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中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前来参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西经济发展报道,展现江西的经济实力和潜力。
最热家乡的风俗江西大全(12篇)篇一
江西的人文地理环境是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里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养成,是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结果。从这一角度去看,江西的人文地理环境不外乎两个层次,看看下面的江西地理风俗小论文吧!
首先是江西人文地理的原生态层。这主要是指在历史萌发阶段,江西地区天然的地理环境状况,这片土地上最初几批居民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由此形成的早期区域文化的原型。这时候产生的看似简单、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化奠定了江西人文环境的基础,并且成为一种稳定的因素流传、存在于江西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或显或隐地发生着作用。江西文化的底蕴来自于此。
天然的地理环境条件是各地社会生产、生活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汉书·地理志》这一段叙述就印证了这一点,清楚地指明自然环境对人类行为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所以有“风土人情”的叫法,二者是不可分的。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境内的地形地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其实它是一个向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其东、西、南三面都有山峰突起,构成半环绕之势,中部丘陵、盆地相互交错,北部是广阔的平原地带。内有以赣江为首的“五河”(另外四条主要河流是抚河、信江、饶河、修水)流入鄱阳湖,构成以之为中心的一大水系;外有长江流经北部边缘,构成天然的航运系统,水利资源不可谓不丰富。整个地区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温和湿润。另外,江西还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
温和的气候条件适于作物生长,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平原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场所。在人类早年蛮荒时期的渔猎生活之后,江西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农耕社会。在以后长达千年的历史进程里,农业一直是在其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在与土地为伴的日子里,人们逐渐形成了勤奋务实、淳朴善良的内在精神特质,从而设定了江西人文风貌的基本色彩:质朴、稳健。江西各地县志中都有所反映,如“地平衍,介乎江湖间。风厚俗朴,贤哲辈出”、“民安土重业,俗俭啬,矜谨节义”、“尚醇质,好俭约”、“康土厚重,朴而醇;康之人士,笃实恭谨,守礼而贞良。其父老和粹安梓,式模楷”、“风俗笃厚而纯一,人物秀特而节概”等等。人们通过农耕务农,维持温饱,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界的吸引力。而江西内部呈现的环绕状地理构造,在人类生产力还不是十分发达的时候,无疑成为对外交流的一大障碍。缺乏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使得江西在保持民风淳朴自然的同时,又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之中,整个社会趋于保守,形成了江西民间意识形态保守的基本特征。
