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提高阅读效果和阅读体验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增强我们对书籍的记忆和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题材和风格的作品,可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一
很平淡的一个早上,在豆瓣公众号看到了书籍打折的消息,宣传图上写着“五折,最低三折。”每次看到这样的促销消息,总觉得要是不买的话,就会亏大了。更何况是书籍打折呢,这样情况怎么可能会放过呢。于是就点进去看了看,第一眼选中了石黑一雄的书。套装五本,还送手帐。本着优惠不能放过,于是就立刻下单了。
再看到书之前,并不了解这个人,只是知道他是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拿到书后,他的处女作《远山淡影》,就成为了我第一本看的书。
书中背景是二战后长崎,一对饱受磨难的母女渴望安定与新生,却始终走不出战乱的阴影与心魔。书中有意思的是,是从朋友的角度,讲诉自己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平凡的努力生活的悦子,她有两个女儿,然而有一个女儿景子因为生活不顺而自杀了。当她的小女儿来看望她的时候,她回忆起了以前的事情。讲诉了她在日本生活时认识的一对母女,佐知子和万里子。
母女两在长崎艰难的生活着,母亲坚持要带女儿离开日本出国,可是女儿不愿意。最终她们还是出国了。在结尾的时候,佐知子为了让女儿放弃小猫而杀猫时,变成了悦子对万里子说:“如果不愿意,我们还可以回来。”从而揭露了佐知子就是悦子的事实。
悦子的愧疚和自责通过这种借他人的故事讲诉自己故事的方式表现出来,她没有办法接受女儿景子离开日本后压抑孤僻的活着,与继父不合,无法融入生活,最终选择自杀的事情。
书中有很多小细节,故事看着很平淡,但看完才知道,每一个小细节都是一个小伏笔。看开头的时候,并不知晓作者向表达的是什么,是困境中努力生活,还是母女之间朋友之间的情感。一直往下看,在剧终忽然颠倒乾坤,让读者觉得前情潜伏的所有不可理喻,都是理所当然。
全书的最后几页将这个平淡的故事化为神奇,这本书值得一读。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二
半个世纪,走完人生大半,悦子因为女儿回来,五天时间回忆起近二十年的过往。
二十年前,因为长崎被原子弹轰炸而亡夫,后嫁给一位电器公司职员二郎,已经怀孕。所住之处,有山有河,却充斥着战争和爆炸后的悲凉气息,很多存活下来的人时时会想起曾经的生活和亲人朋友。
偶然认识万里子的母亲佐知子,或许是看着这对孤独的母女,心有同感,很想接近,或者是也想逃离这个地方。佐知子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想离开死气沉沉的日本,等待某个英国人带她移民,虽然等待的日子不断延后。她曾经是大家闺秀,舒适安闲的日子被战争化为乌有,不愿寄人篱下却无所依靠,自傲又自卑,让她情绪偶有失控,言语举动都是从小到大的教育和日本的人文环境熏陶下该有的得体,却突然会失去对万里子的耐心,当面溺死万里子的三只猫,读来隐隐脊背发凉。多么想离开这个全是死人的地方,才能做出这等残忍的事情。佐知子近看已经老去,大抵是经常操心却隐忍不发的缘故。
二郎的父亲绪方先生,是老一辈的代表,道出许多对故人的牵念,和儿子二郎的交流也像一盘棋一般,少到独自去走。二郎拼命工作,客气的挽留父亲,父亲识趣的表示仍然要离开。前一晚下棋不愉快,早上,父亲等待儿子走后才出房间吃早饭。老人不愿给孩子添任何麻烦,孩子只能做了父亲或者年龄渐长才能体会这隐忍的爱。
面店老板藤原太太是里面最乐观的人,适应了不可抗力造成的生活转折,丈夫和大儿子已经离开,还有二儿子。面店不大,招待只有简单的面,活下去。
景子是大女儿,回忆里她孤僻,成年后自杀而死。景子或许就是万里子,而悦子就是佐知子,为了离开日本,移民国外,搬家让小孩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无法融入新环境造成的自闭,无法选择的无奈造成的自卑,这些都让万里子或者景子长大后,发现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死亡是一种妥协和解脱。
