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

时间:2023-12-11 作者:紫薇儿

通过教学计划的编制,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下是一些备受好评的教学计划案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乘这个数的倒数。

这部分内容安排了2个例题,教学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倒数的意义,编排了几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导出倒数的定义。

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充分观察和讨论,找出算式的共同特点。

(2)给出倒数的定义后,结合定义讨论倒数的特点,特别要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即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倒数不能单独存在。也可以结合判断题,如“73是倒数”对不对?以加深学生认识。

(3)可以让学生根据对倒数意义的理解,说出几组倒数,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

这里是一个图片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教材先安排找倒数的活动,从而初步体验找倒数的方法。接着总结求倒数的方法,分两种情况。求分数的倒数是交换分数的 分子、分母的位置;求整数的倒数是把整数看作分子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最后提出1和0的倒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得到结论。

教学建议

(1)通过找倒数的活动,交流探讨方法。

(3)把互为倒数的数提出来,还剩下1和0。提出问题:它们有没有倒数?倒数是多少?组织学生讨论,说出理由。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根据倒数的意义,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是0,所以0没有倒数。

(4)完成“做一做”,检查对倒数意义的理解和求倒数方法的掌握。

第2题是一个活动,可以同桌互说,一个人说出一个数,另一个人说出它的倒数,再交换说。

第3题通过判断对错的活动,加深对倒数的认识。

第(1)题,依据倒数的意义进行判断,是对的。

第(2)题,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不是三个数,所以不对。

第(3)题,0没有倒数,所以不对。

第(4)题,不一定。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假分数小,而真分数的倒数比这个真分数大。

整理与复习

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知识整理的形式回顾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引导复习;第二部分安排练习。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复习部分

第1题,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呈现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和分数乘分数三道题。可以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道题的计算方法,回忆总结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错的找一找错在哪里,然后完成练习七的第1、2、3题。

第2题,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然后完成练习七的第4题。

第3题,解决问题。第(1)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可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再说说解答的思路。第(2)题是稍复杂的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也先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表示题意,再列式解答,并交流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是怎样想的。然后完成练习七的第5、6题。

第4题,先说说什么叫倒数,再找出各个数的倒数,并说说找的方法。然后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二

一、填空题。

2.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长方体的。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长是,表面积是。

5.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长是12分米,宽是6分米,高是8分米,不小心前面的玻璃被打坏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6.一个正方体的底面积是12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7.一个长方体的`长是35厘米,宽是24厘米,高是16厘米,最大的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最小的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8.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108厘米,它的长是12厘米,宽是10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高是。

1.长是8分米,宽2.5分米,高4分米。

2.棱长是1.5分米。

3.长是24分米,宽是13厘米,高是15厘米。

4.长是21分米,宽和高都是12分米。

5.棱长是9分米。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三

1、 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一、创设活动情景,引入概念

出示例1的一组算式,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交流。(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乘积都是1。通过观察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是颠倒的……)

师:同学们发现了每组算式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叫做“倒数”。

让学生读一读:“倒数”。

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探究讨论,深入理解

让学生说说对倒数意义的理解。

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判断下面的句子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叙述。

因为3/4×4/3=1,所以3/4是倒数,4/3也是倒数。

三、运用概念,探讨方法

出示例2,找一找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汇报找的结果,并说说怎样找的?

1、 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

2、 看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否分别颠倒了位置。

讨论一下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比较快?(第二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得到。)

通过具体实例总结归纳找倒数的方法。

(1)找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

例:

(2)找整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例:

四、出示特例,深入理解

看一看,例2中的哪些数据没有找到倒数?(1,0)

提问:1和0有没有倒数?如果有,是多少?

小组讨论、汇报。

1、 关于1的倒数。

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也可以这样推导:

1的倒数是1。

2、 关于0的倒数。

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也可以这样推导:

分母不能为0,所以0没有倒数。

五、巩固练习

1、 完成“做一做”。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 练习六第3题。

用多媒体或投影逐题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 同桌进行互说倒数活动(练习六第2题)。

六、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什么叫倒数?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倒数?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四

教学目标: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设计理念:立体图形的许多知识是建立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上的,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用实际操作等手段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沟通网络,融会贯通。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3)小结,板书关系.

