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训练,通过写作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逻辑和文字组织能力。优秀作文是通过对思想和情感进行深刻表达,以及对语言和结构进行合理运用而得以形成的一种文体。它能够展现出作者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个性,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写一篇优秀作文需要我们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到的观察力,同时还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实践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灵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并享受到写作的乐趣。
参观四川省博物馆(汇总15篇)篇一
五一假日,我和爸爸妈妈、青姐姐一起搭乘地铁到民间博物馆——陈家祠参观游玩。
一路上,可谓“过三关斩六将”!我们先乘坐地铁四号线到车陂南下车,再乘坐五号线到杨箕站,最后一号线到陈家祠。在地铁上,我看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例如:在地铁四号线上,我就看到了庄严、设计新颖的亚运村;雨中,一个个水塘扩散出一圈圈涟漪……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陈家祠。
检票后,我进入了博物馆中,里面有一种幽静的'感觉,人们的说话声给这幽静添加了一丝色彩。民间博物馆中有许多类型:刺绣、书画、西关房屋、雕刻、泥塑……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两样:一是瓶中画,二是泥塑类。泥塑类中,有一个是背新娘子,这反映了浓厚的民间气息,让人心中有一种喜庆的感觉油然而生!大家知道什么是瓶中画吗?瓶中画就是把一支小小的画笔伸进一个不大不小的透明玻璃瓶画出一幅幅漂亮的画,各位可千万不要以为这很容易,可制作起来就相当不简单,想想,要在小小的瓶子中作画,这得浪费制作者多少精力呀!
今天,我真开心,因为我既玩耍了,又在玩耍中学习了许多知识,而且我看到的是古时候人们智慧的结晶,太棒了。我看完展览,不禁想说:“人类的智慧真深啊!
参观四川省博物馆(汇总15篇)篇二
前段时间,在好朋友的推荐下,陪同她一块儿从湖北一路自驾过来广汉,她说她唯一有兴趣的地方就是三星堆了,在她看来感到很神秘的地方,她是真的很期待。
这是我第一次,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第一次,进到一个收费的博物馆,也是第一次请这么高收费的短暂且不细腻的解说(当然,也是在朋友的期待下很乐意地安排了解说带领着我们),还令我不禁想到了很多年前去参观莫高窟的时候,有讲解员带领的感觉是很不错的。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全程下来大概没用多久的时间,共参观了不太大的两个馆。讲解结束后我们的感觉挺不好的,也可以说在整个过程中,我都基本上在一边自己看文字介绍,同时断断续续听解说员另外一边的讲解。内容的主要部分是带你看出土的物品并解释(参杂了猜测、神话渲染)物品上的一些细节。
如果说要总结她说了什么,能肯定的是出土物品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至今属于什么文明来源不详。对于你的疑惑和提问,有些也接不上来的话,就会说些类似见仁见智的话。
