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学计划需要综合考虑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因素,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形式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的今昔变化;
2、通过调查、访问、对比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
3、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访谈、资料研究、合作交往的能力。
4、进一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小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家乡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了解家乡的变迁。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
1、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2、收集有关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及图片等资料,了解家乡变化的情况。
1、歌曲导入。
今天,老师能和你们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一起学习,心情特别好,像阳光一样灿烂,还为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听一听。
课件出示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2、说一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指名几名学生说)。
3、歌声唱出家乡的美丽。你们想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吗?
4、采用小组自由汇报的形式,向全班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调查情况。
(1)、你们采用什么方法了解家乡的?(小组汇报、组长汇报、写成文章汇报……)。
(2)、自由选择自己了解家乡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进行小组交流。(房屋、道路、小桥、家庭……)。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口头、照片、录象、图片……)。
5、补充材料,深化感知。
通过同学们课下调查,刚才听了同学们的汇报,看了同学们自己收集到的许多照片,我也切实亲身体验到了家乡的变化,我为自己家乡有这样大的变化而感到骄傲。今天老师也去拍了些材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家乡的美丽风景吧。那就让电脑做我们的导游,一块儿去欣赏我们家乡的优美风光吧。(课件出示图片)。
(1)滨海公园风景如画;
(2)县政府办公中心;
(3)这是有名的时代超市;
(4)这是滨海迷人的夜景。
1、人人都夸我们家乡美,我们为之而感到骄傲、自豪,让我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说一说对家乡变化的美好感受吧。
(1)可以对家乡变化的美好感受唱一首歌;
(2)可以写一首诗;
(3)可以画认为最美的一角;
(4)可以说一说。
2、小组交流、汇报。
活动三:辩论家乡的变化是不是也给我们带来烦恼?
1、的确,我们的家乡变化得如此美丽、富饶。但是,有人说:“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烦恼。汽车多了,空气差了;楼房多了,绿地少了……”(课件出示)。
2、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我们来辩论一下:
家乡的变化是不是也给我们带来了烦恼?(课件出示)。
正方:家乡的变化是给我们带来了烦恼。
反方:家乡的变化不是给我们带来烦恼。
3、学生辩论。
通过刚才同学们精彩的辩论,我们知道,家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便利,叫人欣喜,催人振奋;同时我们也看到,家乡在变化过程中也给我们一些不利的因素,叫人忧虑,令人遗憾。那么怎么样把那些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资源,使我们的家乡更加完美呢?这个问题要靠我们全体同学去努力啊。
活动四:雏鹰小队在行动。
请同学们在课后认真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建设中“美中不足”?你打算把“不足”之处做如何改造,使之更完美。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为未来家乡的建设者,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二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商无规律的变化也得参与。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猜想、观察、验证、应用等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掌握商不变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
2、结合教学过程、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并渗透“变与不变”、“对立与统一”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商的变化规律的理解、掌握及应用。
探究学习法。
1、填空:(出示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除法,大家猜想一下,如果被除数或者除数发生变化,商有没有变化规律呢?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进行快乐一课游,咱们一起去数学大世界的游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想去吗?但是大家要用自己的智慧赢得机会,大家有信心吗?(出示课件)。
二、观察算式,找规律:课件出示:(体育用品店)。
1、师:这是体育用品店,从这个画面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找图中的信息。
2、学生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除数。
商
师:看看这三个算式,哪些没变?哪些变了?当被除数没变的时候,除数和商是怎样变的?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的提示,完成导学单第一题出示提示:
1、从上往下观察,任选两个算式比比看,除数和商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下往上看,任选两个算式比较,除数和商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汇报交流。
变?谁变了?怎样变的?
在分组讨论中,教师深入小组,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是不是可以乘或除以任何数?
师:同学们表现好极了!第一关顺利通过。挑战第二关。出示课件:乘船问题。
请一个学生读信息,师:你们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吗?学生列算式,算出结果。
师:认真观察这三个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完成导学单第二题】。
结合刚才的探究方法,先自己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伙伴探讨一下。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学生结合第一题的方法,有顺序的汇报。
师:谁能用完整的话说一说,当除数不变时,被除数和商是怎么变化的?师:小结:当被除数不变时,商会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当除数不变时,商会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共同探究的内容板书:商的变化规律。
三、巩固练习,应用规律。
四、课堂小结:
你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能对自己或同学或老师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吗?
