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知识,以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年级教案是指面向一年级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它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方针。在一年级教案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任务,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编写一份优秀的一年级教案,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灵活运用教材和教具,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教案范例,供教师参考借鉴。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一年级教学的提升和改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练习课教案(实用17篇)篇一
老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学生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活动之二。
a: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3、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1、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
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练习课教案(实用17篇)篇二
【教学内容】:猜数游戏(6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棋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看谁最聪明。(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生:一只手有4颗棋子,另一只手有2颗棋子。
师:现在老师把两只手握在一起了,你说一共有多少颗棋子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1、2、3、4、5、6,一共有6颗棋子。
4之后是5、6,一共有6颗棋子。
4+2=6,可以画图形数出来。
的减法)。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
握着几颗棋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会说:
先摆6颗棋子,再拿走其中的3颗棋子,就还剩3颗棋子。
先画6个圆表示这6颗棋子,划掉其中的3个圆表示拿走了3颗,就还剩下3颗。
可以列式算出来:6。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练习课教案(实用17篇)篇三
教学要求:
1、通过各种题型的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3、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一套电脑一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听算。
14-812-513-613-814-9。
12-416-914-811-815-8。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
1)说一说12-4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2)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12-4=?,看看谁说的最好。
2、计时计算比赛(p18:12)。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全班同学给予鼓励。集体订正。
1、计算(p18:9)。
1)指导学生看题。
2)全班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或者把这三题让9个同学分成三个小组以比赛的形式来进行,看哪个组的同学做的又对又快,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小组给予鼓励)。
2、比较大小(p18:10)。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为什么填这个符号?
三、解决问题。
出示电脑。
1、老鹰抓小鸡的图,让学生观察(p18:11)。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12只小鸡,一个鸡妈妈,一个老鹰)。
点击电脑出现:p18:11的`画面。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通过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板书:12只小鸡,已经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
问:如何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2、小猴图。
电脑出示p18:13。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5+8=137+6=13。
13-5=813-7=6。
13-8=513-6=7。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练习课教案(实用17篇)篇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蜀道难》。
师:课文大家已经课前预习了,预习之后,不懂的字音字义交流一下(生没有出声交流)。
师:看来大家没什么问题那老师检测一下。
二、预习检测(10分钟)。
预习检测一读准字音。
一生说,另一生纠错,生齐读。
ppt出示:
1、不与秦塞通人烟2、猿猱欲度愁攀援3、砯崖转石万壑雷4、飞湍瀑流争喧豗。
5、胡为乎来哉?6、但见悲鸟号古木7、磨牙吮血,杀人如麻8、侧身西望长咨嗟。
预习检测二解释词语。
一生说,另一生纠错。
师提示积累方法:借助注释,圈点法师生齐读。
ppt出示:
1、危乎高哉2、畏途巉岩不可攀3、扪参历井仰胁息4、剑阁峥嵘而崔嵬。
三、出示教学目标:1、借助诵读,明确主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借助诵读,涵咏语言,体悟文本丰富的意蕴。
生齐读目标。
四、诵读(20分钟)。
1、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师评:字音准,语速稍快《蜀道难》本为乐府旧题,应用“咏叹调”,读时要“咏叹”
ppt出示:大声诵读全文,试着圈画出本诗的主旨句和能够表现蜀道之难的关键词。
生1读,师指导读:危乎高哉上青天。
生齐读,师打手势再次指导“上青天”的`诵读。
师:哪句是表现“高”的诗句?
生2读。
师提示:我喜欢:喜欢的理由是:
共5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做分析,老师指导诵读(10分钟)。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练习课教案(实用17篇)篇五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比较不同单位表示的钱数的大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具体购物情境,体会购物的总钱数和购物的数量,积累购物的初步经验;感受购物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体会元、角、分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培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意识。
元、角、分简单换算和应用
理解购物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课件
1、做练习十第3题
2、做练习十第4题
3、做练习十第5题
4、做练习十第6题
5、做练习十第7题
1、回顾旧知
提问:这单一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那些知识?请吧你的认识和大家说说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认识。
2、引入课题
小朋友真棒!为了巩固和应用小朋友已经掌握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练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板书课题)
1、再现就知
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说说各是多少钱。
2、口答
提问:1元人民币可以换几张1角的?可以换几张5角的?为什么?