2、基本练习:

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高相等之间的区别。

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

学生分组讨论,有疑难问题向老师请教,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学生先讨论相等关系,再讨论之间的区别。

二、运用知识,服务生活。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

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

(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

(2)给每组提供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3、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解答34页第5题,解答后请学生说一说是如何想的。

(2)、讨论解决34页第6题。

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

(2)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

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有关数据并进行计算。

学生先讨论测量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教师的质疑。

三、积极思考,大胆想象。

教师要求学生先制作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底8厘米,高6厘米的直角三角形。

学生先讨论得到什么立体图形,底面直径和高的可能有的几种情况,再独立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四、实践应用,勇于创新。学生思考:

一块长16.56分米,宽8分米的长方形铁皮,现在要利用它制做一个圆柱形油桶。怎样制作浪费最少而容量最大?请画出制作的示意图并计算出它的容积。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思考,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五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长正方体的特征。

2、棱长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棱长和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二、计算:

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长方体12条棱,分成3组,4个长、4个宽、4条高。

40厘米=0.4米80厘米=0.8米。

2.24+0.44+0.84还可以(2.2+0.4+0.8)4。

问:根据是什么?

独立计算。

练一练: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16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棱长和是多少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48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所有棱长和72厘米,已知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四、作业:

探究练习。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六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29页例1、例2。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

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2、认识长、宽、高。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练习巩固。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小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

2、填空并口答。

3、书练习五第一题。(略)(如有学生回答困难,教师可让学生拿出实物如图中那样摆放后再回答)。

4、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5、

若分别改变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形状会怎么样改变?(课件分别演示)。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顶点。

6个。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12条。

8个。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几何初步认识知识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并摆放不同位置,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三、重视想象,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发展空间观念。如让学生根据图形想象长、宽、高的长度分别发生变化后,会引起长方体的形状怎样改变,既使学生认识到长、宽、高和长方体大小的关系,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七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具准备。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同桌互相指顶点)(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八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充分认识直观图;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一、调动经验、引发冲突、揭示课题:

1、出示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问:这些是什么图形?

2、调动经验,冲突中引出长方体,揭示课题。

提问:你家的冰箱是什么形状?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呢?

谈话:老师也带来几个物体,(一一出示)。

3、揭示课题:像这样的形状也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长方体。(板书)。

二、认识长方体特征:

(一)面的特征、直观图:

1、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呢?这样的面是什么形状?数一数,记在作业本上。

指答:谁能有顺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为什么要这样数呢?你把它的六个面分成了几组?(板书)。

讲授:这些叫做相对的面。

提问:这些相对的面有什么特征呢?(板书)拿出你准备好的长方体,一边摸,一边数,感受一下相对的面是否完全相同。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

提问:长方体既然有六个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次最多能同时看到及格面呢?把你的长方体拿稳,试着观察一下。

指答多人: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集体观察实物投影,从不同角度观察能看到几个面。

3、长方体直观图画法。

讲授:从某一个角度出发,我们最多只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在数学中,我们画长方体通常这样画。(着重对虚线提问)这就是长方体的直观图。

4、在直观图中找长方体的六个面,同桌交流,在作业纸上找一找。

(二)认识棱的特征:

1、由面的相交引出长方体的棱。

讲授: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板书)出示长方体框架,指导学生观察"棱"。

提问: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呢?在你们的直观图上有顺序地数一数,纪录下来。指名上台数。

2、谈话: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6个面的特征,它的12条棱又有哪些特征呢?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再和同桌交流。

指答,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提问:你能在直观图上表达你的意思吗?拿出长方体,一起摸摸。

(三)认识顶点:

1、揭示顶点概念,数顶点个数。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知道了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你们发现没有,有一些棱也相交了。我们三条棱相交成的点叫做"顶点"。请大家试着在直观图上数出有多少个顶点。

(四)认识长、宽、高:

1、揭示长、宽、高概念。

讲授:一个顶点由三条棱相交而成,数学中把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对照直观图板书)。

将长方体实物以不同方位摆放,请学生分别找出它的长、宽、高。

2、学生自主在实物上量出长、宽、高,标出数据,同桌交流。

3、对照直观图提问:这个长方体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高是1分米,你能数出这个长方体中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吗?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指名上台板演)。

4、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长、宽、高想像每个面的形状及相关数据。

5、小结。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提问:刚才我们说过,这也是一个长方体,但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呢?对照书中的直观图,仔细观察,同桌说一说。(结合实物验证,形成板书)。

四、全课总结。

五、能力拓展,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1、分别擦去长方体直观图多条棱,想像出原来长方体形状。

