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计划。它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我觉得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教学工作计划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一
学生:高三某班。
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分组:引用李商隐(庄生梦蝶),辛弃疾(金戈铁马),柳永(冷月无声),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评价(风花雪月)等等。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贾老师带着深情读海子的诗歌。
孤独是痛苦的,海子写出来的诗歌带着怎么样一种意向。
领读一遍。
学生齐读(背景音乐古曲)。
贾老师提示:孤雁,为什么要寻找,寻找什么?
贾老师提示:要带着一种蔑视一切的态度,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魄。
卜算子苏轼。
一女生朗读读的很有感情(声音微小)。
贾老师提示:读诗是走进诗歌的第一步。歌诵言,所以我们国家的诗叫诗歌。
对于上面两首诗歌,进行整体的感受,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反复提示两遍,加深印象)开始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贾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交流,与一组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一分钟后。
1,贾老师提问:这两篇文章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有没有?
庄生梦蝶组:孤独。
贾老师:同意不同意?
学生:还有悲凉。
贾老师:是不是进入了诗的境界。。。。。。
2,贾老师:有没有共同的意象?
孤雁------孤鸿。
贾老师:在高考中比较阅读需要注意,上海卷有两年出到比较阅读的题目,可见。。。。。。
那么我们从形式方面和内容方面分析一下。
形式方面内容方面(板书)。
体裁和表现形式题材,内容,意境,意象。
贾老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快速抢答。举手站起来,抢答。
一学生起身:不同。孤雁是五言律诗,卜算子是词。
一女生回答:
第一首1:孤雁;2:云;3:野鸭。
第二首1:缺月;2:疏桐;3:幽人;4:孤鸿;5:寒枝;6:沙洲。
贾老师:意象包括四大类,植物,动物,人物,抒情主题。
(对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每一组都想,把意象想成画面,一组一个画面。
开始讨论。贾老师下讲台看学生想出来什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几分钟后。
一女生解题,描述一下诗歌描写的意想,一人一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一男生,不是概括而是描述。重新描述。
投影仪画面。
贾老师启发:他在想什么呢,想家吧,想朝廷吧,想。。。。。。
明代一个画家画的不是太清楚,在哪啊?
为什么要展示画面?他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讨论,抓紧时间。
学生答,
贾老师总结。
第一首诗歌:孤独不得志,对家的思念,对朝廷的思念。
第二首诗歌:没有知音,没有人理解,对故乡,亲人,朝廷都有,还有没有?还有更高的,对天下太平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感情。
孤雁是一个孤独离群但是向往群体的形象。野鸭呢,反衬,是一个自鸣得意。
诗歌的本质是什么?
布置课后练习。
最后一句话,诗歌是心灵的家园。
下课。
[打包下载][引用该文][发表评论][转寄该文][关闭窗口]。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11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董隆发表于:2004/11/2402:54pm。
又让我得了第一。
我的心都要醉了,别认为我是谀词,尤其是这最后,让学生带这问题离开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妙!
顶部。
初雪霁发表于:2004/11/2403:39pm。
省略部分多?其他组的解读情况?
顶部。
szw6998发表于:2004/11/2404:59pm。
还要细看,然后再说。
顶部。
草发表于:2004/11/2408:37pm。
打印机有问题了,。
先在这占个地方。
顶部。
xiaoyanzi发表于:2004/11/2409:02pm。
xiaoyanzi认真听了这节课,就不再评论了。
洗耳恭听各位的高见!
顶部。
hbxfld发表于:2004/11/2508:35am。
不错啊。
顶部。
xiaoyanzi发表于:2004/11/2510:10am。
hbxfld。
感谢参与!
顶部。
天地一沙鸥发表于:2004/11/2610:31am。
看得不太懂啊,不好妄说。
顶部。
臭虫发表于:2004/11/2601:22pm。
我来说两句,实在看不下去了^^^^^^^^。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是语文课吗?怎么玩政治了?看来我也要鞠躬了:感谢给我看您的帖子。有手帕的吗?我感冒了。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诗歌不是东西,诗是生命的转移和存储的一种方式,它凝固在语句里。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感情的分类心理学有标准呀?!!!!
郁闷!!
