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教学效果。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制需要借鉴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克隆技术教案(通用15篇)篇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对市场经济以至对整个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广泛,企业的行为与理念将会通过无所不在的市场而传遍社会的每一角落,其结果就是企业的行为与伦理“不止影响到个人,或只影响到消费者,而且能影响到其它的企业、社会、政府及环境.因此,它对整个经济、社会的'伦理水准的影响比各种经济人带来的影响更广泛、更持久.”所以,作为企业主要的市场行为--市场竞争活动,它对整个社会的示范效应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它不是一种纯经济活动,其伦理的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高薇李玉作者单位:高薇(山西省财税专科学校)。
李玉(太原铁路分局职工学校)。
刊名:前进英文刊名:forward年,卷(期):“”(12)分类号:b82关键词:
克隆技术教案(通用15篇)篇二
骨髓基质细胞是支持和调节造血细胞定居、增殖、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内环境主要细胞成分[1]。曾对小鼠体外单层培养造血基质细胞的培养研究,发现其接种的细胞数与成集落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2]。目前对家兔的骨髓器官基质细胞的研究国内研究有过报道[3]。本文用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技术[4]对家兔的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特点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实验动物系北京科宇动物养殖中心饲养的雌雄两性、3~6周龄之纯种家兔。
1.2主要试剂与器材rpme1640培养液,小牛血清(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平底中性玻璃培养瓶,二氧化碳孵箱,微孔滤网。
1.3骨髓单个核细胞制备6周龄家兔用乙醚麻醉处死;3周龄者则用颈椎脱臼致死。在无菌条件下取双侧股骨修洁后剪掉骺端,用带16号针头注射器以1640培养液冲出骨髓细胞,再用滤网过滤制取单个核细胞悬液,计数后用所需细胞量进行体外cfu-f培养。
1.4cfu-f培养和测定将6周龄家兔的骨髓细胞以2×106个/cm2,3周龄的以2~6×106个/cm2置于含20%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的培养体系的培养瓶中,于37℃,5%co2,饱和湿度的co2培养箱内培养。分别于第4天,第6天用含20%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换液,培养到第八天冲洗后用甲醛固定半小时,蒸馏水冲洗后用姬姆萨染色12min后晾干,待计数用。
2结果。
2.1cfu-f克隆集落形成过程观察于培养第4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发现淡红色背景下(红细胞)有圆形发亮的'较大基质细胞生长,拉长的细胞较少见,振荡后观察未见发亮细胞浮起,说明细胞已贴壁。培养第六天镜下观察,发现基质细胞明显增多,拉长者较多,形成了克隆集落,6周龄的骨髓基质细胞生长速度明显低于3周龄者,且培养同天数的6周龄的克隆集落数明显低于3周龄的克隆集落数。
2.2cfu-f计数计数由50个以上细胞所形成的集落数,结果如图1、2和表1。由50~99个细胞组成的集落为小集落,由100~199个细胞组成的集落为中集落,200个细胞者的为大集落。
3讨论。
从以上述结果可以发现:培养时间越长,形成克隆集落相对越多,3周龄者,骨髓细胞较多,造血基质祖细胞也较多,形成的克隆集落数也多。在2~6×106个/cm2范围内,形成的克隆集落数与种植细胞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通过对集落大小,所含细胞数与密度比较,表明cfu-f非均质性的,可能存在不同亚群。这对体外培养骨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2]于洪臣,郭占之,毕晓颖,等.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1,17(3):219.
克隆技术教案(通用15篇)篇三
不久前,日本的科学家们在克隆技术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他们使用来自-20℃冰箱里保存了16年之久的冷冻小鼠尸体上的细胞成功克隆出一只健康的小鼠.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使用了与克隆羊“多莉”同样的技术,但却增加了一项使克隆过程更加有效的'重复克隆步骤.科学家们相信,这项研究预示着,未来我们或许可以利用克隆技术使埋藏在永久冻土带中的动物“复活”,例如冷冻的猛犸象尸体.
