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小学教案的评价标准有很多,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评估。
小学语文教案格式(精选13篇)篇一
1、认识8个生字,理解“自惭形秽、神采飞扬、热泪盈眶、妄自菲薄、自言自语”等词义。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4、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一)导入新课。
1、提问:谁去过长城?谁知道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小结: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修建的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用的。长城上的砖一般重量为15千克,长-厘米,宽18-厘米。厚9—厘米。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童话中的有哪些经历,遇到了什么问题,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助它。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2、解词:
自惭形秽:原指为自己的容貌举止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绵延万里:延续不断,很长很长。
妄自菲薄:过分地轻看自己。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思考:
(1)在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产生了哪些想法?
(2)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听到人们对自己的高度评价,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转变?
3、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全班讨论。
5、分角色朗读。注意的心里变化过程,先是自惭形秽后惊讶而深思,到自信的语气。
6、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失去自信。有一天他被运往美国一座大城市展览,在人们的赞扬声中,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7、教师总结。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四)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心,自尊心,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或被人冷落了,但不要妄自菲薄,正确对待。成功了也不骄傲,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
小学语文教案格式(精选13篇)篇二
科目:任课教师:序号: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难点与解决措施: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过程:
课前复习:
新课引入:
讲授新课。
主要过程:
课堂小结。
课外作业:
教学反思:
《xx》教学设计(三号,黑体)。
一、教学目标分析(标题采用宋体小四,加粗,正文采用宋体小四,1.5倍行距)。
说明:在此处说明学生学完本教学内容之后能够做什么,即教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在编写过程中,请注意以下3个问题:
(1)请认真思考教学目标的类型与目标层次。
(2)请采用abcd法则或者内外结合的目标编写方式。
此处说明面对的学习对象的特征,即教谁?通常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四个方面: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的认知风格特点,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态度。在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时应该注意说明针对具有此种特征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哪些具体的措施与方法。
三、
学习内容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2.本节主要内容3.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4.课时要求:
说明教学实施时对于学习环境的要求。七、学习评价。
3.能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特点和组网条件进行网络结构的选型二、学情/学习者特征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不太喜欢抽象知识的学习,因此对于本节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可以借助于一些具体活动的安排,让教学丰满和生动起来。例如通过校园网络的实地考察和网络拓扑图的制作,使实践与理论相匹配,营造高效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技术网络的基本功能;强调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资源共享”的功能;计算机网络是专指实现计算机作为端系统相互通信和共享资源的一类网络,它本身不必再有类型可分。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定义的理解,教学时应强调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资源共享”的功能;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拓扑结构认识,对网络进行分类的目的,应能体现出不同网络类型之间在更多的特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对每一中网络的特性的叙述,都是从“网络作用(覆盖)范围”这一点上切入,然后在拓扑结构形式、传输介质与容量、通信资源利用方式、应用与服务等几个方面突出他们的特征。
4.课时要求:4课时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五、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案格式(精选13篇)篇三
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2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八.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1.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2.怎样进行,复习那些内容?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2.4。
(二)讲授新课。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2.5。
(三)巩固练习。
(四)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2.需用多少时间?
(五)作业安排。
1.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
一、教学方法。
二、学习方法。
三、教学准备。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总结。
七、巩固练习。
八、课后作业课后反。
小学语文教案格式(精选13篇)篇四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3汉语拼音教学的着眼点是什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第一,给汉语拼音教学以准确的定位。《标准》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在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上,不再提帮助阅读,也不在提直呼音节。以训练拼读能力为重点,确保课堂拼读练习的时间。
第二,借助情境、语境学习声母、韵母。
第三,根据儿童心里特征,呈现方式富有童趣。
4、《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答:阅读教学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新要求主要体现:
(1)注重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注重积累,培养语感,养成独立阅读能力。
语感:主要指一个人对某种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判断和敏捷的应对能力。
(3)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快读、慢读、浏览。
5简述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感受阅读乐趣(2)丰富阅读活动(3)注重阅读体验(4)学会多种读法。
(5)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比如:
积累性阅读、礼节性阅读、比较阅读、探究性阅读、批判性阅读。
6小学口语交际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总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一)具有前瞻性。
(二)三维设计训练目标,整体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
(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有好奇心,有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能提出问题的课题。
(2)自主实践,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
(4)学会利用各种资源、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8。如何选择何确定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综合性学习主题或课题的确立应该基于学生的内需,源于学生的兴趣。这种内需可能是自发的,更多情况下需要教师抓住契机诱导引发。
(2)从学生生活实践中发掘课题。
(3)从学校、家乡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中提炼课题。
(4)从学科之间的联系中寻找课题。
9、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二是学校、教师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学生具体情况,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施,具有隐性、微型的特征。
第一种课程主要采用的开发活动:课程新编、课程整合、课程选择;
第二种课程主要采用的开发活动:初级层次的课程选择、课程改变、课程补充、课程拓展。
10、小学语文微型/隐性校本课程产生的前提是什么?
