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给人以思考和反思,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了思想上的启发和提升。这些优秀作文从不同的角度和思考层面展开,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游子吟古诗(通用17篇)篇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2.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6.儿童古诗大全300首。
8.关于母亲的古诗。
9.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名句精选。
10.关于春天的古诗1000首。
游子吟古诗(通用17篇)篇二
慈母手中线,游子(3)身上衣。
临(4)行密密缝,意恐(5)迟迟归(6)。
谁言(7)寸草(8)心(9),报得(10)三春晖(11)。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游子吟(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白话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创作背景。
《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名家评论。
明代谭元春《唐诗选评》评价此诗:“写母子之情,极真、极隐、极痛、极尽,一字一呜咽。”
作者简介。
孟郊像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46岁始中进士。贞元十七年(801年),50岁的孟郊任江南溧阳尉。其代表名诗《游子吟》就是在溧阳时所作。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游子吟古诗(通用17篇)篇三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古诗(通用17篇)篇四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含义。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与节奏之美。
3、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教育幼儿要体谅妈妈的艰辛不易,要学会关心妈妈,知道回报妈妈的养育之恩。
挂图一幅、幼儿用书。
1、幼儿观察画面上人物的动作、表情及背景,说说图上的人物有谁?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他们是什么关系?(妈妈和儿子)。
2、请幼儿说一说画面意思。
4、师:告诉幼儿画中的儿子是唐代诗人孟郊,简单介绍诗人孟郊及古诗《游子吟》。
5、谁知道这首诗呢?如果有幼儿知道,请他朗诵给大家听,如果没有幼儿知道,教师放慢语速,以较低沉的声音朗诵,尽可能表现出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2、幼儿看图跟随教师朗诵古诗,注意朗诵的语速稍微慢些,要表现出母亲的艰辛。
3、幼儿个别朗诵古诗。
4、集体朗诵。
1、提问:读了古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或者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幼儿问老师回答)。
2、帮助幼儿逐句理解古诗字、句的含义,重点解释幼儿不能准确理解的诗句特别是诗的后两句,幼儿理解部分由幼儿来讲。
1、让幼儿说一说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你打算怎样回报妈妈呢?
2、师:母爱是伟大而无私的,妈妈是那样的艰辛与不易,她时刻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着你们,小朋友们要体谅妈妈,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知道报答妈妈,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自己的妈妈。
让我们再次朗诵这首诗,歌颂天下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游子吟古诗(通用17篇)篇五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掌握“意恐”、“三春晖”等词义,理解诗的意境。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母、敬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培养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引导感悟。
[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感悟。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教师下水文。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入:(课件: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同学们,世间的爱有千种万种,你在日常生活中都体会到哪些爱呢?(学生回答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郊的《游子吟》,体味一下孟郊笔下道出的是哪种爱?(板书:游子吟孟郊)。
二、简介作者:请同学借助工具书简介作者孟郊。(学生互相补充)。
三、读文感悟:
1、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4人一组)轮流朗读全诗,纠正字音。
2、分组齐读。
3、教师提出重点易错字:行、晖。(学生正音)。
4、朗读感悟: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教师指导朗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学生谈感受:说说你读了这首诗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简述诗的内容及个人感受)。
6、欣赏画面,诵读体会。(是啊!这首诗勾勒出了这样的一幅画面:)。
(放舒缓音乐,在乐声中展放《游子吟》画面,学生低声诵读。)。
7、想象写作,理解意境: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灯光为子女缝衣服的情景。(学生合作作文,读文交流。)。
8、师生赛文:(老师也写一篇下水文,和大家交流一下。)。
9、内容归纳:慈母一线缝衣,意恐迟归,反映出深切的母爱。
明确:意恐、三春晖的意义。
点拨:哪些词更能体现出深切的母爱?(密密、迟迟)这些词如何读?
