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南,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能力的重要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四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一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二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策略】。
1.计算工具的介绍可以结合第25页的阅读材料进行,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算盘的介绍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教育因素,学生可事先查阅资料,介绍算盘的发展过程和曾经广泛使用、对亚洲国家的影响等辉煌历史。
3.介绍电子计算器时,重点在向学生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时,可利用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在弄清如何计算,和存储键如何使用等重难点时可运用电脑课件进行实际的演示。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计算工具。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课一开始即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师: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师: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算筹是用271根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多媒体白板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3.算盘:
师: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就是老师手里的这个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4.计算器:
师: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生:计算器。
师: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生可能回答:菜市场、早市计算菜的价钱。超市计算物品的价钱。……(学生介绍)。
师:拿出你手中的计算器,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5.电子计算机:
师:接下来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生:电脑。微机。
师:电子计算机。(出示课件)。
生看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认识算筹、各种算盘,了解算盘计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课件的展示快捷,而且本身它就是电子计算机,展示现代科技的发达。并引导学生,科技不会停滞,未来更先进的计算工具就等着你去发现,发明。
三、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使用计算器。拿出你们的计算器。你认识哪些功能键?他们都是干什么的?自己按按试试,琢磨琢磨。
生摸索,尝试各个键子的作用,发现了就说出来。
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全体学生学习。跟着老师的指示尝试。
师:还有date表示日期,老师刚才听见有的计算器有声音,你知道如何去掉音乐和声音吗?自己琢磨琢磨。
师:电脑展示各个功能键的名称。边出示,边讲解。
师:现在我们就来用你手中的计算器进行计算。尝试一道加法:4468+1792=。
生进行操作。然后说出结果,并说明输入过程。先输入4468,再输入加号,输入1792,再输入等号。
结果就出现了。(师可用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师:尝试减法、乘法、除法和小数计算。3-8925=126×39=312÷8=。
6.34-4.7=。
生进行操作,输入数据,并说出计算结果。
生讨论方法。可以用纸记录下来,再接着算。可以……。
师:我们来学习存储运算键的使用。m+表示存储数据,m-表示删除数据,mr表示提取数据。我们来尝试一下。输入520-438,算出结果,输入m+进行存储,然后输入6396÷,再输入mr进行提取,输入等号。
师:重新演示一遍,以巩固。出示一道题目,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并找一名同学到电脑上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过程。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我选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四、练习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那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闯关游戏:
(游戏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共闯两关,两关都过即为获胜。2、每关开始以老师口令为准。)。
2.寻找方法速算:
25×4×8=13897×16×0=99+199=155555÷5=。
五、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到网页中继续去了解计算器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m+存储m-删除mr提取。
5.计算机。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三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1.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1.出示北京地区20xx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四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线与角》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并会用字母表示。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处理:
直线、射线、线段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个别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还不曾深入了解,鉴于学生的思维依赖于直观形象的特点,我充分运用教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设疑边探索;边实验边总结,最后由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线段。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一对带线的盒子(即一根长长的线由两头向中间缠起,然后将两团先分别放在两个封闭的盒子里,)、剪刀、手电筒、尺。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那些线?”(直线、线段、射线,还有学生回答为毛线、白线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但毛线和白线是一种生活中的实物,而直线、射线、线段是将生活中的线抽象出来的一种表达形式。今天我们就具体来研究它们。
板书:直线射线线段。
二、实验验证探索真理。
(一)分组活动。
活动1:(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
1、选两名学生每人拿一个盒子分别向两边拉,但要保证线是直的,要求四名学生认真观察整个过程。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我发现盒里的线怎么拉也拉不完。
生:我发现线是直的。
生:我想我继续拉一定会到头。
师:根据观察到的这些你们认为它属于你们说的哪种线呢?(有的说直线、有的说是射线)。
师:它是直线,今天我只拿来直线的一部分让大家观察。一会你们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是射线了。
师:你们观察到直线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两端都可以不停的拉长。
师: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
生:直线是无限延长的。
教师板书直线的特点:直直的、无限延长。
活动2。
1、师:请同学们用剪刀将这根线剪断,然后一名学生将线头固定不动,另一生将线继续拉长。共同观察其特点。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我发现只有一段可以拉长。
生:这一端也是可以无限延长,另一端固定不动的。
生:这条线也是直的。
生:固定不动的那一端是端点。
师:哪是它的端点呢?用手指一指。
生:那个线头就是。
教师板书:一个端点、直直的、一端可无限延长。
活动3。
师:请同学们用剪刀将这根线的另一端剪断,然后两名学生再向两端拉。共同观察其特点。
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线的两头不能延长了。
生:它有两个端点。
生:它也是直直的。
教师板书:直直的、两个端点。
(二)手势表示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手势表示三种线的特点。