(1)具有适当的课程实施取向。
课程发展的基本环节: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得过且过型、忠实型、适应或改变型、创造型。
创造型课程实施,即课程实施者主张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生成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造、生成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2)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
素材性资源,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
(3)具有明确的语文教学目的11、计算机、网络对教学的深刻影响有哪些?
(1)教学环境的变化。
从本质上说,教师是一种教学环境的创造;
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
(2)教学方式的改变。
学为中心;改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新型教学方法。
(3)教学过程的改变。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4)教学媒体的转变。
教学媒体不只是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而且迅速成为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交流、探索知识、延伸潜能的创造性的平台。
(5)师生角色的变化。
12、如何评课?
(1)实事求是:肯定优点,善于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好方法;
(2)善于发现不足,态度中肯地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3)本着研究的态度评课。
(1)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2)观摩教学培训(3)教育教学技能基本功训练。
(4)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科研培训(5)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计算机技能培训。
小学语文教案格式(精选13篇)篇五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和影象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人类历史上,曾有世界七大奇观之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大部分早已湮没,埃及金字塔成了硕果仅存的遗迹。长久以来,它一直是一个让大家不断揣度的不解之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金字塔,一睹它的风采。
2.板书课题:埃及金字塔。
3.齐读课题。
二、媒体导入,学习第一小节。
1.课件感知:
1)瞧,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出示埃及金字塔背景图配埃及的古典音乐。
2)把你想说的话说给大家听一听(初步感知金字塔的宏伟)。
2.出示第一小节: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一小节,走进文字我们会有更多的了解。
3.指名读文,说说你了解了什么?
随机学习词语:矗立,巍然屹立,举世闻名,傲对碧空。重点理解“举”的意思,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展示了金字塔不凡的气势。
4.齐读第一小节。
5.此时,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金字塔干什么的?角锥形是怎样的形状?为什么说金字塔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为什么金字塔举世闻名?)。
三、存疑读文,初步了解金字塔。
1.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课文,看看你们的问题能否在书中找到答案?边读边想,边想边划。
2.交流。(利用文字和图片,结合理解“角锥形”的结构,知道金字塔的作用、形态、规模、建造等)。
四、细读课文,体会金字塔的宏伟而精巧。
小学语文教案格式(精选13篇)篇六
计划学时。
一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学习本课,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通过学习及联系自身成长的经历,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班上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达到质疑、解疑;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解决措施:
1、抓住重点句读一读,议一议,再读一读。
2、转换角色,设身处地的体会、感悟。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解决措施: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的体会、感悟。
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给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子,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依据的理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书,通过自主地入情入境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领悟启示的内涵,挑战自我,严于律己,争做正直、守纪的人!。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和形式。
使用方法。
使用效果。
整体感知。
中等。
文字问题呈现。
点击。
直观。
重点语句。
中等。
文字问题呈现。
逐一出现。
重点突出,便于交流探讨。
重点字词。
一般。
文字问题呈现。
特效出现。
重点突出,加深理解感悟。
拓展延伸。
中等。
文字、图画。
逐一出现。
升华主题,教书育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有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分钟。
创设情境,进入学习。
板书:“钓鱼”、“放鱼”
指名回答问题。
1、为学习课文,创造氛围。更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整体感知课文。
二、自主学文,。
找画句子。
句子1.“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句子2.“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3分钟。
1.师: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终生难忘的启示,哪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了我们。(第10段)。
2、师:请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用“”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名)。
指名回答哪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了我们钓鱼的启示。
学生找句子。
1、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2、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孩子创造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小学语文教案格式(精选13篇)篇七
读了第1部分,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第3部分,我又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处理,使得教师在第一个整体教学(即初读课文、初步感知)阶段就收获匪浅:既让学生理清了全文脉络,了解了文章大意,又向他们渗透了读书与的基本技法。寥寥数语,就将读文与训练落到了实处。
当学习的车头被直拉到重点段之后,可以这样让学生理清本段的层次关系。
1.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边画,找出能概括卢沟桥狮子特点的语句,并做上记号。(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很难数清楚。)。
2.这两个语句分别位于本段的什么位置?
