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需要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因素。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教学工作计划的参考,以下是一些教学经验的分享。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专业13篇)篇一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五、教学重点:理解人物性格。
六、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七、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
八、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九、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160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故事,咱们先一块来把课前的生字词读读记记,好吧?
(二)、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1、出示幻灯片,展示生字词。
拮据栈桥撬开诧异牡蛎褴褛。
2、找出一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纠错。
3、教师总结正确读音,学生齐读,边读边用手指在课桌上写。
(三)、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短篇小说,作者是法国人莫泊桑,其成名作《羊脂球》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莫泊桑以他高超的艺术技法和深厚的文学底蕴赢得了“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的美誉。好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近莫泊桑,走进故事,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默读中解决三个问题:
1、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2、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3、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的情节分为四部分,并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放音乐,板书课题、作者、教学目标)。
(四)、讨论并解决默读中提出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1、学生自由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离开座位。
2、对主人公的确定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提示,可以从小说反映主题和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两个方面。
3、对“我”和作者之间的不同应让学生弄清楚。
板书:菲利普夫妇。
盼忆遇躲。
(五)、梳理情节,简单了解人物性格。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塑造人物形象必须把人物置于什么之中呢?(生答:情节)。
对,那么,我们就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人物的性格。
(把板书的情节用粉笔圈起来,大致呈“人”字形。)。
1、为什么盼于勒?(于勒来信说他有钱了,他们盼的是钱。)。
2、忆于勒属于哪种叙述方式,对情节有何作用?(倒叙,把情节推向高潮。)。
3、怎么遇到于勒的,遇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与相遇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因于勒的信二姐找到了对象,全家人到哲尔赛岛旅行,巧遇于勒。遇前,“好心人”,“正直的人”,“有办法的人”;遇后,“贼”。因为于勒没有钱,不是想象中有钱的于勒。)。
(用两种颜色的粉笔板书:好心人正直的人贼)。
4、为什么要躲开于勒?(因于勒没钱生活,恐怕他再来“吃”他们。)。
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中起关健作用的是什么?(生答:钱。)对,(板书:钱)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主人公心中钱比亲人重要,他们只是为了钱。
六、品味小说语言,把握人物具体、生动的性格。
通过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梳理情节,我们对主人公的形象有了大致的了解,是否了解到此就行了呢?大家说,(生答:不行。)当然不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生动的、具体的、典型的,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品味一下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邻近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讨论。时间五分钟。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在教室里走,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或一起讨论。
2、五分钟后,学生在教师主持下通过小说语言进行人物性格的交流学习。
(1)、学生有感情地读自己找出的句子,并说明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2)、对一些重点的句子或段落可分组读、分男女生读、分角色读和全体一起读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保持读的兴趣,在愉悦的情趣中使学生领悟小说语言的魅力,理解人物的性格。
(3)、教师把学生体会到的人物性格板书到黑板上。
自私虚荣唯利是图冷酷。
(4)、交流结束,教师简单总结人物性格。
--畸形的“人”字代表的是有着畸形性格的主人公,是金钱使他们改变了对于勒的态度,也是金钱使他们内在的本质不变,金钱腐蚀了他们的灵魂,扭曲了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精神畸形的人。通过小说典型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以及金钱至上的社会生活原则。
七、拓展训练,培养想象能力,锻练创新思维。
1、愿意表演的同学下座位到教室外准备2分钟。选出一名导演。
2、愿意口头作文的同学准备1分钟。
3、找同学口头作文,外面的同学进教室表演。
八、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大师的语言魅力,还知道了,人不能为钱活着,不能让钱左右自己,应做一个端正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决不能做菲利普夫妇那样精神畸形的人。好,下课!
附板书:
莫泊桑。
菲利普夫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专业13篇)篇二
本课为八册讲读课文,体裁为小说。本文通过叙述“我”的一家人对于勒叔叔大起大落的态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深刻的社会主题。
学生以前学过几单元小说,对小说的学习有一定的方法和基础。
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性格。
2、把握曲折的情节,体会深刻的主题。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表现主旨。因此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的写法是本课的关键。
概述曲折故事情节,是本文的一大难点。概述课文,是对小说的整体把握。因为小说一般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因此概述有一定难度,被列为本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激疑引导、点拨深化、设境辩论、简列提纲、讲述故事、补充纠正、去伪存真。
1、以读为本,以读议为课堂主体结构。组织自读、教师范读,学生角色朗读,重点段落品读。议人物形象,议主题思想。
2、加入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缩短与作品的距离。(如果你是文中的菲利普,你会怎样对待弟弟于勒?)。
1、导入新课:
师:(展示百元大钞)同学们,看一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
生:一百元钱。
师:我们生活中能离开钱吗?