妮基是二女儿,与大女儿关系恶劣。出生就在国外,生活不富足却安稳,自然无法理解姐姐敏感的性格。她也是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独自居住在伦敦,结婚对于她也不重要。
意识流小说的印象还停留在卡夫卡的《变形记》,导致经常对着墙上的斑点脑洞大开,《远山淡影》的描写也有相似,看似没有一点刻意,泼墨于白宣,丝丝渲染延伸,随你去看,每一个分支都在,却没有终点,不能穷尽。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三
大概三年前我读过一次这本书,只记得淡淡的忧伤与回忆。最近空着的时间很多,回忆也很懒散,几乎完全忘记了故事的情节,但打开书的时候,我又一头扎入这个熟悉而又疏离的氛围。
一本小说,一本以女性视角的小说,很难看到她没有强烈的爱。可能以石黑一雄也就是作者本身的性别有关,抹去了这些似乎是一种别致的狭隘,狭隘的别致。模模糊糊的人物,没有更多选择的婚姻生活,悦子并非因为爱意而嫁给二郎,她可能有一个战争中逝去的情人,而战争让她住进了绪方先生的家才与二郎有了稳定的生活。
悦子在最后和女儿聊天的时候说“我很喜欢绪方先生,我当时的丈夫迫切的希望离开自己的父亲生活。”当时的日本新旧交替,妻子和丈夫可以有不同的政治意见,“日本不适合女孩子成长,在美国,我女儿可以成为女商人,读大学学艺术,在日本,我们不得不去伯父家空空的房子里坐着养老。”
悦子选择了不靠谱的弗兰克。那样一个人畜无害的女人亲手淹死毫无还手之力的小猫,我简直被吓到了,沉浸于面对回忆自己人性中曾经的丑陋。“我未必知道我自己不是个好妈妈。”然后深深的陷入自己为自己编织的故事中去。
女人,总是会给自己编织一个合理的梦,但也总是会乍然惊醒!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四
《远山淡影》是作者的处女作,但我是先读的《被掩埋的巨人》后再看的这本,虽然这本书也很棒,但是没有《被》给我的惊艳大。这本书和《被》有相同的气质,全书笼罩在一篇烟雾缭绕的恐怖气息下。
故事发生在日本战后,以“我”的角度写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母亲接受过西式教育,向往去美国,交了一个美国男友。女孩性格孤僻,与猫为伴,不愿意去他乡。平静而阴冷的情节发展下,母亲离开,女孩自杀。结局时读者会猛然惊醒,“我”便是“母亲”。在记忆的修饰下,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开始模糊。
看完《被》以后,看这本书的中途,大致可以猜到作者的思路,哈哈。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五
故事的开始是在英国,主人公悦子的大女儿景子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自杀了,小女儿妮基从伦敦赶到乡下陪伴她。期间,悦子回忆起当年战后的长崎,遇见的一对母女——佐知子和万里子。
佐知子初登场时是在其他女人的谈论之中,冷漠、不合群、不友善,似乎与当地的其他女人格格不入。而她的女儿万里子也对外界充满戒心。通过交谈,悦子和佐知子成了朋友。在悦子的回忆中,佐知子一心想依靠男人离开日本去往美国,但万里子只想带着她的小猫回佐知子的伯父家,母女俩的矛盾在佐知子将小猫放入水中时得到了激化。
而其实,佐知子就是悦子,万里子就是景子,悦子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地离开了日本到了英国,但景子也因为到了英国无法适应周围的一切而郁郁寡欢最终选择了结束生命。这也是悦子一直绕不开的心结与痛楚。
这部小说是石黑一雄的处女座,就如书名一样,模糊的、缥缈的,在回忆与现实中穿梭。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六
那一本冷冷的书。向来觉得,作者说不清,不道明,给读者留下很多的想象空间,是一种高明的手法。但现在想来,对于一个不太喜欢想象,愿意遵从事物本来的客观发展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流氓的手段。那看完之后留下的淡淡忧伤,以及拨去生活那层虚伪的外衣之后,对人性的理解,人...
