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表达能力,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写作能力,争取写出更多的优秀作文。接下来是一篇经典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索。
一堂有趣的观察课(模板17篇)篇一
周日,妈妈在厨房里烧水。“叮铃铃”,一阵电话铃声传来,妈妈马上飞奔过去接电话,叮嘱我去厨房间照看一下水。
我接到“命令”后,在厨房等待,大约等了五分钟后,我发现水壶上有一点儿水蒸气,又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有几点水滴滴到了火上,竟然把火燃烧的更加旺了,我很疑惑,心想:水难道不是用来灭火的吗?为什么会把火烧得更旺呢?咦?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越想越觉得奇怪。
突然我看见已经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水溢出来了,我立刻把煤气关掉。这时,妈妈走进来了,我百思不解地问:“妈妈,这壶上的水,滴到火上为什么火会烧的更旺呢?”妈妈笑着说:“这可要你自己开动小脑筋,去上网查查资料,一探究竟吧。”
我跑到书房,急忙打开了电脑,正在飞快地查找着答案。忽然,我眼前一亮,终于找到答案了。噢!原来是壶上气化的水里面含氧气,所以火会烧得更旺了,我恍然大悟。结果我又做了一次实验,先烧一壶水,然后再往火上浇几滴水,果然如此,火吸收了水中的氧气,瞬间火苗窜起。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人。
公众号:笠泽蜂作文。
一堂有趣的观察课(模板17篇)篇二
“叮铃铃-----”上课了!只见刘老师迈着稳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我心想:这堂课肯定又要写作业了。我一想完,刘老师就笑眯眯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要玩一个游戏——传悄悄话。”这时,不知是谁带的头,全班都鼓起了掌。刘老师还对我们说:"游戏规则很简单,老师告诉每组的第一个人要传的话,然后,再由第一个人传给第二个人,再第二个人传给第三个人……传给最后一个人之后,再写纸上给老师看。传的时候声音要小,如果有谁作弊,就淘汰。”大家听了,都兴奋地手舞足蹈。
游戏开始了。老师让每组的第一个人到老师身边,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纸(上面有传悄悄话的内容),给上来的人看。老师一说开始传,我心里即兴奋又激动。全部传完后,我们组的最后一个人上去写了自己听到的内容。其他组有的写:“学生要有书香气,学校要有书卷气”,还有的只写了半句话……而正确的是,学生要有书卷气,学校要有书香气。结果,我们组输了。
…………。
到最后一次,我们组写了:“妈妈,妈妈,我要吃饭,我快要饿死了,妈妈,妈妈。”有的组写了:“妈妈,妈妈,我饿了,有什么吃?”,有的写:“妈妈,妈妈,我饿了。”......其中,最搞笑的是:“我要妈妈,妈妈,我要吃饭了。”我们全班看到这一句话,都哄堂大笑起来了。
我们组虽然没有得奖,但是却很开心。
一堂有趣的观察课(模板17篇)篇三
今天下午放学后,老师给了我们一个特殊的任务:观察绿豆成长。
回到家里,我放下书包,决定做一次绿豆成长的观察。我向妈妈要了一些绿豆,找到了一个装满土的小花盆,用铲子松了松土,挖了一些坑,把绿豆一颗一颗地洒了进去,轻轻地填上土,再浇上水。我坐在椅子上观察着绿豆成长。过了一个小时,绿豆还没有发芽,我有些不耐烦,就跑去问妈妈:“妈妈,为什么绿豆还没有发芽呢?”妈妈说:“绿豆不会这么快就发芽的,你先睡觉,过两三天再观察吧。”我听懂了妈妈的话,就乖乖地睡觉了。第四天,我放学回到家里,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绿豆面前。发现绿豆探出了一点头。又过了几天,绿豆发芽了,绿豆芽弯弯的,真像一个问号。又过了几个星期,绿豆变成了小树苗。小树苗在阳台上被风吹得摆来摆去,美丽极了。