生:不能。
生:友情、亲情、食物、理想、知识……。
师: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个与“金钱”有关的故事。(板书:我的叔叔于勒)。
2、展示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多媒体展示,师读析)。
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通过分析人物语言、行为、表情、心理等来分析人物性格。
(2)把我曲折情节,体会深刻的主题。(环节分析:目标展示,如果一闪而过,达不到展示目标的目的,因此,师读点拨,有利于目标的明确。)。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专业13篇)篇三
本课在教材第78—87页,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九年级上)。这是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学习,感受小说所反映的人与人关系的淡漠炎凉,领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明线、暗线交织的结构安排,理解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2.学习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懂得这些手法的作用。
3.理解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领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创作特点,掌握小说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请学生分别按照不同的人称复述课文,一方面梳理小说主要情节,一方面从不同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2.设置问题,使问题逐步推进,带领学生把握小说的叙述线索:
3.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4.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领会小说中描绘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炎凉,感受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2.学生领悟“我”的善良、纯真,感受“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心,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理解作者铺排的悬念、巧妙的构思,学习小说明、暗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
2.领会侧面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所起的作用。
3.学习心理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难点。
1.领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件、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结合现实社会、自身生活经验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突破。
1.教师要求学生以不同人称复述课文,从而让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感受,领会小说主题。
2.学生结合朗读中的感性认识对菲利普夫妇作出评价,同时需要在文章中找出依据。
教学准鱼。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前,了解莫泊桑的有关作品及写作风格。
2.第二课时前,准备莫泊桑的另一篇代表作《项链》,以供学生对比学习。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前,翻查字典,解除生字词的障碍。
2.第二课时前,尝试口头或笔头按照顺叙改写小说,体会与原文有何不同效果;思考教师布置的课后思考题。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结合中国古诗《七步诗》,导入新课。
2.背诵《七步诗》,体会诗作创作背景。
3.组织学生分组、分人称复述课文。
4.分组、分人称复述课文。
5.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小说叙。
6.通过教师引导逐步深入小说叙述中心。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专业13篇)篇四
自主学习:
圈点批注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体会人物心理,概括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
于勒有钱。
于勒没钱。
性格特点。
菲利普。
克拉丽丝。
(学生圈点批注,每人批注两处,用时2分钟)。
师: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众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见解。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专业13篇)篇五
三、课时:一课时 。
四、教学目标 : 1 、理清故事情节; 。
2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
五、教学重点:理解人物性格。 。
六、教学难点 :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
七、教学方法:导读法 讨论法 。
八、教学用具:录音机 投影仪 。
九、教学过程 : 。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故事,咱们先一块来把课前的生字词读读记记,好吧? 。
(二)、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
1 、出示幻灯片,展示生字词。 。
2 、找出一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纠错。 。
3 、教师总结正确读音,学生齐读,边读边用手指在课桌上写。 。
(三)、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
1 、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
2 、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
(教师放音乐,板书课题、作者、教学目标 ) 。
(四)、讨论并解决默读中提出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
1 、学生自由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离开座位。 。
3 、对“我”和作者之间的不同应让学生弄清楚。 。
板书:菲利普夫妇 。
盼 忆 遇 躲 。
(五)、梳理情节,简单了解人物性格。 。
对,那么,我们就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人物的性格。 。
(把板书的情节用粉笔圈起来,大致呈“人”字形。) 。
1 、为什么盼于勒?(于勒来信说他有钱了,他们盼的是钱。) 。
2 、忆于勒属于哪种叙述方式,对情节有何作用?(倒叙,把情节推向高潮。) 。
4 、为什么 要躲开于勒?(因于勒没钱生活,恐怕他再来“吃”他们。) 。
六、品味小说语言,把握人物具体、生动的性格。 。
2 、五分钟后,学生在教师主持下通过小说语言进行人物性格的交流学习。 。
( 1 )、学生有感情地读自己找出的句子,并说明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
( 3 )、教师把学生体会到的人物性格板书到黑板上。 。
自私 虚荣 唯利是图 冷酷 。
( 4 )、交流结束,教师简单总结人物性格。 。
七、拓展训练,培养想象能力,锻练创新思维。 。
