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的典型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精选读庄子心得有感(通用15篇)篇一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对的词:小与大,多与少,赢与亏,有与无……而祖先们却没有将其划清界限,所以现在没有人能真正分清它们,自从读了庄子,我对有与无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这些词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就如物理上的动与静,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而静止只是相对于某一个物体而言。这些词亦如此:富人会认为一间三室两厅的舒适的房子过于狭小,而对于一位饥寒交迫的流浪者,一个屋檐下也许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块面包渣如果是人将其掉在地上当然不会捡,但那却是一群蚂蚁的午餐……人生中的有与无也如此,没有谁能真正划清它们的界限,而且有时候,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时人无求反而会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虽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也会获得老板的赏识;买股票时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赚大,反而会亏得很惨,而别无高求的人也许会找对时机。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错误的,现在的社会人只有有官欲、会做事、会说话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进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拥有了吗?有官欲即会失人欲,有野心即会失善心,有地位即会失自由……由此可见古人造词之精妙,“舍得”一词就可以理解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会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这便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道理。
“有无”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诞生和湮灭。庄子认为人之初就是一阵风,所以人死后也将化为一阵风仍然飞在人世间,因此世间没有生与死的差别。这种想法也许很荒谬,但这都是因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间万物都是无,也因此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逍遥游》。身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不能像庄子那样齐生死,等万物,然而庄子看淡一切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庄子认为逍遥就是无所待,学习处事亦如此。学无旁贷,心无旁骛,看淡一切成败、悲喜,人生即是无,无中即是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精选读庄子心得有感(通用15篇)篇二
在上一节当中,我已经简单地提到,道家的“道”,是来自于老子对自然变化的观察,这就是“道”的合理性的来源之一:天无不覆,地无不载,道无所不容、无所不在。因为“道”,日月星云得以运行,山川河流得以形成,人类社会得以运作。只有符合“道”,一切的一切才得以存在、发展。
然后我还从另外一个方面读出来庄子的“道”的合理性来源,那就是崇古。大家都知道,先秦诸子在思想上都有崇古的倾向。他们在论证自己思想合理性的时候,都会回到夏商周三代,甚至尧舜禹、三皇五帝时期找到理论支撑。由于诸子都是民间兴起的私学,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官方的“正统”来证明自己思想的合法性。有趣的是,不同的派别居然可以在同一个例子当中找到截然不同的结论,比如说,孔子会赞颂三代和西周时期的音乐,然后提倡恢复礼乐制度;而墨子也会提到三代时期的音乐,但是就会提倡“非乐”。
对于诸子的崇古,我发现有一个问题就是,诸子在引用以前的历史来论证自己的思想的时候,并非尊重客观现实与内在联系的,而是片面地找到有利于自己立场的一面,甚至歪曲、捏造历史来证明自己的思想。第二个问题比较根本的是,我认为诸子这种“崇古”,是一种盲目的崇古。因为诸子总是在强调,过去有多好,远古有多好,现在就不好了。但是这种过去的好,其实更多是他们幻想、构建出来的。在远古时期,社会普遍更会存在生产力落后、疾病横行、生存环境恶劣等问题,只不过垄断知识的人们,用文字为远古时期的社会粉饰太平罢了。
说回庄子,他也是崇古的,但是他的崇古与诸子不同,他不是崇尚三皇五帝的时期,他是崇尚更久远更古老的、甚至三皇还没出现的时期的远古社会,并且从中找到“道”的合理性。
我发现这一点跟两千年后西方的思想家卢梭的做法很相似。卢梭为了论证“人民主权”与“社会契约”的存在,也是从人类远古的状态找到“人生而平等”的合法性的。卢梭的思想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他盛赞人类的“原始自然”的状态,认为文明与智慧就是导致人类不平等和灾难发生的根源。
(四)为什么要“无为”?
