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编制需要教师深入分析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材的要求和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教学计划样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范文(17篇)篇一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步骤】。
一、解题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
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三)欣赏品味。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四)课堂训练。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布置作业。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范文(17篇)篇二
主题单元标题作者姓名学科领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历史。
适用年级所需时间。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巨变:
(1)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千年帝制,宣扬民主共和。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3)邓小平: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内容概述初中二年级。
共用2课时,每周2课时。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学习重点。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法治建设。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国企改革。
4、学习难点。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之间的关系。
(2)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主要含义。
(3)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农村和城市改革的核心。
5、学习方式。
知识与技能:掌握关于整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联系历史时代事实,从普通中国人命运改变的视角,认识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今天强大的繁荣的中国,主要的源动力是来自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应课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2、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3、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2、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如何逐步展开的?专题一:破冰之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课时)。
专题划分专题二: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之行(1课时)。
其中,专题二中的活动“改革开放中的家乡美”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破冰之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所需课时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通过一位老教授的日记,感受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生活的变化,理解掌握: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何完成“拨乱反正”、民主法治建设一步步加强。
人物故事情境导学要点:
专题问题设计。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意义。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就。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1、学生学习小组:自主思考、合作及竞争。
2、多媒体运用:老教授日记演示、“真理标准讨论”视频、“拨乱反正”图示。
以此探讨:
1、“文革”结束了,中国为何还在“徘徊不前”?
2、“两个凡是”的实质是怎样的?
活动二:举例说一下你印象中的真理?你为什么觉得那就是真理呢?以此探讨:
1、真理的“面貌”应该是怎样的?真理为什么会经得起考验?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何重要意义?活动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怎样完成“拨乱反正”的?以此探讨:
1、何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2、“伟大转折”的主要含义?
以此探讨:
1、“文革”最主要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2、民主和法制建设为什么都要同时加强?
活动五:小组间文字游戏竞赛--“心有灵犀”:相互配合来猜猜本课中的“热词”。
1、学生是否能根据历史时代背景,来认识人物生活变化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评价要点。
2、学生是否能理解前后事件之间的关系,及类似事件之间的关系。
3、学生的小组探究及合作竞争精神的肯定。
专题二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之行。
所需课时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通过报道普通农民梁满囤、著名企业海尔集团的故事,走进改革开放的波澜画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及对外开放的逐步进行。
人物、企业故事情境导学要点:
专题问题设。
1、农村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影响计。
2、国企改革的措施。
3、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渐形成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1、学生学习小组调动:自主思考、合作探讨。
2、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人物、企业的故事情节演示,辅以改革开放的画面和视频、音频。
活动二:农民梁满囤的故事:生活改善后有了“新烦恼”--果园丰收后,果子销路不理想。
以此探讨:
1、农村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积极性)。
以此探讨:什么原因束缚企业发展?
活动四:学生扮演企业、政府、职工代表,各抒己见:怎么帮助企业和自己走出困境?
以此认识: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研究性学习:
1、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你的家乡还有哪些方面亟需改善和提高?
2、家乡有哪些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你为家乡想到哪些独到的发展策略?