要说三星堆本身就有太多的未解之处,也还不能证实,是可以理解解说员解释不了研究学者们都没有办法证明的问题的,但并未能把它体现出来。起码的严谨是需要的,对于存在争议的问题是有必要将两种观点甚至是有三种观点的都一起摊开来,以让人们去有思考空间,而不是因为单一的误导或是不严谨不全面地解说,弄混了大家对历史的认识。
解说祭祀图腾,把所有东西都统统丢给了神秘与崇拜,在讲解内容上占比过大,让胡编乱造(指的是莫须有的神话)来添油加醋一番的感觉。整个欧亚大陆文明起源,哪一个不是与祭祀、神话、宗教…息息相关,更可以说是影响甚大,这并非三星堆的特例。
所以几百块钱的流水线,就单纯地给你讲了一通物品的造型像什么,用来干什么…这真的达到了博物馆应该带来的效果?(这也是普遍问题,介绍出土物品都以考古人员的视角来介绍,我想了想,是不是从宏观角度来剖析才更容易领会到“独特”)。
听闻推出来源埃及或印度的猜想(不是解说员提的,朋友在此之前了解了一下),这个我个人也想参与这个推测中表示不支持。
古代文明的起源说法也不是完全确定的,但大部分都相信是独立起源,中国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当时可以说是封闭的,其他地区文明更迭散聚的时候,它在独自发展,与其他文明建立联系也是相对较晚的。中国文明能是唯一一个最独特悠久且延续至今的历史文明也是有原因的。
尽管在商朝甲骨文此前没有系统的文字,但出土的青铜及物品也说明了文化流通的存在,中国内部之间并不是完全封闭的。那它的消亡我就理解的比较粗暴简单了。雅利安文明的消失目前为止不也只是大部分权威学者认同的猜测吗,始终没有充分足够的证据来证实。但由于中国的人口与文明的稳定,很容易就同化掉其他小型的地区文明,就像入侵的蛮族那般,所以我的大胆猜想,要么它成为了中国文明母体一部分被同化了,要么出于某些原因消失了(地震?天灾?至少它是否能构成文明仍然没办法证实,不单单是存在争议)。
既然博物馆景区主张无法进行解释,部分风格独特的物品也没有参考,都只是靠推测,还在研究…等营造它的神秘感,讲解却没有在它与中国文明的.普遍认知鲜明对比上做解释,突出它的不同之处(听朋友介绍的都比解说员清楚)。
继续说太极图。古蜀到底有没有成熟的文字是没有确切的答案的,不像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以及商朝甲骨文的表象文字,没有足够的证据以支撑。如果它只是图形,而没有被证实为文字,博物馆解说员也没有提出来说清楚,只能误解成那些就是古蜀文字,一锤子坐实了研究和考古学者们都没结论的问题。
参观完以后,朋友真的很失望,就是应了那句期待越大失望越大?说它是差的博物馆,和收费当然有点关系,门票和高价解说员并没有带来等价值的效果,并且糊弄的成分足够让我们膛目结舌,一直吐槽和差评了。
博物馆在外观建设上是上了台面的,可内在就很虚了,相比后来去的四川省博,那省博的专题以及内容做的还是好很多的。
参观四川省博物馆(汇总15篇)篇三
我们一路上有说有笑的,没过多久到了。啊!四川博物馆很壮观,我们走进博物馆的大门口,一眼就看见一个大屏幕,原来是向每位参观者介绍四川博物馆的:四川省博物馆创建于1941年3月,1952年由“川西博物馆”更名为“四川博物馆”。是收藏和展出四川省文物的重要场所。现有馆藏文物30万件,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铜器、张大千绘画作品、四川汉代画像砖和陶塑等。
我大慨了解了情况上电梯来到2楼,我在里面看到了陶虎,像真的老虎在掠食人一样凶猛,陶球样子是圆圆的比较小,跟乒乓球差不多,这两样都是玻璃窑制造的。我还看了陶文佣,陶文佣这个作品有很多人,在郎读书很高兴。接着我又看到青釉马是我最喜欢,把马做的非常有活力,像真的一样;旁边有青釉鸟做工很精细,小鸟的羽毛像真的一样,眼睛水灵灵的看着我们!