宁愿不想你。
他曾用柳条蘸墨点山水。
醨公子给我讲他旁观的一件事,那些年他在外游历时遇见一孩童,孩童跟着姑母一家,时有友人携子来访,一屋子人热热闹闹其乐融融,孩童眼看他们,像是与己无关的情景剧。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感情在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味道了,更早年孩童尚在家中便不喜家有聚宴,一个人也能玩许久,但许久后抬眼入...
醨烧。
所卖衣服定位与商铺密不可分。
昨天说的品牌加盟你不选好位置,生意做起来就会有些费劲,不是说赚不到钱,而是当你花很大精力才能做好,与那些轻松自在也能赚的同样多,换了是你,会怎么选?努力每个人都想,也都会,关键要看你是怎么努力得到回报的,不把握好关键点,努力不到点子上,付出的任何回报也就换不到想像中的状态...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七
《远山淡影》是作者的处女作,但我是先读的《被掩埋的巨人》后再看的这本,虽然这本书也很棒,但是没有《被》给我的惊艳大。这本书和《被》有相同的气质,全书笼罩在一篇烟雾缭绕的恐怖气息下。
故事发生在日本战后,以“我”的角度写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母亲接受过西式教育,向往去美国,交了一个美国男友。女孩性格孤僻,与猫为伴,不愿意去他乡。平静而阴冷的情节发展下,母亲离开,女孩自杀。结局时读者会猛然惊醒,“我”便是“母亲”。在记忆的修饰下,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开始模糊。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八
这本小说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之久,许多故事片段也跟着若隐若现,犹如书名一样,看后心中并无太多波澜。
石黑一雄是位特别擅长写回忆的作家,用他的话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
这本小说有几个主题很明显,战后生活、自杀、移民、探亲、孕妇、孩子的猫……故事中讲到许多日本人的传统,比如见面要鞠躬,女人要会沏茶、做饭等等。
那个时代还没有网络与手机工具,怀孕中的悦子还要带着公公去拜访一些熟人,见面要行礼。
生活的挣扎与矛盾,让故事也变得有趣。虽然结尾没有交代一切结局,也许结局就在每个人的脑海里,朝着心中的那个结局结束。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九
石黑一雄也没逃出亚裔作家卖弄母国文化的怪圈,灵感来源于侨胞难民的口述,这是一个别人的故事,只在最后章一个微小细节点醒了读者,“我邻居”就是我。
作为石黑一雄的处女作,独白式的叙事和作品立意都与后来的作品有很大的差距。
叙事线很单调,佐知子和万里子在日本盼着去美国做美国人,景子和“我”在英国一个抑郁自杀,一个搞不懂混血女儿妮基已经西化的生活和思想。
景子的自杀让“我”想起了出国前颇为不堪的过去,“我”只能借由佐知子的身份回忆起景子从一开始对移民的反抗情绪。同时,佐知子也在不断为自己辩解“是为了女儿”“女儿的前程”。最后回到现实中时,“我”的心理防线的崩溃便是忆起景子最开心的一天。
“我”本质上也是孤独的,通过和妮基的相处她意识到虽然自己一直对这个国家向往且扎根多年,但是依然是一个异类,具有文化的隔阂。这个国家的现代人想用自己不愿想起的过去作诗,这个国家的丈夫膜拜自己一直想摆脱的文化,她和景子一样,母国的根一直纠缠在她们的血液里。不同的是,景子用自杀的行动符号化地展示了“异国风情”,“我”只能在故事中里找回自己。
在景子短暂的生命中,“我”和她像两棵彼此孤离兀立的树,但在异国泥土的覆盖下,她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她们把根纠缠在了一起。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远山淡影》正是他的处女作。我曾说过,如果他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我一定会拜读一本,如今终于读完了他的处女作。