庄子崇尚远古时代,因为远古的社会与人民符合“道”,符合自然。人民淳朴、简单、平等,社会没有等级、没有压迫,更没有战争**。庄子和道家,一直就是赞颂这种社会状态。
然后他们考察智慧与技能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十八章)而庄子也是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德荡乎名,知出乎争”(《人世间》)。也就是说,所有的智慧、技能、名声、礼节、等级秩序等等一切一切被称为人类文明的东西,是因为人们淳朴的心性受到迷惑了,才逐渐发展出来的。因为有了斗争之心,所以才会又不断进步的智慧;因为有了盗窃,所以才会有锁链和监狱。所以《庄子》一书多有反对、批评儒家孔子主张恢复礼乐仁义的做法。
再者,庄子考察智慧、技能出现之后的影响和后果。道家始终认为,仁义智慧是不符合“道”、不符合“自然”的,如果越是鼓吹这种文明的发展,人们就会越来越远离自然淳朴的状态。所谓“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缮性》)因为提倡贤能,百姓就会互相竞争;因为提倡礼节,家人就会产生隔膜;因为有了贵重的财物,人民就会成为盗贼。
以上就是庄子和道家批评智慧仁义的主要原因。因此,庄子极力提倡“无知、无欲、无为”的状态,反对智慧与仁义。
在《渔父》一篇中,庄子讥讽儒家想通过提倡礼乐来恢复社会和谐的做法,就像一个人想摆脱自己的影子而在太阳下拼命奔走,结果跑到累了也没能摆脱影子。庄子主张,想要恢复社会的和谐稳定,只要让人们放弃智慧,回归淳朴就行了。就像那想要摆脱影子的人,只要在树荫出歇息就可以了。
所谓“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绝圣弃知,大盗乃至,“不尚贤,使民不爭;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过,无论庄子的这个思想有多大的合理性,但都是不符合现实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河流是不可阻挡的。他所提倡的“无知、无欲、无为”的状态,不可能再退回去。而且,他本来也没有实现这一理念的实际措施。他只是一个思想家。
精选读庄子心得有感(通用15篇)篇三
在去年国庆7天假期里,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连续7天讲读《论语》,事隔4个月后《百家讲坛》的镜头前又再一次出现于丹老师,为观众们讲读《庄子》。于丹,一名普通的大学教授,以流利的口才,渊博的学识,以及对古典文学的洞悉及热爱,征服了众多的观众,从而在社会上兴起了一股“于丹风”。正是这股“于丹风”,使生活在纷纷扰扰的世俗生活中的人们,对古典文学产生了更多的喜爱。品读名著,陶冶心境,成为了人们新的生活追求。
庄子,道家的代表人物,一位思想觉悟极其高尚的历史人物。在读完于丹心得这本书之后,更是对庄子这位伟人的心境深感敬佩,但也因没能亲自研读《庄子》这部著作感到十分遗憾。由于生活阅历及知识储备的有限,离想要达到彻底觉悟庄子的思想境界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借助于丹老师的心得,体会《庄子》的精髓所在。
我特别喜欢心得中的——本性与悟性。庄子提倡的是一种顺应自然的人生观。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心也应属于自然。但在这物质日渐丰裕,精神食粮日渐匮乏的经济时代,人们往往为名利所趋丧失了心志。我特别喜欢庄子的一句话“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方”指的是方向,“性”则是本性。例如,当今社会倍受关注的追星现象。众多的追星迷也大多是被随波逐流的风气所牵绊。追星,追的就是那些耀眼华丽的外表之后那份对梦想的坚持与付出的艰辛,而不是单纯的崇拜模仿,以至在别人的世界里迷失自己,失去自己梦想的方向。生活中的诱惑很多,为了不受其影响我们就应学习庄子的心境,坦然,平静的生活。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兄弟居住在第60层,在一天回家的时候发现电梯坏了,于是两兄弟决定步行上60楼。起初两人还是精神抖擞,体力充沛的攀爬,到了第20层时两人发现背着书包爬楼梯太累了,于是两人便把书包留在了第20层,接着继续往上爬,爬到第40层时,两人已经筋疲力尽,于是他们又决定互相追逐着往上爬。在一阵毅力地角逐后,两人到达了第60层,但却遗憾地发现钥匙还放在被留在第20层的书包里。这个故事也反映了许多人的生活经历,人们在20岁时,意气风发,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踏上了社会。之后却发现现实与梦想之间存在着好大的一段距离。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上风,许多人不得不屏弃心中的梦想,在急流中争取生存的机会。直到年事已高,才感慨当初为什么不为梦想付诸努力。
人生中会遭遇不同的诱惑以及许多无奈的选择,学习庄子,感受庄子内心深处那片幽静,会使身心得以陶冶,也会使自己的生活犹如一叶方舟在清澈的湖面上静静漂泊。
精选读庄子心得有感(通用15篇)篇四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现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读完全部内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对我们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的为人处事指点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对死亡。
庄子家里很贫困,有时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他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是有清醒认识的,他身边也有很多的有钱人,他也有很多的机会去享受荣华富贵,但他把这些东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缚不了他,为利辛苦,为利奔波,却丧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乐,“心为形役”,太不值得了。庄子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精神决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难。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以他不爱说什么。当楚王请他出山为相时,他却对请他的两个大夫说:“你们请便吧,让我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吧!”
