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及反思(大全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笔舞2023年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及反思(大全8篇)

初中教案的设计应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案的编写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特点,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及反思篇一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所见》、《咏柳》诗歌的图片。

3、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那你们知道咏柳的作者是谁吗?(生:贺知章)

5、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另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第一关:我会认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找一找树叶。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师:好了是吗?那陈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第二关:我会解

1、解题:你会扩词吗?我们来扩词!

回:回家回来回到乡:家乡故乡乡土

偶:偶然偶尔偶遇书:读书书写书信

连起来就是:回到家乡偶尔写下这首诗。

2、第一句:离:离开回:回来

整句句意:年轻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

第二句:音:声音口音改:改变

整句诗意:我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第三句:识:认识

村里的儿童已经不认识我了

第四句:客:客人何:哪里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第三关:我会读

指导读好升降调、重音、长音

第四关:我会想

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生:乡音无改……)

每当他看见天上的明月圆了,他会默默的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诵)

每当遇见故乡的故人时,他想问问家里的近况,可最终,他只是像王维一样,问了问窗前的寒梅——(生齐诵王维的《杂诗》)

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当他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他从镜湖看见自己斑白的两鬓时,他说——乡音无改鬓毛衰

当他看见村里的孩童时,他说——儿童相见不相识

当孩子们把他当做客人时,他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及反思篇二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师:就在这万分感慨之时,老人写了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那么这位老人是谁呢?

生:贺知章。

(一)整体感悟:

1、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师读古诗,然后让学生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

2、学生划出轻重音,节奏。再读古诗,师生互评。

(二)自学:

自学古诗,看看从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学三分钟。

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a:我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感受到了诗人贺知章从小就离开了家,到了很老的时候才回来。

板书:回。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句诗。

学生b:我从“乡音无改鬓毛衰”中感受到了他的家乡口音没有变,但两鬓已经白了。

点拨:同学们,贺知章回到家乡后,头发都白了,模样发生了变化,你从哪还能了解到。

指导看图。看到这样的一位老人,你心情如何?把你的这种心情读给大家听。这个老人的形象我们可以用一个来概括:衰。

指导书写“衰”并与“衷、哀”进行区别。

点拨:看图想像,孩子们和贺知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指导感情朗读。

追问:那我想再问问你们,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要回到家乡来呢?

总结: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答。

师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离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没有改的是他的一口乡音,不能变的是他的那颗思乡之心,那种思乡之情。就让我们大声地把他的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诗古诗。

播放诗歌《回乡偶书》,听着这动人的旋律,相信你们不仅仅把诗意理解了,更懂得了诗人贺知章那份念念不忘的思乡之情,孩子们,如果你懂了,就用你的声音大声地告诉我,齐读古诗,结束本课。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思乡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本版块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课进行设计。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住重点字词引发想象,重在感悟诗境情感体验。本课我采用读通—理解—想象—体会—背诵的学习方法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相关材料和课件。

一、谈话导入。介绍背景。

二、揭示题目。据题质疑。

三、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四、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五、朗读升华。拓展延伸。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思乡情)

盛时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读唐诗,或为其鼎盛的岁月而喜;或为其惨淡的人生而悲;或为那大漠孤烟征战将士的思念所动;或为那直下襄阳的欣喜所感染。唐诗是一页页历史,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而这首《回乡偶书》更是唐诗中的极品,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是一副有声有色的写意画。

1、教材位置、内容、特点

《回乡偶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被安排在第六组课文中。这一组课文主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熏陶,培养美好情操的依托。

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诗中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从而使学生感悟到诗人眷恋故土强烈而复杂的情怀。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一是积累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懂得热爱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及诗文特点,按照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客”“何”两个字,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在反复品读中理解领悟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3、重、难点的确立

古诗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因而,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不仅对学生在校内学好语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习、终生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学生学法的掌握,是通过教师的教法来转化生成的。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教法学法化”。

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品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并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再现。

(一) 设计理念

1、着眼于《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感悟诗情为教学重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力求“重文本”而又“超文本”,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

(二)过程安排

古诗篇幅短小精悍,字面上的涵义是有限的。在教学古诗时,如果直奔主题,就会很容易让古诗的教学变成学生被动的应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所学的内容也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为了让古诗的教学内容变得丰满,教学过程变得精彩有趣,我将教学过程划分成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 .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

在导入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能用相关的古诗描述景象,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独特的魅力。

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资料,不仅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为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有一个很好的铺垫。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应的作者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贺知章为人旷达,不慕名利,其诗作通俗清新,自成一格。

