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前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除了教案模板,我们还为大家提供了一些教学资源和教案编写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更全面的帮助。
2023年课文黔之驴教案(模板15篇)篇一
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理解课文所讲道理是教学的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读懂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导人: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的古代寓言故事。如,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站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891),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谪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自主学习。
师: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要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落。
3.串译全文,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5.课文描写虎的动作时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6.黔驴之技有哪些?
7.理解故事的寓意。
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2023年课文黔之驴教案(模板15篇)篇二
学习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讲述文中的故事。
2.能结合文中语句,从不同角度说出这则寓言的深刻含义,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3.能辨证地分析“黔驴技穷”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小试身手:
1、课堂检测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一)词语解释。
1.船载以入(用船)。
2.稍出近之(靠近,接近)。
3.蹄之(用蹄子踢)。
4.尽其肉(吃尽)。
(二)一词多义。
1蹄之(代词,代老虎)。
2.计之(代词,这件事情)。
3.然往来视之(然而,可是)。
4.庞然大物(……的样子)。
5.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6.以为神(把……当作)。
二、故事时间:
导入:自从柳宗元写了《黔之驴》之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成语“黔驴技穷”往往用来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驴家族里的一只小驴听说后非常生气。今天,它来到这儿想听一听它祖先的故事。
请同学从下面三个不同的身份中,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讲故事。
a、我就是文中的那头驴子。
b、我就是文中的那头老虎。
c、我就是文中的那个好事者。
“最佳故事奖”评选标准:
(1)能根据所选择的身份准确地讲述故事。
(2)故事中体现了一定的想像力。
(3)讲故事的语气、语调和表情有感染力。
2、学生按要求活动。
3、全班交流,学生点评。
三、寓意探索:
1、教师要求:作为人类的一员,你能向这只小驴解释这则寓言的寓意吗?请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进行讲解。
2、学生按要求活动。
3、全班交流。
4、教师: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黔驴:庞然大物,却只有“一鸣”,“蹄之”两种防身之技,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事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反应迅速,行动灵活,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作者只不过借驴的形象,通过寓言这种形式(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从驴的角度分析:
不能做只有外表,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
要学会变通,主动适应环境。
从老虎的角度分析: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要耐心、仔细地观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从虎驴之争的角度分析:
要正确估计对手的实力,知己知彼才能获得胜利。
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
做事情前要调查研究,不能盲目,以免造成悲剧。
四、冤案?!
1、教师导入:背上“黔驴技穷”的骂名到底公平不公平?如果公平,请同学们说出公平的原因。如果是冤案,请同学们找出根据为这个冤案平反。
2、、学生思考后,发言。
3、、学生互评。
4、教师点评:
导致“黔驴技穷”的主要原因:
(1)是驴子自身的实力相对弱小,不能与虎抗衡;
(3)是放置驴子的环境不行,这是造成驴入虎口的最主要原因。
四、课后学习:寓言新编:——《新编黔之驴》。
听了同学们的争论,小驴非常高兴,它了解了自己的家族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想请我们为驴家族重新创作一个寓言故事《新编黔之驴》表现“黔驴技高”、“黔驴技强”或“黔驴技多”,或者来一个奇思妙想,让这头黔之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从而使“黔驴技穷”成为过去,逐渐被人们淡忘。
2023年课文黔之驴教案(模板15篇)篇三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一则笑话。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三、目标的实施:
1、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检测。
6、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3)驴的结局如何?
(4)你如何来评价驴和老虎?
(5)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评价。
7、提问:本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思考几分钟?)。
8、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黔之驴,从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2023年课文黔之驴教案(模板15篇)篇四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讲一则笑话。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1、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检测。
6、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3)驴的结局如何?
(4)你如何来评价驴和老虎?
(5)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评价
7、提问:本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思考几分钟?)