作者:江黎作者单位:刊名:世界科学英文刊名:worldscience年,卷(期):2009“”(2)分类号:关键词:
文档为doc格式。
克隆技术教案(通用15篇)篇四
年2月23日,英国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科学家汤・维尔穆特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用克隆技术培育出绵羊“多莉”的消息震动了全世界.有的欢呼这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成果,有的担心将给人类带来灾难.世人议论纷纷,有惊喜,有担忧,莫衷一是.克隆技术本是属于生物科学、生命科学的问题,但是人们讨论得最多的'却是伦理问题.发表的有关论文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的请宽宏地看待克隆技术、邱仁宗教授的克隆技术及其伦理学含义、许启贤教授的要克隆技术,不要克隆人等等,分歧甚大,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金可溪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刊名:青海社会科学cssci英文刊名:qinghaisocialsciences年,卷(期):“”(5)分类号:b82关键词:
克隆技术教案(通用15篇)篇五
19春天,克隆羊“多莉”的身份被公布于世。到初,很多人对克隆技术的真实性仍持怀疑态度,刚刚进入夏季,克隆牛、克隆鼠等一批克隆动物纷纷问世,韩国的基因猪也应运而生。现在多莉也象普通羊一样,顺顺当当产下两头小羊,“情况正常”。更令人吃惊的是:一位美国科学家声称已成功克隆了人类胚胎。,国际人类基因组织公布了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成果,然而,人们始终无法对克隆技术的应用达成共识。克隆技术正向人类走来,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哲学思考呢?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哲学思考价值。
人类是万物之灵。克隆技术的出现,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证明,是人类创造性的标志之一。“克隆”一词是英文“clone”的音译,与“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是同义词。它是人类一步步深入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克隆动物的问世,又一次证明了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仅可以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通过抽象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即认识世界。不仅如此,人类还可以运用已掌握的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特别是科技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大大延展了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的认识活动也就越来越具有创造性,能够创造出原先所没有的优秀物种,或者从根本上改变物种产生的办法。这是人类创造性的标志之一。
克隆羊“多莉”的成功问世,最重要的是改变培养液的组成,使培养的细胞进入休眠态,处于休眠态的细胞核进入卵细胞后,能更好地顺从卵细胞质的'指令并进行发育。这样就为生物界提供了一些新结论:其一,分化细胞的细胞核仍然具有分解性,即细胞核仍可以通过重新编排程序,发育成个体;(本站)其二,经历了复杂分化过程的细胞核,其中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从而也破解了困扰生物界的一个“百年难题”。可见,事物本身在发展,人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随着实践的深入,人类的认识愈来愈接近事物的本质,愈来愈成为真理性的认识。
随着克隆技术的日趋完善,它与人类本身的发展之间的联系也一步步紧密起来。但如果真将克隆技术用于复制人类,结果又如何呢?首先,克隆人会出现原型的所有先天生理缺陷;其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畸形,甚至导致性别改变;再次,如果有那么一些人,为了报复社会,大量“工厂化”地克隆弱智人,社会将怎么办?如果有人疯狂克隆象希特勒那样的战争狂人,人类的和平和幸福又将何处可寻?最后,至于说到智力,更不能指望它与原型一样。因为人的智力高低除了先天的因素外,后天因素也很重要。如果爱因斯坦的“克隆人”背上科学家的包袱而不努力学习,这不但不能提高人类的素质,反而有碍人类素质的提高。可见,克隆技术相对于人类,恰似一把双刃剑,一面让人欢喜另一面让人忧虑的双刃剑。这正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性质,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首先定要分析、把握矛盾的关系,即要着重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于克隆技术的利与弊,决不能轻言克隆人问题。
从理论上讲,克隆人已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仅做技术上的完善即可。而在伦理、道德方面,它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我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克隆技术虽然具有广泛的发展前途和运用前景,但应该具体分析克隆技术所指事物的特殊性,把握重点与主流。同时,也不能因为克隆人的弊端而将克隆技术视为洪水猛兽,而应该仔细分析,有所批判,为我所用。
(作者单位:中国航空油料有限公司珠海公司)。
克隆技术教案(通用15篇)篇六
1、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理解说明的思路,掌握说明的方法。
3、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继续对说明方法进行学习和巩固,理清作者思路并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课堂导问”,供小组讨论。
2、课堂导问: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第二课时。
一、师生探究。
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1、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
出示问题组: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探究小结:
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方法辨析: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通过上面小结,学生可以得出相应结果,教师再作归纳。
2、合作探究。
a.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b.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提示: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3、拓展延伸。
分组讨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教师可以提供网上、报上的各种言论帮助学生思考,同时也应紧紧抓住课文结尾引用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对学生的辩论进行点拨。
4、学生小结。
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注意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从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虑。
5、延伸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附板书设计。
