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一种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指导书,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以下的四年级教案范文可以激发大家的创造力,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思考和灵感。
四年级语文教案参考(实用13篇)篇一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父子之间的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关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四年级语文教案参考(实用13篇)篇二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
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出示: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好像银华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有的……有的……)。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
读第三句。"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四年级语文教案参考(实用13篇)篇三
4.学生自由读一读。
5.学生借助相关的资料进行自学。
6.提示:如果说汪伦用歌送自己的朋友李白,那么王维用什么送别自己的朋友呢?
板书:以话相送。
7.学生相互讨论学习,然后进行展示。
8.学生说说:以话相送.
五、师生:
提示:古人不论是以歌送别、以话相送、以酒相送、以目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板书:以心相送以情相送。
激发情感:待人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让我们都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吟诵这两首诗歌吧!
学生说说:以心相送以情相。
学生进行背诵。
六、作业:1’。
提示:课后搜集相关的送别诗歌,进行背诵。
送给老师几句诗。
学生完成。
四年级语文教案参考(实用13篇)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文言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王戎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课题。
1.出示图片,猜故事。
2.对比故事,说相同。
3.揭示课题,引启发。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指导。
3.相互评议,读出节奏、情感。
4.多种方式练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读明白。
1.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2.运用所学方法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3.师相机出示提示,学生练说文意。
4.师生合作疏通文意。
(1)指名说一说。
(2)师生议一议。
(3)即兴演一演。
(4)尝试再“补充”。
(5)复述练说功。
四、再读课文,知人物。
1.讨论并指名回答。
2.师相机总结(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等)。
3.多看,多思,就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会吗?
五、拓展延伸,读“一类”
出示《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自由朗读古文。
1.挑战闯关:“文言秀才——文言举人——文言进士——文言状元”。
2.根据注释,猜测大意。
3.学生探讨,概括杨氏子礼貌、机智、聪慧等品质。
4.引导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有关描写人物机智言论的篇章,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六、总结,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王戎不取道旁李》。
四年级语文教案参考(实用13篇)篇五
家庭生活是平凡的,然而正是在这平凡之中蕴涵着深深的爱。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事情的经过。第一部分(1-3)麦克的准备。通过麦克的心理活动交代出麦克的家境、父亲的辛劳以及小麦克的懂事和善良。第二部分(4—文章结尾)写麦克完成心愿。先写麦克挤奶前的紧张、激动的心理;完成心愿后写他的紧张与期待,父亲的惊喜、感动与幸福。寥寥数语,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
全篇通过人物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简洁的对话,细微的动作,使父子情深跃然纸上,引起了读者共鸣。
四年级语文教案参考(实用13篇)篇六
孩子们,看,认识这种动物吗?师板书“鲸”,并强调学生观察老师的板书。强调它是后鼻韵,纠正读音。
你了解“鲸”这种动物吗?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学生自由展示搜集的资料。
过渡:今天,我们一道走近“鲸”这个大家族中的“白鲸”,仔细地观察观察它吧。
四年级语文教案参考(实用13篇)篇七
读中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份礼物,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学情简析:文章文字浅显、易懂。相信学生只要用心读就一定能感受到父子之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
四年级语文教案参考(实用13篇)篇八
一、谈话导入:师:今天,我们走进李白的时代,和他享受诗的快乐。
板书:赠汪伦。
读诗的名字。
二、自学古诗:鼓励:请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诗,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自己尝试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
学生各自投入地读书,然后自己尝试解释诗句。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身边的同学求助。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谁来说说你怎么理解这首诗的。
2.鼓励:你很能干,不用老师讲,自己就理解得这么好,谁再试一试?
4.鼓励将问题进行得更准确:你们真会提出问题,但是,我更相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诗,再仔细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5.学生读诗,提出新的问题。
6.学生再一次说自己的理解。
7.学生提问:“踏歌声”是什么意思?李白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样深?”
