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协调时间关系和资源条件,确保教学顺利进行。希望以下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能给正在编制教学工作计划的教师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质17篇)篇一
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质17篇)篇二
乒乓球的标准直径为40mm,质检部门从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了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单位:mm):
b厂:39.8,40.2,39.8,40.2,39.9,40.1,39.8,40.2,39.8,40.2.
你认为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准的误差更小呢?
(1)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2)是否由此就断定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探索活动。
算一算。
把所有差相加,把所有差取绝对值相加,把这些差的平方相加。
想一想。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能明显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质17篇)篇三
1、理解“配方”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2、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成可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a2±2ab+b2=?
2、用两种方法解方程(x+3)2-5=0。
如何解方程x2+6x+4=0呢?
(二)创设情境。
如何解方程x2+6x+4=0呢?
(三)探究新知。
1、利用“复习引入”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得知:反过来把方程x2+6x+4=0化成(x+3)2-5=0的形式,就可用前面所学的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
2、怎样把方程x2+6x+4=0化成(x+3)2-5=0的形式呢?让学生完成课本p.10的“做一做”并引导学生归纳:当二次项系数为“1”时,只要在二次项和一次项之后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个数,使得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这种做法叫作配方。将方程一边化为0,另一边配方后就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了,这样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作配方法。
(四)讲解例题。
例1(课本p.11,例5)。
[解](1)x2+2x-3(观察二次项系数是否为“l”)。
=(x+1)2-4。(使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
用同样的方法讲解(2),让学生熟悉上述过程,进一步明确“配方”的意义。
例2引导学生完成p.11~p.12例6的'填空。
(五)应用新知。
1、课本p.12,练习。
2、学生相互交流解题经验。
(六)课堂小结。
1、怎样将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七)思考与拓展。
解方程:(1)x2-6x+10=0;(2)x2+x+=0;(3)x2-x-1=0。
说一说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
[解](1)将方程的左边配方,得(x-3)2+1=0,移项,得(x-3)2=-1,所以原方程无解。
(2)用配方法可解得x1=x2=-。
(3)用配方法可解得x1=,x2=。
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有三种:无实数解,如方程(1);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如方程(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如方程(3)。
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质17篇)篇四
引例:问题: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0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0、13、7、13、10、8、11、8;。
乙:8、13、12、11、10、12、7、7、10、10;。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我们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我们可以计算它们的极差,你发现了)。
归纳:方差: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来表示。
(一)例题讲解:
测试次数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
段巍1314131213。
金志强1013161412。
给力提示:先求平均数,在利用公式求解方差。
(二)小试身手。
1、.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是,但s=,s=,则ss,所以确定。
去参加比赛。
1、求下列数据的众数:
(1)3,2,5,3,1,2,3(2)5,2,1,5,3,5,2,2。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质17篇)篇五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质17篇)篇六
1.经历探索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察。
2.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认真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探索,促使学生对轴对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活动与探究的过程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具有一些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质17篇)篇七
(一)知识我先懂:
方差: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
来表示。
给力小贴士: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波动性越。
(二)自主检测小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组数据如下:
甲组:1091181213107;。
乙组:7891011121112.
分别计算出这两组数据的极差和方差,并说明哪一组数据波动较小.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质17篇)篇八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课文。
1.教师范读全诗。
2.利用书上注释读懂诗歌,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诵读全诗。
4.思考、合作探讨。
三、讨论交流,针对重点难点,教师适当讲解。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学生诵读全诗。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4.回答思考、合作探讨中的两个问题。
(1)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2)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5.学生熟读全诗。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质17篇)篇九
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2
问题1.前面有关“执竿进屋”的问题中,我们列得方程x-8x+20=0。
列表:
问题2列表:
3
22。
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x=-11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
回过头来看:x-8x+20=0有两个根,一个是2,另一个是10,都满足题意;但是,问题2中的x=-11的根不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
2
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10x+12=0的根?-4,-3,-2,-1,0,1,2,3,4.