3.那么中间部分又写什么呢?(具体写狮子大小不一和神态各异。)。
小学语文教案格式(精选13篇)篇八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六册。
【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较抽象的时间计最单位。也是较大的时间计量单位。在此之前学生己经掌握了时、分、秒三个时间计量单位,并且己经在生活中有了年、月、日的感性经验。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联系实际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及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教材还向学生介绍了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每个月有多少天的方法。
从而引出全年天数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明确一年中各月的天数和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关键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人月天数的记忆规律和闰年的判定方法及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已经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且是在学生掌握了它们的单位换算以后来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年、月、日的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从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人月天数和闰年判定的规律。要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年历知识的有关信息。拓展学习资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会自主探求规律,记忆每个月的天数。粗略知道置闰的根据。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结合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学生在课前准备5张年历卡(哪一年的都可以)。1980年至2000年2月份的天数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请同学们猜个谜语: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又最宝贵的是什么?
(教师出示一份年历)问:这是什么?年历有什么用途?
今天是哪一年几月几日(学生说时教师板书年月日)?
对于年、月、日的知识你们知道了哪些?你还想知道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呢?
二、拟订目标,确定方法。
同学们各扦己见后确立研究方案: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分类记录。
【设计意图】:在研究之前。让孩子先掌握研究的方法。便于梳理孩子的思维。使他们有条理地进行研究。
三、自主探索,展开过程。
1.认识大月、小月。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年历。仔细观察,并且要在组内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并记录下来。
小组展示汇报研究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并根据每月的天数分类、命名。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材料,便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小组的优势。对小组的结论。教师进行总结并予以积极评价,情感上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结论上让学生获得成功感。12.分析2月的天数引出平年、闰年的概念。
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可能说平、平、平、闰,平、平、平、闰也可能说三个平年。一个闰年。三个平年。一个闰年……也可能说4年里有一个闰年。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初步发现。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好像与4有关系。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初步发现。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好像与4有关系。
小组讨论:闰年、平年年份除以4结果有什么不同?
师生交流得出闰年的初步判断方法。
【设计意图】:平闰年的规律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和发现的。它是充满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数感。
判断下面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电脑出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通过计算,同学们可能说1900年是闰年,这时教师打开万年历(课件)看一看(学生会说:为什么会是平年呢?)。
自学解疑: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3页。看一看“你知道吗?”并一边用课件演示“地球绕日”的动画。一边讲述有关的知识。引导学生明确整百数年份的特殊性,得出“四年一闰。百一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律。,【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测、验证、质疑释疑等教学活动,一让学生亲身探索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再用科学事实解释平一年、闰年现象。充分体现尊重科学事实、渗透科学意识的教学指一导思想。】一3.引导学生探索记忆每个月天数的规律,计算每一年的l天数。一请大家想个办法,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呢一(观察、讨论、探究后汇报)?一学生可能会发现总结出以下方法:一拳头记忆法。
(2)7月前单、8月后双的是大月。除2月外。其余的是小一月(分组法)。
(3)一、三、五、七、八、十、”传。三十一天永不差(歌诀法)教师鼓励同学们用自己认为好记的方法来记忆。
让学生很快计算出平年和闰年各有多少天。看哪组想的方法巧妙?
计算完后请同学讲一讲为什么平年、闰年相差一天?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忆,不但能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真正实现学生自主个性化的进行学习。
四、总结运用,拓展创新。
1.如果连续两个月是62天,这是几月和几月?60天呢?61天呢?
2.小亮的爷爷60岁时。只过了15个生日。你能说一说这是怎么回事吗?
