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等进行规划和组织的一种教学工具。它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初中教案在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您对初中教案的编写有任何疑问或困惑,请随时向我们咨询,我们会尽力提供帮助。
2023年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7篇)篇一
1、知识与技能: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一)课前准备。
取一盆长势旺盛的天竺葵,对它进行暗处理两昼夜,再取多个黑纸片(根据学生实验的组数而定),对多个叶片的上下两面进行遮盖,并用曲别针进行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进行光照数小时后备用。
(二)导入。
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
(三)实验讲授。
1、先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并对本节课的材料用具进行清点,然后播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大体步骤和某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四)实验过程。
1、提前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启发思考: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上选取1~2片叶子,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然后将这盆小白菜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选取的叶子必须大小合适,颜色比较新鲜。
(启发思考:为什么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
3、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1)、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启发思考:.取下遮光黑纸时,遮光部位与见光部位有明显差别吗?)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
在本步骤的操作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没叶片为准,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大烧杯里倒入热水并加盖。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如果高度不够,可以在酒精灯下垫上书本,保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用完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盖子直接盖上。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由于酒精的温度比较高,可以用镊子夹取叶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烫伤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来回晃,期间可以更换大烧杯中的水。直到水变得比较清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时叶片颜色有没有变化?)将叶片取出放入培养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实验桌。
(启发思考: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注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应注意安全)(3)、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光照部分便蓝。(4)、分析得出结论:
a.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加强理解记忆。
注意事项:
a.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实际是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实验。
c.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是让该部分不见光,易形成对比,验证光与制造有机物的关系。
d.酒精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不好控制温度防止发生危险。
e.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4、整理实验仪器。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分组讨论以上七个思考题。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完成这七个思考题,学生理解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做实验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所以学生能很容易的根据叶片颜色的变化而得出结论。在这里有的学生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究性试验强调学生大胆置疑、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在其中设置一些引导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2023年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7篇)篇二
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生活经历分析、推测、类比、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情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2、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感知物质由分子构成。
2.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教学思路]:讲述细胞的生活,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教学难度较大。因此,基于学生的经验创设问题情景,按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先宏观后微观的顺序开展教学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课前准备]:糖、水、红墨水、烧杯、玻璃棒、课件。
[教学方法]:基于问题情景分析、推测,类比推理。
[教学过程]:
(体内缺乏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2、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是细胞,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板书课题: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二、授新课:
学生实验:将一些白砂糖放入盛清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动。要求注意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肉眼可见的白砂糖溶解在水中,成为肉眼看不见的物质。
结论: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粒子组成。我们把这些微粒叫分子。
学生实验:将红墨水滴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要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红墨水散开了。
结论:分子在运动。
播放动画:糖分子在水中运动(展示微观现象)。
结论:物质是由运动着的分子组成。
回顾生活经验:甘蔗水多而且甜、花生可以炸油、种植植物需要施肥、人呼吸时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可见细胞中有许多的物质。(板书:细胞内有哪些物质)。
讲解:根据分子的大小将物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子比较小的,一般不含碳的,叫无机物。如水、氧、无机盐等。一类是分子比较大的,一般含有碳,叫有机物。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我们可以通过燃烧的方法大致区分这两类物质。能够燃烧的是有机物,不能燃烧的是无机物。(板书:细胞内的两大类物质)。
问题情景:1、新鲜的蔬菜放的时间长了会萎焉,萎焉后的蔬菜放入水中又会变得硬挺。
2、刚买会来的苋菜用清水洗时,水是清的,但炒熟了的苋菜汤却是红的。
3、人呼吸时,吸入的是氧,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讨论:细胞中的物质会不会发生变化?
播放动画: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一、结论: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需要的有用的物质可以进入,细胞内不需要的废物加以排出。)(板书: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问题情景:1、汽车没汽油了就不能运动。
2、做了手术不能进食的病人要输葡萄糖。
3、人饥饿时会感觉头晕,说话、走路没力气。
讨论:1、汽油为汽车的运动提供了什么?
2、葡萄糖为病人生命活动提供了什么?
3、食物为正常人的生命活动提供了什么?
结论:提供了能量。
讲解:汽油、葡萄糖等有机物中含有的能量叫化学能。
讨论:如果汽车的发动机坏了,即使加了汽油,汽车能运动吗?这说明什么?
