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是对文化底蕴和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它具有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作用。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思路。
高兴极了和糟糕透了(实用15篇)篇一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19课,课题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生齐读)。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巴迪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看后惊喜地夸奖他“精彩极了”,可父亲看了之后却评价说“糟糕透了”。后来,作者终于明白了,不管是母亲的“精彩极了”还是父亲的“糟糕透了”都是对自己深深的爱。)。
1、研读1—14自然段。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1—14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父母的爱,用横线划出。(2)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在句子的旁边。
2、学生汇报。
(1)师:你找到了哪些词句?
生:语言。(板书语言)。
师:那你来读读母亲的话。
生读。
师:你从母亲的话感受到什么?生:兴奋、惊讶、高兴、夸奖巴迪......
师:现在你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母亲的话?指名读。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生评。
师:谁也想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这段话中除了语言描写还有别的描写吗?
生再读课文。
生:描写了母亲的神态。(板书:神态)师:哪个地方是写母亲的神态?
生: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师:你真会读书!这里除了神态描写,还有什么描写?(板书:动作)哪个词是动作?(嚷)能把嚷字换成“说”或“喊”吗?(不行)为什么?(因为“嚷”字更能体现母亲的兴奋)。
师: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搂)被母亲搂着是什么感觉?(很幸福)。
师:刚才发言的这几位同学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那就是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来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来,让我们再一次把这热情洋溢的鼓励送给巴迪吧。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真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生:慈祥的母亲,十分关爱儿子的母亲。(板书:慈祥)。
(2)师:这位慈祥的母亲呀,给予了巴迪这么高的评价,此时的小巴迪最想的是什么?(立刻让父亲看看他写的诗)他怀着怎样的心情等待父亲的回来?(自豪、迫不及待。)。
师:父亲终于回来了,可是,巴迪听到的却是:
生:“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师:他还听到?
生: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
(出示:“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师:这句话写了父亲的什么动作?
生:扔。
师:从“扔”字你体会到什么?
生:父亲很生气、父亲很失望。
师:父亲“扔掉”了什么?生:父亲扔掉了巴迪的自信心。
师: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父亲?(板书:严厉)。
师:这时候的巴迪有什么样的表现?
生: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课件出示)。
师:你能找出表示动作的词吗?拿出笔把它标出来吧。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动词?(课件出示)。
师: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巴迪的心情怎样?
生:心情不好,伤心,痛苦,难过,失望......
指名读。
师:他读得真棒,大家就学着他这样读吧。全班齐读。
3、研读15自然段。
师:面对同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父亲说糟糕透了,巴迪的这首诗写得到底怎么样呢?请大家来裁决一下。
生:写得很糟糕。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读: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
师:当年父亲的评价真是(实事求是)。
4、研读16—17自然段。
师:成年后的巴迪取得哪些成就?
生: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
师:我们一起看看巴迪的资料吧。(出示巴迪的资料)。
16、17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巴迪对父母的爱深有体会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生:读默读。
16、17自然段。边勾画边思考。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的句子?
生: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师:是呀,巴迪的确很幸运,因为他有个慈祥的母亲,总是给他(鼓励)(板书),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还有个严厉的父亲,对他严格要求,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课件出示:一个作家—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师:母亲的鼓励会给巴迪带来什么?
生: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师:灵感是什么意思?(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想法)。
师:母亲的鼓励也可能带来什么?
生: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师:歧途又是什么意思?
生:错误的道路。
师:这时候还需要(。
)的力量来平衡?生:警告。(板书警告)。
师:需要有人时常……。
生: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师:警告的力量和提醒来自谁?
生:父亲。(板书警告。
师:不管是母亲的慈祥还是父亲的严厉都出自对巴迪的……。
生:爱(板书爱)。
师:在这两种爱的沐浴下,巴迪不断地走向了……。
生:成功!
(出示: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师:正如课文所说,生活像一艘船,我们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
生:小船。
师:使它不被……。
生:哪一股风刮倒。(板画小舟、画箭头)。
师:哪一股风指什么风?
师:成名以后的巴迪,他的人生之路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出示:“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师:同学们,那么当巴迪的作品连连发表而且好评如潮的时候,他才终于明白!
生:“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师:当他的作品受到读者的批评甚至遭到拒绝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明白。
生:“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师:孩子们,让我们怀着对生活的感激,对父母的感恩,从心底里铭记。
师生:“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三、拓展延伸,升华“爱”
师:我们每个同学都是伴随着父母的爱成长起来的,父母的爱似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父母的爱如良药,虽然苦口但有利于我们成长,我们一起来读《成长》这首诗吧!
