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爬天都峰教案爬天都峰教案评课(实用13篇)篇一
上课伊始,学生因为是本学期第一次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纪律不是很好。我马上打开朗读课件,把声音放大些,让他们的讲话声音被课件里优美的朗读盖住。学生渐渐安静下来,比较投入地欣赏朗读与画面。接下来,我让学生翻开书,试着和朗读声一起进入课文,轻声跟读。他们渐渐地把感情融入更多了。
在朗读课文后,我打开了另外一个课件,引导学生们看图片。引导学生一边读有关的词句:“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着重让他们读出感叹词,并带形体表演朗读。接着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上的天都峰是什么样,用自己的词汇一起形容感受到的天都峰的高耸入云,阶梯陡峭。
然后我问学生:“如果你站在山脚下,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再进入课文和作者的感受比较一下是否一样?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自然就进入了状态,和作者有同感了。“真叫人发颤”“我爬得上去吗”引导学生读好问句与感叹句,就能让他们体会出作者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接着我问:“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是谁在说话?”引导学生进入到“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并深入学习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学生读出问句的语气,说出问号包含的疑问。“你这么小,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年纪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天都峰?”表面上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向对方表示敬意。
后面的教学就围绕怎么爬山以及“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顶进行讨论。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就能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和“我们”上山后的喜悦。正因为有历尽辛苦上山后的喜悦,所以在“我”和老爷爷的交谈中都流露出对对方的鼓励的感激之情。由此,学生们领悟到: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这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本课教学虽然是承前教学,但因为有课件的加入,使得教学生动了许多。学生若是能与课文文本接触更近,效果会出奇地好。
爬天都峰教案爬天都峰教案评课(实用13篇)篇二
《爬天都峰》一课既是前面大纲中的教材中有的一篇课文,也是我们新课程中有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天都峰的高和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解决困难爬上天都峰的。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体会善于从别人身上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解决困难的道理。
在这一课学习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有课前进行了预习,也可以称作简单的自学。要求是:
1、自己读一遍课文,把生字、词语和自然段。
2、再读课文,把生字和词语多读几遍,把生字和词语记住。并且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再读课文,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以下形式说一下。(什么时间,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4、再读课文,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并试着自己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先让学生自己有课前进行了自学,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把课文预习好的话。上课就事半功倍了。课堂上,老师对生字和词语进行听写,检查过关(过不了关的让组长下课后再听写过关,直到全部过关为止),这就节省了不少时间。然后就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这一课中我把朗读感悟重点放在了对天都峰的高和险上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的话语上面。比如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上,我让学生多次朗读第二段,并在范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在朗读到“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体会到天都峰的陡和险。在学习我和老爷爷相互的激励话语上面,我重点抓住了老爷爷和小作者的对话进行体验。让学生把下面两句话中体验:“小姑娘,你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以及在体会爸爸的话中知道我和老爷爷是从别人身上得到力量的。“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到这里学生就能够全部的体会到课文的用途和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了。
爬天都峰教案爬天都峰教案评课(实用13篇)篇三
教学目的: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过程: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又高又陡。
奋力向上互相鼓励战胜困难。
相互道谢。
爬天都峰教案爬天都峰教案评课(实用13篇)篇四
在上周的星期三,我和陈明理老师调课,为的就是能听一听何老师的一节课。因为三年级正好是课改,拿到教科书,我大概看了看,所有的课文都改变,识字量增多,课文篇幅较长。在课堂教学上,我进入了困境,因此我带着学习的心态走进了三(2)班。
从总体上看,我觉得40分钟的课有头有尾很完整。要详细的说,我觉得何老师的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其中课文的第二段是描写天都峰的高与陡的,小作者看到这么高的山时,心里是很害怕的,还担心自己爬不上去。教师虽然抓住了高与陡,但是没有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只是教师带过就完了。我觉得本段可以做重点段来品读,因为只有通过天都峰的高与陡,才能显出爬山的辛苦。教师没有让学品读就自己带过了,而本段的读很少,在我的记录中,只有全班读一次和一个学生读。我觉得读得太少了,而学生读的.也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可以范读,再引导学生反复读,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我觉得这样就更好了。再者,在老爷爷与小作者的对话时,教师虽然要求学生画出他们的对话的句子,但是教师没有走下讲台检查学生的情况。整堂课,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读的少。我觉得,教师要是能多多引导学生读的话,整堂课就很完美了。以上是个人观点,听课是为了互相进步,提高教学质量。
爬天都峰教案爬天都峰教案评课(实用13篇)篇五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过程: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板书:
3、爬天都峰
又高又陡
奋力向上 互相鼓励 战胜困难
相互道谢
爬天都峰教案爬天都峰教案评课(实用13篇)篇六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四、教学资料准备。
1、教学挂图。
2、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a、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3~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3)拓展,启发想象。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来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板书设计:
