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重要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说课稿(精选13篇)篇一
一、说教材分析: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语言浅显易懂,看似平淡却含义深刻的童话故事。全文以对话叙述为主,条理清晰,围绕“自豪”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故事的情节发展与小骆驼的情感变化交织描写,相得益彰,耐人寻味。通过讲述小骆驼因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委屈,在妈妈的指引下到沙漠里亲身体验后,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事物,判断事物的美丑,外表好不好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用处。读这篇科普童话,我喜欢小红马的直言,更喜欢小骆驼的妈妈用事实反驳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文章内涵着科学的家教方法,也有利于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说学生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基本已经能够自主朗读,且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为学生的认识储备不够丰富,对骆驼的了解可能很少,我想课前让学生通过读书、上网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有关沙漠和骆驼的知识还是必要的。另外,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适时的点拨和读中感悟的指导也非常必要。当然,学生的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层次教学,让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增强自信。
三、说目标定位:
据以上分析,基于对新课标教学要求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考虑,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四方面: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铺天盖地”、“委屈”等,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感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4、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相关的动物常识。
其中,教学重点是:
(1)感悟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用处。
(2)充分理解小骆驼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是: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蕴涵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四、说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唯有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本次教学活动我将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在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质量。
五、说教法、学法:
结合以上的学生学情及设计理念,我打算用以下的教法、学法实施教学。
1、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2、以读代讲、朗读感悟。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说课稿(精选13篇)篇二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浅显易懂,看似平淡却含义深刻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小骆驼因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委屈,到沙漠里亲身体验后,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故事,赋予我们这样的道理: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事物,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对于自己,更要树立起自信。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好教材。但三年级的孩子对骆驼和沙漠缺少一定的认识,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3、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1)感悟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用处。(2)充分理解小骆驼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是: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悟课文蕴涵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为了较好的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达到教学目标完成的最优化效果,我预定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教法。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通过这童趣横生,扣人心弦的故事,去自然而然,比较到位地感悟文章赋予我们的深刻道理呢?根据文章及学生特点,我决定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创设与课文相匹配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真正走进小骆驼的这个角色中,再在步步推移地比一比,看一看,读一读,问一问等学习活动中,揣摩体会小骆驼的心路历程,情感变化,从而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二)、入情入境,角色体验,感悟“自豪”。
第一步:外表比较,体验“委屈”。
出示填空: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睫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呀!
(1)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小骆驼脚掌、眼睫毛和驼峰不美的外形特点。
(2)观察小红马的神态,抓住“喷着响鼻”看出小红马看不起小骆驼。
2、想象:假如你是小骆驼,对小红马的嘲笑,你会想些什么呢?
3、指导读,读出小红马“喷着响鼻”瞧不起的态度,嘲笑的语气以及小骆驼委屈、自卑的内心。
4、听了这些话,小骆驼十分委屈,于是它把这些话告诉了妈妈,骆驼妈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读出疼爱的语气。
过渡:正因为小红马说它难看,所以小骆驼觉得挺委屈的。于是,妈妈决定和小骆驼到沙漠中去旅行一次。
第二步:沙漠之行,深感“自豪”
1、了解沙漠。
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看到了怎样的沙漠”引导阅读,并划出有关描写沙漠的句子。组织交流时,我将抓住“茫茫、无边无际、松散、铺天盖地”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沙漠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了解说说对沙漠的印象,然后播放一段沙漠的录象,借助课件媒介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感受在沙漠生存的极其不易。
小结并过渡:虽然沙漠里的气候如此干燥,环境这么恶劣,可小骆驼和它的妈妈还是愉快地结束了这次沙漠旅行,而且小骆驼还有了新的想法。
2、引导质疑。
点击课件——(最后一节)读读这一节,思考一下,你特别想知道什么?(交流筛选后点击课件——两个问题:(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各有什么作用?小骆驼因为什么事而深感自豪?)。
3、走进沙漠。
请同桌合作学习课文的第3、4小节,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
学生交流,随机出示:(点击骆驼相应部位,出现文字) 。
a、驼峰:点击课件:驼峰和文字。
同桌分角色读,男女生读(读出小骆驼的担心和妈妈的自豪) 。
b、脚掌:点击课件:脚掌和文字。
引导学生读出妈妈自豪的语气。(板书:防止陷进沙子里)。
c、睫毛:点击课件。
说话间,一阵风铺天盖地刮过来。妈妈让小骆驼俯下身子,闭上鼻孔和眼睛。一会儿,风沙过去了,小骆驼的鼻孔和眼睛里没进一点沙子。
点击课件——风声,感受风铺天盖地。
想象当时的样子,读好这句话。板书:挡住风沙。
师小结:原来看似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都有这么大的作用啊!其实,骆驼在沙漠里能驮人载物,是其他动物不能代替的,所以,这看似难看的骆驼,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让我们分角色朗读3、4小节,再次体会骆驼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
第三步:再扣课题,领悟道理。
1、再次引读第五自然段:沙漠之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师:结合前面学的内容,你把这句话分解开来说说吗?试用上“虽然……但是……所以……”
生:虽然我的脚掌又大又厚,但是它可以保证我在沙漠里行走而不陷进沙子里。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最后,我再让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上,用一句话进行高度概括吗?