(课件出示诗《成长》)。
四、小练笔。
你在家里有被父母表扬或者批评的经历吗?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其中的一件,写下来吧!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词句,背诵。
并抄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课外阅读:(自由选读)。
巴德·舒尔伯格的小说《码头风云》。
朱自清的《背影》。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高兴极了和糟糕透了(实用15篇)篇二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当你完成一份自认为不错的手工作品或是取得优异成绩时,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中的小主人公在七岁时作了一首诗,他的妈妈给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吧!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合作中自学。通过查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重点指导。
(3)理解词义。
腼腆: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精彩:(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
糟糕:指事物、情况坏得很。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的事。
引入歧途:歧途,指歧路,比喻错误的道路。
极端: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顶点。
三、自由读文,理清脉络。
按照不同内容的分段依据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14自然段)主要讲述妈妈对我作的第一首小诗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
第二段(15—16自然段)主要讲了几年后正是由于妈妈的鼓励,我一直在写作。由于爸爸的批评使我学会了修改。在他们的教育下我才成为了一个作家。我为自己有这样慈祥的母亲,严厉的父亲而感到幸运。
第三段(17自然段)两种声音一直鞭策着我不断前进。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源自对我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读课文,体会深意。
1.指名读课文最后一段。联系上文说说“这两种声音”指的是什么?(指的是“精彩极了”这样的赞扬声和“糟糕透了”这样的批评声。)。
2.这两种声音对作者有着怎样的意义呢?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标画语句,找出听到妈妈的表扬和爸爸的批评后,我的表现和心理活动。
2.在小组间交流。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给同伴听一听,再谈出自己的体会。
3.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随机进行点拨和指导。
(1)“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
“腼腆”是由于“我”第一次写诗,不知好坏,有些不好意思。“得意洋洋”是一个孩子听到对自己夸奖和肯定所表现出的骄傲。
(2)“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和“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上了一圈花边。”
“我”“迫不及待”是因为听到母亲的赞扬后便自认为这首诗写得很好,想马上把这首诗给父亲看,也想得到父亲的夸奖。)。
(3)“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我觉得他读了很长时间。”
这里将“诗只有十行”与感觉“读诗读了很长时间”做了对比,一方面说明爸爸对“我”的严肃态度,他并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通过认真读诗再下定论,可以看出爸爸对“我”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另一方面体现了“我”此时复杂的心理,既想听到父亲的赞扬,又害怕听到父亲的批评。
(4)“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和“我再也受不了了,……扑到床上痛器起来。”
爸爸的批评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想到爸爸会这么严肃地批评“我”的作品,一点儿也不留情面。
4.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我”的作品得到父母亲一致的称赞会怎么样?(有可能会很骄傲,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无法加以改正,长大后更不可能成为一名作家。)。
三、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对我有什么作用呢?请读第二段。
1.“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
2.“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母亲的表扬是对“我”的鼓励,是她给“我”带来了写作的力量,成为“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的批评是在提醒“我”不要骄傲,自满,不断发现问题加以改正。这两者的结合,成就了“我”,使我成为一名作家。
四、再读课文最后一段,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一股风指的是赞扬声,一股风指的是批评声。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是说没有因赞扬声而迷失方向,没有因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自满,沉浸于赞扬声中而不再去努力;也没有被批评声而吓倒,丧失信心,一蹶而不振。
2.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赞扬声,批评声都代表着两种表现形式的爱。一种是严厉的爱,一种是宽容的爱。这两种爱都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关心。
3.再次朗读这段,读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附:板书设计 。
高兴极了和糟糕透了(实用15篇)篇三
我睡不着,许多事情,过去的、未来的,―齐纷纷扬扬地像狂飘乱舞的雪花似的`,不断地在我的脑海里闪动。―件件往事,像夜幕上的星星一样,在我记忆的荧屏上闪现出来。
有一件往事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在老师眼里,班上的同学可以分为两类:好学生与坏学生。而这件事让我感到,平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的好学生不―定就真的是好学生,而我们常认为是坏学生的也不一定能用一个“坏”字来概括。
扔到了他的脸上。顿时,阿飞像唱戏的包公一样,变成了一个“黑色大花脸”。看他那样班长在一旁笑得捂住了肚子。而阿飞一个人在角落里默默地清洗脸与衣服。
你们看到了这个场面,肯定也会大笑。但阿飞呢?一你不觉得他很可怜吗?不但没人安慰他,还去嘲笑他。
高兴极了和糟糕透了(实用15篇)篇四
1认识6个生字,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小巴迪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都饱含着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小巴迪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都饱含着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过表扬和批评对吗?