2、根据剩下三条棱,想像出原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九

《倒数的认识》一课基本知识比较简单,所以本节课我大胆尝试,让两名学生担当小老师进行教学。

王恒岳同学由两组口算题的竞赛导入,让学生观察比较好算的一组题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倒数”,并对倒数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姜安远同学则就着例1,让学生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从分数到整数,再到特殊的数(1、0),甚至将倒数的研究延伸入小数。两位同学课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试讲、修改,然后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其他同学也积极配合,认真学倾听、思考、发言,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均得到较好的讲解和培养。在两位同学的讲解之后,我再将一些“小老师”没讲透彻的地方进行补充,并带领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这样的上课形式,孩子们普遍比较喜欢,以后如果找到合适的内容,还可以继续尝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

周次2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教学基本。

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2页的例3以及“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6、7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及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方法。

及手段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预习阅读书本12页,并初步理解解。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复习特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1)正方体的底面面积是()平方厘米。

(2)要焊接一个长方体框架长10厘米、宽8厘米,高4厘米,一共需要多少铁丝?

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1、出示正方体纸盒:

师: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一

第6课时(总第15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05页“整理与反思”和105~106页“练习与实践”1~6题。

【知识要点】。

1.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2.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物体的体积和物体的容积的意义。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

4.物体的体积和物体的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6.计量单位换算的方法。

7.几何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何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的认识,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弄清相邻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计量单位换算的方法,促进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

3.运用立体图形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建议。

课本作为浓缩大量前学知识和经验的载体,正是构成学生学会探究与创造的载体。因此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共同完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度、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扶放结合,有意识地进行归类整理,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主要完成“练习与实践”的1~6题。

第1~2题:主要练习体积(容积)单位的选择和换算,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面积、体积、容积的联系和区别,巩固有关体积和(容积)实际大小的表象,掌握体积(容积)单位换算的基本思考方法。教学中,第1题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填一填,汇报交流,说说思考的过程。教师相机引导,让学生用体积(容积)单位描述自己身边或熟悉的其他一些事物的体积或容积,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第2题,可以采用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再交流总结不同体积(容积)单位进行换算的方法。

第3题: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分别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的表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本方法。提醒学生努力做到:一要在头脑中重现有关几何体的形状;二要注意有序思考。

第4~6题: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不仅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加深对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清楚需要计算长方体、圆柱的哪几个面或哪一个面,明确后严谨地列式计算。

三、知识链结。

1.认识容积单位(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16)。

3.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教科书六年级上册p16例5)。

4.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教科书六年级下册p21例2)。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面积计算。

1.复习表面积的童义。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3.归纳表面积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根据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围成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的和这个意义,用字母表示出计算每个图形表面积的方法。指名学生依次口答归纳出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引导思考圆柱表面积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结合圆柱表面展开图和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教师概括:表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与半径的和。

5.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三道题的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二)复习体积(容积)知识。

1.复习体积(容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物体的容积就是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弄清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容积。

2.复习体积(容积单位)。

提问: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让学生用结合实际生活比画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师: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3.完成“练习与实践”1~2两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小老师批阅。

教师说明单位换算的方法:在名数换算时,要先看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再想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求出结果。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要求什么问题?(底面铁皮部分不同:第(1)题有两个底面部分,第(2)题只有一个底面部分,第(3)题没有底面部分)在解答这三道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列出综合算式。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并要求说一说解题的每一步求的什么,三道题解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练习与实践”4题。

提问:配上的这块玻璃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宽各是长方体的哪条棱?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与实践”5题。

要求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加工空调的外包装纸盒需要的硬纸板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注重反馈。

四、全课小结(略)。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二

一、填空。

1、如果下降5米,记作-5米,那么上升4米记作米;如果+2千克表示增加2千克,那么-3千克表示()。

2、二月份,妈妈在银行存入5000元,存折上应记作()元。三月一日妈妈又取出1000元,存折上应记作()元。

3、+8.7读作(),-读作()。

4、海平面的海拔高度记作0m,海拔高度为+450米,表示(),海拔高度为-102米,表示()。

5、如果把平均成绩记为0分,+9分表示比平均成绩(),-18分表示(),比平均成绩少2分,记作()。

6、数轴上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边,所有正数都在0的()边。

7、在数轴上,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a点,a点表示的数是();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b点,b点表示的数是()。

二、判断对错。

()1、零上12℃(+12℃)和零下12℃(-12℃)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0是正数。

()3、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4、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记作+400米。

()5、在8.2、-4、0、6、-27中,负数有3个。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圆柱体、硬纸、剪刀、胶带、圆规、直尺、课件、

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评析】用长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课件引出研究问题。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2、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师:大家的观察很仔细,确实圆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并且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在圆柱中,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板书)。

3、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的研究。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1:

生1: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大家的感觉没错。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2:

组1: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们就都成了平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学习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

师: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学生操作)。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师: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4、课件演示,建构圆柱的特征。

【评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

组2: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注来。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有效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四

教学。

设计由本站会员“szfanx”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认识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

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练习一配合两道例题的教学。

第1。

23题配合例1,以认识扇形图,看懂其中的数据信息为主,比例1及其“练一练”的要求稍高一些。第4题配合例2,教材编排这道题,有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呈现数据的意图。第567题是综合练习题。本单元最后安排的“动手做”,是以“反应速度”为内容的游戏活动,是用统计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数据活动。编排这次动手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一次数据活动,获得对数据的新体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

2、使学生能根据绘制出的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所反映的一些简单事实,能作出一些简单的推理与判断,进一步认识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课时安排:3。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地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旧知。

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1、议一议。

出示例1的扇形统计图。问:这个统计图上都有什么特点?

出示讨论提纲:(1)圆代表();(2)扇形代表();(3)扇形的大小反映();(4)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算一算。

出示信息: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

你能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请算出,并填入表中。

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

面积/万平方千米。

3、比一比。(练一练)。

我国的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进行国情教育。

三、

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提问:每个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

2、练习一第2题。

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并估计各扇形区域与花生米果盘区域的大小关系,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哪些认识?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3题。

六年级数学《认识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六年级数学《认识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范文。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五

4、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和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用生活中典型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验证圆的特征;

难点:圆的画法。

一、引入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电脑出现:白兔、黑兔、灰兔和花兔骑车比赛跑。问:谁跑得快?(圆的、方形的,椭圆的,花兔的车轮是圆形,但轴心不在圆上)。

2、为什么白兔跑得快?

3、请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微机出示硬币、钟面、圆桌等物,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

4、你们想进一步了解有关圆的知识吗?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

二、讲授新课。

分组讨论,探索圆的特征。

1、借助工具尝试画圆,初步感知。

(1)让学生分组利用老师提供的工具(图钉、线绳、铅笔头)在纸上画一个圆。

(2)小组交流画圆的方法。(在线绳的一端套上图钉,另一端套上铅笔头、图钉固定一点,铅笔头绕图钉旋转一周,就得到一个圆。)。

(3)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画的圆不圆呢?(a、图钉没有固定在一点上;b线绳旋转时没有拉紧。)。

(4)教师演示画图,学生口述方法。

2、认识圆各部分名称。

(1)认识圆心。

画图时图钉所固定不动的点叫圆的圆心,通常用英文字母“o”表示,板书(圆心“o”)。教师带学生读圆心“o”学生标出所画圆的圆心,并用字母表示。

师生共同观察电脑显示,圆心在什么地方,圆就在什么地方。(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2)认识半径。

a、连线绳的两端画一条线段,这条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用字母“r”表示。板书:r(半径)。带学生说一遍,学生用“r”表示自己所画的半径。

b、做一做,判断哪条线段为圆的半径?(见电脑图)。

c、现在请同学在圆上画几条半径,看谁画得又好又多。学生通过动手和观察电脑,归纳:半径有无数条(板书)。

d、用直尺量一量自己所画的几条半径,长度怎样?(板书: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e、看电脑,边观察边思考,圆的半径长短不同,圆的大小怎样?(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认识直径。

a、按老师的要求在自画的圆上再画一条线段。(这条线段要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象这样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圆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

b、提问:圆的直径必须具备那些条件?

c、做一做,判断哪条是圆的直径?

(4)、探究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a、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什么特征?直径有什么特征?半径与直径有什么相互关系?通过汇报交流板书:

半径r,直径d。在同一圆里,d=2r,r=d/2,有无数条,长度相等。

b、做一做,填表。

r(厘米)。

0.1。

6

d(厘米)。

2

2.8。

c、用圆规画图。(自学课本圆的画法。学生用圆规练习画任意圆。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和直径是4厘米的圆,小组互相检查。小组汇报,归纳画圆的画法。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在一个圆中有一个圆心,无数条半径。()。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3)半径总是直径的一半。()。

(4)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四、解决实际问题(讨论)。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

(2)车轴应装在什么位置?

cai演示,辅助解决问题:利用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距离都相等,所以采用圆形车轮,并且把车轴装在圆心上,保证车子运行平稳。

五、全课小结。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图,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能借助工具画图,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教学难点: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圆形物体和圆形纸片,圆规。

学具准备:圆规、学具以及收集的一些圆形物体的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羊吃草的故事(猜谜)。

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

先请同学们猜测一个字。再猜两个字的水果名。

师: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范围有多大?