3.实践活动:课后每人制作一张2003年的年历卡(2003年1月1日是星期三)。完成后组织班内展评。
【设计意图】:富有情趣的开放性题目,改变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完全是由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中获得的。
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点拨者。整节课的氛围宽松、和谐、民主。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研究”的学习模式。
本节课是用谜语和生活实际导入的,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并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方式既重视了学生间的互助,又给了学生自评、互评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推进了学生学习的社会化进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年历、观察年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活动、自由表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如。在让学生记大小月的时候。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忆,使学生真正成了探索学习的主人。设计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综合性和灵活多变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语文教案格式(精选13篇)篇九
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是否了解掌握各种身边常见的物体,熟练的运用“加”“减”的方法,根据想象和变化,创造出艺术作品;整个教学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造型艺术的兴趣。教学中以学生独立思考,共同探讨,观察尝试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
教学目标:
1.情意领域:通过欣赏各种形象加以联想而创作的造型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组合造型艺术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2.认知领域:将身边的物品进行想象、变化,并尝试绘制完成不同的艺术作品。
3.操作领域:根据身边的物品,进行想象和变化,创作艺术作品。
课前准备:
1.课前教师准备一些根据不同物品变化出来的美术形象和作品。
2.教师和学生在课前收集艺术家对形象进行变化的创作作品。
3.《西游记》片段以及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欣赏与分析)。
情趣导入,赠送礼品(展示课件):欣赏动画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的部分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变幻无穷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喜欢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礼物吗?喜欢动画片中的孙悟空吗?为什么?想有孙悟空变幻无穷的本领吗?那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吧!
课件出示课题《变幻无穷的形象》。
二、讲授新课(观察与尝试)。
观察:学生观察课本上范图。
课件展示书本优秀图片,师生共同思考和讨论。
欣赏时思考3个问题:
a.物体本身是什么?
b.物体变成了什么?
c.用什么方法变幻?
2.观察:教师准备的范图。
拖鞋(贴在黑板上)。
这是什么?你能联想到什么?怎么使它变幻呢?
学生讨论回答。
大家看(贴在黑板上),这是什么?
你能想到吗?
学生讨论回答,怎么变并运用了什么方法?老师总结归纳。
扫帚(贴在黑板上)。
现在我们变换一个角度,大家看这张作品是由什么变幻出来的?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总结归纳。并出示扫帚最原始图片。
同学们,还可以尝试不同的角度变幻呢!你们都能想到吗?
刚刚我们在欣赏作品之前老师有交代欣赏时思考3个问题,前面2个问题在我们欣赏的同时就已经解决了,现在我们要仔细的思考,运用什么方法可以变换物体的形象呢?大家想一想!畅所欲言,鼓励同学们、同桌之间大胆、积极的互相讨论、交流!选出几位学生代表发言。
师生讨论、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耐心的引导和提醒,总结出方法:
a.形状联想。
b.形状改变(加一加、减一减,通过点、线、面)。
c.色彩改变(水彩笔、油画棒)。
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欣赏:优秀的变幻作品。
老师这还有许多优秀的变幻作品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观察欣赏艺术家创作的各种图片和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造型艺术。
了解各种图形的变幻过程和方法,学习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先想到才会做到,再次巩固学习重点。
三、布置作业(实践与操作)。
(课件展示作业图样、播放轻音乐)。
图形王国要举行一个变变变的“选美”大赛,有10个小伙伴正焦急的等待着大家的帮忙,来!我们来为它们设计设计!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想象,帮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伙伴进行富有创意的加工美化,让它变换出奇妙、独特的形象来!
比一比,看看谁变幻的形象最美!
作业要求:
1.尝试:大胆想象、创造,试着用各种形象变化出其他的造型。
2.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变幻出来的造型最多,最美。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好的作品。
四、评价与反思。
1.自己评,把你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2.互相评,谁的作品最有趣。
3.你最喜欢谁的作品,说说他作品的优点和你给他的建议。
五、延伸与拓展。
课件展示艺术作品,欣赏变幻的魅力。
生活中有许多许多艺术作品,都是身边经常可以见到的物品通过想象变化创作出来的,请同学们用你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去找一找,看一看,你将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大的收获,原来生活能给我我们带来这么多的美好和惊喜啊!
六.宣布下课!