师:表现好了就会得到生:表扬师:表现差了也就会受到。
生:批评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章,小主人公做了一件事却同时受到了表扬和批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和“槽糕透了”》一探究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来理解一下课题的意思吗?生: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称赞他精彩极了,父亲却说糟糕透了。
师:题目当中有一个标点符号“”,为什么有这个符号呢?生:因为引用的是课本中的父母的话。
师:引号引用人物的语言。其实学习一篇文章对题目的理解非常重要,把题目理解透彻了,对下文内容的学习也就成功了一半。带上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三)精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14自然段小时候的回忆,感悟父母的评价。师:“精彩极了”这种评价好不好(好)。
师:而槽糕透了呢?(不好),(大屏幕出示)在童年的小巴迪身上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他同时得到这样的两种评价,他的反应怎么样?带着这样的两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小时候的回忆这一部分,对自己读懂的内容可以做一下标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
师:读完了吗?(读完了)读懂了吗?看大屏幕,谁能来说一说?(指名答)。
师:面对巴迪的诗,父母的评价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母亲的评价?师引读: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生接答),你怎样理解母亲的评价?(指名答)这里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描写?(指名答)哪位同学来模仿一下母亲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指导朗读)师:听了母亲的话,巴迪有什么反应?生: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师:假如你就是当时的巴迪,你会怎样想?生:高兴、满心欢喜、我一定会继续写好诗的......
生:高兴、骄傲、迫不及待.....
师:焦急的等待,父亲终于回来了,看完了诗,却说:生: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这位父亲你会怎样说出这句话?(指导朗读)。
师:你觉得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生:可能是怕小巴迪骄傲过头、也可能是小巴迪确实写的不够好父亲想知道他写好......
师:听到父亲这样的评价,巴迪此时又是什么样的心情?生:痛哭、伤心、失望、沮丧......
师: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大屏幕出示14自然段)这是什么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老师把这几个词换成下面的词(跑走躺),比较读读会有什么不同感受?(比较句子,让同学们感受到透过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小巴迪受伤的程度很深)。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5-17自然段:理解父母不同的评价都是出自对小巴迪的爱。师:此时的巴迪理解父亲的评价吗?生:不理解师:确实精彩极了非常好,巴迪得意洋洋,糟糕透了,巴迪失声痛哭,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带给了巴迪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强烈的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7、8岁的巴迪怎么能受得了,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评价中,巴迪一天天长大了,他对父母的评价有了重新的认识吗?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大屏幕出示)请同学们默读15——17自然段,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师:我发现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讨论出了很多东西,你读懂了哪些句子,先读在谈理解。
生:谈感受。
师:母亲给我们的是(板书鼓励)还有一种力量,父亲给我们的是(板书警告)板书,只有有了这两种力量,巴迪才能健康成长,如果只有一种评价,巴迪肯定会是另外一种情况,对于给巴迪这两种力量的人,巴迪会是什么感情?(感激)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一下幸运的巴迪对父母的感激,让我们一块来读一下这段话(大屏幕出示16自然段)。
女1师2男3师:巴迪理解了这一点,他知道他之所以能成为作家离不开母亲的鼓励,父亲的警告,于是,巴迪发自内心的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师范读:(大屏幕出示)这种爱你们能感受到了吗?(板书“爱”)带着这种理解自己读读。精彩极了是爱好理解,糟糕透了也是爱理解了吗?3拓展延伸:(大屏幕出示)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请学生自己说一说这种“警告批评的爱”。(通过联系生活中警告批评的爱让学生感受到这也是爱的一种表现)。
4.课堂小结。
高兴极了和糟糕透了(实用15篇)篇五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五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3、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第一课时略,只列出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读课题,引入新课。读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对反义短语的对比语气。
2.学生回忆并简述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体会并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父母对子女不同表达爱的方式)。
3.自选自读,体会重点段落、重点句子的情感色彩和深刻内涵。
4.出示课件
(1)对“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父亲会写剧本,但并不懂诗。
b.父亲读诗非常认真仔细。
c.“我”心情紧张,对时间产生了错觉。
d.“我”急于得到父亲的赞赏。
(2)父、母对巴迪同一首诗的评价截然不同,原因是()
a.母亲比父亲更爱自己的孩子。
b.父亲比母亲欣赏诗的水平高。
c.母亲希望巴迪成为诗人,父亲不希望。
d.母亲想鼓励孩子,父亲要鞭策孩子。
(3)“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这句话,“幸运”指的是()
a.出版发表了很多小说、剧本。
b.能同时得到鼓励和警告。
c.慈祥的母亲常对“我”说“精彩极了”。
d.严厉的父亲总对“我”说“糟糕透了”。