谈家桢。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克隆技术教案(通用15篇)篇七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音形义。
2、了解课文内容,能知晓关于“克隆”的知识,学习课文中举例子、列数据、作诠释、引用等说明方法和特别的说明顺序。
3、能从文中找出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学习其精神。
4、能就“克隆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特别的说明顺序,对“克隆人”的讨论。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由课文前的“导言”自然引入,学生看课文,明确课文各部分之间关系。
由克隆含义到克隆实验,再讲到克隆的重大发展,最后说对克隆问题的思考。
二、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生字词的学习:
让学生找出在书上的位置,知晓大意,读准字音,抄写识记两遍。
三、学生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思考这些题。
教师通过抽问学生完成对课文的讲解,板书如下:
克隆——无性繁殖的生物技术举例、引用、作诠释体现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克隆鲫鱼突出中国在这方面的成果和贡献。
两栖类科学追求无止境(说明顺序迥异)。
哺乳类。
克隆绵羊:证明动物体细胞具有与受精卵一样发育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
挽救珍稀动物。
治疗疾病、延长寿命。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关于“克隆”的知识及说说明方法,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
二、学生再看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
注意,学生只要认真去找出了的,就给予鼓励,同时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这种精神。
三、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让学生抓住“悲喜交集”及“克隆人”有关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谈看法。
学生前左右座可进行讨论,然后抽学生起来说说。
老师最后总结如下:
科学烛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程度在同步增长,如火药的发明与核技术的发现和利用。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到人类自身,越来越深刻在触及到人类的伦理、道德、法律以及人类心灵。这就要求在人类构建新的道德与法律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克隆技术教案(通用15篇)篇八
大家都知道,由于人类向自然界过渡地索取,已经导致了许多动物濒临灭绝了。在此,我不得不向各位动物学家们提供克隆方法,向他们昌议“别让动物离开我们”的大型拯救活动,呼吁他们克隆动物。
看那只正为传宗接代而发愁的华南虎,赶快为他克隆一个伴侣吧!转眼间,两只华南虎相互偎依在一起,慢慢地走向森林去了。正当大家高兴的时候,又一件事发生了。
成千上万的田鼠涌向庄稼,眼看人们一年的辛苦就要被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田里的蛇早被抓光了,在人们一翻炮制后,有的下了肚,有的泡了酒。明白后,我马上克隆了一支雄壮的蛇大军,保卫庄稼。在一场混战后,蛇吃饱了,庄稼也留下了。
我正想休息一会,谁知迎面又跑来一只可怜巴巴的螃蟹。哦,原来人们吃得越来越多海鲜,差不多把海都吃空了!我马上克隆,不过一分钟后,只风一群群活蹦乱跳的鱼欢快地游着,这时,一只独角鲸冲上岸边对我说:“人们太贪婪了,总是捕杀我们,即使克隆再多,也不可能满足人们的欲望。最重要的还是从根本上解决啊!”
独角鲸说得对,人们嘴吃着肉,就说保护动物,分明是口是心非。
无知的人类,快醒悟吧!
克隆技术教案(通用15篇)篇九
伦理()移植()纳粹()鉴别()。
二、下列词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a.暇想遐迩闻名粗犷心旷神怡。
b.折叠重峦迭嶂志趣趾高气扬。
c.筹备一愁莫展恻隐高深莫测。
d.糜烂风靡一时震撼振聋发聩。
三、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
克隆技术教案(通用15篇)篇十
1、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理解说明的思路,掌握说明的方法。
3、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继续对说明方法进行学习和巩固,理清作者思路并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课堂导问”,供小组讨论。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出示问题组: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方法辨析: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通过上面小结,学生可以得出相应结果,教师再作归纳。
a.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b.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提示: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分组讨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教师可以提供网上、报上的各种言论帮助学生思考,同时也应紧紧抓住课文结尾引用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对学生的辩论进行点拨。
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注意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从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虑。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克隆技术教案(通用15篇)篇十一
4、知道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初步理清文章脉络(此为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1、师:我爸爸是一位爱侍弄花草树木的人,每当现在这个季节,常见我爸把一种树接到另一种树上,我好奇的问爸爸在干什么,他总是喜滋滋地告诉我:“我在嫁接树林呢!”还看见过他在秋季把桂花树、石榴树的树枝埋到泥土下,第二年春季就把这些压过的枝条移到另一处栽种。我常问爸爸这又是在干什么,他总乐呵呵地说:“我这叫压条。”今天人们给它用了一个新的科学名词叫……(生齐答:克隆!)知道老师今天与大家学习哪篇课文吗?2、板书课题:7、神奇的克隆,生齐读题。
1、自由读文,要求: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
(1)指名分段读文,达到读通读顺;
(2)指名板演“薯”、“率”,检查对生字的识记(其他同学描红生字,加强识记效果)。
3、默读课文:要求:画出不懂或有疑问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试着自己解决,如自己解决不了的做上记号。
4、归纳汇总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联系读文、生活,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
1、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三方面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点内容:
(1)什么是“克隆”?
