音响的探索能力。
3、 通过“意境”的教学方式,让同学学唱、聆听、感受,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激发同学的想象力。
1、 体会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绪,并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能用舞蹈动作扮演。
2、 通过对草原赛马情景的表示,对的马蹄声,和加油声的模仿, 掌握双声部的节奏。
教学难点:“赛马会”音乐游戏的挖掘,和游戏中小朋友们的合作,配合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1、 放“马跑”的律动的音乐。
同学:随“骑马”律动进入教室。
老师:小朋友们,看!我们骑着马儿来到哪里了?
同学:大草原!
老师介绍大草原
老师:对,我们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它像一幅巨大的绿毯铺在地上。美极了!
1、 老师舞蹈引入(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老师:有没有谁知道老师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同学:蒙古族
老师:(出课件)介绍蒙古族族的衣着服饰、蒙古包。
老师:(出课件)非常正确,看这就是蒙古族的小朋友。蒙古族是我国的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常年草原上生活,喜欢穿美丽的色彩鲜艳的长袍,漂亮的马靴。他们最常的打扮是在头上栓一条美丽的头带,非常的神气。
老师:(出蒙古包图)看这是什么?这是他们的房屋,由于他们常年在草原上生活,他们的房子不是用砖瓦盖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圆形的墙壁上面加一个伞型的顶组合成的帐顶的四周用厚厚的毛毡子覆盖着用毛绳固定。房屋可以移动。这就是蒙古包。
2、 学习几个蒙古舞蹈动作,一边学习一边考虑蒙古人的生活
老师做蒙古舞的马跑步,挤奶,雄鹰展翅的动作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同学学习蒙古舞基本动作
1、 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 同学念一次歌词
a、为歌词加上动作。
b、小朋友们一起扮演,选出一个做得特别好的小朋友再带着大家做一遍。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来一次。
3、 听。
a、 老师范唱
b、 同学听磁带
c、 同学跟琴有感情的演唱 ,老师做提示让小朋友唱得更有感情。
d、 用动作扮演歌曲
1、 表示欢乐的草原。
a、 老师提供彩纸和小朋友们一起把自身打扮成蒙古人
老师:(出赛马图)
老师拿出两样乐器,问哪一个发出的声音更象马蹄声。(演示双响筒,和手串铃)
同学:双响筒
b、老师将乐器发给一些同学,拿到手串铃的小朋友想想怎样用它为赛马的选手加油,拿到双响筒的小朋友用他来模仿马蹄声。
没拿到乐器的小朋友,动动脑筋想一想还可以用身边的音响来模仿马蹄声。或用怎样的动作表情来加油!
c、将小朋友们分成两组,一组加油,一组模仿马蹄声。(各队选一个拉拉队长。)
2、 一起跟着音乐制造热烈的赛马局面。(请几个小朋友扮演赛马的局面。)
3、 粘贴图画
a、老师放变奏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
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身的感受
b、老师拿出为小朋友们准备好的粘贴画,让小朋友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创作图画表示美丽的大草原。
吉林省的草原教案篇八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草原》。
1、认知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汇。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词汇,并且应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主要采用朗读、图像、交流、写作、资料、制作手抄报等教学方式,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通过让学生主动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最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制作一个网站型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库中进行阅读与探究,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这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大信息量、开放的学习环境。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听配乐朗诵《刺勒歌》录音,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
2、提出本课课题。
3、回顾课文:
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二、引发探究主题
1、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这样的感受呢?从这是怎样的草原?这是怎样的草原人?等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把握探究的方向。
2、利用课件,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草原美景,品味文字。通过提名读、齐读、领读等朗读,并适时加以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语言,体会文字与多媒体信息表现美的方式相同和不同及各自的优势。
3、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美的惊叹之情。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互评小结。
4、用上述的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资料库对这是怎样的草原?展开小组讨论。在学生自主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5、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地表现蒙古族人民接待远客的方法,如运用感情读、抓词句说、讲故事、想像描述等方式向全班讲解。
三、揭示中心,总结全文
1、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2、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四、查阅资料,拓展创新
1、通过网络教学课件,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了解草原新貌并设计草原未来。
2、学生留言。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自觉在信息海洋中学习研究的习惯,并利用网络论坛进行实时交流。
五、作业
以4个人为一小组,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
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得比较好的语文课,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凸显课改新理念。
一、创设基于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关系
教师在充分分析学生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教师通过组织讨论、指导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边读边解疑,并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
二、注重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主要环节表现为问题引路,协作探索,共同提高。学生置身于优美的音乐和草原影像之中,围绕这是怎样的草原?和这是怎样的草原人?两个问题,通过看、听、读等方法,在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注重综合性学习
以4人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做到了学以致用。既完成了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检测,又促使学生调动自身潜力,利用资源,团结合作,进行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计算机网络成了教与学的有力工具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那抒情动人的旋律、风吹草低见牛羊那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为其体会课文内容创设了情境;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