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的一项重要课程管理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将进酒语文教案(通用12篇)篇一
教学目的:
背诵全篇,了解文意。
教学手段:
介绍背景及相关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掌握。
一、解析文题。
二、文化背景。
大诗人李白(701———762)出生于四川,自称汉将李广之后(一说与大唐皇族同宗),继承了先祖的豪迈狂放,加上先天的聪慧(文才),以及后天的勤奋(阅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成了“诗圣”。725年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经历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742天宝元年赴长安求官,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谪仙人”,并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朝,供奉翰林。醉酒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再加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744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750漫游复漫游,南北飘流,隐居或修炼,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759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762太白逝世。
书上交代,到写这首诗为止,李白已经被“赐金放还”八年,仕途是没指望了,所以他索性隐居或修炼。可最要命的是他还嗜酒,常常酩酊大醉,这说明他“有情”,他是一个性情中人。那么他的情是什么情呢?学习这首诗我们或许可以略知一二。
三、解读全诗。
(一)朗读课文(正音)(结合课后练习一)。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我们头脑中应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所以第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因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为了让自己“长醉不醒”的愿望名正言顺,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实际是说他们被世人冷落,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更有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叹惋,而不平,同时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二)内容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台北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那些呢?
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
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
四、艺术手法。
1.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2.起兴(略)。
五、板书。
略
将进酒语文教案(通用12篇)篇二
a.钟鼓馔玉zu4n岑夫子c6n奔流b5n。
b.扪参历井sh5n噫吁嚱x9轻裘qi。
c.砅岩转石p9ng恣欢谑xu8金樽z&n。
d.烹羊宰牛p5ng将进酒qi1ng恣睢su9。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人生得意需尽欢b.天生我才必有用。
c.径须沽取对君酌d.与尔同消万古愁。
3.加粗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会、须,皆有应当之意。
b.将进酒,杯莫停将:请。
c.斗酒十千恣欢谑斗酒:比赛喝酒。
d.古来圣贤皆寂寞寂寞:诗中是被人冷落的意思。
4.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b.奔流/到海/不复/回。
c.千金/散尽/还/复来。
d.莫使/金樽/空对/月。
5.使用了典故的两句是。
a.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b.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c.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d.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6.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夫子”姓岑,“夫子”是对人的尊称,“先生”的意思;“丹丘生”名丹丘,“生”是对年青人的称呼。
b.“将进酒”是“请您喝酒”的意思,是李白根据诗歌的内容所命的诗题。
c.“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钟鼓,鸣钟击鼓作乐。馔玉,美好的饮食。馔,吃喝。玉,玉一般美好。
d.置酒会友的并不是李白,“将进酒”是诗人酒酣耳热之际,兴会淋漓之时,将宾作主的狂放之态。
课内纵横。
阅读《将进酒》,完成7—14题。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7.从哪些诗句揣摩此诗的背景是诗人被放逐的时候?
8.怎样解释诗歌开头的“君不见”三个字?
9.怎样理解诗人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起兴的作用?
10.“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与上下文有怎样的联系?
11.诗人为什么“但愿长醉不复醒”?
12.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13.通过哪些词语,你看到了诗人狂放的感情?
14.这首诗统摄全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应用实践。
阅读《行路难》,完成15—18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授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开头两句怎样写盛宴?其作用是什么?
16.“停杯”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渡河”“登山”的描写象征什么?
