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汇总12篇)篇一
苏轼,北宋文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才卓越、诗才出众,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苏轼的古诗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通过欣赏和学习苏轼的古诗,我深切体会到了他诗中那种饱含情感和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些心得体会,我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叙述。
首先,苏轼的古诗富有情感。苏轼的诗常常流露出浓郁的情感,情感与诗意交织在一起,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感受。譬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诗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秋天的壮丽美景,也引发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苏轼的情感真挚且自然,让人产生共鸣和共鸣。
其次,苏轼的古诗形象生动。苏轼善于利用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诗人能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情景。譬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描绘了月亮的美丽和绚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描写使人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诗中的美景,增加了读者的想象力和体验感。
第三,苏轼的古诗言简意赅。苏轼的古诗虽然语言简练,但寥寥数语却能道尽深情。譬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简明扼要地表达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了苏轼在现场的真实感受。这种简洁而精准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诗更加耐人寻味。
第四,苏轼的古诗多样化。苏轼的诗题材多样,涵盖了自然、人生、爱情等各个方面。譬如苏轼曾经创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通过阅读苏轼的古诗,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壮丽,也能体味到人生的辛酸与乐趣,因此能够更好地启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领悟。
最后,苏轼的古诗给我带来了灵感和启发。苏轼的古诗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更是一种灵感和启发的源泉。通过欣赏和学习苏轼的古诗,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苏轼的诗作不仅给我带来了审美的享受,也促使我更加热爱文学创作,并不断追求自己的艺术追求。
总之,苏轼的古诗以其丰富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简洁的语言、多样的题材以及带来的灵感和启发,深深吸引着我。通过学习苏轼的古诗,我不仅欣赏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进一步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希望以后能够通过学习更多的文学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创作者。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汇总12篇)篇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
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5、《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7、《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汇总12篇)篇三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注释。
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
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参考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赏析。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汇总12篇)篇四
白昔怀清赏,今兹得纵探。
长江连楚蜀,万派泻东南。
合水来如电,黔波绿似蓝。
余流细不数,远势竞相参。
入峡初无路,联山忽似龛。
萦纡收浩渺,蹙缩作渊潭。
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
坠崖鸣皋皋,垂蔓绿毶毶。
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
飞泉飘乱雪,怪石走惊骖。
绝涧知深浅,樵童忽二三。
人烟偶逢郭,沙岸可乘篮。
野戍荒州县,邦君古子男。
放衙鸣晚鼓,留客荐霜柑。
闻道黄精草,丛生绿玉参。
尽应充食饮,不见有彭聃。
气候冬犹暖,星河夜半涵。
遗民悲昶衍,旧俗接鱼蚕。
版屋漫无瓦,岩居窄似庵。
伐薪常冒险,得米不盈甑。
叹息生何陋,句劳不自惭。
叶舟轻远溯,大浪固常谙。
矍栋空相见,呕哑莫与谈。
蛮荒安可驻,幽遂信难忱。
独爱孤栖鹤。高超百尺岚。
横飞应自得,远颺似无贪。
振翮游霄汉,无心顾雀鹌。
尘劳世方病,局束我何堪?
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
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汇总12篇)篇五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关于苏轼的经典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汇总12篇)篇六
朔风催入峡,惨惨去何之。
共指苍山路,来朝白帝祠。
荒城秋草满,古树野藤垂。
浩荡荆江远,凄凉蜀客悲。
迟回问风俗,涕泗悯兴衰。
故国依然在,遗民岂复知?
一方称警跸,万乘拥族旗。
远略初吞汉,雄心岂在夔。
崎岖来野庙,悯默愧当时。
破甑蒸山麦,长歌唱竹枝。
荆邯真壮士,吴柱本经师。
失计虽无及,图王固已奇。
犹余帝王号,皎皎在门楣。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汇总12篇)篇七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翻译: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四、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翻译: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五、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通翻译: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一作翻译:浓妆淡抹)。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汇总12篇)篇八
苏轼的'诗词豪迈奔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的财富,穿越千年依旧有它独特的魅力,下面是苏轼经典诗词名句,一起来看看吧!
