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是明确四年级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是教师在教学中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精选的四年级教案示范,学习一下编写教案的技巧和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选17篇)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训练。
师:咱们先进行口算大战,看看谁的表现最出色,先听要求:老师每一小组任意抽一名同学,被老师抽到的6名同学代表你们小组进行抢答,回答正确加1人。
出示口算卡片。
2、笔算。
23×1530×87。
师:不要骄傲,还有难的啊!这次的规则是谁先做完,给谁板演的机会,做完后举手告诉老师。
笔算后,由学生说说笔算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
1、教师和学生交流信息窗的信息。
师:同学们知道奥运会帆船、帆板项目是在哪个城市举办的吗?为了迎接奥运,青岛现在新建了高速公路。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7页,通过观察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信息)。
2、根据信息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3、问题怎样解决?咱们先来列出算式。学生列式。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一: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1)师:算式中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你准备如何解决?听好老师要求: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把你的方法在你们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这些做法都对吗?
师:有没有不同的做法?师引导:为什么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2、解决问题二: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师:咱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等着咱们呢。自己能解决吗?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竖式: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明确第2种比较简单。
师:像这样的算式,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象这样的算式应注意什么问题?
四、自主练习。
师:同学们出色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同学们还有问题吗?那下面咱们进行练习,看看谁能全部过关,对自己有信心吗?p38页自主练习第一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做第一行,把第一行做到练习本上,开始。
五、总结。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马上要结束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学到了什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人教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选17篇)篇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先请两名同学在小黑板上,用竖式计算.。
其他同学进行口算练习.。
4×508×3012×2078×10。
2×4050×721×30400×6。
32×30600×513×40120×30。
31×20700×411×8012×50。
请同学说一说12×50,700×4你是怎样想的?怎样计算的?
(12×50可以看作12乘以5个十,积是60个十,也就是600)。
(700×4可以看作7个百乘以4,积是28个百,也就是2800)。
下面我们来订正两位同学的计算.。
请板演同学自己讲一讲是怎样做的.。
(一位数乘多位数,如果被乘数末尾有0,可以先用乘数去乘0前面的数,乘完后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末尾添写几个0)。
(360×4可以看作36个十乘以4,积是144个十,也就是1440.2600×3可以看作26个百乘以3,积是78个百,也就是7800)。
(二)学习新课。
板书:例5360×24=例6265×30=。
这两道题怎样做?
例5:
例6:
通过讨论,请小组代表归纳发言:
(1)例5、例6两题有什么相同点?
(2)在计算例5、例6用简便方法时有什么相同点?
(三)巩固反馈。
出示做一做.。
要求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其中几名同学写在投影胶片或玻璃片上,待订正时使用.。
订正时请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想一想:为什么前3小题末尾添一个0,而最后小题末尾添两个0?(因为前3小题,被乘数或乘数的末尾有一个0,所以积的末尾添写一个0;而最后小题,被乘数末尾有两个0,所以积的末尾添写两个0)。
出示例7:计算450×20.。
(投影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默读三个问题.思考片刻,在练习本上试做.试做完小组根据三个问题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1)计算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在写竖式时,被乘数、乘数怎样写?(把被乘数、乘数中0前面的数的末尾对齐)。
(2)怎样乘?(只乘0前面的数)。
(3)乘完以后怎样添0?(被乘数、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小组讨论后,集体汇报,老师板书.。
教师再强调提问:为什么要添两个0?添一个0表示什么?添两个0表示什么?
练一练:个别同学写在投影胶片上,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打开书第15页,看一看自己归纳的方法和书上讲的一样吗?