(4)“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任何一股风刮倒”这句话中“刮倒”的含义是:_____。
通过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掌握(必要时指导朗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渗透、真正理解“爱”的真谛。
5.质疑问难,提出不理解的语句或别的问题,师生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提出的问题。(此间老师注意把握重点与主次,起好激发和主导作用。)
6.加深理解与积累,各学习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或把文中的情景用小品的方式表演出来(老师巡视点拨,朗读或表演练习好了的同学,自己到讲台上展示给同学们)
7.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父母对儿子教育方法以及情感表达方式的体会和看法。
8.师生共同出示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典故、事例)
9.学生总结课文,教师适当引导。
10. 布置开放性作业:同学们,如果说爱有两种,一种是慈祥的爱,另一种是严厉的爱,你更想得到哪一种爱呢?请同学们课下结合本课的学习和理解,写一篇讲演稿或者搜集辩论材料,我们开展一个小型的讲演比赛或者辩论会,怎么样!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关于阅读教学,标准中进一步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以上从课程标准中囫囵吞枣地搬来的几句,权当本课教学的理论依据。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把学生自选学法,自读自悟,教师扶助点拨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为特色。
一、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选读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做的才学得会。”本篇课文的第一部分,是具体事例的记叙,具有情景性和情节性,在理解方面没有太大难度,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自定读书方法,如小组编演短剧,练习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分析表达方式,甚至于把文字改变成漫画等等方法自读自学。让学生在编、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进而体会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性的爱,父亲的充满理性的爱。
二、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从老师提供的两种学习方法中,选择一种自读自悟,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文体不限,可以是短文、诗句,格言警句的形式等;二是发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先试着自己回答,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警告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应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倘若仅仅是让学生读好、读透教科书上的内容,“积累”的量毕竟是有限的。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智力背景,积方法、打基础、激兴趣,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在解答了学生的质疑问难之后,出示《父亲的爱》一文,让学生进行比较性快速阅读,巩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抛砖引玉;布置自主性、开放性的作业:1.同学间互相推荐阅读反映亲情和人与人彼此关爱的文章或书籍。2.写一写你感受到的父母对儿女的爱,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到的或看到的。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自主学习,悟情悟理”上还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实际理解接受能力和现有控制能力,教师应注意必要的和适时的给与引导和帮助。在领会文章思想感情,尤其是在体会父母对孩子不同表达爱的方式上,应强调注意通过指导朗读来加深理解,并通过适当的联系生活实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教学活动发现这一点对教学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兴极了和糟糕透了(实用15篇)篇六
我睡不着,许多事情,过去的、未来的,—齐纷纷扬扬地像狂飘乱舞的雪花似的,不断地在我的脑海里闪动。—件件往事,像夜幕上的星星一样,在我记忆的'荧屏上闪现出来。
有一件往事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在老师眼里,班上的同学可以分为两类:好学生与坏学生。而这件事让我感到,平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的好学生不—定就真的是好学生,而我们常认为是坏学生的也不一定能用一个“坏”字来概括。
扔到了他的脸上。顿时,阿飞像唱戏的包公一样,变成了一个“黑色大花脸”。看他那样班长在一旁笑得捂住了肚子。而阿飞一个人在角落里默默地清洗脸与衣服。
高兴极了和糟糕透了(实用15篇)篇七
在幼儿时期,常常会有两句话迷绕在我的耳旁,他们分别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精彩极了”这也一句话是我妈妈说的,而“糟糕透了”这一句话是我爸爸说的。记得有一次,我写了第一篇作文,于是便拿给妈妈看。妈妈认认真真的看过了一下,看过后,便有一句话从妈妈那温柔的嘴里飘了出来:“萌焱,这是你写的么?这一篇作文精彩极了!”而当我给父亲看的时候,结果却恰恰相反:萌焱,这是你写的么?糟糕透了!我听完了以后了立刻奔出家门,跑向一个安静的地方。可是父母还在争吵着。
长大后,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同样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的向前驶去。
高兴极了和糟糕透了(实用15篇)篇八
1.从父母对孩子各种不同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从父母对孩子各种不同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赞美诗“精彩极了”而父亲却说“糟糕透了”,面对父母不同的评价,我们的小巴迪由开始的高兴到了后来的伤心,那到底,小巴迪是怎么样面对这两种评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默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已经认识到了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再加上有母亲的一如既往鼓励,所以“我”还一直在写并把自己新的文章给父亲看。)
2.这个时候父亲的态度又是什么?