小学语文教案格式(精选13篇)篇十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二、教材分析。
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三、
教学目的要求:
第一组:一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三是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第二组:一是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三组: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二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第五组:一是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二是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三是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四是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第六组:一是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二是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三是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四是能写简单的活动。
总结。
第七组:一是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课文表达的感情;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4、口语交际教学。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五、教学措施: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与个人的目标,根据新课程观念,本学期的具体措施(合作的学习方式、开放的课堂、创造思维的培养、评价的改革、课内外作业设计、培优辅差等)如下:
1.课堂中力求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觉地接受知识,使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
2.阅读教学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提升品味语言的能力;注重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4.口语交际的教学,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
5.继续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强化积累。注意积累课外读物中好地词语和句子,丰富自身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每周用一节课进行读书交流活动,以促进课外阅读。6、改进评价方式,注意情境性评价。7.多为学生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愿学,乐学。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实行一帮一原则。
8.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语文素养。9、充分利用早读狠抓背诵,包括课内外内容,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10、每教完一课,全面布置一次作业,并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兼顾两头,适当对学困生降低要求,而让优生“吃饱”。
11、注重抓考查。除规定的四次月考外,每交完一个单元认真进行一次测试,有利于查漏补缺,并视情况进行小奖励。
六、教学进度表:345。
第一单元第1课燕子12345。
小学语文教案格式(精选13篇)篇十一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营造了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整节课的教学都创设了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并能结合情境解决问题,增加了学生的直接经验,把每个学生潜在的热情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用迁移,积极探究。
学生已经认识了加法,通过加法来迁移,增进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在探究新知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动口、动手、动脑,利用旧知获取新知。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最直接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了减法的形成过程。同时,通过动手摆一摆,也促进了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了减法的含义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数一数5以内的数。
(1)从1数到5。
(2)从5数到1。
2.引入:有几支彩笔?(5支)送给小朋友2支,还剩几支?你们会算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5以内的减法。
设计意图:利用“送彩笔”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
探究新知。
(一)故事导入,揭示内容。
1.智慧爷爷看见大家很会计算,想请大家帮帮忙,他现在一共有几个智慧果?(教师戴上智慧爷爷的头饰,左手拿2个智慧果,右手拿1个智慧果)。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智慧爷爷谢谢你!(把右手拿的1个智慧果送给回答问题的孩子)。
师:智慧爷爷送给小朋友1个智慧果,他还剩下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呢?先对你的同桌说说,也可以用学具摆摆看。
2.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汇报:原来有3个智慧果,拿走1个,还剩2个。
3.认识减法算式。
师:像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减法算式来表示。(板书:3-1=2)中间这个运算符号“-”叫减号。(板书)这道算式是一道减法算式,读作:3减1等于2。(板书)。
(1)带领全班学生读两遍算式。
师:减号前面的3表示什么?减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等号后面的2表示什么?
(2)同桌之间交流、汇报。
(3)小结:减号前面的3表示原来有3个,减号后面的1表示拿走1个,等号后面的2表示还剩2个。以后我们遇到这种“去掉”或“减少”的情况都可以用减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智慧爷爷送智慧果”的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及减法算式的读写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教案格式(精选13篇)篇十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奶奶给“我”讲的一件事和“我”陪母亲去医院输液所经历的一件事,说明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和理解。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活中人们应该学会将心比心,多些宽容和理解。
2、能力目标: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读中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提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中作者写了哪两个故事?
2、自由朗读这两个故事,思考:这两件事分别体现了人与人相处中的什么精神?
3、老师总结板书:
将心比心。
阿姨为奶奶开门妈妈鼓励小护士再扎一针。
宽容、理解。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1、找出作者通过哪些词句把“温暖”传递给我们?自读并听范读课文,请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2、与同桌交流感受。
3、指名读一读句子,说一说感受。
4、老师范读句子。
5、指名读。
四、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2、老师举例引导。
3、作者在听到看到这样的事后,明白了一个道理,是什么?
指名说。
4、那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五、回归文本,提升品味。
1、男女生分别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再读课题。加深理解。
4、小结:孩子们,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让我们幼小的心灵变得饱满、充实和美丽,就让我们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情厚谊。
3、抓住文中描写。
人物。
动作、神态的词句,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体会。
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俞伯牙与种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2、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具准备:
《高山流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回顾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1、回忆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课文围绕这两个主人公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用上高山流水这个成语说说。
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去了解故事的重要内容吧。
三、出示。
学习。
目标。
1、细读课文,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朋友的。
2、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四、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5——7自然段:
1、请画出钟子期赞赏伯牙所奏音乐之美的句子,并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2、请划出描写伯牙被赞赏后,感觉找到知音而心情激动的句子,写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自己朗读、标画、写体会,再与小组内同学交流。5分钟可以吗?)。
1、自学质疑:
学生。
根据自学指导在组内按要求自学。
3、展示评价:各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4、巩固深化:欣赏图片感受高山的雄伟,江河的宽广。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子期赞叹的话,相机理解词语:啧啧赞叹、意味深长。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这时,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了起来,拉着子期的手,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想不到在这里能遇上您这样一位真正了解我的人啊!”