评价要点。
1、能否正确认识时代与具体人物、企业发展的关联。
2、学生个体参与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个体发言的独到性是否值得肯定。
3、能否理解农村和城市改革共同的核心。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范文(17篇)篇三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单元的第1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等形式,了解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环境,感知地球是一个独特的星球,是宇宙的奇迹。以“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问题的讨论聚焦话题,让学生列举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通过绘图梳理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条件,了解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学生通过思考“我们要为宇航员保证哪些生存条件”,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五年级学生对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或其他的书籍资料。他们了解地球环境的某一方面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但是他们还不能整体地认识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对于海洋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等资源,海洋植物还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知之甚少。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2.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3.海洋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
1.交流、讨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的条件。
2.探讨宇宙空间站要为宇航员提供哪些生存条件。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地球的神奇以及生存环境的珍贵。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依存关系。
重点:探索、记录、交流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难点:通过绘图梳理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为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地球圈层图、海洋资源示意图、《神奇的地球家园》视频。
一、聚焦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听说过“外星文明”吗?说一说你们了解到的“外星文明”的故事。
学生列举“外星文明”故事,看过的有关“外星人”的影视作品。
教师概括:目前,所有的“外星文明”故事都是虚构的,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除地球之外的星球存在生命,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播放视频:《神奇的地球家园》。
教师提问:“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设计意图:有关“外星人”“外星文明”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非常多,这也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题材。让学生充分表述他所了解的“外星文明”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明确告知,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也只有地球提供给生命足够的生存条件,凸显地球是宇宙的一个奇迹,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生存条件。
二、探索
(一)讨论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预设回答:
1.地球上的生命都离不开水。
2.生命都必须在适宜的温度下生存。
3.动物都需要食物。
4.植物都需要养分。
学生列举人类和其他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相互补充。生命存在的条件十分苛刻,学生可能会注意到水、空气、温度等,但容易忽视能源、大气层等。
教师补充并汇总,利用班级记录表,梳理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二)画一画我们的地球
学生画图:给学生下发无地球圈层轮廓图,请学生标出与生命活动有关系的部分,填写以下内容。
1.地球上的水圈提供生命所需要的水。
2.地球上的大气层为动植物呼吸提供空气。
3.地球上的土壤提供植物养分,利于植物扎根。
4.地球上的岩石、土壤为动物提供栖息地。
5.地球与太阳适宜的距离,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生命存在。
6.大气圈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大气圈阻隔了很多有害的辐射。
实际上,绘画的主要内容是地球上的生物圈,还可以包括阳光、臭氧层等与生命紧密相关的事物。把地球的环境条件和生命活动关联起来,把前面梳理好的生存条件进行形象化表达。
阅读资料:
阅读太阳系图和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情况对比资料,主要包括大气、水、气候等条件。某一项条件不符,就意味着这颗星球不适合人类生存,进一步理解地球是一颗独特的星球。
这个活动进一步了解地球是一颗非常独特的行星。太阳系中,金星和火星的条件与地球比较接近,与太阳的距离也比较相似,即使如此,金星和火星还完全不具备生命生存的条件。
设计意图:整个活动层层深入,首先讨论、梳理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然后绘画、标注地球上的生物圈提供的生命存在条件,再阅读太阳系图和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情况对比资料,进一步理解地球是一颗独特的星球,它为生命提供了全部的生存条件。
三、研讨
1.学生利用自己关于“地球的环境条件和生命”的画稿汇报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
2.对探索部分内容进行概括和梳理,再说一说为什么要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
3.讨论:其中某一项条件缺失或改变,会带来什么后果?感受任何一项条件的缺失和改变,都可能使地球上的生命面临灭顶之灾。
(二)学生讨论:如果我们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我们要为宇航员保证哪些生存条件?
1.有关温度的`条件。
2.有关呼吸的条件。
3.有关饮食的条件。
4.有关重力的条件。
5.有关避免过度辐射的条件。
6.其他方面的生存条件。
与前面交流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会发觉宇宙空间站的生命支持系统极为复杂,类似于地球的环境条件都必不可少,进一步理解地球是宇宙的奇迹。
设计意图:对探索部分内容进行汇报、交流。通过设计宇宙空间站,学生会发觉宇宙空间站的生命支持系统极为复杂。反过来思考,地球提供一切生命的必需条件,并且自我调节平衡。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拓展
阅读“丰富的海洋资源”图文资料,交流海洋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讨论哪些是我们原先没有想到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认识更加完整。学生通常忽视海洋为人类提供的资源,更容易忽视的是海洋植物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图文资料很好地补充了学生认识的不足。
【板书设计】
地球——宇宙的奇迹
地球
提供的
生存条件
水
空气
适宜的温度
食物
能源
栖息地
……
独特的条件,唯一的星球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这节课的活动记录是画一画我们的地球,标出与生命活动有关系的部分。因为空白框比较小,可以画地球的一部分,建议教师先示范画一部分。要求学生主要画出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用文字标注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的条件。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范文(17篇)篇四
作业题目:
您在“个人研修计划”已经选定了一节课,作为本次研修的教学实践内容。
请您针对这一节课,完成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和教学课件初稿,将这一节课的初步成果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提交。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包括一份这堂课的“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初稿和一份与之对应的教学课件初稿。
作业要求:
2.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教学设计和课件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请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注:由。