顶部。
elvis007发表于:2004/11/2602:14pm。
诗歌和散文同样难讲,
教有定法那就不是文学了。
顶部。
盖玉春发表于:2004/11/2707:07pm。
聆听着大家的高论。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二
水黛远方。
叹中秋圆月,
清辉千里,
古今可共,
何处他乡。
河汉横箫,
瑶池舞袖,
只恨天庭老玉皇。
长亭外,
看萋萋芳草,
古道斜阳。
西风最解炎凉。
绽遍地黄花伴桂香。
忆红枫煮酒,
诗词酬唱,
雁书心字,
暮守晨安,
嘘寒问暖,
长夜兰舟载梦航。
三生愿,
竟吴山楚水,
各剪西窗!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三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四
――鉴赏作品的形象。
学习目标:
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如何理解诗意。
2.如何鉴赏古诗形象。
3.如何作答鉴赏类主观题。
课型:复习课。
教学设想:
思路: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呈现学习内容,理论实践相结合。
方法:结合实例,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采用朗读、讨论、点拨、讲解、评议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五
学生:高三某班。
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分组:引用李商隐(庄生梦蝶),辛弃疾(金戈铁马),柳永(冷月无声),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评价(风花雪月)等等。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贾老师带着深情读海子的诗歌。
孤独是痛苦的,海子写出来的诗歌带着怎么样一种意向。
领读一遍。
学生齐读(背景音乐古曲)。
贾老师提示:孤雁,为什么要寻找,寻找什么?
贾老师提示:要带着一种蔑视一切的态度,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魄。
卜算子苏轼。
一女生朗读读的很有感情(声音微小)。
贾老师提示:读诗是走进诗歌的第一步。歌诵言,所以我们国家的诗叫诗歌。
对于上面两首诗歌,进行整体的感受,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反复提示两遍,加深印象)开始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贾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交流,与一组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一分钟后。
1,贾老师提问:这两篇文章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有没有?
庄生梦蝶组:孤独。
贾老师:同意不同意?
学生:还有悲凉。
贾老师:是不是进入了诗的境界。。。。。。
2,贾老师:有没有共同的意象?
孤雁------孤鸿。
贾老师:在高考中比较阅读需要注意,上海卷有两年出到比较阅读的题目,可见。。。。。。
那么我们从形式方面和内容方面分析一下。
形式方面内容方面(板书)。
体裁和表现形式题材,内容,意境,意象。
贾老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快速抢答。举手站起来,抢答。
一学生起身:不同。孤雁是五言律诗,卜算子是词。
一女生回答:
第一首1:孤雁;2:云;3:野鸭。
第二首1:缺月;2:疏桐;3:幽人;4:孤鸿;5:寒枝;6:沙洲。
贾老师:意象包括四大类,植物,动物,人物,抒情主题。
(对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每一组都想,把意象想成画面,一组一个画面。
开始讨论。贾老师下讲台看学生想出来什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几分钟后。
一女生解题,描述一下诗歌描写的意想,一人一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一男生,不是概括而是描述。重新描述。
投影仪画面。
贾老师启发:他在想什么呢,想家吧,想朝廷吧,想。。。。。。
明代一个画家画的不是太清楚,在哪啊?
为什么要展示画面?他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讨论,抓紧时间。
学生答,
贾老师总结。
第一首诗歌:孤独不得志,对家的思念,对朝廷的思念。
第二首诗歌:没有知音,没有人理解,对故乡,亲人,朝廷都有,还有没有?还有更高的,对天下太平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感情。
孤雁是一个孤独离群但是向往群体的形象。野鸭呢,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六
作为数千年来华夏民族审美经验的结晶,古典诗歌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中小学语文课中亦占有一定分量。但由于语言和语境的相对隔膜,当代人对它的理解和阐释尚存在一定困难。古典诗歌教学往往停留在古汉语知识的传授上,而相对忽视了对作品美学价值的体认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强调阐发诗歌的“意旨”时,却又难以明示把握的`门径,尤其不易掌握好读者的主观性和诗歌文本客观性之间的关联度。其主要原因,或在于对古典诗歌的美学结构和审美规律缺乏深入的了解。遇类似困惑,读陈伯海先生《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会有醍醐灌顸之感,这是学界许多朋友的看法。
陈先生是著名的唐诗研究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已出版六种唐诗系列专著,近九百万字,包括关于目录版本的《唐诗书录》,三种互为补充的研究资料集《唐诗论评类编》《唐诗汇评》《历代唐诗论评选》,二种理论研究著作《唐诗学引论》和《唐诗学史稿》、这些学术积淀使他对中国诗学的认识独到而深刻。