我望着这些长大了的树苗,心里开心极了,我爱绿豆芽。
一堂有趣的观察课(模板17篇)篇四
我家屋檐下就有一只蜘蛛,它的样子十分难看,黑黑的身体,又有许多又短又细的脚,因为它们很难看,所以我厌恶它们。因为厌恶,我时常捉弄它们。提起捉弄,我就会想起上一次夏天的傍晚,又闷又热,树梢无力耷拉着头,大黄狗蹲着,在大门吐着舌头,好像在说:“今天天气真热呀,热死我了。”
正在我说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屋檐下的蜘蛛,它说不定也热得难以忍受了吧。如果用一根比较小的竹子捅破它的网,会怎么样呢?我边带着疑问边找小竹子,过了一会儿,我找到小竹子了,我就飞快地到了屋檐下,捅破了它的网。过了好长时间,只见一只蜘蛛爬上网来,先用丝把自己悬在空中,然后抓住对面的铁丝,缓慢地,艰难地补着被破坏的网,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我发现蜘蛛网补好了。那只蜘蛛稳坐在中心,看样子又累又热。后来,我又捅了好几次,蜘蛛每次都把网补好。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无论是人类的破坏,还是风吹雨打,这张蜘蛛网总是完好无缺。从此,我改变了对蜘蛛的看法。蜘蛛网也就在我眼中成了美丽的几个图形,蜘蛛在我心中变成了学习的榜样,不再厌恶它了。
一堂有趣的观察课(模板17篇)篇五
几分钟后,那小块糖旁边就围着一圈密密麻麻的“小芝麻”,有的紧贴着糖块儿,有的在旁边转圈圈,有的竟然爬到糖上面去吸汤汁儿,哈,一定是我的糖太美味了!
我蹲在旁边,等待着小蚂蚁把糖搬回去。可是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我等了好久,蚂蚁们还是围在糖边儿一动不动的。我想:蚂蚁放弃了搬糖,大概这小块糖对它们来说还是庞然大物啊,不如我再把糖敲碎一些吧!为了不伤害蚂蚁们,我先轻轻一吹,哎呀,它们被我吓得四处乱窜!这对小小的蚂蚁来说,简直是“龙卷风”啊!我赶紧把糖敲碎,可是蚂蚁们都不来了,它们还一直在吸剩下的糖汁儿呢!
一堂有趣的观察课(模板17篇)篇六
星期天的早上,我来到了楼下的公园里,我拿着一个法式品牌的小面包,放在自己的嘴巴里,一口一口的慢慢地吃着,我一不小心掉了一点点的面包屑,在我们的眼睛里这是不起眼的东西,掉下就掉下吧,不过在小小的蚂蚁中,这也是一样非常宝贵的食物。
我忽然看见一只小小的蚂蚁在左看右瞧,似乎在挑地面上的面包屑,可是他可能不知道到底拿哪一块面包屑,终于他看到了有一块很大的'面包屑。它使用自己全部力气,可是它的力气实在太小了,只好回到洞里搬大队的其他蚂蚁出来,一起去那地方,它们一块到了那里。那一只小蚂蚁叫了一声拿起,大队蚂蚁齐心协力搬走了,高高兴兴的回到了自己的洞里。
第二天,我再来到了昨天的地方,看见那一群小蚂蚁还在搬面包屑。我好奇的想:这些小蚂蚁为什么一丝不苟地拿着面包屑,原来它们为了储存自己的粮食。有两只蚂蚁在打架。看到了,原来这两只是工蚁,这才是我想了三下年级的科学书。
原来观察可以增加自己的发现,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一后一定要观察事物,发现更多的有趣事情。我们一后一定要观察事物,发现更多的有趣事情。
一堂有趣的观察课(模板17篇)篇七
这是一堂有趣的观察课,那就是观察西瓜。我早已看到放在地上的那一堆大大小小的西瓜,有的躺在地上,有的躲在袋子里,看来有好戏看喽!
果然不出我所料,老师不仅让我们观察,还让我们品尝。老师挑了一下最大的西瓜,我们急忙凑上去,用手摸了摸,哎!光光的,滑滑的,凉凉的。我用力拍了拍西瓜,西瓜便发出“咚咚”的沉闷的声音,这就表明西瓜成熟了。摸着西瓜,我心里却想着:农民伯伯是那么辛苦,又是那么的伟大,能把小小的西瓜籽变成一个个大西瓜,是付出了多少汗水,真是不容易啊!
