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范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优秀作文的特点和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2023年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范文(15篇)篇一
1、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可以直接为人类所食用。
2、小麦、玉米和水稻是人类的主要食物。它们的产量居世界主要食用作物的前三位。
3、人类和动物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
【课堂评价】。
一、填空题。
1、产量居于世界前三位的粮食作物是----。
2、植物的----和等器官可为人类所食用,人类还通过食用其他动物的、、及其制品等,地以植物为食。
3、植物通过,将能转化为能,贮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不仅为提供能量,还为提供能量。
二、选择题。
1、下列动物中,属于杂食性动物的是。
a.马b.狗c.羊d.老虎。
2、人类生长和发育所需的能量有赖于()。
a.吸收作用b.呼吸作用c.光合作用d.蒸腾作用。
3、说出下列植物,可食用部分主要是植物的哪个器官:
胡萝卜()马铃薯()甘薯()姜()洋葱()玉米()花生米()大白菜()藕()小麦()芹菜()。
a.根b.茎c.叶d.花。
e.果实f.种子。
4、现在人们喜爱吃的“绿色食品”主要是指()。
a.颜色为绿色的'食品b.无公害、无污染的食品。
c.转基因食品d.反季节蔬菜。
三、判断题。
1、人可以靠食用肉类、奶类和蛋类为生,所以说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是错误的。
2、动物的食物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
3、“绿色食品”出自于良好的生态环境里,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
【课后探究】。
2023年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范文(15篇)篇二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2023年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范文(15篇)篇三
本节课是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总体讲述的是绿色植物与水循环的关系:先是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接着是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最后是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水循环。
本节课的重点是: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本节课的难点是:叶片表面的气孔结构
说课内容
首先让学生欣赏三副图片——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分布是不同的,学生通过对前两节课的学习可以很轻松回答出: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接着问:“那么水是如何进入植物体内的?”先让学生复述再通过课件演示,直观感受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最后提问:“植物吸收的水分是否都被储存在了体内?”通过这个环节,不仅对前两节课进行了系统的复习,也可以以水为线索引出本节课,把本章的三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纵观全章,更深刻认识到绿色植物对水循环的促进作用。
通过植物吸收水量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植物一天要吸收大量的水,再通过讨论法和实物列举法(发蔫的青菜和套有塑料袋的花卉)来说明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可以散失的,并加以介绍这一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接着再通过一个问题:“水分是如何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呢?”引出下一个环节——叶片的结构。
讲解叶片结构时,我先通过讲述法介绍叶片结构,再通过实验法让学生观察叶片横切面结构和叶片下表皮结构。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更清晰、直观的看到这一微观世界,我又通过多媒体将这一结构进行展示,这样不仅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很好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通过讲解气孔时再简单介绍一下蒸腾作用的规律,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让瓶插的鲜花保鲜时间更久一些?仙人掌类植物的叶片为什么变成了刺状结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还可以建立生物要适应环境的观点。
通过一组植物每天蒸腾量数据的展示,让学生思考:这是不是一种对水的浪费?如果不是浪费那蒸腾作用对生物体及生物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这一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体现了一定的合作精神。最后让学生欣赏一段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动画,这段动画把水循环的过程及植物在其中的作用巧妙生动的展示出来,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谈一下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绿色植物将会怎样,借此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保护植被的意识。
为了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堂最后我让学生畅通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植被保护森林,并让学生设计一则保护植被珍惜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同时,也为社会做一点小小的贡献:呼吁全社会都来保护植被、节约用水。
2023年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范文(15篇)篇四
(1)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使植物体保持一定的姿态。
(3)无机盐只有融解在水中才能被吸收和运输。
(4)水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1)缺少水的地方形成沙漠。
(2)水相对较多的地方形成草原。
(3)水分充足的地方形成森林。
3.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较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无机盐。
作用。
缺乏症状。
例如。
含氮的。
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叶片发黄,植株矮小。
人畜的粪尿。
含磷的。
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和种子的成熟提早。
影响花和果实的形成和发育。
骨粉。
含钾的。
使茎杆长得粗壮,促进淀粉的形成。
植株易倒状。
草木灰。
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1.根适合吸水的特点。
(1)水分和无机盐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指根的顶端到长有根毛的一段)的成熟区。
(2)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
伸长区:细胞停止分裂,迅速伸长,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也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使根的长度不断增加。
分生区: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根冠:起保护作用。
成熟区及其上部结构:根毛脱落,失去吸收功能,出现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2)根毛细胞的细胞壁很薄,细胞质很少,液泡很大;。
3)伸长区和成熟区都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2.水分的运输途径。
(1)导管:植物体内,由死细胞上下贯通而形成的一根中空的管道。
(2)水分运输的途径: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的导管茎和叶的导管。
3.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导管在木质部内)和韧皮部(筛管在韧皮部内)之间,形成层的细胞不断的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和韧皮部细胞,木本植物有形成层所以茎可以长的很粗,而草本植物没有,所以茎不能长粗。
4.导管和筛管的比较:
名称。
分布。
结构特点。
功能。
细胞。
横壁。
导管。
木质部。
由许多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
完全消失。
由根向上部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
韧皮部。
由许多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
有筛孔。
由叶向下部输送有机物。
根、茎、叶中的导管彼此相通,根、茎、叶里的筛管也是彼此相通的。
2023年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范文(15篇)篇五
一、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3.1了解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构成。
2、能运用图3.2分析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3、能运用图3.3分析水循环的过程,说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4、能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读图、分析、绘图、案例思考、自由讨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水循环运动过程,认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2、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构成及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本节知识没有什么难点,但需把教学重心放在陆地水体及水循环上。
