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教学环境、时间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接下来是一些成功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一
古代埃及。
教师展示《古代希腊》地图,扼要介绍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强调指出:亚非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是一种海洋文明。
教师:古代希腊与今天的希腊国家一样吗?它的地理范围怎样?
学生结合地图回答:古希腊是一个地区而非一个国家,其地理范围与今天希腊国家的版图不同,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的西部海岸。
教师:爱琴文明发祥地在哪里?爱琴文明的中心在何地?
学生:克里特岛、迈锡尼。
学生:斯巴达和雅典。
教师:斯巴达、雅典两城邦各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斯巴达:内陆、崇尚武力、经营农业;雅典:近海、崇尚文化、工商业发达、奴隶制共和国。
教师:斯巴达崇尚武力的历史原因是什么?雅典为何工商业发达?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斯巴达境内被征服居民人数数倍于斯巴达人,需要用暴力镇压反抗以维持统治;雅典境内多山、临海且有良好的港湾,在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对外开放对内民主的政治模式。
教师: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成以下表格。
政治上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文化上文化昌盛,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教师: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繁荣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原因是伯利克里当政时期进行一系列改革:扩大公民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教师: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时代高度发展的奴隶主民主政治?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第一,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第二,它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能够享受到民主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6。
教师:请根据19页“自由阅读卡”回答:怎样认识奥运会的作用?
学生:奥运会源于古希腊城邦时代人们祭神活动和健身娱乐的需要,形成了“神圣休战”等“奥林匹克精神”,有利于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二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历史《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适应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人文主义思潮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核心主张。
2、要求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概念,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理解文艺复兴的历史影响。
3、要求学生掌握新航路的原因和历史条件、开辟者、航行路线、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4、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画知识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会用示意图清理复杂历史线索和压缩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人文主义思潮”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人文主义思潮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感情。
2、通过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时代光辉的文化成就,认识到文艺复兴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场伟大的革命,具有反封建和反神学的进步性,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
3、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更需要航海者的勇气和决心,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
重点。
1、文艺复兴。
2、新航路的开辟。
难点。
1、人文主义思潮的阶级本质。
2、文艺复兴的历史影响。
3、新航路开避的原因、历史条件及其影响。
针对学生对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两件事情知道的比较少,要求学生做好两个准备。
1、课前按教师的.布置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历史课程资源,搜集关于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等资料。
2、回顾中国古代的有关内容,作好关于欧洲开辟新航路与中国郑和下西洋的异同的讨论的准备工作,写出相关的历史小论文,以便课上交流。
1、准备好文艺复兴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等资料,提前做好讨论欧洲开辟新航路与中国郑和下西洋的异同的指导步骤和总结发言。
2、布置学生进行关于文艺复兴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等相关资料的搜集。
3、利用挂图、幻灯片等形式,将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4、引导学生学生讨论,用辩证的方式总结和评论“文艺复兴”。
5、通过引导学生画知识结构示意图,组织学生总结本课,回忆和巩固知识。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三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四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教学过程。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五
1、通过学习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一)引导学生复习: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相对稳定发展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等知识。
(二)导入新课: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除了美国以外,环顾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可以说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由于西欧是二次大战的主要战场,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到处是一片废墟,遍地瓦砾,各国的粮食、原料、燃料等重要物资严重奇缺,号称“不夜城”的巴黎,晚上的路灯只开一半,而且灯光微弱,德国城市的不少居民只能靠占领军的每日分发食品度日。
各国许多工厂生产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工业水平下降。当时笼罩着西欧的气氛是严重萧条和一片绝望,西方舆论界多不乐观,认为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着手进行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出示本课学案: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六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绘画及书法成就。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又一个文化高峰。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本课的难点,是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关知识。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处”?