生:虽然我的脚掌、眼毛、驼峰都长得很难看,但是在沙漠中都很有用。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2、师:学到这,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让学生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从“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方面说一说。
(三)、拓展表达,回归生活,强化“自豪”
五、说作业:
1、(课后第4课)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我们将在口语交际课上进行展示。
一、读中感悟,体会情感变化。
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找一找表现小骆驼心情的词语,学生能一下子找到“委屈”“自豪”两个词语。然后我让他们说说为什么感到委屈?学生都能复述出第一段的内容。并且读小红马的嘲笑语气读得很好。然后用“那它后来为什么又自豪呢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学习。
二、借助媒体,分角色朗读,了解脚掌、睫毛、驼峰的作用。
课文中描写的沙漠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看过沙漠。而本课中的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只有在沙漠中才能显得出它的作用。因此我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的展示和语言文字的训练,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接着我话锋一转:就是在环境这么恶劣的沙漠里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骆驼妈妈和小骆驼的语气。感受骆驼身上难看的东西的作用。先结合课文说,再结合自己说,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同时提升本课的主题,学生由骆驼的自豪引发到自身的自豪,由此及彼,由人及己,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三、指导拓展延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知道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其实质。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童年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童话故事则是陪伴我们的良师益友,它为我们编织美丽的花环,给我们无穷的遐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动物的童话故事——《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板书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题中的“我”是谁吗?(小骆驼)。
谁能模仿小骆驼说一说这句话。(指名说)。
想一想小骆驼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自豪)。
谁愿意再来自豪地说一说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二、自读领悟,体会“委屈”和“疼爱”。
1.小骆驼为什么会感到委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1)小红马说它(随机点红)“难看”。小红马觉得小骆驼难看在哪里?
(2)随机出示“小红马的话”谁能读好小红马的话?
(3)还能从哪儿看出它瞧不起小骆驼?(“喷着响鼻”)小红马的表情让老师想起了一个成语,送给大家(出示:嗤之以鼻--用鼻子来吭气,看不起人。(谁愿意来演一演小红马!)。
2.小骆驼在意自己的容貌吗?你从哪里知道?(在小溪边“照镜子”)。
是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骆驼也不例外,可小红马说它难看,深深地刺伤了小骆驼,小骆驼感到——挺委屈的。(点红:委屈)谁来读好这个词。
3、学习第2自然段,体会妈妈的疼爱。
(1)你平时受了委屈妈妈会怎么说?(学生自由回答)。
(2)小骆驼的妈妈这样安慰它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骆驼妈妈疼爱自己的孩子?
【看出了小骆驼的心事】【疼爱地说】。
(3)请你来读一读骆驼妈妈的话,读出对小骆驼的疼爱。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语段】谁愿意为大家来读一读?
是啊,小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睫毛只有在沙漠里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离开沙漠优点就变成了缺点。现在让我们带着自豪的心情来齐读这一段。
三、精读感悟,体会“自豪”。
过渡:小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睫毛只有在沙漠里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那么沙漠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小骆驼和骆驼妈妈一起到沙漠里去旅行吧!