《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主体部分有三:上编“情志篇:中国诗学的人学本原观”,中篇“境象篇:中国诗学的审美体性观”,下篇“言辞体式篇:中国诗学的文学形体观”,涵盖了古典诗歌构成的各个层面。与陈先生其他著述一样,该书思虑绵密,环环相扣,体现出宏观的理论视野和出色的逻辑思辨力。如对“情志”“境象”和“言辞体式”及其关系的论述,勾勒了诗歌生命活动的完整流程,揭示出其美学结构各层面的相互关联,为我们鉴赏古典诗歌作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具体门径。
面向现代,立足传统,遵循内在的美学结构,是该书阐释古典诗歌的成功法则。比如“意象”和“意境”,是诗歌结构的重要组成,也是讲授古典诗歌时无法绕开的话语,但又很难解说明白。现代学者试图用逻辑的语言予以准确界定,甚至常引西方文论加以比附,结果歧见杂出,更让人难以捉摸。陈先生擘肌分理,察微知著,细致辨析它们与西方文论中相关概念的异同。在“释意象”一章,从诗歌“言一象一意”的基本结构入手,深入揭示“意象”的性质、功能、生成机制、构成原则,梳理“意象”的起源、演变及其美学价值;“释意境”一章则从“境”“境界”“意境”的考辨开始,讨论“意境”的生成及其内涵、思想渊源、民族根基、历史发展与近代变革等重大问题。这些清晰地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特殊蕴涵。
该书立足本民族传统,参照西方文论,以现代理念重新审视中国诗歌的审美特色,虽学理精奥,但论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常举大众熟悉的诗例加以阐明,使读者豁然通贯,了然于心,实在值得潜心研读。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七
答题模板:诗歌描写了……(名词,描写景物的词,表时令,季节的词语)的景色。通过对……的描写(动词,形容词,景物的特点),抒发(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海浪滔天的雄伟气势。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描述画面型】提问:这首诗描绘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板:这首诗(哪一联)描写了(名词,描写景物的词,景,人,事,物),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如:寂静冷清的意境。
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恬淡清幽的意境。对……美景的喜爱之情。被贬后的抑郁和惆怅之情。
答题模板:诗中塑造了……形象,通过描写(诗中描写环境特征的词)……抒写了……之情。如:超尘脱俗,悠然自得的隐士形象。生活环境的清幽。隐居生活。
表达了他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高洁不俗。悠闲潇洒。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的追求。
【炼字型】提问:该字好在那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板:这个字的意思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情感。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八
复习内容:
教学难重点: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二课时。
复习过程:
一、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诗歌表现手法鉴赏教案。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lu2)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教案《诗歌表现手法鉴赏教案》。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虚实。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九
面对一条海峡造成的乡愁,其实两岸的人都在默默等待,都希望有人能帮他们道出心中的哀愁:无数家庭就像左右手一样被分开,但似乎永远无望重新握在一起;两百万背井离乡的大陆人,成了台湾社会中的外省人;同一种语言、文化和传统,因为一条海峡的分隔,被赋予截然不同的含义甚至命运……乡愁就像梦,不厌其烦,要代代找到为它开口说话的人。
七十年代的余光中,正处于个人西化主张的强弩之末,等待在八十年代开口提醒人们,去用新诗唤醒中国古代。五十年代他与覃子豪等创建蓝星诗社时,是他西化主张的开端。重要的是,蓝星诗社自视为“新月”的继承者,他们费尽心力继承的“西化”,实际是西诗格律体与自由体的混合。就是说,他们认为诗歌的声音和形式必须受到某种约束,只有意象或隐喻的使用是自由的,体现出对现代主义的尊崇。
我们容易看出,《乡愁》一诗有新月主张的“稳定”形式,明显吸收了闻一多的“音尺”主张。音尺是闻一多用来计算诗句节拍的单位,大致相当西方格律诗中的音步。比如,《乡愁》中每节对应的诗句,音尺的数量完全一致。每节首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呀”、“而现在”,都是音尺数量为二的句子:“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呀”、“而/现在”。
同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音尺数量为五的句子:“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是音尺数量为三的句子:“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中四节的音尺数量(按行计算),分别都是二、五、三、三。通过追求节与节音尺数量的工整、对称,余光中实现了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要求的整齐化、规律化。不过余光中作为蓝星成员,显然放弃了闻一多在《死水》中的刻板做法:即在同一节中追求诗句音尺数量甚至字数的相同。相反,余光中给予首节完全自由的安排,转而让第二、三、四节受控于首节,令节中各行的音尺数量甚至字数,全部向首节看齐。