(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范围是一个圆。)。

一、谈话导入。

1、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过圆形?

4、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圆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动手尝试,认识圆的特征。

(一)、初步认识圆。

1、说了这么多圆,看了这么多圆,你想不想亲自动手画一个圆?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你手头的的。(问题就只工具动手画一画。(学生动手画圆)。

2、引导学生交流所画的圆,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要停留在借助什么来画的,不要作过深的追问)。

3、比较:看看你所画的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交流:以前所学的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二)、用圆规画圆。

1、刚才有同学用圆规画出了一个圆,其他同学会画吗?请拿出准备的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交流:谁来说说用圆规是怎样画圆的?或者说在画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指名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圆规的使用方法。)。

要点:针尖要戳在纸上,另一只脚是笔,两脚随意叉开。

3、全班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我们把两脚叉开4厘米来画一个圆。(画好的同学拿出剪刀,把画的圆剪下来。)。

(三)、圆各部分名称。

1、圆和其它图形一样也有它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打开书,把例2的一段话认真地读一读。

2、反馈交流:你知道了关于圆的哪些知识?

(圆心、半径、直径,分别用字母o、r、d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圆上将个部分标一标、画一画。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出示3个圆,分别判断,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圆心、半径、直径的关系。

1、学到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也探讨地查差不多了。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研究研究?大家手头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大家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另外,我还有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自备本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第二,实在没啥研究了,老师还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研究提示,到时候打开看看,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小组活动。

2、反馈交流:

要点: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强调在同一个圆里)。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强调在同一个圆里)。

(3)、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r=2/d;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

(4)、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这些对称轴就是圆的直径。

还有其他的发现吗?学生可以自由说。

3、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自由填表,反馈交流。

三、应用拓展。

完成“练一练”第2题。

(1)、读题,说说是怎样理解题意的。(注意说清直径是5厘米,圆规两脚叉开即半径应该是2.5厘米)。

(2)、学生画一画,反馈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大家的探究,我们已经获得了许多关于圆的知识,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刚才的画面(课件再次显示)。

这不就是圆的魅力所在吗?

五、布置作业。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七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对话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主动“说”的缺失,师说生听、师问生答似乎成了规定,即使是在学生讨论中,其内容、方式也大都是由教师框定的,说的机会几乎被“优等生”占有,课堂的高度集权使学生无法获取主体地位。教学沟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课堂座位配置以讲台为中心,师生教学对话以一问一答为仪式,对话内容以教师预先设定为框架。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是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以平等对话为突破口,使它能够较好地改造传统的教学,体现出对话教学的时代精神。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和谐“对话”的过程。让“对话学习”成为启动心灵的钥匙,让生命的个体在“心灵对话”中焕发灵性。

导入部分:

【案例一】。

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画出一个圆,再剪下来。

生动手画圆。

师:能能说说你是利用什么工具来做的吗?

生1:我是用茶盒比着画圆,再剪下来。

生2:我是用塑料尺上的圆比着画的。

生3:我是用碟子比着画的。

生4:我是用圆规来画圆的。

师:请你们利用剪下来的圆,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折、比。

师:好,现在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了各条折痕都相交于一点,在圆心。

生2:我们也发现了,我们还发现每一条折痕都能将圆平均分成两份。

生3:我们也发现了折也折不完。

……。

【案例二】。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套圈游戏吗?了解游戏规则吗?你认为围成哪种图形最公平?

生:我认为围成圆形最公平,因为这样每位同学在套圈时到中间木桩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而围成其他图形,每位同学距离木桩的距离都不相等,这样就不公平了。

师:通过直接观察,同学们猜想套圈时围成一个圆形,每个人到木桩的距离都相等。你们都同意这种猜想吗?是不是真的如大家所说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圆,共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

师:探究圆的特征,得有圆呀!现在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工具来画一个圆,再剪下来。

生画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圆的?

生1:我是用茶盒比着画圆,再剪下来。

生2:我是用塑料尺上的圆比着画的。

生3:我是用碟子比着画的。

生:可以,但比较麻烦。

生2:可以用圆规,我就是用圆规来画圆的。

师:你认识画图工具,还能用圆规画圆,真棒!