我还没有看完,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我们的参观活动结束了。在薛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四川博物馆,我在心里轻轻的说“四川博物馆,你好!我还会来看你的,再见了!”今天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深深地被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吸引住了,收获了很多书本上的无法学到的知识。
参观四川省博物馆(汇总15篇)篇四
那天,我和爸爸妈妈踏进了博物馆的大门,在那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三层楼的门,上面写着“鸦片战争博物馆”,走进大厅,陈列柜里摆了很多东西,有大炮、大刀、长矛、洋枪和洋炮,我看得眼花缭乱。接着就看到了林则徐纪念碑。林则徐是福建人,清朝时的一个大人物,著名的“虎门销烟”就是他组织和指挥的。是我们的民族英雄。离开林则徐纪念碑往左走,就到了销烟池,销烟池有两个,呈方形,比游泳池小一些,池子旁边有一涵洞,通向大海。爸爸好像说过,别看池子不起眼,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就在这两个池子里销毁了二万多箱鸦片,也就是著名的虎门销烟。我当时心想:林则徐真是太伟大了,鸦片烧得太好了。
参观四川省博物馆(汇总15篇)篇五
下面来818前两天才去的金沙遗址。虽然毗邻金沙,但碍于80大圆的门票,一直木有参观过。借着512的机会,我等小市民之辈才有幸一睹古蜀时期的盆地风貌。进入东大门,最先印入眼帘的便是遗址馆,其实就是一个大土坑,可以走下去零距离参观。然后是陈列馆,一共分了5个主题馆,沿着石器、青铜器、金器的时间顺序排下来,最后就是巨大的.太阳神鸟,真的很大,让你膜拜个够。
和省博物馆相比,金沙遗址也有4d电影,不过要花钱。还有就是一些无法挖掘出来的文物,如千年老树根、零碎的死人骨头,只有让它保留原位,上面罩着大玻璃,参观者可以站在上面往下俯瞰。
tips:1、省博物馆在送仙桥,实行“免费不免票”,也就说超过一定人流量就只能掏钱买票了。不过不要紧,大家可以沿浣花溪方向走,从一个小门钻进去,然后绕到后面二期施工的地方,从侧门进去,还不用过安检。
2、从感官上来说,金沙遗址更震撼,喜欢的tx可以班级的名义申请免费参观。记住5月18日是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日。
参观四川省博物馆(汇总15篇)篇六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所以我们班级由家委组织集体到华侨博物馆参观。因为这几天正处于梅雨季,所以当天天公依然不做美,下起了雨。尽管如此,这还是不能阻挡我们的热情。由于老爸是组织者之一,所以当天我们提前了半个小时到博物馆门口。等我们到的时候,发现还是有很多同学和家长已经到了。集合点名完毕,一个博物馆内部员工阿姨给我们先介绍了注意事项,并且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张问卷。进入博物馆后,我们有些同学边听介绍边填写问卷,也有些同学只顾着看雕像,不顾问卷(呵呵,我就是其中之一)。最后,我们来到了青铜,瓷器馆,我老爸把答案交给我的时候,我才惭愧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参观完博物馆后,我们同学一起在门口合影留恋。后面我们几家约在一起到张琳欣妈妈推荐的'软件园二期的四季酒家吃饭,有赖奕如家,陈凌晗家,张琳欣家,肖裕凯家,高原家和杜泽新家。吃饭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一桌,大家都狼吞虎咽,感觉吃得比平常都多,原因可能是和同学在一起特别开心。旁边的一桌是家长大人,他们谈了很多教育和班级的事情,也有说有笑。不过我们还是玩我们的。
最后,我们很开心地回了各自的家。
参观四川省博物馆(汇总15篇)篇七
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现有院藏文物2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万余件。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馆藏文物具有浓郁的巴蜀地方特色。分为陶瓷类、砖石类、金属类、钱币类、书画类、民族民俗类、碑帖类、近现代史类八大类三十余小类文物。为研究四川古代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军事、教育青少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藏品包括上至250前旧石器时代的“资阳人”头骨化石,下至近几年国内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包罗万象,精彩纷呈。
四川博物院目前拥有14个展厅,总面积1平方米,包含书画、陶瓷、青铜器、民族文物、工艺美术、藏传佛教、万佛寺石刻、张大千书画、汉代陶石艺术等10个常设展览,还有4个临时展厅,用于举办各类临时展览。自新馆开馆以来,四川博物院全年免费向观众开放。
参观四川省博物馆(汇总15篇)篇八