指导:读时语气温和厚重、深长,读出对母亲慈爱及儿子亲切的.感激之情。(学生读诗体会)。
归纳:孟郊写母亲抓住了“一针一线缝衣”这一细节,写出的都是深切的母爱。
四、情感教育。
1、每个人的母亲都很疼爱自己的儿女,你和你的母亲之间也一定会有很多细节,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慈爱。请你开动记忆的马达,搜索感人的故事,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深切的母爱吧!(学生讲述母爱的故事)。
2、是啊,温暖的叮咛,无比的关怀,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温馨的慈晖,在这里请大家记住一个特殊的日子: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日,这一天是母亲节。这一天,请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祝福与感谢,你会怎么做呢?(利用多媒体投影显示)。
五、诵读感悟。
让我们一起回忆全诗内容,带着对母亲的热爱与感激,深情的诵读《游子吟》吧!
放舒缓的音乐,多媒体播放《游子吟》的画面。(学生深情地背诵)。
游子吟古诗(通用17篇)篇六
1、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懂得感恩父母。
2、欣赏古诗,学习有感情、又起伏的吟诗。
3、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随音乐进行艺术表演。
幼儿用书图片一体机课件贴纸。
1、带领幼儿唱儿歌《我爱好妈妈》。
2、向幼儿提出问题“你们爱你们的妈妈吗?”“你们为什么爱妈妈呢”?
老师总结:因我们的妈妈爱我们,所以我们也爱妈妈。
1、结合图片,了解原文大意。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故事的主人公——孟郊孟郊是一个非常喜欢旅游的人,所以人们都喜欢把他叫做游子。有一次,孟郊听说东北的长白山下雪了,于是他打算第二天就去东北旅游。孟郊的妈妈听说东北可冷了,于是她就拿起针线,开始给孟郊做起了衣服。孟郊看见妈妈把衣服缝得特别特别的密。便问妈妈“妈妈你为何把衣服缝得这么密呀?”妈妈说:“妈妈担心你在外面的时间太长,衣服坏的快。所以把衣服缝得密一些,衣服便会结实一些。这样你可以多穿一段时间。”孟郊听了妈妈的话,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想:妈妈对我的爱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伟大。而我就像是一颗小草。怎么做也报答不了妈妈对我的恩情。孟郊还把他和妈妈的故事写成了一首诗。他要让所有的小朋友知道,我们的妈妈永远都是最爱我们的。而我们也一定要好好地爱我们的妈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孟郊写的这首《游子吟》。
2.打开多媒体,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1)师:现在老师要把这首诗教给我们的小朋友。——打开原文图片,老师划指(教棍)教读古诗原文。(向幼儿强调原文情感,师:孟郊舍得离开自己的妈妈?当孟郊快要离开妈妈时,他的心情是很所以我们读古诗的时候要用悲伤的语气来读哦。)。
(2)结合肢体动作,老师再次教读古诗二遍。(不要忘记标题和作者)。
4.朗读游戏。
师:通过诗歌我们都知道了,妈妈为了我们很辛苦。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报答妈妈对我们的'恩情呢?(引导幼儿回答:给妈妈锤锤背,揉揉肩)。
游戏一:给妈妈捶捶背。
玩法:全体幼儿先把椅子向后退。请小女生来当妈妈,小女生搬起椅子小脚丫上坐一排。小男生当孩子。站在小女生的后面给“妈妈捶背”。(大家一起边念原文,边游戏)。
游戏二:给妈妈揉揉肩。
小女生和小男生互换,小女生当宝宝,给“妈妈揉揉肩”。
5.阅读。
为幼儿发放古诗课本,幼儿用手指读。教师发放奖励贴纸。激励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通过古诗《游子吟》的故事。体会到了妈妈对我们的爱。所以我们小朋友在家时,一定要听妈妈的话,体贴妈妈。做一个孝顺妈妈的好孩子。今天晚上回到家,大家不要忘记把这首《游子吟》念给我们的妈妈听。老师还要幼儿园古诗教案《游子吟》给大家布置一个家庭作业:晚上回家为妈妈洗一次脚。并对妈妈说:“妈妈辛苦了!妈妈我爱你!”