“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被乘数、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的计算方法简便吗?怎样计算简便?)。
2.计算.。
3.竖式计算.。
240×22=280×20=。
190×50=690×13=。
(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批阅,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随时个别辅导)。
作业:看书第14,15页.。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人教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选17篇)篇三
本单元是在乘数、除数是一、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中的一些简便运算四个部分。
这一节主要教学,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数是三位数乘法的笔算和乘法估算。
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教学,因为这个内容既是学生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的前提,又是学生正确进行乘法笔算所必需的口算技能之一。教学时首先讲清算理,可先通过直观图示,启发学生观察得出: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接着类推规律,使学生知道算几乘以整百数可以想整百数乘以几。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实质是以“百”为计数单位去计算。让学生在口述算理的基础上正确计算,得出结果(如7×200,想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百,是1400,进而要求学生简缩思维过程,直接进行口算(如7×200,想7×2=14,再在14末尾添两个0)。其次要采取多样的练习形式。如看卡片算、看图表算、听算等,也可搞些“看谁口算得又对又快”的数学比赛、数学游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短时记忆能力。
三位数乘法笔算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时除应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1)让学生在尝试性练习中获得新知。如通过尝试性练习,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放手让学生“先做一做”,使他们在具体的计算中发现:当乘数的位数多于被乘数时,交换位置再乘,比较简便;使他们在不同计算方法的对比中归纳出:乘数中间有0时,可省略用0乘这一步,使计算简便。总之,要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新知,切忌简单灌输。(2)加强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教材把积的变化规律作为例题来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而且能为今后学习商不变性质、小数乘法、正比例的意义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矗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然后在练习中加以运用,从而逐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乘法估算是选学内容。通过估算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用估算检验计算是否正确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计算技能。
这一节包括用整百数除的口算除法、三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除法,以及除法估算三个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正确进行三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三位数除多位数的关键仍在于试商。为了突出试商这一关键,教材采用了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的编排方法。教学时可根据这一特点先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般的试商方法,即当除数接近整百数时,用“四舍五入法”来试商;再引导学生摸索出一些简便的试商方法,使学生在除数不接近整百数时,也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试商。
与以往教材相比,义。
[1][2]。
人教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选17篇)篇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让学生理清题意,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
(2)、根据已知量和所求量列出算式。
(3)、全班齐做,然后指名板演并说说其计算过程。
谈话引入例1。
(1)由学生列出式子,师板书:145×12。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估算。
让学生说说,教师随机板书学生的估算方法。
2、笔算。
学生动笔算,教师巡视,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如果有用竖式算的就指名板演,并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教师试着提示。)师:用竖式计算也就是笔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补充板书)。
教师讲解,板书145×12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师:你认为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和笔算的顺序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有联系吗?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的数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4、巩固练习。
教材第49页做一做。(分组完成,集体订正)。
三、仔细琢磨,细心计算,巩固新知。
1、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幻灯片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改正过来。)。
2、50页第一题。(分组完成,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50页第二题)。
四、仔细想想,谈谈收获,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练习七第3题。
人教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选17篇)篇五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四、教学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五、编排特点: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的方法。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六、教学建议:。
2,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
七,课时安排:9课时。
口算……………………2课时。
笔算…………………….7课时。
第1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事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你们知道这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3、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乘法计算):。
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怎样列式?为什么?如何计算?
二、迁移探究。
1、16×3=?
同桌讨论口算方法,汇报。
方法一:想10×3=60,3×6=18,30+18=48,所以:16×3=48。
方法二:16。
×3。
--------。
48。
2、自行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0×30+6×30=48016。
×3。
--------。
48。
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1)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提问:怎么列式?为什么?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同桌内讨论。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因为16×3=48,所以160×3=480。
2)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3)练习:130×5=2×380=150×6=7×13=460×2=。
4,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三、练习提升。
四、课后小结及作业。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何收获?
2,自编6道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整十数的口算题考考同桌。
第2课时口算乘法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题卡)(略)。
学生口答并说说口算过程。
2、我国的白合花约有40个品种,杜鹃花大约是白合花品种的17倍,杜鹃花大约有多少个品种?(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想法。)。
二、提高练习。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感知积的变化规律)。
8×360×480×6100×316×3。
180×480×30100×1232×3240×4。
60×80100×30。
2,一个计算器24元,李老师要买4个带100元,钱够吗?