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5.请至少查看一位同伴提交的“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在其作品的下方。
给出您的合理评价和建议。您的同伴会综合考虑这些评价和建议,后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修订。
温馨提醒:此项不作为考核内容,旨在与同伴分享交流培训成果。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2第五单元“空间与图形”的《相交与平行》。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以后,本单元教学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直是特殊位置的相交。
教材按上述的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作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先教学平行,再教学垂直。以理解这两种位置关系为重点,平面内两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画垂线、平行线和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画出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直线,并通过这些活动,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性。对于理解掌握初中几何知识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行与相交的现象无处不在,但由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少,学生只对与本节有密切关系的“角”“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熟练的掌握,但对平行与相交的现象还只是有初步模糊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一些几何术语可能理解不透,如:“同一平面”“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互相垂直”等。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时忽略了直线可以延长导致分类标准乱。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能正确判断互相平行、互相垂直,正确理解相交现象,尤其是看似不相交,实际相交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六、教学难点:
相关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明确“互相”的含义和“位置”的意思。
师:在课堂上,我是老师,你们是学生,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师生关系),你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关系),**和**在一个座位上,他们两个是什么关系?(同桌关系),我们叫他们互为同桌,也就是互相叫做同桌。单独一个人能叫互相吗?“互相”一般指两个人的关系,一个人不能叫互相。同桌关系与什么有关?(与两个人所坐的位置有关)。
二、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谁能说一说直线有什么特点?
(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不可以测量)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一起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回顾直线的特点,为研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做准备。〕。
三、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它想象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1、学生想象2、小组交流)。
2、师:每个组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们刚才交流的结果画下来。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初步感知相交、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1、展示各种情况。师:画完了吗?
师:谁愿意上来把你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
2、:分类研究直线的位置关系。
(1)我们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先给每组的两条直线编号。
b: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范文(17篇)篇五
作业题目:
您在“个人研修计划”已经选定了一节课,作为本次研修的教学实践内容。请您针对这一节课,完成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和教学课件初稿,将这一节课的初步成果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提交。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包括一份这堂课的“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初稿和一份与之对应的教学课件初稿。
作业要求:
5.请至少查看一位同伴提交的“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在其作品的下方给出您的合理评价和建议。您的同伴会综合考虑这些评价和建议,后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修订。
温馨提醒:此项不作为考核内容,旨在与同伴分享交流培训成果。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范文(17篇)篇六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中国地图,重点词句的出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象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插图。
学生朗读课文。
2、师生交流:
第1自然段:远看长城,蜿蜒盘旋,如同长龙。(第一幅图)。
第2自然段:近看长城高大坚固。(第二幅图)。
第3自然段:由长城联想到我国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
第4自然段: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再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认读生字。
2、用横线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它们。
3、重点点拨:垛口、瞭望口、射口等词语。
4、写字:
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进行书写。
五、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准确、通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交流。(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板书:长城气魄雄伟。
伟大奇迹。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指生读,齐读。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看看那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长城气魄雄伟?
(1)学生朗读课文后交流汇报:
长: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
宽:城墙顶上平整得像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高大坚固:城墙外沿的垛子有两米多高,长城用巨大条石和城砖筑成……。
作用: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每隔三百多米就有城台,打仗时……。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鼓励学生从所搜集的资料中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补充。
(2)朗读课文,读出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生读第一自然段。
(3)观察插图。
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以小导游的身份,试着介绍长城的雄伟气势。
学生在全班介绍,学生互动评价。
2、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生交流句子。
师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学生朗读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血汗”,补充资料,结合《孟姜女寻夫》的故事及当时的劳动条件,体会劳动的艰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生读。
师:让我们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
三、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整合认识,感悟情感。)。
2、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四、课后延伸:
1、抄写课后生词。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五、板书:
17.、长城。
气魄雄伟。
伟大的奇迹。
血汗与智慧。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范文(17篇)篇七
1、巩固识字,明白偏旁与字的意思有联系,初步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2、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自觉积累词语。
3、区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说好普通话。
4、熟读儿童诗,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
生字卡片
一、温故知新
1、出示带有三点水的汉字,让学生认读。仔细观察这些汉字,说说有什么特点?(都与水流的意思有关)
2、出示带有女字旁的汉字,让学生认读。仔细观察这些汉字,说说有什么特点?(都指女性)
3、出示带有口字旁的汉字,让学生认读。仔细观察这些汉字,说说有什么特点?(都与嘴巴有关)
4、小结归纳偏旁表示意义,形声字的形旁都与它的意义相关。
二、你还认识我吗
1、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动口。
2、圈出反义词,多读几遍。
3、多种方式读,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三、读读想想
1、自由读这六组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同桌互读,正音。
3、分小组读,注意区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四、读读玩玩
1、读题目,猜猜这首诗会围绕题目鞋鞋什么。
2、自由读文,验证猜想。
3、边读边玩(学蝴蝶飞的动作)。
4、指名4个学生到讲台上根据不同内容表演,去他学生朗读。
五、读读背背
1、出示“汉语拼音字母表”,继续教读音。
2、找出大小不一样的字母(红色),多读几遍,加强记忆。
3、教师教“汉语拼音字母表”,帮助学生记忆。
六、自主识字园地
1、学生自读,同桌读。
2、交流。
七、安全教育一分钟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范文(17篇)篇八
(一)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二)知识目标:
1、朗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4、理解句意、文意。
(三)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于斗争、善于斗争日意识,让学生懂得用智慧同敌人做斗争。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1、理解句意、文意。
2、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
(一)导入:
1、欣赏有关狼的图片。
2、今天同学们就跟我一来走进蒲松龄的《狼》。
3、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或故事.说说你心目中狼的形象.(出示课件)。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培养我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培养我们用智慧同敌人做斗争的意识。
(三)话题研讨。
1、课文内容的`研讨。
(1)、简单回忆作者的有关情况。(出示蒲松龄画像)。
先出示画像,后学生简单作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语气,停顿。
(3)、播放录音,让学生对比,加深理解。(出示远教资源视频)。
听一听课文的节奏,语气,并请同学们用“狼”概括课文各段的内容。
(4)、小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停顿)。
板书。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5)、自主口译课文。
(6)、提问质疑。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请求同学帮助解决,老师可略作归纳。(教师完成指导)。
(7)、口述课文内容,具体落实字、词、句的解释。
(8)、评一评一。
补白式对话。
从句可以看出,这是两只的狼。
从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的屠夫。
提示: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答案不求一致,尽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对狼的研讨。
(1)、辩一辩。
(出示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说一说你的理解。
(四)、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播放一首与狼的关的歌曲。
狼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狼:狡诈、贪婪。
屠户:机智、勇敢。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范文(17篇)篇九
《微小世界》单元是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共7课。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从而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以及在探索微观世界进程中出现的卓越人物和研究成果。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微小物体、查阅微小世界相关资料等形式,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知,同时体会到观察工具的重要作用。
第1课,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第2课,学生在经历组合凸透镜观察微小物体的过程中了解显微镜的来龙去脉;第3课,学生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微小物体;第4课,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认识洋葱表皮细胞;第5课,利用显微镜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标本,知道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第6课,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了解这些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第7课,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诸多成果,本课还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
六年级学生对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有所耳闻,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利用显微镜等工具观察过这些物体的微小结构。他们对身边微小物体的探索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已经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认识了许多生物的特征。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将再次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继续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初步建立“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这一概念,并认识到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梳理单元知识,进一步巩固关于微小世界的科学概念。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系统地整理单元主线,学会单元复习的一般方法,会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单元整理,养成自觉复习、温故知新的学习习惯。
重点:进一步巩固关于微小世界的相关科学概念。
难点: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教师:多媒体课件
梳理单元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认识放大镜,认识显微镜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世界,认识微生物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1、第1课:放大镜有什么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和它的什么特点有关?(透明、中央厚、边缘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什么有关?(凸度)生活中哪些物品也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叶片上的水滴、盛满水的.圆玻璃杯)