……。

师:请拿好手上的圆,把它想象成同学们套圈时围成的圆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借助它去验证每个人到木桩的距离都相等呢?下面请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你们准备怎样验证?再动手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参照老师的友情提示。

(友情提示:先找到木桩的位置,再找到每位同学所在的位置;想办法验证每个人到木桩的距离相等。)。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

反思:课的导入时,案例一中的老师按照课前的预设,让孩子们用各种方式画圆,再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形似与孩子们在交流,但实际都是一言堂或“问答式”,孩子们都是按照老师的指示在动,但不知为什么要动。而案例二中的老师创设了验证“套圈时围成圆形最公平”的猜想,让孩子们先动手作一个圆,再带着问题自主探究。而且在交流时,对孩子们的话认真倾听,及时评价,如:“好方法!能就地取材!”“你认识画图工具,还能用圆规画圆,真棒!”这样,与孩子们平等地对话,提升了孩子们对画圆的体验。对于孩子们探究时会遇到的困难,能给予温馨的提示,让学困生也感到数学真有趣。我想,这样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对圆的体验一定会更深刻、更全面,也为下面圆的特征的认识提供了更好的感性体验。

画圆部分:

【案例三】。

师:你们能利用圆规来画一个圆吗?

生:能。

师:请打开书本57面,看看书上的说法与你们的是否一样呢?

学生自学书本。

师:怎样画圆呢?

生模仿书上的画法来说。

师: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1:要固定针尖。

生2:要打开圆规两脚。

……。

师:请同学们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

生画圆。

【案例四】。

师:人们利用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的这一特征设计了画圆的工具---圆规。怎样用圆规画圆?请同学们拿出圆规,动手试一试。

学生一画圆。

生:可能是没有把针尖固定在一点上。

生2:也可能是两脚间的距离变化了。

生3:还可能是没有用手捏住圆规的把手进行旋转。

师:有心得体会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1:针尖不能动,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动。

生2:要用手握住圆规的最上端,轻轻旋转……。

师:请再画一个圆吧!

生二画圆。

师:同桌比比看,谁的圆大?为什么有的圆大,有的圆小呢?

生: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大,圆就大;两脚间的距离小,圆就小。

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也就是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生:半径。

师:如果要使全班画的圆一样大,怎么办?

生:定出半径。

师:请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圆。

生三画圆。

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动。

师:想一想,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圆心。

……。

反思:案例三中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自学课本,再说说怎样画圆,要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画圆。看似与书本的对话,而实际的效果却不一定好。因为学生没有用圆规画圆的体验,牵强地看书,虽然避免了画圆时的误差,却也剥夺了孩子们自我修正的机会。而案例四的老师遵循孩子们的体验特征,让学生三次画圆,带着怎样画好圆的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流,与课本“对话”,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画圆的方法。老师还适当延伸了生活中如何画圆,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效果则更好。

如何实施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呢?教师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之上、了解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实际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平等的、丰富多彩的“对话”,水到渠成地完成各种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研读文本,激发对话的。

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师一定要先与文本进行解读,教师不但要熟悉文本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对话。在课前,我认真研讨教材,以学生所熟悉的套圈游戏激趣入课,以“套圈比赛围成哪种图形最公平?”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套圈时围成一个圆形,每个人到木桩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猜想,继而让孩子们想办法验证等。当教学内容触及孩子们喜欢的领域,将迸发无限的创造力,给孩子们一份惊喜,他们将还你一个奇迹。

二、师生和谐,放飞对话的翅膀。

对话教学中师生是平等、充满爱心是双向交流的关系,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共同探讨未知领域的过程。在本课中,我营造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真正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解除孩子们的束缚,放飞对话的翅膀,让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不断涌现,个个轻松愉快,完成了师生间的和谐对话。

三、生生互动,奏响对话的乐曲。

对话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既可以是有声语言的彼此交流,也可以是内心无声的追问和反省。在验证猜想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先讨论验证方案,让学生进行有声地讨论与交流;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让学生与学习材料进行无声的交流,然后再与同学分享探究结果。这样,生生互动,在动与静地“对话”中水到渠成地探究出圆的特征。

四、生本对话,丰富对话的内涵。

对话还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是学生与自我心灵的对话。在巩固练习,让学生与生活对话,应用圆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补充与感受古代对圆的解释,了解了圆的文化;赏析和感受生活中的圆,将学生对圆的关注引向课外、引向生活,极大地丰富了对话的内涵。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八

1、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自主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观察比较,初步认识长方体。

师:(出示一张纸)看,这是一张纸。如果不考虑它的厚度,它是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

师:对,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将大小一样的纸重叠在一起,变成一本书,现在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师: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出示情境图。你能从中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粉笔盒,茶叶盒,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还有一个物体是什么形状?(正方体)。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我们先来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学第21页上面的内容。

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谁来指给大家看一看?