结论:不能。发动机能够将汽油中的化学能转换成汽车运动所需要的能量。发动机是能量的转换器。
讨论:动植物怎样获得生活所需要的能量?如人跑步、心脏跳动需要的能量是怎样获得的。
展示: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细胞图片。
讲解:生物体的细胞中也有能量的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指出动植物细胞中分别有哪些能量转换器)。
讨论:1、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它能将光能转换成什么能量?
2、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依靠什么来实现能量的转换?
结论:1、植物体内的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依靠线粒体将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2、动物不能直接利用光能,通过取食获得物质继而获得能量,再依靠体内的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板书: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本节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能说出细胞含有哪些物质,细胞膜具有什么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作用。
[板书设计]: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无机物:水、无机盐。
细胞内的物质。
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二、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练习]:
1、将一粒花生放入火中点燃,燃烧掉的物质和剩下的物质分别是()。
a、燃烧的是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b、燃烧的是有机物,剩下的是无机物。
c、都是无机物d、都是有机物。
2、在细胞结构中能够使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外面的结构是()。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
3、植物和动物细胞中都含有的能量转换器()。
a、叶绿体b、线粒体c、a和b都对d、a和b都不对。
a.叶绿体b.线粒体。
c.液泡d.细胞核。
2023年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7篇)篇三
实验步骤:用笔的尖端刺激手的各个部位,看看各个部位的反应快慢情况。
探究结论:手皮肤各个部位的触压觉不相同。
上面对生物实验中手皮肤的触压觉知识的内容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哦。
2023年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7篇)篇四
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关注鱼类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重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有无脊柱是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根本没有这种概念,只有首先通过直观图片了解脊椎动物的骨骼,再进一步归纳脊椎动物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再通过实例列举,让学生掌握脊椎动物概念。
鱼类是学生常见的生物,但从未仔细观察。学生利用探究实验了解鱼类运动和呼吸,其中重要的方法是观察法。首先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环节,了解鱼类的外形和外部结构。再通过观察,了解鱼类的运动和呼吸,但是单一的观察,无法了解具体的运动过程和呼吸过程,因此需要辅助实验来证明鱼类的运动和呼吸过程。鱼类的运动需要利用模拟鱼鳍的运动来证明鱼尾部摆动的作用,鱼的呼吸需要墨汁来指示水流的运动。鱼类的呼吸中鳃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点至关重要,利用合作讨论来理解其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再进一步归纳总结根毛、小肠绒毛、肺泡等结构的相似点。在呼吸过程中,血液和水的成分改变也十分重要,通过探究实验的演示来了解其成分变化。
鱼类的利用和保护是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直接以情境问题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最直接的了解鱼类的生存环境及保护措施,再通过自主阅读了解多姿多彩的鱼类及其利用保护。
本次公开课的本意是探讨将实验教学与知识教学相结合的课堂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我们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如何确保实验教学的有序有效进行,如何将实验动手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成为掌握知识重点难点中的有利帮手,并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最终做到寓教于乐。
1、导入环节简单明了,渗透知识与情感态度教育。首先利用鱼类作用的知识导入新课,节约大量时间。学生对鱼刺卡人致死的新闻感兴趣,且紧扣教学知识。
2、本堂课教学环节流畅,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学生通过实验能直观了解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实验前的约定,让课堂实验有序进行,避免了实验过程中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维持课堂秩序。本堂课有三次实验活动与知识讲解的交替,这三次交替都能迅速有效的完成。
4、鱼的运动观察不能明确各部位的作用,当使用鱼模型的游动时,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尾部摆动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这个教学内容方面,鱼的模型必不可少。
5、实验准备不充足。本实验中,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实验基本没有成功,原因在于鱼过于活跃,会躲避墨汁甚至向墨汁吐水。如果能够对实验装置进行进一步创新,应该效果更好。
6、由于学生活动比较多,内容比较紧凑,因此缺乏深层次思维的问题。可以将鱼呼吸后,水分成分的改变和血液成分的改变交与学生讨论回答会更好。
7、小组合作还需强化训练。真正的小组合作应该是分工合作,人人平等,信息交流有效,但课堂中大多存在的只是表面的交流。
(一)个人反思
1、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是保证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正是由于本堂课预先进行了实验行为约定,从而确保实验教学有序有效进行。
2、实验教学应该先从预实验开始进行备课,只有充分了解实验材料、实验处理过程、实验结果预测等环节,才能在课堂上有效调控。本堂课中,正是由于对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预实验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导致在课堂实验教学中,该环节的目标基本没有达成。如果能在预实验的时候就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方法解决,那么就不会出现实验失败的现象。
3、应该准备充分的实验教学素材,从预实验到官方的演示实验,这些素材虽说没有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直接参与,但却能帮助学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4、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动手,而应该关注学生在动手之余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断出实验结论,从而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课堂观察量表准备比较仓促,课堂观察量表应该更加细化,能够定性、定量分析实验教学。
(二)专家点评
胡校长:较好,量表要向“定量”发展。学生的基础与深度均要延伸。
必须让学生时不时再做笔记。
要有深度,深入思考,提高难度,培养高科技人才,培养智商素质,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
邓主任:这是一堂生动,高效的生物实验课,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启迪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
小组合作问题,每科老师都要对其进行强化。
2023年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7篇)篇五
1.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2.通过调查、收集与分析资料,提高信息收集能力。
3.培养爱护动植物,保护生物的意识。
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爱国大熊猫暖暖的短视频,激发学习兴趣,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珍稀生物呢?