“我”老爷爷。
互相鼓舞汲取力量。
爬天都峰教案爬天都峰教案评课(实用13篇)篇七
关注内容:《爬天都峰》一文写了假日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事。课文是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作者先用一句话交代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接着写了“我”在山脚下仰望天都峰心里发颤,遇到老爷爷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然后写“我”手脚并用奋力攀登,终于爬上峰顶,最后写在峰顶上与老爷爷相互致谢。课文2—7自然段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从不敢爬到最后爬上去了的过程清楚的写了出来。
关注对话:本文与一般记事类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所不同,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写爬天都峰的过程上,而是侧重叙述了爬山前后的人物对话,这样安排有助于表达面对困难,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一主题。
关注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本文的课后题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第一题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梳理课文的叙述顺序,让学生明白要把一件事写清楚,必须注意叙述顺序。第二题通过精读课文2—7自然段,让学生了解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
关注插图:课文的插图背景是陡峭的天都峰,“我”和老爷爷在天都峰脚下相遇,一老一少正互相鼓励。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与险,懂得爬天都峰对着一老一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理解,两人都需要从对方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
关注字词:
假日云彩石级发颤
年纪奋力猴子纪念
辫子笑呵呵鼓舞居然
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字,会写“假日、云彩”等12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字,会写“假日、云彩”等12个词语。
2、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介绍背景,揭题导入
1、导入新课:
2、教师引导: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3、教师提问:请你借助关键词句,说说课文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后一题)
4、教师引导:在作者和爸爸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5、课件出示: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三、认读、书写字词。
1、词语闯关
2、认读多音字“相”
3、学写生字。
四、课后作业
1、在练习本上抄写本课生字词,注意书写正确,行款整齐。
2、边读课文边想:课文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回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提问: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二、走进重点段落,学习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1、学习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至七自然段。
3、学习第八至十自然段。
三、课后作业
1、书写课后词语各两遍
2、阅读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想想课文是怎么把奶奶“分杏”这件事写清楚的。
1、开课前先简介黄山天都峰,再配以图片,使学生对天都峰有初步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印象:天都峰险峻笔陡,爬上去非常艰难。
2、课文中有些生字笔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字词还应该比较注重,多投入一些精力在其中。如“颤”字要强化记忆,“攀”字可根据字形来理解等。
3、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逐步弄懂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了解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如果课上有时间,可以利用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继续让学生感受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如果没有时间,可以留成课后作业。
爬天都峰教案爬天都峰教案评课(实用13篇)篇八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2)字形难点。
(3)理解词语。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大郡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画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爬天都峰教案爬天都峰教案评课(实用13篇)篇九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互相鼓励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2、会背第二自然段。
3、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理解天都峰的险,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互相鼓励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理解爸爸的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爬天都峰》,上课前我先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上节课所学词语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
笔陡铁链发颤鲫鱼背白发苍苍手脚并用汲取勇气居然决心终于。
1、抽生读。
2、齐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现在谁告诉大家1。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抽生)。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1、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互相鼓励爬上峰顶的。
2、理解爸爸对我和老爷爷说的话。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
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天都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看出?画出相应的词句。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1、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圈画相关词句,体会峰之险。
2、抽生反馈。(抓重点词句分层次指导朗读)。
3、谁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天都峰的高和陡呢?
(1)、指名读。
(2)、强调加红线词语读。
(3)、强调加点词语。
(4)、强调加三角的词语读。
过度:看着就叫人发颤的天都峰,对一个小女孩来说,这真是一件难事啊!
哩。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二)】。
朗读一老一小的对话,从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咱们一起爬吧!”