其实,这也是古代《诗经》中不少诗篇的选择,《诗经·郑风》中的某些诗篇,同一节诗句的'字数并不完全相同。比如,《郑风·淄衣》中的首节:“淄衣之宜兮,蔽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各行字数分别为五、六、五、七,《淄衣》中的第二、三节各行字数,保持了与首节的完全一致。由此可以窥见,这种安排之所以受到《诗经》和蓝星成员的青睐,是因为古体诗在诗经时代以及新诗在当代,都面临骑虎难下的相似局面。
作为民歌的诗经,为了易于传诵,必须在散文化与声音的规律化之间作出选择。通读《诗经》可以发现,除了四字诗基本(不是全部)完成了刻板的规律化(追求各句字数相同),其实无法控制各句字数的挣扎,明显贯穿于不少诗篇中。当新诗用类似的想法来处理诗句,因为白话词汇的字数更不可控,可以看出这种挣扎会更加强烈和痛苦。我们由此触及到余光中与闻一多的差别,甚至蓝星与新月的差别。闻一多和新月成员表现出了实现整齐诗行的急切,他们差不多是用谋杀诗句的方式,来切出整齐划一的诗行,他们由此留下后人病垢的不少弊端。他们切掉的不只是诗行,他们切掉的也是某些思想,因为宽以待词,实质是宽以待思。
余光中作为蓝星成员,似乎有意把诗句的规律化,与思想的弹性、意象的亲和力结合起来,避免诗句受到过度整齐的戕害。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哪怕是所谓的自由体,与讲究的格律体也只有相对的差别。自由体压根就没有真正自由过,它也有属于自己的“形式”,只不过一般人难以直接用眼睛辨认出来。
余光中拒绝闻一多那样的刻板重复,也拒绝自由体的复杂“形式”(要更细心才能发现它的重复模式),恰好体现了他作为蓝星主力的追求,即他更多以诗句内在的效果,来考察音效,从而比新月更靠近现代主义。比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他选择的是现代主义“什么是什么”的常见范式。现代主义之前,常见的比喻范式是“什么像什么”,这种范式力图让读者觉察到两个事物相似的特质。“女人像花”强调的相似特质是美丽,“我拥抱着白桦树,就像拥抱着别人的妻子”(叶赛宁),暗示的相似特质是熟悉中的新鲜感、陌生感。“什么是什么”则不把注意力只放在暗示相似特质上,它甚至可以异想天开把两个不相干的事物,强行混搭在一起,从而利用我们的联想,产生诸多歧义。兰波的“u,是天体的周期”(《元音》),是这种混搭范式的开端。u本是声音,被强行与视觉上的“天体的周期”等同,从而令我们对u的声音多了视觉联想,也令我们对“天体的周期”多了声音联想,这就是所谓通感的来源,即在现代诗中,听觉、视觉、触觉等可以相互转化。
可以说,没有“什么是什么”的范式,就不可能有通感的产生,毕竟强调相似特质的“什么像什么”,无法同时容纳听觉和视觉等。当然,“什么是什么”的范式,同样可以如“什么像什么”一样,用来暗示相似特质,但不必如后者那样,非得令人一眼看出两个事物的相似(这是“什么像什么”产生比喻的前提),从而扩大了选择相似特质的事物范围。
可以设想,如果把《乡愁》一诗中的“乡愁是……邮票”、“乡愁是……船票”、“乡愁是……坟墓”、“乡愁是……海峡”,改为“乡愁像……邮票”、“乡愁像……船票”、“乡愁像……坟墓”、“乡愁像……海峡”,由于“像”会迫使我们寻找“乡愁”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共同点,会把我们的思绪引向揣摩“乡愁”与“邮票”等的相似,这样就中断了“乡愁是邮票”等带来的异质含义与诗意延伸。
当使用“什么像什么”的范式,读者因无法一眼看出“乡愁”与“邮票”等的相似,会觉得诗句别扭,一时难以认同。由于每节最后两行,“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不是用来描述“乡愁”与“邮票”等的相似,而是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情景描述;“邮票”对应的情景是“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船票”对应的情景是“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坟墓”对应的情景是“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海峡”对应的情景是“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情景描述旨在深化扩展我们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感觉,并不劝说我们去寻找它们与“乡愁”的相似。
这样,当我们读到每节第二句,乡愁是邮票、是船票、是坟墓、是海峡的陈述,陈述本身会先迫使我们接受“乡愁是邮票”等的“事实”,我们内心那种寻求相似的警觉,会先被陈述捻灭。“乡愁是邮票”的陈述,尽管会产生诸多歧义,由于“什么是什么”的范式,没有只为相似服务的义务,我们获得自主联想时,就会先接受陈述,同时期待接踵而来的诗句,通过拓展其含义,来令我们信服、认同。由此我们触及到《乡愁》的秘密,说起来甚至非常简单:作者只需先找到与个人生活相关的几个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再找到意象对应的情景描述(这不难完成),最后考虑用什么情绪或感情把上述意象勾连起来,以达到相互说明和映衬;因作者是用强力陈述“什么是什么”来勾连,就不必考虑情绪或感情与“邮票”等意象的相似点,比如,我们甚至可以试着用“爱”来替换诗中的“乡愁”,诗歌依然成立。所以,《乡愁》的难点既不在意象的寻找和对应情景的描述,也不在能否找到情绪或感情勾连意象,这样就回到了文章开头提示的乡愁背景。
拓展阅读:乡愁读书心得。
读一首好诗,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重读余光中的《乡愁》,我才真正体会诗中那浓浓的乡愁。
对于一个常年漂泊海外的游子,“乡愁”便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主题。
几笔平素的语言中,渗出的是浓浓的乡愁。小时候,一张小小的信笺寄去了对母亲的问候,带去了一份乡愁。长大后,一张窄窄的船票,那是与新娘的相聚,载去的是一份离别的乡愁。后来啊,一方矮矮的坟墓,是那割舍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游子的心,谁能读懂,这简练的语言中又浓缩了多少的情感!从小时候的乡愁到现在的乡愁,同样的乡愁,不同的心情!从思乡、思亲升华到思念我们伟大的祖国。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了大陆和台湾,但是它又怎能隔断两岸深情的呼唤、企盼和守候呢?那一声声从心底发出的呼唤,对大陆、对祖**亲的呼唤,对渴望祖国统一的呼唤,将怎样震撼着中华炎黄子孙的心啊!
