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文章的主题和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通过阅读这些读后感范文,你可以了解到不同读者对同一本书的理解和评价,也可以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一些建议。
水浒传读后感学生(精选16篇)篇一
《水浒传》中梁山一百零八名好汉为了国家奋不顾身,但是最后却悲剧收场,让人感慨颇多。
《水浒传》一书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名梁山好汉从梁山泊聚义,到受朝廷诏安,再到击败辽兵,最终却遭朝廷内部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我感慨万千,单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义’字。
‘义’,我们可以理解为正义,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梁山一百零八名好汉为了国家奋不顾身,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为百姓出生入死,除暴安良,这些都是‘义’的表现。
这本书的黑旋风李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生性鲁莽,性格暴躁,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他人发生激烈的冲突,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很好的体现了一个‘义’字。在他身上,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也有一种愿意为兄弟赴汤蹈火,两肋插刀的仗义豪气,对于所日未平生的人,也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的这种大义,令人佩服,让人感动。
其实在我们是日常生活中,小义无处不在,在生活中对亲人朋友关心讲义气,这是义,对素不相识的人进行帮助关心,甚至一个微笑,一句关怀,一份体贴,也是一种义。对别人多一份爱,多一份关怀,甚至一句简单的问候和一个善意的微笑,能让人感到莫大的欣慰和鼓舞,不要吝啬你的义,多行义,并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只能让你的人格得到升华。
水浒传读后感学生(精选16篇)篇二
《水浒传》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写的一本书,里面有一群豪情万丈的英雄好汉,还是一部千古流传的文学经典。虽然是一群豪情万丈的英雄好汉,但是你又弱又没有武功高强的朋友,你就会被欺负。因为人世间分两种人,一种是:乱杀无辜的坏人;还有一种人是我们最敬佩的:济世救人的好人。就是这样儿往往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水浒传》里面的《武二郎景阳岗打虎》。武松思念家乡,要回家看望自己的哥哥,他走了几天,来到了阳谷县(武松老家)。晌午时分,他饥肠辘辘,望见前面有家酒店名叫:“三碗不过冈”。他喝着酒吃着肉,这店只能喝3碗就醉了,可他连续喝了15碗酒。想接着赶路,却被店家拦住说:“客官且慢。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伤人。”他还是只管往上走,景阳冈上果然有虎!一会儿,他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手提着哨棒,一手扯开胸前衣服,袒着胸膛踉踉跄跄直奔乱树林来。
古人说:云从龙,风从虎。那一阵风过处,从乱树背后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说时迟,那时快,他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掀不着,吼一声,却似晴天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他把大虫的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左手紧紧揪住顶花皮,右手握成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打了六七十拳后,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就像躺着个锦囊袋。他怕它不死,又拾回半截哨棒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我就介绍到这里,你要看就赶快来看吧!呵呵!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定要学一门功夫,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水浒传读后感学生(精选16篇)篇三
在成长的道路中,每个人都会读过许多的书,读过自己喜欢的书。