18.诗中典故的含义各是什么?用典达到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
1.a(馔zu4n—zhu4n)2.c3.c4.c6.b。
7.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这些诗句中,可以揣摩出,这是诗人被赐金放还、出长安之后所作的一首诗。因为这些句子表现出对权贵的透彻了解和由此产生的蔑视和鄙弃,对权贵们嫉贤妒能、统治者压制人才的愤激和不满。而这只能在碰壁于朝廷之后。
8.您难道没有看见吗?常见于乐府诗的开头和结尾,以呼告的语气引起读者注意,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9.这一句有比兴的作用,以黄河水的急遽奔流和一去不复返引起人生短暂的慨叹,比喻人生易老,年华易逝;同时,以黄河的伟大永恒来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
10.上下句都是这一句的原因和背景。人生既然如此短暂易逝、渺小脆弱,何必让它浸透在悲观伤感之中?如此旷世奇才,皇天终将不负,区区千金,不足挂怀,正好尽兴开怀。
11.这是诗人的愤激之辞。李白秉拿云之志,抱旷世奇才,常自比于谢安诸葛,希望辅佐君王,成就不世之业,却因君王昏庸、权奸当道、政治腐败、社会黑暗,诗人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理想彻底破灭。他无力改变这一切,于是只好逃入酒乡,从痛苦中摆脱出来。
12.曹植少以才华为父亲曹操赏识,谢灵运以为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他颇有功名事业心,一生追求“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却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终生不用,有志难展,结果英年早逝。李白钦佩其才干,同情其遭遇,借以自况;加之曹植与酒联系颇多,正好切事,所以用为例证。
13.一,口气甚大,“呼儿”“与尔”,指挥倜傥。二,出手甚大,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以图一醉。三,倒宾为主,本是被友人招饮的落魄之客,此刻忘形,竟高踞一席,颐指气使,甚至提议典裘当马,其形骸之放达,情态之任诞,呼之欲出。
14.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15.金樽、玉盘,极言器皿之华美;清酒、珍馐,极言酒食之精美;十千、万钱,极言价值之昂贵。如此美酒佳肴,更兼知交挚友,“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若在平时,“会须一饮三百杯”,但诗人却“停杯投箸不能食”,这就反衬出诗人强烈的思想情绪,推动诗情的发展。
16.端起又放下酒杯,拿起又摔下筷子,离席拔剑又四顾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直接表现出遭受挫折后怅然若失、郁怒愤慨、心潮难平而又茫然失措的情态。
17.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概括现实生活中四处碰壁的深刻感受,具有比兴作用:冰雪喻阻遏之冷酷,满塞喻阻遏之严重。
18.吕尚九十岁垂钓于盘溪水而遇文王,伊尹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不久受商汤礼聘,诗人以此表达自己虽然归隐但仍然希望得到重用,也一定会东山再起的复杂的情感。“乘风破浪”是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要像刘宋名将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长驱万里,到达人生理想的彼岸。使用这些典故,以较少的文字,表达出复杂丰富甚至是不便直率说出的思想感情。
将进酒语文教案(通用12篇)篇三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二、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将进酒语文教案(通用12篇)篇四
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展示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生动现象的描绘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美丽如画的景色,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学生分析:
济南冬天与南方部分城市的冬天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作为南方的学生对于济南冬天特点理解并不困难,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选取特别角度描绘冬天的方法,理清线索,理解作者如何精心遣词造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准确把握课文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ppt课件。
学生: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济南的资料以及作者老舍先生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我们看到,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带来希望和力量,那么我们来说说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老舍先生用“可爱”、“宝地”、“理想的境界”来形容济南的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是不是和老舍先生说的一样特别。(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
作者简介,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作者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自1924年开始创作,发表了不少极有影响的作品。北京市人民政府在1951年12月,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在1966年不幸逝世。
课文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写的。出生在北京,又刚从英国回来的老舍,十分喜欢济南。他曾经这样说:“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按:1930~1934年),我整整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了不少朋友……,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发挥主体、整体感知。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温晴:本课指天气械极为晴朗、明亮、温和。
安适:安静而舒适。
肌肤:肌肉和皮肤。
出奇:特别,不寻常。
秀气:清秀、小巧玲珑。
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
贮蓄:存放。
澄清:本课指明亮,透明。
空灵:美妙无穷无不可捉摸。
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
2、自由朗读,小组合作,探讨问题。(大屏幕显示)。
a、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美的?
b、济南的冬天可爱在?
c、为什么说济南是一方宝地?
教师点拨归纳:
a、济南的美在它的山、水特有的一种色彩上的美,美在山坡上水墨画式的小村庄,一副和谐美好的画面。
b、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济南比作摇篮里沉睡的婴儿配上安适温暖的的画面,营造一种温馨、舒适、可爱的感觉。
c、通过暖寒、温热、明暗的比较,将济南响晴、温情、水润、没有风声的特点描绘出来,体现济南的特别和宝贵之处。
四、修辞品味。
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结合课后研讨与联系练习第二题)。
a、找到课文中运用拟人修辞方式的句子。
b、找到课文中的比喻句。
教师点拨: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
b、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晴。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六、板书设计。
与北平相比--无风,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与伦敦相比--响晴,伦敦的暗----济南的明。
与热带相比--温晴,热带的热----济南的温。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体会到了济南的美、可爱、宝贵,它们分别是怎么体现的?(学生按照上节课的讲授回答,老师带领学生再次梳理知识点。)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篇课文。
齐读课文,回顾知识。
全班齐读课文。
检查课后作业,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从济南的山、水、天气、入手抓住重点介绍。
3、齐读课文后以小组为单位思考问题。
课文多处运用修辞方式的作用?