(金丝猴、藏羚羊、华南虎、水杉、广西火桐、对开蕨等。)
设疑:对于这些濒临灭绝的生物,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它们?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建立自然保护区
多媒体展示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的图片,提问: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可以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通过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进而保护生物。)
教师讲解明确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课前查阅的自然保护区相关内容。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还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教师补充: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
(这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叫做迁地保护,能够对濒危生物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3.建立濒危种质库
展示中国国家种质库内景,提问:我国建立了哪些种质库?他们有什么作用?
(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等;作用: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颁布法律
出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和文件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
提问:这些法律和文件资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作用?同桌间交流。
(上述法律和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规定,“对于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三)巩固提升
有人养殖鳄和大鲵,并在市场上出售,这种行为与野生动物保护法相抵触吗?
(人工养殖可以扩大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掌握相关养殖技术,为野生动物的繁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养殖、出售野生动物也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比如养殖一级国家保护动物,需要国家林业局审批。)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学完本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下制作保护珍稀生物宣传画报。
2023年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7篇)篇六
兴趣是开启智慧的大门,那么如何开启这个大门呢?下面为你介绍几点: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我认为有几点:
(1)巧设疑问,激起兴趣。
(2)感情投资,关爱每个学生,激发兴趣。
(3)巧用诗词,成语,提高兴趣。
(4)介绍趣闻,趣事,增强兴趣。
(5)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6)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段,激发兴趣。
(7)课堂竞赛,提高兴趣。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几点,那么学习生物的效率就会事半功倍。
2023年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7篇)篇七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ppt展示:制作的步骤图片和显微镜下口腔上皮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和细胞的基本结构。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2: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个细胞,它可以像一个生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白: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生物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那么这个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一定也必然是由这个细胞来独立完成的。
书写板书: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所构成,我们把它们称为单细胞生物。
(过渡:我们以草履虫为例来具体探讨一下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是怎样生活的。)。
2、演示实验:观察草履虫。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通过观察你能确定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吗?
问题2: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如何运动的?
问题3:草履虫通过什么结构进行呼吸?
问题4:草履虫以什么为食物?食物由什么结构进入体内?食物残渣由什么结构排出?