这本小说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之久,许多故事片段也跟着若隐若现,犹如书名一样,看后心中并无太多波澜。
石黑一雄是位特别擅长写回忆的作家,用他的话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
这本小说有几个主题很明显,战后生活、自杀、移民、探亲、孕妇、孩子的猫……故事中讲到许多日本人的传统,比如见面要鞠躬,女人要会沏茶、做饭等等。
那个时代还没有网络与手机工具,怀孕中的悦子还要带着公公去拜访一些熟人,见面要行礼。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一
简单的故事情节,甚至鲜有冲突和波折,就在轻描淡写中,石黑一雄就把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空背景中的几个人物刻画的生动、鲜活和深刻。
区别于其他作品描写战争对人类摧残的血腥与残暴,只是区区几点暗示的背景点缀,却让人更能感到那种令人窒息,深入骨髓的压抑与伤痛。
战争让名门闺秀的佐知子失去了几乎所有家人,让她流落在她所唾弃的生活环境和邻里环境中,只能不断欺骗自己通过一个只会玩弄她的美国醉鬼让她摆脱困境重燃美好生活的假象,这些失去也让她变得冷漠甚至残忍,她淡定的试图淹溺小猫的场景是多么的令人寒意顿生,而她从伯父家带走(偷走)精美茶具也把她的品味追求描写的多么栩栩如生。
万里子阴郁、多疑、任性、执拗、不能像同龄人一样去学习,也没有一个朋友,面对对她甚至都冷漠的母亲,生活里可以说没有一丝色彩。可是她爱好美,她喜欢画画;她渴望友情,陪伴着她的小猫;或者她掩藏的充满着爱,她也试图去取悦于母亲,当看着被母亲淹死的小猫时,她的无助、痛苦又是何等的撕裂。
第一人称的悦子是一个富有爱也被爱着的人,她可以给素不相识的佐知子以无私的帮助,她被绪芳先生所解救也无微不至的疼护着绪芳先生,她热爱生活,喜欢杜鹃花,她善良,甚至要特意停下脚步放误入油灯的昆虫出来,她包容,小心呵护着她两人丈夫,和两个一个热烈一个阴沉的女儿。
还有热爱着祖国与传统却被时代抛弃的绪芳先生,身居高位的遗孀却放下身价重拾生活的藤原太太,难以走出痛失爱人阴影的藤原儿子,一心努力争取生活却惨遭不幸的二郎,包括一直悲惨自杀却始终未出镜的景子等等都诠释了在那个背景下丢了生活却又重拾生活的人们的纷杂场景。
人,有的时候很脆弱,包括肉体,可能为疾病、意外、战争所摧毁,支离破碎。
人,有的时候很坚强,比如精神,卑微或高贵,平淡或热烈,总是在那,描述着人本身。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二
20xx年,一位文学院的小美女把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当作新年礼物送给了我。当我第一遍阅读时,只读了两页就出现了三个名字,妮基,景子,佐知子,在什么都没交代清楚的前提下,我放弃了阅读。把它放在了书架上,再也没读过。
由于我的腿受伤,减少了外出,省出了时间,终于全神贯注地把这本书看完了。
整本书都是在压抑的氛围中看完的,从一开始我就想到了真相,可偏偏真相如我所预想的那样来临时,依然震撼无比,甚至大脑空白,呆坐了几分钟。
我记得小猫,我记得树枝,我记得缆车,我记得夜晚灯笼下的万里子……。
如果你最近正好没书看,就看这本吧。如果你是家长,那么更应该看这本书,希望你看完这本书后,能够回头看一看自己的孩子,想一想孩子的“猫”在哪里。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三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是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这本《远山淡影》正是他的处女作。我曾说过,如果他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我一定会拜读一本,如今终于读完了他的处女作。