1、小组自由朗读对话。
师:从两个“也”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第一个“也”字强调了老爷爷对我这个小女孩爬这么险要的天都峰有点怀疑,同时也有几分敬佩;(抽生读出老爷爷对小女孩的敬佩之情。)第二个“也”字强调了小女孩对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爬这么险要的天都峰有点怀疑,说怀疑还不如说是小女孩对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老爷爷表示羡慕和敬佩。(抽生读出小女孩对老爷爷的羡慕与敬佩之情。)(最后一句话是老爷爷说的,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2、抽生带着理解分角色朗读对话。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三】。
之艰难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1、齐读。
2、谈体会。
3、带着体会读。
【课件出示一老一小的对话】。
“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感谢您!”
1、默读。
2、反馈(我和老爷爷的勇气都是从对方身上得到的。)看到这一老一小互相道谢,爸爸不由得赞叹到:
【课件出示爸爸的话】。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这句话是爸爸对“我”和老爷爷的赞叹,他赞叹我和老爷爷都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这句话也是对全文的总结,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互相鼓励、战胜困难。(顺势板书:互相鼓励、战胜困难)。
师:课文题目是《爬天都峰》,作者为什么在写爬山的经过之前重点写天都峰的高和陡呢?
(写天都峰的高和陡是为下文描写爬山的艰难和体现人物的品质做好了铺垫,在写法上这叫衬托。)。
背诵第二自然段。
爬天都峰教案爬天都峰教案评课(实用13篇)篇十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过程: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板书:
又高又陡。
奋力向上互相鼓励战胜困难。
爬天都峰教案爬天都峰教案评课(实用13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小结:就这样,他们在心里都树立信心,还决定一起爬上去。(板书:树立信心)。
5、男女分角色读对话,师读旁白。
最后,他们有没有战胜天险,爬上峰顶呢?(生:有)。
下一节课,我们就继续探究他们是怎样战胜天险的。(板书:战胜天险)。
爬天都峰教案爬天都峰教案评课(实用13篇)篇十二
板书,生书空,齐读课题。
师:要爬这座山,你都做了哪些准备呀?(拍一拍书)。
生1(会意,纷纷举手):我查了一些不懂的词语。
生2:(抢着说)我读了好几遍课文。
生3:我勾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
……。
生读课文。
生1: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个小女孩去爬天都峰的事。
生2:我有补充。这篇课文讲的是放暑假,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刚开始不敢爬,后来看老爷爷也来爬山,就敢了。
师:你补充得真好!那刚才大家读给自己听时,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在这句话里,我从“白发苍苍”这个词语体会到老爷爷年纪很大了。
师:(拍生肩,微笑)抓住了“白发苍苍”这个词语体会,真好!
生:“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从这句话知道了天都峰非常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云彩在上面已经很高了,峰顶还在云彩上面,就更高了。
师:说起来头头是道啊!(生笑)天都峰这么高,你看到了么?
生一愣,随后会意,笑,举手。
生:“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我从抬头这个词体会到天都峰太高了,要仰着脖才能看到。做抬头的姿势,其他生笑。
师:真是身临其境啊,那咱们都来仰头说说:“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生仰头惊叹。
生1:老师,我觉得作者说的话有问题。
师赞许,带询问的神情。
生1:峰顶在云彩上面,抬头望又怎么能看见呢?
师:你问的很有道理,同学们看看你对他们的话有什么看法?
生2:我觉得刚才、同学说得有道理,是不是该改改。
师:我们听听这位专家的宝贵意见。
生笑后略一思索:“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被云彩遮住了,,我都看不见哩!”
其他生笑。
师:我想我们应该为他的反应迅速而鼓掌,你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3:我刚才看了一下课文的插图,我觉得应该能看见,因为云彩是薄薄的,不是紧紧的为在山顶。
生4:我也觉得能看见,有一回我去爬山,到了山顶云彩像雾一样。
师:胜不骄,败不馁,是真正的勇士。刚才同学们的辩论,使我想到了李白的那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山顶云雾缭绕,隐隐约约,依稀可见。
生点头。
师:那咱们带着刚才的理解在发出惊叹。
生读。
生:老师我不明白笔陡的意思。
生:我知道笔陡是陡峭的意思。
师:你能告诉他你是怎么知道的就更好啦。
生:查字典。
生2:也可以换个词试试。
生3:我是拆开想的,笔是笔直,都是陡峭,连起来就是笔直陡峭的意思。
师〔举起笔〕:这么直上直下的,陡。
生:我从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也体会到天都峰很高很陡。
师:你体会得真好,我相信你读这个句子也一定能读出又高又陡的感觉。
生读。
师:不错,要是我们看到这么高这么陡的山,会怎么样?