人们还习惯以“吴头楚尾”来称呼这一阶段的江西,可以说这是较早出现的一种人文地理概念的表述。江西历史上早期居民以山越族和楚国人为主。吴人楚地崇尚鬼神、注重祭祀的风尚也渗入江西各地的民风民俗当中,成为其特色之一。这在《汉书·地理志》中有记载:“……本吴越与楚接比,数相并兼,故民俗略同吴。”类似的说法还有“风俗之厚,文物之雅,在楚越之间,谓之乐土”(敖英《清江县题名记》)、“地接湖湘,俗杂吴楚”(杨侃《郡厅记》)、“俗颇尚鬼,疾疫则巫进医退;每有祈祷,必令道士立符,用木三尺许,画符其上,安立室中,祀以香火”(《清江县志》)、“南安略同楚俗:火耕水耨,民食渔道,无积聚。衣食取给,不愁冻馁。信巫鬼,好嚣争”。这一风俗信仰在今天江西一些地区仍有保存,流传至今的江西傩舞当中就糅合有这种民间信仰。
其次是江西人文地理的进化层。这种进化多来自于江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点滴积累对人文环境带来的影响。因为原来固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只是后天的社会环境发生转变,江西不再处于“边缘地带”的位置,同外界的沟通日益频繁,风气也因之逐步开放起来。与原生态层相比,进化层中包含着更多的外力因素。
江西地区接受儒家教育比中原地区略晚,但儒学一经传入立刻受到尊重和重视,并得到迅速传播。此后,儒家思想成为继原始鬼神观念之后的又一江西文化主体意识,这是进化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构成因素。在东汉时期,江西就出现过不少饱学之士,有曾为太子之师的虎贲中郎将何汤,更为知名的是人称“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的“南州高士”徐孺子。经过六朝、隋唐的人文初兴,江西在宋、明两代发展成为人文鼎盛的地方,培养出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洪遵、洪适、文天祥等许多在政坛、文坛都颇具影响力的人物。由简陋落后的蛮荒之地发展为富庶繁荣的文化区域。江西社会文化力量之强已足以在当时领导着一时风尚,由此改写了江西的人文地理地位,成为一个历史上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区域。在儒学的熏陶下,江西地区的人文氛围呈现出浓郁的诗书之气,历代典籍中均有反映:“山高水清,好尚儒雅”;“临川旧为文献之邦,儒贤前后相望,经术、词章、言行、风节,垂之笺述,载之简策,未泥也”;“衣冠所萃,艺文儒术为盛,虽闾阎力役,吟咏不辍”;“由六一之乡里,家有诗书;以数万户之井廛,人多儒雅”;“俗尚儒学,敬老守贤”等等。从这些描述中不难看出江西人文风貌已在原来的粗犷之外,又增添了细致、理智的一面。而自唐以来,江西境内强宗大族日渐增多,其大多遵行的是儒学中倡导的礼教观念。强大的宗法制度将这种礼教观念的变体之一的宗族宗法意识渗透到个人意识领域,使之以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想姿态存在和流传下来,影响了以后的社会风尚,使江西地区在有儒雅之风的同时也显出一点拘谨和呆板。
江西的人文地理地位的重要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一个宗教十分发达的地区,并由此而享有盛名。道教、佛教在此都曾获得重大的'进展。道教由张道陵创建的“五斗米道”发展而来,初始时在川北、陕南等地传教,在东汉末,将主要传教地转到江西龙虎山,此后代代相传,风气渐盛,成为在民间很有声名的一个教派,并于唐代开始受朝廷的敕封,成为国教。道教教义中主要贯穿中国传统鬼神精神,与江西本土的巫鬼信仰有相通之处,易为人们接受,并由此传播开来,留下了像龙虎山天师府、三清山上清宫、西山万寿宫这样的道教胜迹。佛教传入中土后,分衍出诸多门派,其中在江西开宗的颇多,有晋僧慧远定居庐山东林寺时开创的净土宗以及禅宗的临济宗、杨岐宗(杨岐为萍乡的杨岐山)、沩仰宗(仰是指宜春的仰山)、曹洞宗等等。江西因此在佛教的历史上居于显要地位,海外佛教徒的寻宗活动总会选择江西这一站。象征着非自然力的宗教和其宣扬助人脱离苦海、减轻痛苦的教义吸引着人们,道、佛宗教精神成为民众心灵的一种超现实的寄托,与儒家思想共存。
当以农业为代表的自然经济已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之后,商品经济也开始萌芽。江西在封建历史后期拥有了极其有利的地理交通条件:鄱阳湖水系本来就与长江水系相连,隋朝大运河又将各大水系相连,构成一个流通的整体,江西的水运能力和路线价值都在提升;而大庾岭更是通往岭南的必经之路。江西的门户被打开,商贸活动频繁,“金溪人贾书,临川人贾笔,清江人贾药,饶州人贾瓷”。来来往往的商人在带来大宗的各地商品货物的同时,也带来各地的见闻,促进了江西社会风俗朝着开放化方向发展。周边地区的其他文化,如闽文化、粤文化以及同在长江流域内的巴蜀文化、徽州文化等,都随着物资的流通进入江西,与江西的本土文化相互影响,形成江西人文风俗综合多元的特点。