学生表示的方法为:直线——两手相向向水平方向不停运动,射线——一手固定,另一只手水平方向运动,线段——两手相向向水平方向运动,然后停止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的理解。】。
(三)介绍线的读法。
三、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1、寻找生活中有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实体。
生:太阳光线是射线。
生:视线是线段。
生:我觉得视线就像手电筒发出的光线一样,是射线。
师:如果从人的眼睛到所看到的物体,你认为这一段视线是什么?(线段)。
生:火车道是直线。我的课桌的边是线段。
生:……。
2、完成书中画一画、练一练中的内容。
四、总结。
谁想当小老师,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评价。
说一说老师今天的表现怎样?再说说你的表现怎样?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下节课哪方面你会表现的更好!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五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为本节课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打下了基础。本节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六
(1)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2)继续加强纪律教育。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5)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
2、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必要的计算技能,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发现一些运算规律;联系数的已有知识认识整数间的一些关系和整数的一些特征;结合解决实践问题,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联系现实情境,经历观察、操作和探索相关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的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通过实例,初步形成容量大小的观念,了解容量的意义和计量单位。
(3)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方法,并能按照统计图里的数据变化分析相应的统计结果;经历从具体问题的需要出发选择统计图的活动,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统计图。
3、数学思考方面:
(1)在联系已有知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充分开展猜想、讨论、解释、交流等活动,发展推理能力。
(2)在观察、探究整数之间的一些关系和一些特征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3)能对现实生活的有关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规律和概括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和符号感。
(4)在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特征和对图形进行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5)经历把现实问题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形式描述数据,以及对数据作出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6)在建立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发展数学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开展观察、猜想、实验、类比、归纳等活动,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对结论作出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说明与解释。
4、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的结果,并进行解释和说明。
(2)能应用相关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解决比较简单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
(3)能用量杯或自制的量具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
(4)能选择恰当长度的小棒搭三角形,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能根据三角形的两个已知角求第三个角的度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求一个底角(或顶角)的度数。
(5)能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能从生活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实例,能利用方格纸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6)能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到指定位置,能灵活运用对称、平移、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能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说明所得的结论。
(8)能从生活中主动收集数据信息,能读懂有关媒体中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设计简单统计活动,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应的数据。
(9)学会并具有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展主体意识。
5、情感与态度方面: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主动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内容,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里的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与作用。
(3)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初步体验探索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初步形成科学地探索问题的意识与态度。
(4)能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的体验;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有质疑和反思的意识;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
(5)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知识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2)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
(3)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4)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5)解方程及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时间 56课时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七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1.读出下面各数。
56900读作:()40080500读作:()370600读作:()1459032700读作:()。
你能说出这些数的读数方法吗?
2.说一说多位数的数位顺序,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七十七百零八九千零五十。
讨论:这些数是写法是什么样儿的?把数的写法写下来。
(一)整万数的写法。
1.问题:结合刚才写数的方法,想一想下面的数应该怎样写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法,再试着写一写。
七万写作:()七十万写作:()七百零八万写作:()九千零五十万写作:()。
小结:我们发现这些数都是的数,所以把数写在级上,然后在级写就可以了。
(二)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写法。
1.刚才是整万的数,如果你已经会写了,再试试下面的数你能不能写出来。
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写作:()。
仔细听听别人方法呀。
的方法来写。
(三)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
再对照数位表来写一下这个数。
思考:为什么要在千位上写一个“0”?