游子吟古诗(通用17篇)篇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古诗(通用17篇)篇八
夜深了,村庄里的人都已经睡着了,而孟郊和他的母亲还在屋子里收拾着第二天考试要用的物品。孟郊的母亲也正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准备行囊。
母亲先往儿子的包里装一些干粮,再往儿子的葫芦瓶里用瓢舀许多水,然后又偷偷地装了一点盘缠在孟郊的`包里。母亲把孟郊拉过来说:“娘给你带了食物和水,都挑了最好的。你放心,娘给你带了点儿盘缠,不会让你饿着的。”在说话的时候,母亲发现儿子的衣服破了几个洞,于是母亲叫儿子把衣服脱下来交给她补。孟郊不忍心,叫母亲先进里屋睡下了。
夜更深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母亲听孟郊屋里没有声音,就摸索地坐了起来,点亮油灯,拿出衣服开始缝了起来,边缝边想:我可不能让我的儿冻着了,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由于天快亮了,母亲缝更快了:我得把衣服缝结实了,让他多穿些日子。
天亮了,孟郊走出来,发现母亲一夜没睡,一直在为他缝补衣服,感动得热泪盈眶。孟郊心里想,我们儿女好比小草,永远也报答不了阳光的哺育之情。母爱是多么伟大啊!于是,他告别母亲,在途中,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古诗(通用17篇)篇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游子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游子吟古诗(通用17篇)篇十
《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孟郊(751年—8),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人们曾把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尚古好奇,多写古体诗。但孟郊所作,多为句式短截的五言古体,用语刻琢而不尚华丽,擅长寓奇特于古拙,如韩愈所谓“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而韩愈的七言古体最具特色,气势雄放而怪奇瑰丽。他们的诗都很有力度,但韩愈的力度是奔放的,孟郊的力度则是内敛的`。他更多地学习了汉魏六朝五言古诗的传统,正如李翱所说,“郊为五言诗,自汉李都尉(陵)、苏属国(武)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因此,与大历、贞元诗人相比,他更接近汉、魏风骨;而与他之后的韩愈、李贺相比,则又较多地保留了大历、贞元诗风的痕迹。这并不是说孟郊只是一味模仿汉魏六朝诗风,在学习古代诗歌艺术的同时,他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内容上,孟郊的诗超出了大历、贞元时代那些狭窄的题材范围。固然,他的诗的主旋律是中下层文士对穷愁困苦的怨怼情绪,这是他屡试不第、仕途艰辛、中年丧子等生活遭遇决定的;但他还是能透过个人的命运看到一些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并以诗来反映这些生活。其中有的揭露、针砭了社会上人际关系中的丑恶现象,有的则尖锐地揭示了贫富之间的不平等。如《寒地百姓吟》以“高堂捶钟饮,到晓闻烹炮”与“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两相对照,《织妇辞》描写了织妇“如何织绔素,自着蓝缕衣”的反常现象。他写这种诗常有很深刻的心理体验,如《寒地百姓吟》中“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之句,实非泛泛纪述民间疾苦者可比。应该说,在杜甫之后,孟郊又一次用诗歌深入地揭露了社会中贫富不均、苦乐悬殊的矛盾。孟郊还有一些诗描写了平凡的人伦之爱,如《结爱》写夫妻之爱,《杏殇》写父子之爱,《游子吟》写母子之爱,这些题材已经在很长时间内被诗人们忽视了。
其中《游子吟》是一首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小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艺术手法上,孟郊的诗歌中出现了大历、贞元诗歌所没有、在这以前也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即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中所说的“钩章棘句,掏擢胃肾“式的险奇艰涩。这一方面与他刻意求工,精思苦吟有关,另一方面与他心情郁闷、情绪低沉有关。在《夜感自遣》中,他说自己“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苦苦地写诗,就必然要道人所未道,刻意寻求新词句,用过去诗中少见的僻字险韵与生冷意象;而心理的压抑、不平,使得他所追求的新的语言表现多带有冷涩、荒寞、枯槁的色彩和意味,从而尽可能把内心的愁哀刻划得入骨和惊耸人心,如:
老虫干铁鸣,惊兽孤玉咆(《秋怀十五首》之十二);。
病骨可剸物,酸呻亦成文。瘦攒如此枯,壮落随西曛(同上之五);。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同上之二);。
蜿蜒相缠掣,荦确亦回旋。黑草濯铁发,白苔浮冰钱(《石淙十首》之四);。
劲飙刷幽视,怒水慑余湍(同上之十)。
在这些诗中,他精心选用了“剸”、“梳”、“印”、“刷”等令人感到透骨钻心的动词与“峭风”、“老虫”、“病骨”、“铁发”、“怒水”、“劲飙”、“黑草”、“冰钱”等感觉上属于暗、冷、枯、硬的意象相配,构成了一组组险怪、生硬、艰涩的句子,传达了他心中难言的愤懑愁苦。对于孟郊的诗风,历来的评价相去甚远。如韩愈、李翱固然对他褒扬有加,而后世如元好问却称之为“诗囚”(《论诗三十首》),苏轼更将其诗譬喻为外壳坚硬而嚼之无味的“空螯”(《读孟郊诗》)。但平心而论,孟郊诗的语言独创性是无可否认的。宋人许顗《彦周诗话》谓其“能杀缚事实,与意义合,最难能之”,就是对他能以强有力的语言改造客观事物的形态以表现自我的心理表示赞赏,这确非易事。
当然,孟郊也有平易朴素、自然流畅的诗作,但这些诗作在当时并不太引人注目(尽管《游子吟》等诗在后世被广泛传诵),倒是上述风格的诗作,在内容上、语言上都显示了元和年间诗歌创作的新变化、新特点。好奇尚险的诗风在韩愈手中有了进一步发展并蔚为风气。
更多。
游子吟古诗(通用17篇)篇十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游子吟古诗(通用17篇)篇十二
《游子吟》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分享了游子吟的朗诵,欢迎欣赏!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注释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鉴赏: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游子吟古诗(通用17篇)篇十三
屋外,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正坐在炕上为儿子做出门远游的准备。
慈爱的母亲坐在昏暗的灯光里,为儿子孟郊缝着衣服,她左手拿着针,右手拿着线,慢慢的穿过针眼,打上一个结,便仔细的缝起来。这一针一线之中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担心,她担心害怕儿子迟迟不能回家,家中太贫穷了,没有钱去为儿子买绫罗绸缎,有的只是粗衣麻布。
“儿呀!你在外面可要处处小心呐,好好与人相处,时常写信回家,好让娘放心啊!”说完,哽咽了一下,此时,泪珠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孟郊放下书看着慈爱的母亲,深深的点了点头。此时他思绪万千甚至要决定留在家里,陪伴母亲左右,但是他又不能让母亲失望,他必须要扬名于世,以此报答母亲。他想起了小时候上学的`不易,母亲的辛劳。
如今,可以出去远游学习了,他心中的那份兴奋,是没有人能体会的他心中对母亲的那份牵挂,也是没有人能理解的。
明日,他就要走了,离开慈爱的母亲,离开这破旧的小屋,离开这生他养他的故土。他心中的不愿是说不出来的,他不能为母亲做些什么,他只能说在外他会时常想念这里,在外好好学习,心中不禁吟一道诗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屋外,刺骨的风还在刮着,可这间小屋里,却洋溢着暖暖的春意。
游子吟古诗(通用17篇)篇十四
游子吟大家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二年级朗诵游子吟的古诗吧,请看: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习,报得三春晖。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四十六岁才中进士,曾任协律郎等职。他一生穷愁潦倒,不苟同流俗。虽有韩愈、李观等人为之揄扬,却始终未能免于饥寒冻馁,被人称之为「寒酸孟夫子」。六十四岁时赴山南西道任官,行至阌乡暴卒。