庄子临死时对学生们说:“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形体归于天地,生死归于自然,这就是庄子对自己的形体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乐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强得多。也表达了一种态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绝不找死。道家的态度是在流光中顺应,去把握每分每秒,去乐生,让生命获得价值。
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变命运。
《庄子》的《逍遥游》篇中告诉我们,世间的大和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应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庄子用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而我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束缚了自己的心智。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永远不会教给我们小技巧,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我们要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让我们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
精选读庄子心得有感(通用15篇)篇五
书上说。孔子是授予我们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庄子是教授我们如何生活的小道理。
人们大多数执迷于大道理。我们经常对自己说:人生活再世上就要努力,就要活的比别人好。即使再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们依然不放过自己。每日的辛勤我们都觉得是必须的。原来我也是这么想的。在学校我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不在学校我依然每天跑图书馆学习看书。上班之后我朝九晚五,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给老板看。结果是我们很累。
我们的心就像风筝一样被束缚着。竟然浑然不觉。如果不看庄子的文章。我会一直以为这束缚理所当然。但庄子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价值观。在我看来就是豁达(记得小学的一个同学说是顺其自然,现在才明白)。
做人要豁达。不应当执迷于物质。庄子一生贫穷。但他却有丰富的思想世界。再他看来。精神的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一个人的心飞不高。那他就永远走不出自己的世界。想想一个被束缚内心世界的人,他的生活会是多么可悲。没有追求,没有自一由,他的世界永远是灰色的。
做人还要有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我们需要挖掘自己的独特再哪里。明白自己的优势再哪里。这种自省是达到自己境界的基础。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够深入剖析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通过一些内在外在的方法解决掉问题。如果我们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今后遇到问题我们就只能深陷其中。最后自己杀掉自己。
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自己的心飞翔。你知道你的心能够飞到多远吗?如果你还局限再那里,那么就一把剪掉风筝线。挣脱束缚。让心无限飞翔。
还会有更多的感触,慢慢来。
春游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精选读庄子心得有感(通用15篇)篇六
于丹用心地研究《庄子》,通过解读庄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遥得自在。这是一种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于丹的《庄子心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于丹在书中将庄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现给我们,()教我们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应该用“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才能超脱与释然。但是现在的人们,也包括我自己,谁能具备这样的心态呢?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牵绊,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内心世界却依然空虚,觉不到半点快乐。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被小事所困,与周遭的人也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质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别人的行为,不盲目的追随流行,试着用庄子的大境界来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
读完于丹的《庄子心得》,心灵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觉收获颇丰。只要我们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不随波逐流,并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获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读庄子心得有感(通用15篇)篇七
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两本书,分别是《老子》、《庄子》。我读了《庄子》有一些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时我们认为自己知道的很多了,但是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很多很多事情。我们不了解,不知道的就不应该妄下结论。
精选读庄子心得有感(通用15篇)篇八
《列子・汤问》中有云:“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而后庄周大笔一挥,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春秋战国纷争不休,洋洋洒洒五百余年烽火迭起,诸子百家各施救世之道。十家九流众说纷纭,或曰“法、术、势”,或曰“仁爱礼乐”,或曰“兼爱非攻”。当后世都以为道家万代的光辉要被珠玉在前的“道法自然”遮掩时,只这一笔,宕开属于庄周汪洋恣肆、瑰丽诡谲的酣梦,将南华真人的“逍遥游”铺陈在众生面前。
鲁迅评论其文字“汪洋捭阖、仪态万方”,光从此句同样能窥探一二。题中“逍遥”二字,悠哉游哉,流转天地不受拘,大可归无为之最高。《齐物论》说秋毫大、太山小、殇子寿、彭祖夭。《人间世》中有支离疏,《德充符》中便以支离无、瓮大瘿与之相应。《大宗师》里息以踵的真人形象跃然纸上,《应帝王》中、忽试凿七窍。再折身来看《逍遥游》,以鱼卵表大鱼、以微小说穷尽。这种种读来莫不叹奇诡!惜我笔拙,借来王蒙一句评说:“缥缈空灵,则推南华为独步也。其中逐段逐层,皆有逍遥境界,如游武夷九曲,万壑千岩,应接不暇。”
若说知名度可与“北冥有鱼”相提并论的,不知看官可曾听闻“庄周梦蝶”?