1 、愿意表演的同学下座位到教室外准备 2 分钟。选出一名导演。 。
2 、愿意口头作文的同学准备 1 分钟。 。
3 、找同学口头作文,外面的同学进教室表演。 。
八、结束语。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专业13篇)篇六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狼》这篇课文。”
(板题:狼)(ppt1)。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见ppt2):
1、能正确朗读全文。
2、能正确译将并背诵课文第1-3小节。
老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今天的目标?”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请看大屏幕。
(出示自学指导一)(ppt3)。
读书时语速不要太快,3分钟后比比谁能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声音响亮。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1、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更正有误的'地方,师板书生读错的字,并表扬读的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2、出示易读错的字,请学生上台注音,余生更正(ppt4)。
3、学生齐读板书的字两遍。
4、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全班再次朗读全文。(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语速不要太快)。
三、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师:大家都会读了,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练习译讲。
(出示自学指导二)(ppt5)。
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练习翻译第1-3小节,如有疑问可同桌讨论或举手问老师。8分钟后,比比谁能正确译讲,译讲时先读一句原文,勾画并解释一下重点词语(ppt6),最后连起来翻译句子,其余学生认真听,更正有误的地方。
1、学生读课文,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请同学起来逐句译讲,若发现错误则请学生更正;若还不对,师生讨论更正,并适当板书生译错的词。(译讲完一小节,就让学生齐读一小节,老师对翻译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肯定)。
四、当堂训练(一)。
读课文,背诵课文。(ppt7)。
请同学们背诵课文1-3小节,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更厉害。
出示背诵提示(ppt8)。
五、宣布下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专业13篇)篇七
(二)能力训练点。
1.绘行写神,深入细致的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刻画的写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构思美。
欣赏课文朗读视频,理清情节脉络,然后从分析人物形象着手,理解小说的主题。
1.分析人物性格。
2.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
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得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电脑,教学课件。
1.由于文章情节生动、曲折、有趣、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宜充分欣赏课文朗读视频,从而理清情节,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
2.学生在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理解小说的主题。
3.利用本文情节大起大落的特点,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专业13篇)篇八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狼》这篇课文。”
(板题:狼)(ppt1)。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见ppt2):
1、能正确朗读全文。
2、能正确译将并背诵课文第1-3小节。
老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今天的目标?”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请看大屏幕。
(出示自学指导一)(ppt3)。
读书时语速不要太快,3分钟后比比谁能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声音响亮。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1、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更正有误的地方,师板书生读错的字,并表扬读的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2、出示易读错的字,请学生上台注音,余生更正(ppt4)。
3、学生齐读板书的字两遍。
4、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全班再次朗读全文。(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语速不要太快)。
师:大家都会读了,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练习译讲。
(出示自学指导二)(ppt5)。
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练习翻译第1-3小节,如有疑问可同桌讨论或举手问老师。8分钟后,比比谁能正确译讲,译讲时先读一句原文,勾画并解释一下重点词语(ppt6),最后连起来翻译句子,其余学生认真听,更正有误的地方。
1、学生读课文,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请同学起来逐句译讲,若发现错误则请学生更正;若还不对,师生讨论更正,并适当板书生译错的词。(译讲完一小节,就让学生齐读一小节,老师对翻译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肯定)。
读课文,背诵课文。(ppt7)。
请同学们背诵课文1-3小节,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更厉害。
出示背诵提示(ppt8)。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专业13篇)篇九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狼》这篇课文。”
(板题:狼)(ppt1)。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见ppt2):
1、能正确朗读全文。
2、能正确译将并背诵课文第1-3小节。
老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今天的目标?”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请看大屏幕。
(出示自学指导一)(ppt3)。
读书时语速不要太快,3分钟后比比谁能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声音响亮。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1、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更正有误的'地方,师板书生读错的字,并表扬读的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2、出示易读错的字,请学生上台注音,余生更正(ppt4)。