这本小说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之久,许多故事片段也跟着若隐若现,犹如书名一样,看后心中并无太多波澜。
石黑一雄是位特别擅长写回忆的作家,用他的话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
这本小说有几个主题很明显,战后生活、自杀、移民、探亲、孕妇、孩子的猫……故事中讲到许多日本人的传统,比如见面要鞠躬,女人要会沏茶、做饭等等。
那个时代还没有网络与手机工具,怀孕中的悦子还要带着公公去拜访一些熟人,见面要行礼。
生活的挣扎与矛盾,让故事也变得有趣。虽然结尾没有交代一切结局,也许结局就在每个人的脑海里,朝着心中的那个结局结束。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四
《远山淡影》是石黑一雄的处女作,讲述了战后长崎一对母女的挣扎与救赎。
悦子是一位移民到英国的日本人,她的大女儿景子意外自杀,混血的小女儿妮基来看望她希望让她不要过于伤心自责。悦子回忆起曾经在日本的一个夏天,一位独身的邻居佐知子,和她非常个性的女儿万里子。佐知子希望移民到美国,给女儿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总是接触美国兵。而万里子并不愿意去美国,她与母亲有着矛盾,而与悦子相处得很好。
她们曾一起去山上坐缆车,万里子想要抽签赢得篮子给猫咪做小窝,母亲佐知子却很不耐烦,一再催促她离开,而悦子却一遍遍把钱给她,满足她的愿望。
小女儿离去前,悦子说:“那天景子很高兴,我们坐了缆车。”所以,其实并没有佐知子和万里子的存在,这些是悦子虚构出来的。“我的一个朋友”就是“我”本身。
悦子的虚构,将她不愿去面对的事件、想法与个性提取出来放在佐知子身上。佐知子在战争中失去丈夫,渴望移民美国拥有自由,她标榜着为女儿争取更好的生活,却并没有真正关心女儿的想法。事实上,万里子,也就是景子,因为战争厌恶美国,厌恶美国大兵的做派。而悦子的形象是温柔、善解人意的,可能作者也有意通过这样的理想人格来透露其形象的伪装。在作为母亲的佐知子对女儿不闻不问的同时,作为邻居的悦子却能在物理上陪伴,在心灵上靠近。她“所想要的陪伴与理解”,体现了她的后悔与自责,或者说,她“要是能重来”的假设与愿望。
无论是“我有一个朋友”还是“要是能重来”,都是自我回避的表现。然而,回忆与情感,越是逃避,越是汹涌。越是抗拒,它们越是在脑海中反复重提。就像旗帜在风中翻飞,它们永远在心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而如果愿意直面过去,与回忆和解,它们才能真正沉入湖底,不是遗忘,而是拔出了刺,打开了锁。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五
读完《远淡影》后,脑海里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尽管作者叙述了"我"回忆起一久远的往事,在主人公"我"的叙述和思考中提供了直观外的线索,但那也只是片断的内容,就连那往事也是,此时此刻也是。于是,合上书,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茫茫的原野,那里绿草如茵,陆离的花丛从我的脚下延伸,从平缓的丘陵背面一直到画卷的最远端,那里崇叠岭,高高的杉木从整齐的树林里突兀一个尖角,就像传统建筑的屋顶上的翼角,一切笼罩在一层灰色的氤氲之下,宛如阆苑仙境。造成这种错觉抑或说是遐想的原因恰是隐去了其形体,而留下简单的轮廓与淡淡的影子,空白处自然的会由想象力填充。
作者是以第一人称写作,但也只局限于"我"的范围,这就意味着,叙述的角度不超过"我",没有多余的旁白(当然不可能完全没有,但极少)与心理分析,仅有的猜测与所思同样拘于纯粹的"我"之内;其次,作者及"我"只着眼于眼前看到的、发生的和回忆的,而这些事没有龙去脉,于是,就造成一个不完整的印象,就像不断延绵的脊被画卷两端突然的拦腰折断;最后,尽管印象是不完整的,但作者有意提供断断续续的线索并让它们产生联系,让空白不是那么的空白,而是留下浅浅的灰色,正如到小说结束为止,对于景子是这个人的印象都是残缺近乎了无的,但相较于小说肇始——只告诉了景子的自缢以及纯日本血统——我们慢慢了解到了,景子名字的由、景子的出身、早年的生活环境、以及她音域的性格等,景子便是这远淡影,空白处则是她为什么要自缢。之外,还有"我"、长崎的阴影和万里子的去向一并构成了漶漫的群远景。因此,我十分的佩服作者的自制力与忍痛割爱的决心。