(2)、“克隆”实验成功;
(3)、克隆造福人类。]。
2、通读全文,思考:克隆“神奇”在哪里?(从高等动物、植物、单细胞微生物及克隆在医学上的运用引导学生全面回答此问题。)。
(师小结本节内容,过渡下一环节)。
1、描红、临写课后生字每字两遍;
2、继续熟读全文,课外查找有关克隆的资料,试着完成课外第3题;
克隆技术教案(通用15篇)篇十二
1、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理解说明的思路,掌握说明的方法。
3、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继续对说明方法进行学习和巩固,理清作者思路并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由克隆羊“多利”导入。
2展示教学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课堂导问”,供小组讨论。
2、课堂导问:
(2)、课文在介绍动物克隆的成就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3)、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3.课堂辩论。
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明确:
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文档为doc格式。
克隆技术教案(通用15篇)篇十三
1、在单元模块中预习本课内容,训练学生阅读较长说明文的能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文体特色。学会快速过滤筛选有效信息。
2、在阅读中体味文中科学家锲而不舍、严谨求实、追求高远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优秀品质。
3、辩证看待事物,理性分析现象。热爱科学、敬畏生命。
1、跨学科知识的阅读与理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文章内容本身所传达的具体知识,而要跳升到语文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从而体会说明文语言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在文章理性客观的描述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领悟科学精神的内涵:不畏失败,勇攀高峰,锲而不舍,严谨求实。
3、结合实际,拓展延伸。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1、读:多读课文,走进文中的科学世界,对于感兴趣的知识或话题要积极的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查:这篇文章是遗传学泰斗谈家桢写的一篇关于前沿科学的科普文,其中涉及许多在克隆研究中的案例和事实,大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查阅这方面的信息,扩充你的知识域面。对于本文的作者,更应该有深刻的了解。建议同学们多从课外搜集资料,为我所用。
3、写:学习语文,不能离开语言表达,除了与你的学习同伴探知讨论、各抒己见之外,一定要及时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整理成文字,这样会促进你的写作水平提高,也可使你的思想闪光得到永久保存。
小组合作探究: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各采众长。
一、情境导入:克隆羊多利。
(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二、步入课堂: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克隆”一词也经常被用到,只不过我们平时所说的克隆含义更加灵活、更加广泛。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可以叫做克隆的例子吗?(畅所欲言,将科学术语通俗化,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活动:生活中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学生找到,大声念出。
(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英文名“clone”(克隆)。
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句式表达:
如: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
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我们把这种说明的方法叫做下定义。
考考大家:除了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之外,你还知道哪几种说明方法?
学生抢答: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等。
(三)感悟精神:
举例子的方法在在说明文中经常用到,我们这篇文章用了没有?
请学生找一下,作者在文中列述科学家在那些动物身上做过克隆实验的例子:(请用说明对象来简单表述)并为他们分类列出:
鲫鱼、鲤鲫鱼——蟾蜍(非洲爪蟾)、黑斑蛙——鼠、绵羊。
追求高远,追求极限,不满足于现实,勇于探索。
这篇文章看似很理性客观。其实,在文章不经意的描述中,有很多能够体现科学家们勇于探索,乐于实践,甘于奉献,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句子,请找出来,画一下:385天59代,10微米;189个,只有两个,80多天,8厘米;247次失败等等。
同学们找的很认真,所以说,大家也很有科学精神。这些数字都体现了科学家勇于进取、严谨求实的精神。
任何一项真正惠于人类的科学技术没有不历经艰辛,曲折向前的。科学的道路,注定要经受考验,失败成其艰辛,而艰辛才正成其价值和魅力。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来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所以,没有科学家们无私无畏的付出是得不来的。
文章说: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请你用你熟悉事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居里夫人清贫为人、淡泊名利,用毕生精力献身实验室,为人类提取了新的化学元素,堪称典范。
本文的作者谈家桢院士100年的生命里,有70年是全身心致力于遗传学,可以说,科学就是他的生命。我们阅读文章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对科学的热爱与崇敬。文章的题目“奇妙的克隆”,“奇妙”就是神奇美妙,我想不沉浸到对科学的热爱中的人是不能体会这种奇妙所在的。愿同学们能够学习这种高贵的品质并以自己的行动继承和发扬这种可贵的科学精神。因为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希望大家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
喜: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扩大具有高附加值的动物种群)。
有效挽救这类珍稀动物。
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悲: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拓展提升:
大家刚才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也想告诉同学们:你是独一无二的,我也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何其宝贵,它绝不只是一个生物个体那么简单,它应该拥有无上的尊严,生命因其唯一而宝贵!难以想象,假如人的生命也被克隆,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人的生命是无法复制也不容复制的!我觉得,要想让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得更好的唯一办法不是克隆,而是:珍爱生命。
最后,让我们用八个字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起立与老师一起放声呼吁!
