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的藏羚羊群读后感 最后的藏羚群主要内容篇一
电影开始了,大家鸦雀无声,十分安静地坐在位置上。荧幕上出现了一群母藏羚羊,撒开四蹄,浩浩荡荡地朝卓乃湖奔去他们的生殖地,那可真壮观。
这群母藏羚羊历经艰辛,终于生出了自己的孩子。此时,荧幕上放映出了两只天真可爱的小藏羚羊努噜和卓玛。我想:真是一对青梅竹马啊!
因为一次地震,藏羚羊们四处逃散,大家都分散了。母藏羚羊为了保护努噜,自己的一只脚被抢打中,跌进了悬崖。看到这里,我被这强烈而又伟大的母爱深深打动了。
第二天,努噜醒了。遇见了两个新朋友西达和卡拉。他渴望能和西达、卡拉一起回到美玛措,和他家人团聚。
一路上,他们经历了狼的攻击,流水湍急的冰河&&终于,看见了母藏羚羊群在雪地上留下的一串串脚印。努噜顿时精神大振,按脚印找去。
一天,他遇到了一只号称小美女的藏羚羊,她因为大雾而迷失了方向。努噜运用自己的智慧帮她解了围。慢慢的,他们开始相互交谈,当他们发现对方正是当年的幼小伙伴努噜和卓玛时,两人惊喜万分,用自己的角互蹭着,低声叫唤着。
努噜和卓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四季如画的家乡美玛措。
电影中的主角努噜勇敢、善良、友好,那美玛措也是如此的迷人。
当电影结束时,我看见荧幕上现出了这样一行字: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最后的藏羚羊群读后感 最后的藏羚群主要内容篇二
过年前,我读了《最后的藏羚羊》这本书,知道了藏羚羊是一种生活在我国可可西里草原的珍稀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一只名叫可里的藏羚羊的所见所闻,告诉人们它们悲惨的命运。
在可里降生不久,就惊恐地目睹了它的同胞被恶狼活生生吞掉的情景。大自然的法则就是如此简单,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然而,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可里越来越懂得,狼固然是它们不共戴天之敌人,而真正让它们遭到灭顶之灾的却是具有高智商、主宰世界的人类。因为狼只要得到一只藏羚羊就会满足,而那些偷捕猎者—人类,他们从不知道满足,他们凭借着手中的武器、非要把圈着明令保护的、数量少的可怜的藏羚羊斩尽杀绝不可!
当读到藏羚羊为了逃避捕猎者追杀而拼命奔跑的情节时,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电视镜头上血腥的一幕:一个偷猎者在追杀一只怀孕的藏羚羊,它在走投无路之际,藏羚羊想到腹中的胎儿,它绝望地跑在地上乞求捕猎者手下留情,然而可恶的捕猎者毫不手软地杀害了两条生命,脸上还露出得意的奸笑。
文章最后一句写道:“这些荒原上的精灵,随时准备向自由的天堂奔去。”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一片茫然,它们有自由的天堂吗?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慨万千。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被人们称为“珍奇”的动物,都在遭受着与藏羚羊同样的命运。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请不要再随意杀害他们了,让我们每个人都尽一份力:保护好动、植物共同的家园吧!
最后的藏羚羊群读后感 最后的藏羚群主要内容篇三
一个老猎人一日打猎,看到一只肥壮的藏羚羊伏在草堆里,那藏羚羊见到猎人的`枪口,没有挣扎,也没有奔跑,而是向猎人深深地一跪。但是老猎人还是扣动了扳机。老猎人解剖开那只藏羚羊时,发现它的肚子里有一只已经成型了的小藏羚羊。次日,老猎人把藏羚羊深深地埋在了地底下,和羊一同埋下去的,还有那只罪恶的枪。
面对跪拜的藏羚羊,老猎人虽有所犹豫,但仍举起了枪。他没有意识到,眼前的藏羚羊,不再是他的猎物,而只是一个为了保护孩子儿含泪祈求的母亲。老猎人并不是坏人,他对朝圣者的帮助以及最后的远走,让我们看到了“善”的存在。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善恶的并存。只是,有的人选择了将恶进行到底,而放弃了对善的追求;而有的热竭力移植者人性之恶,江山发挥到了极致。恶是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最终吞下苦果;善或许意味着牺牲和付出,却能从中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获得心灵的满足。相信你一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今天,因为有恶的存在,在青藏高原上,对藏羚羊的猎杀仍在继续着;但也因为有善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保护藏羚羊的行动中去。在
“善”的守护下,我们的“高原精灵”——藏羚羊的数量才得以不断增加,种群日益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