学生先估算,后列式计算。
三、练习提升:
1,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汇报解题思路及结果:
2,先找规律再计算。
110+120+130+140+150=()×()。
220+230+240+250=×()。
3、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应用拓展:
1、将10,15,20,30,40,60填入书48页的圆圈内,使三角形每条边上3个数的积都相等。
3、用0,0,2,4,5,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你能写出它们的积吗?试试看。
第1课时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兴趣,进一步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复习铺垫:
1、抢答题:出示口算卡片。
12×3=500×7=15×4=60×70=350×2。
2、估算:卡片出示197×5≈,那约等于多少呢?你是如何估算的。(明确方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看来大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都掌握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板书:乘法)请看大屏幕。
(2)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选择问题:兰州到北京有多少千米?]你能列出算式吗?列完式的同学想一想、比较,这个算式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3)猜想结果、尝试计算、板演,汇报交流,优化算法。
1)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质疑评价;。
2)比较两种竖式,有何发现?
3)引导学生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列竖式的方法;你觉得哪种竖式好好些,说明理由。
(4)用计算器计算检验。
用计算器计算的结果是多少?生:1740。师:看来,我们笔算的结果是正确的。(板书得数和单位名称)同学们今后做完题检查时,也可以用计算器来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写答。随学生回答,板书答案。(李叔叔的某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
(5)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三、比较探究、巧用迁移。
(1)今天我们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的发现?同桌交流……(异相同点)。
(2)什么叫迁移?我们应用原来学的计算方法,就能解决今天的新问题,这种方法在数学上称之为迁移。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3)出示试一试:134×2l,学生独立笔算……。
汇报交流,展示笔算过程。生:他说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她说得很完整,清晰,方法正确。)。
(4)练一练。请大家从做一做中任选1题。(独立计算)师:要注意书写格式和作业姿势,动作快的可以多做题,比一比看谁书写最工整,计算既准又快。
(教师在学生中挑选作业,辅导后进生。)。
汇报检查:挑选四份作业,现在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去完成检查评价。
这几位位同学不但最快速,而且全对,书写也工整,同学们可要向她学习了。
四、数学诊所:师:小兰、小红、小青在做计算题时,各出现了一道错题,现在请同学们帮她们找出病因,并且帮她们改正。
小青:134小静:152。
×16×23。
804156。
134104。
938()1196()。
小华:246。
×34。
964。
638。
7344()。
师:同学们真能干,不仅帮这几位同学找出了错误,而且改正了错误。通过刚才的改错,请想一想,我们在笔算乘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你想提醒大家什么?1)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对准数位;2)不要忘记乘百位上的数;3)做题时要认真细心,不要忘记进位了。同学们考虑的很全面,老师相信你们在做题时一定能够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还能用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收获真不少!
六、作业布置:1、练习七的第2题。
第2课时笔算乘法练习。
教学内容:p51页第7-13题;。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3、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38×3=26`×8=46×2=56×20=4×160=5×150=。
150×6=36×7=20×19=400×73=900×24=430×8=。
15×6=190×5=(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422×24=245×27=679×23=586×35。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提高。
1、判断并改错。(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如何避免。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134152246。
×26×43×34。
---——————————。
804156964。
268608638。
————————————。
107261367344。
2、笔算。
124×73=46×215=224×36=。
28×153=27×142=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3、解决问题。
2)一场电影有观众9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10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5)书上练习七第8题。
三、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53页例2及练习八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2、笔算。
908×6=790×6=6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比较探索.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这题如何列式?算式有何特点?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如何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独立尝试计算。汇报交流算法。
2)106×30=自己试一试。
学生汇报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3)比较哪个竖式更简便?
师生归纳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1、p53页做一做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
第四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p54页例4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路程,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展示学生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如何解释?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还可以怎么描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什么是单位时间?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探索规律:(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90千米/时,5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王明的电脑打字速度是250字/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后,想想看,你能发现什么?