2.尝试写一写下面的数,也可以对照数位表来写。
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写作:()。
在小组内互相检查一下各自的写法,说说是怎样来写这个数的。
完成的说一说怎样写亿以内的较大数呢?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把较大数的写法写在下面。
1.写出下面画线的数。
(1)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世界是最大的广场,面积约为四十四万米2,写作:米2。
(2)火箭每分至少约飞行四十七万四千米,写作:米。
2.写出下面各数。
四百零五万六千七百万二千零三十。
七万八千六百三十二十六万零四百。
三百六十万二千六千零八十万零七十。
二千四百万零四百二十一千三百二十万二千。
一千零三十二万零五十一千四百四十二万。
3.直接回答。
(1)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位数;
(2)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十万位,这是位数;
(3)一个数的位数是9位,它的最高位是位。
1.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八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及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通过引导想象、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本质特征。运用激趣导入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这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正确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3.在“想象-操作-交流-归纳-质疑-总结-应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准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线”、“感知特征”、“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动,运用想象、观察、讨论、验证等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形成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小棒3根/人,白纸2张/人,记号笔1只/人。
三角尺一把,直尺两把,立方体一个。
一、复习导入,大胆想象。
1.复习直线及其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
(2)想象直线的延伸。
(3)初步明确学习任务。如果大屏幕上又出现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2、大胆想象: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之间可能形成的关系画下来,看看你能画几种不同的情况。注意:一张纸上画两条线,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欣赏。
3、选择部分学生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并进行编号。
二、观察分类,感知特征。
1、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组的直线。
2、分类。
(2)交流分类方法,揭示“不相交”“相交”概念。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好,学数学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在介绍分类的时候围绕一个词语——交叉。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如果按照“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来分类,应该怎么分?(板书:不相交)。
(3)你觉得相交的有哪些?说出你的理由。
质疑:同学们的主要分歧在哪里?2号、3号的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用自己的方法验证a.观察想象b.延长验证c.测量判断)。
对于延长后可以相交的给予课件演示突破难点。这种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直线时,没有吧直线全部画出来。
(4)再次分类。
(5)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线。
师: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线)。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九
设计说明: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及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通过引导想象、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本质特征。运用激趣导入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这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正确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3.在“想象-操作-交流-归纳-质疑-总结-应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线”、“感知特征”、“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动,运用想象、观察、讨论、验证等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形成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具准备:
小棒3根/人,白纸2张/人,记号笔1只/人。
教具准备:
三角尺一把,直尺两把,立方体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大胆想象。
1.复习直线及其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
(2)想象直线的延伸。
(3)初步明确学习任务。如果大屏幕上又出现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2、大胆想象: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之间可能形成的关系画下来,看看你能画几种不同的情况。注意:一张纸上画两条线,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欣赏。
3、选择部分学生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并进行编号。
二、观察分类,感知特征。
1、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组的直线。
2、分类。
(2)交流分类方法,揭示“不相交”“相交”概念。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好,学数学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在介绍分类的时候围绕一个词语——交叉。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如果按照“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来分类,应该怎么分?(板书:不相交)。
(3)你觉得相交的有哪些?说出你的理由。
质疑:同学们的主要分歧在哪里?2号、3号的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用自己的方法验证a.观察想象b.延长验证c.测量判断)。
对于延长后可以相交的给予课件演示突破难点。这种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直线时,没有吧直线全部画出来。
(4)再次分类。
(5)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线。
师: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线)。
1、学生自学课本65页中间第1行第2行完成学案(一)。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2)通过图形对比加深理解概念本质属性。
(3)通过判断深化理解概念。
3、师生共同小结。师: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还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
师:例如: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说……强调要说谁和谁互相平行?
(二)认识垂线。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认为在这几组相交的直线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这几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学生们自学65页中间的部分完成学案(二)。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3、师生共同小结。
(三)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其中两种比较特殊的是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联系生活。
1、想一想。
生活中,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哪组直线互相垂直?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54×145=254×36=。
217×83=43×139=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四、教学反思: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十一
style="color:#125b86">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本课中安排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提问提供话题:你喜欢运动吗?最喜欢的项目什么?运动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活动,教师加以鼓励评价。
2.小结:运动有益于健康,运动中,还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情境展现,主题图(运动会上跳远比赛的成绩单)。并出示如下信息:
总结比较方法: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从十分位开始依次比较小数部分。
2.出示课件巩固练习。
3.知识迁移。
这样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行一次知识的延伸与扩展。从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在学生们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分析。
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运用。
1、出示运动会上110米栏成绩单完成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吗?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__70=125__8=40__5=11+7=4+25=。
70__50=8__125=5__40=7+11=25+4=。
2、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5__4=20。
因数因数积。
二、教学实施。
1、领会主题图。
(1)、观察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2、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4__25=100(人)或25__4=100(人)。
(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__25=25__4)。
(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__b=b__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2、出示例2: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__5)__2方法二:25__(5__2)。
=125__2=25__10。
=250(桶)=250(桶)。
(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5__5)__2=25__(5__2)。
(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__6)__1015__(6__10)。
(125__80)__3()125__(80__3)。
(12__25)__4()12__(25__4)。
(6)、归纳总结: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__b)__c=a__(b__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3、比较、概括、归纳。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4、巩固提高。
(1)、填一填:
75__26=()__()8__2=2()。
a__b=()__()a__()=15__()。
125__7__8=()__()__7(40__15)__[]=40__([]__6)。
25__(4__[])__([]__4)__132__4__6__5=(4__6)__([]__[])。
(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6、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十三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100页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第101页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101页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十四
1.让学生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渗透实践出真知的思想意识.