五、课后实践:
用今天学到的学习方法,思考以下题目有什么规律?
32÷4=816÷8=264÷2=32。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三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87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并为后面学习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的学科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商的变法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对商的变法规律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抽象、概况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为了使学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商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是:掌握商的变化规律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指出,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观察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我设计了孙悟空分饼的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由故事引导学生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教学过程始终吸引孩子,把他们带入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的境界。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3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探究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例8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表述规律,我加以纠正或补充。最后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进一步加深理解。
活动二:探究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我放手让学生用探索第一个规律的方法,独立观察思考,也可以同桌或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然后汇报,结合课件演示,师生互动,产生共鸣。再举例验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活动三:商不变的性质。
有了前面两个规律的形成,第三个规律商不变的规律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究,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比较时可以互相比,也可以同第一个比,但规律是一定的。
通过以上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充分感知,发现并归纳总结出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内化。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课本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的题目加以整理和归类,有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评价。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四
教学理念:
1、写什么——写作文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以及教师也常常为写作材料的“无米下锅”犯难。作文来自生活,要引导学生更多地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所以,课前,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家乡的变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家乡的今天,了解家乡的过去,可以查阅资料,可以采访有关人员,可以实地考察,总之,要做到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感受。搜集到的材料有文字、图表、照片??其实每一次作文题材是广泛的,只要善做教学的有心人,就能就地取材,随手拈来。
2、怎么写——每一次作文辅导都是一次心理历程,在同一个地点,把自己所得的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探讨,一起分享,在说中感悟,在论中升华,在写中沉淀。本节课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先让学生自由练说或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如此引出主题:在昨天与今天,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找到家乡的变化;然后集体交流,畅所欲言,教师在学生的汇报中逐步梳理出有价值的东西,如写作材料、写作思路等等;接着提升感情:记住家乡的昨天,是为了珍惜家乡的今天,感受家乡的现在,是为了更好地展望与建设未来,请同学们展望一下家乡的未来吧,你希望我们的家乡还有哪些变化呢?最后教师再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家乡有这些变化?不期待学生的回答,只给他们一个思维的空间与线索。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近年来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把你们搜集到的材料和同桌交流交流,我期待着你的精彩。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有文字,有图表,有照片,有实物,有说的,有唱的,有表演的,教室里成了他们快乐与自由表达的空间。
生:我感受到了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我感受到了家乡有些方面变好了,有些方面倒差了。
师:是吗?这很正常,但也是一个好的题材,等会儿听你的细说。(板书:好坏)。
师:家乡的昨天记载了我们蹒跚的脚步,家乡的今天承载着我们增重的身躯,让我们一起回忆家乡的过去,走进家乡的现在。(板书:家乡的变化)。
二、自由交流汇报。
师: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
根据学生的发言整理出写作素材与思路。
写作材料:住宿条件。
家庭收入。
人民精神面貌。
绿化环境。
城市建设。
娱乐设施。
教育保障。
医药卫生。
交通安全。
拓展思路:
如:
生:我知道家乡的人民以前都穿补巴衣服,吃红苕青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听我奶奶讲的。
师:哦,是你听到的,你的耳朵也会观察啊!真灵!(板书:听到的)。
如:
生:我们学校门前的水泥路铺好了,上学放学都很方便了。
师:有谁也想说说学校门前的路。
生:以前的路是泥巴路,还铺了些石头,凹凸不平,一点都不平坦。
师:这是你怎么到的?
生:是我看到的。
师:你的眼睛也发挥了作用。(板书:看到的)。
生:那条路上只要一有车子过去,就会腾起几丈高的灰尘,每天回家身上都满是一身灰,妈妈每天都唠叨个没完。
生:特别是下雨后,路就变成了稀泥,暴泥就有两脚深,还很滑。有一次,我走着走着,一不小心滑倒了,全身都是泥,还是老师给我找的衣服换了。一点儿也不方便。
师:很好,你用你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感受了一下那条路的不方便。(板书:亲身经历)。
师:你们还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经历了一些什么变故?感受到了什么?
如:
师:刚才你说你们家变了,那其他同学家里有很大变化的举手?有彩电了吗?安电话了吗?添置了电脑了吧?还上了网?真不错。你们都说了自己家的变化。(板书:自己家)有没有想说说别人家发生的变化呢?(板书:别人家)。
如:
生:甘宁镇。(板书:甘宁镇)。
师:如果你到了重庆市其他地区,你会说自己的家乡是哪里呢?