热爱科学敬畏生命。
克隆技术教案(通用15篇)篇十四
1、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vcd。
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这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绘。在今天,这一想象却成了可能,那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板书课题)
二、展示查找的资料
同学们都找到了哪些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三、明确什么是克隆
(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2、自由朗读“克隆是什么”,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3、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加以细致的解释,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四、分组自学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每桌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学要求
(1)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羊‘多利’”两部分;
(3)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张幻灯片)
2、汇报学习成果
同学们都完成得非常不错,我们来看这一小组的学习成果,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份与大家一起来探讨。
3、刚才在讨论中,有什么问题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吗?
1)“克隆鲫鱼的出世前后”作者写了许多实验,让人有点看不清头绪,这些材料是怎么组织起来的呢?vcd展示(1979年春,克隆鲫鱼——1960年和1962年,克隆爪蟾蜍——童第周1978年克隆黑斑蛙——白色小鼠生出了三只小灰鼠——1997年,多利)
(这里作者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2)那作者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
(作者是按照生物顺序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它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五、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将来是否会出现克隆人还是一个未知数,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克隆技术都为人类做了些什么?
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幻灯片)
(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问: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
问:作者对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略)
我们对“克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克隆人也不再是幻想。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那克隆到底是造福人类,还是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呢?那你对克隆的看法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围绕“克隆技术是福音?是恶兆?”的辩题展开讨论。
克隆技术教案(通用15篇)篇十五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分步揭示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师:什么叫克隆?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2、用彩色粉笔在“克隆”二字前加上“奇妙的”三字,问:不用读全文,你们能不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谈克隆的奇妙)。
3、查字典理解“奇妙”(稀奇而巧妙)。
4、克隆,奇妙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来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说明顺序。
1、默读课文,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毫毛例如马铃薯收获家畜饲养微生物效率。
2、查字典、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1)多音字:家畜效率(2)除“微生物”外,均由学生自学理解。
3、自读课文,练习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
小结:(1)孙悟空快速克隆自己。
(2)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3)植物的克隆。
(4)低等生物的克隆。
(5)高等生物的克隆。
(6)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7)克隆技术与其它科技成果结合。
(8)克隆技术的其它应用。
(9)克隆技术正在展示诱人前景。
4、练习归纳要点,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1)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的重点讲了哪几个问题?
a、什么叫克隆。(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繁衍后代)。
b、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动物的克隆)。
c、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他的诱人前景。(第三段:第六至九自然段)。
5、学生讨论后,教者归纳:本文中心突出,专门介绍有关克隆的知识。条理性强,先解释什么叫克隆,然后分类介绍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的克隆现象,最后讲奇妙的克隆具有诱人的前景。
三、作业。1、朗读课文。2、习字册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师述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回忆上堂课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方法。
1、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相互交流。
(3)讨论后,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根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b、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2、学习第二段。
(2)开展讨论。
(3)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分类别。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类来介绍。
b、举例子。植物的克隆就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为例。
3、学习第三段。
(2)讨论后形成下列板书:
a、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b、可以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品质优良的家畜。
c、可以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配件”。
d、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
(3)这一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问题,显得条理清楚。
四、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克隆之谜》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克隆之谜》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等。)。
2、尼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五、练习。
1、说说克隆这项技术奇妙在哪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2、关于克隆“可以造福于人类”,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
植物。
无性繁殖低等生物。
高等动物。
培育。
造福人类挽救。
培植。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