那为什么要反此次旅行称为别样的旅行呢?因为,此次游览路线可以把它说成是一次佛教文化之旅,大家可以体验一种佛教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行程当中。乐山!有号称世界第一大佛之称的乐山大佛,"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体验一下它的辉宏气势,并且可以让大家置身其间,临时抱一抱佛脚。峨眉山!称"峨眉天下秀"、"仙山福地",又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在中国,甚至国外,佛教徒或信教民众中影响极为深远。而且,在由成都出发至双流、新津、彭山、眉山、夹江。在夹并分道,一边前往乐山大佛,一边前往峨眉山。一路之上,大家可听可看的东西真的是太多啦!并能领略到川西南地区所特有的田园和"竹笼"风光。四川自古"天府之国"农业发达,"水旱从人,不知饥瑾"(那一个是四川地区的人民勤劳朴实,但是四川自古交通难为。
这虽然是它的缺点,却也成为四川少有破坏,保留下众多的民俗,特有的风情。连抗战期间蒋介石先生也将自已的行政官邸搬到四川重庆)。而且,从成都不能超过乐山、峨眉的途中大家还可以看到川西坝子非常有特点的一种民居方式被称做"竹笼"式的建筑。在沃野千里的田野上,星星点点的房屋总是座落于葱绿的竹林当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
好了!该言归正传介绍一下峨眉和乐山啦!先讲一讲乐山。乐山!古称嘉州。古语有云:"蜀之山水在嘉州,州之胜曰凌云".这里山灵水秀,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会合于凌云山下,龟城山、凌云山、乌尤山、马鞍山临江屏列,风光雄秀西南。
凌云册位于乐山城岷江东岸,卓然秀拔,唐朝时在这里倚山开凿的佛像是当今世界上的第一大佛。大佛依山而建,威镇三江,面对峨眉,历经丢掉风雨,依然完好无缺,不得不让我们吧为观止!那大家认为这个世界第一大佛是雕凿的我们众多佛像中的那一位呢?它是一尊弥勒坐佛像。
在1989年,一位来自广东顺德的老先生在游历乐山大佛时,拍摄了一组照片,无意中发现乌山、龟城山、凌云山联接在一起时就好像是一尊佛像仰卧。乌尤山、形如其头,且五观、口、鼻、眼可以清晰可见。凌云山状如其身,龟城山状如其脚,游客观后,无不谓之其神似。还将其同三峡神女、云南石林的阿诗玛石像相比较。一时之间引来无数的游客纷纷前来一睹睡佛的尊容。
据史料记载,秦孝文王时,蜀郡守李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而这离堆呢?就是今天的乌尤山,为睡佛的头顶。但无匚不成书的是,乐山碱化是人工与大自然在无意中的一种巧合吧!也可能不愿意如此,乐山碱化开凿的位置端坐于睡佛的心脏部位,是无意这中的一种匚合,还是古人在开凿时的一种刻意安排。现在我们已无从得知。
开凿乐山大佛的发起人是当时的海通法师。对于这位高僧的生平,已无法考证了。只知道他是贵州人,结束于凌云山。他见三次水汇聚山下,惊涛拍岸,过往船只时有船毁人亡之情。于是发宏誓,开凿佛像,欲仰仗无边法。"易暴浪为安流".于是海通历尽艰辛,到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动工凿佛。后人为纪念海通法师,就在巨佛左面约30米处将一座崖墓改造成"海师洞".海通修大佛的业绩载于唐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中,大佛修建完工,为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叙述了海通开凿大佛的缘由,及章仇兼琼继修,韦皋以"俸钱五十万佐其费"得以峻工的经过据史料记载,大佛建成以后,曾有一覆盖大佛全身的楼阁,名大佛阁,宁时称"天宁阁",后毁于兵灾。
大佛历边为九曲栈道,左边为凌云栈道。瞻仰大佛,可沿九曲栈道而下,九曲栈道为唐时修建大佛开凿,共173阶。大佛脚下右侧有一洞,题为"天洞".入"天洞"上凌云栈道。凌云栈道开凿于1983年全长500米是一条独具特色的路线,栈道出口,即名楼。壁津楼。
参观完乐山大佛后呢,各位游客可以通过峨乐高速公路直达峨眉山。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既是如此更何况峨眉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蜀国多仙山,峨眉藐难匹".大诗人李白赞美峨眉山的诗句至今仍淬于民间。但峨眉册的百里秀色,那短短几句诗又怎能道其万一呢?欲识"庐山真面目"髯到峨眉走一遭。峨眉山海拔高度为3099米。与莽莽昆仑一脉相连。在平均海拔只有500米左右的四川盆地川西地区突然拔地而起,真可称得上是"雄秀西南".《水经注》里记载:"从成都远望大峨、二峨两山相对屹立,细长俊美,好象美女的两道弯弯的蛾眉".峨眉山由此而得名。
参观四川省博物馆(汇总15篇)篇九
余姚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文物古迹举世闻名。尤其是河姆渡遗址,这是我们祖先创造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的摇篮,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
漫步在博物馆广场,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这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还是江泽民爷爷亲笔题的呢!