古诗词中有很多篇目都是感情至深的名篇,诗人在诗中或喜或悲或哀或怒,都是真情流露。从故事的创作背景中去捕捉诗行中的感情形象,去细致入微地感受它们。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就能把其中蕴涵的情感揭示出来,从而激活自身的情思和联想,这样诵读就更加充满激情,既感动自己又感动别人。

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

1、初步感知,自主识字。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利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细读品味,感悟理解。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所以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在这一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学生读诗,自主交流读书感受。

(2)指名朗读,理解古诗含义。重在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使学生体会到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诗人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从而让学生在反复品味诗歌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3)质疑问难。“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的。我事先根本无法完全预料孩子们会说些什么,会问些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时必须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捕捉孩子们身上的火花,根据学生的认知,随时调节课堂教学结构,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诵读诗文,体会诗境。诗词的诵读讲究韵律、节奏感极强,尤其是格律诗,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节奏分明,读来琅琅上口,具有美的旋律和谐之感。加上背景音乐展示配画,在此意境中吟诵,对孩子们更是一种美的熏陶,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语文教学应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理解诗文后用一句话或一首诗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

面对陌生的学生,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传递出他们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作为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把握有效信息,让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充满生命力,会给课堂带来末曾预约的精彩。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时,力求:用心倾听,真情投入;恰如其分,画龙点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板书,有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会情感,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也许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难以捉摸,也许会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会心的微笑。

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把学生带入情景,让学生想像着读,让学生在情景中自由表达。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和前面的诗句进行对比诵读。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及反思篇三

1、认识“偶、鬓、音、衰、客、何”6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三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领悟诗意,能够体会诗的意境。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

一课时

一、激兴导入

1、猜字谜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喜欢)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象形字,想请大家猜一猜,看看能不能猜出来(出示象形字的课件)

(学生看课件猜出“客”字)

师:对,是“客”字(出示),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会发现。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个“客”字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出示“客”的课件)学生跟课件书空。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个“客”字,这首是:(学生说课题)(板书《回乡偶书》)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字谜引入,感悟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孩子们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来帮助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藏有一个“客”字,你们找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你真会发现。请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诗。(课件出示这句诗)(学生读)

生: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您是干什么的?您来这里是找人吗?

……(三个学生,师适时点评。如称呼不对,要引导学生;用了“请问”一词,表扬有礼貌)

师:孩子们真会动脑筋,知道当时孩子们会这么问,是什么原因吗?(是因为不认识他)请用诗句回答(“儿童相见不相识”)出示诗句,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读诗句)

师:从这两句诗来看,贺知章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当作“客”了,从哪里看出他是“客”呢?请看插图(出示插图)。

生:学生仔细观察图。

师:那他是不是“客”呢?从那句诗可以读出来?

生:不是客,因为我从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看出,他并不是客,是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到家乡。

师:请把你们的理解放进诗句中去,一起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这两句诗的图)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师:为什么诗人年小的时候离开家乡,要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回家乡呢?

生:我知道,因为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回家不容易呢?(出示插图)

生:骑马。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出门不是靠走路就是骑马,经过跋山涉水,回家一次确实不容易。可是那么艰难,作者还是要回老家啊,你体会到了什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板书)

师:我们怎么读才能突出诗人回乡不容易呀?学生再次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都知道原来这个让孩子们看成是“客”的人其实不是“客”,而是久居他乡的游子回家了,所以题目中不是“来”而是“回”(板书),让我们加上对“回”字的感受,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有感情地读诗句。

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全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贺知章一起思念家乡,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分组背诵,一起背诵)

4、指导书写:“客、何”,观察、书写、展评。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三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提醒大家:客: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何:竖钩起笔处不要在横的末端。音:突出中间主笔横。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1、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有节奏地朗读,可以吟诵,可以踏歌,可以表演读……(学生自由体会读)

学生自由朗读后个别表演读(老师点评中鼓励学生,并告诉其余学生这是什么读法。)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想听吗?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五、拓展延伸,升华诗情

1.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他还写了另外一首表达自己回乡后的情感的诗,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欣赏《回乡偶书》之二)

2、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还有――生:李白的《静夜思》,生: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喜欢哪首就把哪首背诵下来。

六、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不管你身在何处,都时刻想念自己的家乡,让我们把贺知章的思乡之情记在心中。(齐背)

七、布置作业

把《回乡偶书》编成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和妈妈听。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客?回!

