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籍中的主题和观点,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小编整理了一些写得不错的读书心得,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汇总15篇)篇一
先看最明显的: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第十一)。
子贡问说:“师和商这两个人哪个更贤?”孔子回答说“师做得过了,商又做得不够。”子贡说:“那么师更好些?”孔子说:“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不好)”。
的确,人的一生,也就是处理各种矛盾的一生。对于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也不“不及”,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论语》里面就列举了许许多多这样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治长第五)。
遇到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这里“决”和“慎”是一对矛盾。而太过“决”就会成武断,太过“慎”则是优柔寡断,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不可取。闻而行之则太武断,易犯错,三思后行则太优柔寡断。所以面对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说:再思之,可矣。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汇总15篇)篇二
费孝通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他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成为费孝通研述一生的大课题。费孝通研究中国的穷人主要是农民,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他关心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关心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问题,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书内容概要:
《乡土中国》一书总共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读后心得: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的所作的一篇伟大的作品。虽然这本书距离现在已经有几十年了,可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和阅读这本书,还是颇有探究性和现实意义的。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我就萌发了一个疑惑,“乡土中国”指的究竟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这次对中国社会的探索之旅。而我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本书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作者是这样解释“乡土中国”的,看完这个答案的同时,我又对这本书产生了满满的好奇,于是我便继续探索下去了。
乡土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起点。作者在书中的开头部分就说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说到农业就离不开土地,说到土地自然也离不开勤勤恳恳的农民。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土地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是珍贵的,因为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农业的发展是在土地的基础上,农民播种、耕田等都要依靠土地。“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在农民眼里,“土地”是位最近于人性的神。可见,“土地”对中国农民和中国社会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在看完作者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见解之后,我又往后看了其他章节,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是《差序格局》中水的波纹原理。
在《差序格局》中,作者把人际关系比喻成丢石头而形成的同心圆波纹。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的时候,水面会出现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拿我们自己来说,家人永远是我们最亲近的人,而相对来说亲戚和朋友就会显得比较疏远一点了。
此书中还有很多观点和看法,作者自己也说“这种一往无前的探索的劲道,看来还是值得观摩的。”书中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和作者敢于探索的精神,都值得我们不断探究和学习。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汇总15篇)篇三
我们学校是经典古诗阅读学校。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开始读一些像《三字经》、《弟子规》啦等等,都是我们经常读的。
上了四年级,我们经常读的就成了《论语》,慢慢地,我们熟能生巧,熟读成诵。其中让我感到有兴趣的那可有好篇呢,比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观其志,观其行》等等还有很多,其中《温故而知新》让我忘不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那声音若是从同学们口中发出来,如同唱歌一样甜美。每当我听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时,我就会想到自己,每天写完作业去玩的时候,就会传来妈妈的一句话:”乖乖,快去复习一下英语好吗?“每次,妈妈都以温柔的语气跟我说,可我却是不理不睬,但妈妈又一次地对我说:”斯羽、宝贝快去读英语好吗?你要是读的话我带你去玩。“这时我说了一句:”好吧,不过就一小会儿哦!“”好!“我想:我每次都是有附加条件,才肯去复习。而《论语》中的道理是要我们自觉学习复习,就能掌握很多知识,这让我很惭愧。我以后再不敢这样了。
我们天天早上都读《论语》,可以听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以后我们还要多读一些经典古诗文呀!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汇总15篇)篇四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以前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汇总15篇)篇五
读了《论语十则》的第一句,我觉得我做到了“学而时习之”,但却从未感受到那份快乐。也许,只有真正热爱文学,求知若渴的人才会感受到那份快乐。“有朋自远方来”只是在同学之间玩些文学游戏吧。“人不知而不愠”对于我来说,让我感到自己是一位“君子”。这奇妙的成就感,好像就是对我最好的鼓励。