三、巩固提升: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小强的电脑打字速度每分钟200字,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
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第五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p58页例4及练习九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理解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二、研究问题,探究新知。
(一)研究“两个因数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6×2=8×125=25×160=。
6×20=16×125=25×40=。
6×200=24×125=25×10=。
6×2000=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2)概括规律。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39×48=17×12=。
39×24=17×24=。
39×12=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尝试,发现规律。
1)完成填空,想想看。
18×72=()×()=()×()=()×()。
2)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36=。
(18÷2)×(36×2)=。
(18×2)×(36÷2)=。
205×45=。
(205÷5)×(45×5)=。
(205×3)×(45÷3)=。
2、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练习提升。
1、书上练习九的1、2、3。
四、课后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59页4、5。
第六课时: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p60页例5及练习十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大估与小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兴隆山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二、尝试探究新知。
1、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同桌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说明理由。
5000元更好些。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三、巩固提升。
1.下列各数你是怎样估算的?
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
2)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
3)本校有学生688个人,大约是()人。
4)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2.刘宁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选择序号)。
a、1800米b、1200米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5、p第62页的5、6、7(理解大估与小估的方法)。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第63页8、9、11。
第七课时:乘法估算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你是怎样估算的?
a)《新编小学生数学字典》有992页,大约是()页?
b)小明每小时打字6480个大约是()个?
c)本校有学生1688人,大约是()人?
d)李平大叔今年收桃子2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3、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写出估算过程,汇报估算结果。)。
二、提高练习: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4、一个粮店平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练习。
1、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2、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69×51=2992。
学生口答,再说说根据是什么?
4、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50人。
3)我们班有65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198下。
5)小军3分钟能写85个字。
6)p63页第10题。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吗?
人教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选17篇)篇六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
37415212。
21152446。
出示口算卡片口算。
出示212。
4
二、运用迁移,探索新知。
出示例2。
(1)学生独立试做,寻找算法。
(2)请某位学生说算法,其它学生作补充。
(3)做例2下面的做一做。
(4)学生总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注意启发学生发现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中的相同点。)。
讨论例1和例2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乘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反馈,强化知识。
第7页例2的做一做。
练习二的第3题。
练习二的第5题。
21234=7208。
212。
34。
848。
636。
7208。
人教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选17篇)篇七
教材分析。
该课内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第一课时,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本节课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其乘法算理是一样的。该课也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知识的迁移,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并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2分钟口算练习。
一、情境导入。
播放北京标志性景点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暑假你们都去哪里玩了呢?王叔叔、李叔叔暑假去了首都北京旅游,他们乘车所用的时间都是12小时,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王叔叔。
旅游大巴。
平均78千米/时。
李叔叔。
火车。
平均145千米/时。
教师:他们是从同一个城市去的么?
学生列竖式计算,交流、汇报。
二、探究新知。
李叔叔所在的城市离北京又有多少千米呢?如何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45×12。