当我一字一句的阅读《水浒传》时,深深地被《水浒传》里的情节所吸引,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的精彩,那么的引人入胜。生动地描写了108位好汉被逼上梁山,与以前的封建时代的恶势力作斗争。当我读到《水浒传》的其中一个情节,深深地感受到了林冲那谦虚、宽容、忍让和一点点的无奈。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林冲当时流放沧州。在被两个差人押解的过程中,他备受折磨。那两位差人用热水烫林冲的双脚,林冲的脚被烫起了泡。林冲乃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枪棒精通,完全可以打败两个差人逃跑。但林冲却能一再忍让。他这种精神让我明白了在对待别人时要多一点宽容和忍让,一点点小事不必斤斤计较,这样就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水浒传》中还有一个重要角色——花和尚鲁智深。鲁智深向来鲁莽而爱打抱不平,以“义”结友,做事都以“义”为先。在野猪林中救了林冲。还打败了恶人镇关西。再现实生活中,这种精神已很少见。小偷正在作案,许多人都看到了,却都无动于衷。我深有感触:做人要伸张正义,让恶势力不再存在。
《水浒传》这本围绕着“义”来写的杰作,令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水浒传读后感学生(精选16篇)篇四
书中刻画了许多英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武松、李逵和宋江。下面是挑选较好的水浒传读后感800字学生作业范文,供大家参考阅读。
读了部分的水浒传,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古代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性格。书中刻画了许多英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武松、李逵和宋江。
武松赤手空拳地在景阳冈打虎,为他赢得了深广的声誉,也为他赢得了都头的职位。在店家喝酒和打虎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武松很多英雄气概。在店家喝酒可以看出武松坦白直爽、争强好胜、不拘一格的个性;在打虎过程中,可以看出武松顾及颜面甚于生命、颇识时务,不粗莽行事的个性。在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之后,他主动到衙门自首。在他杀了蒋门神、张都监和张团练十几口之后,甚至在墙上用血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可以看出武松敢作敢当的性格。但他这一次并没有自首,而是去了梁山。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终究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渐渐地走向成熟。
李逵和宋江、武松相比是比较直来直去的。他一生忠诚于宋江,在宋江给他毒酒时,他也要追随宋江,对死没有一点怨言。在打仗时,李逵也是提着他的两柄大斧冲在最前面,从不畏惧,英勇可见。李逵对老母也十分孝顺,老母被老虎吃了之后,他一生气就杀死了4只老虎;遇见李鬼,李逵不但没有杀了他,反而给了他十两银子,让他回去孝敬父母。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李逵的孝心。李逵做过的一件事令我十分佩服,那就是在他以为宋江做了坏事之后,要惩罚宋江,甚至对他破口大骂。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李逵对“忠义”两字是把“义”字放在“忠”字的前面的。
宋江的性格主体是忠义,但他的性格是比较复杂的。他豪情仗义,喜欢结交江湖上的好汉。他十分有计谋,对人也十分仁义,所以弟兄们非常信任他。因为宋江想“招安”,导致整个梁山被利用,108名好汉被派去压制农民起义。结果只剩下了36位好汉,朝廷趁此借刀杀人。他壮大了梁山,却亲手毁灭了梁山。因为面子,他又毒死了李逵。对于宋江,我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好。因为他的意愿,使整本书的结局成了悲剧。
梁山好汉聚集在梁山是因为“官逼民翻”,他们只是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他们与朝廷的对抗深刻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朽。水浒传使我更深入地认识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老百姓生活的艰难。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借助这个假期读完了这本描写人物的性情鲜明的名著给读完了,读后感叹到: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啊!果然引人入胜,令我兴奋不已!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话:读不完水浒传的不是中国人!感慨万分.
水浒传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雪中送炭的宋江,胆大如虎的武松,机智聪明的吴用等等……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官逼民翻,只手遮天的社会状况。
我被里面的情节给深深地吸引住了,武松醉酒打死猛虎等,但大家对宋江的看法便不全相同,现在我来品一品他吧.