1、了解沙漠。
(1)说说你对沙漠的了解。(出示有关沙漠的图片)。
(2)在课文的3、4自然段中,也有好多描写沙漠的句子和词语,请你快速地把它们找出来并用笔圈出来。
根据回答出示:茫茫的大沙漠 松散的沙子 无边无际的沙漠。
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
过渡:是呀,在这茫茫的、风沙猛烈的沙漠里,骆驼妈妈怎么会让小骆驼的心情从委屈变成自豪的呢?请大家再去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的3、4两个自然段。
2.再读课文3、4自然段,体会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
学生全班交流。脚掌、驼峰、睫毛的用处你是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单击)谁先来读读讲脚掌的部分:
脚掌:
(个性朗读指导:我听出了妈妈的骄傲、自豪、慈爱、亲切、对孩子的疼爱)。
指名读,读出反问语气。
(2)比较句子:(课件出示)体会反问的语气。
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就拔不出来了。
(3)让我们一起来读好骆驼妈妈的话。
过渡:有了这又大又厚的脚掌,小骆驼跟着妈妈在茫茫的大沙漠里走了很远很远。
驼峰:
(1)驼峰的作用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望着无边无际的沙漠,小骆驼担心地问妈妈:“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2)这段对话我们应该怎样读呢?课件出示。指名分角色读(读出小骆驼的担心和妈妈的自豪)。
(介绍:骆驼的两个驼峰能贮存50多公斤的养料,相当于一个成人的重量)。
(3)听了骆驼妈妈的话,小骆驼你心情怎么样?
小结:这两个肉疙瘩可真管用!难怪小骆驼为此感到自豪。别担心了,继续上路吧!
睫毛:
(1)听呼呼的风声,感受风沙铺天盖地。师问:“这么大的风沙,能前进吗?
(3)我们人也有睫毛,也能够挡住一些风沙,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呢?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句式比较:小骆驼的鼻孔和眼睛里没进一点沙子。
小骆驼的鼻孔和眼睛里没进沙子。
指名读。看了这两个句子,你知道了吗?( 板书:挡住风沙)。
(4)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出示重读“一点”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指名学生说一说。
(2)原本伤心委屈的小骆驼现在变得多自豪呀。让我们再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2、同学们,你们从小骆驼由“委屈”到“自豪”的变化中体会到一个什么道理?
(渗透:虽然外表不美,但是却很有用,也是值得自豪的。)。
3.《第二次相遇》: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心里乐滋滋的,它一边走一边笑,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小溪边。小骆驼又碰到了那匹小红马。小红马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哼!你这个难看的家伙怎么又来了?”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同桌练说,指名说)。
五、联系实际,练习说话。
骆驼有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豪的地方,和大家一块分享一下。
用“我感到自豪的是 ”的句式说话。
板书设计。
委屈。
美丑不在外表。
而在有无作用。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说课稿(精选13篇)篇三
这是一篇童话,通过讲述小骆驼因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委屈,到沙漠里亲身体验后,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故事,告诉我们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的用处。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本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重点部分以对话为主,凸现不同角色的不同身份、性格和感情。这篇童话也是读写结合的好材料,能够自然引发学生拓展思考、续写课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骆驼脚掌、眼睫毛和驼峰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沙漠中的特殊用处。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合作,逐步学习总结和概括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判断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而要注重实质,看其有没有作用。
第二课时,重点放在3、4自然段的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结合形象生动的特点,直观了解一些动物常识。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利用圈点标记工具,掌握驼峰、脚掌和睫毛的特殊用处。另外。抓住童话特色,以读促说,以说促写,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以突破教学难点。
1、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沙漠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只是从电视上、网上看过,所以了解甚少。因此,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2、朗读感悟。
本文是一篇童话,生动、有趣,在教学中应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体会小红马、小骆驼以及妈妈说话的语气及心情。
3、自主探究。
在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自主获取知识,一起体验情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练习说话。
教学中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并且学会表达,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整个教学设计环节为:复习导入--探究求知-拓展延伸。
(一)、复习导入:
这一环节主要抓感情线中小骆驼开始受到小红马嘲笑时"委屈"的心情,以及他委屈的原因是因为小红马说他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长得"难看",引导学生跟着骆驼母子走进沙漠。
(二)、探究求知:
这一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初步感知,了解小骆驼感情的变化:由"委屈"转为"自豪"。第二部分重点学习3、4自然段,学习驼峰、脚掌和睫毛的作用。
第一部分,初步感知,了解小骆驼的感情变化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创设情境,带孩子们走进沙漠,感知沙漠,体会沙漠环境之恶劣,由"委屈"转为"自豪"。原因是他发现了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作用。
第二部分,精读3、4自然段,学习作用我是这样设计的:现带着问题"有多大的用处"自由读课文,圈画标注,然后交流分享重点学习驼峰、脚掌和睫毛的特点和作用,接着通过层次朗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体会"自豪"之情。最后,通过讲故事领悟驼峰、脚掌和睫毛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通过续编故事,通过交流分享,及时评价进一步领悟深刻哲理,点名题意。