2、第2课: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两个凸透镜组合)显微镜有哪几部分组成?(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3、第3课: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昆虫器官,你发现了什么?(观察到的图形大小不一样,显微镜下更清晰)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怎样的?(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4、第4课:玻片标本怎么制作?(1、切开洋葱取内表皮;2、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3、把洋葱表皮放在水滴中央;4、放盖玻片;5、在盖玻片一侧滴碘酒;6、吸取多余水分)细胞有什么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5、第5课:其他生物体是不是也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其他生物的细胞又是什么样的呢?(单细胞、多细胞)
6、第6课:怎么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制作玻片标本,再用显微镜观察)用显微镜观察到的微小生物是怎么样的?(具有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特征)
7、第7课:微生物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医疗、食品、污水和垃圾处理、培育优良品种)与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关系?(微生物是某些疾病的病因)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紧紧围绕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这条线索。用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能看到不同的微小世界。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
放大镜
特点: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倍数:凸度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
结构: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显微镜
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制作玻片标本:六个步骤
观察微小世界:各种生物细胞、水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与健康:
医药、食品、污水和垃圾处理、动植物品种改良
【作业设计】
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有关。
a、镜片的大小
b、镜片的凸度
c、镜片的厚度
d、镜片的透明度
2、下列仪器中,适合用来观察细菌的是()。
a、放大镜
b、显微镜
c、望远镜
d、老花镜
3、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的顺序是()。
a、安放—上片—对光—调焦—观察
b、上片—安放—对光—调焦—观察
c、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d、安放—对光—调焦—上片—观察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5、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都是有害的。
b、很多传染病是因为微生物引起的。
c、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d、地球的垃圾很多都是依靠微生物分解的。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范文(17篇)篇十
图形的拼组(二)。
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认识到图形之间的美。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动手实践法。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圆()。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你能用一个圆剪成一个正方形吗?(通过对圆的折剪,进一步加深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了解)。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拼摆,再进行汇报,教师应对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肯定。
2、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先引导学生想象拼组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图形的拼组。
在本节课中通过学生自由拼摆,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发现各种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充分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出示随堂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对学生解答不全面的地方给予帮助。
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是否要限制学生用基本图形的个数还值得探讨。
2.要将“图形”和“图案”的概念分清楚。学生在拼图形的时候,一部分学生拼出的是图案,一部分学生是用小图形拼出了大的图形。如果在这个时候,我适当的加以引导,可能学生能很快的被引导过来。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范文(17篇)篇十一
作者:陈国帅(甘肃省靖远县第八中学)。
1、认知目标:初步理解古诗的特点。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精读、略读、默读及背诵等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并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提高对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腐败本质的认识。
以古诗知识为指导,结合课文,初步理解古诗的特点,学习精练的语言和一些修辞手法。
三、
理解本单元古诗的意境。
总览:1课时。
仿读:(1课时)。
自读:(1课时)。
单元。
总结。
:1课时。
写评:2课时。
评价:单元检测(1课时)。
查缺补漏:1课时。
共计10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范文(17篇)篇十二
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1.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写景注意层次。
1.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课堂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在充分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彩词句,体味文章朴实隽永的语言美。理清盼春——绘春——颂春的行文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背景音乐)
同学们,正如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的经典名曲《蓝色多瑙河》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到来的`企盼、欢悦,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概念,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板书文题)
二、根据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郁达夫)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发他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林非)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此时创作风格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三、感知朴实隽永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1)正音正字。(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
(2)释义。(结合注解,理解词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舒活:舒展,活动。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范文(17篇)篇十三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并用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妈妈平日的爱,懂得要尊重关心父母不让父母操心。
教学重点:体会诗的感情,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并用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1、通过学习课文《妈妈的爱》,了解妈妈对我们爱的各种各样的方式。
2、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能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学会10个生字,并且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生:自由发言,讲一讲自己身边的故事。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妈妈的爱》。
生:齐读课题。
学生:
1、说一说什么叫默读,有哪些要求?(当学生说不全面时,教师及时补充)。