b、体会课文中的情景交融。
教师点拨归纳:
b、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又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一是直接抒发感情。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
三、研读赏析。
学生自主交流活动,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思考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
示例: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以情动人,让人如临其境。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传神的写出了村庄和雪的神态,渲染一种安适宁静。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课文小结: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我们通过这篇课文可以看出四季都有各自的美,即使是严寒的冬天,我们要细致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
作业:以“心中的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学习本课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将进酒语文教案(通用12篇)篇五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印发有关材料。
材料一: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u幕僚,因u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材料二:李白诗作选。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注:(1)老春,酒。(2)夜台,阴间。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
骅骝拳r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东武吟》。
材料三:杜甫诗二首。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不见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教学过程。
课间音乐。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
同学们能说出李白的关于酒的诗句吗?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
二、学习目标。
本堂课我们争取达成以下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三、配乐朗诵。
四、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布置思考题:如何鉴赏诗歌,今年的高考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途径,就是抓住“诗眼”。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呢?下面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诗歌,整体感知。(板书:感知思想内容)。
2、学生自读。
3、学生回答思考结果(估计回答有多种)。
4、讨论:你为什么找这一句?联系你所学过的、知道的李白诗歌稍加说明。
回答一:“人生得意须尽欢,
将进酒语文教案(通用12篇)篇六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准确把握情感基调并背诵全诗。
学习起兴、用典、夸张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赏析诗中情感脉络之变化,能用准确流畅的语言概括全诗内容与情感。
能品味诗人婉曲语言中的深层含义,并学会联想比较的鉴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正确认识诗人对自我的肯定与对现实不满的矛盾思想,认识“以酒销愁”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鉴赏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以杜甫《饮中八仙歌》导入,谈谈诗中礼拜形象。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背景简介(略),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句。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换?
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朗读全诗,教师范读。(注意节奏点,用韵、语调变化)。
四、分层赏析,理清脉络,帮助诵读记忆。
将进酒语文教案(通用12篇)篇七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将进酒》教案(网友来稿)教案。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印发有关材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注:(1)老春,酒。(2)夜台,阴间。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东武吟》。
材料三:杜甫诗二首。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不见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教学过程。
课间音乐(幻灯片1.2)。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幻灯片3)。
同学们能说出李白的关于酒的诗句吗?(学生发言,幻灯片4.5.6)。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板书课题:将进酒)。
本堂课我们争取达成以下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1.布置思考题:如何鉴赏诗歌,今年的高考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途径,就是抓住“诗眼”。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呢?下面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诗歌,整体感知。(板书:感知思想内容)。
2.学生自读。
3.学生回答思考结果(估计回答有多种)。
4.讨论:你为什么找这一句?联系你所学过的、知道的李白诗歌稍加说明。
将进酒语文教案(通用12篇)篇八
录自“语文报杯”教学大赛。
安徽南陵一中汤国来主讲 辽宁开原高级中学李莹王玉忠笔录。
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b:“西出阳关无故人”。
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
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劝君三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後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他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b: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为什么“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呢?
b:“心中醉时胜醒时”“面上今日老昨日”。
a:慨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
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老师给大家朗读,大家看屏幕的容易读错的字音。
a:下面大家读,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a:大家气势没有读出来。那好我们看,李白劝谁喝酒?
b:岑夫子、丹丘生。
a:就是朋友。
b:杯莫停。
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量怎么样?
b:“会须一饮三百杯”。
a: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那李白怎样饮?
b: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
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
李白为什么让人这样喝酒?如此的豪饮、狂饮?