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
2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10x+12=0的两根.
2
22。
练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x+x+a-1=0的一个根为0,则求a的值。
点拨: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根,那么把该数代入方程,一定能使左右两边相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常用到,同学们要深刻理解.
例3.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
222。
(1)x-64=0(2)3x-6=0(3)x-3x=0。
三、巩固练习。
教材思考题练习1、2.
四、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1.教材复习巩固3、4综合运用5、6、7拓广探索8、9.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质17篇)篇十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质17篇)篇十一
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3、遇到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用下划线和?标记出来。便于交流时提出。
4、自己的建议、体会、方法可以在旁边作好批注。
教学重难点。
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快乐自学。
你喜欢运动吗?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根据下面的统计图:
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1、说一说: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我知道这是一幅()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3、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它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要想清楚地知道百分比这样的信息,我们可以选用()统计图。
4、一起来认识扇形统计图吧!自学教材第107页,注意拿笔勾画哦!.
(1)计算出各运动项目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2)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又能获取哪些信息?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扇形统计图是怎样来表示各个数据的?它有什么特点?
1、我发现扇形统计图中的()代表单位“1”,表示(),各个扇形面积表示(),扇形的大小说明了()。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
3、生活中,你还从()见到过扇形统计图?
三、学习小结。
四、智勇大闯关,我是小擂主。
1、第一关:小练兵。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1、2题。
2、第二关。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五、学后反思。
1、我的收获:
2、自我评价:我对我的课堂表现(),因为(。
)。
六、作业。
1、完成教材p107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
课后习题。
1、完成教材p107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质17篇)篇十二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2)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针对九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九年级的特殊性现计划如下: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益求精。
九年级上学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为了有充分应战中考的准备,上学期应基本结束全年的课程、面对这种特殊情况,作为教师,首先应在教学进度上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就是熟悉全册教材内容,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每一节课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
二、了解学生学情,做到心中有数。
上学期期末测试学生数学平均分为70分,成绩一般、优秀率在25%左右、全年级满分人数不少,但20分以下的人数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从总体上看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升入九年级后,应更重视尖子生的培养,让他们吃饱,偏差生适当降低难度,给他们定低目标,以不至于使差生落伍、另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学生的推理训练和计算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做到速度快、正确率高、推理严密。
三、抓住机会,帮学生树立信心。
本学期教材第一章为“二次根式”学生在七年级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举行小型测验,给学生信心、并且在计算方面使其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另外在有难度的章节中可通过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达到方法互补。
四、有选择的拓宽知识面。
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购买与版本相符的资料、如《少年智力开发报》《点拨》《典中点》等、教师对学生手里有什么样的资料,资料中题什么该做,什么该删,应该了如指掌,有准备的应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不让学生绕远儿。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质17篇)篇十三
2、掌握用树状图和列表法计算涉及两步实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
进一步经历用树状图、列表法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正确地利用列表法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生:由几名学生动手摸一摸。
(教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的小袋子,里面装有3个黑围棋和2个白围棋)。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称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如果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结果的可能性相同,结果总数为n(事件a发生的可能的结果总数为m),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如图,三色转盘,每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相等,让转盘自由转。
动一次,“指针落在黄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
师:结合定义作详细分析,为两个例题教学做准备。
(分析:转盘中红、黄、蓝三种颜色所在的扇形面积相同,即指针落在各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相同,所有可能的结果总数为,其中“指针落在黄色区域”的可能结果总数为。若记“指针落在黄色区域”为事件a,则。)。
设计说明:通过练习,让学生及时回味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学会数学的过程中会学数学。
例一,有甲、乙两个相同的转盘。让两个转盘分别自由转动一次,当转盘停止转动,求。
(1)转盘转动后所有可能的结果;
(2)两个指针落在区域的颜色能配成紫色(红、蓝两色混合配成)的概率;
(3)两个指针落在区域的颜色能配成绿色(黄、蓝两色混合配成)或紫色的概率;
例题解析:
例1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分步思考的方法。
教师分析并让学生学会画树状图(教师板演)。
任意抛掷两枚均匀硬币,硬币落地后,
(1)写出抛掷后所有可能的结果(用树状图表示)。
(2)一正一反的概率是多少?(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例2:一个盒子里装有4个只有颜色不同的球,其中3个红球,1个白球。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后放回,并搅匀,再摸出一个球。
(1)写出两次摸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2)摸出一个红球,一个白球的概率;
(3)摸出2个红球的概率;
师:你能用列表法来解吗?