(还是带着批评,却没有全盘否定,在批评中带着鼓励)。从哪可以看出来(但还不是毫无希望)这在无形中给了作者勇气。让他有再写下去的动力。
3.最终作者成功了,在他成名之后他体会到了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默读第16、17自然段。
(1)长大后的巴迪有了巨大的成就,这个时候他体会到当初是多么的幸运!同学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他会觉得当初是多么的幸运?他幸运的是什么?幸运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有母亲那作为创作灵感和创作源泉的爱,还有父亲那保持平衡的警告的爱。就是父母各自不同的爱,让巴迪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运。
(2)母亲赞美的爱给了他前进的力量,而父亲批评的爱给了他思考和反省的空间。让巴迪在面对赞美和批评的时候保持了一颗清醒的头脑,也使他成功了。
(3)正是这些赞美和批评使作者谨慎的把握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同时他也体会到,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4)同学们从作者的体会中你读懂了什么?
(要谨慎的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 同时也体会到父母用各自不同的爱在鼓舞着我们。母亲赞美的爱,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而父亲的爱则是鞭策着我们做得更好,不要骄傲。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感恩父母的爱)
4.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像小巴迪一样的事情。
(在面对赞扬和批评的时候,我们要正确的对待,不能因为受到了赞扬而骄傲,毛爷爷曾说过“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不能因为赞美而停下自己的脚步;也不能因为受到了批评而失去信心,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要我们在失败面前不要气馁,要坚定信心,这样才能成功,不能因为批评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我们要像巴迪一样,谨慎的对待我们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在这种力量中前进。)
读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1)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2)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3)“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课后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懂得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父母的爱,也要懂得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
高兴极了和糟糕透了(实用15篇)篇九
1、谈话导入:大多数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就沐浴着父爱与母爱的恩泽。有了父母之爱,我们才能更加勇敢与自信,也才能健康成长。哪个同学愿意上来写一写这个“爱”字?(适当鼓励)
2、揭题:“爱”字并不难写,但大家能理解爱的内在含义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父母给他的爱的。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板书。(板书:15、“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1、同学们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谁来说一说。
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表示赞扬,父亲则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作者在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中成长,最后成为一名大作家。
2、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告诉老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默读、浏览、自由读、找同学对读都可以,听明白了吗?)
学生发言:……母亲:精彩极了;父亲:糟糕透了
过渡:面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做为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否理解呢?他有什么表现?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再读课文1至14自然段。
(1)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5`)
阅读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并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a)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b)引导学生朗读感悟。(11`)
c)要求学生读一读从课文中找出的相关语句
(2)学生回答
语段一:“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师:体会到了巴迪有一个很爱他的母亲)
师:说明了作者受到母亲的表扬后心里很激动、很自豪。
学生:师:得意洋洋、骄傲自满,他就不施进取,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但是,作者父亲看到诗后的反应又是怎么样的呢?
语段三:“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引导: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其他同学有不同感受吗?
这句话说明巴迪当时写的诗怎么样?好还是不好?(确实不怎样)
语段四:“几年后…糟糕透了”
学生齐读
注意加点的字”不得不”承认说明了巴迪已认识到父亲的评价是对的,但在感情上似乎还不好接受。
说明父亲当时的意见是()?(对的)其实父亲和母亲一样的()?(疼爱)自己的子女,只不过作者的父亲比较()?(公正)。
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课文第16自然段,看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或者不懂的问题,如果有请提出来:
语段五:“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为什么?为什么作者会觉得自己是多么幸运?
