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积累和积极借鉴的结果,它们是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的范文范本,它们涵盖了各个领域和主题,可以供您参考学习。
2023年三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专业13篇)篇一
1、蟋蟀也叫()(a蝗虫b蛐蛐)是农业的(a害虫b益虫)。
)!
二、课内语段阅读。
决不去碰这一()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
收拾得很平坦。这就使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2、在横线上填入关联词。
3、在中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
4、短文主要描写了蟋蟀的住宅的(),主要有()、()、()、()、()这几个特点。
5、短文中画“—”的句子表达了()的感情。
(二)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他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1、文中的“功夫”是指()a临时雇的短工b占用的时间和精力c空闲的时间和精力“随遇而安”的意思是()a不论遇到什么环境,都能安然自得,感到满足。文中是说蟋蟀适应环境的能力太差。b遇到什么环境,都能满足。文中把蟋蟀与一般昆虫相比,突出蟋蟀与众不同。
2023年三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专业13篇)篇二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023年三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专业13篇)篇三
影片讲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有很多名人介绍自己小时候的梦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给我体会最深的是试飞英雄李中华。他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经过不断的努力,后来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一次在执行试飞任务中,他驾驶的飞机出了事故,飞机失去了控制,以每秒二百米的速度下降,此时他完全可以弃机跳伞,可是他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凭着冷静和信念最终把飞机飞了回来,为国家收集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影片中还讲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其中讲述了在舟曲泥石流中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小女孩从小很喜欢做一名老师,这也是她的梦想。每天放学她都让她的爸爸妈妈做她的“学生”,可是,不幸的是,她在这声泥石流中遇难了。我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开学第一课,告诉我们:人生需要有梦想,梦想的实现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需要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创造,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让梦想激发生命中更多的潜能,永不放弃!这些道理和故事我会牢牢记在心里!也会为实现我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拼博!
2023年三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专业13篇)篇四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四篇精读课文、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除了《古诗三首》介绍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三处景色之外,其他三篇课文都是介绍了一处景色,分别是西沙群岛、小兴安岭、海滨小城。这些都是我国有名的景点,其山水、阴晴无不令人着迷;其丰富的物产,迷人的景色无不令我们叹为观止。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的地大物博,河山壮美。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版块的内容。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富饶的西沙群岛本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优美的风景、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海滨小城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述了海滨小城的美景,突出了这座海滨小城的整洁与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描述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认识43个字,会写51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潋滟、空蒙、西子、相宜、成群结队、各种各样”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望天门山》。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地大物博的特点。
4.初步学会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湖光山色的美。了解西沙群岛、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的物产和景色,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积累词语。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技巧。
3.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壮美河山。
17.《古诗三首》…………………………………………………………………3~4课时
18.《富饶的西沙群岛》…………………………………………………………2~3课时
19.《海滨小城》…………………………………………………………………2~3课时
20.《美丽的小兴安岭》…………………………………………………………2~3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4~5课时
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内容。如《望天门山》要看到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则知道西湖在阴、晴天气中的不同风姿。品《望洞庭湖》则要看到洞庭湖的湖面风光,学习其他三篇文章,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各个地方的物产。引导学生搜索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我国山河风光的壮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17.古诗三首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古诗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对文字、音乐、绘画的赏析,锤炼学生的艺术思维。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引导孩子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古诗的神韵,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1.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预习古诗,制作生字卡。(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3.朗读伴奏音乐。(教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会写5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境。
学前准备1.积累李白的诗歌,预习古诗。(学生)
2.制作《望天门山》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1.师画简笔画,高高的山,并叙述天门山的来历。
2.板书课题和作者。 1.学生观赏老师画画,并倾听故事。
2.齐读课题。 1.请默写一首你学过的李白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了解作者,初识古诗(用时:10分钟)1.老师介绍李白。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导书写:断、楚、至、孤、帆。
3.学生听范读,画出节奏,比赛朗读。
4.初步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 2.辨字组词。
至()断()
到()继()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时:10分钟)1.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想一想每句诗里的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1.学生自主学习,并在书上批注。
2.学生交流收获和疑问,并说说诗句里用的好的词语。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中断:_________________
回:___________________
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
孤帆:__________________
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用时:15分钟)1.课件出示第一句思考:
(1)这句写了什么山,哪里的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从画面中你感受到天门山怎样?又感受到水怎么样?
(2)哪些字给你感受最深?