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草履虫的外形、运动状态及细部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草履虫结构的板画并进行标注,同时补充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最终,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提炼和归纳,确认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总结:通过实验观察,我们知道草履虫是一种由一个细胞所构成的生物,它可以进行与多细胞动物相同的生命活动,比如:运动靠纤毛来进行,取食及消化由口沟、食物泡来完成。呼吸通过表膜、排泄由伸缩泡及胞肛完成。这一切显示:草履虫这一个细胞相当于一个多细胞动物的生物体。)。
(过渡:我们为什么要来专门研究这么一个小小的单细胞生物呢?)。
ppt展示资料,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总结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总结:单细胞动物个体虽小,但其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单细胞动物的特征以此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进行习题当堂巩固。
1、草履虫消化食物的结构是()。
a、口沟b、细胞质c、食物泡d、伸缩泡。
答案:c。
2、制作草履虫装片时,放少许棉花纤维是为()。
a、将盖玻片垫高,使草履虫不易死亡。
b、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
c、限制颜色的反差度,可以进行对比观察。
d、与草履虫比大小。
答案:b。
3、草履虫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是通过()。
a、收集管b、伸缩泡c、表膜d、胞肛。
答案:d。
4、草履虫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a、食物泡b、伸缩泡c、胞肛d、口沟。
答案:b。
5、草履虫借着__________的摆动,在水中__________前进。
答案:纤毛、旋转。
(略)。
(略)。
2023年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7篇)篇八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植株的生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3.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1.学生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
2.教学课件: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根尖的结构图。
(一)导入新课。
出示贺知章《咏柳》诗歌,引出课题:展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这个咏春风绿柳的诗句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引出万千枝条及绿叶都是芽发育成的,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
2023年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7篇)篇九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
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
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请大家看i-5。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7。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出示i-8在在生长的蘑菇和i-9种子的萌发图片,以及i-10图学生讨论。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二、巩固练习。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023年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7篇)篇十
目的认识气孔开闭的多种因素,学会用纤维素胶合剂制作标本的方法。
纤维素胶合剂是常用的文具用品,利用它在叶面上留下的“印痕”,可以了解气孔数的多少,开闭情况。制成的薄片又可以长久保存。
同种盆栽植物数盆;标签纸,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100毫升的小烧杯;纤维素胶合剂,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蒸馏水。
方法一观察土壤干燥和潮湿的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1.在实验前一周,取两盆同种盆栽植物,分别标上a和b。给a盆植物浇足水;对b盆植物不浇水,并放在阳光下,使它处于干燥状态。
2.一周后,把a、b植株一起放在阳光下一整天后,从每株植物上摘下一张叶片,用纤维素胶合剂涂在叶的背面。20分钟后,胶合剂全部干燥。
3.从叶背面把薄膜剥落下来(见图),
把接触叶面的凝结层一面放在载玻片的上面,制成一张简易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开闭的印迹,填表。
方法二观察植株在阳光和黑暗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用上述a、b两盆植物作实验材料,一同放在黑暗处,24小时后,用上述方法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并作镜检,填表。
方法三植株茎部经不同液体处理后气孔的开闭情况。
1.取4只小烧杯,编上a、b、c、d,分别注入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适量、蒸馏水10毫升。
2.向每只烧杯内放入同一种植物的叶各一片,一起放在阳光下照射12小时。
3.取下各编号的叶,在它背面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干涸后,撕下,制成装片观察,并把结果填入下表。
注意事项。
1.纤维素胶合剂必须涂得薄而均匀,等全部干燥后才能小心剥落。
2.要选择最清楚的部位制成装片。
湿度大的盆栽植物由于水分供给充足,在阳光下气孔张开。在黑暗下,气孔微张;干燥的盆栽植物水分供给量少,在阳光下气孔微张,直至体内水分大量排出,发生萎蔫而止,气孔关闭。在黑暗下,气孔关闭。不同液体处理植株叶片,观察气孔开闭情况的实验结果同“甘油、硝酸钾、乙酸对植物萎蔫影响的验证”完全一样。
2023年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7篇)篇十一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了解水蚤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等;
3.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文档为doc格式。
2023年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7篇)篇十二
1.通过资料分析,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尝试了解身边的空气质量及空气质量的相关知识。
3.通过学习讨论,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知识,进而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1.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2.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明确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
本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空气质量与人体健。
治的学习埋下伏笔;而让学生完成“倡议书”,主要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会,确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通过评比展出来宣传环保意识,服务社会,使全社会关注人类的生活环境,共同参与环境的保护。最后以诗的形式结束新课,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便于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师:前面学习了人体的呼吸,我们知道了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使外界气体不断进入肺部,又使体内气体不断排到体外。那么,你知道人每天呼吸多少次?又呼进呼出多少空气?(生感兴趣但又困惑。)。
师:回忆上课内容,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生:16次。
师:很好,如果每次呼吸500毫升,那么一天呼吸多少气体呢?生:(计算)11520000毫升(即11520升)。
师:人一天呼吸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跟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并思考。
投影:你知道吗?
(生阅读思考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油漆中的有害物质挥发到空气中,人把它吸入体内后而引起的。师:好。
生:小孩与老人的抵抗力较差,所以小明和爷爷生病了。
师:对!生病与抵抗力也有关。
生:装饰材料中也会挥发出有害物质,影响身体健康,从而致使他俩生病。
师:很好!有没有其他的看法呢?