生:万州区。
师:能说说你发现的万州区的变化吗?
师:如果我再到了其他的省份,向别人家介绍自己的家乡时,你会说自己是哪里人?
生:重庆市。
师:对,我们是新重庆直辖市的一员,我们每时每刻感受着重庆的变化,也每时每刻期待着重庆的变化。它是三峡上的一颗明珠,必定会发出熠熠的光辉。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你所知道的重庆的变化吧!
三、写作立足点。
师:我们的家乡如此美丽,发展如此迅速,想不想把它写下来介绍给别人?
生:不是,是每一个人都在观察自己的家乡。
师:对!不光是你们每一个人,还有我们家乡的每一棵树,每一块岩石,每一池水,甚至青龙瀑布也都在感受着家乡的变化,也都为着家乡的变化而欣喜,或者担忧。所以你们作文时既可以用自己的口吻,也可以站在树、石头、水等等的角度去观察家乡,去亲近家乡,如此也许更有趣一些。
四、展望未来。
师:通过大家刚才的畅想、建议,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想建设家乡的拳拳之心,所以在作文中我们可以深情地祝福:我们的家乡明天更美好。
五、深层思考。
师:给大家一个问题,不需要你的回答,你只要想一想,我们家乡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可以不告诉我,也可以在作文中回答。好了,大家动笔吧!为我们的家乡喝彩,我们的家乡祝福。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五
本节课在课前我做了很多准备,可以说是很尽心去做这事。但是我认为还有这样一些不足:
1、剪月相环节完全可以放到课上去做,因为学生可以看黑板上没有哪个月相就剪哪个,比较灵活,不会耽误过多时间。
2、学生分组讨论少,因为学生表现比较沉默,我一时忘记让学生讨论月相的成因环节。
3、在这之前观察月亮时应该激励孩子,让他们满怀兴趣,因为“兴趣是观察的基点”。这点是受沈特级点拨而豁然开朗。沈特级是从十五开始让学生观察月亮的,而曾宝俊老师他们是从农历28开始看月亮的,角度不同,但是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我学习。做什么事都要多动脑筋。
文档为doc格式。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六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
1、发挥联想,选定课题。
“家乡的变化”原本是语文课本上口语交际内容,如何使学生交流更有素材,更有感受和体验呢?怎样才能使学生收获多多?只有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体验生活,接触网络……何不把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呢?师生觉得这是妙计,当即就定下了这一综合实践课题。
2、尊重主体,搜集信息。
以人为本,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所在。活动中,根据信息来源的途径不同,要求分成五个小组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选择组别,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自主选择搜集的主要内容。这样,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尊重差异,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积极性。
3、综合智能,整理信息。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和多种方法搜集来的信息是零散的、单一的,就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对材料进行筛选、分析、汇总,要为我所用。学生有的画一画,有的写一写,有的制成图表,有的摄影,还有的摄像。小组成员分工协作,运用语文、数学、美术、自然、科学技术等多种学科知识,综合多种智能来整理信息。
4、发展个性,交流信息。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各有所长,也各有特色。他们中有内向的,有外向的;有能说会道的,有挥毫泼墨的,有载歌载舞的,也有操作电脑的……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交流获得的信息,展示自己的成果,从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张扬自己的个性。
5、情感升华,总结课题。
这一课题贴近学生的世界,学生亲临现场,去看,去听,去想,去写,去画,去摄,感受全过程,这样的耳濡目染,切身体验,学生难以忘怀,热爱家乡的感情油然而生,学生在知道家乡的昨天和今天后,让他们展望辽阳的未来,描绘辽阳的蓝图,这时,作为一名小学生,充满了对家乡的自豪感,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华。
【活动目标】。
1、指导学生多途径地收集信息,了解家乡的巨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并立志努力为建设家乡而刻苦学习。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小组合作,处理信息,学会多种形式整理信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地展示信息,交流信息,让学生学会文明交际,分享信息资源,发展学生人格个性。
【活动过程】。
一、搜集信息。
1、师生讨论,明确收集的目的和途径。
根据途径的不同,分成五大组:采访组、考察组、调查组、查阅组、网络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组建小组。
2、分组搜集,确定搜集的内容。
采访组:深入工厂、邮局等单位采访,了解产业规模的变化及通信设施、手段等方面的变迁。
考察组:走街串巷,实地参观考察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变化。
调查组:以一个有代表性的.家庭为例,调查他们家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
查阅组:到阅览室、图书室、社区、档案局等地方,搜查翻阅有关家乡变化的资料。
网络组:通过上网的方式,下载一些关于本地发展变迁的信息。
3、时间:两周。
二、整理信息。
学生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收集来的信息是零散的、繁多的,因此,要求学生学会对材料进行选择、整理,要为我所用。
1、围绕主题,确定重点。
反映家乡的变化的材料很多很多。交流时不能面面俱到,因此,整理信息时首先要根据收集的内容来确定重点;其次,要围绕重点筛选材料,与重点有关的整理得多一些、细一些、详一些,其余材料可略,甚至可以不用。
2、根据重点,确定形式。
收集了大量的信息,也确定了重点,就要考虑以什么形式来汇报,形式的选择,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以是图片、文字、表格,也可以是摄影、摄像等,当然也可以多种形式兼而有之。
3、时间:一周。
三、交流信息。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利用三周时间,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收集、整理了家乡变化的资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二)、小组交流。
・1、推选5个学生分别扮演来辽阳应聘的大学生、准备来辽阳发展的投资商、记者、外地游客、主管城市发展的政府官员。每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邀请一位代表参加本小组的交流。
・要求:根据身份的不同,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
・2、小组交流。
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参与交流,并接受代表的提问,在此基础上推荐一人参加全班交流,组内其余同学可以补充。
(三)、全班交流。
&。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七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36—37页。
1、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能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各小组准备4个相同的正方体和2个相同的长方体。
一、拼拼算算,寻找规律。
(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a、提问:体积有没有变化呢?
(1)学生可能的发现:计算法:长方体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少2平方厘米。观察法: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2)追问:谁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
(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出示表格。
a、谈话: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如果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拼一拼。