2.课件出示第二句,思考:
3.指导学生朗读。
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四句。
5.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学生读诗句,结合注释和教师展示的课件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2.学生自主交流,体会和感受。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2023年三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专业13篇)篇五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话能力。
口语交际(学生开口说)
习作(学生动笔写)
读、说、写相结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实物投影仪。
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
3、词语卡片。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理由,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画或挂图(可以是前面课文的挂图,也可生画的)。
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秋天做事时高兴的心情。
2、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a、请学生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先说说。
b、具体说说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各自准备。要求:
(1)把做的事儿说清楚。
(2)说出自己的快乐。
(3)可以边说边演,可以请同桌一起说说演演。
3、讲评结合,促进交流。
a、指名学生上台口述,师生结合要求评点。
b、以示范为例,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述,并推荐出让自己感受最快乐的同桌上大堂交流。
c、师生评选最佳学生。
4、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5、拓展活动
画一画秋天的图画或所做的快乐的事。
教学后记:这节课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让学生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2023年三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专业13篇)篇六
开学第一天的下午,我们高部全体同学齐聚一堂,共同上了我们的开学第一课。
一进我们的阶梯教室,几个大红色的字就映入我的眼帘:,做有爱之人。与一个级部的同学坐在一起,一股温暖涌上心头。过了一个寒假,大家都不免有些思念,今天,终于又在一起了!
我们静静的坐在位子上等了一会,第一课开始!首先,五年级的张老师讲述了临放假前她们班小蓓的事情,小蓓的腿部非常痛,但她依然坚持来上学,最后终于摔倒在了操场上,被送进了医院。最后才知道小蓓骨折了。她们班的同学在寒假里每天去看她,去陪她玩,逗她开心。而且,还有一个女同学知道了小蓓骨折之后竟哭了整整一个下午!使我们感悟了友情的珍贵。之后,两个主持人和我们一起回想了上学期帮扶低年级小同学事情,很多帮助过一年级小朋友的同学述说了很多他们与小同学的感人经历。再一次让我们体会到了人间的真情。然后,我们一起回忆上学期的六年级同学离别时的情景,他们一个个痛哭流涕,带着对母校的不舍与怀念渐渐走出校园。使我们六年级的同学感到要更加珍惜在母校的最后一个学期,努力做到最好!对学校做出最大的贡献!最后,孙老师带着我们一起朗诵了我们的级部理念,结束。
在这短短的半个小时里,我们学到了很多,收获也很大。我们一定努力,成为北小的骄傲!
2023年三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专业13篇)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3.学会倒叙与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会倒叙与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课文题目,你们会产生哪些疑问?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出示要求:边读边想边做记号,圈出你认为难认识的字,划出你认为难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教师适时指点辅导。
a、说说自己难认识的字。
b、说说难理解的词。
c、归类观察,发现特点。
左右结构:欧洲瑞舒殊骤涉政。
半包围结构:启疲载。
独体字:士。
d、找出这些词中你认为难写的字,生说,师演示,注意观察书空。
三、感知课文,理清顺序。
3.逐段指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教师相机板书。
第一自然段写:瑞士人们为坐在专列里的燕子送行。
第二自然段写:燕子在瑞士境内遇到麻烦。
第三自然段写:居民们纷纷去寻找冻僵的燕子。
第四自然段写:贝蒂救助冻僵的燕子。
四、明确倒叙与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1.问句前面是交代事情的结果,问句后面的是写燕子遇到麻烦——政府关心——居民寻找,还特地写了一位小姑娘如何寻找、救助一只只冻僵的燕子,这些内容属于事情的经过。像这种先交代事情的结果,后描述事情的经过的方式是——倒叙。使用倒叙的写法增添文章的新颖性。使用倒叙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运用“倒叙”应注意:一定要有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当倒叙的部分叙述完毕回到顺叙时要交代清楚。否则,会显得头绪不清,脉络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2.理清层次,明确首尾呼应。
3.现在请同学们再大声朗读课文,思考《燕子专列》一文究竟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学习第1段和第5段训练学生语言表达。
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仿佛在向()致谢:();
六、课堂小结。
多么感人的故事呀!人间处处充满爱。正因为爱,政府才会作出重大决定;正因为爱,人们才会不畏严寒;正因为爱,燕子才能从中濒临死亡的生命得以拯救。人们关爱、救助燕子,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来的,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023年三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专业13篇)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完成课后的习题。
2023年三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专业13篇)篇九
教学目标:
1.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师生初次见面印象。
2.谈语文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提学习语文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
基本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火热的八月见到火热的你们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年的第一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语文课不讲课本上的东西,咱们随便聊聊。既然是聊,当然还得有聊的主题,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同大家聊五个方面的内容:古有“仁、义、礼、智、信”,讲的是如何修身养性,今我独创“缘、趣、意、信、法”说的是如何学习和学好语文。(奇怪吧,这是什么意思,且听我慢慢道来)。