在《齐物论》的末尾记录了一场镜花水月。昔者,庄周梦为蝴蝶。忽忘此身为蝶为周,栩栩然也,蘧蘧然也。这故事不可谓不美,否则何来徐夤的“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清人张潮于《幽梦影》中有一妙语:“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然我不觉。萧纲《十空・如梦》诗说:“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恰是如此道理。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精选读庄子心得有感(通用15篇)篇九
且站在人生之上看人生,脱于红尘之外看红尘。书卷之间盛满他的反弹与觉醒,黑暗中,无为亦无言。
人类生而平凡,何不从俗,去尝那平淡中的欣喜呢。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化而为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的鹏,仿佛掌握了天地间最强大的力量。但是莫忘了,鹏徙于南冥,须借海运之机,季风之猛,方得扶摇而上。
故而,何不成为风,自随朝来自随暮去,于婆娑烟波中,四海游走,无为,无言。
世间有许多事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不如无为,顺其自然。春去秋来,冬暖夏凉,因而春种秋收,辛勤耕耘。若是逆流而上,逆风而飞,这等连鲲鹏如此巨物也做不到的事,大概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闽南一带台风袭击时,竹柏顺风折下腰,“俯首称臣”,虽弯不伤根;而坚硬笔直的松与芒果树,却因不愿弯腰而被连根拔起。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固然可贵,但于庞大的力量面前,这实在是一种愚蠢。
人生你要抓住的东西太多了,两只小小的手掌如何捉得住呢?且丢了机心、成心与分别心,有所舍弃,能放得下,才能游刃人生。是言“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无为即是理智权衡,有失才能有得。恰如指尖沙。抓得愈紧,溜得愈快,不如张开手掌,任它们缓缓溜去,留下少许堆积手心中。道家守一思想言,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为何梅不于暖春开花?春是一个舒适安逸的舞台,但春之后是酷热的夏与干燥的秋。梅放弃了春之舞的机会,选择了静静修养,于深冬饱含生息之时,绽颜一笑,傲然而立,旷世皆香。成与败,得与失,一念之间无绝对,该弃的、该留的皆为身外之物,且顺它而行,沿途采撷。
无为而治是乐观而快乐的本质,因为顺势而为才能无忧无己。“无”字的甲骨文形似一个人手持鼓,一边敲击一边起舞,古义便是“学而知其乐”。因而庄子所提倡的“道法自然”,便是追随自然的脚步,“以天为徒”,从平淡与寻常中探求道。为何孩童总是欢声笑颜,快乐无忧?不是因为那年纪没有悲伤的事,而是因为他们能及时把痛苦放开。孩童的眼永远是明澈的,他们没有控制世界的非分之想,没有驾驭别人的'野心,亦没有对声名权势的热衷。而成人却因想得太多,常常患得患失,沉浮于尘世嚣嚣中,找不到片刻清闲快乐。这便是泰戈尔《飞鸟集》中的孩童之道吧,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方能知其乐,品其乐。
庄子梦靥中所幻想的巨鱼与巨鸟,尽管拥有强大,却没有无上的力量。却是无形无言的风,默默掌握了控制世界的把柄。
精选读庄子心得有感(通用15篇)篇十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争鸣。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言,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我认为在众多经典著作之中,最引人莫过于《庄子》。
《庄子》又称为《南华经》,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作者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庄周被世人称为庄子。《庄子》全书共三十三篇,相传,书中内篇七篇为庄周本人所著,而其余外篇十五篇与杂篇十一篇为庄子后学所著。