五、出示自学指导二。
自由读8——12自然段,划出表现伯牙丧失知音之痛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句子,找出其中一处写出自己的体会。(4分钟后,比一比谁最棒。)。
1、自学质疑: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在组内按要求自学。
2、合作释疑:在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划出表现伯牙丧失知音之痛的神态描写、动作。
描写、语言描写的句子。
3、展示评价:各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4、巩固深化: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十分伤心、失声痛哭、噙着泪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站、叹、摔”),有感情的朗读句子。倾听俞伯牙吊唁钟子期的乐曲,感受痛失知音的悲伤心情并谈自己的体会。
(1、)伯牙噙着泪水,弹起那首《高山流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2、)伯牙弹着弹着,忽然站起来,接着长叹一声把瑶琴朝地上一块青石摔去,顿时琴被摔得粉碎。
(3、)“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
六、学习纪念知音部分。
1、老师导读引出“纪念”知音。
2、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内容。
3、体会题目内涵。
4、老师小结。
(一、)。
总结。
延伸联系生活。
1、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能珍惜身边的友谊。
2、出示珍惜友谊的名言警句,学生齐读一遍。
(二、)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以“友谊”为题写一写你和小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
板书。
设计。
高山流水。
巧遇。
难求—知音—痛失。
纪念。
俞伯牙——————————钟子期。
深厚情谊。
小学语文教案格式(精选13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2.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
能力目标。
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游戏、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和生活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轻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比一比。
师: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在讲台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
师: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呢?
小结: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拿过它们,所以可以直接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进行判断。
(二)猜一猜。
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你们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学生猜测)。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称、跷跷板等)。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吧。(出示课题: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掂一掂。
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上来掂一掂,得出答案)。
师:米老鼠给我们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等会儿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任选两样物体比一比轻重。
现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气球、生梨、苹果和矿泉水,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轻重。(要求: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任选两样物体来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
和()比()比()重()比()轻。
(请3~4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师:在我们刚刚比较的过程中,哪个物品是最重的?哪个物品是最轻的?(气球最轻,水最重)。
师:气球的外表形状,为什么比较下来是最轻的?(因为里面是空气)。
师:物体的轻与重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没有)。
师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所以用手掂一掂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比较轻与重的方法。
(二)拎一拎。
1.师:(出示课件)现在米老鼠这里有一堆梨和一堆苹果,它还用刚才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你们看行不行?(不行,因为数量太多了,手上放不下会全掉在地上)。
师:那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呢?(同桌交流,生答:可以用拎一拎的办法)。
师:我们把苹果全放在红色的袋子里,把梨放在黄色的袋子里用手来拎一拎。(请2~3个小朋友上来拎一拎),并把拎的感受告诉大家。(梨的总重量要比苹果的总重量重)。
2.很多小朋友都想尝试下拎一拎的感觉,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下,拎一拎谁的书包重,谁的书包轻,然后把与同桌合作的结果告诉大家。
3.学生交流。(我同桌的书包轻,我的书包重)。
(三)吊一吊。
1.师:老师这里的梨和苹果差不多重,用手好像估测不出轻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吗?(生:用天平秤来称一称)。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进行比较呢?(用橡皮筋吊一吊来比较轻重)。
师演示:应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橡皮筋的长度)。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2.比较矿泉水和生梨。
师小结: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
三、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
1.师出示媒体: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将这些东西从轻到重摆放整齐?(小组讨论交流)。
(1.用手估测,2个2个比较;2.2个2个吊起来比较;3.把这5种物品全都吊上去)。
师:哪种方法会比较方便?(全吊上去)。
师:其实,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可以猜出谁是最轻的。(海绵)谁是最重的。(吸铁石)。
2.学生动手实验证明,并记录结果(从轻到重)。
填写在书上的表格内。
3.学生交流。
把5件物品都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轻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长说明这个物体最重。
4.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要看橡皮筋的哪一段长度?
四、知识拓展。
1.出示课件:小朋友都玩过跷跷板,当跷跷板停止晃动,像现在这样时,你能说出谁比较重吗?为什么?(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所以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如果他们两人一样重,那跷跷板两边的高度会怎样?(一样高)。
2.师出示图片。
师:你从这幅图里看懂了什么?(2个苹果=4个香蕉;1个苹果=2个香蕉)。
师:要使跷跷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生答)。
师:如果再加1个苹果,那右边要加几个香蕉才能使它们一样重呢?(2根香蕉)。
3.课后拓展练习。
12×4=48(瓶)。
6×8=48(瓶)。
(一样重)。
师: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图片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探究三。
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练习二。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练习二。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