在封闭与开放、稳定与变革的发展过程中,江西的人文地理正是在这多重构成因素的影响下,既有着来自原生态层的个性色彩,又与其他地区一样,注重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还积极地吸取各地的人文精华,最终形成了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江西民俗,成为长江流域民俗圈、乃至全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道别样的风景。
最热家乡的风俗江西大全(12篇)篇二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过年不是大年三十那一天,而是一个时期。
为了“年”,人们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共同渲染那种期冀已久的年味:“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肥鸡,二十八打磁粑,二十九炸和卤。”一切都是按着传统的程序进行,所以这些日子乡邻们是家家飘香,户户欢腾,看见你从家门口过,大都会热情地叫你进去尝尝新炸的丸子,孩子们则会拿着竹签串着肉丸鱼丸红薯丸子等等互相尝鲜,同时还会掰着手指头算,还有几天就过年了。
大年三十终于来了。家里的大大小小都早早起了床,连鸡、狗都比往常欢快,他们同主人们一起准备着过年。
最热家乡的风俗江西大全(12篇)篇三
农历十一月初八前后是时令节日,又是传统的祭祖日,有“冬至大似年”之说。旧时这天村村都会举办冬至会,凡16岁以上男子都要进宗祠参加祭祖活动,村上人口出生、死亡和嫁娶,大都在这天登记(也叫“上谱”)。
如今,南昌人依然有冬至扫墓的'习俗,市民利用冬至节纪念祖宗、扫墓、整修坟墓。在一些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摆酒席祭拜祖先,将猪头、鸡、鸭、鹅、鱼等几样东西放在一起,向祖先祭拜,祭拜后一家人再坐下来吃。
吃热豆腐。
值得一提的是,老百姓不仅有冬至吃饺子、汤圆的习惯,南昌人在冬至还要吃上一碗热豆腐。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冬天到了,吃一碗热豆腐不但能暖身子,还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热热乎乎。
老话说“冬至隔夜吃胡葱烧豆腐,有吃吃一夜,无吃冻一夜,吃了热一冬,不吃冻一冬”。据介绍,因为“腐”与“富”谐音,民间谚语这么讲,“若要富,冬至隔夜胡葱烧豆腐”,这也体现了百姓向往生活富裕的心理,因此这个习俗一直传到现在。
打麻糍果。
不仅如此,江西各地也有不少有趣的风俗。上饶的冬至热闹非凡,农村除了扫墓外,还要打麻糍果。九江每年则有冬至打糯米粑的习俗,清晨一大早,窗外会响起“咚咚”打糯米粑的声音。
麻糍是江西的特产,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多作为祭祀用的供品。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吃糯米饭、酒酿汤圆。
在宜春,人们冬至则要吃糯米饭,喜欢吃甜的便在里面加上红薯,咸的则加豌豆和腊肉。而赣州客家人冬至当天则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寻根仪式;在饮食上,冬至要吃酒酿汤圆,俗称“冬至不挪圆,老公小鬼不赚钱”。
腌肉酿酒。
另外,冬至也是民间“腌”“霉”的好时节。老南昌人常说,“冬至腌肉骨也好”,因此一般在冬至节以后开始杀猪腌肉、霉豆腐、用糯米蒸酒等,为过年做好物资上的准备。
另外,上饶人在冬至这一天还要灌香肠、腌鱼肉。除了腌制美味的鱼肉外,晾萝卜也是冬至的一道风景。据称,冬至晾的萝卜是最爽口的,霜风一吹,萝卜就脆,过年前后就差不多可以吃了,人们都特别喜欢。
最热家乡的风俗江西大全(12篇)篇四
江西是个玩漂流的好地方,而今年暑假我就去了江西。