语段六:学生回答:“我有个慈祥的母亲…糟糕透了”
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我有个慈祥的母亲…糟糕透了”
因为作者慈祥的母亲和严厉的父亲把作者成长道路上需要的两种动力都包含了,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所以作者说自己“多么幸运”啊。
好,现在同学们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巴迪是不是因为父亲的批评从此就停止了写作?
学生回答:不是,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语段七:“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的每一个人…总结、提高”
其他同学的感受又如何呢?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这句话明了作者虚心接受了父亲的批评,并把它当作自己前进的动力。(母亲的鼓励使巴迪今后写作会有自信心,而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是为了让他知道自己还不是很好,不能骄傲自满,要注意总结提高,才不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过渡:若干年后,巴迪体会到父母对他的评价,对他的爱。接下来看着课文第17自然段,老师和学生泛读这一段(5`)
恩,读的非常的精彩,现在请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语段八:“我从心底里知道……出发点——那就是爱。
下面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这句话:''''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分小组谈谈自己的感受,不一定父母,老师或者长辈对你的爱都可以谈一谈。时间1分钟)
下面那位同学来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最好能联系一下实际。
“精彩极了”代表着妈妈的赞许、鼓励,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代表着父亲的批评、提醒,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的爱,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二者都是希望我努力奋斗,争取好成绩,二者的共同出发点都是爱,在生活中...
从你的朗读声中,老师听出了你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其他同学又是怎么理解的?来,大家一起来读读,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3、小结:这节课大家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还读懂了父母对你们的爱,真难得!的确,父亲的严厉也好,母亲的宽容也好,这都是出自对儿女的——爱。(板书:爱)在父母的关爱下,我们健康成长。
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背影》,其中有这么一个动人的场面:父亲送朱自清去北京求学,在火车即将启动时父亲去买了几个橘子要给儿子带在路上吃。在那一瞬间,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的心震撼了,被父亲那深沉的爱所震撼。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欣赏这段文字。(播放《背影》)
怎么样?感人吧!父亲的嘴里没有说一个“爱”字,但朱自清却感受到了那深深的爱。课文中的巴迪从父母的评价中也感受到爱,他们都是幸运的。老师相信你们也是幸运的,有了父爱与母爱,你们一定会更加勇敢、自信、健康成长的。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只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多读几遍,再抄下来。
板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爱
高兴极了和糟糕透了(实用15篇)篇十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重点 。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准备 。
生字生词卡片或小黑板;写有含义深刻语句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生齐读课题。 。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 。
师:带着你们的问题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
师:你们觉得这一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
生:作者在两个不同的评价下,成了有名的作家。 。
师:课文第一个意思是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 。
生:从第一段到第十四自然段。 。
(生自由读课文) 。
生:第十四自然段 。
生:这位作者的母亲非常慈祥,父亲非常严厉。 。
师:你怎么知道? 。
生读有关句子。 。
生:得意洋洋。 。
师:从哪里看出来? 。
生:把诗认真写了一遍,还画上了花边。 。
(生默读第二部分) 。
师:好了,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
师:好,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
生:作者为什么觉得这种爱是一种幸运? 。
生:“我谨慎地把握生活中的小船”中的“小船”指的是什么? 。
生:作者为会把爸爸和妈妈的评价比作风? 。
(师随机板书) 。
(生小组合作学习) 。
师:好了,我们现在来交流,谁来说,第一个问题。 。
生:因为他母亲鼓励他写作,父亲让他知道了写作的缺点。 。
师:那“小船”指什么? 。
生:小船指人生道路,如果爸爸不常说“糟糕透了”,他会觉得自己很好,很得意。 。
师:也就是母亲给他的是一股什么风,父亲的呢? 。
生:母亲给的是一股慈爱的风,父亲给的是批评的风。 。
师:我们现在来解决“爱”的问题。 。
师:放声读这句话。 。
(生练读这句话) 。
(指名读句子,读得不够好) 。
(师范读后生再读,读得很好) 。
生:我觉得两种爱都很需要。 。
生:我更想得到慈祥的爱。 。
生:我更想得到严厉的爱,因为这样能使我更坚强,能使我不断地前进。 。
师:你们有什么话想说的下课后把它写在小卡片上。 。
第二课时 。
辩论赛 。
正反论题:慈祥的爱好 。
反方论题:严厉的爱好 。
教师在比赛结束后进行点评与指导,并予以总结。因为学生初次尝试参加辩论比赛,要求不必过高,重在参与。目的是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体会两种爱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严密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兴极了和糟糕透了(实用15篇)篇十一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读书指导,讨论,谈话。
投影片,录音机。
一、课前谈话。
二、引题激情。
板书课题。
谁先来说说这个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生说。)。
父母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两句截然不同的话来,“我”对这两句话有怎样的认识呢?相信你们一会在我们的“快乐大课堂”中找到答案的。我们的口号是“脑筋转转转,知识长长长”。
1、闯第一关“思维快车道”:
速度课文,找一找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思想,行为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依生答,相机板书:
腼腆而得意受不了痛哭。
一直写作学着修改。
体会到幸运。
2、闯第二关“问答大比拼”:
要想闯这一关可不那么容易,大家必须先充分的自主读书,写出自己的体会,在小组讨论,交流体会或提出疑难。如果在小组由解决不了的,就写在老师发的题卡上。
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填写题卡。
师整理题卡,组织讨论。
3、闯第三关“感悟极乐园”:
同学们,你们刚才读书时又没有发现,课文中蕴涵道理最深有最难理解的段落在哪?