内篇多介绍庄子的哲学思想,外篇则介绍庄子的事迹来反映他的观点,让他描述的思想有理有据,更具说服力。细细读来,《庄子》并不像现代哲学教研书那样枯燥,反而十分有趣。《逍遥游》中,庄子通过大量如鲲鹏、小若蜩之间的对比,写出心怀大地之人与鼠目寸光之人的区别。而斥那无知之言令人发笑。用宋荣子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列子御风而行”来反衬出庄子心目中能真正逍遥的境界。即书中所言“至人、圣人、神人”的境界。从这些境界中,可以看出庄子对身体、精神,甚至某些更为玄妙状态下的绝对自由的向往。读罢此篇,我突然发现,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已经十分缺乏对于这种自由的追求思想。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境界,我对庄子追求极致自由的思想顿生敬意。
而庄子对于人类状态的思考,其角度更为精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庄子在《齐物论》中,写出“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样的话。这种将人类与其它物种相互交融,看成一体的想法确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他直接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在外篇《至乐》中写道:“庄子的妻子死后,惠子前去探望庄子,想安慰他。但惠子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但没有看见悲伤的庄子,反而看到了让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庄子正在敲击盆大声唱歌。”故事有些夸张,但这正是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他说明了这样做的原因,那就是他认为人本是从天地间衍生而来的,而人死后不过是回归自然天地,又为什么要为妻子的死而伤心呢?如此豁达,天地间唯此一人尔。
《庄子》可以说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书。书中崇尚自由,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思想让我受益匪浅。在我看来它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一般有趣的哲学书。
精选读庄子心得有感(通用15篇)篇十一
河伯望洋兴叹曰:“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贻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满载秋水,至于东海,看见那浩瀚的大海,始旋其面目,后悔的发出这样一席话,虽有些晚,但却饱含了河伯的自卑感。
这也告诉我们要:学会自卑,认清自己。贝多芬在给兄弟的一封信中写道:“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而我却听不到,这对于有如此敏感躯体的我,是莫大的羞辱啊!”从此,贝多芬开始过离群索居的日子。但贝多芬并没有从自卑中倒下去,他从自卑中,依靠自卑的力量站了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天赋,因而创造出自己新的艺术风格,完成了传世佳作——《第三交响曲》也就是《英雄交响曲》。这里的自卑并不是普遍理解的自弃,而是换了形式的自信,是从压抑的心里中,爆发出的一种力求上进的力量。学会自卑,才能使这种力量得到有效的利用。贝多芬就是一位勇于自卑的舵手。也许你和我也可以成为优秀的舵手,但我们现在可能还是“少年不识自卑味”。看,学会自卑是多么重要呀!竹子是一种坚韧的'植物。当大风降临时,他们并不是逆风而站,而是弯下身躯,随风而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与风之间的力量悬殊,所以他们学会自卑,弯下身躯。但他们并不是俯首任风摇,他们从自卑中发掘出自己的坚韧性,用随风摇摆来保护自己,从而用坚韧性去搏击风的洗礼。植物尚懂得自卑的重要性,何况有灵性的人呢?学会自卑,是一种很难的事。它需要勇气,需要放弃世俗偏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因为他们怕世俗的目光;巫师乐师百工之人却不耻相师,最终巫、乐、百贤于士大夫。
精选读庄子心得有感(通用15篇)篇十二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轻轻朗诵着。心中不禁有感而发。
君子友谊是心与心的交流。一种天和地共有的默契,互相理解`配合,这样的友谊最为珍贵;小人的友谊是鸡鸭鱼肉的'交情,我认为,这种友谊是虚假的。不存在的!