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用一个大水杯装一杯白开水,让学生观察水在冒烟,引导得出:地面上的水蒸发成了大气中的水。设问:大气中的水又将有何去向?(降落到地上)。之后,地上的水又可能蒸发成大气水,从而形成一个循环。那么,自然界的水也是这样循环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自然界的水循环。
讲述新课: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齐读第一段话,思考三个问题:什么是水圈、水的存在形态、水的存在空间。
1、什么是水圈?(全体回答)。
各种水体共同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的分类:(个别回答)。
(1)按存在形态分:气态水、固态水和液体水。
(2)按存在空间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判断这三种水哪种水的储量最大。(海洋水)。
过渡:但我们平常用的喝的是海洋水吗?那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什么水呢?接下来,我们就重点来探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陆地水。
阅读第二段文字和图3.1,思考:陆地水由哪些水组成、淡水的主体是什么。(个别回答)。
3、陆地水:
(1)组成: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图片展示各种水体)。
(2)主体:冰川。
2023年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范文(15篇)篇六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5、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2023年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范文(15篇)篇七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二、课前准备。
2、提前准备用于课堂教学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重点:
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五、教学难点:
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引入:食用的蘑菇是植物吗?食物的腐败与哪种生物有关?引起非典型肺炎(sars)的病原体是生物吗?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指出教材中p53图18-2中的第三个图是电镜下看到的冠状病毒。xx年春季在我国广东、北京及世界许多地区流行的非典型肺炎(sars),其病原体就是冠状病毒的`变种(世界卫生组织xx年4月确定)。此处可结合预防“非典”,稍做展开。
问题串:
问题1:什么是微生物?
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问题2:微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微生物种类繁多,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上至10000m的高空,深至11000m的海底,都有微生物存在。土壤里有微生物生活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动植物体表和体内的各种条件适宜微生物生活,也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科学家们在营养贫乏的岩石、矿山、荒漠都发现了微生物的踪迹。
问题3: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大多数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以及酵母菌、单细胞藻类等;少数微生物是多细胞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问题4:我们的身边是否有微生物?
〖学生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微生物个体微小,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会迅速繁殖和生长,并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落。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着微生物。
【问题】。
组内围绕“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的主题,进行充分讨论后提出一个进行探究的问题:。
【作出假设】。
我们组对这个问题所作的假设是:。
【材料器具】。
根据我们组的实验假设,需要的实验材料是:;
需要的实验器具是:。
【方法步骤】。
我们组实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是:
【实验预期与结果】。
我们组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我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结论】。
我们组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的结论是:。
【思考】。
1.本组的实验结果与假设的预期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全班交流了各组得出的实验结论后,你对身边微生物的分布状况有哪些新的认识?
2023年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范文(15篇)篇八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
暗处理目的:让叶片内的有机物耗尽。
遮光照射在黑暗处进行,上下两面要同时遮盖,遮光和不遮光处形成对比。
(1)方法步骤摘下叶片。
酒精褪色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
漂洗干净,滴加碘液,观察结果:叶片见光的部分遇碘变蓝。
(2)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2、光合作用《新中考》p31.例题。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照。
(2)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叶绿体。
(3)原料:二氧化碳、水。
(4)产物:有机物(储存着能量)(如:淀粉)、氧气。
(5)场所:叶绿体。
(6)条件:光。
(7)实质物质的转化:简单的有机物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能量的转化: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8)意义:1)为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提供有机物。
2)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
3)有机物为动植物及人类生活提供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
三.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概念:植物体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2.反应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场所:植物体内所有的活细胞(主要在线粒体内)。
4.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满足生命活动需要,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放出去。
5.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粮食储藏、中耕松土、及时排涝。
6.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外界条件。
影响。
生产措施。
温度。
随温度升高而加强,过高又减弱。
储藏蔬菜、水果、粮食时保持低温。
水分。
随植物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强。
粮食在入仓以前一定要晒干。
氧气。
在一定浓度内随氧的浓度增加而加强。
储藏水果、蔬菜时降低含氧量(如充加氮气)。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浓度大时,受到抑制。
充加二氧化碳延长水果、蔬菜的储藏时间。
7.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场所。
含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活细胞。
条件。
在光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转化。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转化。
将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森林覆盖率低。
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趋势。
草场退化、沙化,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
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每年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
2023年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范文(15篇)篇九
学习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
2、在和之间有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形成新的和,
3、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些汁液主要是从茎的部分渗出来的。
4、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的作用散失的。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认识叶片的基本结构。
1、自学教材第113页学习徒手切片的制法。
2、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结合《叶片结构示意图》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深吗?为什么?”