2、默读一遍课文,并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做上标记。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学得特别认真,老师相信,如果同学们两人一起学生字,一定会认更多的字。
学生:
1、小组的同学互帮互学,一起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小老师评读。
3、师生一起读课文,互相评读。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生生之间互相解答。
1、教师进行生字检测,会认的生字进行组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讨论难记字的记字方法。
(2)、学生当小老师教认生字。
(3)、小游戏:看谁抢的快。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教学流程:
一、抓住字眼谈话揭题。
二、理解课文培养情感。
(一)初步感知激发情感。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并连着词读一读。
(二)检查学情及时反馈。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5.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2〉、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学生选哪一节,就从哪一节开始学,重点指导读好一节。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自读自悟后四人小组讨论:读了这一节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指名回答后再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出感(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试着体会读,再指名读,评一评(让学生懂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清凉的风)。
(2)提问:妈妈拿着扇子,汗水怎么会湿透了她的衣裳?(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是妈妈坐在床边为孩子扇扇子,尽管天气炎热,她不顾自己,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裳。)。
理解“湿透”、“衣衫”的意思。
(3)告诉学生: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是孩子亲身感受到的清凉的风就是妈妈的爱。
读时让学生体会出享受妈妈的爱的这种幸福温馨的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采取以上学习方式,读好另外二节。
(1)指名读。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指的是滴落的泪)。
(3)理解“遮雨”“很烫”“额头”的意思。
(4)要求学生读出一定的语气,感受妈妈的爱是那样真挚。读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些,教师范读。
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三节。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夏天妈妈给我扇风,雨天妈妈为我遮伞,生病了,妈妈为我着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师问:你能再说说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吗?(四人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体会妈妈的爱在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这一节。想一想:读了这一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读了这一节,我知道书上说的小姐姐懂得:“三八”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她为妈妈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她对妈妈的爱,并祝妈妈节日快乐。我还知道妈妈的爱指的是妈妈对孩子甜甜的吻。)。
理解“亲吻”“脸颊”“献”的意思。
(2)齐读最后一句并回答:读了最后一句,你是怎样想的?
(我想:最后一句是书上的小姐姐,其实也包括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妈妈的爱里一天天地长大,没有妈妈的爱就没有我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三、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懂事了,或者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是幸福的微笑。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
四、深化朗读熏陶情感。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
五、齐唱歌曲表达情感。
(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板书:
妈清凉的风爱。
妈遮雨的伞妈。
的滴落的泪妈。
爱甜甜的吻。
教后反思: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范文(17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2、借助辨认方向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教学重点:
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下,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
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大家出去玩迷路过吗?如果迷路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师:大家的办法可真多,那其实只要大家学会了辨认方向是不是就能找到路了!那这节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东西南北”一起来辨认方向。(板书题)。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情境图,看看图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呢?谁能给大家来描述一下。
学生:老师在操场上给同学们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
师: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大家辨认方向对吗?
师:那同学们,你们也想到操场上去认一认方向吗?
(组织学生去操场)。
师:同学们看太阳升起来的方向,那是哪个方向呢?
学生:东方。
师:对,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那你们能指一指东方吗?(老师和同学一起指向东方)。
学生观察后回答。
学生: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还有西方。
学生:大雁冬天的时候要飞向南方,春天飞回北方。还有南方和北方。
师:大家知道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其他几个方向怎么找呢。
学生纷纷回答。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首儿歌,帮助大家找一找其他三个方向“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做游戏找方向。引导学生发现前后左右的位置发生变化,东南西北的方向不变。
师:对,没错,一共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那请同学们再分别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西面、南面和北面都有些什么呢,然后在教材附页1的图上记下来并标明方向。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并记录)。
组织学生回教室。
师:现在我们把各组的活动成功展示出来。
师:请你们观察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学生:记录的事物是相同的,但三张记录纸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他们画出来的图也不一样。
学生:不行,这样人们看地图就乱了。
师:生活我们对表示地图上的方向做了规定,可以概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图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师:你们现在能按上北下南的规定绘制地图了吗?请把你刚才在。
操场上观察到的景物整理成地图,在书上第1页填一填。
学生填,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师:大家会辨认方向了吗?(学生齐喊会)那我们就一起来实际操作下。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做。
第二题,小组同学互相我说你做。
第三题,自己做,指名回答。
第四题作为家庭作业。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第二时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运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具: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资助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说一说上节我们学过哪些方向?