8、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黔之驴,从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黔之驴
2023年课文黔之驴教案(模板15篇)篇五
1.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讲述文中的故事。
2.能结合文中语句,从不同角度说出这则寓言的深刻含义,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3.能辨证地分析“黔驴技穷”的原因。
1、课堂检测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一)词语解释。
1.船载以入(用船)。
2.稍出近之(靠近,接近)。
3.蹄之(用蹄子踢)。
4.尽其肉(吃尽)。
(二)一词多义。
1蹄之(代词,代老虎)。
2.计之(代词,这件事情)。
3.然往来视之(然而,可是)。
4.庞然大物(……的样子)。
5.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6.以为神(把……当作)。
导入:自从柳宗元写了《黔之驴》之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成语“黔驴技穷”往往用来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驴家族里的一只小驴听说后非常生气。今天,它来到这儿想听一听它祖先的故事。
请同学从下面三个不同的身份中,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讲故事。
a、我就是文中的那头驴子。
b、我就是文中的那头老虎。
c、我就是文中的那个好事者。
“最佳故事奖”评选标准:
(1)能根据所选择的身份准确地讲述故事。
(2)故事中体现了一定的想像力。
(3)讲故事的语气、语调和表情有感染力。
2、学生按要求活动。
3、全班交流,学生点评。
1、教师要求:作为人类的一员,你能向这只小驴解释这则寓言的寓意吗?请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进行讲解。
2、学生按要求活动。
3、全班交流。
4、教师: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黔驴:庞然大物,却只有“一鸣”,“蹄之”两种防身之技,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事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反应迅速,行动灵活,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作者只不过借驴的形象,通过寓言这种形式(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从驴的角度分析:
不能做只有外表,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
要学会变通,主动适应环境。
从老虎的角度分析: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要耐心、仔细地观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从虎驴之争的角度分析:
要正确估计对手的实力,知己知彼才能获得胜利。
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
做事情前要调查研究,不能盲目,以免造成悲剧。
1、教师导入:背上“黔驴技穷”的骂名到底公平不公平?如果公平,请同学们说出公平的原因。如果是冤案,请同学们找出根据为这个冤案平反。
2、、学生思考后,发言。
3、、学生互评。
4、教师点评:
导致“黔驴技穷”的主要原因:
(1)是驴子自身的实力相对弱小,不能与虎抗衡;
(3)是放置驴子的环境不行,这是造成驴入虎口的最主要原因。
四、课后学习:寓言新编:——《新编黔之驴》。
听了同学们的争论,小驴非常高兴,它了解了自己的家族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想请我们为驴家族重新创作一个寓言故事《新编黔之驴》表现“黔驴技高”、“黔驴技强”或“黔驴技多”,或者来一个奇思妙想,让这头黔之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从而使“黔驴技穷”成为过去,逐渐被人们淡忘。
2023年课文黔之驴教案(模板15篇)篇六
2、通过标注对老虎的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对驴的形象分析,从而得出一定的寓意。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黔之驴进行了翻译,这节课,我们一起走入驴和虎,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形象。
1、你还记得吗?(解释字词)。
船:名词作状语,用船。则:却。以为神:把它当作神,把…当作。
稍出近之:渐渐出来接近它?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句子: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老虎看见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老虎)渐渐又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近而不庄重,碰撞它,靠近它,冲击它,冒犯它。
(3)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
(4)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于是老虎一下跳跃过去,大声怒吼,咬断了驴子的喉咙,吃光它的肉,才离开。
1、讲故事:
师:你能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把它当做故事讲出来么?
2、形象分析: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驴的句子。
庞然大物(外形)、驴一鸣(叫声)、蹄之(动作)。
师:那么,如此一个庞然大物,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生:断其喉,尽其肉。
师:那我们来思考一下,外表如此强大的驴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下场?
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没有老虎的本领大;无异能。
师:这篇寓言中的驴代表了哪一类形象?
生:徒有外表实则虚弱无能,外强中干。
师:从驴的角度来看,本文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寓意?
生:徒有其表,无真本领是行不通的。
(2)我们再来找一找文中描写虎的动作、心理的句子,画出来。
动作: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远遁;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荡倚冲冒;断其喉,尽其肉。
心理:慭慭然,莫相知;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虎因喜。
师:那么虎对驴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惧驴——识驴——吃驴。
师:老虎为什么可以把驴吃掉?
生:认识了驴不过是外表强悍,实则内里虚弱。
师:这里虎代表了哪一类形象?