生1:哇噻,太高了我能爬到山顶吗?
生2:我腿肚子都软了。
师:就带这种感觉读出天都峰的高、陡。
生热情高涨的读。
师:刚才我们谈的是看到山的感受,读课文时还有其他感受吗?
生:我从第六、七自然段体会到爬山很辛苦、很艰难。
师:你看大家都很想听听你是怎样体会的。
生:我是从“奋力”、“手脚并用”这几个词体会到的。
生:“攀着”也说明他们爬山很费劲。
生:读第六、七自然段。
生1:我想读一读。
生2:我想表演。
师:谁能详细的给大家描述描述,当个现场的解说员。
生3:描述。
生4:我也想表演。
师:你还说出了当时的想法,真好。
生5:我是想象的。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山峰呼呼的刮着,我的手都被勒红了。还是满头大汗。
生6:我也可以换一个词,是“气喘吁吁”。
师:〔与其握手〕:我也想到了这个词,叫不约而同。
出示投影。
生想象填写。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爬呀爬,那老爷爷又是怎么爬的呢?
安排小组活动。
各组选代表说。
生1:老爷爷的白发在风中晃动,他爬几步就要歇会儿,喘口气,她累得腰酸背痛,有时还咳嗽一下,可他还是一个劲儿向上爬。
生2:老爷爷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往上爬,一会儿抬头望望我,一会儿又咬着牙、低着头,奋力向上爬。
生3:我们组还是表演。
师表扬:你演的老爷爷象极了,我们终于爬上山顶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欢呼雀跃。
师:除了胜利的喜悦,没别的拉!
生思考。
生1:老爷爷为什么要拉一拉我的小辫子?
师〔走过去轻轻地拉一拉这位同学的小辫子〕,你善于思考,老师喜欢你。
生笑。
生2:我原来很害怕,后来为什么又这么起劲儿?
生3:爸爸为什么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看来胜利还没有冲昏我们的头脑,有问题就会有收获。
板书:汲取力量。
老师相信大家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生读书。
生1:读7、8自然段对话他们都是受到对方鼓励有勇气爬天都峰的。
生2:读3、4、5自然段的对话,我觉得从这里更能体会到他们是怎样有其爬山的。
师出示投影。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师:好好读读,看从这个也字你能读出什么?
生比较读。
生1:老爷爷的意思是,小朋友,你这么小也敢来爬天都峰。
生2:老爷爷想,这小孩儿,胆子这么大,敢爬这么高的天都峰。
生3:小孩和老爷爷一样,也是觉得老爷爷的胆子大。
生4:小孩也不敢相信,老爷爷这么大岁数了,还来爬这么高的山。
师:那把这种半信半疑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
投影出示。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爬吧!
师:现在老师是记者了,老爷爷你怎么敢爬这么高的山哪?
生:小孩都敢,我这么大岁数了,连孩子都不如吗?
生:小孩子不怕困难,我老头子也不能怕!
师:小朋友,你不发颤了,为什么?
生:是老爷爷的精神鼓舞了我,给了我力量!
生:是老爷爷给了我勇气!
师〔牵左右生的手〕: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吧!
师生齐读。
师:这回谁知道怎样汲取力量?
生1:就是受别人的鼓舞。
生2:就是从别人那里得到勇气。
生3:吸取别人的优点。
生4:吸取别人的长处。
师:你从别人身上汲取过力量吗?
生思考。
师提示:爸爸、妈妈、同学、老师。
生1:我从妈妈身上汲取到力量,有一回,妈妈生病了,她还坚持上班,我很受感动,我上学也尽量不请假。
生2:爸爸爱看书,我就向他学习,身时候都要看书。
师:我们可以模仿着爬天都峰这一课把你汲取力量的故事写下来,老师也会从你身上汲取到好多力量,因为你懂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时,你是最棒的。
爬天都峰教案爬天都峰教案评课(实用13篇)篇十三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1、教学挂图。
2、课件。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2、学习3~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3)拓展,启发想象。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