欣赏朗读录音,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b:自己身世,所以郁闷,借酒浇愁。
a:什么心情?
b:愁,忘了一切。
a:是不是也说到了乐?
b:及时行乐,饮酒无比快乐,所以要狂饮。
b:时间一去不复返。
b:“暂且”“姑且”
a:可见这“为乐”是刻意追求的,营造乐的氛围。
前面要表现他内心的悲愁,他愁的根源何在?
b:“天生我才不得用”,期待“千金散尽还复来”。
b:政治上。
b:与前面的话有矛盾。
a:有矛盾,其中必有一假,哪个不是发自内心的呢?哪个是真正的想法?
b:“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的,后面的是醉话。
a:那么“古来圣贤皆寂寞”怎么理解?
b:心灵寂寞,抱负无法实现。
a:才干无法发挥,但李白是以圣贤自况的,所以他。
b:难过、悲凉、逃避。
a:还有无奈,还读到了什么情感?
b:激愤,怀才不遇,抱憾终生。
a:李白这次到哪家宴酒?
b:元丹丘。
b:不会,李白豪放而浪漫。
a:这里我们看到李白的个性,豪放,率真,作为诗人的狂放不羁让世俗的礼法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哪里是在劝朋友喝酒,其实分明是痛苦的心需要麻醉,不平的心需要滋润,内心不平,愤激,感情很激烈。
请同学们大声地、毫无顾忌的、旁若无人的读一遍。余光中的《寻李白》中说“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感觉有愁,有激情,有自信,也又倔强。
a:看晚唐于武陵《劝酒》,比较格调有什么不同。
p:劝酒。
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b:……。
a:齐读。
------------------------------------------------------------”
将进酒语文教案(通用12篇)篇九
介绍背景及相关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掌握。
大诗人李白(701———762)出生于四川,自称汉将李广之后(一说与大唐皇族同宗),继承了先祖的豪迈狂放,加上先天的聪慧(文才),以及后天的勤奋(阅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成了“诗圣”。725年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经历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742天宝元年赴长安求官,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谪仙人”,并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朝,供奉翰林。醉酒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再加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744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750漫游复漫游,南北飘流,隐居或修炼,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759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762太白逝世。
书上交代,到写这首诗为止,李白已经被“赐金放还”八年,仕途是没指望了,所以他索性隐居或修炼。可最要命的是他还嗜酒,常常酩酊大醉,这说明他“有情”,他是一个性情中人。那么他的情是什么情呢?学习这首诗我们或许可以略知一二。
(一)朗读课文(正音)(结合课后练习一)。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我们头脑中应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所以第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因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突出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就是诗人借题发挥的牢骚话,也就是酒后吐真言。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这两句有着明显的取舍,他鄙弃“钟鼓馔玉”的官宦仕途,当然也有部分自嘲;他选择逃避,不满,反抗。
鲜明的爱憎道出了诗人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
为了让自己“长醉不醒”的愿望名正言顺,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实际是说他们被世人冷落,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更有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叹惋,而不平,同时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5、既然明鉴历史,选择了长醉不醒,于是就痛饮狂欢了。“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全部家当买酒,不是消一般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很多年很多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所以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二)内容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台北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那些呢?
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
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
1、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2、起兴(略)。
及时行乐,销万古愁。
欢狂。
韶光易逝,长醉不醒。
人生苦短,斗酒十千。
悲愤。
将进酒语文教案(通用12篇)篇十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印发有关材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注:(1)老春,酒。(2)夜台,阴间。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东武吟》。
材料三:杜甫诗二首。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不见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教学过程。
课间音乐(幻灯片1、2)。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幻灯片3)。
同学们能说出李白的关于酒的诗句吗?(学生发言,幻灯片4、5、6)。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板书课题:将进酒)。
本堂课我们争取达成以下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四、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布置思考题:如何鉴赏诗歌,今年的高考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途径,就是抓住“诗眼”。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呢?下面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诗歌,整体感知。(板书:感知思想内容)。
2.学生自读。
3.学生回答思考结果(估计回答有多种)。
4.讨论:你为什么找这一句?联系你所学过的、知道的李白诗歌稍加说明。
将进酒语文教案(通用12篇)篇十一
教学目的:
背诵全篇,了解文意。
教学手段:
介绍背景及相关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掌握。
一、解析文题。
二、文化背景。
大诗人李白(701———762)出生于四川,自称汉将李广之后(一说与大唐皇族同宗),继承了先祖的豪迈狂放,加上先天的聪慧(文才),以及后天的勤奋(阅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成了“诗圣”。725年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经历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742天宝元年赴长安求官,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谪仙人”,并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朝,供奉翰林。醉酒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再加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744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750漫游复漫游,南北飘流,隐居或修炼,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759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762太白逝世。
书上交代,到写这首诗为止,李白已经被“赐金放还”八年,仕途是没指望了,所以他索性隐居或修炼。可最要命的是他还嗜酒,常常酩酊大醉,这说明他“有情”,他是一个性情中人。那么他的情是什么情呢?学习这首诗我们或许可以略知一二。
三、解读全诗。
(一)朗读课文(正音)(结合课后练习一)。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我们头脑中应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所以第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因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突出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就是诗人借题发挥的牢骚话,也就是酒后吐真言。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这两句有着明显的取舍,他鄙弃“钟鼓馔玉”的官宦仕途,当然也有部分自嘲;他选择逃避,不满,反抗。
鲜明的爱憎道出了诗人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
为了让自己“长醉不醒”的愿望名正言顺,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实际是说他们被世人冷落,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更有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叹惋,而不平,同时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5、既然明鉴历史,选择了长醉不醒,于是就痛饮狂欢了。“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全部家当买酒,不是消一般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很多年很多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所以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二)内容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台北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那些呢?