有没有更简单明了的方法?(学生应。
该有预习,能说出用列表法。)。
任意把骰子连续抛掷两次,
(1)写出抛掷后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2)朝上一面的点数一次为3,一次为4的概率。
(3)朝上一面的点数相同的概率。
(4)朝上一面的点数都为偶数的概率。
(5)两次朝上一面的点数的和为5的概率。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质17篇)篇十四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方式都必须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二、指导思想:
初三数学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九年级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二次函数和圆是新授课外,主要是综合复习,迎接中考。
四、教学目的:
1、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2、知识与技能:理解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概念。掌握圆的切线及与圆有关的角等概念和计算。理解数据的整理及分析等有关概念,能够计算方差、标准差等,能够用表格或列树状图的方法计算概率,对上述知识作一些简单的应用。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五、教学重难点。
第一阶段(第5周—第12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
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变式题,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应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结构。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要让学生弄懂、会做,书后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也要学生认真想一想,集中精力把九年级和八年级下的教学内容等重点内容的例题、习题逐题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并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一味搞题海战术,整天埋头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习题,其效果并不明显,有本末倒置之嫌。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按知识块组织复习,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六章节:第一章数与式;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第三章函数;第四章基本图形;第五章图形与变换;第六章统计与概率。复习中可由教师提出每个章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2、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
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每年的中考数学会出现一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3、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
如告诉了自变量与因变量,要求写出函数解析式,或者用函数解析式去求交点等问题,都需用到函数的思想,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多做一些相关内容的题目;再如方程思想,它是利用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联系和制约的关系,通过建立方程把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再如数形结合的思想,不少同学解这类问题时,要么只注意到代数知识,要么只注意到几何知识,不会熟练地进行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的相互转换,建议复习时应着重分析几个题目,让学生悉心体会数形结合问题在题目中是如何呈现的和如何转换的。
第二阶段(第13周——第18周):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六、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计划在即将开始的学年教学工作中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新课开始前,用一个周左右的时间简要复习上学期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几何部分。
2、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3、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4、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5、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七、教学进度:
第1周-第2周第二章二次函数。
第3周—第4周第三章圆。
第9周-第10周期考。
第13周专题一。
第14周专题二。
第15周专题三。
第16周-第19周综合模拟训练。
除了以上计划外,我还将预计开展转化个别后进生工作,教学中注重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实际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实习作业。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质17篇)篇十五
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km的普通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km的高速公路。某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h,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h。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列出方程.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质17篇)篇十六
通过上学期的努力,我班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我班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着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
(2)通过体验探索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3)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有关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考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分享快乐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加强学生解题速度和准确度的培养训练,在新授课时,凡是能当堂完成的作业,要求学生比速度和准确度,谁先完成谁就先交给老师批改,凡是做的全对要给予奖励。
7、加强个别辅导,加强面批、面改,加强定时作业的训练。并进行作业展览,对作业书写的好又全部正确的贴在学习园地中。
8、积极主动的与其他教师协同配合,认真钻研教材,搞好集体备课,不断学习他人之长处。
以上内容来自京翰教育一对一辅导——针对全国中小学开设课外辅导班,辅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成长,辅佐老师更好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质17篇)篇十七
1.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