去发掘现场会使你大开眼界,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是当地村民在1973年夏天兴修水利时发现的,先后两期共发掘2800平方米,经专家们的分析研究和放射性碳14的科学测定,确认河姆渡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有六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是属于我国早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之一。经两次考古发掘,发现它由四个互相叠压,又有内在联系的文化层组成。第一、第二层距今5000至55,属母系氏族公社末期;第三、四层距今约六七千年,属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每个文化层里,都有大量的文物、遗迹。
更使人惊叹的是,在河姆渡遗址的第三、四文化层中,发现了大片木构建筑遗迹,经古建筑家鉴定,河姆渡先民的住房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已经成熟地使用榫卯的木结构建筑,设计之科学,规模之宏大,不仅是我国所罕见,亦是人类建筑史上最早的杰作。如果说发掘现场使人大开眼界,那么文物展览厅会使你叹为观止。一跨进博物馆大门,展现在眼前就是第一展厅,这里陈列着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有鸟类、爬行类和类等,展示了昔日河姆渡是古木参天,水草茂密,虎吟象吼,鱼跃雁飞,一派生机盎然的动物世界。
走过通道,来到第二展厅,这里展示的是“稻作经济”,形象地反映了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令人称奇的是展出的一些7000年前人工栽培的稻谷芒刺清晰,颗粒饱满。同时展出的还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盘等全套耕作、加工工具,以及带炭化饭粒的陶片和以夹炭黑陶为主的钵、釜、盆、罐等容器,不仅充分证明了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而且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东方民族的饮食习惯已基本形成,饮食文化已很丰富了。
转弯进入第三展厅,让我们领略了创造了许许多多奇迹的河姆渡人精湛的雕刻工艺,生动逼真的陶塑,优美的刻画装饰与绚丽的绘画,展现了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在展出的众多艺术品中,以象牙雕刻件最为珍贵,作为遗址标志的“双鸟朝阳”碟形器最为醒目。徜徉在遗址公园,目睹着河姆渡人各类生活、生产场景,面对着这些河姆渡人创造的原始文明,耳边仿佛传来了河姆渡人用骨哨吹奏的悠扬的曲调,在向你倾诉着那段历史,不由得使人思绪绵绵。
河姆渡先民以其勤劳的双手、非凡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原始文明。身为河姆渡人的子孙,应该知道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值得我们骄傲,也值得我们去更深入地研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刻苦学习,长大了,为祖国,为家乡创造出更伟大、更辉煌的奇迹。这样,我们才不愧为河姆渡人的子孙。
参观四川省博物馆(汇总15篇)篇十
今天,我背着满包的零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学校。不一会儿,老师就组织全校同学在操场上集合,之后,我们做上了大巴车,出发喽!