(板书:1元=10角)
如果用分币来换,几分可以换成1角?(板书:1角=10分)
1角2分=()分
1元2角=()角
1角2分和1元2角哪个钱多?
3、做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交流结果,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指出:把1元几角换算成多少角,可以按1元是10角,合起来是十几角;把十几角换算成几元几角,可以想其中10角是1元,就可以很快知道是1元几角。
4、做练习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在课本上,在集体交流。
让学生说说怎样比的。
提问: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回答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够不够,说说自己想法。
指出:三样商品各买一件,共需要28元,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多,就够了;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少就不够。
先让学生了解价格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提问:把10元钱用完是什么意思?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情境,说说知道了什么,求什么问题。
提问:这里找回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集体交流。
提问: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口头列式,教室板书。
提问:小宁买了什么?就要多少钱?如果付的都是10元的,应该付多少张?
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想法。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你知道吗?
3、布置课后实践
练习十第8题。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练习课教案(实用17篇)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七巧板,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平形四边形。
2.利用七巧板拼摆平面图形并创造性地拼其他图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了解七巧板的来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多问,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兴趣。他们表现欲强,好胜心也强,但自制力不强,且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还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空间想象这类程序性比较弱的内容”比学习“计算这类程序性比较强的内容”更难,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时间,不同的人空间想象力差异巨大,而发展想象力的最好方法是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引导学生亲自去做。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七巧板”,能利用七巧板拼摆平面图形并创造性地拼摆其他图案。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活动1。
【导入】课前5分钟。
【设计意图】。
故事中的种田人、兔子、树利用七巧板拼图制作,让学生初步接触利用学过的平面图形拼图案,并在故事中懂得妄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活动2。
【讲授】认识七巧板。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的玩具“七巧板”。守株待兔这个故事中的种田人、兔子、树就是利用七巧板拼成的。(利用课间演示七巧板拼出种田人、兔子、树的过程)。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说一说,认一认。
师:七巧板真神奇,可以拼出这么有趣的图案。请观察七巧板,你有什么发现?它里面有哪些是学过的图形?藏着哪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取出七巧板里的平行四边形,看一看,摸一摸,它是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但是不像正方形正正方方。)。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真是善于动脑思考的孩子,那你能动动你的小手把七巧板里的图形分分类吗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有没有分法不一样的,学生大面反馈,师评价。
小结:七巧板里有7个图形,3种图形,正方形有1个,是5号;三角形有5个,分别是1、2、4、6、7号;平行四边形有1个,是3号。
【设计意图】: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来发现七巧板中图形的组成和每种图形的块数,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摆一摆,比一比。
师:“七巧板里面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三角形。”“我们一起把三角形从七巧板中请出来。摆一摆,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结论:。
1号和2号三角形一样大,它俩最大。(验证,跟他一样的请举起来,它俩可以重叠。)。
4号和6号一样大,它俩最小。(验证不同方法,两个一样大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三角形。)。
7号是中等的。
师:我们已经发现了七巧板的很多秘密,谁来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现在把你的收获说给同桌听一听。
【设计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七巧板的特点,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并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复习,还使学生意识到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介绍七巧板的来历。
师:你们找到了七巧板的这么多秘密,真棒!那你们知道七巧板是谁发明的吗?我们一起来了解。(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七巧板的来历:七巧板又称“智慧板”、“东方魔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工具,它是由一种古代家具演变来的。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发明的一种桌子,可以根据吃饭的人数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4人拼成四边形,6人拼成六边形……有意思吧!后来,这种桌子演变成一种玩具,它十分好玩,人们叫它“七巧板”。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国外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设计意图】:
数学具有人文性,通过了解七巧板的来历,既实现了书本知识与人类文化历史沟通,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3。
【活动】拼摆七巧板。
师:我们中国人太了不起了,发明了这么好玩的七巧板。你们想不想玩七巧板?我们一起动手吧。
1.拼平面图形。
(1)拼正方形。
说说你是怎样拼的?都用到了那几块图形?还有不同的拼法吗?展示不同的拼法。
(2)拼三角形。
独立完成,展示不同的拼法。
(3)拼其他平行四边形。
你还能拼出其它我们学过的图行吗?展示不同的拼法。
【设计意图】:
利用七巧板拼摆平面图形是本课难点,我鼓励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在交流中学习不同的拼法,并尝试模仿别人的方法进行拼摆。这样的安排适合一年级孩子,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又调动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模仿拼图。
师:大家动手又动脑,用七巧板里的图形拼成了这么多我们学过的图形,真厉害!其实,七巧板除了可以拼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还能拼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呢。大家请看:
(1)欣赏用七巧板拼出的各种图案。
(2)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图案,照样子拼一拼。
(3)向同桌介绍你拼的图案,用了哪些图形拼成的。
【设计意图】:
由拼一拼学过的基本图形到模仿拼出美丽的图案,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再一次提高。
3.创意拼图。
(1)创造拼图。
要求:同桌合作,发挥你俩想象力和创造力,用一幅或两幅七巧板,拼摆出一幅作品。记得给你们的作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2)作品欣赏。