缘。(懂缘)中国有句俗话,叫“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把老师比喻成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老师职业的及至赞美。我更喜欢把老师比喻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了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惜缘)时下流行一种说法,表明关系的亲密,缘分的可贵:同过窗(同学),抗过枪(战友),下过乡(知青)。你们正好赶上了第一条,不管是你们遇到了我,还是你们彼此成为新的同学,请记住,这都是缘分,希望你们倍加珍惜朝夕相处的三年宝贵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倍加珍惜你们的友谊。毛阿敏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唱词“今生皆是缘,离合总关情”。这就是老师讲的第一个方面。缘。
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语文学科,兴趣最重要。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学语文很枯燥,没有兴趣。这里,我给大家讲讲语文的趣之所在。
1、音趣。我们通常被电影精彩的对白和大师的朗诵所折服,其关键就在与他们把语文的音韵之趣娴熟吧的驾御。在这里,我举三个例子,请大家共同来揣摩。
(1)我的英文名叫“小沈阳”(不同的读法)(2)、陈菲儿,老师叫你呢。(《十六岁的花季》)(3)、这里的山路十八弯。(李琼《山路使八弯》)。
2、字趣。语言文字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的细微变化都会幻化无穷的乐趣。(1)发生在周身上的一件事。有外国记者讥讽到:真是对牛谈琴!周礼貌的回敬:对,牛弹琴!一字未改,标点一变,面目全非!
3、句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聊聊两句,颇含哲理,道尽人世沧桑。4、篇趣。好文章如脍炙人口的《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现代美文》,仅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大家就可见精妙文章的妙处。
意。只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作为基本的语言工具,其基础作用不言而喻。我只想强调的是,语文学好了对个人地位及人格魅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文采的人,往往能得到大众的追慕。如李白,杜甫,青歌赛上的余秋雨先生。有文采的妙处,还可从下面的对比中来发现。在春节的时候,很多门户上都贴“招财进宝“四个字――很一般;“门对青山摇钱树,户迎绿水聚宝盆”――语文的档次就出来了。
信。指信念。每位同学都要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念和决心,丝毫不能动摇。我强调三点。一是你们都能学好语文,这不是信口开河。我看过你们的入学试卷,有一部分基础很不错,相对差一点的,也很有潜力。二是你们要充分相信正在给你门上课的老师我。高淳县语文学科带头人,多年执教毕业班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三是要对学校有信心。固城中学在整个农村初中是非常有地位的,不信你们可以去调查。同时,我还要特别提醒和告戒大家,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永无止境,要对自己有十分高的要求。
法。指方法。学习语文没有捷径,但绝对是要讲方法的。方法因人而异,但原则是需遵循的。古人讲:工夫在诗外,很适合现在语文学习的现状。综观近几年来的中考,我们不难发现,要从课本中寻找到中考试卷的标准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灵活,不能死板,要以教材为参照,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2023年三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专业13篇)篇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话能力。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学生开口说)。
教学难点:
习作(学生动笔写)。
教法学法:
读、说、写相结合。
教学用具:。
1.实物投影仪。
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
3.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理由,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画或挂图(可以是前面课文的挂图,也可生画的)。
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秋天做事时高兴的心情。
2.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a、请学生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先说说。
b、具体说说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各自准备。要求:
(1)把做的事儿说清楚。
(2)说出自己的快乐。
(3)可以边说边演,可以请同桌一起说说演演。
3.讲评结合,促进交流。
a、指名学生上台口述,师生结合要求评点。
b、以示范为例,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述,并推荐出让自己感受最快乐的同桌上大堂交流。
c、师生评选最佳学生。
4.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5.拓展活动。
画一画秋天的图画或所做的快乐的事。
教学后记:这节课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让学生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2023年三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专业13篇)篇十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2023年三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专业13篇)篇十二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教案# 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023年三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专业13篇)篇十三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谁能把《赠刘景文》这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这首诗描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色?(秋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
3、介绍诗的作者:杜牧,是我国唐代的诗人。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画出生字。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于、径、斜、枫。
3、说说记字方法:
于:同“干”比较。
枫:用旧字“风”带出“枫”。
4、描红、临写。
5、再读古诗。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1)自学:
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弄懂诗意。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交流。
3、品析诗句,深入体会感情:
(1)读诗,从那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根据诗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3)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齐读。
指导背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师生齐背。
四、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