3、学生齐读板书的字两遍。
4、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全班再次朗读全文。(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语速不要太快)。
三、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师:大家都会读了,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练习译讲。
(出示自学指导二)(ppt5)。
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练习翻译第1-3小节,如有疑问可同桌讨论或举手问老师。8分钟后,比比谁能正确译讲,译讲时先读一句原文,勾画并解释一下重点词语(ppt6),最后连起来翻译句子,其余学生认真听,更正有误的地方。
1、学生读课文,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请同学起来逐句译讲,若发现错误则请学生更正;若还不对,师生讨论更正,并适当板书生译错的词。(译讲完一小节,就让学生齐读一小节,老师对翻译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肯定)。
四、当堂训练(一)。
读课文,背诵课文。(ppt7)。
请同学们背诵课文1-3小节,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更厉害。
出示背诵提示(ppt8)。
五、宣布下课。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专业13篇)篇十
1、掌握小说故事情节,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
2、疏理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变化,揭示小说主题。
3、通过文章主题的挖掘,感受当时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重点:掌握故事情节,疏理文章中人物的变化。
难点:结合现实社会、自身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教师关键要引导学生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力求创设情境,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本课适宜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诵读式等方法进行教学。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二课时。
跳读课文,感知内容及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题。
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掌握塑造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投影仪。
第一课时。
导课。
以郑智化的flash动画《蜗牛的家》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文。
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有关小说中“我”的主要情况。
2、摘录文学常识:莫泊桑。
3、回顾小说的相关知识,提示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
4、跳读课文,摄取信息。
从故事情节入手,分析情节的变化,掌握故事情节的层次。即: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和作探究:
1、以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的变化。
挥霍无度经商发财穷困潦倒。
赶于勒盼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2、再读课文,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的不同方面的变化。
态度上:
称呼上:
分析“变”与“不变”
变的:(1)于勒的经济地位在发生变化。
(2)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和称呼在变。
不变的:菲利普夫妇的观念没变,即:金钱至上的观念没有改变。
提示主题:
直接原因:菲利普夫妇的金钱至上(认钱不认人)的观念。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人与人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对联:
十年思盼,天涯海角,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近在咫尺,骨肉恰如陌路人。
以法国著名作家左拉的评语来揭示文章主题。
质疑解惑:
1、学生针对文中不理解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共同探究分析。培养语文概括能力。
2、教师也可以提问:
a、文中的主人公是谁?
b、文章为什么要采用第一人称来写?
c、于勒的两封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八、课内小结:
鼓励学生自我进行课文的总结。
九、课外延伸及作业。
1、如何看待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与钱间的关系。
2、作业:
a、分析人物形象。
b、找出环境描写及分析作用。
c、课外片段训练:
于勒富有归来时:
父亲和贫穷的于勒相视时: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专业13篇)篇十一
一、以“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为指导,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学习本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领会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一、安排两课时。
二、通过分角色朗读,领会人物性格,理解主题思想。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小黑板等。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二、熟悉故事情节,初步领会人物性格。
一、介绍作者,小说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书“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揭示此主题的文章《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末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参加了普法战争。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深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短篇小说。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如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好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听录音范读课文,同时思考问题。
1、菲利普一家为什么每带星期天就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父亲那句永不变更的话是什么?
2、接到于勒叔叔的两封信后,全家人是如何评价于勒的?
3、在去哲尔赛的旅行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在旅行返回中,全家人为什么改船只?
