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一
那个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接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
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
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二
提起曹操,人们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一张这样的京剧脸谱:水白底,上钩青纹,眉心红点,典型的奸诈之像。曹操的奸臣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而我以为,曹操是一位不同寻常的英雄。
人们之所以认为曹操“奸”,是因为它“挟天子以令诸侯”。可在我眼中,这只是他在乱世中的英雄所为。众所周知,汉献帝软弱无能,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甚至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景象。曹操做丞相后,采用严格的法律法规,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此外,他唯才是举,廉洁奉公,社会风气日益好转。在此基础上,他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如屯田制,户调制等,不仅很快地恢复了农业,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还有效地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试问,若无曹操的“强硬”,何以平天下?连毛主席都曾经说过:“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尽管曹操权倾朝野,能力非凡,他至始至终都做好他臣子角色。有一次,孙权派使者向曹操称臣,并劝他做皇帝。但曹操将其书信给群臣看,说“是儿欲据吾著炉火上耶!”群臣也乘机劝他,但是他却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足见其为人真挚,光明磊落。曹操,有道,有义,有治,有度,有德,实在是令人佩服之英雄也!
“说曹操曹操到”,其实说的就是曹操用兵之神速。曹操不仅是一位能臣,还是一位军事奇才。官渡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曹操之军事之才在战役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是袁绍。当时,袁绍后方稳固,兵精粮足;而曹操处于四战区域,兵残不堪。但是曹操毫不畏惧。面对袁绍大军的白马之围,他亲自上阵。用计佯攻,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调转方向,打得袁军措手不及,曹操初战得胜。在接下来两个月的持久战中,曹操处境极为困难。袁军作高橹,起土山,挖地道,无所不能。但均被曹操以设投石机,挖掘沟壑等法破解。最终决定胜局的战役是乌巢之战。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降曹操,献计偷袭。曹操在分析了形势后,果断地采纳意见,最后打败袁绍。想想看,许攸可是袁绍的人呐,曹操的胆识和用人,真让人叹为观止。纵观官渡之战,曹操虽身处劣势,但他有胆,有谋,有文,有武,不愧为“非常之人”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本三国演义,一群英雄人物。我独爱曹操———有道,有义,有治,有度,有德,有胆,有谋,有文,有武。若能如他,我之大事可成也!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三
“关羽夜走麦城,被绊马索绊倒活捉,后被东吴杀害…”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心里面波翻浪涌,久久不能平静。
想当初:关云长面如重枣,蚕眉凤目,胯下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是多么威风。
这样一位忠义又文武双全的五虎大将为什么败走麦城,被杀害了呢?正是因为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高傲。东吴孙权有意和关羽和好,去给关羽提亲。关羽看不起孙权,说了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赶走了孙权的使臣,才惹怒了孙权,攻打荆州。败走麦城,明知有埋伏还走,以为伏兵根本挡不住自己,结果被生擒、害死。
骄傲自大是那么可怕,俗话说:骄兵必败。我以后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再高傲了,我要深深记住关羽的教训。学习他那勇敢无畏、坚强不屈的精神,忠义两全的品格。吸取他高傲自大、目中无人导致失败的教训。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四
《三国演义》原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既是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又是最好的历史小说。对一个个后人讲诉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这一段时间的一个个故事。让后人对这段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心驰神往。
在《三国演义》中其实很好的诠释了忠,孝,义,这几个中国人心目中重要的为人准则。
正所谓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就很好说明了三国中所表现的“忠”。这里面最成功的任务当然就是“鞠躬精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当刘备在世时,他尽力辅佐,助其成就蜀之基础。当刘备去世后, 即使他知道后主是庸主,他也不辜负刘备的嘱托。他为蜀国的繁荣做出巨大贡献,自己也位高权重,但当他死后他却没留下多少财产。为了完成先主的遗愿,他六出祁山,终于病死于五丈原,给后人留下巨大的遗憾。他的《前后出师表》将他的忠表达到了极点,也鼓舞了众多的后人。当然,在三国中还有许多人也十分“忠”。
“孝”在三国并不是体现了十分多,但也有较为经典的徐庶。时任刘备军师的徐庶与曹军交战中大胜曹军。曹操便想召用他,程昱便建议用其母来招降他。其母虽不可就范,但徐庶还是接到了程昱模仿徐母笔迹所写之信。虽然徐庶知道这可能是假的,而且一旦离开刘备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他依旧义无反顾的走了。他在临走时还推荐了诸葛亮顶替自己。到了许昌后,其母却自责而自杀而亡。他终身不为曹献一策,即使是他看透赤壁之战的玄妙,他依旧闭口不言。他体现自己的“孝”并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也算尽了忠,可以为两全者吧。
“义”在三国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桃园三结义,便让三个人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关云长在桃园三结义后就死心跟随刘备,无论是什么困难都一起过了。当刘备失散,他迫于压力只能投降曹操。之后曹操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珠宝黄金,高官厚禄来企图拉拢关于的心,但他一收到刘备的信,便过五关斩六将,古城相会。当华容道,他可以斩杀曹操及其部将,但他因为一个义,就放过了曹操自己甘愿受罚。关羽的光辉形象就在后人心中塑造成功了。