拿着你手中的长方体同桌之间指一指它的面、棱和顶点。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探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来认识长方体。一起读一读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把小组探究的结论写在这张纸上。

小组合作,老师巡视。

(1)面的特征。

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面的特征。

让一个小组汇报,另外的小组补充。有序的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可以先数右面一个面,中间四个和左面一个。也可以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和后面这样去数。重点让学生按照第二种方法有序的数一遍。

长方体的六个面一般情况下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课件演示)。

(2)棱的特征。

长方体有12条棱。(教给学生有序的数出12条棱)。在数棱的条数的时候有的学生将长方体不停的转动要及时纠正。

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来数,也可以按照相等的棱为一组去数。

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3组,相对的4棱的长度相等。

(3)顶点的特征。

长方体有8个顶点,

师:我们把长方体的特征用表格的形式将它梳理出来。对照一下,哪个特征是你们小组自己探究出来的,哪个是同学们共同探究出来的。

上课的教室,找出它的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吗。一定要有序的观察。

(4)从一个方向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把这个长方体放在你桌子上,从一个方向观察一个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另外的三个面哪里去了?(被相对的面挡住了)相对的面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所以我们画长方体直观图的时候,通常把能看到的三个面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三个面我们用虚线表示。一定要记住,还有三个面我们看不到。

(5)认识长、宽和高。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师:如果擦去长方体的一条棱,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样子吗?

师:如果再擦去几条棱(三条虚线),你还能想象出原来的形状和大小吗?

师:我们至少要剩下几条棱你还能想象出来原来的样子?这几条棱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吗?(学生自己说一说)。

像这样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它们的长度在数学上还有专有的名称。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情况下,水平方向的叫做长和宽,竖直方向的叫做高。这样放,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换一种放法,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放置的方法不同,它的长、宽、高是可以互换的。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长方体,指一指它的长宽高。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一课本23页第一题。

(1)墨汁盒的上面是什么形状?与它相对的是哪个面?

(2)前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个面与他相同?

(3)哪个面的长是12厘米,宽是3厘米?

2、自主练习课本23页第二题。

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根据下图想象出一个长方体,运用所给的数据回答。

8厘米。

10厘米。

6厘米。

(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这个长方体的上面的面积是多少?

小游戏。

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根据所给数据,想想它是什么。如果你答对了,屏幕上就会出现这个物体。回答错误则不出现。

1、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普通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电脑出示公共汽车)。

2、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1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电脑出示数学书)。

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高缩短到0。1毫米,想想可能是什么物体?(一张纸。)。

认识长方体。

面棱顶点。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九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掌握圆锥的特征。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补充习题。

1出示一组图形,辨认指出哪些是圆锥。

2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

3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观察、感知中认识并掌握圆锥的特点,经历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的过程,加深了对圆锥高的认识。在旋转,对比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加深对圆锥特点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二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会求倒数,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作学习、口头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及0为何没有倒数。

一.游戏导入。

教师:我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做游戏。今天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这个游戏是这样的。如果我说1、2,大家就说2、1。那我说1、2、3,大家该怎么说?好!游戏正式开始。喜欢!我教育你!我吃西瓜!我打篮球!谁能说一说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在数学当中,我们还可以怎样玩这个游戏?继续玩,我说分数,大家倒过来说。3/8、15/7、1/80、3(板书)。

二.探究意义。

1.找特点。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四组数都有什么特点。

(生:分子、分母互相颠倒)。

师:请同学们把每一组中的两个数相乘,看乘积是多少?

(生:每一组中的两个数乘积都是1)师及时板书。

师:谁还能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

(生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这么快一定找到了窍门,把你找到的窍门跟同学门说说好吗?

(生:两个数分子分母颠倒位置乘积是1)。

师:那么乘积是1的两个数数学给它起个什么名呢?

(生回答,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

师:在这个概念中你认为哪个词比较重要?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

重点讲解“互为”的意思,就是互相是的意思。例如:

3/8×8/3=1我们就说3/8是8/3的倒数,或者说3/8的倒数是3/8,也可以说8/3和3/8互为倒数。而不能说8/3的倒数,或3/8是倒数。

师:谁来把黑板上的后三组数仿照老师刚才叙述的来说一遍,用上“因为”“所以”一词。

(指名叙述)。

师:根据同学们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倒数不是指某一个数,而是指两个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相对两个数而言,不能孤立的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三、探究求倒数的方法。

师: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倒数的意义,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继续观察黑板上的四组数,看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分子,分母调换了位置)根据这个规律我们试着求下面几个数的倒数。

出示:3/57/28/65/1210/4。

(指名回答师板书)。

师:你们是怎么找出每个数的倒数的?