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我却没有做到。以后我也要进行多次的自我反省,像古人曾子那样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总结,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而所谓“温故而知新”,我只是在复习课文的时候,脑海中隐约会出现一些新的理解。
劳动要与休息结合,学习也要与思考相结合。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邪说的危险。
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人就是要实事求是。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这种力争上游的思想应该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
我们要像一切有优点的人学习。
虽然我没有做到胸怀宽广,意志坚强,但我么还要为实现“任”的理想努力奋斗。
而在我所读的所有至理名言中,我最喜爱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这是孔子对当时帝王的真心劝诫,可惜当时真正理会并使用的却不多。他们依然是“己所不欲,施与人”在当时几千年前的思想中能够明白的估计只有像孔子这样的大贤吧。而再看如今,却依然不能明白这句话的真谛。
《论语》是当时思想的巅峰著作,也是我们如今需要学习的做人准则。以史为镜,这面镜子将带你照向更远的未来!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汇总15篇)篇六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非常敬佩他,是因为他视人如己,要求统治者关爱弱者,爱护百姓,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四处游览、讲学。“仁”是他的思想表现,除此之外,孔子还主张以德教化人们,以礼治理国家,他有一部著作,名为《论语》。
《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我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在《论语》集里,有许多句子是可以做为我的座右铭的,也有许多句子是终身受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学自己要对别人做什么时,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承受这样的事,如果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我觉得《论语》这种为学的精神也是我们效法的地方,《论语》里面的这种人生修养,我认为是永远年轻的,所以这种学习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我还是进步的,随时有新的境界。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汇总15篇)篇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开篇的这三句话,可以说是老幼皆知,其意思也不用特别解释了。可南怀瑾先生却是这样解释的:做学问,要随时注意“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当你有进步时,能不愉悦吗?你的学问没有人能够理解时,有个难得的知己来看你了,能不高兴吗?做学问的人,也可能一辈子没人能了解你,那也不生气,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这样的解释,比起常人的理解,不知要高出多少层。
南怀瑾先生这样解释的原因是,原句第一个字“学”不能仅仅当作狭义的“书本学问”理解,而是要从人生修养上讲起才行。也就是说,“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那么,把“学”字的意义理解的这么宽泛,符合孔子的原意吗?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而现在,一条一条分开印,是宋儒们把它圈断的。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又是一整篇大文章。
这倒又是一种新鲜的解读方式。谁都知道,《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既然是语录体,就很让人习惯于把那一条条论述分开来独立理解。这本来也不算错,却容易造成断章取义。把“学”字理解成狭义的“书本学问”,就是断章取义造成的。所以,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中所说的“学”,不是仅仅文章写得好,也不仅仅是知识渊博,它还包括“做人好做事对”,哪怕一个人是文盲,但只要是会做人做事,就是有“学问”。这是南怀瑾把整部《论语》研究完后,用“整体观”看待《论语》得出的结论。
为了证明自己把“学”字理解成“人生修养”的“学问”的正确性,南怀瑾先生还列举了《论语》中子夏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看到好的人就尊敬他,在家能竭尽全力爱家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放弃私心,对朋友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说没读过书,也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句话足以证明“学”不仅仅指“书本学问”。
正因为南怀瑾先生解读《论语》与众不同,他解读《论语》的著作才命名为《论语别裁》。
他这个“别裁”不仅仅与现代人对《论语》的一般理解不一样,而且特别与宋代以来朱熹学派的儒家学者对《论语》的注解不一样。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儒士们因为是以对“语录体”的理解方式来理解《论语》,结果断章取义,让后人造成了对孔子思想的极大误解。比如宋儒们理解上述子夏的那段话时就出现了偏差。他们把“贤贤易色”理解成“看到好人马上跟他学习,连女色都不能亲近了”。把“色”字的“态度、形色”之意理解成了“女色”,以至于近现代人攻击孔子“违反人性”。他们还把“事君能致其身”的“君”理解成“皇帝”,又让近现代人攻击孔子是“专制思想”,因为《论语》要人为皇帝全力服务嘛。孰不知,“君”在此应泛指为“你尊敬的人”,也即是“朋友同事”或“你答应给人办事的人”。像这样对孔子思想断章取义的理解,还有很多处。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错,是店员们搞错的,这要特别修正的。”现在,是到了真正复原孔子的“仁义”思想的`本色的时候了。南怀瑾先生独特的“经史相参”、“整体看待”式解读能帮我们吹尽黄沙,淘出真金。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汇总15篇)篇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过去就是人不知而愠,最受不了被人冤枉和误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君子的礼仪之道,更是内心充盈平和的外在体现。能够做到别人不了解我、对我有所误解,我也不怨恨、不恼怒,一方面要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换位思考,多体谅他人;另一方面,也是需要自信的建立,不自信才会那么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威信不是靠恐吓、权势树立的,那样树立起来的威信没有稳固的根基,一旦地位下降、危险解除,支持者、仰慕者,纷纷如树倒猢狲散,官场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树立威信靠的是人格魅力,作风轻浮的人是没有威信可言的。做人,尤其是做女人,必须稳重、庄重,自尊、自爱,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道不同不相为谋。什么人都可以认识,但是做为朋友就必须谨慎,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不说别的,进入作协以后,和大家交流过后,就感觉受益匪浅,那些写作经验和点评,没有十几、几十年写作经验是体会不出来的。