去江西的路程很远,足足有8个小时。而我们到江西第一个玩的就是——丛西漂流。这里的水很清,很浅,浅到连一个人不不如。这里曾是《闪闪的红星》拍摄地呢!我们来到这里时,这早以人山人海,我们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长队,才上了气船。我和大伯坐在前面,爸爸妈妈则坐在气船尾部。开始漂流了!我一开始就使劲的划桨,导致船向在转圈圈一样,一会转到左,一会转到右,还撞了不少人,最后我们还转到了边上,只差一点就擦到旁边的岸了。妈妈赶紧用劲划,想要尽快逃离这个危险区域。这时,大伯突然紧张的说,“快,卧倒!”爸爸妈妈看了下前方,他们也紧张起来,赶快卧倒。我心想:到底是什么东西?把他们吓成这样?我也看向前方,“哇!”只见前方有一大堆树枝从两岸申了过来,我也赶快卧倒,树枝从我脸上擦过,果子都碰到我鼻子上了。“好险啊!”我大呼一口气说道。突然,一股水流喷了过来,把我们都淋成了落汤鸡。“不好,有偷袭!”大伯大叫。于是,我们拿起船桨,向对方拍水反击。“把手机收好!我们马上就要反击了!”大伯冲着刚才偷袭我们的人喊道。水战开始了!对方一共是4人,而我们也是4人,人数旗鼓相当。一开始我就用矿泉水瓶子灌满水,然后再撒出去。“呵,这招还真不错!”我心里想道。我越玩越有劲,竟一不小心把瓶子扔了出去,闹了笑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热家乡的风俗江西大全(12篇)篇五
大年初一时,人们都会举行一些比较喜庆的活动来庆贺新一年的来到,而作为民间喜庆文化代表的城南舞龙灯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城南最早舞的是板凳龙,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龙身由数百条板凳相连,每条板凳上都扎着两盏可点蜡烛的花灯,花灯上又贴有人物、鸟兽、花草、虫鱼等图案的剪纸,整个桥灯可分可合,连接形成几百米的长龙,气势磅礴,场面可谓壮观。
大年初一江西人还会到亲戚家拜年。拜年的时候一般都要带糕点果品,以示对主人家的尊重。受拜的亲戚,则要在家中家中烧汤煮面条,来者每人一碗,每碗还要配3个鸡蛋,此外还要摆腊盘、斟酒、盛饭招待客人。客人拜完年准备回家时主人要回赠糖果等小礼品,这一做法俗称“换茶”,即“换财”的意思,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人们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糕点,上面贴一片红纸,彼此间将糕点送来送去,只注重送礼的这一形式而不注重送礼的内容。
大年初一忌讳做什么事。
在大年初一这一天要极力避免动刀具(包括剪刀)、针线,因为人们认为初一动刀之后恐怕会有血光之灾;而针线象征着财路,一旦有差错,容易招致破败等不吉利的事,并且有可能把财路剪断。
大年初一这一天红包金额不能给奇数。如果长辈给晚辈压岁钱,金额须是偶数,象征成双成对,双喜临门,否则会被认为不太吉利。
最热家乡的风俗江西大全(12篇)篇六
我们江西风俗非常多样:有抓周啊,有守岁啊,还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来介绍几样。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过年的期间我们都要祭拜天地,让他们保佑我们可以全家安全一年里不会出事。我们要把猪头和一些吃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这样可以全家幸福。
我们江西还有很多习俗想要了解的话就到本地去了解吧!
最热家乡的风俗江西大全(12篇)篇七
清明,象征着春天的开始。清明节这天,人们踏青、扫墓,吃清明节特有的美食——清明粿。
制作清明粿,看似简单,实则工序复杂。青是做清明粿的关键。在外婆家河对岸的路旁,有许多青,这种不起眼的野菜,就是给清明粿染色的关键。到清明节的前几天,外婆就会采摘一大桶青回来,剪下嫩的部分,研磨成粉。外婆告诉我:这种草长相普通,很难发现,但只要上面没有白色细绒毛,就一定是假的。
磨成粉之后,把青粉与糯米粉、米粉、水和在一起,这一步,也需要细致的手法。青粉是一小团一小团的,需要用手把青捏碎捏细,不然吃起来就有疙瘩。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小块,在里面包由笋、雪菜、肉、豆腐干炒成的馅。粿上的花边很独特,要包成类似锁形的形状,这种包制手法,外婆和妈妈总是很熟练,而我学了好多次都还没学会。一个个精致的清明粿排排摆放在桌上整张桌子都摆满了。每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吃了。大人们就在蒸笼上放上一小段一小段的粽叶,一段粽叶上面放一个清明粿,这样吃的时候不粘手。
待那清明粿蒸好时,一揭锅盖,满厨房都飘着青的清香。锅里躺着的,是一个个晶莹透亮的墨绿色的清明粿,而孩子们早已垂涎欲滴,一人一个抢去吃了。一口下去,满满的馅料,还有油流出来。粿的味道美味可口,让人吃了还想吃。
做好的清明粿冷冻在冰箱,可以保存半年以上,但通常一桌的清明粿,在六月底就吃完了。
清明粿,一道舌尖上的`传统美食。是我记忆深处的美味。
最热家乡的风俗江西大全(12篇)篇八
要说节日,我们家乡的人最爱过的就是春节了!