宋江自幼读儒家书,受传统教育,走入社会在县衙中做押司(小吏),刀笔精通。他的出身经历和性格,使他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有正义感,养成一种办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喜欢玩权术。因为他在官府任小吏,他懂法,有遵守法度的习惯。宋江到梁山泊以后,他处理问题比较周全,有人说他虚伪、玩权术,这是他处理问题的一种手段。如俘获霹雳火秦明,让位卢俊义等。他犯罪后衙门给他戴上枷,别人把枷打开时,他说不能,这是国家的法度。
宋江上梁山前是一位仗义英雄,义放晁盖,当法与义发生矛盾时,宋江就不顾法度了。他对梁山的事业有一定的贡献,他为了梁山好汉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阎婆惜。
宋江上梁山后,成为义军的首领。他自己说在文武方面并无过人之处,为什么还能当梁山泊的首领呢?这是由于宋江有以下优势:仗义疏财,在江湖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关怀兄弟,兄弟遇难设法相救;有一定的组织和军事指挥才能,如三打祝家庄战役,他注意总结经验,从调查虚实入手,又拆散祝家庄与其他二家联盟等。
受招安以后,宋江成为了一个朝廷的忠臣。他的思想是为国家出力,保人民平安。晁盖死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对起义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水浒传》中宋江的一大关键。受招安以后把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改为“顺天护国”,他也由起义军首领走到服从朝廷的顺臣。这时,宋江的思想是:我是热爱国家的,皇帝代表国家,朝廷不负我,我不负朝廷。他不听吴用等好汉的劝阻,去征起义军领袖方腊,打得十分惨烈。
悲剧的结局。宋江带领众人征方腊以后,原本的108位好汉还剩下27个,其余的不是牺牲就是出走了,而朝廷并不信任他,对他加害致死。宋江临死前,唯恐李逵再次造反,让李逵喝药酒被毒死。
宋江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成为朝廷忠臣,最后是悲惨的结局。
水浒传读后感学生(精选16篇)篇五
施耐庵写的《水浒传》,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自从我读过《水浒传》之后,整个人都沉浸在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当中了。如:《武松打虎》、《林冲棒打洪教头》、《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些主人公大都是为了打抱不平而出手救助,就说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吧。
鲁提辖之所以打镇关西是因为金翠莲父女而打的,金翠莲被镇关西强买了去做妾,但又分文未给,后又把她赶出家门,反过来还要讨还那三千贯钱,所以他们父女俩就在酒楼唱些曲子卖艺筹够钱。鲁达听后便出手打死了镇关西,悄悄地离开了渭州。
读到这里我既为金翠莲父女俩而伤心,又为“镇关西”的行为而感到愤愤不平,同时也为鲁提辖的正义行为而高兴。
《水浒传》里不仅情节生动引人,人物也是各有千秋,深藏不露。
像“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九纹龙”吏进等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他们的脾气,性格各不相同,李逵与鲁智深是异常暴躁的人,只要谁惹愤了他俩,就等于自寻死路。
《水浒传》里英雄的豪迈气概感染了我,他们真是各怀绝技,卧虎藏龙啊!
水浒传读后感学生(精选16篇)篇六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他是元末明初的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人,原籍苏州。他曾在钱塘为官二年,因为与当权者不和而弃职还乡。《水浒传》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故事极富传奇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极富跌宕,变化莫测,每件事的高潮,都紧扣读者的心弦。如“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江州劫法场”、“三大祝家庄”等等,数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但《水浒传》并不是为了追求故事情节的力气来迎合群众,而是围绕着“官逼x反”这一思想,把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交织在一起。《水浒传》反映了封建社会x败,黑暗的生活,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深刻揭示了官逼x反的社会现实。它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中英雄传奇的辉煌成就,不愧是中国文学史“四大高峰”之一。
水浒传读后感学生(精选16篇)篇七
假期里,我把爸爸给我买的两大本水浒传读完了。