(说自己的方法)。

师:除了这些分数外我们还学过哪些数?(整数、小数、带分数)怎样求它们的倒数呢?求同学们试着求下面书的倒数。

出示:60.527/81。

(生回答,师板书)并说说你是怎样求的?

师: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呢?同桌讨论。

0为什么没有倒数?(0和任何数相乘都不得1)。

师:通过同学们的练习,谁来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总结,师板书)。

四、小结并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今天重点认识了什么?(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你们在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下面老师想知道你们是否真正的掌握了没有,所以老师要考考你们,。

五、巩固练习。

一、填空。

1、乘积是的两个数叫()倒数。

2、因为7/15x15/7=1所以7/15和15/7()。

3、5的倒数是()。0.2的倒数是()。

4、()的倒数是它本身。()没有倒数。

5、8×()=10.25×()=1。

()×2/3=17/2×()=()×8=()×0.15=1。

二当把小医生。

1、得数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

2a是一个整数,它的倒数一定是1/a。()。

3、因为2/3×3/2=1,所以2/3是倒数。()。

4、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5、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6、2.5和0.4互为倒数。()。

7、任何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8、任何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三、面各数的倒数。

2.541/826/70.12。

四、列式计算。

1、7/6加上它的倒数的和乘2/3,积是多少?

2、1减去它的倒数后除以0.12,商是多少?

3、已知a×3/2=b×3/5,(a、b都是不为0的数)。

求a、b的大小。

三、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的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倒数的求法”中求一个小数或带分数的倒数学生可能有些困难。

今天教学倒数的认识后,我的感触很多。以往教学这部分内容,我是直接让学生写出结果是1的算式,再从学生说的算式中把乘积是1的算式板演在黑板上,再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理解互为的意思,最后总结出倒数的意义。现在想起来有一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通过新课标理论的学习,我重新设计了教案。我觉得这样设计才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是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后有了真正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发现了算式的特点,并让学生举例后发现,有这样特点的算式是写不完的。然后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通过例子说倒数的意义,并强调说倒数的关键字词。这对学生掌握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很高兴的自认为是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我又给学生设计了障碍:怎样求带分数、小数和整数的倒数。虽然教材新授内容没有这些知识,但在以后的练习中出现了。我把它提到前面来,大家一起研究。我觉得很有必要。这样,使学生避免把带分数的倒数也用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方法来求。这样就不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误导。学生在知道了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的求倒数的方法以后,我又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么?使学生想到0的倒数问题。以前我是直接问学生“0“有倒数吗?好像暗示学生”0“没有倒数。改换成今天这样问,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得出两种答案,”0“有倒数,另一种是”0“没有倒数。有了分歧意见,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了问题王国。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0“没有倒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也就是0不能作分母。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比以往教学有了本质的转变,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精选15篇)

    大学规划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状况,还要着眼于未来,为我们的人生设计出一个更加美好的蓝图。希望大家能认真阅读以下这些大学规划范文,它们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实用的建议,对

    中班美术活动教案美丽的烟花(汇总15篇)

    中班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幼儿需求设计的宝贵教学资源。2.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中班教案范文,请大家参考借鉴。1、运用排水画的技法,表现秋天的树林,感受排

    疫情期间商铺减租申请书(汇总19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编写和提交更多申请书的重要性,它能够为我们赢得成功提供有力的支持。范文中的成功案例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申请书的写作要点和结

    美丽或丑陋范文(15篇)

    优秀的作文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语言水平,还能够展示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创造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它们不仅在表达方式上独具匠心,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

    崭新的友谊大全(23篇)

    优秀作文往往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详细释义。全新;极新。《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读书心得(通用18篇)

    读书心得是一种对书籍深入思考和理解的过程,通过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书中的内涵和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关于读书心得的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

    初中以合作为话题(优质12篇)

    合作是一种团队合作的行为,可以使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成果。感谢大家的合作和努力,以下是我们共同取得的成就和进步。今天中午,刚上第二节辅导课,同桌就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21篇)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小编向大家推荐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模板,供大家下载和使用。《使至塞上》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5

    雪绒花音乐教案设计(汇总15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有序安排和规划的书面材料,它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觉得我们应该制定一个教

    学生会交接心得(实用17篇)

    心得体会是在自己经历某个事件或完成某项任务之后,对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思考的一种表达方式。接下来,小编将分享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