《乡愁》,短短的四小节,反复地咏叹,道不尽的是乡愁,凝聚的仍是乡愁。
余光中用《乡愁》这首诗来聊以慰藉,让我感到诗人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这正是一颗游子的心哪!
读《乡愁》,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在用心说话,在用心交流。读了《乡愁》,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便会呈现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那是一个游子的乡愁,那是一个渴盼祖国统一,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游子的乡愁。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祖国。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国人,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忍受着同样的痛,有着一样的心情,也有着同样的乡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着一颗同样的中国心!
乡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十
浅议高中音乐鉴赏高效课堂模式。
摘要:高中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及感悟,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并具有一定的音乐创造能力。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及教师的潜力显得尤为重要。高效课堂不是简单的量的充斥,而是快乐的、互动的、融洽的、主动的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审美教育;音乐素养;课堂气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文明进程史上的奇葩。如何让音乐在人类的发展中继承并创新,是教育者的职责。《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科学综合,弘扬民族音乐……”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情操。在减负提质的新背景下,音乐不只是简单的教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带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和享受,在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内,打开学生通向音乐殿堂的大门,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相长的快乐天堂。
在我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实践锻炼琢磨,我认为音乐课这样上的话,学生肯定是喜欢的,也是快乐的,更能体现我们所提倡的高效课堂。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器材进行教学。
在音乐欣赏课上,可以运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唱,改变以往放录音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阔视野又提高审美能力。
二、利用联想进行教学。
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景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三、利用流行音乐进行教学。
用流行歌曲提高音乐素养,目前真正适合中学生演唱的教学歌曲并不多,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支持校园歌曲的发展。流行歌曲逐渐走向多元化,很多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愉悦身心,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作品是值得推广的。适当引用《让世界充满爱》《听妈妈的话》等质量较高的流行歌,激发学生演唱的欲望。
结合学生现有的欣赏水平,让流行歌曲为我所用,真正促进中学生有效发展。流行音乐是现代中学生都非常喜欢的,在讲这一节的时候,我可以给他们找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比如韩红的《天亮了》、满文军的《懂你》等,这样提高大家的兴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音乐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在教学中提倡在快乐的过程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音乐课本身就要做到寓教于乐。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走向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微笑,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我在讲《京剧》这一课时,让学生打击锣和镲,体验锣鼓带给他们的乐趣,并通过学习兰花指来提高学生对京剧的兴趣。这样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整节课学生始终都在轻松快乐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学《京剧》这一课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作为音乐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一开始我先给他们演唱一段现代京剧,还有对脸谱的认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一下子就对京剧很感兴趣,最后可以让学生更有自信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唱几句比较典型的京剧唱段。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会继续认真学习新课标,深挖教材,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将新的理念运用于课堂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由音乐空间这片自主表现的广阔天地里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润!让我们音乐课堂充满鲜活,充满灵动。作为音乐教师,从工作以来,始终有一句座右铭推动着我前进,那就是只有锻炼才能成长,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点我坚信不疑!
(作者单位陕西省丹凤县丹凤中学)。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十一
学生:高三某班。
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分组:引用李商隐(庄生梦蝶),辛弃疾(金戈铁马),柳永(冷月无声),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评价(风花雪月)等等。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贾老师带着深情读海子的诗歌。
孤独是痛苦的,海子写出来的诗歌带着怎么样一种意向。
领读一遍。
学生齐读(背景音乐古曲)。
贾老师提示:孤雁,为什么要寻找,寻找什么?