三国这本书在描绘历史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学习的楷模。令我们在人生路上有了个指路标。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五
手捧《三国演义》,好似坠入历史的长河的上游,探寻那遥不可及却又触手可得的宝藏。一字一句,让每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一段一回,让每件意想不到的的历史事件映入眼帘。罗贯中用他非凡的笔墨,打造了一步令人爱不释手的小说。
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着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成功地刻画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暴而少仁的吕布、老谋深算的的曹操等诸多英雄好汉的形象。
《三国演义》也成《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为人民所熟悉。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了晋武帝大康元年吴国灭亡为止。
既然写的是历史,那自然和历史上大大小小的人物有极大的关系。
要说足智多谋,非诸葛亮莫属。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既懂军事,又晓文学,真是个百里挑一的人才。说诸葛亮智,必要就事而论。看诸葛亮货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计,甚至死后还能以木像吓退司马懿等着名事件,可知诸葛亮智慧无穷,然在那些细微之处更能体现他足智多谋。
关公“忠义两全”那是众所周知的,他由于曹操对他十分器重而在华容道曹操兵败时,关公因念旧情,所以放他过去,可是回去是要被孔明斩首的呀!孔明中引众人求情,且自己并不想啥关公而放了关公一马。孔明料事如神,怎会不知关公会放走曹操呢?不妨设想曹操那时那地一命呜呼,刘备的下一个大敌是谁?自然而然是孙权。曹操若死,刘备孙权开战,刘备就能胜孙权吗?几率很小,纵使是孔明本人页不可冒这个险啊!
曹操更是写的出神入化。他开始杀死了吕伯奢全家,后势力壮大,半夜醒来,一心侍从有邪念,要谋害自己,于是将其杀死。天亮时,曹操向众人编造了一个“吾好梦中杀人”的谎言,足见曹操多疑阴险的性格。可是仁义为怀的刘皇叔也够心狠得的了。吕布死的那天,也就是刘备告诉曹操吕布先杀了丁原,又杀董卓,岂不怕吕布再杀了你?于是曹操下令缢死吕布。虽然这不及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心理以及害死名医华佗的行为,但是比起刘备那仁义的形象还是凶狠了许多。
书中还有许多人物,比如脾气暴躁的张飞、年少气盛性情高傲的周瑜还有神秘莫测的左慈。这部小说中更吸引人的就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传说了。
更具神话色彩的就是关公之死。关公的“忠”“义”为后人所称赞,所以人们便将关公神化了。烧香拜佛也求关公保佑,小说也难免会手写影响。
我们应该都知道吕蒙白衣渡江夺回荆州,关云长败走麦城。关公兵败被俘,不屈而死。然而神话故事就此开始。在庆功会上,吕蒙突然被关公灵魂附体,发狂一般,最终死亡。先不说关公就这样找人陪葬,且说说关公灵魂遇见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普净大师这一片断。这是关公才有的待遇,作者这样写抬高了关公的地位,突出了关公神一般的形象,真是妙笔生花!
其实最有意思的是文章用了补叙,多次设置悬念。经典语句是“且看下回分解”,这样就更容易让读者一页一页不停滴翻下去,合上书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像是吕布之死、周瑜之死都分开在几回之中。盘旋在回与回之间又穿插了不少细节,更让读者爱不释手。一个接着一个的出乎意料的结局更让读者着迷。
《三国演义》就像一场电影,以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为线索,展开叙述,那些虚构的人物小故事就像真的一般。小说列入中国四大名着,我认为不在于它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而在与它的写作技巧,它注重于刻画人物形象,反复运用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而且经常引用诗句,结合得天衣无缝,罗贯中的写作水平炉火纯青,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高超的技巧没有不值得我学习的。
或许我的见解与大家的不同,但是我不得不说,这不小说史中华民族历史文字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带动了文学的进步,是文学的珍品,是罗贯中先生智慧的结晶。我们要保护好着宝贵的财富,继承并发扬前辈的优良写作传统。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六
在这个假期,我读了《三国演义》 这本书 。
所谓《三国演义》,就是要凸显义这个字 ,尤其是刘备这个大人物 ,他的意思,是众所周知的。
关于没有打败孙策,就把荆州交给了麦城,但孙权继续围攻麦城,俘虏了关羽 。冷血的绞死了他,无止境的折磨他 。就在这个故事要传到刘备耳朵里的时候 ,张飞又被他的士兵所杀害了 。这两件事都惹怒了刘备,他率领75万大军向东吴进军 ,在那里与吴军死战,那一天没有回来,结果是失败 。由于军队丧失惨重,无法为弟弟报仇,他患上抑郁症,死于白帝城 。这一代英雄就都陨落了 。
他深深的打动了我 ,我下定决心要做一个正义的人 ,做一个重视感情,重视正义的人 。
我也想学学赵云的勇敢,我通常有些脆弱,老流泪,根本无法做到,男儿有泪不轻弹 。
还有我们也要学到诸葛亮的智,诸葛亮七擒孟获 ,与司马懿斗智斗勇 ,上演了空城计,暗度陈仓,减兵增灶。司马懿不知道,是诸葛亮的计, 害怕学生上当 。可我现在还在学习中老犯其他小毛病 ,数字抄错,计算方法错误 ,审题不仔细分析等等。
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灵感 希望下一次读《三国演义》,可以有另一番滋味 。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七
暑期中我又重读了《三国演义》。又有了些新想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那个年代的一个旋律,战火连天,硝烟弥漫。《三国演义》为我们生动活现地演绎了一个历史故事。
小说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先说说曹操给我的印象。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总是觉得作者有意识的贬低这位乱世枭雄,一看到曹操败走了,无论是字里行间,还是电视银屏,都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同样的,每当刘备取得胜利时,那些听评书的观众也情不自禁的拍手叫好。
显然,无论是观众还是作者,都对里面的人物有偏向性,那是因为,正统思想的观念在当时已深入人心,所以会对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代奸雄一再的贬低。