1.运用估算。
能不能估一估李叔叔住的城市离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呢?
说一说估得方法。
要想知道准确结果,还得用笔算。
2.探究算理。
学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挑选出几种不同思路的算法到黑板板演。我们先请刚才板演的同学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吧,每一步的算理。(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145。
×12。
290——表示什么?(表示2小时行的路程,即290个1)。
145—表示什么?(表示10小时行的路程,即145个10)。
1740。
我们想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呢?(一是与估算结果比较,二是通过验算。)。
3.讨论交流。
4.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横着第一排。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教师巡视发现典型现象,请其板演。
集体订正。
2.算理选择题。
(1)在计算234×35的时候,2×5表示()。
a.2×5b.20×5c.200×5d.200×50。
(2)下面()算式中2×5表示的意思是200×50。
a.209×15b.205×52c.325×52d.152×5。
3.不计算,选择答案。
425×19=()。
a.3825b.8020c.8075d.46325。
425×219=()。
a.93075b.68000c.46325d.80000。
4.练习八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人教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选17篇)篇八
教学目的:
2.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准备,呈现材料。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板书课题)。
你能不能自己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生写,师巡视,反馈)。
生1:我写的乘法算式是13×7。
生2:我写的是11×4。
……。
学生纷纷举手,欲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教师选择13×7,11×4,43×6,91×4等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也想写一题,行不行?(板书:24×3)。
师:11×4你们会算吗?请在本子上算一算。
生:11乘4等于44(学生无反对意见)。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口算的,10乘4等于40,1乘4等于4,40加上4等于44,所以,11乘4等于44。(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我是笔算的,先用4乘被乘数个位上的1等于4,在积的个位上写4,再用4乘被乘数十位上的1等于4,4写在积的十位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探究算理,掌握算法。
(1)探讨24×3的算理、算法。
师:同学们很轻松地算出11×4的积,那么这些题你会不会算呢?(手指黑板上其余的算式)。
师:(学生跃跃欲试)那好,请你先想办法算一算24×3等于多少,行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尝试计算,计算后反馈结果)。
生1:24乘3等于92。
生2;我不同意,24乘3应该等于72。
生3:我算出来24乘3的结果是612。
……。
计算结果是612的同学:我是想,先算2乘3得6,再算4乘3得12,所以24乘3等于612。(立刻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
生:老师,我认为612肯定是错的,因为即使是100乘3等于300,而24乘3的积应该比300小得多,所以根本不可能是612。
师: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齐声:同意。
生1:我是这样想的,3乘4等于12,3乘20等于60,60加上12等于72,所以,24乘3等于72。(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24+24=48,48+24=72,所以24乘3等于72。(教师板书)因为24×3表示3个24连加,所以我把3个24连加就可以算出24×3的积。
师:你真会动脑筋,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你们觉得这个办法行不行?
生:行,不过如果用这样的方法计算24乘3那就太麻烦了。
师:你们认为呢?(学生都表示赞同)。
该生继续回答:我是笔算的,先用3乘被乘数个位上4得12,写2进1,再用3乘被乘数十位上的2得6,6加1得7,十位上写7。(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笔算过程)。
师: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我是想24×3=8×3×3=8×9=72。
师:真巧妙。
师:刚才哪位同学算出结果是92?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生:我是想3乘4等于12,个位上写2进1,十位上2加进来的1等于3,3乘3得9,所以结果是92。
师:哦,你是先把十位上的2加上进上来的1,再与乘数3相乘,所以得92。那么究竟应该先加1再乘,还是先乘再加上进上来的1呢?(学生争论,但说不出道理)。
师:我们不妨请小棒图来帮帮忙。
教师多媒体演示小棒图(边说边演示):3个4根是几根?3个2捆(一捆是10根)?为什么共用7捆?(生:因为3个4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又可以扎成捆,6捆加上进上来的1捆,所以共有7捆。)。
师:为了避免漏加1,我们可以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教师用彩色粉笔写)。
(指名说说笔算的过程,同桌互说。)。
(1)进一步探究真理,明确算理。
人教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选17篇)篇九
(一)在复习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
(三)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乘数百位上的数乘被乘数,积的书写位置。
难点:计算的正确性。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卡片口算。
100×37×1006×200。
3×4005×3007×200。
抽问口算过程,如7×200口算过程是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百,是1400。2.板演。
用竖式计算314×35=?
订正时,针对算式提问:
314×35=10990。
(1)1570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积的末位数要和哪一位对齐?(2)“942”表示多少,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积的末位数应和哪一位对齐?由学生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二)学习新课。
1.导入。
教师在复习题乘数的百位上用黄粉笔写2,使314×35变成例3:314×235,突出知识新的部分。教师板书课题: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2.教学例3:314×235=?提问:
(2)用乘数百位上的2去乘,表示什么意思?
(3)乘得的积的末位数应该写在哪一位上?