正方体的个数。
2
3
4
5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12。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2
b、学生操作完后汇报。
c、谈话:可能个别同学没拼就知道结果了,在刚才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学生可能的发现:
(1)每多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多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d、验证规律。
(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几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那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又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出示:两个相同的长方体。
a、提问:你能用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吗?
b、学生拼后反馈三种拼法。
c、提问:用两个长方体可以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联系刚才摆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可能的发现: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a、将上下面相拼时,减少的.就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b、将左右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c、将前后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提问:在这拼成的三个大长方体中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发现:因为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d、验证: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二、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下面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出示题目: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汇报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提问:“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少)。
学生操作并找出不同的包装方法。
说明最节省的理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知道了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并且每拼一次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八
2、指导学生了解想象作文分类,掌握假想类想象作文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
1、如何基于现实生活,大胆、合理地想象。
2、如何确立明确的想象作文主旨、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为基础。
3、语言表达如何力求朴实真挚而又充满童趣,引人入胜。
三、教学难点。
1、如何正确的选材,不偏离实际。
2、表达想象要言之有理。
四、教学流程。
故事导入,激发想象o是什么?数学家说:“那是零,0点。”诗人说:“那是月亮。”运动员说:“那是环形跑道。”老农说:“那是烧饼。”儿童说:“那是鸡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对o有不同的认识,有无数个人就有无数个答案。
o是什么?o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过了山花烂漫莺歌燕舞的春就是夏,过了酷热难耐、草木旺盛的夏就是秋,过了硕果累累、稻谷飘香的秋就是冬,过了寒风刺骨、雪花飞舞的冬又是春。周而复始,四季轮回形成一个封闭的o。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九
北师大版数学十二册18页。
1、结合具体情境,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变量;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充分感受互相关联的变量。
辨别哪些相关联的量可以用字母表示,怎么样表示?哪些不能。
一、体会什么是变量。
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二、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互相关联的变量。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1、小明体重变化情况。
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骆驼的体温变化。
(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应出哪些信息。
(2)依次回答书中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1)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
(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4)小结:用语言表达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
二、巩固。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应肯定)。
三、练习。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本单元中的第三小节,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与第一小节《听听声音》和第四小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来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科学概念目标: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教学材料准备:
1、分组材料: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橡皮筋音高的变化”实验记录单、一个小盒子、2根相同的橡皮筋。
2、教师准备:、一个小鼓、尺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过程与方法方面,他们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会进行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根本无法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
三、设计理念。
四、说教过程。
(一)、激趣导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上课伊始,放一些声音让学生听,所有孩子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到课堂上,学生在在听声音时会产生有关声音的疑问,”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想要解决的问题进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小鼓,用不同的力量分别敲击出强音和弱音,让学生分辨有何不同。引出声音的“强弱”及“音量”的概念。
2、做拍手游戏,让学生强烈感受声音的强弱.这近20秒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音量”有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3、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我们能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学生的猜测可能五花八门,可能与真正原因距离较远,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如:“我们知道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是因为振动的关系,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是否也有关系呢?”