两位作者一同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设计意图】:
学生积极参与到拼摆活动中,不仅可以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而且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目的。将学生的各种拼法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活动4。
【活动】欣赏七巧板在生活中的应用(伴音乐)。
师:其实呀,七巧板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拼出这么多有趣的图形,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事物是用七巧板的原理设计出来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设计意图】: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坚持到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实属不易。在学生大脑最疲劳、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我利用精美的课件,带他们欣赏七巧板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再次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活动5【活动】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活动五: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你开心吗?你想对七巧板说些什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们还想玩七巧板吗?我也想,七巧板真神奇,只要你大胆尝试、动手创造,七巧板可以千变万化,带给我们一个奇妙的世界。最后,我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小组四人合作,一起拼一个有趣的故事,下次上课接着展示。下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是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进一步体会到七巧板的神奇。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练习课教案(实用17篇)篇七
p19――18页用数学。
教学目标:
1、初步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
2、小组讨论,并指名回答。
妈妈可能会说“小明你吃了多少个蛋糕或你还剩几个蛋糕带去春游?”
3、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二、观察提问:
指名说一说。
2、出示主题图。
提问:你看到什么?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并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4、要求学生口头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三、摆一摆:
学生用小圆片同桌一个摆一个提问题。
让学生上台展示刚才学习的情况。看看哪桌小朋友配合得最好!
四、完成做一做,看看你还能提出什么别的问题:
老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若干,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解答。
请生上台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
五.知识应用:
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六.总结:
1、请学生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2、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的本领,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实际问题。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练习课教案(实用17篇)篇八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工具。
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课件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课件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谁认得多。(学生活动)。
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3、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4、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我们来看看更大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3,例4。
大家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人民币,这里有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那么它们之间是怎么进行换算的呢?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谁讲的对。
大家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完成人民币之间的换算。(教师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做一做”的第1题。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课后小结。
人民币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但要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还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练习课教案(实用17篇)篇九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式题。
教学准备:
口算题卡、练习题卡、情境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有关计算,还学习了连加连减,在这里,老师准备了一些计算题卡,看看哪些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答案。)。
口算:
34+20+5=。
86―6―50=。
40+20+8=。
90―60―10=。
35―5+60=。
50+30―10=。
指着后两张口算卡片提问,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像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我们还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加减混合的知识。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景。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出示例3。
师:同学们来看,一辆5路公交车缓缓地开过来了,它停在了中山路站。
1、仔细观察,请同学来说一说画面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车上原来有67人,下车的有25人,上车的有28人。)。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现在有多少人?
2、根据图意列出算式。(板书)。
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几个算式。
67―25+28=。
67+28―25=。
28―25+67=。
3、探究算法。
(1)师提问:“在67―25+28=67+28―25=28―25+67=里面既有加又有减,是加减混合的.算式,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请个别同学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那同学们会列竖式计算吗?(会),在列竖式计算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列式时要把数抄写正确,看清楚是加是减再计算,最后别忘了写横式得数)。
(3)分组让学生尝试计算(让两位同学板演),教师巡视,个别纠正。
(4)集体讲解,规范板书。
(5)小黑板出示:(列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列式时要把数抄写正确,看清楚是加是减再计算,最后别忘了写横式得数。)让学生齐读一遍。
三、巩固练习。
1、(拿出练习卡片)列竖式计算下面两道题。
56+34―20=。
78―24+39=()。
2、我是口算小能手。
55+30―5=。
56―3+9=。
36―4―32=。
81―7―70=。
37+10―5=。
76+4―30=。
3、我有46元钱,买故事书用去15元,妈妈又给了我19元,现在我有多少元钱?