瞧,大西瓜还长着一条细细的小尾巴。在西瓜的顶着有一个小圆点,像是西瓜的小眼睛。西瓜穿着一身墨绿墨绿的衣服,像军人,又像一个胖娃娃。老师告诉我们西瓜的身上要是有一道一道凹进去的地方,说明西瓜瓤空了,人们叫它“空心瓜”。
这时,老师左手扶瓜,右手拿刀,只听“咔”的一声,西瓜被一分为二了。咦,西瓜皮的里层并不是墨绿色的,而是一种白里透绿的颜色。红红的瓜瓤像初升的太阳。白色没有成形的西瓜籽如同一颗颗钻石。为什么籽没不成形呢?因为它是无籽西瓜吗。老师把西瓜切成几块,我迫不及待地端起一块,一口咬下去,沙沙的,真甜!真好吃!不知为什么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悯农》这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真是一堂有趣的观察课,我不仅尝到了美味的西瓜,而且学到很多知识,也学会了观察,真是一举两得。
一堂有趣的观察课(模板17篇)篇八
我们教室后面有几棵大树,还有一片草地,大树棵棵粗壮,小草青翠欲滴。一天,我招呼同学们:“大家一起去观察大树和小草吧!”
同学们来到大树旁,有的用手摸摸大树,感受树皮是硬的还是软的,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我也伸手抚摸大树,发现树皮是那么的粗糙,用力握着树干,发现树皮是那么的坚硬。大树穿着这样坚硬、粗糙的“衣服”,一定很难受吧。我摘下一片树叶,放在鼻子前闻了闻,居然有一股清香味,这树可真奇怪,我等会得问问老师这是什么树。仔细看树叶,呀,上面还有条纹呢,有的粗有的细,真好看。我把树叶放进口袋,想把它带给老师看,老师一定能看出更多的东西。
看到同学们都在草地上观察小草,有的摸摸小草,有的闻闻小草的味道,有的干脆把耳朵贴近小草,听听草发出的声音。我上前抓住一株草,想把它拔起来,但是发现并不轻松,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草拔了出来,看到小草粗壮的根,我自言自语地说:“难怪你那么难拔。”
回到教室,我把刚才与大树和小草亲密接粗的过程写了下来。
一堂有趣的观察课(模板17篇)篇九
昨晚睡不着,抬眼发现放在身边的一本投资的书放倒了。于是在书的空白处写道:江恩的.照相:正着看,双眉微锁,眼神深邃,嘴巴紧闭,嘴角向下,神情显得很严肃。倒着看,象印象中的徐志摩的照相。
徐志摩的才华被放大了,他的所谓的爱情也被小清新们胡吹,所以并不想拿他来做这个比喻。但是一时半会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把观察到的整体分割开来描述又不觉得形象。
想再接着写点了,想了想就戛然而止了。因为这个现象的产生就是六祖慧能说的“仁者心动”。
说点和本文无关的话。朱光潜被西化得严重,没有佛学修养,否则他的美学无与伦比。“仁者心动”“净相”…等等皆是美学。我的发挥,美是眼耳鼻舌身意前五识的综合作用。《聊斋志异》里有用鼻识鉴赏文章的讽刺故事。
一堂有趣的观察课(模板17篇)篇十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老师给我们玩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对着干”!