有错就改还是好同志。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没犯过错的不是人,是神仙,错了不怕,改正之后就是一条宝贵经验。如果没有经历过自杀,我不会懂得生命是如此诊贵;如果没有经历过抑郁,恐怕我也还是不理智、不成熟的小屁孩呢。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之前写过一篇《安贫乐道》,这也是我现在的一种追求吧。也曾经算是过过一段奢侈的日子,物质上的追求永远无法让人满足,只会让欲望更加无止境。
一直都敏于事,工作方面我从来都不担心,任劳任怨。慎于言则是现在才懂得啊,“做事要高调,说话要低调”,我现在开始感受到这种方式的益处了。后面还有“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和这里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差不多的意思,都是少说多做。
请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要虚心接受意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非常重要。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什么时候都能将心比心去体会,了解到言语、行为背后的动机,就少了那些埋怨和仇恨。
也可以这么说,要让别人了解自己,首先要先了解别人。沟通交流是相互的,不能一味只要求别人体谅理解自己,而自己不去体谅理解别人。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汇总15篇)篇九
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的星星引导你去前进,而让我转变最大的就是一颗星,那个照亮了我生命的启明星—《论语》。
《论语》是孔子所说的话,每短短的一句话都有着很深刻的道理。有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等。
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最社会,对世界,对现实之中的事情,还处于懵懂的时期。我正处于人生的路口,不知从何处出发,也许,踏错一步就会进入那无底的深渊无法自拔,在当今社会中,有很多的诱惑,电脑、游戏、赌博、毒品……都在危害着我们成长的环境。但从《论语》中我找到了方向,就像鱼蛋阿姨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在我来说,学习第一,我们正式学习的年龄,在正确的时间要做正确的事。
张若虚在《春江花日夜》里树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生命是渺小的在茫茫人海中,人如一滴水。生命虽然很小,但我们还是需要规划的要有方向的。我也有了我的方向: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你会吗?我想说是了学习的时候了,学习是很重要的,学而第一,为自己的将来而打拼!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做人要正直,要有道德,讲道德,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也是需要道德的。讲话为名,有礼貌。促进到的法治社会的发展。
在《论语》中的不断探索,我发现我的心灵成长了很多。当然,在《论语》中不只是我说的这些,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
虽然在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有不不同。但连古代人都明白的道理,你都做不到,你又怎样去面对现代社会呢了?连古代经典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借鉴。《论语》点亮了我的生命,让我感悟了成长。
你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启明星了么?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汇总15篇)篇十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在这段话中,谈到了看待他人的标准。这里的“缧绁”原来意思是捆绑犯人的绳子,在此代指监狱。传说公冶长虽然家庭并不富裕,却十分有才能,甚至懂得鸟语。这样一个身负奇才的能人,却不知为什么锒铛入狱。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了解他的为人,认为这黑锅并不应该由他来背,“非其罪也”。但别说是古代,就算是现在,人们只要一得知某某蹲过监狱,上过劳改所,就惟恐避之不及,哪里还记得去想一想:这人真的有罪吗?因此,不难想见公冶长出狱后遭世人冷遇的凄凉境况了。
但是,孔子却不以世俗的眼光来打量这位落魄弟子,更不因公冶长曾坐过牢而疏远、羞辱他。相反,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自古以来,世人一提到谈婚论嫁之事,莫不是讲究门当户对,攀龙附凤。孔子当时名满天下,想攀这高枝的人想来也不会少了。但是孔子却选中了公冶长这个当过囚犯的穷小伙儿,只因为他从公冶长身处窘境而不怨的平淡中,嗅出了君子的气息。这就说明,在孔子的眼中,品行第一,财富和地位倒是次要的了。
子谓南容曰:“帮有道,不废;帮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更奇的是,孔子继而又为自己哥哥的女儿相中了一位乘龙快婿——南容。他既入得孔子的法眼,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依孔子的形容,南容是一个很有才具的人。他无论在盛世还是乱世,都可以进退自如。这样的人,确实是凤毛麟角。
从公冶长和南容的例子中可见,孔子的相人之术实在是高超。不为名利所惑,看中人的本性和真才实学。这般眼光的父母之命,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汇总15篇)篇十一
近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学生忙者摘抄《论语》,交谈中还时不时说几句“子曰”、“诗曰”。究其原因,原来是教授《语言与文化》的姚丽华老师布置了作业——全篇抄写《论语》并写出读后感。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们编撰而成。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目前,“英语潮”、“韩语潮”的兴起,却让我们将古代的精华遗忘在了角落。为了让大家对中国的经典著作,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更深入了解,增加自身素质,更为以后的英语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才特有此布置。
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论语》也是国家录用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习文化知识和怎样学习做人的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所参考。另外,为了保证《论语》的完整性,我们同时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一来可以让大家了解本书所选择的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兴趣学习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汇总15篇)篇十二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篑在古代是盛土的框子,从竹,应该是竹筐。前一句中“吾止也”杨先生译文为“这是我自己停止的”,个人觉得不通顺,“止”应该引申译为“放弃”更好。