指定一名学生把黑板上的题做完,全体学生把课本上的例3做完。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
(1)用乘数百位上的2去乘被乘数,也就是314×200,表示200个314,得62800,积的末位的8应该写在百位上。
(2)这个竖式一共有三个部分积,最后要把这三个部分积加起来。
(3)由学生把314×235的全过程说一遍,使学生对法则有一基本印象。
练一练。
做完下面各题。
3.引导学生归纳法则。
相同点:
(1)都是先用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被乘数;
(2)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泣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3)把各部分的积加起来。
不同点:
乘数是两位数,就有两层部分积;乘数是三位数,就有三层部分积。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3页的法则。
4、乘法的验算。
教师说明:在乘法里,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因数,如314×235=73790,314和235都叫做73790的因数。
我们可以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两遍得数一样,说明计算正确。
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把例3验算一遍。
(三)巩固反馈。
1.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乘法验算。
416×352325×241。
指名两个同学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改正。
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出:
(1)把题目抄对,数目一搬家一检查;
(3)每一位计算时要正确,特别要注意进位的地方;
(4)每道题都要进行验算,题目中没要求写出验算竖式时,可以在原式再乘一遍。
3.思考性练习。
接着把下题做完。
4.课后练习:
练习十三第1,3,4题。
要求学生用自己总结的计算时应注意的四点,使计算正确。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是在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中,学生理解了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积的末位上的数要和十位对齐,乘数是三位数就可以依此类推了。因此,新课前复习了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和算理及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
新课是由复习题(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在百位上添一个数引入,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试算。这样安排,帮助学生由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类推到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不仅使学生学会新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然后通过乘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对比其异同点,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并介绍了验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验算。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步骤增多了,数目增大了,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错。因此,在巩固练习中,采用改错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怎样减少计算中的错误,应注意些什么?大家照着去做,提高正确率,采用这种方式,学生易于接受。
板书设计。
例3。
板演:
验算:
人教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选17篇)篇十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评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评课稿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整百整十数的口算等方法,通过自主尝试、探索与交流,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探索过程,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
教师十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精心设计各项数学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组织学生展开探索、尝试、交流、实践多种活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获得同步发展,全课教学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特色:
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涉及的知识背景十分广阔,教师保留交通工具作为学习素材。选择具有时代信息的动车组这一信息,引领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为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渗透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方法如果没有思想的引领,也只能是一种笨拙的工具。本节计算课一个最大的亮点。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梳理各种方法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总结提升:其实这几种方法都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让学生在经历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后,感受到了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今后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
人教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选17篇)篇十一
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头脑里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主要是所要整理的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重新编码,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回顾整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几点:
1.注重孩子们整理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对本单元内容精心整理,使学生们在回忆、归纳、整理中重建知识结构,即复习了知识内容,又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
2.创设一定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数学的润滑剂,同时也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前提。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调动一切非智力的因素,特别是复习课,学生面对的是已经的知识,容易失去兴趣,觉得枯燥。在这节课中,我以“小试牛刀——“大显身手——能力冲浪“为主线,采用“抢答、估算找错、填空、解决问题、能力冲浪”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照顾到了不同的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整理提升的目的。
3.注重对孩子进行适时的鼓励.
在整节课中,面对不同孩子的表现,对孩子们进行及时的鼓励。“别紧张,你能说好的”;“今天为了让大家看清楚,你把字放大了,希望你作业本上的字也放大一些,哪就更好了”;“这么细小的问题你都注意到了,我相信在计算中你一定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通过这样的鼓励,孩子们的信心在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但是,在教学中叶存在着不足:第一由于时间的关系,某些题只能点到为止,如果能深入进去,学生的思维更开拓。二是仍有部分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表现不够。