3、拓展反思,讨论交流:如何区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结构特点。
学习任务二:描述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
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
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
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
思考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
讨论总结: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拓展延伸:“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
2023年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范文(15篇)篇十
1、实验证明燃烧或动物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除了满足植物自己呼吸作用的需要之外,还供给了动物。
2、一个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甲装置内的水槽内装的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澄清石灰水,乙装置水槽内装的是清水;甲、乙两装置内烧杯中都装的是清水。请据回答有关问题:
(1)两装置与桌面接触的地方都要涂上凡士林等不透气的物质,其意义是防止__漏气。把甲、乙两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耗尽。
(2)将装置从黑暗中取出时,发现甲装置中水槽内澄清石灰水溶液的变化是变浑浊,原因是__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__。把甲、乙两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
(3)取下叶片脱色后,滴加碘液,叶片会变成蓝色的装置是__乙,说明该装置中叶片产生了淀粉。该实验设置装置乙目的是对照。
(4)该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气,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4、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燃料,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大量增加,已经出现超出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趋势。要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要在全球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二绿色植物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在农业生产上,作物如果种得太密叶片会相互遮挡,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效率;如果种得过稀,会因为没有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造成浪费,影响产量,所以应该合理密植。
2023年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范文(15篇)篇十一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8章第1节。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
1、微生物的种类;。
2、微生物的特点;。
3、微生物的生活。主要阐述微生物是生物圈中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由于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和繁殖速度极快,使其成为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
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
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
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
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实践,虽然有探究的。
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和重视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重点: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教学难点。
难点: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灌输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法指导。
(1)。
学生前预习。
(2)。
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3)。
小组合作:上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4)。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
自主学习: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物”活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具准备。
提前准备堂教学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图片和资料。
时安排。
一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主导活动。
学生的主体活动。
新导入。
观察。
思考。
微生物及其种类和分布。
提出问题:
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3.微生物的生活环境怎样?
阅读本有关部分内容,分析,归纳出三个问题的答案。
归纳: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根据细胞结构特点,分别介绍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微生物主要生活在土壤,动植物体体内或体表及一些恶劣环境,因此微生物分布极广。
倾听。
理解。
记忆。
探究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既然微生物分布广泛,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呢?看本3页活动内容。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必须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就会在培养基上迅速繁殖和生长,就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微生物菌落。少量的微生物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大量的微生物聚集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用肉眼观察到了。
我们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呢??请学生分组谈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探究我们身边的微生物”为主题充分讨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结果的预测。最后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提出最合理最可行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后按照实验设计完成整个研究活动。
倾听。
思考。
2展示相关图片,重点介绍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当分解者的作用。对比大多数动物,简介充当消费者的微生物,特别提示病毒这类微生物,过着寄生生活,充当消费者。对比绿色植物,简介充可以自行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生产者。最后简介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倾听。
思考。
归纳: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代谢类型多。
微生物的繁殖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本6页第1自然段,由学生自行比较人和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质的速度。
自学阅读。
得出结论:
微生物繁殖速度。
极快。
总结。
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倾听。
知识迁移。
夏天,鱼的内脏埋在土壤里,一段时间后内脏不见了,什么原因?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第18章。
第一节。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微生物的种类。
细菌放线菌蓝藻。
等
霉菌蘑菇。
等
3.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腐生微生物:分解者、作用。
3.自养:生产者。
4.固氮作用。
四.微生物繁殖特点:繁殖速度极快。
作业:1导学园地。
2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物”活动。
教学反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并结合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2023年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范文(15篇)篇十二
掌握概念和理论方面的知识点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生物,小编搜集了这篇初二生物知识点归纳: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循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1、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2、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3、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4、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二、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三、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p109
一、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二、根的.结构
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三、水分的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一、叶片的结构
上下表皮、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气孔
二、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2、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3、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4、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
由小编提供的初二生物知识点归纳: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循环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学好生物。
2023年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范文(15篇)篇十三
1、叶片的结构。
2、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3、气孔的结构: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护细胞围成的空腔。
4、气孔既能张开,又能闭合。
5、蒸腾作用的意义:带动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给叶片源源不断地输送原料。
1、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2、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我们应当保护森林。
2023年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范文(15篇)篇十四
菜豆种子:玉米种子:
种皮:保护内部结构种皮:和果皮紧贴在一起,保护内部结构。
子叶:2片,肥厚,贮存营养物质胚乳:贮存营养物质。
胚胚芽:发育成茎、叶子叶:1片,不肥厚,转运营养物质。
胚轴:发育成连接根、茎的部分胚胚芽:发育成茎、叶。
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茎的部分。
胚根:发育成根。
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构成。
菜豆和玉米种子都有种皮和胚,不同点是:玉米种子有胚乳,贮存营养成分,子叶1片,转运营养物质;菜豆种子无胚乳,子叶2片,贮存营养。
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两片子叶,无胚乳,例如:蚕豆、花生、大豆、菜豆。
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有胚乳,例如:水稻、小麦、高粱、玉米。
2023年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范文(15篇)篇十五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131)。
5、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