1、易以理服,难以力胜。
2、目有昧刚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
3、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
4、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5、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
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7、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8、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9、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10、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11、临大事而不乱。
12、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13、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14、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15、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16、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17、合则留,不合则去。
18、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
19、穷不忘道,老而能学。
20、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21、呼之则来,挥之则散。
22、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23、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4、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
25、举大体而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
26、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27、心欲言而口不逮。
2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29、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0、事不素讲,难以应猝。
31、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32、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33、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34、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35、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36、博现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37、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38、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39、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40、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41、其择人宜精,其任人宜久。
42、善用兵者先服其心,次屈其力,则兵易解而功易成。
43、丰凶相济,农末皆利。
44、名重则于实难副,论高则与世常疏。
4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46、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47、所种者谷,虽瘠土惰农,不生稗也;所种者稗,虽美田疾耕,不生谷也。
4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49、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
50、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51、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
52、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
53、服人以诚不以言。
5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5、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
56、恃大而不戒,则轻敌而屡败;知小而自畏,则深谋而必克。
57、冤者获信,死者无憾。
58、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
59、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60、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61、论必作,作必成。
6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3、忍小忿而就大谋。
64、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
6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6、与君暂别不须嗟,俯仰归来鬓未华。
67、谷太贱则伤农,太贵是伤末。
68、其始不立,其卒不成。
69、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
70、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71、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72、志虽大而才不副。
73、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74、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
75、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76、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77、成事在理不在势。
78、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79、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80、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81、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82、智出天下,而听于至愚。威加四海,而屈于匹夫。
83、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84、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85、情发于中,言无所择。