4、学生交流想法,提出试一试的要求。提示实验注意事项。(不能让直尺拍打桌子,教室内要保持安静,还要注意观察尺子的振动状态。)。
5、学生利用直尺进行实验,师巡视指导。
6、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板书。
(2)语言描述,并与音乐课和语文课相联系,帮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3)总结音高的概念,并板书。
2、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教材所示的四个杯子,问:如果用小棒敲击,发出的声音会一样吗?
(2)预测发声情况,填写记录单(教材30页)。
(3)实验,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敲击杯子可以发声,这可能每个孩子都知道,而且可能都经历过,但装入不同的水敲击会发出什么声音,他们充满了好奇。发表自己的推测后就迫不急待地进行实验。
(4)摸摸自己的嗓子感受一下,发高音和发低音时嗓子状态有何不同?
(3)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4)汇报,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板书。
(5)引学生分析上一个实验中杯子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现象的原因。
以上只是我对这一节课粗浅的认识,我不知道我的做法和想法是否得当,所以特别珍视这次学习的机会,期待老师同行能不啬赐教!
板书:
声音的高低音高振动快慢赫兹(hz)。
附记录单:
实验时间:记录人:
拔动较松的橡皮筋时发出音,橡皮筋振动()。
拔动较紧的橡皮筋时发出()音,橡皮筋振动()。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有关,振动越(),发音越()振动越慢,发音越()。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实践等、初步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后边长与面积的变化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1,并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8页上面的两个长方形。
说明: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
(1)请同学们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写出对应的边长之比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比是():(),宽的比是():()。
(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它的面积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
(4)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出示教科书48页下面的一组图形。
说明:下面的图形是上面相对应的图形放大后得到的。
(2)组织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交流。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的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的面积比是1:n。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让学生选择第49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按比例放大,算一算放大后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比,看看是不是符合上面发现的规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50。
五、小结:本节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掌握了什么方法?
板书设计:
长:3:1宽:3:1。
正方形3:1三角形2:1圆4:1。
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放大后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1。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比是1:n。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二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请举出例子。
2.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1)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统计图:
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导学案上,然后再在组内汇报说明。)。
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4.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5.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
1判断:妈妈8月1日花了10元钱买菜,随着时间的变化,8月2日也一定会花钱。()。
请说说哪两个量是互相关联的,在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中,那些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人的长相与身高。
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
每袋米重50千克,米的袋数和重量。
我学到了什么?
文档为doc格式。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三
“面积的变化”是结合比例单元教学内容安排的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先让学生猜测——验证出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再研究出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别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n2:1。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比例尺的应用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探索发现平面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及发现规律的过程。
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一、故事导入,引发认知冲突。
1.故事:租金扩大5倍,租地按3:1放大,引思:谁更划算?
(学生可能说出错误的理由,也可能说不出错误的理由,对此,教师都不作判断。)。
2.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看看面积的比与长度比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
二、提供题材,引导探究。
1.出示:下图的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得到的。(图见课本第48页)。
2.引导分步操作。
(1)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
(2)写一写:对应边长的比。
(3)估一估:它们的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生1:3:1生2:6:1生3:9:1生4:32:1。
(4)验一验:究竟是多少呢?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
画一画:直接在大长方形中画出来。
(5)说一说: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9:1,也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小长方形面积的9倍。
3.设疑——猜测——验证。
(1)师:把题中的小长方形按4:1比例放大,得到的大长方形的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又是多少呢?请先猜一猜,再通过算一算进行验证。
(3)提升。
生: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是长度比的平方,即n2:1;也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小长方形面积的n2倍。
师:单凭一、两个例子验证猜想是正确的,可能为时过早,我们还需要用一般的方法进行验证。
出示:算一算,下图中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多少?
引导生请字母帮忙进行验证,也可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说明。
5.回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规律是怎样发现的?
三、大胆推想,细心验证。
师:如果阿凡提的地不是长方形的呢?你我们的结论就不一定成立了,怎么办?