(大部分找的是最后一段,也有学生找的是倒数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段话,抓住重点词语,深入地理解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先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探讨。
4、闯第四关“朗读新时空”:
同学们,你们体会地很好,各有特色,那你们能不能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的理解表现出来呢,能不能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背下来呢!
读得多动情啊!同学们在作者看来(板书:爱)爱有两种表达的形式:一种是“精彩极了”,这是慈祥的爱;一种是“糟糕透了”,这是严厉的爱。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结合课外阅读来说一说。
5、闯第五关“个性放飞扬”:
学了这篇课文,教师的体会是:
看大屏幕:
在生活的海洋里,我们要做清醒的舵手,不因赞扬和批评而偏离航道。
你们能不能学着教师的样子,把你们的体会,感受也用格言或其他的形式写下来呢?当然也可以摘录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写在教师发给你们的书签上。
同学间交流。下课后,我们可以把送给朋友,父母或留给自己。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间密切的配合闯五关,很不简单。我们授予最佳表现小组“金头脑”奖章一枚。我们的口号是“脑筋转转转,知识长长长”。但你们要想获得最后的大将“金博士”奖,还需要完成一道场外习题。
四、课外延伸。
请你以书信的形式,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你的父母,并把你对教育孩子的看法也写进去。
爱
腼腆而得意受不了痛哭。
一直写作学着修改。
体会到幸运。
高兴极了和糟糕透了(实用15篇)篇十二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学习重难点: 。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设计理念:
自读感悟、合作研究、师生与文本对话、师生与生活对话。
学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
2课时。
学习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出课题。[4`]。
1、谈话导入 :大多数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就沐浴着父爱与母爱的恩泽。有了父母之爱,我们才能更加勇敢与自信,也才能健康成长。哪个同学愿意上来写一写这个“爱”字?(适当鼓励)。
2、揭题:“爱”字并不难写,但大家能理解爱的内在含义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第16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父母给他的爱的。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板书。(板书:16、“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同学们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在预习中有哪些问题是你感兴趣或想要知道的?谁来说一说。
4、学生自由发问,教师适当板书。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6`]。
过渡:现在就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这些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就解决了。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默读、浏览、自由读、找同学对读都可以,听明白了吗?)。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三、品读文章,体会情感。[25`]。
过渡:面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做为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否理解呢?他有什么表现?请同学们再读课文1至14小节内容。
1、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5`)。
阅读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并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3、引导学生朗读感悟。(11`)。
4、点拨引导(根据学生品读的句子自由调整)。
语段一:“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
[齐读提示: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出示语段二:引导理解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
语段三:“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引导: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其他同学有不同感受吗?