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并切实感到改革雕版印刷术的必要。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观察教材中毕升的画像,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
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作用”。体会毕升的创“新”在哪里?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结合地图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一步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以后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状况(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并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
(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概括活字印刷术发明和推广的情况。
2、指南针的应用。
(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出示《司南》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司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据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养学生观察、识图的能力。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
《资治通鉴》取名的由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史学上的“两司马”
史学家年代著作体例叙事范围。
司马迁西汉《史记》纪传体通史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战国到五代。
三、宋词。
出示宋词的三个代表人物的作品,鉴赏并概括其特点:
派别词人代表作品风格。
婉约派李清照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
豪放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慷慨激昂,气势豪迈。
辛弃疾。
四、元曲。
(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2)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学生讲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五、绘画。
(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讲述风俗画与《清明上河图》时,可指出风俗画通过表现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4)赵孟頫的画,人称“神品”
六、书法。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七、小结(略)。
八、作业:课后作业。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七
《爱护水资源》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继空气之后又一环保素材,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水资源概况,一方面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说明淡水的分布不均匀和短缺,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强化学生的爱惜水、节约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包括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方面,内容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替文字。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有关水资源图片的观看、在充分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生活中有关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对收获的信息知识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上升到实践的高度上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性和有限性。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2)让学生从理论提高到实践的高度去认识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1、不管是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我们拥有的水资源认识不会那么的全面,日常生活中浪费水的危害性、工业农业对水污染状况不会那么的全面了解。
2、城市水污染程度大,但农村学生体会不够深切;农村的水资源比较短缺,但水的污染程度比较轻微,学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整体感性认识。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制作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生任务来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采用讨论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直观全面的掌握知识。
1、教师方面收集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方面自主分成小组,积极讨论,推荐一名胆大、叙述能力强的同学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
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课堂上:
1、通过展示一些水资源短缺的资料图片,使学生认识我们对淡水资源的渴求。
2、通过讨论谈谈在我们身边如何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讨论工业、农业、生活上不合理使用水资源对地球造成的污染,从而使学生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去保护环境。
3、通过一些具体的严重水资源污染事件,如“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等来认识环境污染对社会和群众带来的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
4、鼓励学生通过课后进行社会调查,制作环境小报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和节约意识。
1、创设情境
(1)先播放一组有关“水”的丰富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水资源对生命、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水存在形式和分布状况,面临的污染和浪费情况,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有效举措来治理污染、节约用水。激发起学生的水危机意识。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思考题:a、我们说水资源是丰富的,为什么又说水是全球性危机呢?b、教材两个人均水量表说明了什么问题?c、谈谈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d、水的污染源主要有哪些?我们怎样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组内探究,合作学习。
(3)展示“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图片,“松花江流域苯污染”图片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水资源紧缺的现实意义和治理水资源污染的严峻形势。
(4)展示三幅自制的节水宣传图片,增强学生的自觉的节水环保意识。
2、学生互动学习
(1)如何正确认识水资源是丰富的同时又是短缺的这一辩证关系,各小组同学在讨论探究基础上选代表作阐述。
(2)对工业农业生活上对水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水污染以及我们如何采取有效节水治污措施举例加以说明,每一组同学在讨论探究基础上选代表作出自己的阐述。
(3)每一组学生提出我们学校具体的节水环保计划。
3、板书设计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
2、淡水资源极度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八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与展开,我认为数学复习课应把“发展为本”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提高,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通过不断学习,我认为复习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只有在复习中巧妙地采取一些策略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复习中不易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在复习课中进一步巩固基础、提高能力。下面就我自己所采用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1、深入钻研教材是上好数学复习课的必要条件。有句话说的好“教材钻的有多透有多深,教学方法就有多新有多活”。教师在课堂上的游韧有余完全得益于课前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在研究教材的同时研究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学习的困难,找最佳突破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经历学习过程。学生课堂上的轻松愉悦与一次次的成功体验是教师课前花了45分钟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钻研时间换来的。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调控好课堂活动。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和新授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复习的量大,练习的内容多,环节杂乱。因此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语言生硬直白、缺少情感渲染,学习形式单调而不丰富,就是问、答、写、练,一轮又一轮,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也容易疲劳,怎么能对复习内容感兴趣并保持积极呢?久而久之,对学习数学丧失了兴趣和自信心,为后续学习埋下了隐患。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每一次活动前都要讲清要求,使每个学生听清要求,必要时做出示范。老师没讲清楚学生听不明白就会出现课堂乱哄哄的低效现象,要做到既能放得出又能收得回。教师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各小组同学参与学习的情况,及时表扬先进,树立榜样。
3、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复习数学,理解数学。情境创设要根据课时内容的需要而设计。活动设计要紧紧围绕课时教学内容的重点,而且要确立一条清晰的主线,用这一根线把各个环节串起来,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流畅自然中蕴涵着和谐与统一。
4、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有人曾经说过:“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手是脑的老师,说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所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是必要的,是高效的。而多数老师在课堂上觉得这样让学生动手去做太耽误时间,不如我自己演示来的快。这是非常错误的教学思想。
5、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相互协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利用集体备课、教研组活动、课题实验组活动等校本培训形式搭建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平台。对每一课时教学内容可利用课前几分钟,大家在一起说一说自己的教学设想,有新颖活泼紧扣教学内容而又容易操作的形式,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九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3分钟。
分
学生聆听、思考,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
预习过的学生会回答:糖水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蔗糖了。
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溶解的蔗糖溶解。
创设情境,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
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质。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实验中发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实验得出结论,从而树立严谨的科学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交流能解释这些现象,从而完善化学知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引导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上。
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
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有晶体析出。
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完善知识,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小结2分钟。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十
1.爆炸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面粉爆炸实验,以及对此实验成败原因的讨论和交流,了解爆炸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交流防范火灾与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爆炸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三、教学难点。
爆炸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
实验探究所需的仪器、药品和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3分钟)。
【播放】图片:燃烧及利用燃烧引起爆炸的图片。
【追问】燃烧一定引起爆炸吗?