生讨论:要找一些其它图形,按照研究长方形的面积变化方法,继续研究。
1.研究其它图形长度比与面积比的关系。
(1)出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以及它们放大后的图形”(见课本第48页中的3组图)。
(2)分组测量——计算——填表。(表见课本第49页)。
小组里分工分别测量正方形的边长、三角形的底和高、圆的半径,并写出相应的比。
(3)交流发现。
观察那个表格,同组之间充分交流发现。你能说说为什么放大后的面积是放大前面积的n2倍吗?联系边的放大,与乘法结合律联系起来。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归纳。
师:你能把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合起来说一说吗?
生: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放大,得到的大图形与小图形的面积比是长度比的平方板书:面积比=长度比2,即n2:1,也就是大图形的面积是小图形面积的n2倍。
四、分层作业,内化规律。
1.运用规律写答案。
(1)把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5倍,宽也扩大5倍,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缩小3倍,面积缩小()倍。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4倍,高也扩大4倍,面积扩大()倍。
(4)有一个圆,现在的半径是原来的10倍,现在的面积是原来的()。
2.解决问题。
(学生交流算法)。
(2)一个面积是314平方厘米的圆,按照2:1的比扩大后,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在比例尺为1:1000池塘图上面积5平方厘米,实际面积是多少?
六、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1.回顾:我们是怎样研究面积的变化的?从中发现了什么?
在解题中发现问题,从研究长方形面积的变化入手,通过猜测——验证——归类的方法,找到面积变化的规律。
2.拓展。
把一个立体图形按n:1放大,得到的大立体图形与小立体图形的体积比是长度比的立方,即n3:1,也就是大图形的面积是小图形面积的n3倍。
3.研究。
同学们,探索规律可以通过猜想,收集具体例子的数据,认真观察,比较,找出共同特点,归纳出其中蕴藏的规律。这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立体图形按比例放大后体积变化有没有规律,大家在课后也可以举例子,找数据,对照比较去研究,可能会有惊喜的发现。
对应边的比面积的比。
3︰19︰1。
4︰116︰1。
n︰ln2︰1。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四
1、使学生经历“问题—猜测—验证—结论”的过程,结合具体的实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理解,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增强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比例尺的应用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探索发现平面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及发现规律的过程。
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一.激趣引入,孕生问题。
1、激趣。
课前:师:同学们,今天朱老师要来帮你们上一节数学课。上课之前,老师有些问题想了解下。再过一个多月,你们的小学学习生涯就要结束了,问下自己,你们喜欢数学课吗?为什么喜欢数学?(数学课,有趣,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确实,学好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生活问题,让我们在生活中不“吃亏”。今天朱老师带来了一个生活中有趣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地主与农民”的有趣故事(出示地主农民图片),到了年底,黑心的地主想多收租金,就对农民说:我租给你的地租金要涨5倍,否则我就不租给你了。农民听后,没有马上答应地主,眼睛一转,心中一算,只要租给我的地按3:1的比放大。
地主心想:这样我还能赚一些呢。
农民一副镇定的样子,心想:我还能多种一些庄稼呢。
那究竟谁赚了呢?谁来猜一猜?(指名猜一猜)到底是谁赚了呢?
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大小3:1)。
师:我们就通过这两个长方形来开启我们的学习和探索之旅。
师: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后得到的。
师:要想知道是按怎样的比放大的?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量一量,算一算,再比一比。(学生动手测量)。
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确实,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的。也就是这两个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3:1),(板书)你还会想到什么问题?(指名说一说)。
生:我还想知道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多少?(板书)。
师:同学们很善于提出问题,面积的比还会是3:1吗?怎么办?
生:算一算,再比较。
师: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算一算,再比一比,独立完成。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的得到的?
生:算一算,比一比。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师做适当解释。
3、揭示课题。
师:是啊,把长方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究竟存在怎样的变化规律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大胆猜测,探索实践。
1、猜测规律。
师:从这个数据上看,你能隐约感觉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和对应边的比是怎么变化的吗?学生猜测。
生: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对应边的比的平方。
师:一个例子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怎么办?
生:可以举例验证。
师:自己画一个长方形,再按不同的比进行放大,一起来看活动二。
出示活动二活动要求。
(1)任意画一个长方形,标注好它的长和宽(取整理米数)。
(2)选择一个比将长方形进行放大并画出来,并将数据填入表格。
(3)填好后,同桌互相说说发现。
3、交流汇报。
同桌之间先互相交流,再指名汇报。
师:下面我们来收集数据。
指名交流,三位左右(不一样)。
师:下面还有很多数据,哪位同学再来简单说说你的数据。
师:像这样,说的完吗?