首先,老师给我们讲了游戏规则,就是老师说什么你就必须反着作,比如老师说“向左转”,你就必须要向右转,要不然就算输。听了游戏规划,我们都觉得这个太容易了。游戏开始了,老师说让我们先热身一下,老师说:“向左转!”我们马上向右转,这次全部的人都过关了。老师又说“向前转”,我心里想这简直就是小儿科吗,于是,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转到了后面,哈哈,这根本就难不倒我嘛。这时老师又说“向后转”,这时许多同学都往后转了,这也难不倒我,我原地不动,因为“向后转”就应该向前转,“向前转”就等于不动,所以我原地不动,这一次果然很多人上当了。
比赛正式开始了,首先第一轮是站蹲。老师首先说:“蹲!”我们全部立刻站起来了,这一次全部过关。老师又说:“站!”这一次有二个人开小差站了起来,于是被淘汰了。接着老师又说:“站蹲蹲站!”我想这仍是小菜一碟,我马上蹲站站蹲,这一次大家无一伤亡。
第二轮开始了,老师说:“稍息!”我们想是喝了迷魂汤了,全忘了,马上站了起来,结果全军覆没。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我们连忙立正。
第三轮开始了,老师说:“抓左眼摸右耳!”我就连忙抓右眼摸左耳过了关。这一轮下来,场上的'人只有少数几个了,其他人都陆续输了。
第四轮了,老师说:“往后跑!”,我们连忙往前跑,过了关。老师又说:“站起来,我们马上蹲了下来。这一轮下来已经是所剩无几了。我们几个赢的人都得意洋洋的。这时老师说:“你们下去吧!”我们都笑呵呵在走了下去,没想到听到老师的声音从后面响起:“你们输了,因为我说下去也是对着干游戏的一部分!”
哈哈,因为最后一个失误我也输了,但是我仍然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老师玩起这游戏了真是一套一套的,我更应该学会“兵不厌诈”!
一堂有趣的观察课(模板17篇)篇十一
先在一张竖纸板上画了两个大大的向左箭头,再把箭头涂上颜色准备一个方形的大玻璃杯和一个圆形的'大玻璃杯,一切准备就绪,实验开始了。
我不相信,又做了两遍。结果还是一样。
我问哥哥:“为什么方形杯子不能改变箭头方向,而圆形杯子可以改变箭头的方向呢?”哥哥说:“这是因为圆形的杯子倒满水之后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而你透过它再看物体的时候,会改变物体的方向。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它的应用,比如:照相机、放大镜还有老师用的投影仪等。等你以后长大了,你会了解它更多的作用。”
通过这次试验,我学到很多知识,第一次知道了很有趣的凸透镜。
一堂有趣的观察课(模板17篇)篇十二
这一阵子,天气的变化很大。
下雨之前,感觉天黑沉沉的压下来,很闷热。下雨了,没带伞的人拼命往家里跑,带了伞的人急忙把伞撑开。遇到下阵雨,即使撑了伞也会变成“落汤鸡”。
对于我们小朋友来说,一般都喜欢晴天,不喜欢雨天;但花草树木们还是喜欢雨天的。
最后温馨提示:天气变化莫测,大家要学会观察天气及时增减衣服,可千万别着凉了哟!
一堂有趣的观察课(模板17篇)篇十三
这一天,我感到十分无聊,便拿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躺在床上看,一翻开书就迎面来了一个问题:蚁穴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一看到这个问题,我头脑一热,把书一扔,穿上衣服,自己去寻找答案!
我拿着小铲子找蚁穴,不知道找了多久,在墙根找到了一只小蚂蚁,我趴在地上观察它,它同时也发现了我,向我慢慢爬来,最后简直爬到我鼻子上了。嘿嘿,给这小东西一点好处吧!于是,我拿出前夜捉住的一只大青虫,扔到它面前,小蚂蚁看到了“美食”,心里乐了,它爬了过去,用有力的前足把大青虫举得高高地,就像在举重一样。
小蚂蚁背着大青虫,我跟在它后面,到了蚁穴。哇!好多蚂蚁呀!我观察了蚁穴,蚁穴内有许多通道,进入蚁穴最右边的通道可以进入“仓库”,仓库里头有许多“食物”,左边通往“育婴室”,里面有许多新生的小蚂蚁。中间通往“育婴室”,里面有许多新生的小蚂蚁。中间通往“王宫”。瞧,有那么多蚂蚁在给蚁后“进贡”食物呢!
可蚂蚁是如何完成这“艰巨”的工作呢?看来我还得继续观察呢!
一堂有趣的观察课(模板17篇)篇十四
今天,我坐在门口吃零食。一些零食碎掉到了地上,这时,我发现一只蚂蚁正向我掉下的零食碎靠近。我想:你这小东西敢和我抢东西,让你吃,看你怎么吃,小东西。
这样想着,我就准备看好戏了。只见它围着我扔下的饼干转来转去,却捡了很小的一块慢慢地爬走了。过了10分钟,我看到蚂蚁没什么动静,又扔下了一块饼干,这会,它们闻到香味成群成群地赶来了,我惊讶道:“原来它们是专门搬零食的团队啊!”