我们自觉分成三个小组,开始参观了。我的组员们边走边吃,而我却被一个个问题迷住了:人类是怎么进化成现代人的?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变得那么长?动物起源又是怎么一回事?我绞尽脑汁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看了看资料我才明白:人类是这样进化的: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长颈鹿是因为随着地球的变迁,自己也在不断的变化;而动物的起源其实就是一个单细胞,经过不断的进化,才进化成现在的样子。接着我们又来到马赛人的“家”,他们的鞋都是轮胎底做的,而且他们从不挖水,宁可渴死,马赛人认为牲畜和草有很大的关系,而草和土地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他们把土地看的像龙一样神圣。下一个展厅,恐龙公园,哪里有关于恐龙的知识;水生动物厅,有好多漂亮的我不知道名字的、古怪的鱼;动物的奥秘,那里解答了我不少疑惑……总而言之,言而统之,这个博物馆给了我们不少知识、快乐和生命中的秘密。
最后,老师给我们照了相,全班都在疯狂地抢镜头,那可是争先恐后啊!呵呵!
参观四川省博物馆(汇总15篇)篇十一
今天上午,爸爸和妈妈带着我去自然博物馆参观。
到了那里,我们先来到大展厅里,首先见到的是恐龙化石。
恐龙化石身高9米,体长1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因为它的嘴巴像鸭子,所以也有人叫它鸭嘴龙。
看到它,我心想:这化石难道是真的吗?于是,我问爸爸:“这些化石是真的吗?”爸爸指着恐龙化石亲切地回答说:“是真的,这些化石离我们现在已经很远了。”
我们离开恐龙馆来到水族馆。水族馆里有许多海洋生物,成群结队的鱼儿游来游去,不停地吐着泡泡,大乌龟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像是在思考什么问题。这时,我看见鲤鱼妈妈正在教小鲤鱼捕食的本领。我的心里非常好奇,就飞快地跑过去看,只见鲤鱼妈妈正带着小鲤鱼追逐水中的小虫子,鲤鱼妈妈给小鲤鱼做了一下示范,啊!小鲤鱼真的捉住虫子了,小鲤鱼真聪明!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然后,我们依次看到海龟、巨鱼、野象化石、布犀牛等自然景观。
参观结束了,我今天又懂得了许多知识,心里可高兴了。
参观四川省博物馆(汇总15篇)篇十二
在我们的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监利博物馆。怀念、自豪、发奋……一起涌上心头,真是百感交集。
博物馆坐落在西门堤长江边,落成于1985年,博物馆外观古典,造型设计独特。馆前正中央一个大花坛,周围是一圈剪得整整齐齐的冬青,好像给花坛镶上了绿色花边,花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仿佛是在欢迎每一位参观者的到来。走近些就可以看见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监利博物馆”,门前四根圆柱,就像四只强健的手臂在支撑着这雄伟的建筑。
进入博物馆,穿过右边一扇红木大门,高大的泛鹅碑像巨人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大碑是王轶猛、王遐举兄弟俩建的艺术碑廊,周围是一堆堆磷峋的假山石。王遐举之子王庆云亲笔提词:“书山密宝,春气满园”刻在卧石中央,充分发现了王氏兄弟虽分居海峡两岸,但他们还是皆力于两岸文化交流,可看出他们的爱国之情。
走进博物馆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油画,远影以洪湖为背景,贺龙和几位革命将领欢聚一起,诉说着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取得伟大胜利的欢乐场面。他们像松柏一样万古长青,他们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再往前走我们来到了兵器展览厅,这里陈列着大量的革命史料和监利各个历史时期的武器装备。有木船、大炮、冲锋枪、大刀、红樱枪、长箭等,看见这些武器好像先辈们和敌人博半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在我眼前,那轰轰隆隆的炮声和震天动地的喊杀声仿佛回响在耳边。
这次,让我大开眼界,收获不小,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监利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们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努力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腾飞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观四川省博物馆(汇总15篇)篇十三
昨天下午我们去参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主要参观了解了了解了两种文字,分别是: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它出土于商代后期商王国都城所在地——河南安阳殷墟。百年来在这里先后发现的约13万片刻辞甲骨,记录了商代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商代社会弥足珍贵的资料。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模型文字等古老文字早已不再使用,唯有甲骨文穿越时空,将生命延续至今。
甲骨文和她的发现地安阳殷墟一起,揭示了3000多年前一个强大王朝背后的故事。威严的宫殿、辉煌的青铜文化和灿烂的文字成就,见证着历史,见证着文明。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的总称。金文应用的年代有1200多年。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方折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圆笔多,转折圆。和甲骨文相比,字形变化更加多样。