出示补充的资料(教参)。
8.鼓励:这两个同学很会联系生活实际,按理说送人应该在家里告别,送别朋友一般又比较伤感,他们发现了诗中写的和生活实际不同。请大家围绕“汪伦为什么要等到李白上船时再送?”“为什么是欢欢喜喜地踏歌相送?”
9.提示:谁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11.提示: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诗?用什么形式送的?
四年级语文教案参考(实用13篇)篇九
1、师:有时,凡老师在想啊,我要是一直处在小时候该多好啊!因为我在慢慢长大的同时,母亲却在渐渐老去。
2、播放配乐图片,感染学生心灵。
3、师:母爱,就像一块糖,包在唠叨里,藏在责骂里,让我东找西找,直到我懂事,才找到。
4、教师讲述往事,引发学生共鸣。
6、联系生活,练习说话:母爱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语文教案参考(实用13篇)篇十
1、麦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注意抓住麦克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来体会。
2、在小组内交流读后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
(1)2、3段麦克的心理描写——麦克是一个善良、懂事、爱父亲的孩子。
(2)4段,麦克的心理和动作,抓住“二十次醒来”划火柴看表,激动、摸索着下楼,悄悄打开“来体会麦克当时的激动、紧张的心情。
(3)第5段挤奶的过程看出麦克的动作麻利、熟练,平时经常帮父亲干活。
(4)6、7段等待父亲时心理描写:用手按着,怦怦直跳的胸脯。“竖起耳朵听”急切的期待着——内心充满幸福。
4、作者在刻画麦克这个人物时非常注重他的心理描写。
课件出示。
(2)时间一分一秒地挪动着——五分钟、十分钟……他急切的期待着。
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麦克当事的心情怎样了?
你能把他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试着读一读,怎样读更好?
练习朗读,体会麦克的激动、紧张、急切、兴奋的心情。
5、刚才我们感受到了麦克在送给父亲礼物时的心情,那么父亲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
(1)第一段,对麦克的心理描写“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每天不辞辛苦的工作,他是多么爱我呀!……不过他知道父亲是不喜欢多花钱的。可以看出父亲勤劳、节俭、爱孩子。
(2)第八段“父亲笑着,一种带着呜咽的笑”。父亲会想些什么?
(3)最后一段,父亲的手臂紧紧的搂着他。麦克又会想些什么?
四年级语文教案参考(实用13篇)篇十一
2、学习生字:屋檐鸡冠花装饰和谐捣衣。读准多音字鸡冠花,理解屋檐和捣衣。
3、概括内容,完成填空。
屋前搭(),门前开();
屋后()成阴,院里()成群,
河中()戏水;夏日院中,吃晚饭,
还有,秋夜()高唱催眠曲。
4、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出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5、让我们走近农家,一一领略。
出示课文第一段。一生读。
问:是什么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出示图片)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别有风趣”的意思?(与众不同,特有的)。
是的,它不是高楼门前蹲着的石狮子,也不是竖着的大旗杆,它是乡下人家所独特的装饰——读。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小结:这就是乡下人家。
6、除了种瓜,乡下人家还会种些什么呢?(花、竹)出示第二段。
理解:
1什么是“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时节、季节)比如(略)。
2什么是“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常见的、好养活的、却也很美)。
四年级语文教案参考(实用13篇)篇十二
1、出示诗歌:余光中的《今生今世》。
2、指名配图配乐朗读。
3、师:这首诗歌的作者是余光中,你们知道他是为谁写下的这首诗歌吗?(母亲)是呀,母亲就像一首耐人寻味的诗歌,黎巴嫩的一位文学家卡里。纪伯伦就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母亲,他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4、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从一份免费的账单里找到了无声、无私、无价的母爱,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找一找母爱。(板书:账单母爱)。
四年级语文教案参考(实用13篇)篇十三
教学案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时,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可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游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位小姑娘是怎样独自一人旅游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7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发表见解。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出示课文插图,看插图,你认为乌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四、课堂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受到什么启发。
案例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我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