《水浒传》真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联结成一个整体。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是由层次分明而又统一连贯的前、中、后三大段落组成。作者首先写了林冲、晁盖、武松、鲁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种形式的“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各路英雄逐渐聚集,梁山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水浒传》充满了官逼民反的悲壮和“替天行道”的豪情,是一曲“忠义”的悲歌。读完以后,我早就泪流满面了。《水浒传》通过对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在封建专制社会具有普遍意义。作为对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治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士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酷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完全通俗口音写成的长篇小说,它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充满生活气息。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或细腻,或简洁,或夸张,或明快,都显得粗俊爽,雄健豪放。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水浒传》是运用日常口语达到炉火纯青艺术境界的典范。
爸爸告诉我,《水浒传》不仅是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而且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的光辉典范。它以辉煌的艺术成就彪炳文学史册。
水浒传读后感学生(精选16篇)篇八
《水浒传》写的是英雄好汉们由于受地主的掠夺、迫害及不满官府的.剥削,被迫逼上梁山及各位英雄为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勇猛地向封建统治阶级反抗的历史故事。
《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吴用为晁盖献计献策,智取了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智,夺取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在宋江和宋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眼看就要刑斩时,吴用用计谋劫持了法场,就出了宋江和戴宗。宋江第三次攻打朱家庄时,吴用又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朱家庄……。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也很使我佩服,鲁智深表面上表现出粗鲁、野蛮、性格直率、暴烈如火,但是他为了救穷苦人,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他勇猛地挥动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他那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我佩服他是真正的汉子英雄。
《水浒传》这本书使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它赞扬了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揭露了封建社会腐败的丑恶嘴脸,这的确是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书。
水浒传读后感学生(精选16篇)篇九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真实的描述了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发展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弊端与腐朽。《水浒传》的作者是明朝的施耐庵。他是个伟大的作家,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我最喜欢的是《水浒传》里“武松打虎”这个情节,相传是某一个夏天,施耐庵正在睡觉,有一只狗就坐在他的旁边,那只狗嚎啕大叫,吵得施耐庵不得安宁,后来他叫人把狗赶走,便写了“武松打虎”。
“武松打虎”中施耐庵把武松徒手打虎写的淋淋尽致,武松的胆量以及勇猛让人钦佩不已,同时还有“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林教头刺配沧州道”等等,这些情节描写得十分生动,刻画了一个个侠肝义胆,有勇有谋,直爽豪放的英雄人物,让我十分敬佩,但是也为他们不幸的遭遇感到十分同情,许多英雄好汉都是被逼上梁山。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大作家罗贯中就是他其中的一位弟子之一。
《水浒传》讲的是在河传发生的战斗,让许多英雄好汉丧失了自己的性命。
《水浒传》教会了我遇到危机是不能慌,要冷静,从容的去面对,去解决,不能放弃,要坚持不懈。在以后无论是碰到难题了还是在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我都要冷静面对,认真的去想怎样才能解决问题。
通过这次阅读,我受益匪浅。
水浒传读后感学生(精选16篇)篇十
当我将《水浒传》全看完时:
却并不是百感交集的情绪,而是迷迷茫茫地了无头绪。
也许是对最后结局的恍惚,仿佛这不是原本应该有的。
我再看看那些醒目的字眼,悲壮的场面又再脑海上演。
恍然才知道这原就是结局,心不知怎么地随泪水伤心——题记。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它主要讲述了一百零八个好汉因为各种原因陆续上了梁山泊并且不断壮大,渐渐成为当时朝廷的一大心病,在朝廷几次攻打未果后,接受了招安,并帮助朝廷征辽、平王庆、灭田虎、除方腊,最后仅剩二十余人。但由于朝廷的四大奸臣嫉妒其功劳,部分剩下受封赏的好汉被害得丢官或被害死,最后只得剩下寥寥无几。