在众多的先秦文字中,金文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秦用小篆统一文字前1000多年间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金文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事件的记录,以及对祖先及王侯们功绩的颂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
看过这些文字之后,我感到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我不禁自叹,没来文字博物馆之前我对这并没有什么了解,但现在看过之后,我突然了解到了:中国的文字历史是多么的悠久啊!这种感觉就像井底之蛙从井底跳出来的那种感觉。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内心在不停的赞叹着。
参观四川省博物馆(汇总15篇)篇十四
5月31日早上六点半,我跟着夏令营的向导,踏上了去上海的旅途。上了大客车后,我欣喜若狂,恨不得一下子长了翅膀飞过去。但想到要和家人分开了,我还是有点不舍,不过五天后我就回来了,这样一想,也就轻松多了。
经过一天的旅程,第二天上午,我们参观的是上海博物馆,不是世博会。上海博物馆里面十分豪华,有四层楼,每一层之间既有电梯又有楼梯,许多地方点缀着五彩斑斓的灯,人们摩肩擦踵的,时不时谈论着什么,我们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
在第一层楼中,我和我们学校的同学一起,参观了一些泥人,这些泥人的动作千姿百态,有的神色端庄地站着,有的骑在马背上,有的摸着自己的胡子。让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个踩在婴儿身上的人,他举着拳头,做出胜利的姿势,而那个婴儿则躺在地上。我不禁自言自语:“那是谁啊,残忍的太过头了。”
我觉得以前的小孩太可怜了,而现在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比起他们,我们真幸福啊!
这里的好多东西我都不明白,这是我见过的博物馆中最大的一个。我觉得世界是如此的大,又是如此的神秘,我们要学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我们要走的路真是太长了。
参观四川省博物馆(汇总15篇)篇十五
四川省博物馆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现代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和丰富的展览内容。最近,我在四川省博物馆参加了一次主题活动,并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收获。以下是我对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活动介绍。
参加的活动是由四川省博物馆举办的“千年文物的声音”展览,重点展示了古代钟鼎器物的特点和历史价值。展览中展出了许多千年前的铜器,包括钟、鼎、觚等各种不同形状的器物。通过这次展览,我了解到铜器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第二段:展览内容与观感。
展览的内容丰富多样,配有详细的文字解说和图片说明。其中,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一座巨大的青铜钟。钟形状庄重大气,铜质光泽熠熠生辉。通过观看展览,我了解到这座古代钟是由当时的巧匠们以非常精湛的工艺制作而成的,不仅在外观上叹为观止,而且在制作细节上也非常精细。我深深地被它的雄浑气势和悠久历史所震撼。
第三段: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意义。
通过参观这次展览,我不仅加深了对铜器的认识,而且对古代艺术的演变和文化的变迁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铜器作为古代社会中的重要物件,不仅仅是一种用来显示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工艺品,更是体现了当时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重要见证。这些千年前的铜器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连接着古代与现代,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自己的文化根脉。
第四段:参观体会与收获。
除了观看展览,我还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古代钟鼎制作工艺的讲座。讲座上,专家详细讲解了古代钟鼎铸造的步骤和工艺流程,增加了我们对古代铜器制作工艺的了解。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匠人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和辛勤劳作的精神。此外,我还了解到了一些关于文物保护和修复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我今后参与相关研究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五段:思考与展望。
通过参观四川省博物馆的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文物的重要性和文化的价值。文物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传承和发扬文化的重要要素。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加强文物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我们的文化传承,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为文物保护和研究做出自己的努力。
总结:通过参观四川省博物馆的活动,我对古代铜器的认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通过展览和讲座,我深入了解了铜器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物保护和修复的认识。这次活动让我意识到文物保护对于我们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也激发了我更多地了解和研究文化遗产的兴趣。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