后一句杨先生的译文为“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又在注释里说:“这一章也可以这样讲解:‘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应该]停止,我便停止。好比平地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应该]前进,我便前进。’依照前一讲解,便是‘为仁由己’的意思;依照后一讲解,便是‘唯义与比’的意思。”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汇总15篇)篇十三
我阅读了《论语》这本书。
《论语》,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建议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我应该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
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己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一定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内容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汇总15篇)篇十四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此刻有一些人办事,无论事大事小,总是要把前因后果,种种可能都思考清楚。反反复复,举棋不定。用当今主流的眼光看来,这种人都是能够统领大事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谨慎,精打细算。由此看来,“三思而后行”是夸赞人谨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却并不赞成以季文子为例的“三思而后行”。“三”在古文中多作虚词,当“多次”讲。季文子是鲁国大夫,十分计较个人得失。这人思考事情反复不定,办事过于谨慎。孔子说:“思考两次就能够了。”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多次思考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讷于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何谓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办事讲究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这就是季文子的谨慎之所以不为孔子所称赞的缘故。
孔子所说的“敏于行”,并不是说毫不思考后果地草草了事。孔子是要人们斟酌计划两次。因为有“敏于行”作为基础,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就应定下了大致脉络,第二次思考只但是是锦上添花,查漏补缺罢了。由此看来,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纯数剩余了。这种状况和我在考场上的境况大致相同。第一遍填完答卷,整个试卷就明白了打半。这时候的胜负其实几乎成了定局,只但是还就应检查一遍,以防有小节有亏。但是别说时间无多,就算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下去,我也不会做。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第三次视察考卷,虽然更加细致谨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个性是在一些改动过的大题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断全都抛诸九霄云外了,当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倒坏了事。
谨慎是人沉稳的表现,但是过于谨慎了,却是小器,拘泥于琐屑之中了。所谓“物极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机,自己吃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汇总15篇)篇十五
第二篇:心灵之道——人生百年,孰能无憾。《论语》报告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本身的能力去帮助他人,所谓“予人玫瑰,手不足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满盈幸福感。————关爱他人,便是仁慈;了解他人,便是伶俐。(于赤心语)
客岁年底,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下飙升,一时网上谈论的沸沸扬扬,一月份我去买这本书,就已经重印了七次,看后以为内心克制了好久的东西本身表达不出来,但是书中表达出来了。对付《论语》,书店的书更多的是学者压人式的讲法,而《论语心得》这种密切的讲法一下将读者拉近了,我们好像便是孔子席前一个平静的学生。正如书中说,论语差别与励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诲,而是一幕幕场景,像话剧一样来看最故意思。
《论语》当中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和学生探究问题总是平易近人,是商量的语气,只管孔子比他的学生要大许多多少岁。想想现在的课堂,老师在下面讲,学生又要看幻灯,又要做笔记,忙的不亦乐乎,真是感叹良多啊。
第二篇:心灵之道——人生百年,孰能无憾。
仁是《论语》当中出现许多的一个字眼,但是《论语》当中并没有给出界说,只要两句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其他的表明是针对差别的`学生给于差别的答案,这便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对付小人,书中也没有给出界说,而是将其与小人做了多次对比。比如“小人开阔荡,小人长戚戚”,“小人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总是将答案留给学生,现在又把答案留给了我们这些读者。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敷之处,并经过本身的高兴去补充这种不敷,这便是《论语》报告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些遗憾,将会招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了星星了”。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制止,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十分重要了。心态差别,也许会带来完全差别的生活质量。
什么是真正的大胆?它和血气之勇有怎样的区别?——做一个大胆的人,用生命的气力去化解那些遗憾。(于赤心语)
“小人义以为上。小人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
没有道德束缚的大胆是这个天下上最大的灾祸。大胆偶然间体现为一种感性制约下内心的自大与冷静。小人之骄,骄傲的是外在的气;而小人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于赤心语)
自己以为:从《论语》与于丹的品味加上本身的重复研读中又一次感悟,可以收获差别。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行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