除夕夜里,最不能少的就是白白胖胖,圆圆乎乎的饺子了。
吃完团圆饭后,我亲自下厨,给全家包饺子。
我将化开的猪肉、白菜、葱、姜和一些调料剁成沫后搅拌在一起,做成了喷香流油的饺子馅。再将一个个小剂子擀成外薄内厚的小圆饼。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面剂子总是不听我使唤,一会儿变成了长方形,一会儿又是个不规则图形,一会儿又死死抱住了擀面杖,把整个身体都黏在上面,说什么也不肯下来。
好不容易我才把面皮擀好,舀了一大勺肉馅儿放在中间,然后一使劲儿捏紧两边,再捏上一圈漂亮的花纹,整整齐齐的摆放在案板上。那些个“大肚子士兵”东倒西歪的站立着,滑稽的模样令谁看到了都会忍不住捧腹大笑。
经历了这一系列的“磨难”,我终于把它们送入了开水沸腾的锅中。只见它们又摆出了一副胖娃娃的模样,两手扶着圆滚滚的.肚子,上下不停的翻滚,可爱极了。
除夕夜里,全家人品尝着我做的饺子,整间屋子洋溢着温馨和幸福。
最热家乡的风俗江西大全(12篇)篇九
10月19日、18日,富阳龙门古镇将举办独具地方风味的民族风情节。
接下来我介绍的是家乡特产。
东坞山豆腐皮:东坞山豆腐皮是阜阳的传统特产,素有金衣之称,至今有千年历史。1985年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名牌产品。其特点是外形美观,薄如蝉翼,油润白净!
峡岭湖笔:抚养特产峡岭湖笔,说道独具魅力的中国毛笔,笔毫挺拔而坚韧......
说了这么多,再来看看浙江杭州西湖的桂花节吧!
这就是我那美丽又丰富的家乡———富阳。
最热家乡的风俗江西大全(12篇)篇十
我的家乡春节的风俗很多,就拿刚过的春节来说吧。
不到春节,男女老少就都穿着漂亮的新衣,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迎接着新年的到来,每家每户都张贴着红红的对联和年画。到处都敲锣打鼓。小朋友们都去拜年、送贺卡。
到了夜晚,处处张灯结彩。有名的店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什么走马灯、官灯、冰灯、纱灯……各式各样。一旁,鞭炮声、擦炮声,响个不停,火箭炮、烟花,火光冲天。出门在外的人,必宁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呢!怎么样。
我的还有许许多多,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我们那就欢迎你来我们家乡江西做客吧。
最热家乡的风俗江西大全(12篇)篇十一
春节,又叫过年,是中国民间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江西春节风俗吗?下面本站小编精心整理了江西春节风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年三十的晚上吃过团圆饭以后,一般来说户主和成年人都不睡,大家围在火盆旁一边喝着茶,嗑着瓜子,一边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筹划来年的生产生活,这样一直坐到天明,此俗为辞旧迎新。
正月初一凌晨开门,叫“开财门”,每家每户对此极为慎重,至初一凌晨,户主首先洗脸,着好衣冠,先向祖宗神位摆供品,点燃香烛,烧纸钱,之后在鞭炮声中大开门户,念叨“恭喜发财”,有的村民开门后,还出门向大利方向烧香作揖、敬天地,这叫“出方”,祈求天地保佑,能在一年里消灾避祸,大吉大利。
回屋后拜祖求神,祈求祖神保佑全家人平安,生财发福。