生:本身本领强大;善于观察;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师:我们从老虎取得胜利中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启示?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老虎的行为:刚开始“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非常小心谨慎,又近出前后,荡倚冲冒,终于了解了驴子,最后吃了驴子。
从害怕驴,到一步步认识驴,最后把驴吃掉,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生1:不要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到,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生2:想要取得胜利还必须善于观察,充分了解敌人。
生3:要做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师:通过《黔之驴》的故事,我们明白了想要取得一定的成功就必须有勇有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做一个有智慧的人。这节就课就学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1、“讲故事”这一环节设置,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只从表面讲故事,而不能挖掘寓言的内涵。
2023年课文黔之驴教案(模板15篇)篇七
解惑:非常害怕,认为驴是一个庞大的家伙,是一个神物,只敢躲在树林里偷偷地观察它。
质疑: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解惑:老虎经过大胆、谨慎地试探,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发现驴的本领不过“一鸣”“蹄之”,知道驴的伎俩不过如此,不是自己的对手,自然非常高兴,敢接近驴。
质疑:驴的结局如何?
解惑:驴最终被老虎吃掉了。
质疑: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解惑: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2023年课文黔之驴教案(模板15篇)篇八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关键字:船:用船。载:运载。以:相当于“而”,这里表修饰。入:进入。
句译:黔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
2.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关键字:至:到。之:代词,指驴。
句译:运到后却没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
3.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关键字:之:代词,它,指驴。庞然:巨大的样子。以为:认为或把……当作。为:当作。蔽:隐藏。窥:偷看。之:代词,指驴。
句译:一只老虎看见了它,觉得它是个巨大的家伙,认为它是神(把它当作神),便隐藏在树林间偷看它。
4.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关键字:稍:渐渐地。出:出来。
句译:老虎渐渐地走出来靠近它,小心谨慎地观察它,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
5.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关键字:骇:害怕。远:距离远。以为:认为。遁:逃。且:将要。噬:咬。
句译: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便远远地逃开,认为它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
6.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关键字:然:然而。之:代词,它,指驴。异: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能:才能,本领。者:……的样子。
句译:然而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7.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关键字:益:渐渐地。习:熟悉。其:它(指驴)的。出:出现。搏:扑、抓,这里可引申为进攻。
句译:老虎渐渐地熟悉了它的叫声,又走近它,在它身前身后出现,但始终不敢向它进攻。
8.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关键字:稍:渐渐地。益:更加。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荡,碰撞。倚,倚靠。冲,冲撞。冒,冒犯。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胜:能承受。蹄:名词作动词,踢。之:代词指虎。
句译:老虎渐渐靠近驴,态度更加狎昵,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随便地轻侮戏弄它。驴非常愤怒(忍受不住愤怒情绪),就踢了老虎。
9.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关键字:因:于是。计:盘算,谋划。之:代词,指这件事。止:只是,仅仅。耳: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句译:老虎于是高兴起来,心里盘算着这件事说:“这家伙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10.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关键字:因:于是。尽:(吃)完。乃:才。去:离开。
句译: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二、内容理解。
1.本文为寓言故事。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朝的柳宗元。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二人并称韩柳。
2(1)全文两段的段意:
第一段:老虎初见驴,小心谨慎地进行观察。
第二段:老虎对驴进一步观察并试探,终于认清驴本领不过如此,最终吃掉了驴。
全文按老虎畏驴——识驴(识驴——戏驴)——食驴的顺序写来,其中老虎对驴的认识过程:
先是观察(谨慎远观——靠近细察),再是试探(小心试探——故意戏弄),最终认清了驴的本领不过如此。
(2)“人物”形象:
老虎:大胆有心计。
驴:貌似强大,实则愚蠢无能。
3.中心归纳:通过虚有其表的驴最终被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那些(官高位显)外强中干、虚有其表、浅薄无能的人,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善于认清貌似强大的敌人的本质,要敢于、善于与他们作斗争。
4.成语:(1)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
(2)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注:二者都为贬义。