好奇的我蹲下来仔细观察着,只见,几十只蚂蚁围着我的饼干转来转去,大家好像在想办法怎样才能把这块饼干搬回去呢。商量好后蚂蚁们就很有秩序地围着饼干,那块饼干很快被抬起来了,但蚂蚁们力气不够,那块饼干好像在荡秋千,一下子跑到那,一下子跑到这,看着蚂蚁辛苦的样子,我都不舍得去打扰它们了。
蚂蚁们真有趣!通过观察蚂蚁,我在它们身上懂得了团结力量大。
一堂有趣的观察课(模板17篇)篇十五
今天,作文班里要玩一个振奋人心的游戏——画鼻子。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人脸,奇怪的是人脸上有眼睛,有嘴巴,就是没有鼻子。正当我们一个个疑惑不解时,老师开口了:“这个游戏的名字叫作画鼻子,规则是要先用毛巾蒙住自己的眼睛,在原地转三圈后,走上讲台,用粉笔在人脸上画一个鼻子,画对位置算赢。”同学们跃跃欲试,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喊道:“我先来,我先来。”
第一个画鼻子的同学是冯奕尔,她被蒙上眼睛,原地转了三圈后,跌跌撞撞地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就在黑板上画起来。没等她画完,同学们早已笑得前俯后仰。她迟疑了,换了个地方再画。刚刚画了一笔,同学们笑得更欢了,有的女同学叫人揉肚子;有的男同学笑得捶桌子拍凳子;冯奕尔知道又画错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又换了一个位置……这次,干脆有的同学笑得溜到桌子底下去了。哈哈!冯奕尔画的人脸上一共长了五个鼻子!有长在额头上的,有长在眉毛上的,有长在眼睛上的,甚至有长在脖子上的,就是没有长在脸中间的!最后连她自己看了自己的作品后,也忍不住飞红了脸。
第二个画鼻子的同学是吴亦轩,他摸索着走上了讲台,差点绊个狗啃泥。他接过粉笔,胸有成竹地画起来。显得信心十足。刚画完,热烈的掌声响起了,他是第一个画正确的'人。
最后一个画鼻子的同学是我。我拿起粉笔,心一直怦怦乱跳。我小心翼翼地走上讲台,心想:加油!加油!一定要画正确。当我画完时,同学们左右摇晃,笑得惊天动地。我急忙取开毛巾一看,才知道是我把鼻子画到嘴巴上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飞逝而过,这节课我真快乐!
一堂有趣的观察课(模板17篇)篇十六
今天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第18课《》。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试着让孩子们合作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
在孩子们分组合作之前,给孩子们提出了合作学习要完成的三个任务。1、小组认读生字;2、解决本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并评一下小组成员谁的问题提得有研究价值,对于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可以给一面红旗,剩下的则画一个三角);3、试着看看课文可以分几个部分(这个任务有些难了,不过,看孩子们的吧,能完成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开始合作了,孩子们兴趣很高。以前,我大都是让他们合作完成生字的认读,这次我把学习整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都交给他们了,这对他们来说,还是第一次。很快,大部分小组进入学习状态,个个拿着小字卡,像模像样地互相提问,遇到认读不好的成员,他们会使出浑身的本事解决同伴生字的认读问题。二十多分钟过去了,我让孩子们坐好,这回轮到我出场了。
先检查了孩子们生字的认读情况,从abcd四个组中,各叫起一个小组,嘿嘿!这算是抽样检查吧。除一个小组的两个孩子组词稍书慢一点外,其他孩子认读比较顺利。接下来,我了解一下都有多少人提出的问题得红旗了,举手的孩子不足全班的四分之一。这些小家伙们,已经有了自己判断能力,他们完全说得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得红旗,什么样的问题不可以得红旗。记得在学习第16课《邮票齿孔的故事》时,有孩子刚提出:邮票打孔是谁发明时,下面便“啊”声一片,因为,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阿切尔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提问题的孩子不好意思地坐了下来。是呀,如果把课文读完,这就不是问题了。学习第17课《画风》的时候,也有孩子提出:他们为什么画风?这个看似问题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什么问题,既然不是问题,自然也就不用花时间去研究它了。在孩子们的提问中,帮助他们提炼问题,也是我目前最想做的了。