人教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选17篇)篇十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比如,对周边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四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观察,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二、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情况: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动物与运动”“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昼与夜”和“交通运输”五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本册教材以“运动”为主线,通过与运动有关的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开始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的世界,从而为下学期学习“变化的世界”奠定基础。
2、本册单元目标:
(1)动物的运动。
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观察并模仿动物运动的多种方式,逐渐养成坚持进行合理体育锻炼的习惯,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身体结构与运动功能的联系,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仿生产品。
(2)位置与运动。
通过学生亲历各种活动,能选择参照物,定性的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认识地图图例,帮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利用简单工具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不同时刻所经过的距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力与运动。
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体验各种力作用的不同结果,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意识到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4)昼与夜。
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帮助学生探究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昼夜交替现象和原因,以及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等问题。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历程。
(5)交通运输。
鼓励学生对常见的交通工具分类,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以主人翁的精神分析生活中的交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人教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选17篇)篇十三
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结合复习的知识自己试着计算,计算完毕可用计算机验算,看自己做对没有。
教师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158×24=3792(千克)。
158。
×24。
632。
316。
3792。
答: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3792千克。
师生一同判断黑板上同学计算的正误,如不对可由学生自己找出错误进行改正,必要地方教师指导。
好的,同学们非常优秀,我们再看一题:用竖式计算345×76。
(过程同上略)。
好的,通过上面的两道题,你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了吗?同学们可以前后桌进行讨论,有答案后可以举手。(同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多名学生向教师汇报方法,教师跟随同学演示方法,必要时予以指导。教师提醒同学注意末尾和那位对齐。
五、知识的巩固。
教师出示通告:今天,“数学国”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数学状元”大赛,让我们一起参加吧!也许今年的“数学状元”就是你。
教师出示初赛试题:六道竖式计算题,六个同学黑板上计算,其余每列同学完成教师指定的一题。教师统计多少名同学通过初赛,并予以掌声。(解答及指导过程略)。
教师出示复赛试题:三个改错题,三个同学黑板上计算,其余每两列同学完成教师指定的一题。(解答及指导过程略)。
教师统计多少名同学又通过了复赛,并予以更加热烈的掌声。
教师出示决赛试题:一道应用题,三个同学黑板上计算,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解答及指导过程略)。
教师统计多少名同学获得了“数学状元”,并予以最热烈的掌声。同时希望获得称号的同学不要骄傲,安慰未获得称号的同学继续努力。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思考回答。
七、课后思考。
根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232×211的积吗?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全班28名同学有18名同学习题全部做对。剩下的同学除3名同学没有掌握本节课内容,其余几位同学均是不细心造成的。因此还要培养学生的细心能力,多练习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本人方面还要继续钻研教材,把教材吃透,参照不同版本教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重点知识,才能把一节课完成好。
教学反思。
存在很多问题,这让我想到了:
学生层面上,他们的细心程度还远远的不够,计算能力还欠缺。这就需要在平时上多培养学生的细心能力,多做练习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师的层面上,还需要本人方面还要继续研读数学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把教材吃透,把握住重难点,参照不同版本教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多向老教师学习和请教,教学设计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的去探索,去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把一节课完成好。
人教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选17篇)篇十四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笔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青岛作为伙伴城市,当时为迎奥运,各方面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在道路交通方面,修建了高速公路,咱们一块儿去了解一下。
(出示窗3:青岛市修建了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历时15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二期工程历时12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60米。)。
2.师:根据这两条不同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生2: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师:要求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怎样列式?
生列出算式213×15或15×213。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怎么想的?
师:求15个213米就用乘法计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
2.自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过估算,谁来估一估,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213≈00×15=3000大约3000(板书)。
师:他把213看成整百数,结果是3000,那实际结果应该比3000怎么样?
生:实际结果大于3000,因为213比200大,所以结果应大于3000。
(2)师:准确的'结果是多少?你会算吗?
(有的同学跃跃欲试,有的摇头……)。
师:看来有同学遇到困难了,先来回顾一下,关于乘法的计算我们都学过哪些知识?
生: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整百数、整十数的口算。
师:能不能借助于这些知识自己尝试算一算呢?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师巡视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做法。)。
(3)全班交流。
师: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方法。咱们认真听,有疑问就问。
生:213×5=1065213×10=21302130+1065=3195(师板书)。
生:我是把15拆成10和5,先用213×5=1065然后213×10=2130,最后再相加,也是3195。
师:有疑问吗?为什么要把15拆开呢?
生:三位数乘两位数我们没学,拆开之后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就会算了。
师:原来他把15拆成10和5,这样就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三位数的口算和三位数乘一位数,解决了问题,真不简单。
再来看第二种:200×15=300013×15=1953000+195=3195。
生:我是先用200去乘15等于3000再用13乘15等于195,加起来就是3195。
师:谁能看明白她的算法?