生:说不完(板书省略号)。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字母。
师:那表示表示呢?
生:放大后与放大前对应边的比是n:1,那么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n:1。(2到3人)。
师:同学们能有意识的用字母式将我们的规律表示出来,真不错,概括能力真好。这个小小的字母式子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表达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师:说到这儿,你们发现我们的规律是(生说是正确的)。
4.继续拓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重点说)按一定的比放大,得到了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变化规律。此时,你会想到什么问题?(缩小,接你的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或者如果放大的图形是其它图形,还有上面的这个规律吗?)。
说不出引导:平面图形中除了长方形还有(),现在你会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举个例子算一算。
师:好,我们就听这位同学的。请看活动三的要求。
出示活动三的要求。
1、小组四人分工,每人任意画一个不同的图形(边长取整理米数)。
2、选择一个比将所画图形进行放大并画出来,并将数据填入表格。
3、填好后互相交流你们的发现。
我的发现:
(学生研究活动,老师巡视)。
4、组织交流。
收集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师:联系刚才大家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三.小结规律,巩固练习。
师:好的,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不同的例子得到了一个相同的结论,那就是把一个图形按不同的比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与对应边的比的关系。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说地主和农民谁赚了吗?
指名回答。
生:土地是按3:1放大的,面积比就是9:1、相应的租金其实可以涨9倍,而地主只涨了5倍,农民赚了,地主亏了。
师:不明就里的地主,还在沾沾自喜呢。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有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同学们,加油吧。
师:老师想检验下你们的学习成果,愿意接受挑战吗?
出示习题:
填一填(指名回答)。
1、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按6:1的比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的比是()。
辨一辩(一起回答)。
1、一个正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的比是25:1,则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按25:1放大的()。
2、一个圆的半径按a:1的比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的比是a:1()。
四、回顾总结,启发新思。
师: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整个探索过程。我们是怎样来学习新知的?
生:体积的变化,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图形按a:b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的比是。
a:b。
师: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其实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又重新发现新的问题,这样一个训返往复的过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善思、多想,做出大胆的猜想,然后做出细致的研究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对应边的比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
3:19:1。
4:116:1。
7:149:1。
8:164:1。
n:1n:1。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五
在第1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本节课学生将用不同的力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皮筋、粗细不同的琴弦、敲击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学生们通过对听到的不同声音的描述,将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
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音调就越低。
2、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1、利用钢尺(塑料尺)进行实验,找出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利用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进行试验,找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1、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设计实验探究尺子长度和音调的关系。
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时间里振动的次数。
为每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尺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长短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同的3根钢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3根铁管、1把六弦琴。
动画:尺子振动。
一、引入。
1、谁会敲鼓?听一听鼓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2、提问:这些鼓发出的声音有哪些不同?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4、、出示一把钢尺(或塑料尺),提问:怎样使它发出声音?(提醒学生拨动尺子时要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5、怎样让尺子发出音量不同的声音?
1、出示钢尺(塑料尺)进行实验的要求:
用你们的方法进行研究,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记录下来。
重复做上面的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是什么关系,并能准确地进行描述。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开始实验活动,仔细倾听和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观察到的现象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并记录下来。
3、学生分组交流观察结果。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一)、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
学生对敲击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发出的声音的高低进行预测,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他们的预测。
2、实验方法:
按照从1号杯到4号杯的顺序,或从4号杯到1号杯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再与小组的预测进行比较。
每个小组领取一组(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按要求开始实验。
3、与全班同学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二)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着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提问:还记得怎样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吗?