贾老师提示:要带着一种蔑视一切的态度,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魄。
卜算子。
苏轼。
一女生朗读。
读的很有感情(声音微小)。
贾老师提示:读诗是走进诗歌的第一步。歌诵言,所以我们国家的诗叫诗歌。
对于上面两首诗歌,进行整体的感受,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反复提示两遍,加深印象)开始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贾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交流,与一组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一分钟后。
1,贾老师提问:这两篇文章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有没有?
庄生梦蝶组:孤独。
贾老师:同意不同意?
学生:还有悲凉。
贾老师:是不是进入了诗的境界。。。。。。
2,贾老师:有没有共同的意象?
孤雁------孤鸿。
贾老师:在高考中比较阅读需要注意,上海卷有两年出到比较阅读的题目,可见。。。。。。
那么我们从形式方面和内容方面分析一下。
形式方面。
内容方面。
(板书)。
体裁和表现形式。
题材,内容,意境,意象。
贾老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快速抢答。举手站起来,抢答。
一学生起身:
不同。孤雁是五言律诗,卜算子是词。
一女生回答:
第一首1:孤雁;2:云;3:野鸭。
第二首。
1:缺月;2:疏桐;3:幽人;4:孤鸿;5:寒枝;6:沙洲。
贾老师:意象包括四大类,植物,动物,人物,抒情主题。
(对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每一组都想,把意象想成画面,一组一个画面。
开始讨论。贾老师下讲台看学生想出来什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几分钟后。
一女生解题,描述一下诗歌描写的意想,一人一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一男生,不是概括而是描述。重新描述。
投影仪。
画面。
贾老师启发:他在想什么呢,想家吧,想朝廷吧,想。。。。。。
明代一个画家画的不是太清楚,在哪啊?
为什么要展示画面?他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讨论,抓紧时间。
学生答,
贾老师总结。
第一首诗歌:孤独不得志,对家的思念,对朝廷的思念。
第二首诗歌:没有知音,没有人理解,对故乡,亲人,朝廷都有,还有没有?还有更高的,对天下太平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感情。
孤雁是一个孤独离群但是向往群体的形象。野鸭呢,反衬,是一个自鸣得意。
诗歌的本质是什么?
布置课后练习。
最后一句话,诗歌是心灵的家园。
下课。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十二
教学内容和目标:
了解古典戏曲的有关知识。
一、戏曲,主要包括宋元杂剧、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剧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曲和明清传奇。
二、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只用一曲;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三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曲数都是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一韵到底。套数是杂剧的基础,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又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三、奇是明代的主要戏曲样式,并延续到清代,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析一楔子,不打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曲,并加曲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曲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未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唱;传奇中称科而不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一曲戏有下场戏。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取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一折用同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桃花扇》中《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未、旦。传奇的主角是生、旦。传奇也有未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更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杂剧和传奇的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曲词、宾白是人物台词,科介是一种舞台说明。
角色名:未(男子)外未(老年男子)净(花脸)旦(女角色)正旦(女主角)卜儿(老妇人)丑(小花脸或三花脸)。
宫调和曲牌。
曲牌和词牌一样的,是曲的音乐谱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如《窦娥冤》中的《耍孩儿》《鲍老儿》《叨叨令》《端正好》《滚绣球》《一煞》《二煞》等都是曲牌。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宫调是音乐术语,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如《窦娥冤》中《正宫》就是一种宫调。
临川四梦:明代汤显祖的《牡丹记》《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
作业设计:整理笔记。
板书设计:
中国戏曲介绍。
一、杂剧和明传奇的异同。
二、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三、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四、临川四梦。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十三
1.形象分析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2.语言分析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十四
摘要: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感情,精炼含蓄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吸取优秀文学精华,感受语言文学的优美与博大,所以加强诗歌教育既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传承文化的需求,然而,现实中的诗歌教育的现状仍存在许多问题,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分析初中古典诗歌鉴赏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古典诗歌鉴赏课堂教学的策略。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十五
浅析精加略模式下高效课堂初探。
张淑艳黑龙江省兰西县崇文实验学校(151500)。
1引言。
语文课堂是什么?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如何让笔者、编者的意图更完美的体现出来,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重点。要设计精加略教学模式,首先要考虑,两篇文章是否适合精略结合。精略结合是有明确目标的,当然要求有更高的策略性。首先说精加略的结合点,不是任何两篇文章都能采用精加略的模式进行授课,因为对于精加略的文章来说要么是在主题上的结合,要么是在写法上的结合,由此才可以达到学法和写法的迁移,达到学一学、练一练、用一用的精加略形式。
2找准精略结合点。
2.1写作方法的结合。五年级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都采用充满童趣的语言,选择童年生活中最鲜为人知的事例反映童年生活的乐趣,如一股清新的风迎面吹来,勾起学生对渐渐远去的童年生活的眷恋。