《水浒传》描绘的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大义凛然的及时雨宋江、耐不住性子的急先锋索超、性烈如火的黑旋风李逵、贪图女色的矮脚虎王英、深明仗义的小旋风柴进、热情豪爽的花和尚鲁智深……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虽性格各异,却也为乱世之中的“知己”。志同道合的他们终究汇聚于梁山泊上开始了他们的对抗当时腐败黑暗的朝廷的起义。屡战屡败的朝廷被迫向梁山好汉们抛出“橄榄枝”———招安。其实这正是梁上好汉们的众望所归。尤其是宋江,这更是他最为希望看到的结果,毕竟为官比为贼要好名声啊!然而!这却让他们走向了“不归路”。他们帮朝廷扫除了障碍,让王朝得以巩固,得到的回报却是战死沙场、颠沛流离、惨遭谋害。原本在梁山春风得意的好汉们如今的晚景凄凉。不由得让人心中唏嘘不已———身处乱世的他们,原本可成为乱世中的英雄,可惜最后一步走错了。其实是“造化弄人”啊!他们原本为落草为寇,身为“义盗”的他们最令当时朝廷“黑暗的昏庸者”所恐惧。当他们的实力渐渐减弱、分散时,在原本是“敌营”的朝廷中里必然有诸多“仇家”虎视眈眈,这般情况下怎能有好的结果呢?这便是他们的可悲之处———“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
全书最令我感伤之处在于“宋江与李逵饮毒酒一事”。当中兄弟们纷纷离世,自己与李逵即将不久于人世时,脑子里浮现出一个又一个昔日的美好时光时,宋江似乎也才知道自己恐怕做错路,投错主了。当如此悲壮的场面在上演时,我想恐怕愤慨之意最深的并非是我,而是此书的作者———施耐庵和罗贯中。毕竟宋江这等英雄们落得如此下场,真叫人抱打不平啊!其实这样的悲剧也可反衬出当时朝廷的黑暗,世道的混乱。我想当作者写完这本书时,恐怕会感慨万千。即为宋江等人之死惋惜,也为如此乱世唏嘘。作者此番也必会想到当世,何谓乱世又何谓安世?自己身处的朝代可否为清明之朝?当世可否为太平之世?自己的晚景是否也会凄凉?种种疑问油然而生。
其实不然,当我看完此书时,些许茫然后,也概叹今朝的中国虽不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清明,但也可谓为太平之世,身处之中还算幸福。这不由得想到前阵子重庆打黑除恶专项整治斗争,想到了前不久被处死的文强。文强等人这般“重臣”也会因贪黑腐败而“落马”。可见当今我们的“朝廷”是不会有“烂根基”的,中国的共产党总体作风清明廉洁,不会有《水浒传》的悲剧再上演了。同时,作为未来中国的接班人的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争取创建祖国的美好未来。
我只希望《水浒传》永远只是传说,而不是现实!
水浒传读后感学生(精选16篇)篇十一
古老的中国,历史悠久,最有名的乃是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由于小时候刚开始牙牙学语,见许多人都在看什么《水浒传》,于是便走马观花地看了起来,许多情节只是一晃而过,而今,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读能力也渐渐地增强了,于是我便捧了本水浒传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乃是施耐庵写的一本名著,里面讲述了一百零八将参加梁山伯之间的烧杀抢掠、勾心斗角以及好汉们的英勇机智,把所有的人物外貌以及形象都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出来。真不愧是四大名著啊!
我最喜欢的人物还是李逵,他长相黝黑粗鲁,小名铁牛,江湖人称“黑旋风”,排梁山英雄第二十二位,上梁山后,李逵思母心切,就回沂州接老母,此时其老母已瞎,翻越越岭时老母被老虎吃了,李逵怒杀四虎。他对宋江情分最重,对他的话言听计从,可是当知道宋江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时却绝不轻饶,要和他大动干戈,后来却发现是一场误会!
我以后也要做一个孝敬母亲、重兄弟情义的人!
我爱看水浒传!
水浒传读后感学生(精选16篇)篇十二
《水浒传》是我十分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每当翻阅,必会想起那句熟悉的歌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顿时,梁山一百零八将匡扶正义,替天行道的画面就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书中的人物几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故事围绕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的梁山壮大、投降朝廷以及镇压各路反宋势力,最终走向失败展开,内容跌宕起伏,令人惊叹不已。我觉得《水浒传》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是因为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令人读来难以忘怀。
梁山好汉除了具有伸张正义、除暴安良的特点外,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有些人物的性格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这种对比式的写法是《水浒传》中人物塑造的一大亮点,比如书中先后出场的鲁智深和林冲。鲁智深性格鲁莽,在华阳城外,一言不合就单枪匹马地冲进城内,也因此尝到了人生中唯一一次牢饭。而林冲本是统率八十万大军的教头,却因为高俅看中了他的妻子,三番五次陷害他,导致妻子和岳父全部自杀,林冲走投无路才投靠梁山,无不体现出林冲“忍”的性格。读到细节处时,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阅读《水浒传》,使我想起了……(由故事中的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想到自己或他人与之相近的性格;由梁山好汉伸张正义的精神想到社会上路见不平,挺身而出的英雄事迹……多写一些阅读感悟为宜。)。
书中生动的情节、作者精湛的语言令我仿佛置身于水泊梁山上一般,又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战乱动荡的年代。这本书真不愧是中国古典名著啊!