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
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
四、艺术手法。
1.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2.起兴(略)。
五、板书。
及时行乐,销万古愁。
欢狂。
韶光易逝,长醉不醒。
人生苦短,斗酒十千。
悲愤。
六、作业(背诵全诗)。
将进酒语文教案(通用12篇)篇十二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诵读、讨论。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国有很多特色文化,而“酒”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诗人与酒之间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古来文人骚客,凭酒赋诗,留下多少名篇佳句。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刘禹锡:“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然而,其中饮酒诗做得最好,也是最多的,恐怕要推诗仙李太白了。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其《不见》中,杜甫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李白的一生。
可见,酒似乎与李白的一生紧密相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劝酒诗《将进酒》。
二、整体感知。
过渡:学习诗歌的方法,重在诵读。通过诵读,我们才能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通过诵读,我们才能用我们的情感和心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心声。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著名演员濮存昕是如何用他的声音来诠释李白含蕴于《将进酒》一诗中的情感的。
播放录音。(点评:濮存昕的朗诵,带有明显的表演性质,虽非尽善尽美,但他对诗歌的节奏与情感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
在我们刚才的听读过程中,濮存昕的朗诵在节奏和语调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节奏和语调上有一个快慢高低的变化起伏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与起伏?
明确:源于情感的变化与起伏。
那么,诗人的情感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呢?
板书:情感发展。
下面请大家把你们的音腔打开,把你们的情感释放出来,我们一起来把《将进酒》朗诵一遍。在诵读的过程中,请大家用你们敏锐的直觉感知一下,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如果不能,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可以同桌之间讨论,拟出作者情感发展线索。(3分钟)。
三、课文分析。
悲伤。
包括哪些句子?(前四句)。
诗人“悲伤”什么?(韶光易逝,人生短暂)。
这种“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伤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黄河水的“不复回”,表现韶光易逝。
以水来表现时光短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表现人生短暂。
在表现“悲”的时候,运用了哪些手法呢?(夸张、比喻、对比)。
还有一种手法。诗人通过对黄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悲伤的气氛,寄寓了诗人的情思。这样的手法是?(起兴。《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小结:诗歌前四句,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对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伤。那么,诵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如课后诵读提示所言:前两句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故慷慨有之。但诗人这里是慷慨生悲——沉郁)(单读,点评)。
那么,作者在文中一直感伤下去了吗?
欢悦(洒脱)。
你是怎么看出诗人并没有把对人生短暂的感伤继续下去的?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一句表现的是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及时行乐。
过渡:有诗云:“一杯清酒聚知音,半生相知有几人。”如今,三位挚友相聚在一起,正好开怀畅饮,故而要“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夸张,表现友人相聚之乐)所以,这一个小节,表现的情感应该是?(关键词)。
板书:欢悦(或洒脱或欢乐)。
那么,这一小节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慷慨激昂,读出欢悦与洒脱劲)(齐读)。
不经意中,哪一个句子被大家重读了?(“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这一句包含哪些含义?
1、表现出诗人充分的自信,从“必”可以看出。表现出诗人儒家的那种渴望积极用世的心情。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么,又为何不为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而举杯痛饮呢?即使破费千金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却又不被金钱所驱使,足令天下的凡夫俗子咋舌啊。
2、结合当时诗人的生活背景,词句也暗示了诗人的怀才不遇。
小结:但无论是自信,还是自伤怀才不遇。我想,这也许都会是李白饮酒的一个诱因吧。
过渡:(教师读劝酒过程)中间是劝酒的过程,引出劝酒辞。(学生齐读劝酒辞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