2.2主题的结合。第九册第四单元都是揭示做人道理的课文,主题一致,内容相似,四篇文章以精、略、精、略排列。在写作方面又都是以生活中具体事例来揭示给人的启示。前一个精加略《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事情发展经过,体会重点句子含义,如《钓鱼的启示》中父亲的'话、我的心情变化过程。再以表格形式让学生应用学法自学略读《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体会文中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在作者的叙事中进一步验证。这样做就会让学生明白启示是如何一步步揭示出来的。
3有效问题的设计。
精加略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只有短短的20分钟,中高年级的课文篇幅又比较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就必须要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要注重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教师的问题设计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提高信息的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1问题的设计可以围绕中心提出。教学《白鹅》时可以用一个问题贯穿全文:“为什么作者说‘白鹅――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围绕中心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白鹅高傲的语句,层层递进剖析中心,白鹅的形象跃然纸上。
3.2问题的设计牵出文章的脉络。《晏子使楚》一课中围绕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又巧妙还击展开叙述,设计问题时可以从脉络出发“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学生从问题出发,找出课文中三次斗智的经过,感受语言的精妙之处,了解人物的特点。
3.3问题的设计也可以从文题入手。学习《蝙蝠和雷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蝙蝠和雷达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从文章对蝙蝠的叙述开始进行分析,找到三次试验过程,填写表格,归纳二者联系得出结论。不必去逐段讲解,按段发问,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手抓,避免了弄得学生云里雾里,忙得不亦乐乎却不得要领。
3.4问题的设计还可以结合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学生会发现文章采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圆明园曾经辉煌的过去,建筑技术的精湛、建筑风格的别具匠心、园中数不清的珍珠宝器以及历史文物,而对于毁灭一处却交代甚少。这样的写作好处是什么?学生会发现对比鲜明,文章笔锋转折处令人不禁惋惜这样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更是痛恨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了中国领土,侵犯了中国人民的尊严。
精读课文这样处理,那么略读课文呢?给学生一个支架,但是支架切忌琐碎。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可对学生的交流给予点拨但不宜多。这样做的理由很充分,因为在精读课文的处理中,你已经注重了学法的指导,现在是学生自主应用的时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体验,不要牵着学生走。
4阅读质的把握。
精加略课堂上相对缩短了精、略课文的学习时间,却没有影响学习的内涵,而延伸了学习的广度,那就是有效进行了拓展阅读和写作。我们先说读。首先,拓展阅读的时间要保证。拓展读是输入信息的途径,是学生拓展思维的保证,每一个课时分配中都要安排读的训练。
其次,阅读的时机要恰当把握,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文中出现了类似联合国、维和任务、蓝盔等名词。字词典上公式化的解释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我就让学生进入拓展教材,阅读相关知识。需要繁琐解释的名词在一系列的资料摄入中迎刃而解,既没有耽误教学时间,又使后面的内容理解变得更顺畅。再次,拓展阅读要创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恰当选择阅读材料。学生读进去之后,再从作品中走出来,用自己的理解评价作品,交流收获。当阅读成为一种乐事时,自然会掌握更多的技巧。扇起阅读的翅膀,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快乐的飞翔。
5拓展写的设计。
我们再说一说拓展写作,写作要与精略结合点、拓展读紧密结合。精加略课堂第三课时要有写的训练,要精心设计题目。作文题目往往只有几个字甚至一个字,看似简单,其实要设计出学生愿意写,乐意写的题目来,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作一番熟悉了解工作,让学生看到作文题后有熟悉的题材可写。通常情况下,结合精加略的结合点进行设计,如在学完《草原》+《丝绸之路》时,我让学生采用文章的写作方法写写自己的家乡风景、风俗习惯,学生完成的习作令人欣喜。
学习《童年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后,我让学生写一些自己的童年故事,很多同学立意新颖,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习作要与拓展读相结合。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多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学习《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后,让学生以感动为主题进行写作,学生的素材特别多,究其原因,学生的阅读积累开始输出。给学生足够的写作时间。教师的点拨要少而精,尽量不去限制学生的思路,给学生独立构思和写作。
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注重学生的读写训练,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学以致用的读写结合策略使学生积淀了文学底蕴,深层次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语文教学发挥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作用,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十六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又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3)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7.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8.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十七
学习目标:
通过例题导引,熟悉试题的答题步骤,学会举一反三。
学习过程:
一、自主梳理:
诗歌作品中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_______和_______,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
景物:写景诗、咏物诗中的景象,即意象。
线索: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
侧面、环境的烘托渲染人物特点。
知人论世,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词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下:
客观人物形象:少年英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英气勃发、少年得志)。
抒情主人公形象: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到中年就双鬓染霜,功业无成)。
概括总结: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三)人物形象常用术语:(需识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四)提问方式:(见复习资料)。
(五)答题步骤:
二、重点研讨(自主研讨《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和(《梦江南》温庭筠)。