而小人友谊常常在我们身边徘徊,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件事:有2个人。其中一人常常请另外一个人吃大餐,就这样,他们觉得自己和对方的感情十分亲近。便成为了一对好朋友,直到有一天,他们俩在一座陡峭山上骑自行车,刚一起步。发现前方有一个急速弯道,只能容纳一人,就在这时,靠里面的一个人把外面一人一推,随着一声惨叫,那人已掉下山去。。这样的游戏往往不可靠,这便事小人的友谊!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又轻轻朗诵着。
精选读庄子心得有感(通用15篇)篇十三
《马蹄》这一篇,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极的。但事物总有其矛盾之处。庄子的言论之中总有贬斥孔子、伯乐等众多名家大儒的内容,但庄子仍是一位名人,后人仍对他的思想趋之若鹜。究其原因无非是他的思想带给后人的惊异,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
我们要学的,要做的,便是取其精髓。
人活在这世上,匆匆的一生中被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束缚,但这些规律究竟是什么?尊善灭恶?但,何为善?何为恶?这些都是说不清楚的。人的心灵在一瞬间便会闪出无数的念头,但表面却可以纹丝不动,人们的有些举动只是做给外人看的。
纵观千古,功成名就的人何其之多,他们中的哪一位有的都是自己的思想。而我们今天的思想却固化了,有一些东西一定是对的,有一些东西一定是错的。但是何为对?何为错?何为美?何为丑?何为成功?何为失败?正如天之大,地之广,但天与地也不过是这广阔宇宙中的一粒微尘。
我们要做的不是人云亦云者,而是敢于打破,敢于真正创新的人。一方自由,首先心要自由,人才会自由,思想才能自由。
精选读庄子心得有感(通用15篇)篇十四
狼牙夜,挂一弯醉月,燃二三盏孤灯,品三四杯香茗,握一卷《庄子》掩卷而沉思。暮春三月,草长莺飞,杂树生花,蝴蝶翩翩。庄周晓梦,迷乱了栩栩而飞的蝶,道不清谁是谁的谁。此曰:“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梦为周与?”庄子如炬的思想凿开混沌,庄子坐钓于濮水,叹了一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幻化成了后世一张浓雾不散的`网,捕住了浩浩五千年的文史。庄子化身为鹏扶摇九万里,浮苍天之上,渺沧海之迂生;庄子蜕变成蝶,飘飘然于花田间,微熏,醉倒。闲躺着一地空灵,任云卷云舒。
精选读庄子心得有感(通用15篇)篇十五
“啾啾啾——”,夜幕降临,山间的鸟儿们开始歌唱,听着这美妙的歌曲,我想起了一位深爱大自然的人——庄子。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儒家大师,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庄子的故事,如《自由之龟》、《庄周梦蝶》、《买椟还珠》等等。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十个故事中有八个都是关于大自然的。庄子喜爱大自然,他爱大自然的生机,爱大自然的奇幻,更爱大自然的声音。
蒋勋先生说庄子认为大自然有呼有吸,“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这句话说的正是大自然的呼吸。庄子早已把大自然当作一个人来看待,一个巨大而又值得敬佩和发掘的人。庄子去发掘大自然的`奇妙,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全身心地投入于大自然,泰戈尔、欧阳修也皆是如此,他们都懂得大自然的美,并且都愿意让心灵沉浸于大自然中,他们用实际行动应证了一句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大自然的诸多变化中,庄子最看重的是声音。声音虽不一定会音乐那般悦耳,但音乐的本质是声音。声音是大自然的语言,向外界传递着大自然的讯息。想要听懂大自然的语言,需要关闭我们的视觉,纯粹用耳朵听,才能明白大自然的话语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我们却总是习惯性地运用视觉,其实,这会干扰听觉。
我小时候经常看莆仙戏,但一直是通过电视,电视上的字幕,我只在意字幕,并不怎么关注戏的内容。一关闭字幕,我心里就觉得十分不爽,因为演员唱得太慢了,又会拖长音,倒不如直截了当地看字幕,可长辈们却总是听,时时闭起眼,并不说话,只是稍微摆摆手,我十分不解。长大之后,我才知道,莆仙戏美在声音,而非内容,演员的眼神、手势以及腔韵,皆是莆仙戏最为精妙的地方。一个故事看几遍就厌烦了,而一个声音却会成为经典,千古流传。
以前,我讨厌蝉,因为它总是不停地叫唤,还叫得又刺耳又难听,但听了庄子的故事,我开始欣赏蝉鸣了,它是夏日独有的乐曲,珍贵无比。流水声、鸟叫声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宝物,且都蕴含着不小的学问。庄子一直研究自然之声,为此孜孜不倦。然而现代化工业所带来的噪声掩盖了大自然的乐曲,既没有《走月亮》当中那“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的温馨,也没有《大自然的声音》当中那“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的豪放,只有数不尽的污水,这是一种遗憾。
请把耳朵叫醒,让耳朵听一听大自然的交响乐,也放松放松我们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