学生回答。
师:上节我们学过的两个辨认方向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用这两种方法辨别一下方向。
(指名活动)。
二、新。
师:这节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其他知识,辨认方向。
(板书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图,分别看一看体育馆在学校的__面,商场在学校的__面,医院在学校的__面,邮局在学校的__面。
(指名回答)。
师: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学生:北面。
师:刚才说了体育馆在学校的北面,那描述的时候该怎么区分一下呢?其实只用东南西北来描述方向是不够的,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可以用来描述方向。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出示方向板。
找出八个方向点,将北方向给出,让学生写出剩下的七个方向。
再次给出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剩余的四个建筑物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通过例题讲解确定观测点,让学生知道方向具有相对性,确定方向时,首先要找准以谁为观测点,再根据观测点判断方向。
师:现在以自己为观测点,找一找自己的东西南北都是谁,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三、巩固提高。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回答。
第二题,第三题学生做,指名汇报。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后作业。
下后自己制作一个方向板到操场上看一看,记录校园各个方向有什么,下找同学汇报。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范文(17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描写雪景的句子,感受语言美;
2.勾画描写江南雪和北方雪的语句,能准确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
3.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
把握江南雪和北方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领悟本文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品味。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预习,扫除阅读障碍;
2.搜集关于《野草》及《雪》的写作背景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看到我手中的这根粉笔,你会想到什么?
生自由表达。
师:本来就是一根普通的粉笔,经过大家的联想和想象,它竟然有了这么多丰富的内涵,已经不再是一根普通的粉笔了。其实,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过作者的艺术处理,某些自然景物也会超脱固有形象,表现出更多的意味。当然,同样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被赋予的.意义可能大不相同,比如刚刚我们对粉笔的认识。再比如自然界中的“雪”,在被贬的柳宗元笔下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传达出幽冷孤寂的心态,而在盛唐岑参笔下则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的则是积极乐观的心态。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雪》一文,探讨一下作为文学战线上的革命斗士——鲁迅借助“雪”表达了什么意思。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
要求学生听准字词读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找出描写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段落。
2.检查听读效果。
(1)投影出示生字词。
处子磬口脂粉奁目光灼灼。
指名读音。
(2)明确写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段落。
三、研读课文。
1.赏读“江南的雪”
(1)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滋润美艳”“青春的气息”“处子的皮肤”“闹”等词句,从而为体会江南雪的特点做好铺垫)。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
(2)指导朗读。(语气温婉)。
自由练读。
指名读,评读。
(3)设问:江南雪有什么特点?
学生结合词句品评,明确江南雪的特点。
(投影)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2.赏读“朔方的雪”
(1)要求勾画出描写“朔方的雪”的词语。
(2)交流,明确。
(投影)如粉如沙。
朔方的雪蓬勃纷飞。
升腾闪烁。
(3)指导朗读。(语气异常刚劲、果决)。
学生练读。
指名读,点评。
齐读。(定要读出气势)。
(4)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呢?请用“尽管,但是”来表达。
学生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把握描写雪罗汉时的情感变化。关注转折连词“但是”所起的作用)。
启发:了解艺术形象的寓意可以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
(投影出示:《雪》写作背景)。
学生讨论明确课文主旨。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生华)。
板书:江南的雪——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朔方的雪——充满斗争精神。
4.结合全文,理解关键性句子。
(投影出示)“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学生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讨论交流,突破此句。
(赞美坚守自我、完全献身、坚强奋斗的精神。学生把握语句意向即可)。
四、总结全文。
1.文章主旨。
2.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五、布置作业。
1.阅读《野草》中的《秋夜》。感受自然景物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2.搜集写“雪”的诗句,品评诗人透露的思想感情。
(设计目的:课堂上教师渗透阅读方法的目的,正是为了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能活学活用。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积累生活体验。这样,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落实了课标精神。)。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范文(17篇)篇十六
1、认识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汉字,积累优美词语,并学以致用。