在巡视孩子们合作学习时,我看了几个小组讨论第3个问题的情况。一个小组只是把课文分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第四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很正确。我让他们简单地写一写每一段的意思,因时间关系,没能检查他们最后写的是什么。转到另一个小组的时候,看到一个孩子在那里一个劲地写,而旁边的孩子不停地说着。看他们的分段情况,嗯,不错,也是分了三个部分,同上一个组一样,只是他的段意写得太长了。在第二节课点评他们小组的段意时,告诉他们,他们第一段那么长的文字,用两个字就可以代替:怀疑。是呀,课文中的“我”正是对大人的话有所怀疑,才决定自己亲自动手试试看。当我问起第二段可以用两个什么样的字代替时,下面有孩子说道:观察。不错,正是观察,而且是非常认真的观察。说到第三段时,不用我说,他们很快地说出“结论”,自己的结论,也说明“我”相信了大人们的话。
最后,我与孩子们一起评出几个完成任务较好的小组,并给他们发了扁豆、芸豆、豇豆的种子,并告诉他们,他们可以把这些豆子种在教室里,有六个小组可以在班上种豆儿了。后面的事就是让他们观察,写(画)出观察日记,并证实课文中讲的“扁豆的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嘿嘿!课文中讲的,我也不相信呢,自己眼睛看到的才是真实的。我知道,我知道,有时候自己眼睛看到的也不是真的`,但至少在种豆儿这个事儿上是真实的。
一堂有趣的观察课(模板17篇)篇十七
1、认识“蔓、缠、竟”这些生字。会用“终于”说话。
2、研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心里变化,感情朗读课文。
3、知道“百闻不如一见”,懂得要多留心细观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生字卡、课件等。
一、看图引入。
1、展示课文插图,仔细观察,看图说话。
你看明白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指名说话。
2、揭题:画中的小朋友正在进行一次“有趣的观察”,他究竟在观察什么?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咱们到课文里看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再读课文,给文章自然段标上序号。
a、结合课文插图,读了课文,你又明白了什么?
b、想一想,说一说。
“我”听大人说,。起先,我。于是,我就。最后我终于相信。这真是一次的观察。
3、再看插图,读读词语。
扁豆蔓儿终于。
竹竿究竟。
特意偷偷地。
墙根决定。
(1)指名认读词语。理解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和课文内容,用这些词各说一句话。
三、细读课文,深入品味。
1、轻声读全文。
思考:在大人的谈话中,我听说了一个有趣的话题:扁豆的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针对这一有趣的话题,我起先怎么想的?最后又是怎么认为的?用“——”划出有关“我”前后想法和态度的句子。
2、交流讨论,深入发现。
在交流反馈中出示句子:
a、我常听大人说,扁豆的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这是真的吗?我不相信,决定自己观察观察。
b、我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这是我自己观察到的!
(2)再自由读这两句句子,留心标点“?”、“!”,从标点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3)想想,你准备怎样“读”好这两句话?指名挑战读,评价。
3、那么,是什么改变了我的态度?让我有这么一个非常肯定的结论呢?
自由读2、3自然段。
(1)小结:认真仔细的观察,亲眼看见的现象改变了我的态度。
(2)用“”划出“我”观察态度认真、仔细的句子。
a、交流反馈,理解品味“特意”、“看个究竟”、“紧盯”、“又”这些词的意思和用词准确。
b、在两次观察中,让“我”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是哪一次?为什么?
c、比较句子。
我看着它。
我紧盯着它。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我”的“紧盯”?
d、课件展示扁豆蔓儿的有趣现象——从右边绕着爬。
4、有感情地朗读2、3自然段。
此时,你想对课文中的“我”说些什么?
四、回顾总结,思考升华。
1、出示图片。看看“我”的神态,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一下。
想象:小主人公开心地对我们说什么呢?
2、课文中的“我”在中收获了什么?你们在《》里又收获了什么?
我不相信。
扁豆蔓儿向右绕爬特意紧盯。
相信事实。
终于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