可我觉得,曹操的出现在那时是具有很重要意义的,平定了北方,当时中国最为繁华的地方,某种意义上也对统一中国出了一份力。当然,曹操还有他的其它过人之处,出众的文采,豪迈的诗篇,是我认识了一个更为独特文人形象。
是的,他的诗篇在我们的课本上也可以见到,可见他的文采也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再例如,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在当时也是天下皆知。事实上,曹操也很懂得笼络人心,在军师的帮助下,前来投奔的不计其数,由此更加壮大了实力。当然,来投奔的人不仅看到曹操的雄厚实力,当然在平定北方的时候,袁绍的实力要比曹操更加强大。
贾诩说:“现在看是袁绍强大没错,但以后呢,年年呢,如果以长远眼光来看,就要选曹操!他一定会超过袁绍!当然,曹操还说,以前的仇恨都一起消散了,光凭这样的度量,袁绍就比不上,所以我才会如此决定!”可见,很多的有识之士之所以相信未来曹操能成就大业,无论是他的才能还是他对人才的重用,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
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八
从小,总听哥哥姐姐们提起中外名著《三国演义》,于是便缠着家人为我讲《三国演义》。无奈当时年纪尚小,歪着个脑袋傻呆呆地听家人费力地跟我解释每 —句话的意思。当到了小学二年级时,终于把这本我思念已久的书勉勉强强读完。可是—个刚步入学习的殿堂的小学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书中的含义呢?到了现在,我才渐渐读懂魏国、蜀国、吴国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谁是英雄?
刘备是英雄吗?有人会说,他当然是英雄!刘备知道没有—个足智多谋的人和自己—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业的。于是他三顾茅庐,找诸葛老师来共谋大事,前两次拜访诸葛老师不在家,当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老师却在午睡。刘备当时虽不算很有名气,却也是—个将军呀。而这位将军,却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等诸葛老师睡醒。这件小事,足以看出刘备的谦虚和明智。况且曹操曾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这么说,刘备怎么会不是英雄?不过,我却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说刘备没有强大的军队;且不说刘备没有稳固的地盘;且不说刘备没有太大的名气,刘备的人品也有点问题,吕布之死足以证明。
想当初,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避免了—场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败仗。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问刘备该不该留下吕布时,刘备却忘恩负义地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吕布就这样被自己恩惠过的人的—句话给毙命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里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读不厌。但是,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诈;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狭窄。如果用我的标准来评价《三国演义》中各具特点的人物,恐怕没有—个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应该聪明透顶、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如孔繁森、刘玉儒、任长霞,他们都是我们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因为有了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为家长、老师、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有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祖国的明天会变的更美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四):1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都缘自《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它以陈寿着《三国志》为模板,经过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小说,一部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以生花妙笔勾勒出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为妇孺皆知。它妙趣横生的文字,以及驰骋于神出鬼没境界的畅快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被学者们列为“四大名著”之一,而它也确实无愧于这一美誉。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意深长的爱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讲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的战争前后经过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这恐怕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其它史书望尘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战,战争的起因是刘备兵败,曹操妄图吞并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经过,而后孙曹对峙,巧施连环计,火烧战船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书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败,关云长义释华容道这原本出乎人意料却又让人欣然接受的结果圆满地叙述完了这宏大的战争。
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阻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地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满脑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读后感(七):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