3、分小组实验。
4、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皮筋绷紧时,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高;皮筋松时,振动得慢,发出的声音低。
(三)探究声音的高低与尺子振动的频率之间的关系。
1、尺子怎样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尺子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2、是这样吗?我们先来预测一下,把预测结果天道记录表中。
3、交流预测情况,并说出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4、实验要求:要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并能够清楚地听到声音的变化和观察到尺子振动频率的变化,还要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5、学生实验并记录数据。
6.整理数据。
请各个小组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对应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把音高达到的高度以下涂上颜色,制成柱状图。
四、总结。
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声音高;物体振动的慢,声音低。出示尺子振动的动画。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六
1、亲身感知声音的强弱变化,用动作等表示声音有强有弱。也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了解尺子发出声音的强弱是与尺子振动的幅度有关系。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尺子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能够辨别出吉他琴弦、音叉和风铃管发出声音是有高低变化的。
3、通过具体的音叉、琴弦发现这两种物体的音高是由它们的大小、长短、粗细决定的。
4、养成善于观察,养成把身边常见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1、认识到尺子音量大小、声音强弱是由尺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2、音高的变化与该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有关系。
3、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尺子音量是由它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4、音叉、琴弦的音高是由它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钢尺(每2人一把)。
512音叉(小)、256音叉(大)(每四人一组)。
吉他三根弦(粗、中、细)4人小组一把:备有拨片。
风铃管四根一组:老师演示。
记录表1张;3张小表。
教学过程。
一、音量(声音的强弱)研究部分:
1、黑板上写下“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用手势表示一下什么叫振动。
今天我们研究声音,研究声音做实验时需要注意一点什么呢?
轻声讨论反复静听。
大声回答。
2、讨论、回答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人的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
“大声、轻声”这是声音的什么变化呢?
我们把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表示。
声带的振动我们能感觉但无法看见;可以找到一样物体吗?既能能听清它声音强弱变化的又能看清它振动的变化。
用尺子拨动振动看哪里。
尺子声音强——怎么做到。
尺子声音弱——怎么做到。
做几次。
以2人小组为单位,学老师的方法轻轻拨、用力拨。
先辨认声音的强弱,再仔细观察比较尺子有什么变化。
完成作业p28活动记录表一。
听到老师的.信号停止实验,将尺子放入抽屉。
4、用敲钢片琴的小乐曲来停止实验部分把钢尺放进抽屉,开始汇报部分。
汇报轻轻拨动尺子……。
用力拨动尺子……。
用手势表示。
尺子发出声音的强弱与尺子振动的幅度有关。
尺子振动幅度大,发出声音强(音量大)。
尺子振动幅度小,发出声音弱(音量小)。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研究发现:尺子振动发出声音的强弱(音量大小)与它们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动幅度大,发出声音强(音量大);振动幅度小,发出声音弱(音量小)。那么其他物体是不是和尺子一样,发出的声音强弱和它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呢?请同学们可以按照研究尺子的方法去研究其他物体。
把作业本合起来放到抽屉。
二、声音的高低研究部分:
1、引入:
刚才同学们听到了一首什么曲子?《一闪一闪亮晶晶》。
我们大家一起来唱一唱吧!
能边敲边唱出曲子是因为声音有什么变化?
声音有高低。
用动作来表示音的高低,
辨辨声音的高低,推测哪个钢片发出的声音最高,哪个最低?
敲长钢片——声音低(动作表示)。
敲短钢片——声音高(动作表示)。
2、长时间试验过程:钢片琴最长的发出声音最低、最短发出的声音最高,
那么其他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呢?出现音叉和吉他,我们一起来来研究。
要求:
1)先推测(不动手)------再轮流敲、听。(静)。
2)轻声讨论:确定声音高、低。
3)总结填表:音叉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4)任务完成后,把音叉交回实验台换取下一个实验的教具。
两个音叉敲击发出的声音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根吉他琴弦呢?拨动发出声音高低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记录:音叉(琴弦)声音的高低与音叉的大小有关。
音叉(琴弦)声音高的,……。
音叉(琴弦)声音低的,……。
音叉(琴弦)声音的高低与音叉的(琴弦)大小(粗细)有关。
3、两个实验都完成了,放好材料小组里汇总2个实验的结论。
想想平时还接触过什么物体(乐器)发出声音有高低,推测可能与什么有关。
4、汇报:
当提高音叉声音的高低与音叉的大小有关时,问更低的声音和更高的声音音叉会是怎样的形状大小。
1)老师请你们来推测风铃管,提出三个问题。
小组看着展台讨论1分钟,汇报。
2)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尺子声音强弱(音量大小)与振动幅度有关。
声音高低与音叉大小、钢片长短、琴弦粗细有关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那么我们用有变化的声音和老师说再见吧!
板书设计:
尺子振动幅度。
强(大声汇报、重、响)大。
音量。
弱(小、轻声讨论)小。
钢片琴音叉吉他琴弦吹管。
高短小细短。
音高。
低长大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