以上4道题由学生自由完成,集体展评。
4、拓展题。
谁来当大王?
25+47+25―7―30=(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择优讲评。)。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练习课教案(实用17篇)篇十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在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中,学生能正确的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2、能够正确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挂图、小棒。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
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
二、提出问题。
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三、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
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
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7、: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四、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五、课堂: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学生自由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如果出现“一共有多少只贼鸥?”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数出贼鸥的总数,如果有学生会计算的话,可以计算出来,但对学生不作统一要求。如果学生不能提问出“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
二、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有什么办法?”让学生知道问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其实就是比较47与32的大小,“怎么比较47与32的大小呢?”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想法。
4、全班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小组交流想法。
2、“自主练习”第5题。
(1)同学们先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注意让学生把图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述清楚。
(2)在理解图意后列式计算。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4)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做第5题。
3、“自主练习”第7题。
(1)、先让学生明白题意。
(2)、学生独立去做,在交流自己选择的结果和想法。
(3)鼓励学生说己的想法。
四、课堂: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练习课教案(实用17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特征,能熟练地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会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回顾圆的特征。
经过昨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认识呢?
你能画一个直径5厘米的圆吗?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二、巩固延伸。
1、练习十七第3题。
(1)学生读题。并量出半径是多少毫米。
(2)理解题目意思:在这个圆内以o点为圆心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明确:所画的圆要满足以下条件:以o点为圆心,在原来的圆内,且大小不同。
(3)量一量所画圆的半径是多少?
(4)交流:三个圆的有什么联系?它们的半径有什么不同?
(5)小结:这三个圆是同心圆。这样的同心圆可以画无数个。
2、练习十七第4题。
(1)读题,出示图形,并以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o为圆心在正方形内画一个圆。
(2)小组讨论:谁画的圆大?说说是怎样比的?
(3)你能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吗?试试看。
(4)交流:画的最大的圆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它的半径是多少?
(5)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6)小结:圆的半径或直径决定圆的大小。
3、练习十七第5题。
(1)读题。学生尝试做。
(2)交流:你是怎么比较两个圆的大小的?
(3)小结:要比较两圆的大小,就是比较两个圆的比较直径或比半径。
4、练习十七第6题。
(1)用数对表示每个圆圆心的位置。
(2)完成第二个填空题,并交流比较o1和o2的圆心位置。
(3)平移圆o3,并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并标出圆心。说说是怎样操作的。
(4)圆的位置于什么有关?
(5)小结:圆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5、练习十七第7题。
(1)指出图中圆里的线段哪一条是直径。
(2)量一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3)按照图中要求动手做一做,怎样可以量出没有圆心的圆的直径,怎样确定圆的圆心?
(4)选一种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直径。
6、练习十七第8题。小组讨论,说说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元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可以借助实物或图形做进一步说明。
三、欣赏:你知道吗?
小结: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教学后记。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练习课教案(实用17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再应用公式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
提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应用公式计算体积。
(1)一个长方体,长8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求体积是多少?
(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9厘米,体积是多少?
1、第5题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注意最后的问题是需要多少升水?计算出来的体积单位是立方分米,要换算成升。
2、第6题要求独立思考练习,与同伴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第7题教师指导练习,结合书上的图想一想,再说一说,最后算一算。提示,正方体的每一条棱长都相等,先确定棱长。
4、第9题。
实践活动(见教材)。
三、作业练习。
完成配套练习。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练习课教案(实用17篇)篇十三
教学目的:通过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综合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回答。
1.6×500.52+0.150.9÷0.15。
3.8+4.70.6×0.048-5.7。
7.2÷0.62.6-0.521.4×60。
2、出示下列各题。
75.6÷13.5-(3.6+1.78)。
〔15.2+(8.4-4.5×0.8)〕÷1.6。
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集体订正,着重说明计算顺序。
二、列综合算式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11题。
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弄清题意,在练习本上做这两道题。然后请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特别注意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使用中括号。
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特别是如何使用括号。
教给学生缩句法。
三、解答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13题。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14题。
请一、两名学生说一说,再让学生自己做在练习本上。如果学生能想出另外的解法,要给予表扬。