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从一开始就提到景子的死却不打算描写这事对"我"内心造成如何巨大的波澜,转而回忆起有相似命运的佐知子,而通过佐知子的冷漠映射了"我"的冷漠,直到最后尽管感情有了起伏,在景子曾经的房间流连,但仍然能够感受到"我"身上的冷漠,于是浅层的冷漠与深层冷漠、现在与过去构成了画卷里的近景清晰与远景模糊的照片聚焦后的效果。另外小说中的每次对话总是会在某一句话上重复几遍,就像荡漾在旷谷间的回音,加深了距离感,从而在声音上也加强了淡薄感。
不得不感喟石黑一雄的技巧纯熟。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六
记忆是一场救赎,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
——题记。
《远山淡影》是在读被历史资料折磨后经朋友推荐想要调剂下有些寡淡乏腻的神经。
945年8月9日,广岛遭受到核攻击后,日本政府仍然拒绝同意波茨坦公告,美国在长崎对日本的第二次核打击,小说便是以战后长崎作为背景。说是战后背景却没有起伏的情节和激烈的冲突,哪怕有自杀这样悲痛的事件发生,有的只是流溢在字里行间淡淡的感伤和在叙述者悦子的视角和缥缈回忆中的那种日本人所富有的“克制”。书中模糊的景物和人物描写并不像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那样细腻,一切都恍若是远山雾霭间的梦境。
书读了两遍,第一遍是没读懂的,总有一种拨不开云雾,守不得青天的无奈感,印象深刻的也仅停留在泥泞中破败的小屋和佐知子多变的性格,万里子孤僻的举动和语言。第二遍读到最后,悦子的话“长崎港口的风景,我想起有一次我们到那里去,一次郊游,港口周围的那些山很漂亮……那天景子很高兴,我们坐了缆车”,我才明白悦子就是他所叙述的对象佐知子,而景子就是万里子。我诧异于作者的巧妙,却也理解了悦子自己说的那句“回忆模糊不清,就给我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也许悦子的经历太过痛苦让她无法启口,也许悦子太过愧疚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减轻罪恶感,我试图猜测出一个母亲真正的想法。她抛弃丈夫,携女儿景子从欧亚大陆的最东边的日本长崎横跨到西边的英国,反复强调的话语是想伪装起自己的自私,掩藏起自己对西方世界的向往,“她可以成为女商人,甚至是女演员。这就是美国,什么事都有可能,在那里这些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她的回忆却将一切都揭露,清淡的记忆悠远绵长,所能回忆起以往的生活寥寥无几却清晰的记着第一次看见那辆破旧的白色美国大车的时候,记得那时天已快黑,小屋后的几缕阳光划过金属的车身。也许,她确是将女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认为离开凋敝的日本可以给自己的女儿一个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她的一切都是出于一个母亲对于女儿的爱,可是当“爱”强加于女儿景子身上时,却令她的女儿陷入两难的境地变得偏激甚至不惜以自杀这种最为积极惨烈的方式进行逃避。大女儿景子的自杀,二女儿基妮的叛逆让这个传统日本女性对于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立于一种游刃在无法说清与刻意回避之间的尴尬境地,于是借助佐知子回忆当初的时光,叙述着一段关于爱和毁弃的日子,形成了一段迷雾重重,亦真亦幻的回忆。