孟郊存诗共四百余首,其中绝大多数是倾诉穷愁孤苦的作品。他的朴实而深挚的诗风,在当时是别开蹊径而富于创造性的。他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以白描的.手法抒情写景,却能达到深刻的境地。苏东坡赞美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是很恰当的。他的诗,语言缺乏藻饰,也不讲求音韵的谐和、响亮,但大都表达了他内心的情志。有《孟东野集》。
注释。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三春:指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合起来叫三春。
三春晖:是指春天的阳光,比喻说明慈母之爱难以报答。
游子吟古诗(通用17篇)篇十五
3.特写妇女手中的针线穿梭及部分细动作。
4.由3平移旁边一年轻男孩穿着破衣服坐在一个小矮凳子上看书。
5.中景妇女咬断线,抖抖衣服。
6.远景妇女仔细认真的看衣服每一角落是否都缝制的妥当。
7.近景妇女用手拽了拽衣服四边,察看是否牢固。
8.近景(仰拍)黎明前昏暗的光线中一棵独立的大树的枝头倔强的挺着。
9.远景——近景妇女转身到桌边,在桌上铺一块布,将叠整齐的衣服放在布中间。
11.中景男孩伏在桌上睡着了,妇女拿件外套为其搭上,仔细的'端详儿子。
12.镜头渐渐变黑。
13.黑镜头,一阵犬吠声打破宁静。
14.中景妇女给儿子递上包袱,男孩接过包袱挎上肩。
15.远景妇女与男孩拉着手,寒暄几句(无声)。
16.远景(室内角度)男孩与妇女分手后向门外走去。
18.特写妇女靠倒在门上含泪的眼睛,颤抖的嘴唇(面部表情特写)。
19.远景男孩走着忽然听下回头看母亲。
20.特写同18。
21远景——中景(慢镜头)男孩忍住泪水恨狠地别过头大步跨出去的脚步。
22中景乡间小路a.男孩走路的背影b.男孩走路的正面。
23.近景妇女靠在门边流泪的双眼。
24.中景树林里,男孩走着。
25.近景同23。
26.中景(仰拍)26.中景高原上,男孩大步的走着。从斜坡的草坪上渐移出一行字“谨此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游子吟古诗(通用17篇)篇十六
l结合自己的感受,借助画面欣赏并理解诗歌内容。
l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萌发回报妈妈的愿望。
l绘画“我的妈妈”,说说妈妈的本领或关心自己的事。
l大书《处处闻啼鸟——游子吟》、配乐cd《游子吟》。
l回忆活动“我的好妈妈”
——教师小结:你们都有一个漂亮、能干、善良的妈妈,今天我也要向你们介绍一位慈爱的妈妈。
l欣赏并理解古诗。
1、看一看,再听一听。
出示大书《处处闻啼鸟》,欣赏《游子吟》画面提问:
——画面上有谁?
——妈妈在做什么?为谁做的?
古时候有位诗人叫“孟郊”,他要出远门了,他写了一首诗叫《游子吟》。
——妈妈为他准备了什么?诗歌里面会告诉我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cd完整)。
2、听一听,说一说:
——你听到了什么?
——什么叫“游子”(离家遥远在外的孩子)?
“慈母”是谁?“游子”是谁?
——慈母为游子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我们再听一听(老师分段朗诵)。
——慈母为游子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手中线”做出“身上衣”
——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妈妈牵挂外出的儿女,心情怎么样?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小结(老师解读古诗大意):离家在外的游子,身上穿的衣服是母亲亲自缝制的,母亲的爱也一针一线的缝在衣服里,不论走到哪儿,一路都跟随着他,母亲总是牵挂儿女的,一直等到他们平安回来才放心,母亲的恩情,孩子永远也无法报答,就像小草无法报答阳光的抚育。
3、表达对于妈妈的爱。
——你的妈妈也这样疼爱你吗?妈妈都为你做什么呢?
——你爱自己的妈妈吗?你会怎么做?
——听cd,跟着老师一起念古诗。
小结:虽然现代的母亲不再为孩子缝制衣服了,可是,母亲的爱却是永远都不会变的',就如春天温暖的阳光一样,所以我们无论长得有多大,走的有多远,做过多了不起的事情,都不要忘记爱我们自己的妈妈!
游子吟古诗(通用17篇)篇十七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伸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古诗的意思是: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从这首诗里面,我知道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所以,我长大一定要报答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