86、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87、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汇总12篇)篇九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苏轼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苏轼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苏轼)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苏轼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苏轼一起游乐的人,于是(苏轼)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苏轼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苏轼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苏轼,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苏轼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苏轼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四、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五、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一作:浓妆淡抹)。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六、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苏轼出猎的盛情厚意,苏轼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苏轼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苏轼)呢?苏轼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汇总12篇)篇十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宋熙宁九年,那年中秋,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苏辙已分别七年,不禁对月思人。他便乘着酒兴,尽抒情怀,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的上阕写作者对月遐思,以问句开头,而问的又是明月,苍天,一下子把人们的思绪引到了浩渺的仙境,如梦如幻,意境深远。“不知天上宫阙”几句跌宕起伏,妙笔生花,表现了作者内心之中的波澜起伏。当时的苏轼正徘徊与“出世”与“入世”之间,不知所从。“何似在人间”是作者给出的最后的.答案——还是人间的美好更值得去珍惜,去留念。词的下阕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转朱阁”三句,写月下之人,徘徊不定,心事重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上接“照无眠”,运笔流畅,表面写对月圆人不“圆”的怨恨,其实蕴含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是作者自己的解答,是他经历风雨人生之后的领悟——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在这天地之间,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不是我们所能够去左右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遵循大自然的崇高法则,去努力,去珍惜身边的美好,积极乐观的生活。这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旷达的胸怀。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汇总12篇)篇十一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译文。
长江、汉江从西方奔流直下,在黄鹤楼望去,浩淼的江水如葡萄般碧绿澄澈。江水相通,好像都带着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这便是锦江的春色。你是在陕州留有爱民美誉的通判,我却是思乡未归的浪子。面对这里的景色怎能没有感情,我将会殷切的述说。
你千万不要读《江表传》,祢衡真是令人同情,深感痛惜。只能空对鹦鹉洲,苇花依旧萧瑟。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权势人物如曹操与黄祖也都已一闪过去。希望使君能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诗。
赏析。
这一首词由景及情,思乡怀古,由豪入旷,超旷中不失赋诗追黄鹤的豪情壮采,不失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词的上片由景引出思归之情和怀友之思;下片由思乡转入怀古,直抒胸臆。
开篇由写景引入。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江汉西来”二句,描绘了江水奔腾的胜景。著名的黄鹤楼在武昌黄鹄山巍然屹立,俯仰浩瀚的大江。长江、汉水滚滚西来,汇合于武汉,那波涛的颜色,如同葡萄美酒一般,一片浓绿。发端两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蒲萄深碧”,重笔施彩,以酒色形容水色,用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n醅”诗句,形容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呈现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以下“犹自带”三字振起,化用李白“江带峨嵋雪”之句,杜甫《登楼》诗“锦江春色来天地”,不著痕迹,自然入妙,用“葡萄”、“雪浪”、“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来形容“深碧”的江流,笔饱墨浓,引人入胜。词人将灵和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的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从而为下文“思归”伏脉。这两句由实景“蒲萄深碧”引出虚景“岷峨雪浪,锦江春色”,拓展了词境。江河自岷江锦水而来,将黄鹤楼与赤壁矶一线相连,既是友人驻地的胜景,又从四川流来,既引动词人思归之情,又触发怀友之思。这就为下文感怀作了有力的铺垫。接下来这一句由景到人,一句写对方,一句写自已。朱寿昌在陕西任通守期间留有爱民之美誉,政绩突出。《宋史》本传载朱在阆断一疑狱,除暴安良,“郡称为神,蜀人至今传之”即“南山遗爱守”所指。词中“南山”当是“山南”之误。以对“剑外”,“山南”字面亦胜于“南山”。而苏轼蜀人,称朱寿昌亦以其宦蜀之事,自称“剑外思归客”,映带有情。如今思乡而归不得,两厢对比,既赞美了朱寿昌为人颂扬的政绩,又表达了自己眼前寂寞的处境以及浓郁的思归情绪。面对此间风物,自会触景兴感,无限惆怅。“对此间”以下,将君、我归拢为一,有情就要倾吐、抒发,故由“情”字,导出“说”字,逼出“殷勤说”三字,双流汇注,水到渠成。