(思念家乡)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及反思篇四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一、导学:以故事导入。

师:就在这万分感慨之时,老人写了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那么这位老人是谁呢?

生:贺知章。

二、自学:

(一)整体感悟:

1、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师读古诗,然后让学生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

2、学生划出轻重音,节奏。再读古诗,师生互评。

(二)自学:

自学古诗,看看从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学三分钟。

三、点学:

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a:我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感受到了诗人贺知章从小就离开了家,到了很老的时候才回来。

板书:回。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句诗。

学生b:我从“乡音无改鬓毛衰”中感受到了他的家乡口音没有变,但两鬓已经白了。

点拨:同学们,贺知章回到家乡后,头发都白了,模样发生了变化,你从哪还能了解到。

指导看图。看到这样的一位老人,你心情如何?把你的这种心情读给大家听。这个老人的形象我们可以用一个来概括:衰。

指导书写“衰”并与“衷、哀”进行区别。

点拨:看图想像,孩子们和贺知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指导感情朗读。

追问:那我想再问问你们,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要回到家乡来呢?

总结: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答。

师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离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没有改的是他的一口乡音,不能变的是他的那颗思乡之心,那种思乡之情。就让我们大声地把他的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诗古诗。

四、拓展:

五、总结:

播放诗歌《回乡偶书》,听着这动人的旋律,相信你们不仅仅把诗意理解了,更懂得了诗人贺知章那份念念不忘的思乡之情,孩子们,如果你懂了,就用你的声音大声地告诉我,齐读古诗,结束本课。

六、板书: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思乡情)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及反思篇五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1课时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及反思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音、衰、客、何”6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三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领悟诗意,能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猜字谜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喜欢)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象形字,想请大家猜一猜,看看能不能猜出来(出示象形字的课件)

(学生看课件猜出“客”字)

师:对,是“客”字(出示),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会发现。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个“客”字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出示“客”的课件)学生跟课件书空。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个“客”字,这首是:(学生说课题)(板书《回乡偶书》)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字谜引入,感悟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齐读课题。

师:现在我想请孩子们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来帮助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藏有一个“客”字,你们找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你真会发现。请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诗。(课件出示这句诗)(学生读)

生: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您是干什么的?您来这里是找人吗?

……(三个学生,师适时点评。如称呼不对,要引导学生;用了“请问”一词,表扬有礼貌)

师:孩子们真会动脑筋,知道当时孩子们会这么问,是什么原因吗?(是因为不认识他)请用诗句回答(“儿童相见不相识”)出示诗句,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读诗句)

师:从这两句诗来看,贺知章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当作“客”了,从哪里看出他是“客”呢?请看插图(出示插图)。

生:学生仔细观察图。

师:那他是不是“客”呢?从那句诗可以读出来?

生:不是客,因为我从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看出,他并不是客,是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到家乡。

师:请把你们的理解放进诗句中去,一起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这两句诗的图)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师:为什么诗人年小的时候离开家乡,要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回家乡呢?

生:我知道,因为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回家不容易呢?(出示插图)

生:骑马。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出门不是靠走路就是骑马,经过跋山涉水,回家一次确实不容易。可是那么艰难,作者还是要回老家啊,你体会到了什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板书)

师:我们怎么读才能突出诗人回乡不容易呀?学生再次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都知道原来这个让孩子们看成是“客”的人其实不是“客”,而是久居他乡的游子回家了,所以题目中不是“来”而是“回”(板书),让我们加上对“回”字的感受,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有感情地读诗句。

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全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贺知章一起思念家乡,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分组背诵,一起背诵)

4、指导书写:“客、何”,观察、书写、展评。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三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提醒大家:客: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何:竖钩起笔处不要在横的末端。音:突出中间主笔横。

1、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有节奏地朗读,可以吟诵,可以踏歌,可以表演读……(学生自由体会读)

学生自由朗读后个别表演读(老师点评中鼓励学生,并告诉其余学生这是什么读法。)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想听吗?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1.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他还写了另外一首表达自己回乡后的情感的诗,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欣赏《回乡偶书》之二)

2、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还有――生:李白的《静夜思》,生: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喜欢哪首就把哪首背诵下来。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不管你身在何处,都时刻想念自己的家乡,让我们把贺知章的思乡之情记在心中。(齐背)

把《回乡偶书》编成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和妈妈听。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客?回!