整个教学设计都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读中感悟,把自己放入课文中,创设情境,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在感悟中再读,进一步思考的人生哲理,在理解的基础上,在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地表达,达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说课稿(精选13篇)篇四
一、留足时间,促进自觉参与。
张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自由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欣赏、品味的机会,变过去被动地听讲为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如在解决“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时,张老师设计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并友情提示:这一问题中有三个小问题,每个小组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所涉及的课文内容”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这一过程,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读书,扎扎实实地训练,仔仔细细地思考,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变序的方法组织教学。
本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遵循教材内容本身顺序的讲读方法,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出发,本着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组织教学。
张老师没有急于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而是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借助课件媒介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接着张老师话锋一转:就是在环境这么恶劣的沙漠里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转入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对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问题答案的热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未能紧扣课题,不断深化主旨。
这是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不足之处,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句关键性的话没有在教学中做到环环紧扣,如果能在教学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时,不断反复地朗读体会这句话,就能使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一步步地深入,使课文主旨的揭示有一个不断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说课稿(精选13篇)篇五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童话,通过讲述小骆驼因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委屈,到沙漠里亲身体验后,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故事,告诉我们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的用处。课文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而又极富情趣的童话故事之中,是本文的显著特点。本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重点部分以对话为主,凸现不同角色的不同身份、性格和感情。这篇童话也是读写结合的好材料,能够自然引发学生拓展思考、续写课文。
二、说目标: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作用以及其他动物常识,在读中感悟,在讨论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在续写故事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体会并扮演文中不同角色,进一步体会、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第二课时,重点放在3、4自然段的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结合课件形象生动的特点,直观了解一些动物常识。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利用圈点标记工具,掌握驼峰、脚掌和睫毛的特殊用处。另外。抓住童话特色,以读促说,以说促写,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以突破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1、启发式教学:精心的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领悟。
2、导读法: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教学中运用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思考,层层深入。
3、深入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主人公的情感的变化,朗读课文就能够把自己融入文本,续写故事更能在情境中想象。
4、情境法: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图像和声音,带学生们走进沙漠,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感悟,把自己放入课文中去,最后用朗读、写作的方式表达。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设计环节为:复习导入--探究求知--小结领悟--拓展延伸。
一、复习导入:
这一环节主要抓感情线中小骆驼开始受到小红马嘲笑时“委屈”的心情,以及他委屈的原因是因为小红马说他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长得“难看”,引导学生跟着骆驼母子走进沙漠。
二、探究求知:
这一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初步感知,了解小骆驼感情的变化:由“担心”转为“自豪”。第二部分重点学习3、4自然段,学习驼峰、教长和睫毛的作用。
第一部分,初步感知,了解小骆驼的感情变化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创设情境,带孩子们走进沙漠,感知沙漠,体会沙漠环境之恶劣,所以小骆驼开始很“担心”。接着,沙漠之旅结束后,齐读第5自然段,体会小骆驼感情发生了转变,变成了“自豪”,原因是他发现了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作用。
第二部分,精读3、4自然段,学习作用我是这样设计的:现带着问题“有多大的用处”自由读课文,圈画标注,然后交流分享重点学习驼峰、脚掌和睫毛的特点和作用,接着通过层次朗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体会“自豪”之情。最后,完成表格,总结作用。
三、小结领悟:
这一环节结合板书,复习感情线,领悟判断事物的正确审美观。
四、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通过续编故事,深入体会角色,找同桌合作分别饰演小红马和小骆驼,通过交流分享,及时评价进一步领悟深刻哲理,点名题意。
五、说教学理念:
整个教学设计都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读中感悟,把自己放入课文中,创设情境,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在感悟中再读,进一步思考文章的人生哲理,读写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在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地表达,达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说课稿(精选13篇)篇六
1、上课伊始,问同学们谁见到骆驼,在哪里见过的?它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图片,再让孩子们说一说。
2、板书课题,“我”是谁呀?“小骆驼”为什么应该感到自豪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字音松散(多音字)字形(小组自主汇报交流)。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采用抓住主人公及事情发展的关键要素,把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体会骄傲之情。
1、导读第一、二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后组织交流,抓住“又大又厚”“两层睫毛”“两个肉疙瘩”等词语引导学生了解小红马认为小骆驼的难看之处,读出小红马对小骆驼的嘲笑之意。采用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教学策略,体会人物的情感。
2、创设沙漠旅行的情境,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看到了怎样的沙漠”引导学生阅读,边读边画出描写沙漠的句子,组织交流时,我将抓住“茫茫、无边无际、松散、铺天盖地”等词语,采用微课播放相关沙漠视频的教学策略,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生存的不易。
3、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小骆驼和妈妈是如何在沙漠中旅行的呢?”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策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文本,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学习单,找到脚掌、两层睫毛、两个肉疙瘩的作用并填写表格,以小组汇报交流的方式,感知原本难看的东西变成了有用的东西,从而体会小骆驼的”自豪”!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课件出示书中插图,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小组讨论交流,续编故事。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续编故事,既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通过表演,强化了自豪,张扬了个性,提高了对文本的理解,提升了自我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
作业设计:每个人都有让自己最感到自豪的地方,认真思考,找到使自己自豪的方面,用几句话写下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说板书。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说课稿(精选13篇)篇七
课堂是教改的主阵地。在新课改的形势推动下,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思维模式,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从课堂教学这一主环节入手。《我就应感到自豪才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童话故事:小骆驼的外貌受到小红马的嘲笑,但它透过自己沙漠旅行的亲身体验,最后明白了自己并不难看,就应感到自豪才对。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事物务必透过现象看本质,辨证对待问题。童话故事的教学,最忌就事论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处理好基本素养与创新潜力的关系,凭借课文所带给的语言材料,并透过设计巧妙的导入方式、创设有效的情感沟通情境引导学生丰富、充实课文资料,拓展课文的空间,深化、升华课文的主题。
记得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时说:“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
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新课的导入不仅仅要新颖独特,而且语言要风趣幽默,尽可能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此刻学生面前,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耳目一新。
导入时我以孩子们眼中的自己为实例,让学生说说我相貌上的特点,学生有的说优点,有的说缺陷,指出缺陷时我就用幽默风趣的话语道出它的有用之处,并用“在别人眼里是缺点的东西,说不定正是值得你自豪的优点呢!”这句话自然揭示了课题,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伏笔。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导入,引发了他们的阵阵笑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用“活生生”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调剂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
关注课堂的人文交流,关注学生闪耀出的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读书有疑,敢于质疑,学生质疑之后,教者又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初步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其实孩子才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凭借生活的经验和相关的学习积累,自由地发挥他的创造力来解读文本,这种创造性理解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让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持续,并潜移默化地对其他孩子的学习方式产生影响。
一幅好画,其绝妙处,往往在“无画处皆成妙境”。这篇文章第一、二自然段资料比较少,“小骆驼觉得挺委屈”也是一笔带过,对学生理解课文及感情朗读造成必须的困难。都说“情”是“文”的命脉,而儿童情感的产生是与他们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齐的。只有巧妙地牵住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地涌动起来。因此,教学这两段不能停留在教“有字”,更重要的是教“无字”。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请学生根据小红马、小骆驼的动作、神态,并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小动物来想象他俩的心理活动。孩子们实话实说,畅谈感受。他们观察细致,感受具体,抒发的感情真实细腻,完全进入了课文的主角当中。引导学生读出无字的书,使学生“有中见无”“无中见有”,逐步学会把书“读透”“读活”、读出自己的个性,能够到达以少胜多,简处求丰的教学效果。
透过讨论,孩子们更深刻地体会到骆驼妈妈真诚、无私、艺术的“疼爱”。说孩子是“情感的王子”并不夸张。我常常觉得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能够不断得到人世界间最纯真的情和爱的熏陶,这是何等的一种幸福!孩子的情感会构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就应利用他们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职责心强的语文教师更就应培养发展孩子的情感。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说、想抒发情感,这不仅仅是孩子心理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学的需要。