上片“殷勤说”三字带出整个下片,开始向友人开怀倾诉,慷慨评论。“《江表传》”二句,引出自己对历史的审视和反思。《江表传》是记述三国时东吴人物事迹的史书,他劝告朱寿昌不要再读这部书了。以愤激语调唤起,恰说明感触很深,话题正要转向三国人物。“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表示悼惜。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当众嘲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杀人之名,假借刘表属将黄祖之手将其杀害,葬于武昌长江段的鹦鹉洲。词人用感触颇深的三国人物――祢衡的事迹引以为戒,接着笔锋一转,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黄祖。如今贤士不在,只能空对那武昌长江段的鹦鹉洲,苇花萧瑟,一片凋零凄凉。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以致招来祸灾。苏轼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历史,“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即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以致招来祸灾。称霸一时的风云人物,如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之流,最终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过眼烟云。此句流露出苏轼豁达、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这话是有弦外之音的,矛头隐隐指向对他诬陷的李定之流。苏轼此时看来,祢衡的孤傲、曹操的专横、黄祖的鲁莽,都显得非常可笑。言语间,反映出苏轼超越历史,摆脱现实限制的观念。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词人引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这既是对友人的劝勉,愿他能够置身于政治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也体现了苏轼居黄州期间的心愿,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三则,笔端饱含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激荡着。即景抒怀,指点江山,论古说今,涉及五个历史人物,坦露了对朋友的坦荡胸怀,将写景、怀古、抒情结合,不粘不滞,思想深沉,笔力横放,虽为酬答之作,却也体现了东坡词豪放的风格。
二、满江红・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译文。
清澈的颍水向东流去,望着江面行船远去,船帆若隐若现,心中愁苦。为官四处奔走,走过千山万水,经历**险恶。我辜负了当年与你对床夜语,早退隐居的约定。这一生聚少离多,白发徒生。
在黄河畔饮酒,想起往日情由,无限感慨。虽然分离多年,旧事却恍如昨日般清晰。经历了多年磨难心酸,终于快有归去的喜信了。到那时,和你在这残春出游池上,看落花如雪。
赏析。
词的上片即景抒情,抒发了对兄弟之间长期不得相见的深深感慨和对弟弟的深切怀念,下片追忆从前,希望能有机会到京城与弟弟见上一面,并想象兄弟相会汴京的欢悦情景。
第一句就说“清颍东流”,很符合他这种“、喜临水”的爱好。当时京师与颍州之间的交通,大都靠走水道。苏辙在京师任职,如果来颍州,无疑也将是泛颍水,所以说“愁目断,孤帆明灭”。“孤帆明灭”极见盼望之切。由盼望兄弟远来相聚,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宦游无根,相隔千山万水,写得非常平实。
“孤负当年林下语,对床夜雨听萧瑟。”苏轼与苏辙从小一同读书,形影不离。成年之后,不得已而分手仕宦四方,分手前,曾有感于韦应物的“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诗句,相约以后早退,共享闲居之乐。苏轼任凤翔幕府时,临别赠苏辙诗曰:“夜雨何时听萧瑟。这两句充满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意境清幽而浪漫,从中可见词人内心深处的高情雅致。另外,这两句是一贯而下的,“孤负”二字一直贯到底,也照顾了上文。正因为自己宦游天涯,相隔着万重千叠的白水青山,望断孤帆明灭也终于不能相见,才辜负了当年林下归隐之约,不能对床同眠,共听萧瑟夜雨。所以上片结尾便归结为聚少离多之恨,由长恨而不觉满头白发了。
这一首词上片正面写系念之情,没有具体的细节描写,全是写实。而下片的“尊酒”晤谈,把臂“相看”,以至同“觅残春”,则全由具体细节编织而成,却又全是写的梦境。一半抒情,一半写实,抒情全是实情,写实却是梦境,构成了这一首词的特别章法。古典诗词中写梦境的名篇很多,但大都有入梦出梦的描写,交代得很清楚,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甚至标题中都标明是梦。但这一首词写梦境,却始终未加点破。换头以后,突兀而来,仿佛苏辙真的来到了黄河之侧,怀酒清话,无限缠绵。表面上看起来不知所云,但往细处看,原来这是在写梦。
梦中兄弟相见,共饮于黄河之侧,畅谈往事,互看容颜,大有杜甫《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意。但杜甫是把实境写得如梦,而东坡这里,却是把梦写得如同实境。“衣上”两句,上句是未见时相思之深,下句是写既见时衷心之喜。“添黄色”出于《玉管照神书》,这是一部谈命相术数的书,而苏轼晚年多读道书,诗词中也往往掺杂道家辞语,这里的“眉间喜气”云云即为一例。这两句一写衣上,一写眉间,充分写出了亲人相见之喜。而衣上的“旧痕”正反衬出眉间“喜气”之重,是写得浓墨重彩,非常感动人的。
这一首词的下片写梦境,入梦时既未说破,到结尾也不写出梦,更不点明。只由梦中相见的喜气重重而回顾上片的辜负林下,“便”字轻轻一逗,用得很好。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辜负了当年的林下之约,现在居然在不自觉其为梦的梦境中相见了,当然要领略林下之约的情趣。于是便相携游赏,在故园的池台之上寻觅尚可追踪的“残春”。“春”而曰“残”,也很切合东坡暮年的心境。“便”,还有即便之意,在一气重更之中仍透露出一丝凄凉的况味。池上的残春已近尾声,片片飞花如雪,即便相见相携相赏,也终究是相顾两衰翁了,词境颇为萧瑟。不过,“花如雪”到底是很美的,无多的晚境更值得珍重,萧瑟而并不衰飒。
这一首词感情真挚动人,词人以兄弟的情谊为主线来写景抒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而能感人肺腑,其中也夹杂着对官场的厌倦和人生不得意的感慨,是当时作者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恐异时、怀酒忽相思,云山隔。
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欲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
译文。
谁说老天爷无情,老天爷懂得殷勤地挽留客人。春天到了,天气渐渐变暖,因为什么,早晨还飘着雪花。你如今是遇到好的机会,一定会青云直上。我则应当告老还乡。恐怕隔一段时间,再想举杯共饮时,但远隔云山,再也无缘相会了。
这种复杂的世事,都很难断定怎样发展,谁能知道你我今后是怎么样呢?即使我们今后会有举杯共饮致使,即使两方都还健在,但恐怕我们到那时都已白发苍苍了!我们为什么要放过这一醉方休的良机呢?这样的挚友欢饮,实在太难寻求了。我们用不着向倾心爱慕的友人倾诉离别之苦,话未出口,双眼已满含泪水,睫毛上挂上了滴滴泪珠。你要来信,我要回音,鱼书往还,友情永存。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题目交代了写作缘由。词作直抒惜别之情,委婉深挚,亲切感人。
词一开始,便写友情难舍之意:“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这是借“天气”写“人情”。说天也懂得多情留客,那么,人意岂不比天意更切?不言已,而言天,这是借景抒情的曲致,深婉而又自然之笔。为了说明天的”多情留客“之意,接着又一反问:”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是呀,正月里来是新春,正月中旬,春讯已报,为什么不早不晚,就在文安国决定还朝的时候,天一亮就飘起雪来了呢?这不分明是天也很多情地劝客莫归吗?话不在多,而在情衷;语不在华,而在恰切。只此两句,便借节侯异象申足了留客之意。