生:是房间里没有通风透气,使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扩散而造成的。如果让有害物质全部扩散后,再住到新房里就不会得病了。
师:有道理。那么第二题呢?
生: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了大量的氧气。
师:对!
生:树林的空气里没有灰尘等颗粒,也没有有害气体。
师:很好。
生:植物能释放出一些物质,有的可以杀菌,有的可以使空气新鲜。师:对!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从上面的讨论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身体健康关系很大。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分析”
(1)(2)(3)并谈谈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阅读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代表发言。)。
生:我知道了城市街道的空气污染较公园等园林处严重,所以交通警察的发病率比园林工人高。城市工业区的污染比非工业区严重,因而工业区的发病率就高。吸烟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十分严重,但吸烟的人数在增多。
师:你讲得很好。
生:我知道了呼吸系统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那是因为空气被不断污染,质量越来越差而造成的。
生:呼吸系统的发病率升高是因为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生:可能他们不知道吸烟的危害,或吸烟已经习惯了。
生:他们已经吸烟上瘾了,无法戒掉。
生:可能吸烟时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吧。
生:吸烟是为了一些工作的需要,人际的交往或出于被迫无奈。师:你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但必须明确吸烟是危害健康的。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因好奇也吸过烟呢?请举手。
(有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师甚感惊讶但又很沉着。)。
师:噢!我班有好几位学生也吸过烟呢!那么,请你们谈谈吸烟的感受与体会。
生:我吸了一口就吐掉了,吸烟很呛。
生:吸烟喉部难受,不舒服。
生:我吸了半口就咳嗽起来,呛人。
生:吸烟不仅呛人,而且熏得我流泪。
2023年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7篇)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ppt展示:制作的步骤图片和显微镜下口腔上皮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和细胞的基本结构。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2: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个细胞,它可以像一个生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白: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生物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那么这个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一定也必然是由这个细胞来独立完成的。
书写板书: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所构成,我们把它们称为单细胞生物。
(过渡:我们以草履虫为例来具体探讨一下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是怎样生活的。)。
2、演示实验:观察草履虫。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通过观察你能确定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吗。
问题2: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如何运动的。
问题3:草履虫通过什么结构进行呼吸。
问题4:草履虫以什么为食物食物由什么结构进入体内食物残渣由什么结构排出。
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草履虫的外形、运动状态及细部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草履虫结构的板画并进行标注,同时补充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最终,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提炼和归纳,确认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总结:通过实验观察,我们知道草履虫是一种由一个细胞所构成的生物,它可以进行与多细胞动物相同的生命活动,比如:运动靠纤毛来进行,取食及消化由口沟、食物泡来完成。呼吸通过表膜、排泄由伸缩泡及胞肛完成。这一切显示:草履虫这一个细胞相当于一个多细胞动物的生物体。)。
(过渡:我们为什么要来专门研究这么一个小小的单细胞生物呢)。
ppt展示资料,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总结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总结:单细胞动物个体虽小,但其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单细胞动物的特征以此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进行习题当堂巩固。
1、草履虫消化食物的结构是()。
a、口沟b、细胞质c、食物泡d、伸缩泡。
答案:c。
2、制作草履虫装片时,放少许棉花纤维是为()。
a、将盖玻片垫高,使草履虫不易死亡。
b、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
c、限制颜色的反差度,可以进行对比观察。
d、与草履虫比大小。
答案:b。
3、草履虫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是通过()。
a、收集管b、伸缩泡c、表膜d、胞肛。
答案:d。
4、草履虫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a、食物泡b、伸缩泡c、胞肛d、口沟。
答案:b。
5、草履虫借着__________的摆动,在水中__________前进。
答案:纤毛、旋转。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2023年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7篇)篇十四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
(2)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说出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3)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1)关注健康问题。
(2)培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认识到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关系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重点: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难点: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学准备
(1)、准备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2)、准备学生活动的活动资料卡。
2023年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7篇)篇十五
(一)知识: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二)能力:
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重点: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教学难点: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的类型和特征。
4、举例说出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和我一起做拍手的游戏,并提醒这位学生在互相拍手时尽量躲开。
师:为什么在拍手时能够躲开?