石黑一雄写道:“那种恐怖从未消失,但已经不再是傲骨的伤痛。人是可能与任何恐怖的事生出一种亲密关系的,就如同是自己身上的一个伤口那样。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世界发生了什么。”译者对此作出解读,石黑一雄关心的不是外部的现实世界,而是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扭曲的回忆所反映的微妙的东西可以帮助人们窥探这个世界。就像悦子的回忆平静朦胧的外观之下,掩藏的是尖锐而痛苦的过去,恰是这种模糊的疗愈与曲折的和解让一切显得淡淡的,清淡如烟却又巍峨不朽。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七
半个世纪,走完人生大半,悦子因为女儿回来,五天时间回忆起近二十年的过往。
二十年前,因为长崎被轰炸而亡夫,后嫁给一位电器公司职员二郎,已经怀孕。所住之处,有山有河,却充斥着战争和爆炸后的悲凉气息,很多存活下来的人时时会想起曾经的生活和亲人朋友。
偶然认识万里子的母亲佐知子,或许是看着这对孤独的母女,心有同感,很想接近,或者是也想逃离这个地方。佐知子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想离开死气沉沉的日本,等待某个英国人带她移民,虽然等待的日子不断延后。她曾经是大家闺秀,舒适安闲的日子被战争化为乌有,不愿寄人篱下却无所依靠,自傲又自卑,让她情绪偶有失控,言语举动都是从小到大的教育和日本的人文环境熏陶下该有的得体,却突然会失去对万里子的耐心,当面溺死万里子的三只猫,读来隐隐脊背发凉。多么想离开这个全是死人的地方,才能做出这等残忍的事情。佐知子近看已经老去,大抵是经常操心却隐忍不发的缘故。
二郎的父亲绪方先生,是老一辈的代表,道出许多对故人的牵念,和儿子二郎的交流也像一盘棋一般,少到独自去走。二郎拼命工作,客气的挽留父亲,父亲识趣的表示仍然要离开。前一晚下棋不愉快,早上,父亲等待儿子走后才出房间吃早饭。老人不愿给孩子添任何麻烦,孩子只能做了父亲或者年龄渐长才能体会这隐忍的爱。
面店老板藤原太太是里面最乐观的人,适应了不可抗力造成的生活转折,丈夫和大儿子已经离开,还有二儿子。面店不大,招待只有简单的面,活下去。
景子是大女儿,回忆里她孤僻,成年后自杀而死。景子或许就是万里子,而悦子就是佐知子,为了离开日本,移民国外,搬家让小孩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无法融入新环境造成的自闭,无法选择的无奈造成的自卑,这些都让万里子或者景子长大后,发现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死亡是一种妥协和解脱。
妮基是二女儿,与大女儿关系恶劣。出生就在国外,生活不富足却安稳,自然无法理解姐姐敏感的性格。她也是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独自居住在伦敦,结婚对于她也不重要。
意识流小说的印象还停留在卡夫卡的《变形记》,导致经常对着墙上的斑点脑洞大开,《远山淡影》的描写也有相似,看似没有一点刻意,泼墨于白宣,丝丝渲染延伸,随你去看,每一个分支都在,却没有终点,不能穷尽。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八
《远山淡影》是一本好书,对我的感触是很深刻的,作者或许会这样想:大错已经铸成,与其一辈子活在内疚里,不如自欺欺人,让自己好过一些。
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
《远山淡影》还描写了积极向前、乐于助人的藤原太太,保有日本生活习惯但在民主观念上已经西化的绪方二郎,新崛起的阶层“三菱公司董事长”的夫人和儿子,虽有日本血统但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完全西式的妮基等等人物形象,表现了战后日本的变化和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差异。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段是关于已经西化的绪方二郎和仍然坚守战前日本民族传统和气节的悦子的爸爸的对话,像是我们现在爷爷和00后孙子的对话一样,都觉得对方顽石一般,这也是从最真实的一面给我们展示了二战后日本人民在精神上的斗争。