一堂课的成功并无诀窍可言,但是有。
规律可循的,那就是做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文中主角,与主角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主角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到达心灵相通,情感共鸣,构成了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也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说课稿(精选13篇)篇八
经过思考我觉得可以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应该应该让孩子带着骄傲自豪的思想感情去学习这篇课文。在导入课文的时候通过课件的展示为孩子们介绍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让孩子们自读课文,找找课文中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包括明代的官员万户,尽管他的实验失败了,但是为后人打开了思路,也是值得骄傲的。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体会是如何从句子中体会到骄傲自豪的,谈谈感受。
我想这样设计教学的话,也许可以更大的.程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把骄傲自豪的感情具体话,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这样的话比较适合孩子们。
比如在学习万户实验乘坐火箭的时候,我们为万户的创新精神和勇敢而自豪;谈到1970年发射卫星成功的时候让学生针对"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来领会骄傲与自豪;在体会发射载人航天飞船成功的时候,抓住航天人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刻苦钻研来谈,为我们中国有这样出色的航天人而骄傲自豪。
这样也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梦为什么能圆"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也许比我最初的教学更能吸引孩子,也更有实效性。我们语文教师往往会犯一个错误,让学生谈体会,谈心得,谈感受,当学生谈得肤浅谈的吞吐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埋怨孩子们积极性不高,往往会抱怨孩子们的基础太差。其实不是孩子们的错,知识我们在带领孩子们品味课文的时候缺乏引导。孩子们觉得茫然觉得困难,他们才手足无措的。提倡实效课堂,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每个教学步骤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都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样才能真正创立实效课堂。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说课稿(精选13篇)篇九
教学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课前布置的查找资料任务完成得较好,学生们很积极地搜集了有关青藏铁路的资料,汇报交流的时候也兴致勃勃,讲起来滔滔不绝,由于时间关系,课上交流不是很多,只能让他们课后再互相传阅资料,增长见识。从他们汇报情况可以知道,学生选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还是有待加强。一节课下来,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课文的主要内容;修铁路遇到的困难;铁路的重要意义。在教学时,我主要是这么做的: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反复出现,是作者行文的`线索。在教学时,先找出文中介绍“青藏铁路”的句子,然后引出我外国人的评价和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然后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不简单,不容易。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到了阻碍筑路大军前进的困难所在,并纷纷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那么,这些困难,我们的建设者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请从文中找出答案,并谈谈你的体会。”这个问题较好回答,学生能轻松得从第6、9自然段中获取答案,并且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如“昼夜、反复、彻夜通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感受建设者充满智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说课稿(精选13篇)篇十
这次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为主题的评比课上,我选择了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一课时进行教学,会写课文的生字,理解文章的生词,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样,如何将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与课文环节相结合,让孩子对教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
1、导入环节,体会语调的变化。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那么读好课题课至关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体会到,用不同的语调朗读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在学生再次朗读课题是运用上表示重读、停顿或上扬的手势,那么学生的朗读效果会更好。
2、重视写字教学。
写字作为一种基本的语文能力,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写字的基本功,从小就应该打牢实。
写好字的第一步就是认真读帖,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读帖的习惯和意识,在课件的词语认读中,我将课文生字展示在田字格中,方便学生时刻关注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另外,在指导生字时也不忘时刻提醒孩子“别慌写,先认真读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的认识到读帖的重要性。
3、运用填空题,带着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学时的教学目标之一,如何让学生长话短说,学会概括?那么就要给他一抓手,填空题则是最好的帮手。
通过老师和学生的探讨,文章被分为两个部分,顺势教师安排了两个填空题:
开始,小骆驼因为自己的、和感到。
沙漠之行后,小骆驼因为自己的、和感到。
运用两个填空题进行比较,帮助孩子整理文章的脉络。接着告诉孩子,将两个填空题一叠加,就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给了孩子方法。
二、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1、清新的背景图片为课堂教学基调打下基础。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篇妙趣横生的的童话故事,事件的发生地是沙漠,主人公是小骆驼,以淡淡的黄色为主的背景更能营造出美丽的童话世界。
2、运用汉子笔顺动画,加深并巩固了学生的知识。