明确:班级讨论,参考“课文点评”中的段评部分,具体的旁批可暂不引用,在分析文章内容,人物性格时再作参考。
盼于勒开端。
赞于勒发展构思巧妙。
遇于勒高潮情节曲折。
躲于勒结局。
中心线索––––––––––––––––于勒的贫富变化。
故事情节安排巧妙,以于勒沦落、暴发、再沦落为线索展开情节:先写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然后出其不意地安排船上的突然相遇,于勒的穷困潦倒再度成为全家人恐怖的紧张情节,故事大起大落,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三、分析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第一次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欢快的心情。
第二次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上船时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布置作业。
2、思考:青年小公务员向二姐求婚这件事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分析作品题目与主要人物。
二、分析人物性格,以菲利普夫妇为主。
三、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分析文章。
讲述:这篇文章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主要人物是否就是于勒?作家对于于勒的描写采用的是什么手法?回答,明确: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虚写和略写的,他表示主要人物。
“我”早作品中起什么作用呢?回答,明确。“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角度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在“我”的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和喜怒哀乐。然而,作品对“我”的描写也没有多少笔墨,他也不是主要人物。
此外,菲利普的两个女儿,女婿,显然是次要人物。写他们是情节发展的需要,有深化主题作用。在情节的发展中,因为婚事才引起旅游,也才有发现于勒的机会;在反映主题方面,小公务员看了信,相信自己也会攀了富亲而阔绰起来,这从另一方面在更深的意义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本质,即婚姻关系也是金钱关系。
作者着意刻画的是菲利普夫妇。对夫妇虚伪、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他们虽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但他们的灵魂以被资本主义社会腐蚀透了。于勒三次变化着的身世,使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变化了三次。
菲利普夫妇反复无常的变化,原因是金钱。富在天涯盼相聚,赞词满口“骨肉情”;穷到眼前不认亲,惊恐咒骂“避瘟神”。在那个社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二、小说在对人物刻画中也注意了细节描写。
1、作者安排吃牡蛎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有意表现菲利普钦羡阔气,风雅,想挤进上流社会的心理状态,同时为后文吃牡蛎,遇上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了准备。
2、小结结尾,安排了一个“十个铜子”小费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安排这个细节,不仅表明于勒地位的低下,生活的艰辛,也表现了孩子的纯洁和善良,同时菲利普夫妇的嘴脸南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也充分冰箱了作者对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纯粹金钱关系的批判态度和憎恶之情。
三、辨析词语。
1、恭维恭敬。
2、郑重慎重。
3、端详端量。
4、阔气阔绰。
四、完成课后练习四。
五、按“积累与联想”七,写一篇短文。要求:按人物性格,联想合理。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专业13篇)篇十二
一、学习目标: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把握小说的主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幻灯出示)。
二、导入新课:题解、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
1、指名学生板演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口头回答小说的主要人物(称呼和名字)、次要人物。
四、合作探究。
(一)分目标1:了解故事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
1、用“______于勒”的动宾短语,分别给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个阶段列一个小标题。
(二)分目标2: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性格,感悟小说主题。
1、作者在小说中精心设置了20个称呼,有赞叹的,有斥骂的,有同情的,从而表达出不同人物在不同时期对于勒的不同感情,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1)请同学们根据遇到于勒的前后为界限,在文中找出人们对他的称呼究竟有哪些?
(3)遇到于勒时,菲利普夫妇与儿子若瑟夫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船长斥骂于勒为“法国老流氓”,对小说的主题有作用吗?
2、从菲利普夫妇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揣摩人物性格,感悟小说主题。
(3)菲利普夫妇的表现反映了他们重怎样的性格?与小说主题有什么关系?
(三)分目标3:理解环境描写对衬托人物心情,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1、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2、这两处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什么心情?
五、练笔:如果于勒腰缠万贯的回来了,又恰巧在凡尔塞岛遇到了菲利普夫妇。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又是如何表现的?请写一个不少于200字左右的片段。
六、小结。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专业13篇)篇十三
社会主义和社会人们也崇尚金钱,与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有何本质上区别?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是评价不是批判,老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对小说人物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探讨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古今中外,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小说叙述我的一家人对于勒叔叔的态度的不断变化,就是想表达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二、范读课文。
1、学生板书生字词:
挣衣冠整齐栈桥恐怖糟蹋氓赖赚赔偿褴褛拟定别墅覆盖骄傲撬牡蛎女婿哆嗦恭维煞白嘟囔保佑诧异狼狈不堪拮据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福音书2、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本文作者莫泊桑。
三、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上述词语在本文中的含义。
四、略读课文。
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五、学生评价哪些同学讲得好,还有哪些不足或学到了哪些写作技巧。
〖教学反思〗。
课前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不够,多音字、形近字混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让学生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人物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朗读课文。
以每分钟500字的速度,朗读课文。
三、讨论。
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心理,理解小说的主题,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对小说人物的分析,得出结论。
板书:
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
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
四、拓展练习。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探究。
〖教学反思〗。
学生比较合理地围绕主题,再创造,特别是在拓展练习时,平时极少发言的2个学生,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同学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