日本作家的小说都非常容易读下去,他们的字句总是会被我一种雪地白茫茫却又不知道下一个脚印踩下去是否会陷入深渊的迷离感。这位诺贝尔得主对人性的洞察在这本薄薄的书用浅白的对话间毫无波澜地展示了,不得不说观察生活的用心。
我似乎迷迷糊糊知道为什么这本书叫《远山淡影》,有些内疚与伤痛我们刻意在心头萦绕浓浓的雾,那些我们爬过的山,我们远离,终于不再那么清晰。
远山淡影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九
最近情绪有点抑郁,就像书中女主人公所在的英国阴雨绵绵,捧着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心头有难以名状的感觉,心灵犹如得到了安抚。穿越漫长的历史,回到二战后日本百废待兴,人们的迷失和慌乱,丧失亲人的痛苦和饱受战争磨难的煎熬,在主人公亦幻亦真的回忆中,揭开了一段无法释怀的往事。
故事发生在女主人公悦子的大女儿上吊自杀不久,小女儿妮基回家探望她母亲,悦子通过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她曾经认识的一个朋友佐知子的往事。佐知子曾经家境优渥,受过良好教育,然而因为战乱,失去了父母和丈夫,独自一人带着10岁的万里子从东京辗转到长崎投奔伯父,后因与伯父家存在争执遂离开,在悦子公寓附近的一个废弃的小木屋暂住。万里子则因战争中可怕的画面留下了心理阴影,性格怪癖。悦子成为了佐知子的朋友后,帮佐知子找工作,照料万里子,一起出去郊游等。生活的苦难让佐知子自顾不暇,佐知子也并不是一个好母亲,不懂得去关心性格阴郁的万里子,为了追寻自己的女商人梦想,完全不顾万里子的想法,在长崎短暂的停留后,她没有回到死气沉沉的伯父家,毅然选择跟随一个不靠谱的美国男子远赴重洋,离开梦靥般的故土。为此她还亲手溺死了万里子心爱的猫,完全斩断女儿留在日本的退路。回忆到此结束。
原以为这是悦子回忆她朋友的一段悲惨故事,然而到故事尾声悦子无意中提到“那天景子很高兴,我们坐了缆车。”悦子精心设计的谎言最终渐渐被揭开,其实万里子就是景子,佐知子其实就是悦子本人。
越是痛苦的回忆,越是无法完全在记忆中抹去。除非重大疾病或记忆衰退,否则过去的经历永远潜藏在一个人的心底,如影随形,被重重枷锁紧守,轻易不向外人透露。偶尔会因为一首熟悉的歌,一阵和煦的风,或似曾相识的画面触景生情,将心底的悔恨释放,重播那段不堪的历史,假想是否有更好的退路,或为自己的选择进行忏悔,甚至为自己的过错开脱,达到安慰自己,逃避过去的目的。
就像悦子说的,不要太相信回忆。回忆像一个梦境,虚虚实实,似假还真。回忆中的模糊和扭曲,就像一副水彩画,不同色块和景致没有明显的交界线,互相之间融合到一起,矛盾冲击之下,反而碰撞出更加绚丽的色彩;大面积的留白,任由淡淡的颜色自由晕染开,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就像树林间的晨雾,淡绿色和奶白色交织,虚无缥缈,似乎抓住了一个线索,但却靠不住,因为回忆本来就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有意思,利用人性中面对自己苦难喜欢假借他人之名,将人性中的担当和自私刻画的栩栩如生。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是通过语言和对话进行凸显。旁人越是强调“悦子你会成为一个好母亲”,越是显得那么牵强,只是悦子的一厢情愿。佐知子反复说去美国是对万里子将来的发展考虑,实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私心的借口。悦子和佐知子两人性格迥异,一个是充满暖色调的温柔传统的日本贤妻,一个是叛逆与逃避现实不顾长远发展的母亲。两人的形象最终合二为一,让读者唏嘘。
回忆太过苦难,人生中的对与错,复杂和纠结,已无法重来。
往事如远处淡淡的山丘,回忆如潮水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