(思念家乡)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及反思篇七

1、 会认“偶、鬓、衰”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诵读古诗,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课件

1、复习: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就是一块富有魅力的瑰宝。同学们,瞧瞧看,这首著名的《咏柳》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请大家手书空,和我一起来写诗题。正音。

3、这首诗就是诗人80多岁回到家乡后偶然写下来的,齐读课题。

4、到底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品读。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

3、 检查词语:鬓毛衰 乡音 相见 相识

4、 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古诗一定能读得更流利,自己试一试。

5、 节奏读

(1)标出节奏,指名读。

(2)齐读

(3)教师示范,讲方法: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过渡:让我们先看看第一行。

1、 点生读

2、 师问:少小是什么意思?读。

3、 在这行诗中有一个词的意思和它相反,谁找到了?你来读。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还有谁来读?

5、 为什么贺知章要时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乡?是的啊,由于种种原因,思念家乡的贺知章却不能回家,他的内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师范读。

6、 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读。

7、 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样貌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什么没有改变?(乡音)请你读第二行,点评。教师点评:由于深深地眷念这爱自己的家乡,他无法忘记那一口家乡话。齐读。

8、 从离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牵挂着自己的家乡。齐读第一句。

3、感情指导读“笑问”“何处来”

4、教师引读:天真的孩子笑着问诗人的一句话,却让诗人感慨万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这一个客字让他多么的无奈呀!教师读。点生读。 他分明是回家,却被当成了来做客的外乡人,他多么的难过呀!点生读。

5、 齐读:诗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着家乡,却被大家当成了客人,他内心真不是滋味。

(齐读)

1、 自由练习背诵。

2、 配乐背诵。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 老大回 又

乡音未改 鬓毛衰 悲

相见 不相识 又

客 何处来 喜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及反思篇八

1、认识“偶、鬓、音、衰、客、何”6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三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领悟诗意,能够体会诗的意境。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

一课时

1、猜字谜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喜欢)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象形字,想请大家猜一猜,看看能不能猜出来(出示象形字的课件)

(学生看课件猜出“客”字)

师:对,是“客”字(出示),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会发现。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个“客”字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出示“客”的课件)学生跟课件书空。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个“客”字,这首是:(学生说课题)(板书《回乡偶书》)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字谜引入,感悟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齐读课题。

师:现在我想请孩子们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来帮助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藏有一个“客”字,你们找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你真会发现。请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诗。(课件出示这句诗)(学生读)

生: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您是干什么的?您来这里是找人吗?

……(三个学生,师适时点评。如称呼不对,要引导学生;用了“请问”一词,表扬有礼貌)

师:孩子们真会动脑筋,知道当时孩子们会这么问,是什么原因吗?(是因为不认识他)请用诗句回答(“儿童相见不相识”)出示诗句,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读诗句)

师:从这两句诗来看,贺知章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当作“客”了,从哪里看出他是“客”呢?请看插图(出示插图)。

生:学生仔细观察图。

师:那他是不是“客”呢?从那句诗可以读出来?

生:不是客,因为我从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看出,他并不是客,是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到家乡。

师:请把你们的理解放进诗句中去,一起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这两句诗的图)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师:为什么诗人年小的时候离开家乡,要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回家乡呢?

生:我知道,因为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回家不容易呢?(出示插图)

生:骑马。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出门不是靠走路就是骑马,经过跋山涉水,回家一次确实不容易。可是那么艰难,作者还是要回老家啊,你体会到了什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板书)

师:我们怎么读才能突出诗人回乡不容易呀?学生再次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都知道原来这个让孩子们看成是“客”的人其实不是“客”,而是久居他乡的游子回家了,所以题目中不是“来”而是“回”(板书),让我们加上对“回”字的感受,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有感情地读诗句。

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全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贺知章一起思念家乡,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分组背诵,一起背诵)

4、指导书写:“客、何”,观察、书写、展评。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三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提醒大家:客: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何:竖钩起笔处不要在横的末端。音:突出中间主笔横。

1、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有节奏地朗读,可以吟诵,可以踏歌,可以表演读……(学生自由体会读)

学生自由朗读后个别表演读(老师点评中鼓励学生,并告诉其余学生这是什么读法。)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想听吗?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1、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他还写了另外一首表达自己回乡后的情感的诗,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欣赏《回乡偶书》之二)

2、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还有――生:李白的《静夜思》,生: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喜欢哪首就把哪首背诵下来。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不管你身在何处,都时刻想念自己的家乡,让我们把贺知章的思乡之情记在心中。(齐背)

把《回乡偶书》编成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和妈妈听。

xxx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