3、做练习十三的第17题。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4、做练习十三的第1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提示:得数保留整数。
四、
今天我们又进行了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综合练习。在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括号。在解答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时,要注意认真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有时还可以想一想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解法,使解答的过程更简便。
五、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6、18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感: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练习课教案(实用17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熟练地对分数的加减法进行运算。
2、能正确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
3、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4、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准备:
若干长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再现所学的知识。
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法分数、小数的.互化。
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1、第1题,练习分数的加减法,请学生独自完成。
2、第3题,练习有关分数的解方程,请学生独自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指导。
3、第4题,在学生解答此题的过程中,提示他们要找出弄脏的数字,首先应把两个数化为相同的表示形式。
4、第6题。
(1)先安排学生算一算。
(2)然后组织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
(3)尝试根据自己寻找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4)最后请学生独立出题,供同桌进行练习。
二、实践活动。
1、第2题,实践活动“垃圾分类”。
(1)让学生统计家中一个星期丢弃的塑料袋的情况。
(2)并分别计算出每天丢弃的数量占一个星期丢弃数量的几分之几。
(3)根据每天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2、建造“分数墙”。
(1)活动的目的是计算几个几分之一相加的和是1。
(2)实现准备若干条长度相等的纸条,直接在纸条上进行分割,并填上相应的分数。
(3)实际操作时,提醒学生注意由于纸条较薄,因此容易出现拼搭散乱的情况。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练习课教案(实用17篇)篇十五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理解计算顺序。
2、加深理解计算方法,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3、通过观察交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图意,正确列式。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3+1+4=答案。
6+1+2=答案。
1+3+6=答案。
10-3-7=答案。
7+2-1=答案。
8-3+4=答案。
5+2+3=答案。
3+0+7=答案。
10-2-5=答案。
10-3-6=答案。
8+2-3=答案。
5+1+4=答案。
3+2+2=答案。
8-1-4=答案。
9-3-2=答案。
10-7+2=答案。
4+4+1=答案。
4+1+5=答案。
2+3+2=答案。
10-5-5=答案。
二、练习。
1、每天早上上班老师要坐车,在车上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咱们去看吧。
课件出示:公汽图。
一辆车上坐了4人,先上了3个人,又上了2人,现在有几人?
图片出示p77右图,看看下来了几个人?是从哪里下来的?又上了几个人?
你能说出完整的`图意吗?
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原来咱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啊,以后你们要更仔细地观察,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
三、巩固应用。
1、p764。
练习,小黑板或课件出示。
将横行竖行的数相加,各得多少?
四、游戏。
出示纸牌,3人一组,各出一张牌,或加或减算出得数为14,即赢。看谁赢的牌多。
思考题,p77思考题。
要拿出8角钱,有几种拿法?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练习课教案(实用17篇)篇十六
1、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和不进家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计算加减法。
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课件。
一、复习。
举例子复习不进位加法与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思考过程)。
二、基本练习。
指导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
(2)、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三、变式练习。
1、指导完成第1题。
(1)、指导看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2、指导第2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完成后校对结果。
3、指导第7题。
(1)、明确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
4、指导第6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完成后校对结果。
四、提高练习。
1、指导第5题。
(1)、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开火车,说答案。
五、开放性练习。(指导第9题)。
1、先独立解题。
2、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更好地写出来?
3、交流。
六、总结。
本节课你解决了那些问题?
练习三。
课后反思: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练习课教案(实用17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初步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
2、使学生从小朋友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中知道根据一幅图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体会两道相应的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3、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由一图列出两式,并能正确、合理的计算出两式结果。
教学难点:
根据一副图写两个算式。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光盘、4个红菜椒、3个绿菜椒、。学生: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奠定基础。
2+2=。
3+2=。
5+0=。
1+4=。
3+3=。
2+4=。
2+4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二、运用情境,探索交流。
(一)创设情境。
在植树节里,植树小队的小朋友出发了,你们瞧!(教师出示主题图)。
1、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原来有5个小朋友去植树,又来了1个小朋友。)。
2、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加法)。
(二)学习5+1和1+5。
1、师:好,你怎么列式回答的?(5+1=6)。
这里的5表示什么意思?(原来有5个小朋友);1表示什么意思?(后来来的一个);那6呢?(一共有6个小朋友)。
师:我们知道了每个数字的意思,那谁能合起来说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呢?
(原来的5个小朋友和后来的1个小朋友合起来就是6个小朋友。)。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呀,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不看图,你会算5+1=6吗?(注意:加法与合成有关)。
(5和1可以合成6。)。
2、师:那么,根据这幅图,我们还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吗?(1+5=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