语段四: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
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5、导思:大家觉得巴迪的父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巴迪有什么作用?(母亲的鼓励使巴迪今后写作会有自信心,而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是为了让他知道自己还不是很好,不能骄傲自满,要注意总结提高,才不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7、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参与学生讨论。(5`)。
8、导语 :当巴迪成为一名作家,写了许多作品后,他对父母亲的评价便有了深刻的感悟。在他的这些感悟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段?找出来读给大家听。(4`)。
9、学生自由选读,适当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感受。
语段四:“我从心底里知道……出发点——那就是爱。”
引导:能说说你的感受吗?最好能联系一下实际。(不一定父母,老师或者长辈对你的爱都可以谈一谈。)。
过渡:你感受最深的还有哪些语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语段三:“一个作家,应该……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10、小结:这节课大家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还读懂了父母对你们的爱,真难得!的确,父亲的严厉也好,母亲的宽容也好,这都是出自对儿女的——爱。(板书:爱)在父母的关爱下,我们健康成长。
四、拓展延伸[3`]。
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背影》,其中有这么一个动人的场面:父亲送朱自清去北京求学,在火车即将启动时父亲去买了几个橘子要给儿子带在路上吃。在那一瞬间,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的心震撼了,被父亲那深沉的爱所震撼。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欣赏这段文字。(播放《背影》)。
五、总结[2`]。
怎么样?感人吧!父亲的嘴里没有说一个“爱”字,但朱自清却感受到了那深深的爱。课文中的巴迪从父母的评价中也感受到爱,他们都是幸运的。老师相信你们也是幸运的,有了父爱与母爱,你们一定会更加勇敢、自信、健康成长的。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只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六、课外作业 。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多读几遍,再抄下来。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练习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句段。 。
二、拓展延伸:指导课外阅读。
板书:
爱 。
高兴极了和糟糕透了(实用15篇)篇十三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感悟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源于对作者的爱。
4、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引导学生体会巴笛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电脑、录音机、课件光盘。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读通课文。
1、谈话导入新课。
2、让学生浏览课文,相互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再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可能会觉得巴迪有个慈爱的母亲,可能会感觉巴迪的父亲太严厉;但因为读过课文,所以学生最有可能说的就是妈妈和爸爸对巴迪的评价,虽然感情色彩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他的爱。)
1、为什么说爸爸妈妈对巴迪的评价都是出自对他的爱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细读课文, 并说说哪些地方给了自己怎样的感受。
2、学生自学课文,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全班交流,深化理解: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的“糟糕透了”的评价,一个是因为父亲比较理性,要求比较严格,他考虑到的更多的是诗的本身的质量。另一个是父亲针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评价,认为儿子得到的鼓励已经太多了。才说“糟糕透了”的。母亲的评价是为了鼓励“我”,父亲的评价是为了提醒“我”,警告“我”。只因为 “我”的成长中一直有这两种声音,才使“我”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1、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2、教师根据学生谈的情况,进行相应地引导和点拨。
1、读文,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2、谈收获:
重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高兴极了和糟糕透了(实用15篇)篇十四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年代里,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比较丰富,这些丰富的个性材料均是语文课堂学习的资源,教师只要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语文,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会更精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呢?高老师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高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出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发现和借鉴作者的写法,十分及时。
高老师特别注重个性化阅读,并且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学生对父母的爱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说得有情有理,而且个性飞扬。
高老师让学生谈:“你喜欢“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学生自然而然就联系起自己平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通过谈生活体验,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这种特定教学情境中尽快地进入“角色”。同时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对学生渗透了严厉的父爱与慈祥的母爱出发点是一致的,让学生怀着感恩的心把握生活的小船,实现了语文课多元的教育价值。
高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朗读总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解分析的基础上,使学生将读落实到了实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出母亲的“精彩”与父亲的“糟糕”的内涵。同时,教学中做到读与思,读与说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培养了学生自主读书,合作探究的能力。
总之,语文不是学出来的,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熏陶出来的。唯有熏染,语文才能进入学生的记忆深处,进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所以我看到的学生的精彩表现,可以说是源自于高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和教育。
建议:最好能在品析借鉴那个重点语句后,举出学生习作上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修改。
高兴极了和糟糕透了(实用15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引导学生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方法:感情朗读法。
学法指导:感悟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2.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
3.互相交流识记方法。
三、尝试自读,讨论交流。
1.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2.讨论交流。
四、朗读课文,领悟情感。
1.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朗读课文,可采取自由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最后请几位学生朗读个别段落。”
2.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些什么?
五、作业。
抄写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听写。
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句子,互相交流启发。
二、以问促读,理解课文。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
三、联系生活,深化理解。
生活当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
四、总结。
你要成功,得依靠许多人的帮助和指教。世界上最难的事可能是“自己战胜自己”,切记:站直了,别趴下。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表扬(满怀信心) 批评(沉重)。
(慈爱)母亲 我 父亲(严肃)。
写第一首诗。
课后小结:
课堂教学中,我紧扣父母的评价,让学生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逐步进入人物内心,感受人物情感。课堂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逐层提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