生字教学第一步是正确书写生字笔顺,仅仅是靠老师机械的、重复的讲授、范写,学生会疲倦,接受能力会降低。经研究表明,80%左右的知识获取是通过视觉观察,所以在本节中对于比较重要的字的笔顺――“陷”和“趟”,就通过制作flash动画制作“笔画动画”,让学生跟着课件一笔一笔的书空,加深学生的印象。所以用这种看、听、写、忆为一体的全方位学习方式能更有效的让学生记住要学的知识点。
3、运用图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图片的直观性能帮助学生理解不太能想象到的画面。在教学“铺天盖地”时,一张漫天的风沙立即让学生感受到了“铺天盖地”的威力,接下来的造句学生就驾轻就熟了。
三、教学中的不足。
1、读书还是少了。
第一课时的教学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只有课文读熟了,接下来的课文才能上得顺畅。
2、问题的指向性不明。
设计问题时,我首先考虑到的是问题的开放性,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出了大量的开放性的,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但是,设计的问题没有目标,问题范围太宽,缺乏启发性。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不足点。
由于超链接的图形太小,导致鼠标不能快速与图形校准,影响了上课的流畅性。
在造句中运用了图片,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课后,对照专家给予的点评,来回看了几遍录制的上课视频,受益匪浅。在之后的常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问题的指向性,重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有效整合。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说课稿(精选13篇)篇十一
文中母亲自己重病缠身却隐瞒病情,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用深深的爱温暖儿子绝望的心,用深深的嘱托帮儿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风帆。我也是母亲,我能体会当母亲应对这残酷的事实,心里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运是如何的曲折,还是要勇敢地应对生活。文中作者透过细节细写,往往就是那么几个小小的字眼儿,却触动了我们情感深处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让学生在读中受感染。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饱含深情。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对史铁生以及和他的母亲的经历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的时候就很安静,我让他们能有感情地阅读,说明他们看懂了别人的苦难。情感铺垫之后,我继续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带着深厚地情感读了这篇课文,这时课堂上,学生听得很专注。在我营造的这样的课堂气氛之中,我和学生开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读。
2.让学生在说中得感悟。
开始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组间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汇报: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完美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但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齐应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那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却还是不告诉儿女,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样办,根本都没思考自己,这就是母爱,无私而又伟大的爱。在此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
3.让学生在思中受熏陶。
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很深刻。我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提问:“我为什么此刻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样懂得的?”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有学生说:“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母亲想让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期望。”还有学生说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明白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说得太好了,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我又提问:“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学生陷入沉思,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
当然,教学中某些地方还存有不足,如对母爱的感受,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却不能概括时,教师的引导还不够,没有善于捕捉学生的语言来追问,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随机应变,循循善诱,以到达更好的效果。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说课稿(精选13篇)篇十二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范读法。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说课稿(精选13篇)篇十三
《我就应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骆驼听了小红马说它长得难看之后很感委屈,在妈妈的教育之下,透过自己沙漠旅行的亲身体会,最后明白了自己并不难看,就应感到自豪才对的缘由,揭示了决定事物务必透过现象看本质、辨证对待的道理。
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教学时我运用图示导读,并且透过演一演来加深印象,让学生感受到小骆驼由委屈到自豪的情感变化。
这篇课文很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因为绝大部分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过委屈、自卑,怎样去克服,怎样对待别人的嘲笑,这篇童话则起到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所以,上本课时,我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凭借课文所带给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丰富、充实课文资料,深化、升华课文的主题。学完故事后,我就结合课后练习,启发学生想象:“沙漠旅行后,小骆驼又遇到小红马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小红马呢?”在讨论中,让学生品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能改变原先不正确的看待问题的方法。
这样层层深入,逐步让学生认识到务必辨证地看待事物,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如果像小红马那样,只看表象,不究实际,那就大错特错了。同时也让学生都能建立自信,抬起头来应对一切,只有让自己感到自豪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