(二)新课学习:1、脑和脊髓。
小组互助讨论学习p83-p85。
1、神经元。
讨论:神经元的分类。
师生交流:神经元的类型很多,按照生理机能可分为三类:
(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把感受器接受的信息传到中枢(脑和脊髓);
(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把中枢产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
(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把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传到另一个神经元,起联络作用。
师讲解: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叫做兴奋性。组织在受刺激时,由相对的静息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强的活动状态,叫做兴奋。另一方面,活组织或细胞由显著的活动状态转化为相对的静息状态,或由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弱的活动状态,叫做抑制。刺激要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阈。高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当阈上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产生兴奋,并传导到其他部位。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就叫神经冲动。
师:出示一猪脑,让学生观察。
生:对照图12—和实物说出脑的组成,及脑各部分的作用,
(第二课时)。
反射和条件反射(p85-p87)。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充足的睡眠有利人体的健康,青少年的睡眠每天不应少于8小时。
(一)小组讨论性学习:每天的睡眠时间。
(二)自我评价1、2、3、4。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节神经调节。
一、脊髓和脑脑:大脑、小脑、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灰质、白质。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二、反射和反射类型。
条件反射。
1、反射非条件反射。
2、人类特有的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七年级生物神经调节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2023年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7篇)篇十六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ppt展示:制作的步骤图片和显微镜下口腔上皮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和细胞的基本结构。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2: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个细胞,它可以像一个生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白: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生物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那么这个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一定也必然是由这个细胞来独立完成的。
书写板书: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1、引入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所构成,我们把它们称为单细胞生物。
(过渡:我们以草履虫为例来具体探讨一下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是怎样生活的。)。
2、演示实验:观察草履虫。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通过观察你能确定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吗。
问题2: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如何运动的。
问题3:草履虫通过什么结构进行呼吸。
问题4:草履虫以什么为食物食物由什么结构进入体内食物残渣由什么结构排出。
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草履虫的外形、运动状态及细部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草履虫结构的板画并进行标注,同时补充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最终,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提炼和归纳,确认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总结:通过实验观察,我们知道草履虫是一种由一个细胞所构成的生物,它可以进行与多细胞动物相同的生命活动,比如:运动靠纤毛来进行,取食及消化由口沟、食物泡来完成。呼吸通过表膜、排泄由伸缩泡及胞肛完成。这一切显示:草履虫这一个细胞相当于一个多细胞动物的生物体。)。
(过渡:我们为什么要来专门研究这么一个小小的单细胞生物呢)。
ppt展示资料,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总结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总结:单细胞动物个体虽小,但其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单细胞动物的特征以此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进行习题当堂巩固。
1、草履虫消化食物的结构是()。
a、口沟b、细胞质c、食物泡d、伸缩泡。
答案:c。
2、制作草履虫装片时,放少许棉花纤维是为()。
a、将盖玻片垫高,使草履虫不易死亡。
b、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
c、限制颜色的反差度,可以进行对比观察。
d、与草履虫比大小。
答案:b。
3、草履虫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是通过()。
a、收集管b、伸缩泡c、表膜d、胞肛。
答案:d。
4、草履虫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a、食物泡b、伸缩泡c、胞肛d、口沟。
答案:b。
5、草履虫借着xxxxx的摆动,在水中xxxxx前进。
答案:纤毛、旋转。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2023年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7篇)篇十七
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通过分类、对比等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细菌的特殊结构。
难点:区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图钉不同放大图片,意识到细菌是很微小的,细菌除了小还有哪些特点?微小的细菌具有什么样的结构?通过这几个问题。顺势引出课题——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二)新课讲授
1.细菌的形态
教师描述:十亿个细菌堆叠在只有一粒米粒那么大。提问:想观察到这么小的细菌需要借助什么结构呀?(高倍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观察)。
在ppt上展示不同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对细菌不同形态进行描述,引出细菌的不同形态: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教师讲授细菌多是单细胞生物,独立生活。
过渡:细菌具有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为什么却都属于细菌?
2.细菌的结构
出示细菌结构模型,对照教材上的细菌的结构模式图,从内到外观察细菌的结构特点,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归纳总结出细菌的基本结构。教师板画,请学生填写名称。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鞭毛、荚膜。)
通过多媒体播放细菌的运动的视频,提问:是否所有细菌都具有鞭毛和荚膜?鞭毛和荚膜具有怎样的功能?。
(并不是所有都具有,鞭毛可以帮助细菌进行运动,荚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随后引导学生将细菌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从而得出原核生物的概念,与植物细胞比较,得出细菌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三)巩固提高
结合着细菌的结构,思考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开放性小结作业:细菌又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下节课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