生:他是把213拆成了200和13。
师:为什么这样拆呢?
生:这样就变成我们前面学过的整百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了。
第三种:213×3=639639×5=3195。
生:我是把15分成3和5,先乘3再乘5,213×3=639,639×5=3195。
生:他把15分开,就可以变成我们学过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师:的确是这样,你和前两位同学的方法一样,都是把三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的。
还有第四种:他是用竖式做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咱们没学,你是怎么想的?
人教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选17篇)篇十五
一、指导思想:
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担任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根据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没有尖子生,学习的自觉性不高。
根据上述情况本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技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争取能让大多数同学顺利接受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兼顾对优生的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本学期要力争使及格人数增多,形成良好学风,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具体教学措施:
1、本期数学的能力要求。
基本技能: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进行简单的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运算能力: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指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教学策略。
1)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学的基础设施。在教学中必须依纲靠本,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钻研教材抓好重点。
2)在课堂中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指导作用。
3)设计好的开头尽量以引趣的形式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以“练”为主。
4)要扭转学生的厌学现象。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给予提问,给后进生树立信心。对优生要严格要求,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抑制他们产生骄傲情绪。
5)树立榜样,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让后进生自动自觉向先进看齐,从而发挥榜样的力量。
6)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逐步实施分层教学,向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使中下层的学生吃得上,中等层次的学生吃得下,智力程度好的同学吃得饱,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
7)在课堂教学中将严抓课堂纪律使学生形成自学遵守纪律的习惯,要求他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作业认真完成。但同时又不死板,给时间让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人教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选17篇)篇十六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今夜为何如此静谧?因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起了他的吟兴。诞生的一首不朽的诗篇。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十五公里处的长江两岸,有两座夹江对峙的山峰,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错落相对,犹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浪从中穿过,因此人们又形象地将两座山总称为天门山。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人首先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楚江,即长江。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读着诗句,使人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断”、“开”两字,下笔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描绘出来,显示了大自然创造力的神奇和伟大。在诗人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博望山、梁山夹峙于长江两岸,江面变窄,加之由西向东的长江走势在这一带呈北折之态,致使湍急的水流回环旋转。“回”字鲜明地概括了天门山下的流水不同于长江别的地方流水的自身特点,落语看似平常,却真实、准确而生动。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出“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致。博望山和梁山峙立于长江两岸,远远相对,高高耸出浩渺的江面之上。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缘何产生“相对出”这样的感觉?那是因为诗人不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而是在“日边来”的“孤舟一片”之上。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也就油然而生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试想: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3、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
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望天门山》中“天门山”“江”“碧水东流”“两岸青山”“孤帆一片”“日边来”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中断”“楚江开”“回”“相对出”“日边来”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体会望天门山的强劲气势。对比朗读。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人教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选17篇)篇十七
这节课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掌握了笔算方法,可以进行正确计算,并理解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法和算理。
一、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
计算教学的引课一般比较平淡,几乎都是以旧引新的方式。但稍微改变一下,变成学生自己编成本节课要探究的题目,这样比较能调动学生想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二、通过知识迁移,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
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法算理,引导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注重知识的迁移类推作用,这样不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三、注重口算、估算和笔算的联系,培养计算意识。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这节课三位数乘两位数由于数字较大口算较困难,所以学生会想到估算一下它的值,然后我们再引出笔算,得到它的准确结果,并且还可以利用估算验证笔算结果。这样口算、估算和笔算三者有机结合,互相验证,不但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且培养了计算意识。
四、利用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生活数学相联系。
知识的获得不能只是纯粹的为了“获得”而“获得”,而应该是通过知识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所以在本节课中提供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但是这节课中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思路可以再简洁清晰一些,可能是我讲的太多,或者是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所以课堂没放开。其次是在练习用时太多,可以再紧凑一些。另外在面向学生群体方面不够宽广,最后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锻炼教学机智,才能足以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