但客人毕竟要如期还朝的,所以下面便转入对友人的衷心祝愿和抒发自己此刻的情怀:“君遇时来纤组授,我应老去寻泉石。”上句是实意真清而带对时政的隐讽,下句是纯粹的牢骚。不说做宫而说腰系绶带(官员系玉的丝带),这就把抽象的祝愿具体形象化了。但说“纡组绶”得等到“遇时来”(政治昌明)方可,这就含有对时政的讥讽了。至于说自己要归休泉石,去过隐居生活,这牢骚就更深了。词人曾以“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自许(《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这绝非说大话,而是道其真智,言其实情。但现实却硬逼着他走,“・・・・・・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静夜无尘》)的道路。这是因现实所逼,在这送别友人之际,词人便一吐其苦,而发出“我应归去寻泉石”的牢骚。这里应注意一个“应”字,“应”是忖度之词,是坎坷中无可奈何之想,意思是除非现实逼我无路可走,我还是轻易不肯走这条“不食人间烟火”的消极道路的。虽然词人毕竟是热爱人民,热爱生活,但复杂的现实又很难说不逼他走这条归隐之路,所以接下去说:“恐异时杯酒复相思,云山隔。”这里应注意一个“恐”字,恐怕如何,即不愿如何,此字道出了“云山隔”非其本愿。因而可以说,上阕是以送客叙友倩为主,但也有借送客而述怀的成分,而述怀中虽有“寻泉石”、“云山隔”等想归隐的字句,但寻绎词旨,这些都是送别中的一些激愤之词,牢骚之语。这是词人那种高尚人格、进取精神与现实相矛盾的反映,是词人“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而又不得实现的变态反映。
词虽分上下两阕,但上下阙之间确实意脉贯通、语气相连的。因而下阕一开头边说“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浮世事,俱难必”六字写出了“咄咄怪事出”、“人问底事无”的现实,抒发了真理难寻、直士难作、壮志难伸而又不甘苟且从流的痛苦和牢骚;而后六个字,又写出了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痛切之苦,同时,它又巧妙的把话题归回到送客劝酒的正题上来。“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这里是说,老朋友,我们还是举大杯痛饮吧!大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味道,大有宁做酒中仙,不为名利客的感慨。
为了让友人多饮几杯,故不做悲酸语,而写旷达情:“不用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当劝别人不比痛苦之时,也正是自己心中酸楚之时,因此,词人虽写的是旷达之语,但实际上表现的却是相别时共有的痛苦难舍之情。“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词人非正面说,而是以反话出之,这就更充分表现了词人对友谊的珍惜、主动、迫切感。同时,按密州的“节候”说,属于农谚中“七九河开,八九燕来”的区域。按正常年份,正月十三,尚属“数六九”之末,但十天之后,便属“新燕”飞来的“八九”,诗人不说“你到京就马上来信”,而以“新燕”云云,这就把抽象的思想变成了有时空感、形象感、有韵味的艺术语言,很是新美。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汇总12篇)篇十二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1.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宋苏轼。
2.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宋苏轼。
3.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宋苏轼。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5.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7.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宋苏轼。
8.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9.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0.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11.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1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
13.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宋苏轼。
14.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宋苏轼。
15.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16.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爱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宋苏轼。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
18.至言不繁——宋苏轼。
19.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宋苏轼。
20.笔所未到气已吞——宋苏轼。
2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
22.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宋苏轼。
2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宋苏轼。
24.夕阳无语燕归愁——宋苏轼。
25.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宋苏轼。
26.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宋苏轼。
27.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苏轼。
28.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宋苏轼。
29.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
30.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苏轼。
31.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宋苏轼。
32.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
33.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宋苏轼。
34.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宋苏轼。
35.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宋苏轼。
37.君子不重则不威——宋苏轼。
38.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宋苏轼。
39.有酒膛肉多弟兄,急难何见一人——宋苏轼。
40.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宋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