水浒传读后感学生(精选16篇)篇十三
这是一部让我日夜思念的书,一部让我提心吊胆的书,也是第一部让我流泪的书。
不愧为中国四大名著,历经时间的考验,让后人百读不厌。
我知道它没有《红楼梦》文字优美,没有《三国演义》足智多谋,没有《西游记》意趣横生,但仅那一百单八条好汉就够了。
记得上小学时有同学问我,你知道什么是四大名著吗?我爽快的答道,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造纸术。对方听了哈哈大笑,说道,那是四大发明,四大名著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我那时因孤陋寡闻而贻笑大方,实在惭愧。
上初中时,读了《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反而把四大名著忘到了脑后。直到高三要高考时,才匆匆又匆匆的看了一遍,根本没有什么收获。对于《水浒传》我只是隐约有些印象,比如武松打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等,还有就是刘欢的那首《大江向东流》。
终于上了大学,终于有了多一点的空余时间,是该认真读一读中国的四大名著了,以解我的思念之苦。说干就干,拿着钱就去书店买了四大名著,不借,是因为我知道这是值得永远珍藏的书。
别的不说,先说书中人物的气概。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豪爽,豁达,嫉恶如仇,真的是天罡地煞,气宇不凡。就拿武松醉打蒋门神为例吧,且不管施恩的快活林是黑道还是白道,武松只知道蒋门神倚权杖势,于是便看不顺眼,一路上几十碗酒下肚,到了快活林三下五除二就把蒋门神给收拾了。可恨他还不服气,回头又勾结张都监设计陷害武松,打虎英雄怎受的了这口鸟气!随即血溅鸳鸯楼,一口气杀死张都监上上下下十五口人。有人觉得武松太残忍了,但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武松。他不是文人,不会想那么多,他只知道他被人陷害了,他就要报仇,一心想杀人,只有杀了,心里才痛快。如果只杀了张都监、蒋门神、张团练,那就不是打虎武松了!他也成不了后来的梁山好汉。
其次,就是书中频频闪现的智慧光芒。就拿大家都熟悉的智取生辰纲为例吧!经验丰富的杨志怎么也想不到有一群反枣子的商人在松林里等着他呢,偏偏又是这三伏天,乱虬丛生的松树,还有杨志身边的那几个龌龊厢禁军和老都管。对手呢,天时地利人和占尽,小小的一勺蒙汗药就把杨志他们给收拾了。这是一场智谋的斗争,可是杨志却孤军一人,所以他最后也必将走上梁山。智取生辰纲一节是梁山的真正开端,故事从此拉开了大幕。
自己的送终衣服着想,竟设计帮西门庆勾引潘金莲。不过姜到底是老的辣,咱不看别的,就看她杂说:“大官人,我今日对你说,这个人原是清河县大户人家讨来的养女,却做得一手好针线。大官人你便买来一匹白绫,一匹蓝绸,一匹白绢,再用十两好绵,都把来于老身。我却走将过去,问她讨茶吃,却与这雌儿说道:‘有个施主官人与我一套送终衣料,特来借历头,央及娘子与老身拣个好日,去请个裁缝来做。’他若见我这般说,不睬我时,此事便休了。他若说:‘我替你做。’不要我叫裁缝时,这时便有一分光了。我便请他家来做。他若说:‘将来我家里做。’不肯过来,此事便休了。他若欢天喜地说:‘我来做,就替你裁。’这光便有二分了。。。。。。”
哎,看完了《水浒传》会有许多感想,但不能尽述了。总体感觉是:那些你听过很多评论的书,并不完全像你听到的那样,你得自己去亲自去读一读,才会看到真正的它。
还有一些小小的感受:《水浒传》写的是宋朝的事,都城是开封,那时开封的繁华景象有一幅画可以说明----清明上河图。可惜现在的开封已经沦落为一个地级市,发展不佳。去过的同学回来都说不好玩,从照片的背景看上去确实挺破的,除了清明上河园,其他的景区开发都不怎么样。街道很脏,小吃其实也没什么特色。总之,和中国其他地方区别不大。
但我还是想去看一看,看看鲁智深看菜园的大相国寺是个什么样子;去小吃街尝尝那里的小吃;清明上河园我是不会去的,在一堆现代人制造的别扭假象里,没意思。其实开封完全可以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只是觉得他们不太会开发,搞得不好,还不够大刀阔斧。
真正的旅行,应该是感受一个地方的人文、地理、气候,穿梭在大街小巷里,吃一碗路边的混沌,拍张照片,足够了。
水浒传读后感学生(精选16篇)篇十四
《水浒传》,讲述了在元末明初,宋微宗听信奸臣高俅的谗言,弄得民不聊生,民怨四起,一百零八位好汉集结在梁山伯,除恶扬善,替天行道,与朝廷抗击的故事。
《水浒传》里的人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及时雨”宋江,善于帮助别人,百姓都敬仰他的德望。有一次他失手杀死了阎婆,被朝廷抓住,梁山好汉解救了他,把他护送到梁山,后受众位好汉的推举当上了梁山的寨主,在招安过程中奸臣高俅在皇上御赐宋江的酒杯中下毒,导致中毒身亡。看到这里我憎恨奸臣高俅,原本是要辅助天子统一天下,可他却做这么歹毒的事情,残害那么多英雄好汉。
清澈的水,柔和的太阳,盛开的鲜花也会有褪色的时候。如果我们再这么冷漠下去,贩毒,杀人,放火,假药……黑暗的种子偷偷地埋在了我们身边,使我们美丽的地球在逐渐陷入黑暗。这时我们应该学习梁山好汉行侠仗义,永不放弃,勇往直前的精神。