2.认识1度的角,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探究过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用量角器量角这一技能。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十五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描述、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统计。
难点:根据统计数据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还有谁和你一天过生日吗?你想知道那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最多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统计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情况。
2、实践操作。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知识,不仅知道了怎样收集数据,还学习了很多统计的方法,下面请你在的小组讨论交流,怎样统计同学们的生日情况。
(1)小组交流。
先收集同学们的生日数据,(同学们可以用写字条的方式,由小组长收集交给老师,也可以组长举手统计……)。
再整理数据(举手统计,画正字统计,画其他符号统计等等)‘。
最后全班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方便大家共同整理,老是把12个月的表格贴到黑板上。
全班同学生日情况统计表。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
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2)贴一贴。
说出自己的生日月份,到组长处取彩色小圆片,并贴到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3)整理数据。
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数据,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结果。
(4)说一说。
根据数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小熊文具店(书96页1题)。
2、汽车的快慢(书96页第2题),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3、喜欢的动物。(书96页第3题)能够准确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4、下面是丁丁小组14名同学喜欢看的漫画书统计情况。
西游记熊出没喜洋洋和灰太狼。
3人5人()人。
(1)补充完表格。
(2)看了上面的表格,你知道喜欢看()的人最多,喜欢看()的人最少。
(3)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买6本需要()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十六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十七
教材分析:
1、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连贯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感悟作者对教师的难忘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2、揭题:下面,我们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条理。
1、自由读读。试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四、略读第一段。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爱师尊师的名人故事与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师恩难忘。
我田老师。
描红,学古诗编故事,讲故事。
爱好文学培养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十九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二十
教学目标。
(一)复习目标。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能根据给定的数据整理制作统计图,分析结果。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6.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二)复习的具体措施。
1.大数的认识。
知识点:
(1)数位顺序表,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关系、多位数的读法、写法。
(2)数的组成。
(3)比较大小4、数的改写;数的省略;数的改写与省略的异同。5、数的产生(自然数、十进制计数法)。6、计算工具的认识与使用。
易错点:
(1)写数时中间连续的0容易遗漏。
(2)数位和计数单位间的区别。
2.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知识点:
(1)知道什么是直线,什么是射线,什么是线段;进一步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知道什么是角,什么是平行和垂直,什么是距离,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知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四边形的集合图。
(2)会用量角器量角、画角;会用三角板画角,拼角,能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掌握各种特殊角之间的关系。
(3)会画垂线、平行线、长方形、正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会画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易错点:
(1)用三角板拼角求度数易错。
(2)垂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欠灵活。
(3)梯形的高画法。
3.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除法。
知识点:
(1)口算乘法:一位数乘两位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注意因数末尾有0的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掌握估算的方法,具体问题中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4)能利用三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6)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
(7)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
(8)理解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易错点:
(1)利用因数和积的关系进行计算。
(2)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竖式简算时,横式余数忘补0。
4.统计、数学广角。
知识点:
(1)再一次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的方案。
易错点:
(1)条形图上不标数据。
(2)不认真看图例答题时把内容填反了。
5.解决问题。
知识点:
(1)熟练解决归一应用题、归总应用题、连乘应用题、连除应用题、乘除混合应用题。
(2)解决综合性问题。
易错点:
(1)不答题,或答题不完整。
(2)数量关系错,导致解决问题的方法错。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教案(优秀21篇)篇二十一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
(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
二、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4、画直角、锐角和钝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