春节:我们南昌人说:过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南昌话)。是因为秦始皇征集民夫修万里长城,南昌籍民夫在腊月二十四日后才陆续回家,家人均以亲人抵家团圆的时间为“过年”。所以,南昌人过年的日子不同、时辰不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是过年的,有的早上过年,有的是中年、晚上过年。
拜年:正月初一,幼辈依次向尊长拜年,尊长又率幼辈向左右邻居贺年。南昌有句俗话:(南昌话)初一的崽,初二个郎,初三初四老姑丈,初三、初四也有专为亡亲祭拜的。
换茶:是“换财”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糕点,上贴一片红纸,送来送去。只需一件,只需一件,只图形式,不重内容。
年三十的晚上吃过团圆饭以后,一般来说户主和成年人都不睡,大家围在火盆旁一边喝着茶,嗑着瓜子,一边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筹划来年的生产生活,这样一直坐到天明,此俗为辞旧迎新。正月初一凌晨开门,叫“开财门”,每家每户对此极为慎重,至初一凌晨,户主首先洗脸,着好衣冠,先向祖宗神位摆供品,点燃香烛,烧纸钱,之后在鞭炮声中大开门户,念叨“恭喜发财”,有的村民开门后,还出门向大利方向烧香作揖、敬天地,这叫“出方”,祈求天地保佑,能在一年里消灾避祸,大吉大利。回屋后拜祖求神,祈求祖神保佑全家人平安,生财发福。今“出方”拜天地之俗已废,初一开财门习俗沿袭不衰。
饺子。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汤圆。
汤圆的“圆”有“团团圆圆”之意,南方人过年时每家每户必定要吃汤圆。
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最热家乡的风俗江西大全(12篇)篇十二
春节那一天,家家户户都定是会做一大桌子好菜的。对于我来说,安徽的美食是我记忆中最为深刻的。
在这众多美食之中,最符合我口味的当是白白胖胖的米粑了。它的做法我略知一二,也和奶奶实践过几回。第一步不消说,用水与面粉充分糅合成鼓鼓囊囊的大面团子,那外形跟吃撑了的“年画娃娃”有得一比。第二步便是捏皮了。跟“隔壁”那饺子不同,米粑的皮像是放大了几十倍,并且要靠人工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捏制而成。往年我都是手扒一小块面团,拇指轻轻按住中间部分,另一只手拉、扯、捏、扭,直到变皮在手下“规规矩矩”地圆起来。我最享受也最喜的当是第三步了。
第三步是奶奶的“专场”。她熟练地将葱、蒜整齐地切成小段,肉沫和着豆角、蒜泥、小葱糊糊涂涂地被奶奶的锅铲轻盈地翻炒着,小火炒后的香味总使我陶醉其中。豆角的酸溜溜、肉末的咸香、以及绿油油的小葱,“奶奶牌内馅”的味道,老家人都是赞不绝口。第四步的步骤与包饺子大相径庭,因此想必各位都是通晓的。值得一提的是米粑周圈包起来的花纹,这个得讲究。先是卷一卷,再是旋一旋,最后包一包,仿照的是孔雀尾巴上的纹路。
全部步骤完毕,上锅一蒸,便可以狼吞虎咽了。米粑的外皮虽软糯绵密,但毕竟无味。因此各家会备上一碟自制辣酱,辛爽入味,辣酱各不相同,像我家,便会有一种舌头发麻的感觉,却不是太过于辣。
春节是一年最热闹的时节,鞭炮声声声入耳,酒肉味丝丝入心,大红“福”字映入眼帘,美好的一年总在这样的团圆中开启,总在米粑鲜美的味道中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