强化训练:1、阅读《登幽州台歌》请填空分析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参考答案】:本诗通过的手法塑造了一位_____、
的封建士大夫形象。(步骤一)。
(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感慨,(哪一句)写出了诗人的凄凉和忧伤。(步骤二)。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悲哀。(步骤三)。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三、达标检测:
阅读《江雪寻陆鸿渐不遇》(皎然),请从环境、艺术手法等角度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释: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杨侗飞。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十八
古诗词鉴赏的复习更要激发学生兴趣。话说三遍不好听,要吸引学生,惟有增加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我会经常在课堂上引用一些诗词名句,如学习李清照的《醉阴花》时,我便引用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诠释;有时课前活动时有些女生胆小羞涩,在同学们的一再鼓励下才会走上讲台,我就说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啊,一旦讲到人的奉献精神时,我又常常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讲到父母之爱时就“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哟。积累了这些诗句的同学便与老师有了默契的交流,其他同学就会问老师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呀。于是我就趁机在课余让他们抄录这些诗。我发现当教师把自己的这份热情传递给学生后,他们也会对古诗词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紧扣考纲内容来精当选材。
选题必须紧扣高考考点,有针对性。高考一般考察的都是学生的理解想象和初步鉴赏能力,从选题上看一般是相思、爱国、咏怀、立志、友情、状物抒情等方面的主题。优秀的古代诗词中所张扬的是:执着而深沉的家国情怀,热烈而真挚的亲情主题,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是我们的文学遗产中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它表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于民族的自豪,对于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解读了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执着;体味到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捕捉到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感受了屈原的坚韧,苏轼的豁达,李清照的纯真……古诗词中积极、蓬勃、昂扬的感情基调,激励着学生永远追求真、善、美,培养完整的、高尚的人格。因此,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鉴赏古诗词中的美的情感,既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同学们对诗字面意义是看得懂的,就是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更不会把它们书写的答卷上,得分率极低。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就没必要盲目拔高,给学生训练一些难度很大的题目,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肉吃多了也会腻,训练的量更要控制,同一类型的选两首练练即可,忌题海战术,同一知识点反复操练,学生缺乏新鲜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只会降低复习效果,得不偿失。因而我们在备课上要下一番功夫,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
三、反复吟诵诗文来增强学习兴趣。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诵读为本,来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古诗词语言往往精练含蓄,意蕴丰富,且富有节奏感,有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加强诵读,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同时也可以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为了让学生读好,要时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节和意义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反复诵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各种形式的“读”。如朗读、吟读、品读、说读等,指导学生通过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语速的徐缓疾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真正做到“声情并茂”。当然,诵读活动不应流于形式,它是为理解诗词服务的。教师可先作示范,让同学们自己读读,相互听听,对于一些抒情性较强,写景优美的诗词,可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诵读活动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学习新课前,让学生预习自读;新课开始后教师要范读,学生朗读;新课结束后,可让学生结合所学,带着自己的感觉去品读、吟诵。只要学生用心动情去读,均能有很深体会。
四、传授鉴赏技巧提升学生兴趣。
不论怎么复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鉴赏古诗文的技巧和方法,于是,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诗歌品析中想象与联想的运用,古诗词言简而义丰,且有很强的画面感,我常常提醒我的学生,品析诗歌时,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语言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这样的色彩美、构图美都需要学生调动起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否则也就很难感受到诗歌的深邃而优美的意境了。
鉴赏诗词的一般步骤是“一看题、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题干、五读文”。题目告诉你诗的主要内容,作者告诉你诗的风格,注释让你明白诗的写作背景和抒情方向,题干让明白答题求,诗文是意境的再现。这样答题就不会盲目性,出现离题万里的现象。得分也会高些。
五、动手来画古诗,以画带诗展示才艺。
古典诗词大多“诗中有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展示自己。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非常的兴奋,异常地投入。如在教完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后,我让学生用图画再现诗中景色,学生们便兴高采烈地用不同彩笔画下了青山、恶水和层峦叠嶂的山峰;学完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学生能描绘出一轮从海面升起的明月,一只挂帆小舟孤独地漂泊在江中,诗人坐在船头,倾听琵琶女诉说心中无限事的哀婉画面,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和印象,提高了背诵速度,真是一举两得。
总之,只要具备足够的信心,努力去积累,去感悟,诗歌鉴赏并不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完全可以很好地鉴赏古典诗词。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汇总19篇)篇十九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
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2.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
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