2、通过归类巩固,灵活地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积累词语,练习说话。
3、培养学生喜欢学习字词的情感,养成主动积累字词的习惯,热爱祖国的丰富语言。
通过归类巩固,灵活地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积累词语,练习说话。
3课时。
1、学生根据单元内容安排小组进行童心小广播。
2、主持人:童心小广播开播了,请大家端坐静听。有请小广播员。
3、小广播员广播:我的广播题目是……谢谢大家倾听。
4、掌声后主持人小结:感谢同学的精彩广播,请下一组小组。
的广播员做好准备。
第一关:认一认,读一读。初读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小组内合作读生字。
(断、楚、孤、帆)。
2、小组汇报。
第二关:我是识字小霸王。
1、把拼音去掉,组成词语,小组内再读。
(中断、楚江、孤帆)。
2、全班齐读。
第三关:火眼金睛辨得清。
(孤——狐)(继——断)(帆——凡)。
第四关:我是小小书法家。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和写法。
2、老师示范指导写字。
3、学生练习。
4、展示学生作品,评价。
大家的识字本领真高,其实我们学习的方法还有许许多多的,只要同学们能多看多想,就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完成写生字。
板书:(孤——狐)(继——断)(帆——凡)。
1、认识生字,通过归类巩固,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
2、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积累词语。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积累词语。
主持人:童心小广播开播啦!现在有请***同学上台,请同学们端坐静听。
***同学上台。
主持人:谢谢***同学,……(主持人根据同学分享的内容进行点评)。
第一关:认一认,读一读。初读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小组内合作读生字。
(蓝、懒、披、划、威、武、拣、颜、形、状、渔、料、辈)。
2、小组汇报。
第二关:我是识字小霸王。
1、把拼音去掉,组成词语,小组内再读。
(蓝色、懒洋洋、披甲、威武、拣东西、颜色、形状、渔料、祖祖辈辈、)。
2、全班齐读。
第三关:火眼金睛辨得清。辨字组词。
蓝()懒()拣()形()状()渔()。
篮()赖()栋()型()壮()鱼()。
第四关:我是小小书法家。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和写法。
2、老师示范指导写字。
3、学生练习。
4、展示学生作品,评价。
大家的识字本领真高,其实我们学习的方法还有许许多多的,只要同学们能多看多想,就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完成写生字。
板书:
蓝、懒、披、划、威、武、拣、颜、形、状、渔、料、辈。
1、复习巩固生字,通过归类巩固,灵活运用。
2、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积累词语,练习说话。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积累词语,练习说话。
主持人:童心小广播开播啦!现在有请***同学上台,请同学们端坐静听。
***同学上台。
主持人:谢谢***同学,……(主持人根据同学分享的内容进行点评)。
第一关:认一认,读一读。初读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小组内合作读生字。
(汇、欣、赏、映、挡、视、线、浸、献、药、材、软、刮、舌)。
2、小组汇报。
第二关:我是识字小霸王。
1、把拼音去掉,组成词语,小组内再读。
(汇成、欣赏、反映、挡住、视线、浸透、献出、药材、软绵绵、刮过、舌头)。
2、全班齐读。
第三关:火眼金睛辨得清。辨字组词。
党()映()材()刮()浸()。
赏()影()村()敌()侵()。
第四关:我是小小书法家。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和写法。
2、老师示范指导写字。
3、学生练习。
4、展示学生作品,评价。
大家的识字本领真高,其实我们学习的方法还有许许多多的,只要同学们能多看多想,就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完成写生字。
板书:
汇、欣、赏、映、挡、视、线、浸、献、药、材、软、刮、舌。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范文(17篇)篇十七
1、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2、根据词语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3、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4、感受古诗的魅力,产生热爱古诗词的感情。
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小黑板、字卡、赞美春天的古诗。
(一)创设意境,揭示诗题
播放春景图,诵读有关赞美春天的古诗。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春光无限,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写下了赞美春天的是诗,你们能背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情况,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铺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第三首。相机板书古诗,教师范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2、指名读,随机正音:好了,就读到这,我发现呀,同学们读的特别认真,一定能读的很好吧,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词语)
3、有几个词语悄悄地从诗歌中跳了出来,想考一考大家,能不能被他们难住啊?出示词语卡片“黄鹂、翠鸟、翠绿、鸣叫、船长、时令、千古绝唱”等。
4、下面请你拿出字卡,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然后互相考一考。
5、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如“鹂”、“鸣”、“鹭”对比识记。如“含”、“令”、“岭”,分别含有“今”和“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记忆。结合旧字认新字。如:色—绝、天—吴运用字理识记“绝”、“鸣”、“令”。
6、巩固生字:这回都学会了吗?敢不敢开火车读?听好要求:站起来的同学读一遍生字,组一个词语,其他同学当火车检验员,看一看小火车开得怎么样?(猜字游戏,摘苹果等)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本课生字,说一说左右结构的字有哪几个?
2、师范写“船”:把“舟”字旁和“舟”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横变成提,且右边不出头。右边的部件是横折弯而不是横折弯钩。
3、生书空,描红。
4、观察“令、含、岭”三个字,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5、师范写“含、岭”,生书空,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