2023年课文黔之驴教案(模板15篇)篇九
1、课堂检测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一)词语解释。
1.船载以入(用船)。
2.稍出近之(靠近,接近)。
3.蹄之(用蹄子踢)。
4.尽其肉(吃尽)。
(二)一词多义。
1蹄之(代词,代老虎)。
2.计之(代词,这件事情)。
3.然往来视之(然而,可是)。
4.庞然大物(……的样子)。
5.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6.以为神(把……当作)。
2023年课文黔之驴教案(模板15篇)篇十
1、教师要求:作为人类的一员,你能向这只小驴解释这则寓言的寓意吗?请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进行讲解。
2、学生按要求活动。
3、全班交流。
4、教师: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黔驴:庞然大物,却只有“一鸣”,“蹄之”两种防身之技,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事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反应迅速,行动灵活,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作者只不过借驴的形象,通过寓言这种形式(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从驴的角度分析:
不能做只有外表,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
要学会变通,主动适应环境。
从老虎的角度分析: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要耐心、仔细地观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从虎驴之争的角度分析:
要正确估计对手的实力,知己知彼才能获得胜利。
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
做事情前要调查研究,不能盲目,以免造成悲剧。
2023年课文黔之驴教案(模板15篇)篇十一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常会遇到一些成语,他们中有不少就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律计穷”就是一例,他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提到寓言,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语言是一种文学体材,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2023年课文黔之驴教案(模板15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的寓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一则笑话。
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的寓意。
三、目标的实施:
1、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检测。
6、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3)驴的结局如何?
(4)你如何来驴和老虎?
(5)你觉得有什么寓意?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7、提问: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思考几分钟?)。
8、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四、: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黔之驴,从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2023年课文黔之驴教案(模板15篇)篇十三
1、教师导入:背上“黔驴技穷”的骂名到底公平不公平?如果公平,请同学们说出公平的原因。如果是冤案,请同学们找出根据为这个冤案平反。
2、、学生思考后,发??
3、、学生互评。
4、教师点评:
导致“黔驴技穷”的主要原因:
(1)是驴子自身的实力相对弱小,不能与虎抗衡;
(3)是放置驴子的环境不行,这是造成驴入虎口的最主要原因。
四、课后学习:寓言新编:——《新编黔之驴》。
听了同学们的争论,小驴非常高兴,它了解了自己的家族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想请我们为驴家族重新创作一个寓言故事《新编黔之驴》表现“黔驴技高”、“黔驴技强”或“黔驴技多”,或者来一个奇思妙想,让这头黔之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从而使“黔驴技穷”成为过去,逐渐被人们淡忘。
2023年课文黔之驴教案(模板15篇)篇十四
《黔之驴》出自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三戒》想象丰富、大胆,在诙谐中带着智慧,幽默中不乏哲理。今天有空闲的时间,我又翻开了《三戒》,去品读《黔之驴》蕴含的智慧与哲理。
《黔之驴》这则寓言,讲的是一只驴被一个好事者带入贵州又放到山下最后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切都起源于好事者的想法。如果好事者没有这个奇怪的想法,驴的命运就不会有这么悲惨了。说不定,驴仍然过着虽然平淡但属于自己的生活。
好事者突发奇想,把驴带入了贵州,却没有让驴去做它擅长的事情,这分明就是不识材、不会用材了!人家伯乐都可以发现驮车之马是可用之材,使驮车之马脱离大材小用的困境,而好事者却没有发现驴的长处,还觉得驴一无是处。这个道理,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道理上是一样的。
我想,柳宗元先生是要通过好事者告诫统治者们不要不识才,而是要用人之长。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他擅长的事情。只有让每一个人都去做他擅长的事情,才是人尽其才。
话又说回来,这好事者就是要将驴放到有老虎的山下,也应该事先将保护自己的技能传授给驴,使驴不会落入老虎的利爪,成为老虎的食物。不然的话,驴也不会因为“技穷”成为千古笑谈了。
六年级:墨客。
上一篇:读《落花生》有感。
下一篇:《穷人》续写
2023年课文黔之驴教案(模板15篇)篇十五
1、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古文部分大致可以分为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五类。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合组成《三戒》。
2、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一文以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思维、多向思维,咱们来一个奇思妙想编故事,让这头蠢驴、笨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
3、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