几年前,吴妈妈在杭州白金岸小区,伸手接住从十层高楼掉下的一名儿童,自己却多处骨折,她说:自己这是下意识的动作吧。在吴妈妈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梁山好汉的气概。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们要做21世纪的好汉,为国家,为社会,主动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国家才会更有希望。
世界上虽然再没有这108位好汉了,可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不抛弃不放弃,帮助他人,舍己为人的品德。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未来将变得无限美好。
水浒传读后感学生(精选16篇)篇十五
《水浒传》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个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水浒传》有感500字。读完全书,忠、义二字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忠,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侮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
义,包括了两个方面:一百零八个好汉为兄弟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这是义;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是义。要无愧于“义”字,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要有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能做到“义”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义”字,为了真理就可以奋不顾身了。一个不信奉“义”字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
故事里体现的忠、义二字固然可歌可泣,但是,在现在的法制社会里,像武松那样凡事用武力解决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只能用欣赏的角度去看这本书,万万不可盲目地学习其中的处事方法。
水浒传读后感学生(精选16篇)篇十六
秋风打着旋的飘来,调皮的抓着几片叶子掠过。读罢《水浒传》这本书,我感受着微凉满怀。脸上似乎还带着意犹未尽,心中亦是思绪万千。
犹记惊鸿照影来,那是一百零八梁山好汉齐聚一堂,山林青青,鼓声阵阵。“替天行道,忠义双全”八个大字闪烁着别样的光彩。伴随着众好汉的震喝声,一曲跌宕起伏,豪迈悲凉的英雄史诗奏响了。那一天,皇权受到了挑战。那一天,众好汉踌躇满志。那一天,独属于百姓的光彩尽皆绽放。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啊!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注定了这首史诗只能是一部悲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中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白胜所吟的这段诗句道出了当时社会的万般无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这句诗的引用在此更是恰如其分。梁山好汉不满奸臣当道,他们抗争。不愿卑躬屈膝,他们战斗。“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一曲好汉歌,道出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豪情。他们像水,狂风暴雨之后,天晴雨歇,只有那路边的小水洼证明他们曾经来过。
梁山好汉是不幸的。他们生活在那个乌云遍地、戾气横生的时代。百姓苦不堪言,看不到一点希望。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现在所处的新中国,与其相比是多么的美好幸福啊。而这一切,都是那些拥有水浒精神的革命先辈为我们拼搏出来的。他们用自己的热血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梦游梁山泊,众好汉的吃酒声与大笑声似乎还是不绝于耳。我如雾里看花的感受这一切。突然,笑声停止了,酒碗也放了下来,只听见那太监尖锐的读昭声在忠义堂中回荡着。我朦胧的望着,望着各位好汉。各好汉的脸上皆是怒色与愤慨,高高扬起的拳头拿起又放下,最后颓然的散开了。我知道,他们妥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