由此可见爆炸需要一定的条件。
观看对照图片,思考爆炸的条件。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新课讲授。
(40分钟)。
【播放视频】面粉爆炸实验。
【提问】。
1.单独一支蜡烛在罐外燃烧会不会爆炸?
2.单独一支蜡烛在罐内燃烧会不会爆炸?
3.点燃一支蜡烛在罐内,鼓入大量空气,但不加盖会不会爆炸?
观看视频,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分析讨论,归纳出爆炸的条件:
1.有限空间。
2.急速燃烧。
3.积聚大量的热量。
通过学生自主完成的爆炸视频,加深对爆炸危害的认识,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爆炸所需的条件。
【提问】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课前教师布置任务,分三个小组讲解:
1.由物理膨胀导致的爆炸。
2.由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
3.核物理爆炸。
学生举例说明:如气球爆炸、自行车轮胎爆炸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指导阅读】p133为了预防危险的发生,必须掌握一些安全常识。
学生阅读教材p133的内容,思考,小结:
粉尘、气体等也可能发生爆炸。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归纳能力。
【提问】2.这个实验还说明了什么?燃烧的剧烈程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引导】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明燃烧的剧烈程度跟以上因素有关。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指导】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学生展示自制的板报:易燃易爆物的注意事项。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思考】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何关系?
【投影】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讨论,总结。
总结性提问。
课堂小结。
(2分钟)。
一、爆炸的条件。
有限空间/急速燃烧/积聚大量热/氧气浓度。
二、影响燃烧程度的因素。
接触面积/可燃物的性质。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十一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
碘酒碘(固体)酒精。
稀硫酸硫酸(液体)水。
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溶剂溶解情况。
碘水碘难溶于水。
碘汽油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水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汽油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板书:
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十二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钢铁锈蚀的条件。
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课前组织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内容,让学生记录实验情况以及探究结果,并从中应道学生如何由实验来分析铁生锈的条件、防锈的方法。
关于金属资源保护的教学,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强烈感受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以及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并结合“调查与研究”,使学生了解废旧金属回收的意义,并积极主动去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对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的介绍,让学生产生金属资源的危机意识,以便于让学生懂得要保护金属资源。
[重点难点]。
重点: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
难点:对铁的锈蚀防护的“活动与探究”的结论的辨析归纳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防锈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owerpoint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题内容;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钉锈蚀”实验,观察并记录铁钉锈蚀情况。收集的有关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些资料。
[教学过程]。
二、金属资源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人类每年要向自然界索取数以亿吨计金属。然而,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据估计每年全世界因生锈而损失的铁就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所以防止金属腐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的重大问题。
[学生]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的锈蚀条件的“活动与探究”,完成实验报告。在课堂上回顾实验步骤,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与学生探讨设计的目的并对学生的设计给予评价。
汇总实验如下――取5枚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放入5支试管中进行下面实验:
在试管1中加入稀硫酸溶液,浸没铁钉后,倒去溶液。
在试管2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溶液,使铁钉一半浸没在溶液里。
在试管3中把铁钉放在一团湿棉球上。
在试管4中注满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塞紧橡皮塞。
在试管5中加入少量干燥剂(碱石灰),再放一团干棉球,把铁钉放在干棉球上,塞紧橡皮塞。
(注意)试管5需要事先用酒精灯进行加热。
[教师]提问:通过探究小结使铁制品发生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小结:1.导致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水和氧气同时存在;2.加速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酸或者氯化钠。
[教师]了解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才能知道如何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因为如果破坏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能防止铁制品的锈蚀。
[学生]讨论得出防止铁制品锈蚀的建议: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教师]引导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分析: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什么防锈措施?
[教师]简单介绍一些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1.“穿外衣”――加一层保护膜。
如:刷漆、涂油、电镀、烤蓝。
2.“增强体质”――改变其自身的内部结构(合金)。
如:不锈钢、不锈铁。
3.改变腐蚀环境通过具体数字,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分析结束后进行小结,有利于学生把握实验的关键,培养学生实验中认真、细致、严谨的实验态度。
防锈方法的确定,可以结合第七单元学过的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运用知识的思路:了解反应的条件――促进或破坏反应的条件――达到某一目的。
(二)金属资源保护。
[教师]金属的防腐可以有效保护金属资源。
[学生]讨论:既然金属资源丰富,为什么还要保护金属资源呢?
[教师]课件展示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和我国金属资源概况。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有效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防止金属的腐蚀;
金属的回收利用;
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些资料,如废金属回收、电子垃圾的回收、废电池回收等等。
[学生]汇报交流,积极探讨金属的回收利用。让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金属资源:丰富与有限。提高学生的资源意识。同时利用金属资源的回收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金属回收的活动中去。
二、金属资源的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实验报告:
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水和氧气。
3.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二)金属资源保护。
有效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1.防止金属的腐蚀;
2.金属的回收利用;
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